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欲望是电影的母题,展现欲望是电影的目的,而理解欲望则是观众对影像的肯定或者否定。电影中的欲望有两种形式,一种浅显的展示,仅仅为了满足眼球的渴望。另一种则是深刻的诠释。
浅显的展示带来的是短暂的视觉刺激和巨大的虚空,而深刻的诠释则会引导着人们揭开情欲的面纱,看见身体背后的暗喻和指射。
在《三夫》这部电影中,导演试图通过一些极端的表现方式来完成心中的隐喻途径,他给每个角色都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这种意义使得其中存在的每一个人都有对应的影射,等待着观众的解读。
《三夫》是陈果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不管是电影的尺度还是内容都远远大过之前的《榴莲飘飘》和《香港有个荷里活》。和之前的作品不同的是,陈果在《三夫》中更狠的使用了身体这一元素,让整部电影变成了一个暧昧不明的黑色寓言,用极端的表现形式狠狠地对现实和时代进行抨击。
那么,应该如何的理解《三夫》和曾美慧孜的所代表的能指呢?
先来看看《三夫》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一个叫做小妹的姑娘生活在一条船上,她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望和三个丈夫,但却无法正常的进行思考。除了吃饭和发呆之外,她等待着黑夜的降临和欢愉的降临。
这种充满情和欲意味的故事,如果没有更加深刻的意义作为内核,它仅仅能够满足人们对女性身体的想象。而陈果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用身体作为隐喻,既可以隐喻女性本身的无法安放,也可以隐喻无法体面讲述的故事。
如果说,电影带来的体验如同旅行,那么《三夫》这部电影就像是在他者的欲望中,在他者的欲望世界里来回穿梭,清醒之后,才发现存在的沉重和欲念的虚空。
在陈果的电影中,欲望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我认为,陈果之所以迷恋欲望的世界,是因为欲望和电影几乎如出一辙,既清楚又含混不明。清楚,是因为导演可以在电影中放置任何自己喜欢的元素,真实的或者虚构的。含混不明,是因为作品需要被观众解读,因为元素的意义并非显而易见的。
《三夫》中的欲望是可见的,是没有任何修饰的,这种赤裸裸的表达不需要任何遮羞布来掩盖。他就是想通过这种近乎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他的镜头中,曾美慧孜就如一把日本武士刀,劈开混沌的世界,让存在于其中的人们可以看清所处的环境。
欲望设定了整个外部的世界,并以此为故事的起点。船,代表着不安,也代表着暧昧不明的居住环境。没有陆地作为实体,小妹的存在也显得不真实。处境,代表着身份,也代表着对尊严和理性的放弃,在电影中,小妹并不需要这些伪饰的东西,她本身就代表着欲望。三夫,代表着三个不同的时代,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不想把三个丈夫作为小妹的使用者,我觉得他们代表了香港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濒海的城市总是没有内陆城市的踏实和稳重,所以,过去的香港是不安的,是动荡的,是让人没有安全感的。而现在的香港是繁华的,也是贫瘠的,是热闹的,也是茫然地。未来的香港是什么样的?是小妹怀中的婴儿,是尚未成型的婴孩,带着万众瞩目的期待,惶惶不安的走向未知。
如果站在这样的角度来理解这部电影,小妹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她既是欲望的提供者,也是欲望的接纳着,通过小妹,可以走进过去的历史,也可以触摸到未来的期待。或许,这本身就是女性身体的意义,只是在陈果的电影中,这种意义被简化为欲望。
曾美慧孜所饰演的小妹能给电影带来多少实质性的表达呢?
