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一篇個人觀後總結。前半部分是觀看過程中同步記錄的事件時間軸,後半部分是一些隨想。
越戰期間相關節點性事件
1954 日內瓦協議:北緯17°為界,越共統治北越,法國統治南面
1955 南越共和國建立,法國勢力徹底退出越南。
1960 肯尼迪當選總統
1962 古巴導彈危機
1963 南越政府支持天主教鎮壓佛教民眾(70%人口)
1963 吳氏兄弟和肯尼迪相隔18天遇害。LBJ接任總統。
肯尼迪遇刺後吳庭艷妻子對肯尼迪夫人傑奎琳·肯尼迪說:“現在你知道是什麼感覺了吧?”
“越南戰爭證明我們(美國)不是一個歷史的例外,我們也會經歷糟糕的戰爭。”
Lyndon Johnson猶豫派出更多美軍前往越南,當年是大選年。同時擔心中國像介入朝鮮戰爭一樣介入越南局勢。
1964 國會幾乎全票通過《東京灣決議》:授權總統可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击退对美国武装力量的任何武力进攻。
1965 美國正式派駐地面部隊進入越南
We are prisoners of our own experience...it’s very very difficult to dispel ignorance if you retain arrogance.
1966 17歲的北越女孩,帶上了海明威的書,在時刻可能面臨美軍轟炸的盤山小道上度過了自己的生日。
1966 勞工階級家庭的適齡應征人員不足,導致中產階級開始受到影響。
1966 美國國內反戰聲音四起
Slogen on the wall of a battlefield hospital: We treat them,God heals them.
1968.1.31 春節開始,北越勢力全面進攻南越重要城市,認為所到之處的民眾都會起義加入他們。然而並沒有。北越損失慘重。
1968 馬丁路德金和羅伯特·肯尼迪先後遇刺。
美軍到達前,80%南越人生活在農村;而到了1960年代末,一半的人口住進了城市,西貢人口漲了3倍到達300萬,一半的難民沒有固定住所。
1969.1 Nixon就任總統。
bgm來自當時美國國內的搖滾音樂節,節奏歡快動感,同時畫面是戰地現場慘狀的快速切換——擔架、死者、被槍指著的越南居民。
1969.9.2 胡志明去世。
1970.4 尼克松派兵進入柬埔寨。
1970.5.4 肯特大學發生警衛隊槍擊反戰集會學生事件,4名學生死亡。
1971 尼克松透露出計劃訪華的意向。
1972 尼克松訪華。河內擔心中美緩和會使得像1954年中蘇支持日內瓦協議分裂越南一樣,越南逐漸失去中國的支持。
1972.5 美蘇簽訂反彈道導彈條約。隨後幾個月尼克松逐步收縮在越軍事打擊規模,高舉和平旗幟,在同年11月連任。
1973.1 停戰協議簽署。美軍俘虜逐漸被釋放。隨後幾個月,北越的南下進攻便開始。同時,尼克松被捲入水門事件中。
1974 尼克森遭彈劾
1975.4 最後一批美國人離開西貢。大量南越人逃離西貢。
1995 在越南答應釋放所有接受“再教育”的囚犯,同時提供失蹤美國士兵遺骸的信息後,美越貨運正常化。
心心念念很久卻苦於騰不出一段完整時間盡量連續地看完的一部紀錄片。10集以時間為序,歷史敘述從最早法國人在越殖民的時期開始講起。
二戰後世界格局與地緣勢力洗牌,日本退出東南亞地區,法國在胡志明率領的越盟的抗爭下也逐漸退場。胡計劃在河內建立共產政權,這使得很多有宗教信仰以及異見者轉移至南部。南北越隨後以北緯17度為分界線分庭抗禮,前者受到美國方面的支持。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認為東南亞的政治格局如果不加干涉,紅色政權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席捲亞洲大陸,這註定是戰後奉行的反共扼共國際戰略的美國所不樂見的。扶植的吳庭艷政府腐敗墮落,而北面的勢力也遠比想象中得頑強。美國並不願意擴大局部戰爭,因為擔心步朝戰後塵,招致中國方面的大規模介入(彼時中國已經提供了物資和軍事訓練方面的援助),同時紅色浪潮襲來的壓力始終盤旋在美國高層決策者的頭頂。
肯尼迪上台之後延續路線,並對北越展開軍事空襲。然而從始至終南越的本土政權都是腐化的短命政權,越南戰爭此時實質上是北越共產勢力(黨內權力已逐漸轉移至黎筍)同美國軍事力量的對抗。
1963年林登約翰遜上任,繼續擴大對越軍事投入和轟炸力度,然而在越展開的軍事打擊收效並不理想。美國在越南局勢中既無法實現政治目的,又很難光鮮地全身而退,陷入兩難泥沼。
65年美國正式向越南派遣地面作戰部隊,大面積轟炸北越要地,試圖有所進展。未果。隨後幾年美國國內反戰聲浪漸起,能否妥善處理對越問題將影響高層政局。
承諾南越政府在其危急時刻提供全力支援的尼克松因醜聞辭職,南越崩潰,美軍徹底抽離,越南統一。二十年後美越重新恢復正常外交關係,然而戰爭帶來的傷痛和割裂卻依舊深埋在兩國的社會中,揮之不去。
