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情事
看这部片子的初衷是因为李美淑,因为对一个60年出生而后息影十年的女演员的复出之作充满好奇,看完以后,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中了双李的毒,一个是将近40的美淑另一个是73年生人的李政宰.
这是他服完兵役后的作品,也许你可以从那短短的的头发看出端倪.一个从LA 归来的即将成为未来妹夫的人却看似意外地爱上了姐姐.第一次在机场的擦肩而过,你就从他那里看到了欲言又止的神情,在咖啡馆的正式见面,他轻轻说出自己的感想" 我以为会见到一位年长的主呢." 对面那个微笑的女人更正道" 我可比你想象中还要老呢."于是两个人一起会心的微笑,雨后的咖啡馆里充满的是温馨和惬意.
还是她开着车子陪着他在寻觅他未来的新家,他静静的递上磁带"听听吧,应该是比交通台有意思的东西." 在市中心寻访一天后,当被问及意见时,他微低着头"你愿意跟人住在这样的地方吗?"于是他们去了郊区,那里有一个宽阔平静的湖,和他儿时记忆里的巴西小镇的风光很相似,漫步湖边他们谈论着交换着彼此的心情,却被妹妹的电话打断了,他不得不背过身去,尽量压低声音用最简短的几个字来结束这次通话,然后若有所思的看着那个暮色中的身影.
在家具中心,他好象调皮的孩子跟随着她的脚步,然后一动不动站在她的必经之地,等着她猝不及防险些撞在他怀里.接着故做惊讶的大笑,是否爱情都会让人变的情趣盎然呢?回家的路上他提议看电影,她也默许了,可是当他尽管担心下雨依然兴致勃勃买完票,她却头也没抬的说"抱歉,我们还是回去吧."他想看看她的眼睛想找到变化的答案却完全摸不到头绪.
大雨中,她目送他下车走到公寓的门口,却没有立刻开车离去的意思,是否这短暂的犹豫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呢,他大步来到车窗前,坦然说出他的邀请,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滴落下来,可他的眼神里却透露着坚定不移.
`````````
越写越象电影故事了,抱歉,尽管属于情色片,但双李的表演的确值得一看再看.
最让我心痛的是他们的最后一场对白,我总是每看一次眼泪就会很不争气的猛流一次,这部片我看了无数遍……
——“当我到你的年纪时我会明白吗?”
——“不会”
——“到时我会更迷惘吗?”
——“时间过得太快,犹如大雨冲走泥泞”
——“我们私奔吧,从头开始!当然,你一定会说不,你会说你不能离开儿子丈夫妹妹”
——“他们是我一部份,我不能离开他们”
——“你永远不再见我真的能活下去吗?”
——点头……
——“你真不可思议,连哭也不哭。你说不出“我爱你”吧,你从没说过。你会老,没人会关心你,你会 死;你会病,没人会告诉你他们爱你,你再也没有机会去爱了……告诉我你爱我……”
……
2 ) 时间过得太快,犹如大雨冲走泥泞……
时间过得太快,犹如大雨冲走泥泞。
星期天洗过衣服,把水泼在阳台上的时候,我常想起这句话。
27岁的宇因遇上38岁的素贤,他说,40岁以后要回到里约热内卢附近的那个小镇去生活。
素贤说,40岁比想象的来得快。
他们相爱,然而最终要离别。
“当我到你的年纪时,我会明白吗?”宇因说。
“不会。”
“到时我会更迷惘吗?”
“时间过得太快,犹如大雨冲走泥泞。”素贤说。
“我们私奔吧。从头开始。当然,你一定会说不,你会说离不开你的儿子、丈夫和妹妹”。
“他们是我的一部分,我不能离开他们。”
“你永远不再见我真的能活下去吗?”
素贤点点头。
“你真不可思议,连哭也不哭。你说不出‘我爱你’吧,你从没说过。你会老,没人会关心你,你会死。你会病,没人会告诉你他们爱你。你再也没有机会去爱了。”
他们就这样结束了。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所有的苦都源于五蕴炽盛。
可是,人本来就是这样的。有欲望。各种各样的。那是人性。生活本来就是因为欲望而变得不可知。
3 ) 《十年》——回复“自私的爱绝对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我这篇文章本是针对另一篇影评里一个回帖的回帖,没想到越写越多,索性单独成篇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92316/ 2011-07-11 12:27:18 利比亚悖论
自私的爱绝对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至少在中国不是这样.