身体代表着欲望,它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可供想象的内容。曾美慧孜在电影中展示了自己并不完美的身体,不够精致,不够消瘦,但却真实有力量。那是一种来自社会底层的情欲躯体,不需要任何美好的修饰和评价,她存在着,展示着,让人心生摇曳。
德勒兹说,每次你欲望什么,你都将缺少什么;你只能寻求解脱;你将继续追求不可能实现的愉悦。于是,欲望完全落入陷阱,落入下一个循环。
欲望是一种方向,不是途径,而曾美慧孜的身体提供了走向欲望的路径。她每一次的放纵,每一次的满足和每一次的渴望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她交付着自己,也满足着自己,但她并不清楚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未来会走向哪里。我们很难说这是悲剧还是喜剧,而对小妹来说,悲剧喜剧都不重要。
我很难给曾美慧孜这样的角色贴上放荡的标签,因为她们太过真实,这种不加任何修饰的情欲展现有一种特别的魅力,甚至超出了人们正常的渴望。你看着她的身体,幻想着与此相关的种种。在幻想中找到自己渴望的东西,随着她起伏的身体,满足了自己所有的欲望幻想。
和一些妖娆婀娜的女性相比,曾美慧孜是在算不上美,但她独树一帜。小妹的失神、寂寞、渴求都被她表演的恰到好处,以至于这种不美也成了一种魅力。
曾美慧孜似乎从不吝啬在镜头中展现自己的一切,她的美和不美,她的丰腴和神经质,所有的一切都不加修饰。真实的展现让人对自己的邪念感到不安,你知道她是真实存在的,你知道你也有和她一样的渴望,她既是你,而你也将在某个瞬间和她重叠。
如果说《三夫》让我们看见了情欲最真实赤裸的表达,那么,曾美慧孜则让我们看见了身体表达的无限可能。虽然,很多人对《三夫》的评价不高,觉得电影有些故弄玄虚。但曾美慧孜的表演无可挑剔,她依靠动作、表情等一系列肢体语言来完成对“小妹”这个角色的理解,也由此实现了身体暗喻的最终目的,满足了陈果镜头中的所有政治影射、时代影射以及情欲影射。
陈果当年拍完《香港有个荷里活》后没有再接再厉,反而让影迷等待了将近18年才完成这部“妓女三部曲”的压轴之作。女主角仍然选择由大陆女演员来担任,然而主题和角度却跟之前两部截然不同。《榴莲飘飘》和《香港有个荷里活》描绘97回归前后大陆女性前往香港谋生的艰辛现实,暗中印证着彼时陆港两地经济发展的悬殊以及两地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这两部可圈可点的作品承载着导演对大陆与香港关系的观察与思考,在苦涩现实与温情人性的表层下保留着批判性的态度。 相比之下这部《三夫》有点让人咋舌,不仅是题材类型上的粗鄙通俗,关键是飘忽不定的批判主题,似是而非的文本隐喻令观众产生太多莫名其妙的联想。陈果采用八九十年代港产片黄金年代里大行其道的三级情色片套路作为叙事脉络,给予这个题材最名符其实的呈现角度。情节内容绝对能迎合类型片观众的口味,接踵而至的情色场面与当年盛况空前的三级片不相伯仲。然而这个故事却有着难以言传的神话色彩,从古代穿越到现代都市的一艘小渔船,身世暧昧不明的女人。语言能力的缺失与性瘾难以戒断的症状令她的真实身份在智障患者与水中神灵之间摇摆不定。而影片中关于卢亭这个传说中的神兽更暗示着她的真实身份,令神话寓言味道呼之欲出。 然而,这并不是大多数观众所鄙夷的肤浅政治寓言,尽管在最后一段出现港珠澳大桥的影像,也不太可能是影射清政府/英国/中国大陆对香港的关系,三个丈夫的设计在我看来仅仅编写剧本时制造噱头,与勾连前后情节的手法。观众这类不着边际的联想似乎跟导演一贯钟情的政治讽刺态度有关。事实上,唯一可以找到确凿证据的应该是香港人自我身份的焦虑感。 影片分成三部分诠释“海”、“陆”、“空”的定义:无论是水上人家的生存方式,还是上岸后住进狭小屋村的环境,都无法令女人的真正需求得以满足,以至于得出最后一段万物皆空,众人不知往哪儿去的终极结论。这不正正反映了香港在回归前后乃至今天的真实状态吗?影片由前半部分的彩色逐渐过渡至后半部分的灰白质感,似乎暗示着导演对香港在回归前后状态的看法,最后女人身穿红色纱衣的影像更是耐人寻味,这无疑又是陈果导演最拿手的政治隐喻手法。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不相瞒,我在上个月就看了陈果的《三夫》。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但绝对支持曾美慧孜拿下金像奖影后。