看到紀錄片中途時,我徹底喜歡上了了解戰爭這件事。表面上刀光劍影的背後,往往是政治的博弈、價值的碰撞、家庭的破碎、凡人的苦難,以及最重要的——在直面死亡時展現出的,最純粹、最完整、最無掩飾和保留的人性。本片並不是純粹的戰地紀錄片,鋪陳兵力火力的對碰、雙方死傷情況、詳述地方特定戰役都不是篇幅中的重點。片中的插曲是個很有趣的敘事線索。我所觀看的“水山漢化”版本非常詳細地在每一處插入音樂響起時在字幕中註明了曲名以及隨後的歌詞翻譯,其中主要是當集展示的年份區間內流行於美國本土的搖滾或流行音樂,這一線索成為了片中很好的觀察越戰不同時期美國國內民間對戰爭的態度的切口。
片中呈現了雙方國家各自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戰爭故事。楊文梅的父母是法國統治時期的政府官員,紅色勢力在北面掌權之後舉家欲逃往南越,然而姐姐卻執意要留下,親情就此被時代浪潮沖散;與此同時的大洋彼岸,丹頓·克羅克打小崇拜書中故事裡的美國英雄,甚至以離家出走的方式脅迫父母同意其參軍入伍,伸張正義和實現個人價值。斯人已逝,生命永遠定格在青春的年紀,而殘留世間的人卻徒長年歲。談及收到陣亡通知書時的記憶,丹頓的姐姐和母親都歷歷在目,鏡頭前的她們表現出的卻是令人心疼的坦然和平靜。
人們在指稱戰爭時往往在名字中冠以國名,仿佛戰爭的主體是兩個或多個宏大的、高高在上的國家概念;然而實際上的每一場戰爭,其真實的承受主體,都是一個個直接介入其中、抱持著堅定的信念或未解的疑慮、給親人和家庭留下苦痛、而自己的肉體和心靈遭受長久折磨或永恆消滅的、和你我無異的普通人;而宣揚戰爭、鼓吹戰爭、挑起戰爭的人,往往是些永遠不用也不會親臨戰場去感受死亡的人。
片中美越雙方的老兵在鏡頭前的呈現姿態稍有不同。北越老兵大多著軍裝,談吐更加堅實有力,談及戰爭經過時也帶有一些自豪的語氣。對於他們來說,越南戰爭或許是一次掃除阻礙統一的敵對勢力、結束百年殖民屈辱史、構建嶄新現代民族國家的必經陣痛;而在美國老兵的眼中,此役帶給他們的更多是一種多重撕裂。他們為貫徹國家意志懷揣一顆以正義使者自居的心踏上陌生土地,然而迎接他們的卻是冷眼和唾沫;他們被迫攻佔毫無戰略意義的山頭,或是無奈燒掉疑似越共的村民的茅草房;而九死一生重回故土時,發現瞬間置身於國內反戰的聲浪中,甚至頂上了“Baby killer”的蔑稱。自始至終,他們都在生死和價值的漩渦中被撕扯。
第十集中北越老兵阮玉說:“我們在越戰後開始反思戰爭——對實現正義這場戰爭是否有必要?戰爭對嗎?”對我而言的疑惑是,美國介入越南局勢的直接原因,真的如其所說,完全是為了遏制共產主義在東南亞的鋪開?還是如下所言,想要維持美國在戰後秩序中的引領者地位,靠武力堆疊國際聲譽?雖然一場戰爭背後的原因往往不會是單一排他的,好比上文那張“Top secret”中的US aims一樣。
相比起政客時常將戰爭作為一種選舉手段,美國普通國民對越戰的看法也經歷了種種撕裂。在正式派駐地面部隊進入越南之前,除了那些慘遭切割的家庭之外,這場戰爭的進展和情況似乎並未頻繁出現在公共討論中。然而隨後,國內的反戰情緒在影像資料中被一步步地催化,在美萊村屠殺被曝光之後達到一個新的頂峰。此情此景之下,人們很難不自問這場戰爭的意義。美軍以“擊殺比率”作為每場戰事勝敗的關鍵依據,這無疑從兩方面帶來了非常惡劣的影響——美國國民並不在意擊殺的敵人數而往往更在意陣亡的我軍數;為了擴大“戰果”,無辜的越南民眾無情地化為冰冷的數字被捲入這一個無意義的“戰爭除法”之中,而平民的死亡又反過來激化了反戰的聲量。說到底那些高聲宣戰,期待通過一種構想的、藉助本國現有軍事力量狐假虎威的間接姿態來滿足自己內心抽象的民族或國家自豪感的人們,在戰事爆發之後卻常常會表現出對殘手斷腳、血泊尸體等種種戰爭陰暗和殘酷面的易感和脆弱,悔不當初地開始反思一開始的暴言。最後一集中受訪的一位美國女士——曾在美萊村事件之後氣憤地將美軍成為“嬰兒殺手”——在看到肅穆的越戰紀念墻之後卻邊流淚邊向鏡頭為自己曾經的言論道歉。我不懷疑她的情感,無論是憤怒還是悔恨我相信都是真實的,只是它們都廉價粗淺得可笑。就像所謂的“願意為了金錢替你保守秘密的人可以為了更多的金錢出賣你”的提法一樣,能夠僅憑碎片信息就輕易給宏大事態定性的人自然很容易通過同等尺度的“反信息”來翻案。
嚴以律己。
令我感觸非常深的另一部分是一位位出現在拍攝於幾十年前的黑白照片中的人們,在片中完整地坐在現代的攝影鏡頭前,或沉重、或驕傲地回憶往事。從五官上我認出他們是同一個人;但從眉眼中我又發現他們已今非昔比。我為他們死裡逃生感到欣慰,同時意識到,比歲月更嚴酷的,是戰爭強加給他們的一切記憶。
就像費里齊講到的那樣,倖存者們如今的功勛、地位甚至生命本身,都是建立在無數敵人和同伴們的亡魂之上,因此對他們來說,無論這場戰爭如何定性、取得了怎樣的成果,他們、他們的家屬們、所有以任何形式介入這場戰爭的人,其戰爭記憶中註定會有一條難以忽視的,由痛失所愛而留下的無法愈合的傷疤。無論如何解讀,從什麼角度撫摸,它都只會帶來最純粹和直接的痛苦。
此時此刻,正在讀保寧的《戰爭哀歌》。
對於殘存者們來說,戰爭是一場虛無的颶風。它闖進你的生命並肆虐其中,挾走生活中的一切美好情感和對未來的希望,留下一片需要用盡餘生去清掃的陰霾,再倏地消失不見。死者的痛苦就此終結,轉而堆疊到了生者的身上。我在想,如果我站在了懇求一槍了結的瀕死戰友面前的話會作何選擇。那時候,只有我有能力決定痛苦的歸屬。扳機成了一種痛苦轉移的按鈕,按下它,解脫對方,折磨自己。選擇不這麼做的人,是不是不敢為對方承擔這份轉移痛苦呢?這是否在所謂的“心有不忍”之外,還有一層自我保護的意味呢?