---------------------------
这就是亚洲文化:人要为家庭为群体隐忍。人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中的一份子,个人感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集体的能量(或面子、秩序、正常运转等等)。残忍点,换句话说:就是尊伦理、灭人性。
而西方文化中,强调的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尊重个体的愿望。与之相反。
我相信,制作这部电影时,导演也试图探讨亚洲文化在强势的发源地上遭受到西方文化巨大洪流的冲击下,作为个体的“人”的转变。
从电影看,未婚夫宇因是西方文化的接收者和引路者,他带着自由的暖风细雨而来,却刚好敲打了韩国本土女人素贤的车窗,素贤在伦理统治下隐忍多年,甚至忘掉了反抗,已经漠然处事,如荒漠。而宇因的到来无疑为这片干枯的土壤浇灌哺育,她滋润了起来,突然间有了笑容。在几次踏出禁忌边缘之后,她都退缩了回来,她仍然不习惯,她清楚得失。而守在父亲病床前,回忆父亲的话,她明白了,穷尽一生在诸多限制下的父亲明白了个人自由的宝贵,父亲鼓励她去追求自己的爱,就是希望她不会在年迈无力时后悔自己的选择。
于是她做出了选择,她选择和丈夫摊牌,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无法承受继续面无表情的生活,没有办法欺骗自己”,丈夫无疑是体制的拥护者却也带着深深的疑惑,他说“你选择离开就会更好吗?”最后还是让她走。
而妹妹的发泄是这个体制最后的报复,背叛体制的代价就是:亲友翻脸,过往(收藏的化石所代表)俱毁。却也挑破假象(悠闲有人喂的鱼),毫不留情。妹妹的态度从“如母亲般的存在”到“从此没有这个姐姐”,这样巨大的转变也是寄生体制内的代价。这里要注意妹妹这个角色所代表的是未被西方文化同化的人,甚至去过美国,工作过,但仍坚守出生地本源的集体文化,甚至反而成为它最忠诚的守护者。
而在此之前,宇因也和妹妹宣告关系的破裂,独自返回。
再一次注意:两人的选择是独自做出的,并不是两人共同的选择,而是两人各自的选择。依然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影片的最后,韩国和巴西,天各一方,两个阵营的人诸多的矛盾,怎么也走不到一起。而同机的两人并没有相逢,诸多的细节还在前方等待,没有一气呵成“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的故事,两个个体的人分享生活已然不在这部电影探讨的范围了。所以,最后导演给了一个无限可能的结局:两人盖着同样的毯子,男人陷入梦想;女人沉思,继而打开飞机窗外面万丈柔光,照的亮堂。
看看上映日期,这部片子到今天接近10年。
十年,在韩国,我在第一段提到的问题必然没有消失,还在斗争。但肯定的是,从一切迹象看,西方普世价值观越来越被接受。尊重人性,开发个体的自由,就是所谓人的发展要优于集体的发展。看日本、看台湾,莫不是如此。
转头看大陆,“集体至上”“为国家荣誉牺牲一切”的调调仍很流行,君不见微博什么“伤残军人为国家奉献一切,老了遭不公正待遇在公共场合乞讨,却不愿去外国人多钱多的地方摆摊,只因不能丢中国的脸面”的论调还很流行,但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会思考是“什么致使老军人现在的状况,他到底丢不丢人,丢的是谁的人?”的问题,理性思考者越多,这个社会就越有希望。
人权主权,孰高孰低?反右、文革发生的深层原因?
