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了一部音乐片,跨越苍穹(Across the Universe),十分喜欢。吸引我去看的原因,是它的1960年代背景。越战和反战游行,黑人暴乱和马丁路德金遇刺,等等。电影的剧情主要围绕着异国男女在大时代下的感情戏,间或穿插了60年代纽约音乐家和美术家,乃至革命青年的一些事迹。最赞的是,每到关键剧情开展之时,男女主人公开头就是披头士当年的名曲,而歌词也往往能和剧情完美镶嵌,可惜我对披头士的歌曲完全不熟悉,除了“黄色潜水艇”就是“昨天”。
说到我心仪的Yellow Submarine,本片的导演显然向这部披头士参与的动画电影致敬,《跨越苍穹》中的许多夸张的过场MV都具有浓厚的黄色潜水艇风格:是那种恨不得把电影色彩元素揉碎了摊开了摔烂了捏爆了的那种疯狂。一方面刻意的炫耀这种将音乐和磕药后的幻象结合起来嬉皮画面,另一方面又还有从现实画面提炼升华后的唯美影像。最后,在反战这一块,还应用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电脑特效,大有库布里克老爷子的全金属外壳和发条橙子之风。总的来说,无论是从青春爱情片,革命青年片,披头士怀旧片,各个角度都可以对《跨越苍穹》加以欣赏。
@陈灼
朱利泰莫的电影受现代艺术,尤其是受现代派画家如梵高,达利,弗里达等艺术大师的影响,喜欢扭曲电影的镜头使背景甚至是拍摄主题陌生化,在很多时候,导演还故意用单一的颜色如黑色,蓝色,或者是红色来作为突出人物和情节的背景。对于一个并不追求影像叙事的导演来说,他喜欢在故事之中抽离故事,只保留一个基本的结构,这也是当代艺术家喜欢做,甚至可以说是在当代艺术中有些时髦的操作手法。在电影《across the universe》当中,导演用the betles 的23首歌的有意识的排列作为一个基本的框架,以此来展开一个在浓烈的60年代反战背景中的可有可无的故事:一个英国年轻人离开家乡,在美国遇到一帮激进、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但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想法的年青人,他们成为朋友,一同经历了那个非常时代的自由、拘束、压制、爱情、伤痛、犹豫、恐惧及梦想。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可有可无的,是因为在政治背景非常强烈的60年代,无论是摇滚乐手,革命者,诗人,哲学家,旅行者都无人不无时无刻地经历着导演所述说的故事,它的普遍性让故事失去应有的力度。很明显,在出于对the betles 乐队的敬仰并用他们的23首歌作为框架的时候,作者并不把叙事,描写时代,或者是对暴力的控诉作为主要目的。他致力于分析the betles作品所能够包含和折射的意义,无论是哲学的,时代的,物理的或是精神的。想象一个故事是使其成为电影并被大众接受的不得不进行的步骤,但是导演最终掉到抒情的漩涡中,使得自己的分析在激越的情感面前隐退。抒情性是最后是这部电影闪光并开始腐朽的内核。
穿越苍穹,纵横宇宙 OST 电影原声 Across the Universe
点击试听
http://www.songtaste.com/album/23565挽歌
——《穿越宇宙》
在世纪之交,对二十世纪进行各种各样的总结是最流行的时尚。我还记得一本杂志在提到六十年代欧美音乐的时候这样写道:“披头士发明了旋律,鲍勃·迪伦发明了歌词。”四十多年前,正是他们,和许多其他天才的年轻人们一起,创作了无数出色的歌曲,重新定义了流行音乐的含义,并给整整一代人注入了梦想和活力。今天,在欧洲红五月过去整整四十年后,我们有了一部完全由他们的音乐构成的超过两个小时的电影,朱利·泰莫尔(Julie Taymor)的《穿越宇宙》(Across the Universe)。它开始于一个叫Jude的年轻人的自述,结束于一个乐队在摩天大厦楼顶上的露天演出。
为什么?
