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气氛在她第一次举起斧子的时候达到最高潮,后面无趣。
虽然故事是完整了,但是剧情实在单薄,也就只到丽兹被判无罪戛然而止。算是剧情片又夹杂惊悚片的氛围,打着姬片名号其实爱情不是主线。甚至几个主要人物的个性都没凸显出来,不得不说让人有些失望。想展现对女性压迫,阶级不平等啊这些比较深的东西但都只是皮毛,甚至对于丽兹这个极具魅力又叫人害怕的主人公都没进一步深挖,基本都是第一视角从头到尾。
科洛塞维尼的那股气质是我从一开始看她就被她吸引住的,容颜即使衰老了些但是演技却仍然是这么独一份的令我动容。她饰演的是冷酷凶狠而又优雅沉默的变态,砍死继母之后还能冷静地穿好衣服又能再把亲爹杀了,最后冷静沉稳地处理凶器真的是太厉害了,终于动斧子砍人的时候最过瘾,而且砍40多下的这个解气呀(此处提醒血腥画面较直观,但都是杀人者视角)。中间的时候我也被这两个同样处于弱势的女人给短暂地感动了,当她们含着眼泪紧握着双手的时候,兔子逼急了都会咬人,更何况是凶猛的女人,杀两个人不是跟玩一样?
不得不说小K挺适合出演这个可怜巴巴又一脸面瘫的女仆,而失去母亲后的悲伤演绎也非常令人动容。被不愿意被老变态抚摸的色情隐忍又压抑着自己的表演也非常内敛而含蓄,但不失到位。想亲丽兹但被拒绝后的失望的小表情很微妙但也很好,似乎总是皱着眉头可怜巴巴的样子。最大的问题是小k演得有些冷酷了,和角色本身的胆小懦有点矛盾,后半段就有点演垮了。
为什么他们家的宅子这么恐怖,家里还一直不点灯,他爸还阴阳怪气,就为了故意制造这种恐怖的气氛,有点恐怖的一惊一乍的这个配乐,整体感觉特别莫名其妙(当然两个人感情升温到茅草屋亲密的过程都还是很有意境的),有些镜头挺好。
就想说挺好的题材,文艺片的气氛也到位了,科洛塞维尼还是制片,拍出来怎么就四不像了呢。唉
有一天⋯⋯趁你没注意的时候,我会拿出一把斧头⋯⋯敲碎你的颅骨像敲碎鸡蛋壳一样。 ——珍‧瑞斯(Jean Rhys)
娥苏拉勒瑰恩(Ursula Le Guin)的《地海》系列中有一座祭拜“累世无名者”的峨团陵墓,像是信奉黑暗与毁灭的没落母神宗教,《地海古墓》的主角恬娜一度是此处的祭司,但最终离开这哺育同时也束缚她的“父(权)雠者”组织,学习在更广大的世界生存。1971年成书,到了1990年的《地海孤雏》,恬娜却以另外一种姿态出场,令人诧异于和当初“与仇恨搏斗、迎接新世界的艰辛”的少女斗士如此不同,恬娜“退休”了,她回想“在很久以前、很远的地方,一个在无窗房中的女孩,被教导自己是个被食尽的人”,变成一名带著孩子的寡妇,“如同所有女人、任何女人,做著女人的事。”
时间来到2018年,Lizzie处理百年之前的传奇——女孩被关在父亲的房子裡逐渐老去,有一天父亲与继母惨遭斧头砍杀,疑点都指向她。她是莉兹波顿(Lizzie Borden),住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秋河。事件发生前四年,远在大西洋彼端的英国,伦敦的白教堂地区出现一个著名的厌女杀手——开膛手杰克。杰克为谁,至今依然是悬案,但大众倾向解释为男性,至今仍潜伏在黑暗中与虚构的侦探斗智斗勇。莉兹没有因1892年的事件被定罪,离群索居过了后半生,继而成为童谣、音乐剧、剧场、电视节目、电影的灵感来源,以各种姿态留存下来,甚至成为了70年代崛起的女性主义导演的名字1——与厌女的杰克对垒,对这样的“父雠者”罪犯崇拜,无疑深谙挑衅秩序之道。
而2018年在metoo运动的浪潮之下,《Lizzie》怎麽去切入这个故事,又怎麽呈现它加入“父雠者联盟”的面貌?
