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 ——《圣经》启示录20:10
《驱魔人》(The Exorcist)是1973年的美国恐怖电影,由威廉·彼得·布拉蒂的同名小说改编,威廉·弗莱德金执导。该片于1973年的12月26日在美国上映,获十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获奖两项(最佳音效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它也是历史上第一部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恐怖电影。
分享Diamond Head的单曲《Am I Evil》://y.music.163.com/m/song/17445872/?userid=46230136(来自@网易云音乐)
因其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该片也被很多影评人称为宗教恐怖片。不论从剧情、灯光、音效还是片中蕴含的美国社会文化价值来看,《驱魔人》都是无可厚非的史诗级别。但或许是相似文化背景的缺失,这部上乘佳作并没有被国内影迷观众买单,豆瓣评分只是中规中矩的7.6分,本文希望带领大家从美国社会宗教文化的视角重新解读。
一、美国宗教文化背景
美国没有国教,实行政教分离的体制,并且提及美国,大家首先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国家,但实际上,正如美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新闻文化参赞裴孝贤所称:美国是宗教色彩最浓厚的发达国家。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初坐“五月花”号来到美洲的实际上就是一群难民,但他们不是政治难民或战争难民,而是宗教难民——在英国遭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即基督新教徒。十八世纪末,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洛克的自由社会契约说思想的影响下,美利坚共和国成立,当时美国的国父们深知宗教国家的危害之大,因此以政教分立和宗教自由为立国基础。在今天看来,正是宗教自由的传统才使得美国的宗教文化如此繁荣。美国建国之后又有着数次移民潮,尤其是二战之后,大批天主教徒融入美国社会,使得本土的基督新教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影片中的基督教*正是天主教,不是基督新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稣基督为神之圣子与救世主(弥赛亚)的一神教。其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系,但因历史发展的缘故,国内所称的“基督教”常专指新教。
影片在上世纪70年代发行,当时的美国处在一个奇妙的阶段:政府深陷越战、民众反战情绪高涨并对国家的权力结构不再深信不疑,性解放、LSD、摇滚乐不断冲击着美国传统社会的主流观念,民众开始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是否正确,并逐步陷入信仰危机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驱魔人》在上映之后能够大卖(全球票房收入超过4.41亿美金)并且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出现呕吐、晕厥、哭泣甚至觉得被魔鬼附体等现象的原因。除了影片完美的视听效果和沉浸式观影带来的深入体验,我想更多的是因为当时的美国人对自身信仰的怀疑,观众不自觉的将自己的生活带入片中女主一家的生活,中产阶级、追求物质、缺乏精神文化,而魔鬼正是在这样的时候降临凡间,选择这样的家庭。片末卡拉斯神父发问:为什么是这个女孩?我相信这个问题在当时很多观众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二、魔鬼现世
