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我看过三遍,可算最喜欢的黑泽明电影之一,这里面有至真至纯的东西,表现的方式不加任何讨巧的修饰,不通过任何灵巧的迂回,这是最可贵的地方.很欣赏这种干净利落地抒怀言志的风骨,所言之朴实足以洗涤人心. 相比于早年的那个酩酊天使,清醒地观察死亡的《红胡子》展现了更为健朗深沉的人格,呈现出更深的庄严感. 人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以为存在比朴素的真理更深刻的东西,终使自己深陷迷惘与痛苦的泥沼无所依附,就本质来说还是人的软弱性所致,因为朴素的真理总是站在与人心的软弱豪不妥协的立场上,失了天真的现代人已经越来越放纵自身的软弱,已经到了觉得与内心的软弱性抗争是可笑又不可思议的事情的地步,任凭自己的灵魂淹没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偶尔发些或空虚或寂寞的感叹.这样的人心不能不说与《红胡子》或者黑泽明的电影是疏离的,也许只有以一颗赤子之心才能感受到在那惨淡冬日里坚实的灵魂所呈现出的力与美.
1.《红胡子》就是黑泽明版本的日式“怪谈”故事集,凸显了其“哀吾民之多艰”的悲悯情怀。
2.黑泽明骨子里应该是托尔斯泰式而非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民族文化“旗舰”,即看起来拍的都是日本的故事,但其凭借形式及创作心态却多以西方为尺度,就像影片里的“红胡子”,看似传统乡医,但心态与理念上却更加接近现代西医。
3.余华的创作一定一定受到过黑泽明《红胡子》的影响:“喊井”之于《许三观卖血记》,“一女二夫”之于《文城》。
4.小女孩真的是“天使”一般的存在,影片中两处使我头皮发麻通身战栗:小女孩的“哭声”和替小老鼠“喊井”。
5.《红胡子》文本的原创性极强,而后来也果真被拍成了“迷你剧”,重点是其“病例”人物的典型选取体现了“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症候群,极具现代性意义,相当敏锐而超前,对表现现代化前夜日本底层民生群像的捕捉刻画令人着迷。
每一部电影其实都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属于角色的时代,另一个是属于导演的时代。
属于角色的时代,要么是历史,要么是未来。
而属于导演的时代,只能是现在。
看黑泽明的电影《红胡子》,更是这样的感觉。
角色背景在江户时代,江户时代又被称之为德川时代,历时264年,是日本历史上武家统治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
在日本历史上,江户时代是一个繁盛的时代,德川家康在日本历史上树立起了大和民族的精神堡垒。
而在1867年,德川王朝被英国、法国、美国、荷兰四国舰队的巨炮摧毁,不得已还政天皇。
1868年,民治维新开始。
红胡子医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
电影拍摄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自1964年以来,诸多事情的交叠出现,让日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府因为贪腐问题垮台;
裕仁天皇去世,新天皇即位,“平成”年代开始。
经济危机;
沙林毒气事件。
这些事件让1964年成为近代日本完成新老交替的标志性年份。
对黑泽明来说,这部诞生于1964年的《红胡子》,则是自己和黑白电影的告别之作,自此,黑泽明开始拍摄彩色电影。
特殊的时代性让这部电影的角色带着导演强烈的主观意识,作为杏林高手的黑泽明默默行医,不为权贵,不计酬劳,除了扮演医生的角色之外,他还是病人的亲人、朋友以及心灵导师。
整个角色充满了乌托邦气质。
刚毕业的医学院保本在父亲的安排下来到红胡子医生的诊所实习,刚开始,他对这个诊所以及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厌恶的情绪。
在和红胡子一起救死扶伤的过程中,保本逐渐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并找到了坚持的理由。
红胡子是黑泽明电影中最复杂的一个角色,他扮演着人形上帝的角色,同时也是偏执的过分的硬派。