軍人這一印象裡擁有無比堅毅情感和鐵血意志的形象,在第十集的採訪中,當美國和越南受訪老兵們談及自己的陣亡戰友們時,無論是先前面帶驕傲地敘述抗美作戰的越南老兵,還是自始至終若有所思語氣平緩的美國老兵,無一不噙淚哽咽。
我忘不了臨近片尾時,出現在整部紀錄片中的一張張講述者們的面孔。伴隨著O’Brien和緩平靜的朗讀聲,他們或凝視,或沉思,或望向虛空。就像小熊英二在《活著回來的男人》最後說道,歷史是由傾訴著和傾聽者共同搭建的,我們有義務將他們的歷史留存下去。南越美國大使館最後的電報末赫然寫著:“Those who failed to learn from history are forced to repeat it.”那麼傾聽、搭建、反思、銘記,就應該是我們面對戰爭和一切歷史傷痛時應該採取的姿態。
片尾曲《Let It Be》by The Beatles中,孩子們坐在曾親歷戰爭的直升機裡左摸右碰,臉上洋溢著好奇和快樂。美國老兵們有的在多年之後重回越南,與曾經的敵人和曾經的自己和解。
回看當今世界,有人在進行戰爭,有人在掩飾戰爭,也有人在鼓動戰爭。在高聳的國益面前,個體不過是車輪下的齏粉。而無法跳脫出正邪、善惡、成敗、侵略與被侵略的固定框架,就註定無法跳脫出以國家和民族為中心的單一語境,從最根本的人的、人性的角度懲前毖後,走向未來。謹以此片自勉,望永遠能在狂熱中保持清醒,永遠凝望深淵,而不倒向深淵。
一口气看完十集的越南战争,我的感觉只有震撼。所有的文字和词藻都不足以描述这部纪录片,能够在此生中看到这样的作品,值了。
但我还是尝试用最简单而基本的语言来评价这部纪录片,只为更多人能看到这部杰作。
记录片,最基本的元素是真实和中立。所以我仅从这两个角度来谈。
真实,对于越战记录片来说,不是难事,因为越南战争是第一场展现在大众视野的战争。由于大量的民间媒体派出战地记者实地报道,而且美国政府也鲜有审查,所以战争的真实面目得以呈现。各种丑恶,毫无掩饰,令人作呕。
例如,释广德的自焚,南越警察总长在镜头面前当街枪杀越共等。
由于掌权的南越总统吴庭艳信奉基督教,他迫害近7成人口的佛教徒,引发激烈的社会冲突。1963年6月10日,僧人释广德在西贡街头自焚抗议。
释广德自焚后,记者采访吴庭艳的弟媳陈丽春,她凉薄地说,他们和尚只是在BBQ,下次他们再玩BBQ,我可以借火柴给他们,希望他们不要用美国的汽油来烧。采访播出后,举世哗然。
受广德和尚事件影响,美国总统肯尼迪觉得要做点什么。在他的默许下,南越将领发动军事政变,枪杀了吴庭艳及其弟弟吴廷瑈。图为吴庭艳。
此后,南越将领之间争权夺利,政府更替过频,直到阮文绍上台后才形成较为稳定的抗击越共的政治核心。
另一件重创美国民众对南越政府信心的事件,1968年2月1日,南越国家警察总长阮文鸾在西贡街头枪决身着平民服装的越共上尉阮文林。
以上事件,都让美国民众对腐败堕落的南越政府有了直观的认识,继而质疑美国政府为何要支持南越,进而掀起反战运动。受到民众的压力,美国政府最终放弃了南越,提早撤军,最终导致南越覆亡。
要做到客观中立,就比较难了。虽然该记录片由美国人拍摄,但是导演采访了多方的历史见证者,除了美国的军人及家人,还有南越政权的军官与普通民众,北越的士兵与军官等。
早期受到爱国心与荣耀感的召唤,众多美国青年极入伍,但受到战火的洗礼并意识到这是场不道德而且不可能赢的战争后,回到国内,成为反战斗士。
这是南越的军官,抗击渗透到南越的越共与北越军队。
渗透到南越的越共战士。越共采取的是游击战,令美军疲于奔命。
美军反思越战失败的原因。
导演也丝毫不掩饰美军的恶。例如,美军为了找到丛林中的越共,使用了橙剂,导致树木枯萎,造成污染环境甚至影响当地民众生出畸形儿童。再如,美军在美莱村实施大屠杀,男女老幼,甚至连婴儿都杀死。再到国内,美国的国民警卫军枪杀示威的肯特州大的学生。
1970年5月4日,肯特州立大学的学生举行反战集会,结果遭国民警卫军开枪射杀。
除此之外,富人及特权阶层人士的孩子总有办法逃避兵役,比如上图的克林顿同学。工薪阶层与有色人种的孩子成为美军的主力。到了后期反战运动的兴起,导致有17万美国青年逃避兵役,部分甚至逃至加拿大并入籍。
自揭其丑,自掀伤疤,只为客观中立。历史,并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客观中立地还原历史,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才是对民众最大的尽责。可惜,大部分胜利者都不懂这道理。例如北越作为战胜方,时至今日,不愿公布伤亡及失踪人口,导致多年来民众要自己去寻找,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相反,美国建立起越战纪念墙,上面刻着所有阵亡与失踪的美军名字。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该纪念碑的是一位美籍华人大学生,林璎,林徽音的侄女。
越战墙,上面只有阵亡及失踪美军的名字,共57000多个。
谈谈该片的艺术性。一般来讲,记录片比较沉闷。但此片是个例外,里面采访的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经历,有血有肉,真实感人,这是点。同时,导演对越南当时的背景及美国国内民情都做了详细介绍,这是面。点面结合,使观众对整个越南战争有更清晰直观的认识。
