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学校露天电影院看了电影《冷山》,的确是一部分好片。(学校现在不知怎么这么仁慈,在取消露天电影院约一年多后,又重新开映,而且每次都是免费。我希望能把小操场的电影作为武大的人文景观保留下来,因为这很能代表武大的浪漫。)
有人说,英曼不应死。我则认为,没有任何理由让英曼活着。因为战争总要让人死。为什么死的不是他,而只是那些比他更弱小的生命或者是没有被爱的生命?难道因为他比别人更强大?有爱情在等他?就不应该死吗?这说不通。生命同等重要。尤其是在战争面前,任何一个哪怕再卑微的生命与他的生命与相比,也都是同等宝贵的。
他真的应该死。因为这样就更能反映战争的全部愚蠢和残酷。编剧知道我们不想让他死,所以偏让他死去。不仅如此,为了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他也应该死去。因为,真正的爱情是这样的爱情:当两个人合为一体,其中一个人的死亡并不能使爱情泯灭。
有人说,英曼死了,艾达怎么活啊。正如当年看《Tatanic》时,有人认为Rose应该与Jack同沉海底一样。我则恰恰认为,正如剧情,艾达不仅应该活下去,而且应该快快乐乐地活下去。生命是宝贵的。死亡始终是对生的侮辱,一个人可以因为无知和懦弱而选择死,可以因为坚强而选择活。死亡并不能使爱情有丝毫减损,而爱情则反过来抗拒死亡。艾达已经拥有了伟大的爱情,虽然英曼的肉体已经死去,但这无关紧要。她将永远不会再感到爱的缺乏,她已经从伟大的爱情中获得了最强大的力量。这一次伟大的爱情已经够她生活一辈子了。勇敢地、快乐地生活着。正如艾达说,她生活中到处都有英曼的影子。
而且,英曼也活下来了。艾达身上必定到处都有英曼的影子。而死,则是完全的无。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艾达也死了,他们的爱情将无人知晓,他也将静静地躺在坟墓里,无人记念。这至少是令人遗憾的。
剧中充满了刚性之美、生命之乐,是西方充满阳刚之气的民族精神。敌人来人,每一个青年都去参军;亲人都死去,自己仍坚强地活下来。而比较之下,我们已经是属于没有国民性的国民了。而剧中艾达的女伴最好地表现了这一点。难怪他获得了最佳女配角。
剧中借艾达的女伴之口提到《呼啸山庄》。是这样一句:凯茜不应该嫁给林顿,应该嫁给希思克利夫!很经典的台词。我也这样认为。的确,无论从剧情、氛围来看,都很激烈,又很梦幻,很有点呼啸山庄的味道。美国南部北卡罗莱那冷山有着荒原之美;男主人翁是一个木匠;那些纯朴的人民、美丽的世外桃源式的田园风光,以及经得起生死考验的执着的恋情等等,都让人想到了《呼啸山庄》的隐喻: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荒原上的,是生命的强者之爱,是两个异常纯粹的男女的爱。(我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的是,男女主人公甚至在还不太了解就分开了,但,这正像一种无意识的爱一样,支撑着他们。)
最后顺便说一句,我们看搞笑主题的电影看得太多了,看得都快忘掉世上有爱情这回事了。
如果有10星,这部电影该评10星;如果有100星,这部电影也一颗星都不该少——献给所有幼稚的、不成熟的人,所有内心还有一块尚未崩毁的地方来阻隔世俗与平庸的人。如果有,那就是冷山。
曲高者必和寡。
电影何尝不是如此?爱情何尝不是如此?人性何尝不是如此?