为什么我会花上八个美元去看对六十年代流行歌曲化了的诠释?当年在街上掷燃烧瓶和分送鲜花的年轻人已经到了五六十岁的年纪,坐在国会山和总裁室里,听着新世纪的抗议者们哼唱着《风中回响》(Blowing in the wind);他们并不需要一部这样的电影,恐怕也早已过了看电影的年龄。而新一代的年轻人也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音乐,他们最厌倦看到的事情,或许就莫过于一部重现他们父母青年时代的电影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好莱坞就曾用四十年之前的音乐制作过大量的怀旧电影,因为那些歌曲让人们在核大战的威胁中想起从前安逸与纯真的好时光。而今天人们用六十年代的音乐制作电影,恐怕是因为在这个雅痞与互联网的时代,它们让我们回忆起那些真正动荡、真正激动人心的日子。那个时候的毛头小子们真的试图去改变世界。“披头士发明了旋律!”“鲍勃·迪伦发明了歌词!”在欧洲,索邦大学的学生拒绝去上课——“在人行道下就是海滩!”——他们拾起人行道上的地砖砸向全副武装的警察。美国的年轻人也都在游行,反对战争,争取民权,叛逆一切可以被叛逆的价值观念;他们挺起胸膛,朝黑洞洞的枪口里插进鲜花。和今天的年轻人不同,他们理想主义,他们不顾一切,他们冲动而诗意,他们很酷。
或许这就是泰莫尔拍摄《穿越宇宙》的全部原因:我们有披头士的全集,我们还有一个很酷的六十年代——示威、暗杀、切·格瓦拉,等等等等。为什么我们不去掉那些恼人的严肃而不悦的部分,然后把剩下的东西和奶油巧克力混在一起,制作一部人人都喜爱的电影呢?泰莫尔制作过百老汇音乐剧、歌剧和电影;他手下的团队里包括T-波恩·波奈特(T-Bone Burnett)——一个曾经把《哦,兄弟,你在哪儿?》(O Brother, Where Art Thou?)打造成白金唱片的天才;我们还有一群年轻、帅气的男女演员。这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作品。
然后,我们就有了《穿越宇宙》,一场极为罕见的完美灾难。它就像一只在二十一世纪都市出现的恐龙,在每个方面都拥有完美的细节,同时又在每个方面展示着自身的错位与格格不入。
事实上,尽管影片并不缺少现代名人的客串——其中萨尔玛·海耶克(Salma Hayek)的演出要比博洛(Bono)有趣许多——《穿越宇宙》中却并没有出现披头士或任何其他真实六十年代音乐人的形象,而是充满了符号化的名字与事件。Jude是来自利物浦的一名船厂工人。他只身一人来到美国的普林斯顿寻找父亲,结识了马上就要退学的Max以及他美丽的妹妹Lucy。他们来到纽约,遇到性感的房东兼摇滚歌手Sadie,然后接着出场的是黑人吉他手Jojo和女同性恋Prudence。我们将看到这些角色在纽约一起经历那个年代发生的一切大事件:学生运动、种族骚乱、反越战、黑豹、同性恋风潮,当然还有流行音乐。单相思Sadie的Prudence会在某一天把自己锁在壁橱里,Jude、Max和Lucy会唱起一首歌劝说她出来——除了“Dear Prudence”还能有什么呢?而且,还有什么能比“Hey Jude”更能总结一部充满了披头士歌曲、主角叫做Jude的电影呢?哦,对了。事实上他们有个更好的主意。什么标志了披头士时代的结束?他们的最后一场在摩天大厦楼顶的露天演出。为什么我们不以一场露天演出结束影片,让Jude向Lucy唱起他们的爱情呢?“你所需要的就是爱情”,我们大家都知道Jude会唱起哪一首歌,“All you need is love”。爱情与落幕,影片伴随着那个年代一起结束。
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琐碎的影像片段描绘着示威、游行和动乱;我们还看到了33首被重新录制演绎的披头士歌曲MTV(其中两首没有带歌词)。这四个英国人和在美国发生的这一切有什么关系么?一点也没有。当美国的这一切事件发生的同时,他们正在录音棚制作他们的音乐,他们正在印度吸他们的大麻。披头士的辩护者们当然可以争辩说,披头士的音乐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与灵魂;但问题是,这部影片除了那个时代的音乐之外,却没有任何精神与灵魂。整个故事除了演员漂亮的面孔之外基本上就是无聊的陈词滥调。将这个故事配上披头士的音乐,几乎就像是给三个火枪手配上爵士乐一样不着边际。