两个镜头出现在片名之前的几十秒——第一个是普通的美国城市街道,车辆来来往往,路人行色匆匆;第二个是教堂里的圣母玛丽亚雕塑,静静俯视。两处简约的场景分别彰显了美国民众当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接着在一段极具中东风情的吟诵下,画面中出现了一个由灰白转为鲜红的夕阳。
场景也从美国大都市转到了萧条破败的伊拉克北部的一个考古现场——奔跑的小男孩给年长的考古人员报信:他们发现了一些小东西。
一枚印着“圣父怜子”图案的硬币和一小樽阴森可怖的魔鬼雕塑。这两个物件是全片的两条暗线,分别象征了神与魔,之后的剧情也会再次出现。雕塑的出现预示魔鬼封印解除,它将重获自由并宠幸人世。由考古人员口中得知,硬币和文物并非产自同一年代,不难猜出硬币其实是用来镇压雕塑的,而两物的出土,意味着神与魔的斗争与抗衡重新拉开帷幕。这是影片前期极为重要的线索,明白此处安排的用意,影片后段中硬币和雕塑的影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之后几个镜头更是佐证魔鬼的现世:办公室里的时钟突然停止、恶狗相斗...以及全片最奇幻的场景:年老的考古人员走在一片废墟之上,突然投射的光线将他吸引,抬头望去是一个背着太阳的巨型魔鬼雕塑,当他走近后,雕塑背后却没有太阳,镜头接而转为“人魔对峙”。魔鬼借助阳光让老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它身上,然后昭告天下:我回来了。
这个魔鬼就是帕祖祖,美索不达米亚与亚述的病魔,它长着四根鸟的翅膀,脚爪状似老鹰,头与手是狮子,额上长角。它也是全片唯一的“反派”。
三、缺失的信仰
故事转切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社区,聚焦一个正在大学中拍戏的女明星一家的生活,以及另一条支线——生活拮据的青年神父卡拉斯。而后的几十分钟,可能让人不解的是影片平淡如水地叙述女主克莉丝一家的中产生活以及贫困神父内心的困惑。
不少影迷抱怨这一段实在过于琐碎、乏味,但看似冗长的铺垫实则很具重要性,女主的故事线侧映美国人堕落的物欲生活,围绕在女主身边的滑舌导演柏克、借用自己身份在派对上吸引众人的神父戴尔(男主卡拉斯的朋友)、还有缺失宗教信仰的女主,这是很大一部分物质富裕但精神匮乏的民众的写实。而神父的故事线象征为理想放弃一部分现实、仍然抱有信仰却不再像以往那么坚定的群体,神父卡拉斯除了神学还是心理学的高材生,如果不做神父他本可以成为著名的心理医生,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也不再需要像现在这样因为工作没时间照顾母亲。
魔鬼就在这样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中出现并附上了女主女儿芮根的身,而后逐步显露原形。时任制片人的编剧布雷迪想要拍摄一部严肃探究宗教及存在问题的电影,导演威廉·弗雷德金乐意拍摄能够挑战观众可接受性极限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最后影片满足了这两种期待。充满现实主义气息的家庭叙事和严肃的宗教信仰问题探讨就在这里开始叠化,这也是让很多美国观众感到可怕的原因:日常生活是一帆风顺的,但可能随时都会出现一个事件让你背弃上帝,从而被魔鬼上身(基督教教义:不愿顺从上帝的人的私欲是魔鬼)。
芮根性情大变,体检时对医生说脏话、在晚会上当众尿尿、晚上睡觉说自己的床在晃...此时的魔鬼还在试探性的展现自己。而医生还是一本正经的说这只是神经问题,需要医学治疗。
四、困惑的信仰
而另一边,神父卡拉斯因为没时间照顾母亲导致她去世,自此他陷入了更彻底的自责之中(而这份自责在之后也会被魔鬼利用)。卡拉斯悲伤成疾,不得不借酒消愁,在醉后的梦中他看到了影片开头的那枚硬币,不停下坠。
接着画面一转,他的母亲走向一个地下通道,而自己怎么也追不上。梦的结尾,硬币再次出现,下坠,落地。这一段梦境暗示了卡拉斯在经历失去母亲的痛苦之后开始动摇自己的信仰,而在神决定来帮助他重拾信仰。
这枚神秘的硬币从中东穿越到了美国,又从梦中穿越到了现实,在最后的驱魔仪式上我们将再次看到它被卡拉斯佩戴。神在冥冥之中庇佑着人类,对抗魔鬼。
五、魔象显露
