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地上的门
“小屋的地上有个门,地下有很可怕的东西。一次,一些孩子在洞里消失了。妈妈想寻找这些孩子,但当她打开门的时候,她听到一个可怕的声音,之后她的头发忽然完全变白了,就像鬼魂的头发。她也看到了一些难以想象的可怕东西,然后妈妈在想,她要不要生下这个小男孩,尤其是因为门下的一切。
然后,小男孩降生了,他活得很快乐,他妈妈也是。尽管她每天不止一次告诉自己的孩子,永远不要打开地上的门,但是他还只是个小男孩。
如果是你,你还会打开那扇门吗?”
一开始我不太明白电影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直译过来就叫做“地上的门”。我倒是想到了小时候看的一个童话:那里面,公主到了晚上敲敲床边,地上就会裂一道缝,可以下去参加舞会。
这部电影也跟一个童话有关,却远没有这么让人愉快。
电影中,那是一扇隔开现实与理想的门。不管在电影还是生活中,人们似乎总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香草的天空”中汤姆•克鲁斯为了逃避自己毁容的现实,在梦境中徘徊了150年;“末世家园”中,那三个想过自己生活的年轻人,在那个有些脱离世俗的家庭中痛苦地挣扎; “戏梦巴黎”中,三个活在电影世界的人,最后还是要被那场革命惊醒……因为现实与梦境之间永恒的矛盾,有些人疯了,有些人麻木了,有些人永远消失了。
二、 无法摆脱记忆的人
这是两个无法从回忆中摆脱的人。
泰德和妻子玛伦的婚姻,因为那场让他们失掉两个儿子的车祸而濒临破碎,即使五岁的女儿也无法抹平两人的伤痛。
泰德是个成功的童话作家,他跟他幼小读者的母亲上床,用放荡的生活来掩饰心中的悲痛。玛伦则一直都显得那么悲伤,她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世界中,她的时光永远悬挂在墙壁上的相片中。
面对随之而来的这个艰难渡过的夏天,他们不得不雇佣了一个和他们儿子很像的一个男孩艾迪。他16岁,来后不久就和玛伦发生了恋情。
在夏天结束的时候,玛伦离开了这个家,抛弃了一切。留下两个男人,面对自己匆匆结束的夏天。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加拿大电影“意外的春天”(The Sweet Here after)。那部影片讲述的是在某个村庄的一次重大车祸后,无数失去孩子的家庭如何走出过去的阴影。
萨拉•波莉饰演的姐姐安静地朗诵着罗伯特•勃朗宁的长诗“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一直回响在我的心头。诗歌里画面一直很清晰:远处的山打开了一个洞,村子里的孩子随着笛声涌进了山洞中,不再回来。大人们因为对吹笛人的食言,永远的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在遥远记忆中那个宁静的清晨,满载学生的红色校车翻入了山沟。
有时候,回忆真的是可怕的事情,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
三、两个男人
泰德是个卑劣粗鄙的男人,说话办事毫无优雅可言,可是往往这种男人却对女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他是个作家,看似为孩子编织着神奇的故事,其实是自己在那个臆想的世界中奔逃,常常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作为一个成熟、饱经世故的男人,他容易看清别人,于是用他们的弱点来胁迫他们。他太自信了,以为自己掌控着局面,却不知道终究要失去妻子的后果。对,他了解玛伦,却不知道要失去她,听起来有些荒唐。
他空虚,寂寞。他的世界在那次被一个情妇闹剧般的追杀中支离破碎,画满裸体画像的白纸纷纷散落在高高的灌木中。在那个沙滩上,精疲力尽的泰德几乎迷失。
电影中,艾迪存在的意图很明显,他串接了整个故事。我开始有些不太喜欢他,认为他有些木讷,但后来发现那是种难得的纯净。在那个炎热的夏天,他成为了海边吹来的习习凉风。他自信、善于学习和倾听,他真诚对待身边的人。他唤醒了玛伦封闭的心灵,虽然最后没有得到她,但是在他的这个年龄,这只是褪去青涩的必要步骤,一切都会过去的。
小说的作者接受采访时说:“纯真不是美丽的失去,而是悲剧性的遗失。”很多人就是这样遗失了纯真,遗失在某一年夏天的海滩。
四、玛伦的爱情
玛伦是个悲剧人物,沉浸在失去爱子的伤痛中无法自拔,最后她连女儿都抛弃了。但是,没人可以责怪她。我几乎可以体会她害怕失去的感觉,与其世界夺走她的一切,不如自己先抛弃整个世界。
首先,她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岁月赋予她成熟的芳香。金•贝辛格的表演无可挑剔,忧伤游离的眼神,携带着沉重的回忆寸步难行。再者,人们无法怪罪那些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人生,我们无法体会那样的痛。她和艾迪做爱,只是想知道她的儿子生前是否有了性生活,她对儿子的依恋终于得以宣泄。她泣不成声。
对于一个母亲,人们也无话可说。
她在出走的那天,就选择了永远活在过去。
五、关于小说
电影是根据约翰•欧文(John Irving's)的小说“A Widow For One Year”改编的。作者曾写过那部著名的“苹果酒屋的法则”(The Cider House Rules,1985),也被搬上了银幕,并获得了大奖。欧文写文章的特点之一就是对故事的控制力很强,总是构思好了完整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角色性格甚至结局再动笔。于是,读他的作品总有一气呵成的畅快感。欧文喜欢研究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再去展现当他笔下的人物打破这些道德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在 “不道德的夏天”中,他便让主角打破家庭伦理道德,面对生活的扭曲和突变。
在作者的小说中,是以电影中泰德和玛伦的女儿露丝老年时追述往事的口吻讲述的。导演用了很大胆的删减手段来改编这部小说,他只截取了前面的三分之一,并以章节的题目为作为电影的名字。但是这并未能影响电影对于小说思想的表达,小说的作者给予了他很大的肯定,认为他抓住了小说的灵魂。他的故事虽然有些奇异,但是更多的还是这些忧愁、灵异的画面和浓稠、飘散的情感,人们如何选择生活。
薄雾、海洋、小屋、沙滩。
富士屋顶,群鸟飞过,回廊晃荡。
这里面的人上演着他们的灰色人生。
本文曾刊登于《看电影》杂志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633546/
不大懂里面的一些表现,看到手淫的那些段落让我很是浑身不舒服...
