当我充满些许怨念的看完电影时,对于导演的牢骚满腹,粗制滥造,算是一种通病,在独立电影里地毯式蔓延。整部电影的精彩也许需要按捺住耐心看过前半部分漫长而重复的情节才会逐渐体现,是一部很内秀的作品。
而导演在回答各种问题时却渐渐解答了我的困扰,低技术的电影制作并不代表导演的能力局限,而是作为一个导演,依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自己的表达手段和方式,就像一但要营造一个拧巴的剧情,那么一切环境都应该是顺着拧巴应运而生的。记得一次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评论,说如果删减去整部戏中大量男女主角做爱的镜头那么电影本不会那么长,可压抑情绪需要用某种方式去压抑观众的心情。
血蝉中的人们都是可悲的,买小孩乞讨去丢失媳妇儿的丈夫,好心寻找小女孩却差点被挖肾的媳妇儿,被倒卖多次的小男孩,一心想要一个与自己女儿想象失去生育能力的妇女,以及那个似乎在卑微的却又几近被幸运女神关顾最终被遗弃在马路上的小女孩……他们集中的生活,密集的联系与各种难堪的关系让不得不为之揪心。故事很精彩,也很悲哀。
最后路边的小女孩迷失的目光让结局永远迷失在每一个人心里……
有关拐卖儿童的题材。看到一半时候,有点想逃。因为这是一个很沉重、悲痛的社会话题,让人有点不忍直视。
但导演处理的不错,并没有强行要给观众展示“血淋淋”的现实,而是平铺直叙,透着淡淡的无奈。
破旧的城镇,贫穷爬满了每一处缝隙。你说人贩子有多丧尽天良吗?但现实在逼迫人去做出很多事情,如果你有得选择,当然可以一身正气地回答“有所为有所不为”。但也许有的人并没有太多的选择。这并不是企图想为人贩子说话,只是有一些很可怕的社会问题,不是只让犯罪的那一群人承担就解决了的。他们当然需要承担违法的罪责,但拐卖儿童这问题的本源,需要承担的是整个社会,是每一个人。
观影后,有一场小小的讨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有个男孩非常认真地问导演:为何你们这些独立导演就喜欢拍一些破败的城镇、痛苦的生活?难道生活没有一些有趣的事情,是同样有价值被演绎出来的吗?
彭韬导演苦笑说:我没有刻意把这个城市拍得破旧,它们原本就是这样子,我也没法把它们拍的焕然一新。中国并不是只有北上广深的漂亮大都市,事实上,除了那几个漂亮城市,全中国大部分的二、三线城市以及数不清的小城镇、小农村,它们就是这个样子,甚至还更加糟糕,这就是中国。北上广深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
其实“独立电影”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我也不甚了解。回想看过的一些国内独立电影,确实都偏重于这一类风格(以揭示各类社会问题为主)。以及听过的一些独立电影导演,似乎都与“困苦”相伴?但我总觉得“独立电影”的对立面并非一定是“商业电影”(比如很多有思想、有深度的书籍,同样也可以被商业市场接受,让作家得到丰厚回报。既然书可以,电影不可以么?),但商业化确实不可避免会带来很多问题,这其中就需要很多权衡了吧?
彭韬导演说:走向商业是一种必然。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进入良性的循环,比如拍出的影片能有更多人看到,从而有资金的回流,才能保证下一步片子质量的提高。
但导演也承认说自己并没有太多商业化的作品,以及在场的其他独立导演的状态、以及言语中流露的很多观点。其实也很明显地透露出对“商业化”的不屑。(比如在被问到“独立电影能不能赚钱?”时,子默导演就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拍电影就压根不是为了赚钱。”)
不可否认,独立导演们大多都很有骨气,“不为五斗米折腰”,一腔热血想拍出心中所思所想的影片,令人敬佩。可能目前来说,“独立电影”与“商业”真的很难平衡吧?需要一个探索过程....