由导演克雷格孟奈尔(Craig Macneill)执导,克萝伊塞薇妮(Chloë Sevigny)制作并主演莉兹一角,克莉丝汀史都华(Kristen Stewart)饰演女僕布丽姬苏莉文,《Lizzie》像是对这个旧世界故事进行衍生创作,利用两人的相遇,把时间拉回案件发生六个月前,著墨于女性意识,女女情慾,与犯罪如何交织。这部电影不是以探查历史真相为目的,说是衍生创作(同人)亦可,也并非针对拥有强烈解释权的原创作品再行的对抗、对话或变奏,与其说尝试赋予传奇罪犯血与肉,不如说带来了色与气,英格兰裔富绅家庭,著华服,看剧,跨越阶级地交友,对抗父家长的侵扰,朦胧地窥探女性嫌疑犯在那个社会“她”特有的样貌,和她镜中的自我。
猎奇犯罪的电影总倾向还原一种变态人格(psychopath)的心理发展、人生历程;有时归咎于更生物性的病理;又有时强调一种耽美而无因的状态,比如葛斯范桑(Gus Van Sant)的《大象》(Elephant, 2003)序曲般呈现的科伦拜校园杀人事件,或是,作家安洁拉卡特(Angela Carter)在小说集《焚舟记》裡面的〈秋河利斧杀人案〉,描写莉兹一家在食物中毒的热天早晨的焦躁起始。
然而在《Lizzie》中,这像是莉兹揽镜自照的单身日记,以新的际遇,新的希望为始,最终面临失落。片中的浅焦,大量的镜像,视线剪接,暗含著不同人物间的彼此注意和莉兹的自我意识——女僕和淑女的情感酝酿,父亲和女儿的角力,重要压力事件的发生⋯⋯都是透过在这狭小家屋中互相观察窥视建立起来的拼图。
也因为缺乏全貌、更大的情景,总是在逼仄、压缩的空间裡生活,仅能掌握事件局部的拼图那样,这好像是透过莉兹单调的日记看待一场不问自明的犯罪。在案件发生前,莉兹最大的叛逆是在摇晃的镜头下上演一场“伪造入室盗窃”实则偷拿珠宝去当铺的事件,作为之后“伪造入侵杀人”实则杀害直系血亲的铺垫和演练,但其实观众已经很明瞭,这个家谁也进不了、出不去,最大的恶意也来自内部,这预示变成了一种重複。杀人事件发生时的镜头横摇,杀人的莉兹,房间与窗户,镜中的莉兹,环视这个贴身的壁垒,这个所谓解决之道,并没有打破这个牢笼(甚至没有莉兹不怀好意的、没有血缘关係的舅舅逼迫她出景框的恐吓那样有力),这变得像是一种记忆回放的晕眩,其实一切本已注定,已经发生过无数次。镜头让莉兹一家锁在室内,鲜少在城市中游走,他们精神彷彿永冻于事件发生之前这段区间,活在家的囚牢,好像出了这个家门下一刻又跳回了门外等待再度入场,在电影中去建立这个时间线延长的犯罪现场。
或许在这部电影裡,家屋更像主角,在杀人事件前,一系列的空景让我们凝结在穀仓、楼梯⋯⋯曾经莉兹和女僕布丽姬耳鬓厮磨,什麽事情已经发生,什麽事情即将发生,让观众感受到的并非人心底的鬼魅,而是这些在时空中错落的,事件成了回忆,回忆透过物质再现的鬼魅。然而这稀少的细节、缺乏外部立基的囚牢之家,只是搭建这个犯罪空间的寥寥几笔,像看著自己身体内部感觉不自由,却也不明白这不自由是怎麽来的,可以怎麽破除。
这家屋是一个内部空洞,又无法从外部建立情状的骨架,就像这部电影仅做到适当点题的女性意识。
