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南极的幽默,神学的结尾
3个镜头:
1,企鹅也会疯.导演和一个研究企鹅20年的学者谈企鹅,这专家据说常年寂寞,已经不习惯和人说话了.一只疯企鹅,离开伙伴,不去海边,不回栖息地,而是向80公里之外的内陆山脉走去,学者说,把它抓回来,它还是会一头奔着山而去.导演问了一个至今无解的问题:疯企鹅,为什么?想起登山爱好者自以为很酷的那句口头禅:我登山,因为山在那.不过是一只疯企鹅.
2,怪人的集合.即使南极的司机,个个背后都有一筐故事,让导演不得不用旁白代为提炼.在这里相遇不奇怪,南极对人群有自然的筛选作用,觉得生活无聊,想到世界尽头来的人都来了,呵呵,旅行要到世界尽头,向南向南,直到一个没有南方可言的地方.
3,一个语言学家.感慨每分钟都有3\4种语言正灭绝,导演感慨,人类文化真出问题了,因为这个文化里,有人保护树木,有人保护鲸鱼,却没人理会某个语言最后一个使用者的消失.
结尾,竟还是要归到神学上.在观赏了南极的海洋火山冰原物种后,导演引用了一句,大意说,通过我们的眼睛,宇宙才知自己的美丽与尊荣;人类是宇宙伟大尊荣的见证者.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是懂得欣赏造物美妙的唯一受造物.类似说法有,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脆弱而有尊严.
2 ) HKIFF札记——世界尽头相遇
如果说现在拍电影的人当中还存在一个传奇的话,那么它就是Herzog。Werner Herzog是谁,三言两语恐怕难以说得清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是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他电影里面的人物那疯狂的气质,挑战自然极限的梦幻和神话,还有失败,无不让人无比迷醉。
2003年《时间之轮》之后,Herzog就转入了纪录片的领域,当然讲的故事和风格还是依然故我,那么多极端,那么多神秘,在现实世界当中一一聚焦。04年的《白钻石》讲述一个伟大的热气球冒险经历,05年的《灰熊人》探索人类和自然的无穷奥秘。终于,2007年,他来到了南极。
电影的名字叫做Encounter at the end of world,在我的理解里面,这个End指的是空间也是时间。空间比较好说,世界的尽头,就是那种“到此为止”的那种幻灭感十足的广阔浩淼的白茫茫荒原。迷路的企鹅死不悔改地往着三千公里以外的海洋进发。时间的尽头在Herzog电影里面那种末世气息的弥漫,在南极洲的极端昼夜里面,在对inconvienient truth的悲观态度里面。简直迷人到死。
开场的时候Herzog已经说not another penguin movie,和帝企鹅日记这种纪录片大异其趣的是,Herzog从来不会去人性化那些可爱的动物。而且他更关注的永远是人,还是人。正如开头时那个开吊车的前哲学家所说的"people here are professional dreamers
,they do nothing but dream all the time"各种出位奇人云集,包括练过缩骨功在卡车尾箱穿越非洲大陆的研究员,rock到爆的生物学家,他们都拥有着自己最为独特的气质,大概是地球上最最非凡的人群。
Herzog还少有的在纪录片里面加上了自己德国式的冷幽默,让电影冷上加冷。雪盲模拟的片段,俯身听海豹的片段都是全场笑喷的段落。
在大银幕上面看这部电影绝对是难忘的美好经历,南极洲的广芜,深邃的思考,委实难以细述。直至世界的尽头,我们在此相遇。
P.S话说其实看的过程还是有点郁闷的,由于是亚洲首映,所以电影是没有字幕的。而我的英语其实。。。没好到我想象中的那个地步,而Herzog的口音,如你所知,比较重。于是大概有20%的内容是靠猜的。更惨的是香港的观众超级爱笑场的恶行让我很郁闷,到底是真的很好笑,还是他们自己内爆,只能等rip出来以后再看一遍了。
3 ) 孤独而自由的科学家们
其实没想写影评,字数超了……
在这里哲学家开挖土机,语言学家种菜,生物学家也是摇滚迷……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各个都有故事。
几个镜头比较深刻:1、我们保护动物,保护植物,却不曾意识到每三到四分钟,将有一种语言从世界上消失。
2、海豹的电音。一群人趴下听海豹的声音,万物的神奇总会让人保持好奇之心。
3、套着塑料套迷失方向的初到者。南极生存条件的恶劣可见。
4、那只义无反顾的企鹅。这只企鹅绝对是这部片子的亮点。对了,还有那个因长时间不与人交流而习惯孤独的企鹅学家。他说,有的雌企鹅会为了石头和雄企鹅交配。呃,我想人和动物向来都是很相似的。
5、这些人是自由的,是么?人最多只有百年人最多只有百年的生命,自然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几万年都不会变的。他们孤独么?