中庸的人从来都拥有者这个世界,但他们却会永远失去冷山。
冷山诠释了true love,诠释了真、善、美。当冷山披上皑皑白雪的时候,一切都渺小了。
如果说《乱世佳人》是南北战争的缩影,那么《冷山》就是乱世佳人的童话版。虽然王子公主最终没能永远在一起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已经是上帝能给他们最大的怜悯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是却有人为了一个名字、一张照片、几个眼神、几句对话,而恪守一生;但是却有人为了一个名字、一张照片、一段回忆、一个吻,而至死不渝。人不应该有贵贱之分,但是人格该有高低之别。低是平庸,高是崇高。崇高的人得到的只是一生中那微不足道的短暂,那微不足道的短暂却像一颗钻石一样永恒。
这部电影里涉及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尊严与生存、崇高与卑贱、伟大与渺小、友情、亲情、爱情。这一切都没有必要解读,没有必要争辩,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清清楚楚。
我从来都没有指望过一颗钻石能让天平倾斜,在另一端放着整个世界的时候。
Ada和Inman永远在我心中。
人一生下来就是迷路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自己梦中的故乡。
她精致得有些不染凡尘,温柔的笑容像是草原盛开的大朵矢车菊;她的眼睛很美,清澈的像是山涧的清泉;当她看着你的时候,好像世界都停止了转动。他有一张古希腊式英俊的面庞,粗旷的身体;那对湛蓝色的眸子总在记忆中不停的忧伤;他总在面容要明朗的时候收敛起笑容,只留下微翘的嘴角让人眷恋。
这本来应该是对让神仙都羡慕的情侣,但是战争却拉开了两个人的距离,弥漫的硝烟熏黑了原本美丽的世界。
她等着他回来,从未失去希望,开始是以天计算时间,后来以年;他想要回到她身边,即使路途遥远,充满了艰难险阻。其实,英曼在第一次受伤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可是他的心一直向着远方的冷山,就像是朝圣的人一样虔诚。战火也许泯灭了很多人的良知,让人们变得比野兽还要凶残,但是爱永远不会被淹没。(我一直在想,如果真的有一位姑娘在水边等待着那位少年,他也不会死去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英曼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倒下又站起来。不管是那个变态的牧师,还是北方的军人抑或是那个山里的人,都没有绊住他匍匐前进的心。
艾达则经历了丧父与朋友惨死,正式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蜕变成为一个坚强生活的女人。战争没有让她屈服或是倒下,只要冷山还伫立一天,她的希望就不死。
空气在等待中一次又一次泪湿了树林、草木,忧伤始终沉淀在艾达的心底,犹如音符在黑白的琴键上沉思一般。远方的光线暗了下来,又是冰冷彻骨的一夜,希望那出征的人早日归还。
深刻地记得,英曼与艾达终于相聚的那一刻。艾达稳稳的端着枪,像一头母豹子一样具有威严,声音已是坚毅沙哑。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激动,甚至连一个拥抱都没有。就像一个迷路终于回家的孩子,平静的说道:“我回来了。”母亲也只是慈祥的说:“进屋来吧。”这种近乎陌生的隔膜真正的让人心酸,战争让人们失去了太多太多。
我一直在质疑这段爱情。他们几乎是陌生的,所有的记忆都停留在一个画面——他不愿意进屋,她为了见他只好端着盘子出来。他们一遍又一遍的回味那几个瞬间,还有那个吻,所有的这些瞬间创造了最后的震撼。
记得拉夫•艾恩说过:“有一种爱从头脑中萌芽,然后根植于心,随后再慢慢生长,但它会一直延续,直到死亡,而且所求少于给予。还有另一种爱,失掉了理智,甜蜜就最甜蜜,痛苦一如死亡中的痛苦,它只能延续一小时,但是却值得用整个一生去换取。”
在医院中,英曼曾经问一个盲人“如果,给你5分钟的时间看到这个世界你会用你余下的生命去换取么?”那个老人笑着摇摇头。对于,那些美好的事物,他宁愿不曾看过,因为那样会让他更加伤心。
可是,英曼却说,他愿意用余下的生命去换取在他心爱女人身边的5分钟相聚。他不明白,为什么在他的心中,总有一个名字、一个地方,让他如此伤心?让他停止前进的步伐,放下上膛的枪杆,不顾一切的回到那个记忆中模糊的故乡。
艾达与英曼的爱就像是在岩石中依旧破土而出的花朵,也许你可以说这并不是爱,但是却是绝望中的人最后的希望,所以他们要牢牢抓住这最后的美好与希望,给自己活下去的理由,给这个世界不灭亡的理由。