大陆还看不到《三夫》,而出现支援后,必然会引发偏离主题的口诛笔伐。曾美慧孜以这样的方式,提前封后(喉)定调,也是个好现象。祝福她。
暂不说牺牲不牺牲,陈果是在低级暗喻还是强制明喻。曾美慧孜在此前一系列电影,去年的《冥王星时刻》把某影评大佬看到“起了生理反应”,前阵子《下海》里被评为“吊打齐溪”,她的表现(这么比较,有跑错了战场之嫌疑),都担当得起这尊金像奖影后。
以下内容只会讨论曾美慧孜和《三夫》。我并没有很关心香港电影金像奖。
从大陆女演员到香港某发展的轨迹来看,她们始终还是扮演有大陆生活背景的女演员,这在春夏(《踏雪寻梅》),所谓的妓女三部曲,曾美慧孜(《三夫》)身上都标签明显,她们亦会有身体的裸露。
背后原因,并不是大陆女演员为博出位而出位,而是香港真的没有女演员(平均年龄高达57.4岁的最佳男主角提名也说明演员断层何等可怕),能胜任这类有挑战的角色。更何况,香港电影本身,已经被中国电影所吸纳架空,困守700万观众人次的市场,必然只会鼓声无力,难有大作为。
尴尬又在于,偏偏没有了金马、金像,大陆演员已经找不到可以获得肯定的电影奖项——尤其是表演类奖项,而不得不转给官方奖项背书。但如你所知,质量靠谱且有诉求的艺术电影,一般是无法进入官方视野的。
举例,我认为《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张颂文,完全可以拿下一个金马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可是,错过了金马55,他的出头机会,变得微弱。因为眼前已经没有奖项可搏。
硬币的另一面是,金马55事件过后,台湾演员也变得岌岌可危。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一切都被政治关心的年代。如此局面,电影自然得以狰狞的面孔和凶猛的姿态出现。
这种局面下,曾美慧孜或章宇的爆发,并不是真的时来运转。
譬如影迷很早就注意到了那部电影里,曾美和郝蕾同框。再然后是《苹果》,还有《冥王星时刻》,她一出场,摄影机的焦点,完全被她的存在所吸摄。
换言之,曾美慧孜接演《三夫》,不乏有汤唯接《色戒》的决念。她们知道,接下来这部戏,会带来许多误解和非议。但惟有放手一搏,她们才能在演员之路上,完成牺牲求全,并最终蜕变。
《三夫》并不特别。熟知陈果套路的观众都会明白,他从《香港制造》开始,就在自己脑门上扎了一条头带,上书“香港”(HONGKONG)字样,俨然就是香港特区代言人,这一路的趣味,跌跌撞撞到《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变成了结尾那行字幕——强行拔高升华主题。
随着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时,我们有否已淡忘了曾经光辉的过去,
不知今夕何夕
一个明明是在把玩趣味,到大陆厮混的香港导演,突然严肃起来,慷慨言志,多少是可疑的。这种感觉,就像有人到了三四十岁,突然说要洒热血、干革命了。
没有别的,十分可疑。
《三夫》的故事,是以一个有点智力残障,身体欲求无法被满足的船家女性形象,带出来她和三个丈夫(涉及变卖、乱-伦)的拍案惊奇故事。但凡能把目光从赤裸裸的男性视角转移开,然后还带有些困惑的观众,都会在陈果头尾两次大背大屿山人鱼传说的强行电影评论中,明白这是一个喻世当代香港的故事。
最简单的解读,老大是清朝(年幼无知、侵犯➕倒卖),老二是英国(青春风华、接手➕卖身),老三是强国(合法婚姻,但继续被卖身)。那么,曾美慧孜扮演的,不太能清楚表达自己愿景,但又知道挣扎反抗的女体代表香港,就是再小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不过。