没有比真实故事更感人的剧本。比如以下是美国大兵哈里斯与妈妈的真实对话。
哈里斯:妈妈,你可能再也见不到我了。因为我们是陆战队最北的战地,我们能直接看到北越。朝我们开枪时能看到火花。我部队大家都会死。我可能回不去了。
哈里斯妈妈:不,你会回来。我每天都和上帝说,你很特别。你会回来。
哈里斯:妈,别人妈妈都认为儿子特别。我正把一些特别的人装进尸袋里。妈,这不是开玩笑。每个人都会死在这里,每个人都会死。
哈里斯妈妈:你不会死,你不会死。上帝对你有安排。
哈里斯最后说:是,好吧。然后挂上了电话。
最后,以一位北越士兵的话结束此文。该北越士兵邻居家的孩子全死光了,当初6个一起出征的年青人只剩他一个生还,以至于他回家后,家人都不敢庆祝,怕刺激到邻居。
感觉担任解说的是汤姆·汉克斯,但演职员表里偏偏找不到他的名字,或许是我听觉出错了,不过真的像极了他的声线……
首先是片中出现的大量与镜头场景高度契合的六七十年代的反战歌曲,包括鲍勃·迪伦、滚石、甲壳虫、西蒙和加芬克尔、杰斐逊飞机等歌手和乐队,这些歌曲即便现在听来,也仍旧好听,仍旧发人深思。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反战”主旨的歌词应该是其获奖的极重要的因素。
其次是关于越战前的美越两国的大背景的介绍,包括美国国内普通人的生活,包括法国人在越南的统治(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著、梁家辉主演的《情人》便以此段历史为背景);留着山羊胡子、极似中国农夫的胡志明“胡伯伯”的成长、抗争与反击,武元甲大将指挥的奠边府战役,南越吴庭艳兄弟的骄横与专政等等。
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战士基本构成是“19、20岁的高中辍学者,精英、富人和特权者有办法逃避,而他们没有,这不公平。”是的,这不公平,于是他们来到了半个地球之外的越南,看到了许多他们不愿看到的,这些场景成为了他们后半生噩梦的主要组成部分。
释广德与另外六名僧人的西贡街头自焚,他们端坐在烈焰之中纹丝不动;肯尼迪在吴庭艳兄弟被刺杀的21天后被暗杀时,穿着越南传统服装“奥黛”的龙夫人对杰奎琳·肯尼迪说“你现在知道我的感受了吧?”与她另一句名言“让他们烤去,我们来拍手叫好就是”同样令人厌恶。
解说者一遍又一遍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说着美国总统的名字“江森”、而字幕却同步显示着“约翰逊”时,让人感到非常、非常不适,尽管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但在我看来,这完全就是个恶意的笑话,哦,江森,江森,江森……
街道,丛林,稻田,乡村,茅屋,小桥,山洞……无处不在的尸体,无处不在的硝烟,无处不在的枪声。忽然有位戴着锥型草帽的苗条女子肩挑双篮,摆动手臂,扭动腰肢,步履轻快地走在越南南方的稻田田埂上,似乎战争与她无关。
德浪谷一战之后,当美国记者采访美军指挥官,让他谈谈北越士兵时,他说:我愿付出任何代价来换取指挥200名北越士兵,他们是最优秀的战士,他们敢于牺牲——这种对敌人的尊重,与抗日神剧里他们对敌人的极度轻视形成了何其鲜明的对比。
1968年之前,常常可见美军驻越南总司令威斯特摩兰的身影,这位历史上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46岁就任)自有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口才极佳的他常常作各种即兴演讲。凝固汽油弹,落叶剂,这些都成了他后半生被世人诟病的东西。越南将军阮圣山口述:“(凝固汽油弹)烧得像一条火龙,人们的脸鼻手脚都在着火,像个运动的火把。”
关于被俘的美军,我想多说两句。他们被俘之后,惨遭各种虐待,各种残酷的折磨,他们被迫接受采访,让他们亲口指责美国政府并明确表示反战。我仔细观察过每一个被俘者,他们当中也有人害怕,但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仍然很好地保持了做人的尊严。他们面对镜头不卑不亢,神情平静,淡然,从容,甚至有人偶露笑容,绝无取悦敌军、卑躬屈膝或者流露出恐惧神色的姿态。这一点让我颇为佩服,我不知道是怎样的教育能让他们做到这样,我想他们不是不怕,只是神色绝不示弱——所有被俘者都如此,绝非个例。
在美联社和NBC记者目睹之下,南越国家警察署署长阮玉鸾用一支漂亮的.45柯尔特手枪在街头枪毙越共特工阮文林的照片早已传遍世界,然而终不如这段完整的视频慑人心魄,阮文林临死前一言不发面无表情,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罗伯特·肯尼迪步兄长之后尘,也被刺杀……
一位北越人回忆说:“我喜欢读报,但从没读到过败仗,只写胜利。这有点奇怪,如果全是胜利,人们会自问,我儿子在哪?他死在哪?麻烦的问题。所以最安全的,是暂时沉默。”这不由得让人深思。
