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的呢,要直角肩,要a4腰,要铅笔腿,要反手摸肚脐,要锁骨放硬币。 对生活的厌倦常常来自于对外貌的焦虑,没有饱满的额头就留了十几年的刘海,没有挺拔的鼻梁所以化妆必须修容,眼睛很大了但还要想方设法调整双眼皮弧度,是O型腿所以衣柜里从来没有短裙…好像永远不完美,永远还要更美。 想到到8岁的外甥女吃饭的时候说“不可以吃了再吃会变胖”的时候,想到自己最近胖了十几斤所以开始焦虑的时候,觉得真是,愤怒又悲哀。
厌食跟暴食有时候仅一线之隔,可为什么不让莉莉柯林斯增重成大胖子去演一个暴食症患者而是即使你骨瘦如柴我依然也觉得差不到哪去。
影片有一句话很对“没有最瘦,只有更瘦。”
切身体会,当时减重减得已经相当病态,我知道这样对身体不好,会不来姨妈会脸色变差已经不重要,瘦才是王道,那些说着你胖点好看胖点可爱的人都是心谋不轨。即使你也清楚只要运动也还是可以吃的,但总想着那我不吃还运动,岂不是瘦更快?因为当你摸着扁平的小腹,真的会由衷的自豪。可没有人会看到你累死累活的做有氧无氧,看到你因为晚上吃了一颗卤蛋站在路边狂吐,看到无论吃什么都想着碳水脂肪热量,能替你感受因为无法拒绝的social吃东西时那种简直想自杀的罪恶。也会想着,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减到什么样子才肯放过自己。转眼又觉得可能当一切成为习惯的时候,或许就没那么痛苦了。
谁都知道饿不好受,但我停不下来。
随着近几年媒体、社会关于“以瘦为美”文化的肆意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极度地追求苗条,所以各种各样的进食障碍也随之产生了。但大众对于进食障碍却并没有太多的认知,甚至存在很多偏见。而当某种疾病的流行程度与它在公共领域的存在感远远不成正比时,文学和电影便提供了另一种审视的视角。我认为,这也是本影片最大的意义所在。所以与其说这是一篇影评,不如说这是一偏关于神经性厌食症的科普。以下是正文部分:
电影《骨瘦如柴》,一个关于进食障碍的故事,真实地还原了一个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痛苦、绝望、挣扎与选择。故事的女主艾丽是极有天赋的插画画家,她外表浓眉大眼、高鼻梁、皮肤白皙,性格上严于律己,患有神经性厌食症且以此为荣。 由于经历了母亲出柜、父爱缺失、家庭瓦解、粉丝自杀等事件的打击后,她缺少亲密关系的支持,渐渐的,厌食成了她的救命稻草。她有着进食障碍患者们熟知的那些行为方式:对食物卡路里的斤斤计较、对体重增加的嫉妒恐惧、无时无刻想要运动以维持较多能量消耗、吃饭时只咀嚼却并不吞咽...... 在影片开头周围的人都对她无法理解,她也目中无人、生活态度消极。
在继母的帮助下,几经辗转,她来到了一家名为“门槛治疗所”的治疗机构。这家治疗机构采取了“赚取积分”的方式,鼓励患者吃饭、做家务、增重等行为来获得积分,从而换取电子设备的使用、出入治疗所等权利。 在治疗所,她结识了看上去体重逐渐增加的梅根、看上去逐渐摆脱厌食症的安妮、看上去几乎痊愈的卢克,但却渐渐发现了一些关于他们不为人知的秘密(这部分剧情就不剧透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自己去找来看看~)。 与此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体会到了温暖和包容,理解与被爱。但他人给的安全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很快,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艾丽再次陷入怀疑自我和生命意义的怪圈中,她的体重再次跌入谷底,陷入了情绪低谷和体重低谷的双重危机,却又在此时误解了医生对她的关于生命意义问题的解答,认为医生在讽刺她的痛苦,和医生吵了起来。最后医生说:“你自己知道该怎么做!别再等待生活自动地好起来,也不要盼望谁会成为拯救你的英雄。其实你足够坚强。只要坦然面对这一切,对自己负责,你可以拥有很美好的人生。”被突破情绪底线后,艾丽崩溃、觉醒后,懂得了要学会“自救”。
对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而言,治愈并非指掰开他们的嘴,强迫他们进食;只有他们自己学会放下那些虚拟的生命枷锁,才能迎来救赎。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生命中的枷锁——神经性厌食症。以下分为四个部分来介绍:诊断标准、成因、治疗、写给读者。
一、诊断标准