尤其是众人对白白胖胖肉体的赞不绝口,无法抗拒,似乎是对香江和东方之珠再明显不过的拟态。
岂不料,电影后来尝试狗尾续貂,走向珠江口的大海,继续在港珠澳大湾区议题上再来一发的撸出血、对穿肠姿态,就实在难忍了。
显然如此一说,会发现整个故事根本没必要大费周章,尤其是没有必要让曾美慧孜如此牺牲(片中几乎所有男演员,都在她身上完全了剥削的事实)。这是一部有着浮尸滤镜般,祛除了真实色彩的非现实故事。影片当然一颗有想表达的心,做得也不可谓不用力——曾美慧孜完全服从了演员天职,成为导演的工具。可是,这哪是隐喻啊,直白到想吐,目不识丁的文盲和老汉都看得懂罢。这部电影,完全不会妨碍到你睡醒了看不明白,同时也警告不了趋之若鹜想一睹究竟的观众。
《三夫》的前半段,穿插着对香港陆上生活的讽刺。我在电影院前排,能get到一些笑点。譬如居住环境的窘迫,真的壮汉举头三尺,困在家里连找个打飞机的地方都没有。年轻男女挨着小儿、长者,同框之内行敦伦之事,也变得再香港不过。
反正开始进入三夫共处的女体盛模式,需要填满陈果本人无止境的恶趣味后,我就实在很不喜欢《三夫》了。
曾美慧孜在片头是不太能表达清楚言词,嗯哼啊咿的女子,几乎只能用眼神来说戏,然后就是从头到尾不断的呻吟叫声。结尾处,有一场在水上人家木桩子水塘的裸身下水,虽是黑白画面,感觉水体污浊,看得我有些胆寒。
即便是被水果陈骗上了贼船,但她不拿影后,谁拿?
拍电影这种事,就是一帮人跟着导演上了船,至于会不会翻船还是一帆风顺的,那都是后话了。
最后,大力挖木瓜,看着用力也捉急。木瓜真的不是唯一的水果,陈果老师。
如果导演以前的作品《香港有个荷里活》仅仅是表现平平的话,这部《三夫》简直就是在让人产生不适的水平上达到了登峰造极。导演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理解的政治观点用极端和自以为隐喻的形式灌输到整部电影里,却完全漠视观众的观影体验和感情耐受,说句不好听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宣泄等于是强J观众的眼睛。
老夫少妻,乱仑,绿帽癖,性瘾,夫目前犯……这些乱七八糟的性癖被整合到了一部电影里,每时每刻不在挑战你的忍耐极限,不仅如此,导演在物化女性的角度上也做到了登峰造极,女主角被塑造成一个台词基本是叫床,不停和男人交合的性爱机器,不挑不检的用身边或精壮或老迈或肥胖的男人填满自己性瘾的性爱奴隶,哪怕这个男人是她的父亲,哪怕这个男人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糟糕的电影,稀烂的剧本,电影的女主角依然贡献了精彩的演出,不同于如今女演员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曾美慧孜的颜值虽然不出众,但是脸上时而出现的红晕和丰沃的胴体却是色气满满,把一个沉迷性瘾的风尘女子演绎的入木三分,一个好演员,哪怕在这么一部烂俗的烂片里,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如果让我评价一下这部电影,我还是会用那句我常用的烂片口头禅: 文化垃圾
【三夫】:5分
陳果的妓女三部曲的最終章,尺度是前所未有的大,大量的三級場面,挑戰道德倫理的故事情節,還有多不勝數的政治隱喻。我個人是非常佩服陳果先生拍這部電影的勇氣,這樣的電影在香港甚至華語界都是極為少數,電影的稀缺性和批判性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優點。
然而,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它過多的政治隱喻。符號性的東西太多,以至於削弱了故事的完整性。拋開隱喻,你會發現故事是如此的薄弱。以至於在觀影途中,我絕大多數時間都在思考這些電影符號是隱喻什麼,失去了對故事本身的關注。
而另一個問題,就是本片沒有人物,因為所有角色都是帶著符號進入到故事裡,人物的塑造是薄弱的,即使是女主角,過多的激情戲讓人物失去了更深層次的挖掘。還有就是,鄧月平這個角色到地有什麼意義?