多思考,多读书,你就会有发现。答案会不知不觉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思想的洪流是抵挡不住的。
今天刚好建国62年。大家假期快乐。
4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年近40岁的女人的心灵是很危险的。青春无可奈何地流逝,却又没有绝望到真的中年颓败。总还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再回光返照一把。若是有个比自己年少十岁的男孩爱上自己,无疑是给自己注射了一剂强大的返老液。
那个年少的男子,英俊,潇洒,少年有成。年轻时候的自己会不会也整日为伊消得人憔悴?而凝望镜中的自己,抵不住地球向心力的拉扯,一切都无可救药地向下坠落。
一切都麻木了。既不是丈夫眼里那个万人迷,也不是外人眼里的风景线。最让女人伤感的,是岁月在脸上无情的刻画。害怕照镜子,尤其害怕爱人眼里的反光。
整部电影对白很少,大多是焦灼的纠缠。
中年的女人总是敌不过孩子气的执着。你叫我上楼,我摆手,你就用眼睛一直望向我,直到我上楼。你叫我下楼,我拒绝,你就在风雨里一直等,一直等到我无法入睡,心神不宁,最终披衣夜行,来到你身边。你叫我来到你身边,我不来,你就一直打电话,一直哀求,直到我听从你的召唤,不顾一切来到你身边。当这一切将我麻木的灵魂点燃,我已经不需要你的坚持。我就已经飞蛾扑火,借着每个时机,计划着每一段空隙,只为奔向你,倾泻每一分的饥渴与欲望。那时,我已经崩溃,不能自已。于是,我说服我自己,我从没为自己活过,我不要终身不快乐,我不要到死都遗憾不曾奔向爱的怀抱。
可是,逃离又怎样呢?终究逃不开另一段的一起生活,日子重复上演,那样就知足了吗?
是啊,现在的日子是很乏味。七年之痒众所周知,但七年以后,只会痒上加痒。
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的重负令人时常绝望。如果老人身体健康,能帮着带孩子,那真是烧了高香,如果碰巧老人生病,那就要肩挑两头,来回奔波,容不得喘息。这时候能够自私地放弃这些责任,只为片刻的欢愉吗?
老公隐忍地说,你就不能自制吗?
每个不论男女出轨的灵魂都在呻吟,我无法控制我自己。一旦开始疯狂就再也刹不住车,欲望是流淌的河流,只要开了渠就无法堵上。
好吧,就允许你出轨,毕竟那是情事,本能的成分多很多。童话都是在“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里结尾。而后来呢?没有后来了。后来王子爱上了别的姑娘,他说,我以前只是一时糊涂。公主爱上了别的王子,她说原来年轻不懂事。自私总有理由。谁真会爱谁一辈子?
那么孩子呢?一个母亲怎么可能放开自己的孩子,毫不负责地,自私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更何况那真的是幸福的彼岸吗?看过很多没有母亲的孩子性格变得很怪异,也是因为父亲遭受失败的打击变得沉沦,不由自主地影响到孩子。母亲一句话都没有,一点征兆也没有就无声无息地离开了,孩子却不知道原因。只会无数次自卑地想到是自己做的不好才会这样。总认为孩子只要决定要了,那就要将父母的负责尽到底。不论孩子将来怎样,是否有出息,那是自己选择一辈子背负的责任。因为是你把他带到人世来的呀!离开丈夫,可以有种种借口。可是离开孩子却没有任何理由可讲。
有的母亲会说,我自己都没有过好,怎么给得了别人幸福?孩子不是我想要,也是无奈。对于这样的想法,我也很无奈。对于素贤的逃离我就很无语。可我真的无法评判。我不是道德批判者。我批判不了任何人。我只是认为,做一个母亲就要尽到母亲的职责。
被爱是一种幸福,尤其是一份意外的爱情,简直是比中彩票还令人愉悦,完全就是一次重生。最好的结局就是《失乐园》那样,没有孩子的牵绊,在情欲最浓烈的时候死去。这才是爱情永恒的方式。
只是,没有人能独自自私的活着。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5 ) 可以被原谅的爱情
爱情来的时候毫无缘由。莫名其妙的吸引,让人完全失去自控力,沉溺而不能自拔。
也许年龄是限制,伦理是束缚,可是当爱情的洪流来袭,一切都不再是问题,你会乐观的相信,爱情能战胜一切。他的样貌如何,地位如何,年龄如何都不再重要,在这场火焰里,被焚灭也是痛快。