神经性厌食症——它是致死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甚至高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大概 90 - 95% 的厌食症患者是女性;5 - 20% 的厌食症患者会死亡。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是一种以极端追求苗条、体重明显减轻、体相障碍为特征的严重的心理疾病,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层面对其进行详细解读:1. 行为层面表现为有意识的、持续且显著的热量摄入不足;2. 精神层面表现为对“瘦”无休止的追求和对“肥胖”的病态恐惧,恐惧性地拒绝维持个体正常体重;3. 生理层面表现为出现了继发的躯体问题。 很多读者总是喜欢在读文章的时候给自己扣上“疾病”的帽子。或许你害怕肥胖、或许你没有胃口、或许你体重下降,但这些都不足以说明你就是患有了神经性厌食,只有达到了病态的程度,才能称作是疾病。一般而言,患者体重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体重指数(BMI=kg/m2)为17.5或更低,主要见于13~20岁年轻女性。其具体的诊断标准如下(DSM-5):
英文版(DSM-5):
和神经性贪食症相似,厌食症也会出现牙齿腐蚀、电解质紊乱、食量大、月经紊乱、腮腺肿大等伴随性症状。
二、神经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
1. 心理因素
有关食物、体重和节食的错误认知。以电影《骨瘦如柴》为例,女主艾丽瘦吗?瘦,我们看到的她几乎失去了基本的人形,更像一具躺在棺材里无法活动的干尸。可是她却觉得,骨瘦如柴,有一点肉那就是胖呀。而对于食物,她不仅熟知每一种食物的卡路里,在进食时,吃进嘴里的东西也不会吞进肚子里,而是嚼一嚼再吐出来。而当她经历着节食带来的饥饿感时,她却并不痛苦,而是为自己的自律感到骄傲。 对于神经性厌食患者来说,饥饿让人保持清醒,而饱足是一种罪恶。饿久了就习惯了,严重的厌食症就不会再饿了,也就更没有了进食的欲望。
认为挨饿是摆脱父母控制、证实自我独立的一个途径。 AN的两个发病高峰为13~14岁和17~18或 20 岁,这两个时期与和父母分离、个性化问题有关。而具有不适当自我感的女孩, 可能在这些发育阶段沉浸于期望和选择之中,并且通过转向控制他们的体重试图恢复征服感。自体挨饿可能是为证实自己的一种努力。在影片中,幼年的艾丽缺失父爱、父母关系破裂、母亲懦弱,缺少周围亲密关系的支持,所以她想用“要强”去证明自己、去征服所有人,即对食物的精准、严苛的控制。这也是她患神经性厌食症的最初缘由。
关于性心理发展与神经性厌食症发病的关系一直存在各种假说。我们总结了一下,大概有青春期异性恋爱关系的挫折Laseqoe(1873)、性挫折Janet(1929)、无法适宜少年体态向妇女过渡Palazoil(1971)、青春期生理变化,如初潮、乳房发育等Meyer(1971)、青春期时生物和社会的性要求与长期形成的性观念发生矛盾Crisp(1967)等。但Beumont指出,虽然在某些病例,饮食障碍发生和性问题出现存在直接相关,但性因素在AN成因中发挥特定作用似乎证据还不足。
2. 社会文化因素
有研究者(Palazzoli,1974)归纳出AN家庭的特征:家庭成员不愿相互交流信息;解决冲突的能力低下;部分家庭成员私下结盟去反对另一部分成员等。总之,在进食障碍患者的家庭中,父母管教过严,成员之间常常是敌对、干预的关系,患者的情感需求常常被忽视。这种家庭特点在影片中也显而易见,女主艾丽幼时受到家庭瓦解、母亲出轨等的双重打击,面对不堪重负的外界压力,对自身进食的克制成了唯一能够掌控的成就,节食慢慢变成了一种让人上瘾的行为。
理想体形的概念因社会文化和时代不同而各异,当前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崇尚的是以瘦为美,苗条是社会标榜的理想体形,它代表着自信和成功。一般认为具苗条身材的女性更易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许。这种以瘦为美的文化价值观因为媒体的吹捧和时尚界的标榜,盲目地崇拜、追求苗条成为流行。“瘦”的文化压力促成了“节食”减肥的氛围。
女性芭蕾舞演员和模特的患病率为6.5%和7.0%。因此,有不少西方国家下令,未来模特在应征工作时必须提供医师证明,显示他们的BMI指数维持在正常健康的范围,否则就不能站上伸展台走秀。同时,女性运动员中进食障碍的发生率高于男运动员,在越野滑雪、中长跑、游泳、体操、艺术体操等运动项目中,存在着发生进食障碍的特殊危险因素。
三、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理论) 1. 心理: 1、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进食障碍患者的认知具有明显的歪曲,而CBT正是对这种导致现有不良行为的认知进行矫正,因此CBT已经逐渐广泛应用于进食障碍的治疗,其主要作用是矫正自动消极思维以及食物、饮食、体重和体形相关的功能失调。但CBT治疗AN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设计,耗费时间较长,对治疗师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因而CBT花费较高、不易推广。
2、心理教育(psychoeducationalprogram):心理教育方法是通过教导的方法使患者的进食模式和对体相的关注正常化。患病初期症状以厌食为主,此时可予以心理教育,引导患者自我提醒,自我检查达到饮食的摄取。让患者了解引起进食障碍的原因,改善对症状的误解。治疗过程中需心理医生的全程督导和进食障碍相关知识的灌输,以改变不良的饮食状态。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只是简单地传授一些知识,提供控制体重的方案,但有可能起到反作用,甚至是弊大于利。目前的心理教育主要以网络为基础,代替课堂形式的教育,通过网络传输教育方案。