在日本文化中,有关英雄修行者的故事、电影或者是漫画,统称为“根性物”,也就是精神之物。
红胡子就是黑泽明设置的英雄修行者,这样的角色设定常常需要对理性以及个人感性进行禅宗式压抑,以及对直接行动的热情和对艰难困苦的无限忍耐。
同时,红胡子也是一个非常硬派的角色,硬派的典型特点是信奉斯多葛主义,热爱艰巨、厌恶性爱、为人正直、脾气火爆,这样的人需要在战斗中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所以才有了红胡子和妓院流氓打斗的那一场戏。
日本的英雄崇拜情结比较特别,它既没有美国式的光明正大,也没有欧洲式的孤注一掷。
日本人的英雄崇拜往往需要兼顾两个方面,既要维护一个封闭社会体制的安稳,又要让置身于社会之外的英雄们生活在一个极端个人主义的环境中。
为了符合这样的文化理念,“红胡子”医生这一角色就多了很多刻意的成分。
正因为如此,《红胡子》这部电影和黑泽明过往的电影相比,并不是很出色,因为它过于私人化。
黑泽明塑造了一个他认为近乎于完美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正是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
黑泽明曾经是左翼组织的联络员,是比较典型的激进青年。
六十年代的激进青年在战后“德谟克拉西”的环境下长大,却从没有感受过真正的民主。
这批年轻人深深的困惑自己的身份以及在社会中的角色,于是,他们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效仿心目中的英雄。
有些人选择了狂热和牺牲,有些人则选择了演绎和表达。
作为导演,黑泽明自然是第二种人。
在黑白电影时期,符合主流的商业电影才会得到关注。
《红胡子》在艺术表达上非常成熟流畅,但它并不属于主流商业电影。
因为“红胡子”这样的角色并不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这样的角色只是导演黑泽明一厢情愿的设计,它所代表的也是一个凌驾于现实之上的“英雄”。
这样的电影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往往是导演自己的情感。
当然,任何时代都需要有“红胡子”这样的医生,他虽然不够现实,但却代表了一种美好的品质,而这样的品质是一盏指路明灯,方向直指光明的未来。
保本敏郎同学从医学院毕业之后需要找个地方实习,然后就来到了红胡子老师的医院。这个医院很特殊,里面的病人都很穷,并且得了各种病,红胡子和另外两个年轻人是这里的医生,一共才三个。
保本同学其实没想来这地方实习。他想的是去当将军的医生,不仅薪水高,还有地位,倍儿面子。
因此,保本同学的抵触情绪表现得很明显,但他终于还是慢慢变了。促成他改变的是几次死亡和一次治病。
第一次面对死亡,他呕吐,并且丝毫不能理解这为何能被称为“严肃”?第二次面对死亡,那是一个好人,他已经比第一次淡定很多,甚至可以给将死之人把把脉。第三次面对死亡,他则已经能够开始去想点什么,并开始转变。
这些死的人都是好人,也都是穷人。但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这故事还感人肺腑。面的死亡时,他们都很自足,因为自己的一生总归有个盼头,也就是有追求。这种追求,也许就是红胡子老师所说的“严肃”。
死亡当然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以至于身为医生的红胡子都不得不承认,该死的人注定就会死,医生什么也做不了。医生能做的只是对抗贫穷和无知,这些是可以改变的。大部分问题都超出医学范围和医生能力之外,比如死亡,所以即便感到痛心,好人还是一个接一个的死去。
目睹这些的保本开始感受到这些穷人、普通人生命的意义,也意识到作为医生的价值所在,于是穿上制服,正式开始他的实习生活。
但很多事情不是下定决心就可以,还需要磨练。给偏执、阴暗心理的小姑娘治病就是一次磨练。
它需要耐心,这耐心的前提是爱心。如果按照黑泽明“好人”的标准,我称不上好人,因为我缺乏耐心。如果我遇到这个小姑娘,我会放弃,正如保本同学做的那样。
但红胡子老师言传身教,教育保本同学什么才是真正的医生。
一个真正的医生,不是开药的,也不是做手术的,当然更不是背多少医书。一个真正的医生,是能走进自己病人的内心,得到他们的信赖,并医好他们“心”的人。
这需要一颗非常慈悲、非常包容的心,医生需要这样一颗胸怀。