1968年的局势似乎有了变化:美国国内,“江森”被尼克松顶替;而越南战场上,雪茄不离嘴的二战英雄艾布拉姆斯将军接替了威斯特摩兰。而在苏联支持的北越,胡伯伯的威望和权利在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头角峥嵘的黎笋。
美国国内的反战声浪越来越高,芝加哥中心巴尔博和密歇根大道交口处,和平示威已持续了一段时间,警察前来平息,国民警卫队被调来帮助,群众高呼纳粹敬礼口号“Sieg Heil”,警笛和尖叫声中,冲突不可避免地升级了。一位身穿黄色T恤赤手空拳的年轻人被几个手持警棍的警察围住殴打,他仍尽力还击;两位警察拖着一个倒在地下的抗议者飞奔;另一位年轻人被三个警察各提手脚,毫无反抗之力,场面极度混乱……警察在这次抗议示威活动中的所作所为被讥刺为“盖世太保战术”。“江森”想去芝加哥,但被特勤局告知无法负责他的安全而作罢……
到1969年4月,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已出动了五十多万人,阵亡达40794人,花掉了700多亿美金……
美国民众在渐渐失去耐心,是该考虑撤军了。“要让美国人从越南脱身,并且看起来不像是投降。”这就是尼克松当时所要做的。终于,握着核按钮的尼克松坐到了巴黎的谈判桌上,“乞求和平”,但事与愿违——战争,或许你可以想打就打,但却不是你想退就能退的。
随着越来越高的反战浪潮,1970年的春天,美军侵入柬埔寨。到6月底他们撤出时,白宫接到的报告是,他们打死11349名敌军,缴获22000件武器,摧毁11688个地堡和建筑,但此时画面上出现的,却是满地手无寸铁的平民和儿童横七竖八的尸体。随后,17000名南越士兵侵入老挝,然而一半人死伤或被俘。南越军官陈玉会带领的600人的一个营,战到最后被迫投降,活下来的仅仅55人,不足一成。
南越的总统如走马灯一般轮换,现在统帅着世界第五大军队的是阮文绍。
1974年7月27日,尼克松因滥用职权被国会弹劾;8月9日,为避免被弹劾,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主动辞职的总统。好歹,他占据了主动。与此同时,阮文绍将自己关在了西贡的办公室里,他将南越的生存置于尼克松个人的承诺之上。可而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南越在换总统,美国也在换:尼克松下去,福特上来。
1975年3月29日,北越军队攻占了南越第二大城市,岘港。美国记者说,“岘港不是被占领的,而是崩溃于自己的恐怖。”北越军队离西贡越来越近,南越军队和美军开始撤离。混乱不堪的撤离场面,呼喊声,哭泣声,怒骂声,航母上的南越直升机被一架架推入海中……
在前步兵简斯克鲁格斯的倡议下,一个非营利组织成立了:越南老兵纪念基金。他们募捐做计划,最终让65万美国人捐出了800多万美元,并在林肯纪念堂旁边,设计建造了越战纪念墙——V形黑色花岗岩线条在倾斜的青草坡地上融合;而这黑色疤痕一般的造型,代表着悲伤、耻辱与堕落。在这个疤痕之上,高大的黑色花岗岩墙体之上,镌刻着57692名阵亡者的姓名——他们应该被他们的国人铭记。或许,“他们不是英雄,而是受害者。”有人这么说。
越战,带给美国的是什么?带给越南的是什么?带给世界的又是什么?这部纪录片给出了答案。
1&2.越战发端于反殖运动,后胡志明在美国帮助下也赶走了日本,二战后法国企图继续殖民越南,但胡志明率领的政府在奠边府取得绝对性胜利而奠定了越南反殖成功。胡越偏向共产,美国为维护冷战利益,于日内瓦协议后支持了南方新政府,双方约定用选举决定越南的未来,但南越率先撕毁约定,越南形成南北局势。北越更得农民心,以敌后形式攻击南越,南越应对得野蛮而专制,后以佛教徒自焚为标志实现了对南越政府的推翻,后续上来的政府由于缺乏足够正当性,对南越的统治力逐渐衰落,另一方面肯尼迪因为年轻面孔频频在国际上被轻视为优柔寡断,因此他在综合顾问的建议后明确知道,发动越战可能会深陷下去,但不发动他将失去下连任。后他被刺杀。 3.接替临时总统对发动越战很谨慎,却意外因此而获得选举大胜。但越南局势却是北越和美军敌意、摩擦不断加剧,北越一步步取得战争胜利,美军一些派驻军人也在此过程里牺牲。1965年美国政府在进退两难中因为被羞辱的原因决定进一步,正式派军前往越南进攻北越。战争初期美国国内便有反战的小规模运动。美国媒体初期对战争的报道也是积极正面掩盖灰暗的,但政府不断在增加派军。随着几场战火的结束,美国政府重新考虑和谈或应对越作战军官要求继续增军,结果是尽管按当时预估战争胜利可能性不到三分之一仍决定继续增军20万。士兵莫吉是大叙事下的另一条叙事路线,专注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变化。
4.美府组建国际联盟支持越战,获得小部分国家支持,国内反战运动逐渐扩大。越战没有绝对的前线、领土划分,美军有用敌对死亡人数统计来衡量成功,战火因此有向平民烧去的趋势。胡志明小道在反法殖民和越战中都对越军物资运输起了很大作用。国内反战运动继续扩大,马丁路德金站出来引领反战运动,但民间也出现了两方敌对的爱国主义。美府内部也出现摇摆,但因为担心民间反战运动是国外势力引导而并没有选择倾听,而是继续满足威斯特摩兰将军的建议继续增兵。越战这边的美军也困惑于这场不太合理的“保卫”战。士兵莫吉离世(这条线就这么废了?)