整部《穿越宇宙》似乎都在不断地打破你的预期:每当你怀疑导演是否能够更加矫揉造作、更加玩弄字眼的时候,泰莫尔的下一个镜头都会超出你的想象。用不了多少时间,即使最挑剔的观众也不得不开始加入泰莫尔的游戏——因为影片的影像和音乐无可置疑地都展现出绝对大师级的水准。在俄亥俄的家乡,Prudence望着她可望而不可及的拉拉队长,穿越过一群在空中飞舞的橄榄球队员,痴情地唱着“I wanna hold your hand”。Max到达征兵所时,带着山姆大叔面具的宪兵们在新兵身边大声地宣布“I want you”。或许最为大胆、也最为出色的改编,是在一个保龄球馆中快节奏而绚烂多彩的“I have just seen a face”。这些正在歌唱着的年轻人究竟在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关心。
米兰·昆德拉曾经这样描写过1968年的巴黎。“大学生掘开马路的路面,掀翻汽车,设置路障;他们闯入这个世界的方式是那么美丽与喧闹,在催泪弹和火焰的照耀陪伴下。……但是就在距离一公里远的地方,在塞纳河另一边,这个世界的旧主人仍然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拉丁区的喧闹在他们看来是那么遥远。梦想是现实,大学生在墙上写道,但仿佛事实正相反:这所谓的现实(路障,砍断的树木,红旗),才是梦想。”1968年过去四十年后,在《穿越宇宙》面前,这段残酷的评论都几乎显得太过温情。无论是当年的现实、梦想、激情、思考甚至是生命,都演化成几段旋律、一些影像、抗议的口号和性爱的借口,都不过变成一场音乐秀的调味料罢了。“在人行道下就是海滩。”说这话的盖尔·迪波德(Guy Debord)在1994年用一把手枪射穿了自己的心脏;他死的时候,不仅仅他的梦想破灭,他当年奋斗的战场本身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朱利·泰莫尔的《穿越宇宙》,继承并发扬了那个年代音乐的精华,同时又完全剥离了它们所代表的全部时代意义;或许它可以成为对盖尔·迪波德一出反讽的挽歌
http://maxsnoopy.spaces.live.com/blog/cns!8C82EDA920C2E20C!1442.entry
Everyone loves the Beatles
关于离开…回归…以及无止境的寻找。……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因为BEATLES~
一部漂亮的加长MTV
the Beatles萬歲。
加长版的MTV
Fucking Hippie!厌烦6、70年代以反战、自由为名抽大麻嗑粉到处互搞乱搞的傻逼嬉皮士。再加上恶心的美式歌舞,渣到屎。
Hey JudeHey Jude
向六十年代致敬,向甲壳虫致敬!
漏洞还是不少,只是下半夜能让我一路不瞌睡,而且兴致勃勃地看完,算是很好看了,其实这个应该是摇滚成分大于歌舞的,不是非得噪音喧天才能称作摇滚电影,很多披头士的歌词都是这次看字幕才算第一次理解;第一次看到Bono不带墨镜的样子居然会是在电影里,汗一个……
LOVE AND PEACE AND BEATLES!
oh great, now I have picture in my mind. fucking hippie movie just destroyed my fantasy of all Beatles songs.
渣
hey jude内会我激动了
我错了!这才是真正的狗屎熬倭瓜!
黑猪~
当Hey Jude的歌响起来的时候我是真的爱上这部片子了.很有后现代情调,导演的个人风格很浓烈,并且相当有思考价值.算得上是对披头士音时代的一次回顾.
Surely it's not what you do but it's the way that you do it
没看懂,下次再看一遍囧
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最初是因为曾经看过她之前执导的关于我最爱的一个画家的传奇电影。假如你有留意画面及故事的内在含义。你会发现电影的本身并不是可以如一切评击者所说的披头士抄作,复制作品。而是真正地运用了当时时代本身年轻一代的精神文化。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他们是如何面对国家,政治种种问题及时代转变本身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