导演的演员选得很好,素贤和宇因出现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两人的默契,眼神中模糊又微妙的情感,会让你也产生期待。《情逝》经常被划入伦理片,最触动人的却是素贤和宇因的爱情。同一方向,一人走在马路的一边不时相望,地铁上隔一条通道面对面坐着,幸福地对视,雨夜一同望着窗外的树林。某一时刻近乎疯狂,某一时刻纯粹简单。他们的错误和自私不能原谅,指责却也毫无用处,伦理似乎只是为了衬托出爱情可以摧毁一切的能力。
《春光乍泻》也是这样,吸引人的不是故事的切入点--敏感题材同性的爱,而是爱情。电影里张国荣饰演宝荣,梁朝伟饰演耀辉,他们都深爱对方。宝荣在拥有时并不懂得拥有有多重要,随性浮躁,认为他的每一次任性都可以被原谅,在最后一次他对耀辉说:“不如我们从头来过”时已经迟了,他消耗掉耀辉的感情,真正的失去了他。在失去时终于知道那是他不能承受的。耀辉傻傻的痴痴的,包容宝荣所有的事情,你从他为宝荣的付出里,能感受到他的幸福。生着病为宝荣做饭,辛苦的工作,在工作空隙给他打电话,唠叨、关心着宝荣,原谅他的花心。不过不知道他最终离开是因为小张(张震)出现,还是对宝荣背叛的厌倦。看着耀辉离开后宝荣的痛苦,很难判断他们谁更爱谁一点儿。宝荣在他们的家里做着过去耀辉为他做的事情,把自己封锁在里面,看到那一段我的心也替他痛。同性恋的身份,也许能更好的帮助你换位思考对方的处境和立场。
6 ) 两人的情事,结局如何?导演的看法【访谈】
很喜欢《情事》,看完后有种难以言喻的感觉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大概是因为那场雨戏,莫名想起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除夕看的电影,今天大年初五,除了吃吃喝喝工作打打牌,电影情节依然不时徘徊在我脑海… 正好找到李在容导演2012年在英国的访谈,决定不负我为这部电影耗费的时光和脑细胞(误),翻译一下,也好断了我对年轻的李政宰的念想(狗头
七道《情事》相关的采访问题;关于电影结局可以跳到最后一题。访谈翻译如下:
问 1:《情事》是你的第一部执导的电影,可否说说为什么会选择执导这部电影?
李在容:好久以前的事情,不太记得了(笑)。在韩国电影艺术学院时,我专注于纪录片,因此我对有实验性质的、新型电影感兴趣。当时有个认识的制作人让我评阅他手头上的《情事》剧本,过程中我萌生了想拍这部电影的念头。
问 2:《情事》的极简风格,是不是和你的纪录片经验有关?
李在容:与其说是因为我以前的纪录片经历,当时很多韩国爱情片有种夸张的基调:情感上过于煽情,故事也很俗套。所以这部电影的风格其实是因为我想尝新。
问 3:《情事》是关于婚外情的故事。你有否预料到这会是部很有争议性的电影?
李在容:爱情并不会遵循选定的途径,禁忌的爱和情不自禁往往是因为不得已的因素 – 时间、地点和个人境遇。比起一般的爱情故事,我觉得观众对悲伤、不被允许的爱情更有共鸣。我个人也对禁忌之恋的故事更有兴趣,因此《情事》诞生了。
问 4:上映期间的观众反响如何?如果上映于六十年代,大概会有观众觉得很震惊,但1998年的观众应该更能接受这个故事吧?
李在容:是的,九十年代的韩国和六十年代相比真的很不同,然而这部电影上映时还是有些争议性。《情事》是1998年的作品,不得不说最近十年的韩国的变化更大啊。我想几乎所有爱情故事都被韩国电影呈现出来了,除了新郎和岳父间的爱(笑)。
问 5:听说你想拍 timeless 的电影。我第一次看《情事》是十年前,两个星期前再看这部电影时,我以为它可能会有些过时,然而并没有。观感还是很新鲜,我也像十年前那般被深深触动了。
李在容: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我在电影上映期间的采访,但当时我说过,我想拍即使十年后看也不过时 – timeless 的电影。所以这也是我选择了简洁风格的原因,比如刻意不选择当下流行的服装和音乐,来打造一种更‘经典’的感觉。
问 6:这么多年来你常和李美淑合作,她在《情事》的演出也是隐退十年后的复出作品。为什么会选择她为电影主人公呢?
李在容:在我青少年时期,李美淑的存在是女神级别的。她也是我非常敬重,并几乎可称为理想的演员。《情事》在剧本筹备时期就已是为她的复出打造的作品。所以其实不是我选她,而是在我参与时她已经在计划中了。她也是我决定执导的原因之一。
问 7:电影呈现开放式结局 – 李政宰和李美淑没发现彼此在同趟班机上。身为导演,你觉得他们最后会在一起吗?