不过多久,魔鬼就正式现形,打破人类的底线,把片中的角色和荧幕前的观众都吓了一跳。
在做了全面检查之后,神经科医生终于承认不是颞叶的问题,建议女主找心理医生。女主回到家后,发现女儿的房间没人,窗户被打开,寒风正呼呼地往室内灌,大怒之下却得知原本被叮嘱照顾女儿的好友柏克坠楼身亡了。而只有她知道,很有可能是女儿体内的魔鬼杀了柏克(警探透露柏克摔死时头是调转180度的,而芮根也能够将头调转180度,好像就是魔鬼愚弄人类的同一操作)。
剧情很快至乎鼎沸,女主走进女儿房间发现女儿正在拿十字架猛扎自己的下体,并且无情辱骂、殴打了她,女主的心理防线彻底被击溃,不得不找到神父卡拉斯,祈求他能帮助女儿进行驱魔仪式。然而驱魔仪式并不简单,首先需证明被魔附身的真实性,以获教会批准,这也为接下来的剧情埋下伏笔。
正如之后墨林神父所提醒的,魔鬼是个大骗子,会说谎来分散人的注意力。卡拉斯神父在与魔鬼首次交锋时就轻信了它的谎言:魔鬼提到了卡拉斯母亲的死却假装自己不知道她的姓;明明能够熟练的说外语却在卡拉斯面前倒着说英语假装是拉丁语;被普通的自来水(非圣水)撒到身上后表现出很难受的样子。
这都是为了让卡拉斯误以为,芮根的种种表现只是某种心理作用,而非真正的被魔鬼上身,以达到让他拿不到芮根被附身的证据来进行驱魔仪式的目的。但让人困惑的是,魔鬼转而又在芮根的身上显现出“help me”的字样,这促使卡拉斯立马向教会求助,请求批准驱魔仪式。
很有可能,其实魔鬼并不是畏惧驱魔仪式,它只是在故意愚弄人类,以证明自身的邪恶及人类的愚蠢。
六、神魔博弈
卡拉斯原本打算独自进行驱魔仪式,但教会请来了更年长更有经验的墨林神父,也就是影片开头出现的那个长者,墨林神父身材更加高大,声音也更加浑厚,给人一种威严感。
他很快就进入状态,带领卡拉斯进行驱魔仪式。影片接下来整整有十分钟都是驱魔仪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神与魔的对抗。墨林和卡拉斯向芮根的身体撒圣水,不停的念着《罗马礼典》中的驱魔经文,以上帝之名让魔鬼离开芮根的身体,而魔鬼不断嘶吼、咆哮,扭动着身体。
突然整个房间一阵剧烈抖动,魔鬼原形毕露,正是影片开头的帕祖祖。芮根狰狞地扭动身躯,魔鬼的形象在烟雾之中慢慢淡出,光与影的交融极富美感。
短暂休憩后,卡拉斯走进房间,发现自己的母亲端坐在芮根的床上,并追问卡拉斯为什么这么对待自己,狡猾的魔鬼利用了卡拉斯对母亲的愧疚,暂时击溃了他。
墨林教父请卡拉斯出去之后独自与魔鬼对垒,而当卡拉斯再次走进房间时却发现墨林已经死去。要注意这里墨林的面色非常安详,且没有外伤,所以很可能是魔鬼也抓住了他的软肋,不断进行攻击,再加上他本身已年老多病,因而死去。
卡拉斯几乎想要杀掉眼前这个不人不魔的小女孩,而魔鬼也在不断诱导他杀人,因为在邪恶方看来,黑化一个正义使者是他最大的成功(类似情节在诺兰导演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中也有体现:反派小丑诱使光明使者哈维犯罪)。最后魔鬼上了卡拉斯的身,而卡拉斯又以殉道者般的姿态跳窗自杀,从而战胜了魔鬼。
七、宗教与信仰
此处大概就是制片人兼编导布拉蒂留给观众思考的关于宗教存在的问题,即上帝是否存在以及宗教是否有必要的问题。首先,证明上帝的存在并不是能够在我们这个经验世界完成的,即不能像很多自然现象一样被反复验证(同理纯粹的无神论也是超验的)。历史上很多所谓的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如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上帝五路证明,最终还是需要诉诸于内心的信仰。那么,宗教的存在是否有意义呢?我想是有的,宗教就好比是一个强大的支柱,它能够在人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给人以精神支撑。
不管上帝是否存在,宗教包括宗教仪式都是人创造出来服务于人的(如果上帝真的不存在,那么甚至可以说上帝也是人“创造”出来的),给人设定一个目标,设定一个意义。那么与上帝对应的魔鬼其实就是人生的无意义,被魔鬼附身的本质就是走向虚无。