英曼最后的死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就好像那些一生下来就在寻找生育地的大马哈鱼一样,当它们千辛万苦产下下一代的时候,也是死亡的时刻。而英曼的心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疲倦的旅人终于可以安息了。
后来,艾达还是常常想起他,想起以前的天地;想起他忧郁的眼神,笑而又止的嘴角;看着天空,从一望无际的大地直到天堂的门口。
这一回不再有那么多的忧伤了,对他的爱有着如此美好的回忆。
一生也就足够了。
离别中的爱情: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喜欢放眼于战争中的爱情,比如他的另一部电影“英国病人”,展现了一段被战争摧残的爱情。在“冷山”中,一首首哀伤的民谣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不过,人们不再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用尽全力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真爱。父亲盼着女儿长大,但战争的不可预知却让他没有机会再看到女儿。当熟透的苹果挂满枝头,猫头鹰的翅膀沾染了鲜血,长大的孩子只能在墓前回想父亲唱的这首歌谣。他们的后代还会传唱,努力长大。
安东尼喜欢让自己的故事以离别告终,但是离别中除了怀念还有继续生活的勇气。正如他第一部电影“一屋,一鬼,一情人”(Truly Madly Deeply),影片讲述了一个有关人鬼情未了的清新小品。男主角死于一次意外,因为怀着不舍,他的灵魂留在心爱人的身边不肯离去。但是活着人的生活在继续,她又爱上了别的人,她和男主角的灵魂之间的矛盾一点点爆发,熟悉变成陌生,深情变成束缚。终究男主角还是选择离去,留下了真挚的、疯狂的、深刻的那段爱情,余香袅袅。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392061/多年前看电影《冷山》,只看到了战争中艰难的爱情,因为被艾达(妮可·基德曼饰演)的美和英曼(裘德·洛饰演)的帅所吸引,毕竟当年两个演员风华正茂啊。尤其是被艾达的女主光环闪瞎了眼。
前几天重温了这部影片,之后又翻出原著来读了读,才发现在这部影片里,其实能够让艾达和英曼之间的爱情始终不灭、并且给冷山带来希望的其实是鲁比——那个脸蛋肉嘟嘟,头发乱蓬蓬,浑身脏兮兮,看起来傻乎乎的乡下女孩——鲁比。
当年蕾妮·齐薇格正是凭借鲁比这个角色获得了包括奥斯卡、金球等在内的多个最佳女配角奖,可见不管是从表演的角度还是从这部作品本身来说,鲁比这个人物都是相当的成功的。
鲁比同艾达一样,生下来就没有见过母亲。但艾达被父亲奉为掌上明珠,尽自己所能给予艾达爱以及最好的物质生活。
而鲁比却有一个坑娃的爹。鲁比从小跟着游手好闲的混混父亲住在猪圈一样的棚屋里,按鲁比的说法,父亲希望她会走路了就应该自已养活自己。鲁比的父亲经常不在家,鲁比只好在山林里摘野果吃,或者去镇上向村民们讨点吃的。
在鲁比的回忆里,童年时的某一天,她向村民讨了碗豆子汤喝,在回家的路上睡衣被河边的黑刺李树的荆条钩住了,整个下午路上没有一个人经过,那个寒冷的夜晚,才四岁的鲁比就一直在呆在那棵树旁,直到第二天被人发现,把她解救下来。回家之后父亲竟然根本没问鲁比为什么一夜未归。
再大一点鲁比就经常进山寻找吃的。鲁比对冷山的森林非常熟悉,经常一个人在山里过夜。哪里有石洞可以避风雪,哪里有木屋可以暂住,鲁比了如指掌。
鲁比在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种地,一切农活她都能够轻松搞定,像个男人一样。父女俩常常靠着鲁比种地勉强裹腹,父亲永远是三天两头就看不见人影。
尽管童年如此悲惨、生活如此艰辛,但鲁比却像棵生命力顽强的杂草,无畏地同残酷的生活做斗争,始终在努力向上生长。
实际上,支撑着艾达留在冷山守候爱情的,是鲁比 。
战争一爆发英曼就上了前线,之后不久艾达的父亲去世。艾达举目无亲,既不会种地,也不会做饭,邻居曾劝艾达回到老家去投靠亲戚,当时艾达是彷徨无助的,她甚至拿着镜子照进井里,期望看见自己的未来。当她决定留下来的时候,好心的邻居找来了鲁比。
鲁比是一个勤劳、善良、勇敢,而且独立的姑娘。
在小说原著里,鲁比的出场有很详细的描述,上身瘦、胯骨宽,身体结实得像拉爬犁的马,皮肤黝黑。作者还特别写了鲁比的脚:“她没有穿鞋,但脚板很干净,脚趾甲像灰白色的鱼鳞。”
鲁比一出场,那只吵死人的公鸡转瞬就被拧下了脑袋。电影里这一幕把很多观众都惊呆了。
鲁比的确像她自己说的那样能干,种地经验丰富,干活又很麻利。她了解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她告诉艾达,这里种萝卜、洋葱,那边种卷心菜、生菜还有青菜……牲口棚需要修理,养上几只鸡,几头猪,我们要自己酿苹果酒……