接下來說說大家都在討論的政治隱喻,不是隱喻多電影就有深度的,《三夫》的問題在於所有表達都過於淺白了。老大一登場船上豎著五星紅旗,老二天天去賭錢,老三是愚蠢的老實人,這是生怕觀眾不知道你在隱喻陸港澳啊。過多隱喻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除了你最表層的隱喻是合理的,你深層性的隱喻都是邏輯不通的。拿一個例子來說,女主角一開始在船上做愛非常自在,到了老三家後非常不適應,這應該是在隱喻回歸後的香港,問題在於後面再次上船賣淫跟前面的表達邏輯就不通了。隱喻其實也是要講究邏輯性,將邏輯性跟隱喻結合得非常完美的,可以參考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
看得出陳果非常有野心,作為三部曲的終章他特別想來個名留影史的,可我更喜歡的還是他當初那部《榴槤飄飄》,極為剋制,隱喻,情感,諷刺都處理得恰到好處。當然,《三夫》裡色調漸漸變淡,直至黑白,這段處理我是非常喜歡,女主角最後在船上披著鮮豔的紅披風也是非常好的收尾。另外一個就是將水母跟婚紗這兩個完全不相關的東西來表現婚姻,我個人覺得還是很有意思。最後就是對大灣區的嘲諷,在電影院是讓我笑出聲來的。
人尽可夫的小妹,人尽皆知的喻体。金像奖颁奖夜前的百老汇电影中心是仅剩的两间还在放映的影院,半满半空,没有太多人被本土在地的俗语挠中笑点,和隔壁《沦落人》假童话粉饰的笑果宛若两个时空,沉默的影厅心照不宣地看着心里话被大声宣读,读毕也各自静默离去。陈果的寓言精准到位,直戳港人高压的躁郁情绪,也就是没什么想象力,连妓女的比喻也不是什么新鲜说法。或许逼仄的画幅空间、黯淡的光色、庸常的地景本来也是其指控的晦暗现实吧。其实吧解决妓女不知道往哪飘的办法,就是别老只活在这种大型躁郁宣泄+共情现场里以及反复追问巩固identity 。个人的伤疤有必要舔舐,可舔多了伤口只会更烂。港人的个人情怀高涨到了一个完全忽视世界格局的地步,也是把自己推向茫茫大海的一只手,怪不得那三夫了。即便如此,也是金像奖仅剩的艺术品了。
曾美慧孜震撼到我,這樣的角色和微表情演繹,沒拿影后不合理。陳果一貫的政治隱喻,不接受「太淺顯」批評,因為三夫三地與神話和香港本土文化結合得太完美,豈止是立場清晰就足以擊潰的優點。色調漸漸轉黑白,到最後的漁網鏡頭以為自己在看鈴木清順。以為可以一夫獨佔,卻填不滿,最後只能信仰她。
影像较“妓女三部曲”前两部粗糙一些,还是充满各种隐喻的电影。曾美慧孜豁出去了,希望电影在奖项上能取得好成绩,能和她的付出成正比。
能理解政治隱喻的設置,但還是過了,全程令人不適,那麼多性愛場面、葷話、道具⋯⋯真想問有必要嗎?女主表現教人咋舌,嘆服之餘,很難產生什麼憐憫或同情,可能是因為她已經不是她,而是牠或它。
现在说,从来没有喜欢过陈果的电影审美,是不是有点马后炮。但《三夫》就是那种尝试狗尾续貂,继续在港珠澳大湾区议题上再来一发的撸出血、对穿肠。电影当然一颗有想表达的心,做得也不可谓不用力——曾美慧孜完全服从演员天职,成了导演的工具。可是,这哪是隐喻啊,直白到想吐,目不识丁的文盲和老汉都看得懂罢。前半段对香港陆上生活的讽刺,能get到一些笑点,但开始进入三夫模式,需要填满无止境的恶趣味后,实在很不喜欢。木瓜真的不是唯一的水果,陈果老师。