6、被打上人类烙印的南极。人类的踏足,本身就是一种破坏,但是,这种破坏,将它的美呈现于世人面前。矛盾。美国哲学家亚伦瓦茨曾说过,透过我们的眼睛,宇宙才能理解自己。透过我们的耳朵,宇宙才能听到自己的和谐之音。我们是宇宙的见证人。透过我们,宇宙才能察觉到自身的荣耀与辉煌。
4 ) 相会在世界尽头
对那些渴望自由的人来说,旅行意味着更多。对饥饿最棒的描述就是形容一块面包;对自由最好的表述就是,看到自由在你眼前,你走遍天下——赫尔佐格
这个我最敬佩的电影大师,他的视点总是那么独特,好像一个外星来客,跳出整个人类文明,冷静地审视我们的世界。在他的纪录片里,从来不缺乏“偏执”的人们,从疯狂的音乐家到极端的动物保护分子,从浪漫主义的科学家到不可一世的演员。这些不同的人却有一个共同的头衔——职业梦想家。
到了南极,就再没“南边”一说,这里是梦想家的圣地。那些不受拘束的人们,一般都会掉到地球底部来——印地安皇族在焊水管,银行家在开巴士,哲学家在操控推土机,PhD在洗碗,语言学家到了这块没有语言的大陆上。这些人们,曾经在危地马拉被挥舞着砍刀的土著追杀;通过下水道从厄瓜多尔偷渡到秘鲁;开着垃圾车从伦敦一路到非洲,被愤怒的大象追着跑过舌蝇遍布的沼泽地;被困在内战中炸毁的机场,在满是弹坑的跑道上飞奔;与酒吧中的叛乱者交火,最终被醉醺醺的俄罗斯飞行员所救……有了这样的经历,你才能来到南极。
他们相会在世界尽头,是一件太合乎逻辑的事情。这里会对人进行自然选择,来这里的人,都抱着要到达世界尽头的想法。地图上的经线汇聚一点,他们相遇了。在这个真实得虚幻的世界里,人们与奥德修斯和阿尔戈英雄们踏遍了那些神奇的土地。对世界的迷恋,一直伴随着他们。
在这片神奇的大陆上,连动物都会沾染上浪漫主义的偏执。发疯的企鹅,离开了大海,离开了巢穴,固执地奔向内陆的群山,哪怕面对三千公里的路程,终究难逃一死。如同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那只猎豹,这种挥洒生命的冲动,也许正是源于生命的本能。
就是这些梦想家们让关于宇宙的伟大构想得以实现,宇宙之梦,要通过我们的梦才能成真。能够使世界前进的途径有很多,敢于梦想绝对是其中之一。
5 ) 总有些企鹅注定要走向群山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世界尽头的奇遇)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日期:2007
推荐指数:B
一句话评语:没有剧情,没有冲突,南极生活的平淡记录,对上口味的人会像我一样久久不能忘怀,若前半小时没能抓住你的话,你会迅速熟睡过去,不适合广为推荐。
*** ***
企鹅群都在向着海洋前进,那是去捕食的方向,后面有几只犹豫了一下,调头向基地返回,只剩下一只还呆呆地站在原地,它没有跟着大部队去向海洋,也没有返回基地,在原地发了几分钟呆后,它竟然直直地朝着群山所在的方向走去……
企鹅专家曾经尝试把这些“怪胎”遣送回它们的群体中,可那没有用,用不了多久,这些特立独行的企鹅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向陌生的群山走去,它们的基因决定了它们无法像其他同类一样安于这千百年来继承下来的习性,它们注定要牺牲在不切实际的梦想中。
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但基地的人们并没有阻止这些“莽撞”的怪企鹅,虽然大家都知道,远离海水对于企鹅来说无异于自杀,甚至没等它们靠近山脚就会饿死在途中。可那又怎么样呢?这是一群和怪企鹅一样无法违背异常基因的人,就像企鹅执迷于群山,他们执迷于世界尽头,好像都是从平凡生活中掉下去的人一样,这些异类在地球的最底部相遇了,他们比谁都懂得“注定”二字的含义。
那只探着脖子仰望着远方群山 摇摆前进的胖企鹅,我们该向它致敬才对!