5.美军里的非人道主义表现,用一些词语区分不同国籍的人,慢慢将之视为非人的存在,提升自己的适当性。虐待平民事件被政府遮蔽。国内民权运动也逐渐进入高潮,学生出来抗议。而新闻报道的更新则越发频密,美军内部一些士兵会认为,自己被当做类似于真人秀的演员,因为国内民众对于战争的残酷根本不能感同身受而感到气愤。前线战事也进入最惨烈一刻,北越发动反击。美府继续对国内外反动都采取强硬的态度,政府内出现有巨大分歧的声音。
6.北越开始反击,结果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越来越多的越战新闻纪实以画面的直观方式出现于美国大众,尤以一则南越局长当街亲自用枪直射北越战俘脑袋这种极具冲击力的极刑视频为代表,深深撼动了美国国内大众,战争的正当性被进一步质疑。而另一方面,因国际大环境而割裂的越南,双方对彼此的敌视也衍生出很多不必要的冤枉伤亡,例如北越反击失败后对数千人的残杀,这样的死亡最是让人无语。回到美国国内,68年,美府迫于民众压力和对战争最后形式的失望,终于与北越开始和谈。同一年,马丁路德金被刺杀,国内各样民间运动进入最高潮,各地硝烟弥漫。伴随着美国国内的动乱,全世界也开始了种种民权运动,似乎全社会都在割裂,越南战争或许不是最直接的因素,却的的确确是其中一个因素。中国国内于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
7.由于约翰逊宣布不参选下届总统的原因,导致新总统的选举格外激烈,又伴随着国内民间运动的火爆,为大选更是增加了另一端别样风景,而各选举团也纷纷都以停止越战为行政方针而呼吁选民为自己投票。大选临近,约翰逊总统宣布和平谈判即将取得进展,对北越长期的轰炸将停止,但不久南越表态将退出谈判,背后原因是尼克松为了获取竞选胜利从背后许诺南越政府,等他上台后将给予他们更多好处,交换条件就是南越政府得配合他让和谈暂缓,战争继续,约翰逊总统震怒,但由于他的证据是靠窃听获取,也不能公之于众。嬉皮文化。北越政府对于境内民众的欺瞒以及一些领导人对于自己子女保护。大量美国士兵的消费主市场集中在西贡,而10%的美国进口消费物资也被南越窃取流入黑市,南越政府大面积的腐败,但这一切也为西贡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大量南越的农村人口涌进西贡,社会结构遭到破坏,同时南越人民一方面对政府的腐败极为不满,另一方面又享有很好的言论自用,“腐败和自由”。
8.美军与北越的战争存在,针对一些山头双方大打出手,美军占领后却因为没有价值又撤出,这样无意义的战役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尼克松上台后,国内民间运动热潮逐步褪去,他的政府也决定从越南撤军,即便是和谈不成的单方面撤军也在所不惜,因为国内反战呼声越来越高,但同时美府又开始增大了对南越军队的武装支持。69年胡志明离世。美军内部发生士兵谋杀士官的事件。美军的屠民事件又一次的在国内曝光,反战运动又一次高潮,运动中人群冲向警察,而另一边学生的理想主义最后变成一次军民对立的流血事件,反战运动越发失控。尼克松因为柬埔寨国内发动的政变,又派军入侵柬埔寨。
9.厌战情绪在美军中不断扩散开。国内尼克松政府包庇了越战时屠民事件的当事军官。退伍军士组织起来开始要求政府不在欺瞒以及停止越战。反战运动在社会上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南越为主导的对北越发动的侵略战失败的很彻底,尼克松却掩瞒了下来。一些关于前两届政府内部对于越战形式的判断被媒体揭露出来,尽管尼克松想阻拦,但被大法院驳回,内容于政府一向的宣传几乎截然相反,国内人民虽然反感反战运动对于生活的消磨,但也清楚知道越战里政府的虚瞒,政府公信力继续下降。尼克松政府对于机密被泄露担忧和愤怒,他们开始反扑,水门事件的开端。另一方面尼克松政府开始接触中国政府,这让南越领导人陷入危险感中。72年,尼克松获得连任,也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与苏联签订反弹道导弹协议,中苏的配合终于让与北越的和平协议得以缔结。一些美国演艺人士去到北越,为北越政府鸣不平。一个越战被俘士兵多年后回忆被释放那一刻的细节仍然忍不住落下了泪。
10.越战结束,最后的美军撤离得很狼狈。士兵自从入伍后终于回了家,但不敢喧哗,因为邻居的孩子都死在了战场上。一位女兵的八个兄弟,两个儿子都牺牲于越战。北越统一越南后并没有刻意制造血腥事件为自己去做证明,但越战造成的分裂仍然延续至今,北越政府不允许民间南越家属去缅怀逝去的亡魂。统一后的越南,北越的共产主义也和其他两个社会主义政体一样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国家进入更加赤贫的阶段。越南也留下了不少美国的痕迹。而对于美国政府,他们似乎想忘掉这样一场失败的战争,忘掉为这场战争付出生命和其他代价的亲身参与者们。越战士兵组织起来,制作了越战逝去士兵的纪念碑,它鼓励了不少参与越战的美军。而越南一方太多太多的年轻生命因越战逝去,而他们只能永远沉默的躺在那个“据统计”的冰冷数字之后,没有姓名。