2.5 物化女性的观影体验极不舒服,三夫教女,一桥三通,鱼水之欢,和谐共处,最后还是通往不自由。就是陈果导演总是要把隐喻说得这么直白,转的还很生硬。
古代的三妻四妾形成对调,这是一个三夫的故事。然而拥有三个丈夫的小妹的生活并没有更好,反而比普通人更差。没有征求,也无法征求她的意见,三个男人就单方面做了她的丈夫;逼良为娼,美其名曰“治病”;强迫她出卖肉体,他们却说:她不辛苦,她很享受的。“丈夫”眼中,她是发泄欲望的工具、赚钱的摇钱树;路人眼中,她是的明码标价的商品,花钱买个痛快;女人眼中,她是破坏人们家庭的狐狸精;甚至在一部分观众眼中,这也只是一部情色片,纯属消遣。被利用,被出卖,被侮辱,没人替她讨回公道,更没人能感同身受。并非夫妻就绝对平等,有多少人一边骂着三人,一边又做着和他们同样的事?并非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就是女权电影,正如彩色电影逐渐变为黑白电影,她的人生从黑白走向了更加黑白。其实,每天都被“强奸”的何止小妹一个人?
“原来这就是港珠澳大桥吗”“对啊”“怎么辨别方向呢”“朝着前面,就是我的故乡珠海。往回走,就是香港了。”
《三夫》的隐喻,看完几成明喻了。她的父亲叫清,卖她的男人叫英,四眼烂仔叫紫荆,性,最最原始最最基本的自由——肥硕丰沃的小妹,永久漂浮之岛,让我想起阿城说香港有唐人的健朗;那种万国衣冠来朝的感觉映射到现实中,竟是男人、金鱼、木瓜、鳝鱼、神鬼穿梭般来往。凑巧连接的港珠澳大桥,小妹始终潮湿的阴道直接沟通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了。即使是在大澳,小妹裸露乳房,还是被男人的渔网兜住。她找不到自由,船也靠不了岸。至于整片小妹呻吟之韵,却连不成一句话,在愈来愈暗的天空下面,就连做爱的空间都是如此狭窄,她没有并失去了自己的语言。
五星加满。不想用“陈果回勇”这样的陈词滥调,更想说的是:陈果身体里好像住着另一个陈果。一个陈果用瘫软的皮囊拍惨不忍睹的烂片求生存,另一个陈果用血淋淋的内脏表现最激烈的本能与反抗。如果说曾美慧孜在《冥王星时刻》里用后背抢戏,那么她在《三夫》里就是正面强攻。她的身上写着欲望,脸上写着绝望。那么直接、露骨以至令人生理不适的表演,把一个女性瘾者的生存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写下她汗涔涔的脸和空洞的眼神,就像砧板上一条任人宰割的鱼的神态。《三夫》是一个荒诞的寓言,一个伦理的绝境,当然,也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最后电影依然指涉政治,指涉未来。饱和度越来越低的色调,基本上也表明了导演的态度。这次陈果并不高级,但是他生猛无比。一个只能打飞机的少年在九七年死去,一个不能停止做爱的女人无法在一八年靠岸。
希望曾美慧孜之后的戏路不要被符号化
從《榴槤飄飄》寫實,《香港有個荷里活》黑色隱喻,最終《三夫》走向神話,陳果的創作養份來至B級電影,顏色慢慢退卻,淺薄又令人尷尬的色情意像背後,是局內人深知的政治無奈,也為《紅Ven》的大嶼山未來作個明明白白的收尾,如果這是曾經的希望,那都是假的,被困,無用,解救不了危機,更要敗走而回。無能男人們要靠小美存活,她的肉感散發性慾,但過度的慾求無法應接,戲中男人每一個都想將她據為己有,才發現你就算再多犧牲你都得不到,反而失去自我。說穿了陳果要破滅的正是盧亭作為香港的特殊文化身份的隱喻,原來一切指向虛妄,不是前無去路更後無退路。他看到現在香港如何悲哀,我們無法抗拒北邊來的魔爪,就算你接受或不接受都面對同一命運,北邊連同化你也不想,直接了當將你所得據為己有,簡單又直白,至少這一次陳果回到香港創作人的反骨。