当保本同学明白这些之后,他自己的生活也变得好起来了。原本让他郁结于胸的一堆破事儿,在选择宽容和谅解之后,生活变得跟冬天的天空一样明净。
保本同学还是被推荐成了将军的医生,正如他之前所期待的那样。但这时的保本已经不是当年的保本,他选择了跟着红胡子老师混。虽然这没钱又没地位,但他觉得有意义。
这位毕业生就这样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的方向。
除了保本之外,中国的好多毕业生都没能有幸遇到红胡子这样的老师,于是他们仍然朝着钱和地位奋斗。
黑泽明老师的这部电影,其实可以叫《给年轻人的一部电影》。他就是赤果果的说教,用好多好多的故事将好多好多的道理,让一个迷茫的年轻人找到生命的意义。
黑泽明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多为他人着想,在于战胜自己的自私,在于胸怀宽阔,在于帮助他人。
这种价值观具有人文关怀,也是很多社会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
只是在今天的中国没有这样的东西,也许在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么做的人也不多。但不管怎么说,这种东西绝对可以作为一种追求,一种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厚度的追求。
这种追求不仅对他人有利,其实获利最大的恰恰是自己。看看保本同学就知道了。
当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其实可能是你先骗了生活。你认识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当然事事不顺了。所以人道主义、人文关怀,虽然看上去很无私(也的确很无私),但最后还是回到自身。因为你所做的一切都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反映出来(也许这是社会与个人的双赢?)。
黑泽明老师的说教虽然很明显,但影片的故事、表演都很精彩,因此也不显得突兀,是可以接受的程度。
作为黑泽明老师,当然有资格给年轻人说教。这部教育片平实、易懂,当刚毕业的年轻人在寻找人生方向时,可以作为参考。比如我这个马上就要走出校门的人,还是需要一个罗盘的。虽然还在摇摆,但价值观接触多了,才有得选,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
充满悲天悯人情怀的一部电影,有许多非常震撼的生与死的描述,可以说是一出浮世纪实。好的电影或者书可以改变人,我相信红胡子就是这样的电影。该片对治疗中二病疗效显著,就像三船所笑的,他不是病了,只是看到了太多人间真相吓住了 XD
男主角被疯女人诱惑那一场戏,画面切换到全身,构图是一人在左一人在右,中间的蜡烛表示危险的临界点,也是制造人物阴影和全场氛围的绝佳设置。剧本里没有这么写,可是就因为这个蜡烛,整场引诱戏的张力十足。不愧是大师,细节之处见功力。
#资料馆留影##黑泽明回顾展#这大概是心中最有感觉与共鸣的一部泽皇佳作了。近三个半小时的篇幅却不会有冗长之感,医者仁心,三船的红胡子更是能文能武扶世济民,四个病人四段高光人生。尤喜最后一个小男孩偷粥的故事,看的一直泪目,不被善待的善良的少女,可爱的少年心,他来与心上人诀别,不忘说句“让我再多看你一眼”。泽皇的少年心和悲悯之心尽览无遗。
好爽一片,就是小故事有股知音味儿……最喜欢佐八那段,由于承受了不配得到的幸福而选择死亡。印象最深的台词是“粥和糖不一样”。【彩蛋笠智众,连黑泽明电影里嫁女儿也要拉嫁女专业户出场😂
乱世医侠少,悬壶济世忙。铁面红胡子,行善热心肠。穷年忧黎元,悲悯渡世殇。日影执牛者,还得看天皇。
学医也救不了日本人。红胡子心里一清二楚,依然顶着恶医名声我行我素;忍不住身体力行教导后生,看后生放弃唾手可得的荣华追随自己反而连声怒斥;对丑恶的成年人不假辞色,对乖僻的少女心事温柔包容。成长型的后生也很有意思,本质哭包,首尾倒也又臭又硬。说不出这片子1/10的可爱,要是能改成展现医馆众生相的tv动画单元剧,希望红胡子是贤雄的声音(梦里什么都有。18.11.25 @中国电影资料馆
正经地说,我觉得厨娘们的仁心最触动我;不正经地说:片子中的白学场景也很有趣。另外,我还想说一点为什么要在电影院看剧情片:片中有一处场景,丰子故意打翻了保本的碗,保本痛苦地扭过身去落泪。影院中一阵笑声——笑保本突然如同被欺负的小姑娘一般竟然落下男儿泪;但在接下来的一秒,保本说:“可怜的小姑娘,竟被折磨成这样。”他并不是在为自己委屈,而是在同情丰子的心病。一种巨大的人道关怀和悲天悯人的气氛瞬间笼罩了整个观众席,观众们立刻停止了笑声。这是独自一人在家对着电脑无法获取的观演体验。