6 ) 我时常想起这只奔向群山的企鹅
我最早是在2016年1月给这部纪录片标记了想看,现在时隔5年终于看完了。我当初应该是被这个文艺的片名吸引住了,随手标了一个想看。后来在微博看了一段话,讲南极有只抑郁的企鹅,背离大海,独自走向群山,仅管这会令它失去生命。最近我时常想起这只奔向群山的企鹅,于是便把这部纪录片看完了。
纪录片讲的其实是南极科考队的生活日常,十分切题。镜头里的南极风光也很丰富,有冰川、火山、海底世界。科考队里的人似乎都有着精彩的过往,其中有位女科学家对自己在非洲的历险故事侃侃而谈。以前的我可能会羡慕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毕竟刚入学的时候,导员让我们给大学四年许个愿望,我写的就是“万水千山走遍”。
大学入学前是我自我认可程度最高的一段时间。那个时候我逛“旅行”贴吧,看背包客四处游历的故事;看《双CHEN记》觉得作者一个人去东南亚“闯荡”很酷。也是在那个时候我从书里知道了青年旅社,觉得里面都是一群酷酷的年轻人,后来去南京玩的时候住过一次;虽然谈不上失望,但怎么说呢,那种感觉有点像《心灵奇旅》里男主演出结束后的怅然若失,但更有点像《少年时代》里母亲在收拾东西时说的“我以为会有更多”。
我以为会有更多,但其实没有。如果说观影量上了一千给我带来了什么影响,可能是我越来越觉得:世界那么大,其实哪里都一样。
也是在微博上看到的,说每个人都有一个get away情结,想从日常的工作生活压力中解脱出来。大二我被《涉足荒野》迷住了,我觉得去荒野走一趟生活就会变得不一样。后来我参加了学校的山野协会,它们暑期有组织科考徒步,当然我因为攀岩爬不上去就没参加那年的科考;但期间也参与了几次在京郊的徒步和露营。现在回想起来,只是觉得这段经历与日常生活不一样而已,并没有特别值得怀念的地方。
我其实是这么觉得的:如果说要活在当下,那么每一天应该都是平等的,不应该厚此薄彼。所以我讨厌生活中的仪式感。用更粗鄙的语言来说,那就是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在吃屎,你不能因为有一天要吃巧克力味的就觉得这一天与众不同。
对我而言,生活是无处可逃的,就像《时时刻刻》中在逼仄的房间里被四处的潮水淹没。所以在影视作品里看到有人“逃离”,心里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绪。像《阳光普照》里选择在夜晚纵身一跃的哥哥,像《千钧一发》里把自己关进炉子里的杰罗姆,像《碧海蓝天》中走向深海的男主,又或者是这部纪录片中的企鹅;虽然不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但总能共情到他们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毕竟《大象席地而坐》中,看到了满洲里的大象后,我们又还能做什么呢。
生活是条长河,我们都在河流的这边行走;有人选择了离去,朝河流的另一岸走去,也许那一边就是群山。我仍然行走在河流的这边,只是会时常想起这只奔向群山的企鹅。
冰层之下,即是宇宙
乐观和天真在南极真的是必备品
没怎么看懂,不过南极真美
就像那只奔向大山的企鹅,人生需要奋不顾身一次。
如果人生到了一个高度,那么你就应该停止~
南极海豹像Pink Floyd一样歌唱。
拍纪录片能拍得这么科幻也是绝了,而且我居然看出了一种泰伦斯·马力克和阿涅斯·瓦尔达的合体感。然而最不能忘怀的还是那只明知死路一条却仍然要奔向群山的企鹅。
水准未失
和很多电影大师只专注于故事片或纪录片创作不同,沃纳·赫尔佐格最近十多年一直游走于两者之间,而且纪录片创作成就斐然,《灰熊人》、《凝望深渊》等都是佳作。该片纪录南极的自然现场和人类现场,美,也不那么美,更多的是反思。影片的最后,赫尔佐格把该片献给影评人罗杰·伊伯特。
大猩猩完全可以骑在一头山羊背上,在夕阳中扬长而去~~可是它不。
如果你感到生命变得狭窄,就是看这部片的时机。不是南极,而是南极科考站中的人。他们为何而来,他们在南极的生活状态,日常工作切面,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南极这个地理存在本身。导演有广阔的头脑与心灵,才能拍出这样的作品。迎合了我全方位的审美趣味。冷静的,冷静的追梦人。
庄严如教堂礼拜朝圣,优雅水母于无声幽暗里升腾,波光涌动如明灯圣火,天光流转间,这里是世界尽头,也是时间和人类心理的尽头,敬畏自然。
还以为Herzog也玩地理风光片了,结果还是人文的。
在世界尽头与梦想相遇。那只掉头朝着内陆绝尘而去的企鹅,便是这些职业梦想家的缩影,让人感动,肃然起敬,五味杂陈。
1-4-2008 7:15pm grand cinema
这真是部奇怪的纪录片,传递着一股异样的绝望信息。几乎像机器人般的电子感的旁白,因逃亡而来到南极的人,在此太久而已自闭不再愿说话的科学家,慢了无数拍的节奏,幽灵般的水生物,祈祷的比喻,神学色彩的配乐,以及那只不回家园不去海边捕食而一味向内陆寻去的企鹅;最后,我们只会像恐龙一样消失
Professional Dreamers
①人类的渺小,人类的伟大②长期的极昼状态下,调整作息是一件有趣的事情③一只离群的企鹅向着死地龋龋独行,渐行渐远渐戚戚,最后成为地平线上的一个小黑点
人类的文明,最终将引着人类,如那迷失方向的企鹅,走向消亡、荷索的开宗明义,这不是一部关于企鹅的风光片,这仍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以及人的意义的电影。人为什么要,又能否真正的驯服自然呢?
一向对纪录片没兴趣。开头看的时候还有点心不在焉,直到第一次潜水拍摄的时候,我才理解为什么说每次潜下去都会觉得是一座恢宏的教堂。越看越投入,我崇拜每个去南极的人,他们真的是伟大。不是我们想想的那么简单可是他们可以微笑着说我的脸冻僵了。这样真实的纪录片,就像让我去了一次南极感同深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