在这个号称可以给国民提供一切的国度,现实却是那样的残酷,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我们看不到那个神密的相关部门出现,我们看不到希望,当然希望还是有的,不过是在纸上,而不是在现实中,媒体一次次的告诫我们,要警惕那些以乞讨为名进行诈骗的人,不能上当,但这个社会却又仅仅是把各种好看而华美的制度停留在纸上,那些救助制度或其它制度实施与否,实施的情况如何,没有人知道,也没有关心,只有在上级部门进行检查或需要写工作报告的时候,才会编一些好看的数据进去,关于社会救助制度,我们是有的,你不能说我们没有,关于相关的救助机构,我们是有的,你不能说没有,关于相关的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我们是有的,你不能说没有,关于这个制度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起了多大作用,相关的工作汇报中总是非常的感人,实际是怎么样,看看《血蝉》就知道了,关于这些机构都干了些什么事情,或许只有在上级领导的安排下才会有些作为,否则都会视而不见,关于相关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天天都在干些什么,这样只有鬼才知道,可能在忙着编造汇报材料吧。 有人说小娥子终究被可怕的人性抛弃了,我想说的是她被这个社会抛弃了。
整部电影没有一首配乐,贯穿始终是刺耳的街道车流声跟人物对白,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的感觉。小蛾子自始至终没有说过几句话,只是安安静静地任人摆布——被桂花背去乞讨、被小春背着逃跑、被保姆背进新家、再被钟大姐抛弃……整部影片的基调平静得可怕。
人生 往往是苍白而无力的。小娥子被亲生父亲以1000元的价格卖给了乞讨为生的人,幸运的是,桂花对她很好,耐心地给她熬药、耐心地给她擦脸。我甚至不觉得小娥子如果还在原来的家,会过得比这还好。生活进行地很平稳,没有波澜。直到小春的出现,直到钟大姐的出现。
男孩背着女孩快步走在夜色中。干爹搬家,原先的计划泡汤。他们从乞讨人家逃出来,却不得不再次走上乞讨的道路,甚至连伙食水平也从桂花的家常炒菜降低为了盒饭。对小春来说,这意味着得到自由;但对小娥子来说,这意味着失去关爱。
一张慈祥而平和的脸、一块蛋糕、100块钱。最开始,我在怀疑导演加进这段戏的意图。是想要展现“世上还是好人多”这个影视中一直在宣扬的道理吗?但后来,当钟大姐面对10万元的的手术费跟术后将会是一个失去双腿的小娥子时,她犹豫了:“先不忙交钱。”她在挣扎。“伪善”最初的本意其实还是善的,只不过结果跟预想的差距太大,导致她没有办法继续行善。
其实,小娥子是幸福的,历经这么多变化,她始终有人关爱:不把她当外人的桂花、带她逃离老骆的小春、把她当作死去女儿来疼爱的钟大姐……
结尾的时候,小娥子仍然安安静静地坐在桥边,镜头一转,车来车往,钟大姐始终不再出现。紧接着,字幕上升,看到这里,突然 悲从中来。
是的,她终究被可怕的人性抛弃了。
2010.6.3.北影标放。不错的,回头找原著比对一下
這算是紀實麽.毫無美感可言.衝擊力也看不見.難道挂着個獨立的名字就可以隨便不剪輯隨便亂晃鏡頭做紀實長鏡頭麽.可能是有點期望過高了.但獨立這種精神還是可嘉的,勉強給個三星吧.
主题真不错!
臭狗屎
早几年看的话,一心往文青艺青堆儿里靠的我很可能会打个5分满分,但现在来看,该片诉求和表现欲望过重,让人感觉导演和那个富有的阿姨其实没什么区别
不错的DV电影
这个太不专业了,镜头粗糙晃荡的让人想吐。我怀疑摄影根本不知道该拍什么。
拍的太真实了
人性,大多也都虚假,真情都在默默只中。
这些业余演员去演僵尸更合适
没有电影美学,一切免谈,反例。
小说改编纪录片手法,虽然拍得一般,还是值得一看
呈现太多,文学性和小说性质太强
粗糙的画面使用大量的特写与近景拍摄(演员演得根本不行)只会让人觉得肮脏、乏味与做作...何不试着用一种冷漠的视角切入,或许能弥补表演上的不足?
粗糙,但是深刻。
这男的肯定会癌症的 肺癌每每见到小春这样面相的人 我都忍不住心存厌恶
成本低,于是技术上实在没法说,倒也可以理解,故事还是比较强的,尤其后半段出现了几处颇有戏剧性的段落。事实证明,电影小青年依附文学作品才是王道。
聽不懂 看的畫面
晃得不亦乐乎的摄影师
墙内开花墙外香。片尾时小蛾子短短的一下叹息包含了太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