《Lizzie》中的莉兹,天真、傲慢,伴随突兀但点睛的利斧与裸体,展现了十九世纪“中二病”女青年的狂气。疯狂的女性恶徒电影,有像“疯癫老妇”(Grande dame guignol)这种类型,跟疯癫老(男)人(如谷崎润一郎的作品)慾望从窥视孔洞漫溢不同,描绘这样的女性角色时常是:因压抑而逐渐内爆的,装模作样地尖锐,掩盖更深的性张力、老化焦虑,或是同性间(homosocial)非关性的张力。或许莉兹在年龄层上更接近罗曼波兰斯基的厌男《冷血惊魂》(Repulsion, 1965),但《裸爱杀机》规避了这样的“女性神经质”的老套指控,也缺乏反向地,为“阁楼上的疯女人”除魅的诠释。
“给我一个杀人的理由”,彷彿向观众交代“斧”女莉兹是怎麽加入“父雠者”联盟,她原本是一位淑女,有癫痫的问题,喜欢动物,所以缘何杀人得累积观众对两个男性的同仇敌忾:父亲是无良知的地主、利用权势与女僕性交、恐同、外遇、性别歧视,无血缘的舅舅是生意失败的恶棍无赖,觊觎遗产的投机份子,綑绑销售彻底坏透的男性——电影非得重申简单的善恶对立去演绎两性对立。
而她身为女性的限制却成为女性凶手的反证(舆论及陪审团不相信女性有能力做出凶残的犯罪)仅是结尾的一笔资讯,因为这部电影、这个家庭与外界如此封蔽,仅能透过莉兹的单调日记看待女性自觉。
小姐和女僕的情欲,并非朴赞郁电影《下女的诱惑》(아가씨, 2016)(改编自莎拉华特斯〔Sarah Waters〕作品)中爱与背叛的缠绕。执拗的莉兹,畏怯的布丽姬之间也没有傲慢与偏见,而是天真与无奈的阶级差异,两人的关係,在折磨中互相吸引,又因更大的解决而分别,与犯罪的交互作用,比不上莉兹自己解决事件的顿悟,这样同人小说的关係只是恰好,一场协同犯罪和消极背叛。
没有默契,来不及理解,无法踏实的感情,隔窗窥探的女性的心事、情事,都不如乳头与斧头来的令人警醒。乍看锦上添花女性自觉,却不如性剥削电影有时从畸石堆萌生出新异的花朵。
如果说有什麽可以抵抗注定,抵抗单调而重複的回放炼狱,只能回到电影开场,我们听见逐渐走出黑幕到庭院,踩踏木地板脚步声,我们跟著无人知晓的背影,一切已经发生,一切尚未发生,彷彿是恬娜离开峨团陵墓的心情:她渐渐认识到“自由”的沉重。自由是重担,对心灵而言是硕大无朋的奇特负荷,一点也不轻鬆。它不是白白赠与的礼物,而是一项选择,而且可能是艰难的选择。自由之路是爬坡路,上接光明,但负重的旅者可能永远到不了那个终点。
文/整理:Dongdong 配图:豆瓣 影片截图 案件资料参考:互联网 *注:文中“☞”的手指标志都可以点击到另一篇深秋小屋公众号推文,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丽兹》熟肉资源出来了。
对于粉☞小K或者☞科洛姨的姬友来说,全片最大的亮点大概就是两人脱光光拿斧子砍人吧~
就像网上影评有人说的那样——“导演,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要拍些啥?”
那么,《丽兹》要说啥?