鲁比每天早起,生活极有规律,把农场里所有的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她用以物物交换的方式把艾达的钢琴、咖啡拿去换回过冬的食物、还有牲口。鲁比教会了艾达种地,修葺牲口棚,打猎,做苹果酒,忙完了一天的农活之后,傍晚她们还一起读书。
在鲁比的操持下,农场焕发了生机,也给艾达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鲁比将艾达与农场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冷山联系在一起。那么,鲁比和艾达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鲁比一开始就跟艾达约法三章,强调自己不是雇工,不是佣人,两个人是平等的。所以,当四年后英曼从战场归来,艾达告诉英曼,她必须征得鲁比的同意才能让英曼留在农场,因为鲁比是她的朋友。鲁比会一直住在农场里,除非鲁比自己不想再住下去。
事实上,支撑着艾达留在冷山守候爱情的,正是鲁比。如果没有鲁比,养尊处优的艾达是无法在冷山生存下去的。这一点所有人都清楚,包括艾达自己。因此小说中曾经写道,艾达知道,其他任何人都会在厌倦之后离开农场,任由自己自生自灭,但鲁比不会扔下她不管。
在电影《冷山》当中,对小说原著的很多情节做了较大的改编,但有关鲁比的情节几乎没有改动。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鲁比都是这部作品当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没有了她,这部作品便没有了灵魂。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看到战争中艰难的爱情。但实际上,在爱情之下,这部作品一直在通过鲁比这个角色传递着一种希望,对生活的希望、对生命的希望。
也正是因为心怀希望,艾达才能够忍受思念的折磨;英曼才会厌弃战争踏上回家之路;因为心怀希望,艾达和英曼的爱情得以永恒。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整个故事刚好是发生在南北战争从爆发到结束的四年里。冷山是一个南方偏僻小镇,熟悉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就会知道,当时战场主要是在南方,黑奴制度也在逐渐废除中。身处南方的人民生活于战乱之中,随时面临危险。
当时艾达家里已经没有黑奴,父亲雇了一对没有土地的白人夫妇替他们种地。战争伊始,那对白人夫妇就跑了。艾达原本优渥的生活随着战争的爆发和父亲的离世彻底被粉碎了。
读书、画画、弹钢琴是不能裹腹的,艾达没有任何的谋生技能,生活一下子从天堂坠落到了地狱。
在艾达走投无路之际,鲁比出现了。鲁比身上有着乡下女孩该的一切美德:善良、乐观、勤劳、坚韧。她是希望的化身。
在艾达、鲁比和农场之间,反映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艾达因爱情而留在这片土地上,鲁比本来就是属于这片土地的;艾达一开始对冷山是陌生的,孤独的状态使她陷入危险之中,而解救她的是鲁比。
影片的整个气氛是比较阴郁而哀伤的,即使是在夏天,农场生机勃勃的场景里,战乱的阴影也无处不在。而鲁比则是阴郁当中的一抹亮色。无论生活多么的艰辛、危险,鲁比都毫不畏惧,对未来充满信心,顺应自然,在这片土地上坚强乐观地活着。
无论何时,面对战争,普通民众是没有选择的,他们只能用尽全力去追求当下的生活。即使战火连天、硝烟弥漫,他们仍旧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所以可以说,鲁比正是战争之中千千万万的渴望和平的普通民众的缩影。
好在未来总是光明的,生活的美好也一定会来到。片尾,战争结束十年之后,夏日浓荫,阳光正好,农场梨树下的大餐桌上摆满丰盛的食物,欢声笑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大家庭。
艾和和鲁比都成为了母亲,新的生命正在茁壮成长。
对战争的控诉很明显,描写女性觉醒的笔触也很有力度,几位女演员也都出色完成了任务,但其实电影的整体基调是相当浪漫的,无论是翘首以盼的破镜重圆还是意料之中的牺牲结局,都是按部就班的。但把这种俗套拍得如此卓然不群其实是能够体现主创实力的。
JL说我们静静地在一起不说话不是很好嘛?NK说“It is.”——大学英文俱乐部看过的片子,散场回去的路上,久久不能平静,脑中不断地念到it is...这才是电影啊…从此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当年真囧
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想看这部电影 跟英国病人一样虐心 战争+爱情 就是赚眼泪的无敌搭配 裘德洛在我心中终于摆脱一点小受形象了 妮可那个犀利的样子不像是个善良的姑娘啊 没看过原著无法做出演技评价 RUBY很赞!