《驱魔人》的成功意味着当时美国社会产生的信仰危机,信仰在国内很多人看来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其实它还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价值标准,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套公认的向善的价值体系,那么人们将会在追逐物质和金钱的过程中不断败坏自身的道德,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堕落。
导演通过妄诞的艺术手法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挖掘人们内心蠢蠢欲动的魔鬼,并将它具象化于荧幕之上。影片所表现出来的宗教文化精神是非常有深度且值得人们探讨的,从这个角度看,《驱魔人》之后的恐怖片都未超越它。
《驱魔人》应该算的上美国恐怖电影的鼻祖或牛耳的地位。就算今天来看也不能算落伍的,它无论从音响、配乐、剧情铺设、灯光等方面都给后来的恐怖类型片做了很好的演示。就算把它的海报明眼的摆你面前,也会马上瞳孔缩小,汗毛竖立。
由于在社会背景主要是信仰上的差异,总是没有办法更喜欢。
驱魔片鼻祖,NB。现在看来也盖过什么招魂系列好多啊。画面也音乐都不用一惊一乍也相当吓人TAT
【SIFF大光明1厅重温】我的恐怖片十佳之一。影片内核应该还是异教的恶魔与天主教驱魔仪典之间的悬殊斗争。前半段节奏稍慢,后半段足以令基督徒震悚。PS:本片获得10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及最佳音响。美国恐怖片执牛耳之作,后世惊悚/恐怖片中许多经典桥段均来源于此。(9.5/10)
课上看的,我被从教室最后一排的桌子上吓摔倒了……当时影片分析的时候老师把这片子分析的很牛,可是现在想不起来他都说了些什么了……
一点都不吓人!
#siff11 很多场景都很经典,可以永垂惊悚片影史,故事很普通,没什么太大惊喜,1973年拍成这样足矣。可能以后回想起这部电影只会想到影城中那句响彻天花板的“不要讲话!”
9分,确实强,像拍普通都市片那样拍摄恐怖片,惊悚得不动声色,也没有过分渲染,突然来一下,直接吓翻。节奏特别好,慢慢铺陈,耐心推进,时不时都会有重击。没有为什么,生活中的恐怖,用拍摄普通影片的方式拍恐怖片,我果真比较吃这一套。看了导演访谈,在没有数码特效的时代他们的创造力爆棚了。
完全不记得以前什么时候看过就记得吐得很恶心看完脖子很痛……电影节复习了一下,色彩和场景转换还是很有七十年代FU的,蛮好,细节也做得很用心,全片最恐怖的地方大概在于全场屏息凝气之时前排突然有个男的大喝一声“你们讲话一个小时了讲完没有?!” 23333333
用这种不急不徐的节奏来拍恐怖片还能这么好看也是不容易!被恶魔找上是不需要理由的,只能怨人品差喽…寻求驱魔师帮助的建议是由医生提出来的,当科学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靠宗教来解决问题了……这配乐已经被国内科普、法制、情感类节目用烂……
关键中间电影院有人大吼一声,“不要讲话了”,瞬间我就吓傻了。
对于无神论的我来说,不够刺激。比闪灵差远了
1973年出品。据说本片成为影史经典的原因在于它从故事剧本、氛围营造、音响、配乐、灯光等方面都给后来的恐怖类型片做了很好的演示。不过我认为最屌的地方在于这么一行字: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8.4
前半部分略闷,原来美式恐怖老早就是这个套路了。先看《招魂》系列,再看这部经典,恐怖桥段已不新鲜,然而氛围和拍摄还是值得称赞。
有那么几分钟,能感觉到地狱就在眼前。
好莱坞第一恐怖片最恐怖之处是改变自1949年发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一桩真人真事。
一点儿都不恐怖的恐怖片.
影史最艺术恐怖片之一,依然那句话:事关宗教最恐怖。中后段超神。
惊悚片的经典,确实不错。比他后来翻拍的什么大法师前传好多了。原来Ellen Burstyn年轻时是演这个的啊,她的样子跟《梦之安魂曲》里面的嗑药老太婆变化似乎不大。
一部多么艺术的恐怖片啊。真希望伟大的弗里德金能多拍几部片子,或者多讲几次课。分镜头写得超好,跳跃的镜头超有感觉,弗里德金的调度超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