3、家庭治疗(FamilyBasedTherapy,FBT):相当多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家庭气氛充满敌对、冲突,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导致患者的孤独感及长期抑郁。家庭治疗对象不只是患者本人,而是从整体出发,通过调节家庭关系,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的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结果。治疗的短期目标是通过行为技术使患者在数星期内减轻症状,恢复进食并增加体重,长期目标是改善患者的家庭系统。
2. 药物: 1、抗抑郁药:早期有用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antidepressants,TCAs),但在AN的临床治疗中,抗抑郁药只是通过改善AN患者的焦虑、激越、强迫和抑郁情绪间接改善进食障碍,所以起效较慢,单用抗抑郁药的效果并也并不理想。同时,很多患者担心吃药会导致增重,常常拒绝吃药。因此,药物常常需联合心理疗法一并治疗。
2、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物常用于担心体重增加和体相障碍可能达到妄想程度的AN患者。目前大部分抗精神病药并不能影响AN的核心症状,如畸形恐怖,对于AN患者简单地增加体重并不会带来根本的改变,而且,抗精神病药似乎也不能持续促进体质量的增加,另外还会引起高血脂、糖尿病和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需要定期检测随访。
3、中药治疗:中药也时常会被用来治疗AN,中药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且也能达到较好的疗效,有时更易被患者接受,但对AN的辨证分型及方药的增减过于经验化,没用统一的标准,不易掌握。
3. 手术治疗: 1、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孙伯民等对4例AN患者进行DBS,针对伏隔核治疗AN,而伏隔核位于腹侧纹状体,对犒赏环路及动机形成有重要作用,结果显示,经过数月的高频率电刺激后,4例患者在体质量及相关行为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但是目前DBS治疗AN的最佳靶点尚无定论,还需进一步研究。
2、立体定向下射频毁损术:一项针对难治性AN以及经DBS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的研究显示,术后患者进食行为恢复正常,共病的强迫、焦虑、抑郁症状也明显缓解,营养不良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体质量增长迅速,与厌食相关的人格特质如完美主义、撒谎倾向、负性情绪等也有所减轻。
四、写给你们: 在电影《骨瘦如柴》中,医生对艾米说:“我不救那些不想活了的人”。这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激励。对于一个不想活命的人,强制性掰开他的嘴塞下食物也无济于补;真正的救赎始于放下那些执念。他人的鼓励、外部世界的温暖固然重要,但外部世界的东西并非一劳永逸。 正如《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所说: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不仅仅是神经性厌食症,生活中遇到的任何苦难,只有迎难而上才有“破茧成蝶”的可能。是否想要走出阴影、直面人生,完全取决你自己的选择。 你会好起来的。
本期参考文献: [1]陈晓鸥.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进展[J].四川神经卫生.2017 [2]张小小,孙伯民.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杂志.2013 [3]潘光花.神经性厌食症与贪食症心理社会机制及干预[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32(05):387-389. [4]李学谦.神经性厌食症病因学近期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9(01):18-22. [5]亢清,陈珏,蒋文晖,巫善勤,刘强,陈涵,范娟,张海音,张明岛,肖泽萍.神经性厌食患者的家庭环境特征与临床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10):735-740. [6]陈珏,张明岛,肖泽萍.神经性厌食症的社会心理因素[J].上海精神医学,2004(05):298-300.