保宁:40年过去了,即使越南老兵也回避谈起战争。人们赞颂胜利解放,他们错了,谁赢谁输不是问题,战争,没人输赢,只有摧毁。只有从未打过仗的人,才喜欢争论谁赢谁输。 一位黑人老妇应门,我想她一见到我们就知道我们来意。牧师说,我很抱歉通知你,你儿子在越南阵亡。她坐下来,没有说一个字,然后她丈夫说,不,可能弄错了。他拿出一封信,他说,看,昨天收到的,我儿子昨天还活着。牧师看着那封信说,这是一星期前,我想你儿子在写信那天阵亡。 接下来3年,美国将会努力了解它前来拯救的这个复杂国度,未能了解敌人的决心,误读南越人民对他们郑府的真实感受。新总统发现自己困在战争势头与和平愿望之间,谦卑与傲慢之间,理想主义与权宜之计之间,真相与谎言之间。 谢恩:我们以为我们美国人是历史的例外,历史不适用于我们,我们从不会打糟糕战争,我们从不会代表错误事业,我们是美国人,那么越南证明,我们不是历史的例外。 盖勒威:战争这样的事里你不能只是中立证人,它会爬进你的喉咙,从里往外活活吃掉你。不是那种事,你能旁观中立、客观和记者摄影师想做的其他事,没法这样。 威尔逊:我们以上次战争的同样方式去打下一场战争,我们是自己经验的囚徒,我们在二战中学到的很多经验,不适于越南战争。我们以为带着大锤进去,把东西砸倒,清理干净,就会完事。这是对难题的过度简化,加上我们过度自信、傲慢,保持傲慢就很难消除无知。 美军援越司令部推断,如果以某种方式充分破坏胡志明小道,敌人将无法自给。最终300万吨爆炸物落到其老挝境内部分,比二战轰炸德日还多100万吨。一些关键点被击中多次,人们叫它们“死门”、“煎肉山”和“失魂峡”。为使敌方交通暴露,其他飞机投下化学脱叶剂,包括橙剂,摧毁数千英亩丛林,美国飞行员把这片土地叫“枯骨月尘”。 简克罗克:丹顿(莫吉)死后不久,卡罗尔对我说,可能是当天:“你怎么会信上帝?”我说:“因为我们有过莫吉。”我认为他的生命是真正礼物,我们有幸拥有他,一个朋友写信给我:“我们的孩子只是借给我们的。”我猜这是真的。 马斯格雷夫:首先是冲击鼻子的外国气味,看到人们在路边小便,看到以前从没见过的动物——大水牛,就像在火星上,对我这完全陌生。老实说我这个密苏里蠢孩子在想:“看看这都是外国人。”过一会我才恍然,那里唯一的外国人是我。 哈里斯:有机会给母亲打电话,我告诉她这里正发生的事,告诉她别相信报纸电视上看到的,因为我们正在打输战争。我说:“你可能再也看不到我了,因为我们是陆战队最北的阵地。我们能直接看到北越朝我们开火时能看到火花。我部队大家都会死,我可能回不去了。”妈妈说:“不,你会回来,我每天和上帝说,你很特别,你会回来。”我说:“妈,别人妈妈认为儿子特别,我正把一些特别的人装进袋子。” 霍姆斯(磁带):我们今天烧了很多不和我们合作的越南人的住房,我真的不明白,因为如果他们不是越共,我们对他们这样,对他们不好,那他们会变成越共,陆军干的都是适得其反。 文森冈本:一位19岁高中辍学者说:“为什么我们在这里?”标准回应,至少官方层面是“防止全球赤化”。大家说:“嘿,那是胡扯。”所以提出另一个理由,至少在战争后期,对我们盟友和我们敌人说,“维持美国的国际信誉”,没有19、20岁孩子想为维持约翰逊或尼克松的信誉而死。所以在相对较短时间里这些人说:“看,我们不应在这里,但我们在,所以我生活中唯一使命,是努力让你活着,伙计,避免我这个宝贝傻瓜被干掉,然后回家并忘掉这些。” 奥布莱恩:约80%的伤亡是因各种地雷,对我来说,在越南早上起床,看看外面想:“几分钟后,我会出发,我的尸体会在这在那?会在那失去一条腿?”我一直以为勇敢是向敌堡冲锋或站在腔火中,但只是在广义省行走,一日日,一村村,穿过稻田走进山里,迈腿就是个勇敢行为,如果住在苏城不需要勇气,步行去杂货店或主街,只要用腿前后摆动,但对我在越南,步行就能感到相当的勇敢,有时走路时看着双腿,心想:“我怎么做到的?” 奥布莱恩:“他们分担记忆的沉重,有人不能在承受,他们接替,常常,他们承载伤员或病症,他们承载细菌传染,他们承载象棋、篮球、越南语–英语词典、军衔徽记、铜星和紫心、‘行为准则’塑料卡,他们承载疾病,包括疟疾和痢疾,他们承载虱子、癣菌、水蛭、稻藻和各种腐烂霉菌,他们承载土地本身——越南。那些地方,那些土壤,朱红色粉尘,覆盖战靴、战服和面孔,他们承载天空,整个大气层,他们承载它,潮湿,季风,真菌和腐烂的臭味,所有一切,他们承载重量,他们像骡子般移动。白天,他们挨狙击手射击,晚上,他们被迫击炮射击,他们钻隧道当尖兵,在火力下前进,但这不是战斗,只是无止境的行军,一村到一村,他们为行军而行军,他们缓慢笨拙艰难地举步,冲向火热,毫不犹豫,带着全部血肉骨头,单纯的士兵,硬挺着他们的腿,爬上山丘,下到稻田,横跨河流,来回上下,只是移动,一步,然后再一步,接着下一步,他们让双腿移动,他们忍耐。”
美国和南越的失败有历史性的原因,当时北边所信奉的东西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迷惑性。就如同秦灭六国,真的是秦最好吗?不是,只是秦的动员能力最强。在漫长的拼经济过程中,就衰落下来了。