陈果很敢做,由于里面的海量三级场面,这是一部可以成也演员,败也演员的作品,如果演员完成地不好,这部电影的主旨就很难表现,会直接从艺术片的立意堕落成只是拿来哗众取宠的三级片。幸运的是,这位女主演呈现出了精彩的层次,把一个极其复杂的角色演绎地非常立体,直接拉高了片子的质量,带出了某些不能明言的隐喻。虽然不是完美,但是已经足够令人点头称奇(星星全部給女主)
在水上是得水的鱼,在陆上是窒息的鸟。她有能盛下木瓜金鱼黄鳝的身体,也有能装下一座神庙的灵魂。渔船上搓粉抟朱,陆地上祭品失窃,大屿山卢亭声似海豚,维港边烟花转瞬即逝。跨海大桥连通港珠澳,小妹连通海陆空。阳界寻欢的人,阴间魑魅的鬼,用阳物驯服妖邪,解除魔魅,纷纷震动着钻入时代的狭道。
為曾美慧孜的犧牲而折服,卻覺得這部戲完全配不上她的犧牲。這不是暗喻,分明是借戲發洩的低級明喻,木瓜戲真的沒有必要存在的,導演。
曾美慧孜简直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吸收观众,演员和导演的体液与情欲,荒诞和野心。她的身体语言也奇妙,交媾时像一只来自原始的深海怪兽,静止时像一具孤零零的海上浮尸。然而如此值得钦佩的表演却出现在这样刻意又粗糙的故事里,真不知道该说是成就还是糟蹋。
对陈果很失望,这种赤裸裸消费女性肉体的做派实在让人感到不适,所谓的政治隐喻也是一如既往的浅白。对我来说这部电影真正的隐喻只有一个,当一个导演认为性等同于权力的时候,他也在实践这种权力。
倒不是觉得隐喻很浅是件坏事,太晦涩的那种隐喻极有可能都是观者意淫的。陈果又不是非要你们少数人看得懂,他是明喻的,不过我也不会给高分,因为观感太差,最后已经觉得是个老式香港鬼片了。我其实很讨厌这部电影!
《榴莲》《荷里活》在奇艳之余仍有乡愁、晨昏与魂灵。到这一部除了白花花的臀乳,就只剩同样浊白色的水浪。
(2018/10/20)慕陈果之名。11.25日 MM主创场。(2018/11/25)看完出来,听到几个人说:我觉得它政治的比喻太浅显了、xxoo的场面太审美疲劳了blabla…难以认同。政治和时代的隐喻确实浅显好理解,但并非深沉才有意思。真的内涵,是可以深入浅出地解读的,而不是堆砌符号、故弄玄虚的“难懂”。更何况,香港导演视角讲的港人背景和故事,情怀和疼痛,我们普语区真的就理解了吗?我们觉得浅显,只是因为深沉的部分不太是我们的解读范畴吧。至于xxoo部分的审美疲劳,且不说本身就不是为了让人觉得“美”(要审也是审丑?),再你能看到就不限于人性伦理、兽性欲望、神性传说这些,xxoo部分本身承载的就是更丰富的内容,在卧槽之后不是只有卧槽,一个审美疲劳就批判掉,真的不应该。
同样是男导演对女演员的折磨,王家卫对章子怡、娄烨对郝蕾、蔡明亮对杨贵媚,折磨里包含了信任和欣赏,美是生生被逼出来的,得以被最大程度激发,但陈果不是,他对曾美慧孜的折磨没有人情味,把女演员当痰盂,投递意难平,不信任,不欣赏,不认同,心态算罕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