情节够国内导演导出十个电影了
黑泽明的人道主义帮助农民、同情穷人,却并不怜悯女人。「罗生门」里遭辱的妻子拍得如红颜祸水,「乱」里被杀父夺城的夫人刻画得阴狠毒辣,「蜘蛛巢城」里妻子是丈夫弑君的原因,其他片子里女人不是懵懂无知就是累赘到底,到了「红胡子」童年遭男人侵犯而发疯的女人被“很多女人都遭遇过”一句带过。
黑泽天皇此生最后的一部黑白电影,同时也是三船演技巅峰的告别作。在之前拍了不少带有娱乐性的大作之后,黑泽明终于又回归了严肃话题,进行着强烈的人道主义宣扬,在这部电影之中,可以感受到大悲与大爱,从绝望中找到希望,树立了美好的人格,人文关怀色彩很浓。在此之后,天皇告别黑白世界,也告别了同创辉煌的三船敏郎,开始了新的旅程。
原来是一部黑泽明集大成的博爱之作,医百病观民间之苦救体治心,大夫会武术根本挡不住然后还能帮你验伤。直面感受死亡认知生命意义,摒弃过去悔恨救赎获得新生成长,罪不因人而是环境。依旧一老一少双男主搭配有传承以及必不可少的团结,甚至还拉来了小津宇宙的嫁女专业户笠智众。前半段入戏较慢,对山崎努真是偏爱加了那么多戏。后半段小女孩出现完全值个五星,井下那一个镜头简直太棒了。资料馆2K修复版。
短暂的「休憩」过后,每个镜头都在突破我的心防。如果说前两个小时情绪还处于难以进入的状态,那么最后一小时整个人都被吸进银幕了——仿佛自己也受尽悲苦又被全然抚慰。所有对人间怀抱恶意的人都袒露出内心最真实、最柔软的一面,原以为的冗长的铺垫开始展现出创作者的良苦用心。医者仁心,此言不虚。每部黑泽明散场后就立马决定将来要拉片,因为初看根本来不及仔细咀嚼视听的伟大。说一个印象深刻的镜头:五个女工对着水井呐喊,为“小老鼠”招魂,摄影机向井底快速下摇仿佛跟随喊声的传递。我被这个镜头的表现力惊呆了,以至于想不到最后它会如何结束——最后画面停留在井底水面的倒影上,是那五张满含深情的脸,然后一滴水落下,搅乱水面的平静,那应该是一滴泪。之前不知道自己的共情能力如此满溢,后来明白其实是导演的移情做得出色。
意不在医者圣手,在仁心;不在救治身体,在救苦救难。通过门诊与出诊,看遍世间悲苦,救不得所有,能救一个便是一个。黑泽明就是那个不厌其烦一勺一勺给时代和社会喂药的人,只是他不需要像鲁迅弃医从文,他的电影所产生的“药效”更大。他通过7岁的小老鼠描绘出的那个理想世界把我听哭了,后来他在自己的《梦》中用绚丽的彩色将它绘制了出来(小老鼠的演员也出演了梦)。只是你不得不感慨唏嘘,就在这部电影拍完后,黑泽明本人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磨难,以及现在还有多少人会看他的电影。井口唤魂的镜头,人间映照地狱。心存大爱的黑泽明,担得起电影天皇的称号。公子哥保本与红胡子,星二代加山雄三与三船敏郎,银幕内外的小小互文。
无所不能的与无能为力的医生
《我不是药神》有句台词“其实只有一种病,穷病!” 《红胡子》里医生:“病人无钱看病,贫穷是政治问题,政客们又为此做了什么?”两句话对《药神》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问题发出锥心质问。相比之下,大陆现在的现实电影倒更像是在与政府完成一场宣传话语的合谋。
满分五星的话,我要给六星。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苦者皆阵列在前。站在地狱门前,唯有最悲观之人阅尽百态,方知何为救助何为解脱。最后的黑泽明的三船敏郎,从始至终眼中噙着泪光,或是悲悯、或是愤怒、或是不舍、或是离愁,都记录在最后的黑白影像之中。
★★★★☆ 有多牛逼不用说了,男主和小丫头谈了这么久恋爱最后还是和门当户对的姑娘结婚了也太真实了吧。
影,门,窗,横移,纵深,分割,配乐(节奏),后景跑动的人(社会环境),天气(风,雪),两人、三人、多人时人物的站位,能学的太多了。
1三船敏郎真是个了不起的演员,看他演的每个角色都会让人忘了三船敏郎这个人 2伟大的odyssey,每个章节都充满了辛辣和悲悯 3“贫穷和疾病都是政治问题” @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小西天店
東方哲思與師徒關系,杜琪峰應該多看看紅胡子,別老看七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