漫长的等待漫长的逃亡就为兑现你我的爱情,虽然结局不尽如人意,但还是让人回味无穷
Look, Look at the sky now,What color is it? Or the way, a hawk flies?Or you wake up,and your ribs are bruised thinking so hard on somebody, What do you call that?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心上人你不要为我担心,等着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那些没有木碑的爱情和生命。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她等到他跋山涉水回来,春宵一度,谁说这不是个完美结局?阴差阳错时隔四年才看上此片。
【他们只是几眼相望,一次吻别,时间匆匆,甚至来不及做爱,就这样,而后两人便是一见钟情后一往情深的等待。】“亲爱的安达:再相见,已难识,未闻这些日子如何度过,而你已成为坚强女性,只是相聚时日太短,还来不及好好爱你。在天堂的我,祝你一切安好。”——爱你的英曼
其实Inman和Ada感情基础并不牢靠,连Inman自己都说“我甚至不了解她”,但是却仅凭最初的几段记忆无数次地在脑海中重播而强化成坚不可摧堡垒,甚至成为活下去的勇气,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爱情的空中楼阁化的最佳体现!或许,是因为现实生活真的太黑暗了吧,所以微光也是希望。因为你,我害怕死去。
命运令我们分离 我却选择坚持爱着你
最短暂的爱情却拥有最长时间的等待
美国南北战争。西部片式的结局。穿插一点不动声色的小幽默。虽然猜得到的结局以及半部公路片式的剧情也没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因为那点幽默和半点史诗感仍然值得一看。
爱情因为短暂而热烈,因为短暂而珍贵。战争时期的爱情是这么的悲壮动人。因为那份执着信念,他愿意为了她不顾生命危险跋山涉水只为寻她,她愿意为了他忍受无尽的寂寞与痛苦等他回来找她。男女主的演绎让影片有了灵魂,一部像诗一样美好浪漫的电影。
战争中的感情很感人
我愿意多加一星,是因为我当年太吃妮可和裘德洛的颜😭。战争带来伤痛,但也教会很多人成长面对,女人之间互助的感情也是可贵的。穿越冷山,寻找心中的挚爱,那种感情好羡慕,看了很多遍的电影。
战争里的爱情最动人。
为什么等到最后,还是一脸的凄悲?
这种关乎剧情的史诗级影片,打动我的总是微乎其微的细节和支线,比如回归路上男主角本可能有个更好的归宿,善良的妹子,可爱的孩子还有温暖的家,可惜坠入生活的幸福评估与无来由的爱情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男主角的回归更像一次形而上的浪漫的诠释。
很多男人都梦想着当回军人,既光荣又骄傲,就像冷山那批刚刚穿上军装的年轻人一样,不知战争和死亡为何物。战争本身就是无情的,当那群人面对朋友的罹难,才明白战争的残忍。于是他们又渴望温情、坚守爱情,翻越万水千山,梦想着回到爱人亲人身边。等待他们的不止是团聚,还是战争无处不在的死亡。
Rene真是精彩!
感情是一段漫长的守候,像是翻山越岭的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