李在容:多数与禁忌之恋有关的韩国爱情片都有悲惨的结局,而且往往是女性角色受到惩罚。我不希望《情事》有类似的结局,但如果完全 happy ending 也不太合适。因此结局是两人分开,但命运般的搭上了同趟班机,让观众用这个开放式结局去自行想象。我希望观众有自己的见解,但我的个人想法是两人会飞往同个目的地 – 李政宰提过的那片湖。我想他会对她说:“我们在这个地方相遇了。这不是命运吗?”。但我觉得李美淑想要更多独处的时间(毕竟这也是她离开家的原因)。我想十年后,如果两人间是真爱,他们会在单身的状态下再度相遇。因此与其在飞机上,我更希望两人在一段时间后才复合,并对之前发生的一切不抱任何遗憾。
平时看惯了欧美的偷情大片看起韩国这么缓慢的节奏居然也hold住了。李美淑真是美啊QAQ最可爱的是说我这么老又有孩子你喜欢我干嘛。最开始那羞射的气质太美了!后来的床戏也是美得没话说!湖边小屋大赞!
拍得很美,情大于欲,不是沉迷在肉体横陈的欲望中,而是因为动了真感情不能自拔而产生的痛苦。李政宰这种稚嫩又深沉的幼兽状态太撩人了,李美淑姐姐也是很美,乏味家庭生活中那种空洞呆板全在她的眼睛里。结局竟然不是满地鸡毛让我有点意外~
在实验室的那一段彻底被击溃了
李政宰的前戏太撩人了急急的喘气声,好看的手指,雕像一样的侧面这一切都很美,如果不伤害任何人的话就更美了如果我结婚多年遇见这样一个小年轻我也是忍不住的
拍得十分绵长隽永,一点也不欲望过溢。李政宰像一只缄默而蓄力的小狮子,用年轻的热力熔断了中年婚姻的囚笼。光是想象一下巴西的湖水,粉色日出下的少年就足够让人心动了。李美淑的美,沉郁又空洞,她定定地望着一丛葱郁,或是生活的一地鸡毛的样子,就让人很忧伤。最性感的是高烧时昏热而喷薄的吻,最静美的是电车里深情的对望,最想让人流泪的是电玩房里像两个孩童一样解缚又欢愉的性爱。真诚的爱永远不无暇,也许要背负许多愧怍伤害与隐忍,但能有一时遇到就是至幸,也是至悲。
情欲戏拍的挺撩人,李美淑很有知性美。
如果每个三十七八的女人都像李美淑阿姨...
当年青涩的男神,还不似现在这样消瘦,肌肉都还有肉,婴儿肥还没有完全褪去,已经养成了逢戏必脱的良好素养,优秀品质。
我觉得那是真的爱,不仅仅是激情
男权社会下寂寞少妇经不住年轻小伙诱惑的那点情事,38岁才第一次真正坠入爱河,既可悲又可喜,几段情欲戏拍得像注水牛肉一般,食之无味
雨声绵密,车窗慢慢摇下来,一个吻突如其来,爱情这支圆舞开始了。而八年前的李政宰彷佛男人与男孩的混合体,安静、光洁、有底气。
李政宰。原来韩国人也有帅的,只属于韩国人的帅。内向的叛逆,纯真的忧伤聚集在眉间,像是在孩子气地怨着谁,又可以在一瞬间转为调皮惹人怜的微笑。原来他的怨是取悦,吸引你安慰他。那么所谓韩国男生的特色,除了宋承宪式的自以为聪明,其实是,由笨拙的脸部轮廓与下垂眼勾勒出的绝望感。
爱来爱去,男女主角都不入眼
至今为之最喜欢的韩国电影
我又老结婚了又有孩子你为什么喜欢我?我年轻没结婚又没有孩子,你又为什么喜欢我?
这种题材拍得不狗血不令人讨厌还是挺难得的。
李美淑第一眼总觉得有点陈慧珊的感觉,现在都说刘亚仁好适合演姐弟恋,但看了李政宰才发现刘亚仁那还是偶像剧里萌弟弟的初级阶段,这才是撩姐最高境界啊,那一句现在把我当孩子了?是啊,这种年下带着青涩的成熟的感觉真的好棒,太容易陷进去,尤其那手指真的太醉人!他拍情欲戏时真的超级会用手指的!
五星全部献给米苏老师的床戏啊!!!非大美人绝壁达不到的尺度好么!!!仙女儿级别的人物就只配玩儿年下好么!!!
这能克制么?
这是一部可以翻出来看的片子,虽然婚外情不提倡,但是真正的爱情总是在相互试探、猜疑、退缩、确定、进而奋不顾身这个过程中让人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