把一部电影拍得跟小说似的,这应该不是什么褒义的评价,文字之美与影像之力终究是两套系统,所谓电影中的文学性其实很难得以体现。本片应该叫琐碎的一年,他对小说进行了忠实的原样复制,但坑爹的是,电影结束了,小说才进行到一半⋯⋯
最初因为elle看了一点,没看下去,然后在书店看了简介,决定回过头看看,如果不是畅销小说改变,不是有激烈镜头,这部片子可想而知有多惨烈,导演把小说中幽默与阴郁并存的手法搞得很荒诞。很少有片子我看完不想再看小说,这部就是。
最大程度的还原小说的精髓,作为一部名著改编电影,它带给读者和观众同样的感到。唯一遗憾的是篇幅限制,只拍了原著的1/3,作为看了电影不知道原著的人来说是一种遗憾。
妈的,看了个103分钟的,国内这些剪刀手我太阳你们,,,即使这样我还是觉得片子挺不错。
这个不道德的夏天,没有人犯下错误。复杂的母爱、男孩不安分的心,故事的结局总归是安宁的平衡被打破。没有人因此怨恨谁,因爱而失去,关键词不在于爱,而是失去。因错也会失去,我们面对的其实只是“失去”。爱和错,仿佛泰德的颜料、小说里的细节,是一种人生材料,让人欲罢不能的生活下去
一遍遍重复。。。受不清道不明的悲伤,成长只能是撕裂式的
以为会闷,意外的没闷。。。老爸讲俩儿子车祸那段很扯,没有会更好,在那儿之前节奏极好,可惜连贯感到此戛然而止。。。必须再次强调,神作的要素之一是有神奇的结尾。。。可是,这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啊。。。
大概我就是喜欢这种题材的...
变态的冷幽默,看似无比强壮的男人却是个懦弱的人,看似懦弱的女人却独自带走了这个家庭曾经的苦难..
窃以为Kim Basinger 已经过了风姿绰约的年纪了,怎么也没法把她和小说女主角联系在一起。PS:片中那个可爱的小女孩竟然是达寇塔范宁的妹妹,真是天生的美人胚子啊···
很普通又很美国的剧情,很特别的人性,叫人沉思良久,很多天之后都会回味。。。。。
阵容华丽到不行,至少对我来说。杰夫布里吉斯就是这个角色本身,一如大保龄等片中角色都是他他他本色,艾拉范宁是妖怪吗?四五岁就可以这样演戏!金贝辛格老了,是唯一可惜之处。惨绿少年一角看着脸熟,居然是爱非偶然的男猪,我好爱他!没拍后半本书可惜,不过也许是因为没人能演长大的范宁!
寡居一年是我最爱的一本Irving. 虽然电影只截取了开头的三分之一,但是截得很好。现在回想也许是全书最好的三分之一了。拍得很好。演的也好。
多给了一颗星,大概是因为它是最近看的唯一一部非虎头蛇尾的片子
只拍了第一部分,我一直认为这本书要从车祸开始,然后席卷露丝和埃迪的一生,最后还原到车祸影响到的马丽恩和特德,不想被听到声音的声音,无法逝去的愧疚和悔恨。剧情还原度挺高的,特德就是如我所想,露丝和埃迪更是惊喜,只是金贝辛格无法还原我脑海中的马丽恩,她应该是莫妮卡·贝鲁奇。
相比原著,差了很多很多!尽管杰夫布里吉斯依旧很棒,但最关键的角色被金贝辛格摧毁了,首先她不美,其次她不媚,完全不具备吸引众生的魔力。电影仅仅抓取了原著的第一章,不过对于这个完整的故事来说,电影并不完整,相信很多人会看不懂。
The door in the floor……如果你是那个男孩,你会去开启地板上的那扇门吗?
It's my type!Like it very much!
前半段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其实玄机处处,后半段解谜,最后三分之一尤其精彩。冷静克制的表演和配乐。看的是cut版,仍可体会到本片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