进食障碍主要包括暴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三类,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心理学知识可查看公众号【Spotlight Needed】!!!!
——看到评论里有多少不懂装懂人在瞎bb。这年代了,能理解3p和SM的人比能理解ED的人多多了。这并不是什么完美的电影或者纪录片,但是至少做到了普及知识之类的努力。看到某些情节时还是可以哭成狗的。尽管那个男主角真是雷人……额。加百合情节进去会好得多不是吗啊啊啊啊!
最后收地也太仓促了吧。
再美的女孩瘦成皮包骨也会不美
3星半,你的勇气,就是你不断咽下的一小块煤炭。作为独立电影来讲,毕竟根据真实经历改编,整体还算不错,前半段略平,后期逐渐发力,喂食那段确实心酸,最后的幻象更是值得称赞,脱胎换骨般。莉莉柯林斯真是瘦到让人心疼,基努不再追杀倒成了大胡子心理医生,末尾曲follow the sun 不错。
该给那些一百来斤还天天嚷嚷着要减肥的姑娘们好好看看。
这片儿就拍给我看的——我用食物秤和儿童餐具吃饭,日常生活里谁让我多吃一口,我立刻以眼杀人,社交饭局几乎没有,因为讨厌一群人凑在一起吃吃喝喝,当年嫌弃我是个小胖妞儿的男孩子长大后都娶了胸巨大一看就会生养的白胖妹,他们看见我就说你太瘦了,我心里只有一句操你妈。
表演还是不太理想,对进食障碍症群体的描绘不够饱满,算是比较肤浅的教育片,成人(心智)没必要观看。
平平淡淡,不过氛围还蛮契合这故事。台词情况来看,受众定位以青少年为主。
剧情一般,主要是关注了厌食症群体,不过 Lily 出演照常5星。
知道自己是变态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爱上这样的自己,是病态,又如何。后半段哭得我一塌糊涂,看着镜子的我,身同感受,硬币圈的手臂谁没有,献给正在增肌的自己。
得饮食失调的多半都是女孩。为什么?这个世界对女孩们太残忍。长得胖,腿粗腰粗,长得黑,性格男性化,随便拿出来一项都能被别人嫌弃。有过类似女主的经历,节食嚼吐闭经过量运动,肚子空空的才能让我找到一丝安全感。戳泪点的一幕是妈妈看见女儿已经瘦得不成人样而嚎啕大哭,跟我妈当时看我一模一样。
"People say they love you. But what they mean is they love how loving you makes them feel about themselves. " 3.5
讲了一个挺少人讲过的故事,然而却很肤浅,没有深挖的力度。剧本如白开水,主角的人物形象也没有立起来,平淡无奇。看完之后就会发现对厌食症根本没有更深的了解。还有这根本可以找一个真的厌食症患者来演吧,何必苦了女主,还要她去减重。谁说大洋彼岸烂片少阿,kill time 3.0
想想为什么评分不高也是有道理,毕竟大众对于厌食症,对于心理治疗还是比较陌生。影片其实是拍摄的比较专业的,两位治疗师做的都很不错。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女主的妈妈对女主说:如果你选择死亡,那我也能接受。我会想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出的决定。不过结局是有点仓促,是不是导演会考虑拍个2?
谁不愿意享受食物的美好,如果不是世人的眼光有谁愿意绝食,我就胖我的。这种话也就说说而已,作为一个渐渐在吃上面越活越清心寡欲的人,我只想说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keep it
三星半,关注厌食症群体,仅这一点就足够吸睛,尽管过程并没有预想的那样跌宕起伏。开拍前导演对Lily讲不必要减重,但为了融入角色她还是在营养师的辅助下减去不少体重,因此也才有了片中骨瘦如柴的视觉效果。而导演和莉莉·柯林斯本人都曾有过厌食症经历,因此看似平平的剧本其实非常具有可信度。
题材值得关注但又讲得太浅。
母亲喂奶那段,真的被深深触动了,也许本片并不只是给厌食症患者看的,应该是给所有厌倦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看的。
个人觉得应该在东亚地区多播放一下。经常看到一些欧美女演员的照片瞎评论说胳膊粗腿粗脸大的。。。而且基本都是女性。豆瓣相对来说都是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了,还是这么狭隘。对东亚地区病态的审美真是无语了。
就美国人的单调食物不得厌食症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