对越战、冷战、苏联、“自由”、爱国的反思非常深刻。在强力的政治的宣传下,被煽动的民众极其容易变得狭隘。Bob Dylan 的歌词真是太好了
每集都有一部电影那么长,所以真的花了蛮久才看完。美国在越南泥潭深陷最终不得不全面撤兵,一是不了解环境和对手(特别是“人民战争”这种打法),由此带来指挥失当战术不凑效;二是南越政权是扶不起的阿斗,换了几次大佬除了贪腐依旧无所作为一副死相;三是中苏二共竞相援越,解放军直接助守北境免去北越南进后顾之忧,美国等于以一对二;四是战争耗时太久,新旧总统在战事上的承诺毫无兑现希望且自身陷入丑闻,随着战地传回的“残酷”“不人道”的相片,国内反战情绪愈演愈烈,游行不断,而美国的国家传统终究不是不顾民意坚决镇压一意孤行~看的过程中不得不赞叹于采访对象观点表达的多元和影像录音资料保存的清晰和完好,另外纪录片本身是一场六七十年代流行摇滚乐的盛宴。
北越采用的游击战战略基本和中国相同,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有生力量,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敌驻我扰、敌进我退、敌疲我打。胡志明小道参考了朝鲜战争的运输。美国采用的战略,建立定居点,移居农民到堡垒,切断与游击队的联系;烧毁粮食、房屋等物资;在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实施安抚和日本在中国的战略相同
保持了一贯水准。比 Prohibition 和 The Civil War 成就更高的佳作。一个这么困难的题材,看起来却没有“导演好难”的感觉,因为对所有人物带有深深的理解之同情。地球东西,国家南北,所有人义无反顾、驷马难追地一起奋力奔向悲剧。
五星推荐,自揭其丑,自掀伤疤,只为客观中立。历史,并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客观中立地还原历史,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才是对民众最大的尽责。可惜,大部分胜利者都不懂这道理。例如北越作为战胜方,时至今日,不愿公布伤亡及失踪人口,导致多年来民众要自己去寻找,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好片,看剧的同时还能学习历史
拖拖拉拉地将近看了一年,不是不好看,而是今年发生了太多的事,再看这部可能更想死。Let it be 吧。
啥时我朝也能这样真实客观的还原历史?而不是连部《芳华》上映都有问题!
详尽、清晰、客观、感人。无可挑剔。
能制作出如此客观纪录片的国家永远都有希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具体的每个个体的生命是最容易所被遗忘和不被顾及的/别有用心,只顾己利之辈最为可恶/没有真相只有谎言最为绝望
快十部电影的长度,两周终于看完,当初想看这部还是因为雀斑说他为准备Trial of Chicago 7补课看的,Tom Hayden确实短暂出镜了。。是部非常详尽的纪录片,各方都有采访到,也涉及到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实在很致郁。越战是“the biggest nothing”,只有在战争之外的人才会谈论输赢,patriotism是真正的谎言,普通人被政客一手推进这个巨大的悲剧中,不知道60/70s那些movements是否真的有让世界变好一点唉
钱穆说,历史很复杂,不是三两句话可以痛快讲清楚的。 断断续续看完这10集18个小时的鸿篇巨制,对历史本身就更不敢妄加评论了,恐怕流于轻浮。只提一点感想:当年的那些记者和摄影师是真的牛逼。。。历史的记述者曾经是吟游诗人、曾经是朝廷豢养的史官,历史的载体曾经是出土的文物、口耳相传的史诗、书写在各种媒介上的文字,等等等,但到了越战的时代,记者和摄影师们就是历史的记述者,那些图片、录音和影像,就是历史的载体。未来的时代足以给每个人提供留下自己历史的机会吗?互联网的虚拟字节能留得住历史吗?
对我们是别人家的战争,对越南和美国都是撕裂一个国家、一代人的大事件。然而我们就没有撕裂么?只是我们惮于反思,所以难于和解。作者很费心了,两国四方的当事者的访谈,无数的录用、录像、报刊、照片档案,以及穿插其中的音乐,其时的摇滚、民谣。一部纪录片,达到了一座博物馆的效果。
上乘之作,感觉看的人不多啊...
立场嘛,肯定是是站在米国一方,反思有但也仅仅是有,整体节奏不错
国共内战的越南版本。历史总是以惊人的方式重复着,人们却并没有从中学到任何东西。
中立且真诚的反省。
每一集都像是一篇充满叙事感的论文,风起云涌。
最难过的地方:那一碗白米饭带来的孽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