本剧中,丽兹的父亲安德鲁·波顿先生,不仅是一名狡诈的奸商,更是长期性侵家佣Bridget Sullivan。
父亲安德鲁·波顿是一家之主,家里他独大,但丽兹对父亲命令式的训教从来也不愿唯命是从。
顶嘴也顶得麻溜~
她叛逆倔强的个性和姐姐Emma Borden的传统柔顺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丽兹》里的姬情,丽兹成了佣人Bridget的“导师”,帮助她读书认字,提升她的学识,甚至教她杀人。
但这一段同性情谊,仍然是关系瓦解的结局,不仅摆脱不了世俗的定论,更草草收尾、不得而知。
以上,都是导演为把《丽兹》拍出女权意识而所设计的情节,特别是到最后,用一种似忆非忆、似梦非梦的场景重现杀人现场时——两人拿起斧子砍人,都脱得精光。
令人不免觉得,即便是主仆之间这段秘密的同性关系以某种“救赎”的姿态展示出来,依然无法规避刻意追求女性主义影片的倾向。
再来看2014年同事件改编拍摄的《持斧的女人》,导演着重在丽兹和家庭成员关系上的冲突。
姐妹之间,继母与丽兹之间,父亲和丽兹之间……
都是在为描绘最大杀人嫌疑人——丽兹这个人物特质的铺垫和冲突。
无论是2018的《丽兹》还是2014的《持斧的女人》,时隔四年,两部电影都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把完整的杀人经过拍摄出来。
对于整个杀人案件来说,两部电影的表达方式几乎没有太多区别,甚至画面构图都相似。
但在刻画主角丽兹时,大相径庭。
☞克里斯蒂娜·里奇(Christina Ricci)饰演的丽兹,多了杀人犯人格特质中的分裂和凶残,她对父亲内心暗潮汹涌的爱恨交织、对继母的憎恶、对姐姐的凉薄,这些细节表演更让观众信服丽兹的杀人动机。
而☞科洛·塞维尼(Chloë Sevigny)饰演的丽兹,带着一点神经质以及对父亲的逆反,无论是她对父亲侵占底层劳动者资产的不满,还是对佣人Bridget的迷恋,都透露着角色游走在随时会因癫疯而丧失理智的边缘的迹象。
事实上,丽兹·波顿(Lizzie Borden)的杀人案件并不好拍,因为年代久远,可能存在的失真也越来越多,所以有太多值得挖掘和探讨的地方。
对于此类悬案,影视作品往往只能从人性上去做切入点。
然而,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恋人关系,都不是历史上那个血淋淋的杀人事件形成的单一成因。
它的难点在于,它已然成为一个永远的谜;
但它不难的地方,也因为它是谜,所以二次创作时,可以展开更多想象力和思考的空间。
说到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这个真实案件。
丽兹一家居住在美国麻萨诸塞州 (Massachusetts)的Fall River。
丽兹的父亲波顿先生是一名成功的英国商人,他60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多家银行董事会成员,并持有股份。
丽兹的母亲在丽兹大约两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继母阿比杜妃女士。但丽兹和姐姐都对继母没有好感,尤其是丽兹,她从来也不叫她为母亲,甚至不认可她作为波顿太太的身份。
在丽兹心里,总觉得继母只是一个来争夺财产的女人。
1892年8月4日一大早,33岁的丽兹用手中的斧头,朝二楼客房熟睡中的继母猛砍19下,直至头颅快剥离身体为止!
接着,她等父亲安德鲁·波顿回家后,再用同一把斧头狂劈亲生父亲头颅10下,波顿先生其中一只眼球因重击而接近脱落!
等两人都彻底死亡后的大约40分钟,丽兹向佣人Bridget Sullivan求救,说她发现父亲被杀,并让Bridget报警以及叫医生DR. Bowen来。
警方当时列出了一份疑犯名单:
案发当天,姐姐Emma不在家,而前一晚,John Vinnicum Morse曾来找过安德鲁谈论房产处置的事情,不过隔天,John一早就前往亲戚家,有明确的不在场证明。
而关于丽兹·波顿的秘密情人,有坊间说法是家里的佣人Bridget Sullivan,因为丽兹·波顿不满父亲长期性侵Bridget,一怒之下帮Bridget杀了父亲。
更有传闻说,波顿先生死后,她可以得到一份价值二十万美金(相当于现在的五百万美金)的遗产,但如果继母还活着,遗产会落到继母手里。
最终,丽兹·波顿成为了这起案件的最大嫌疑人。
医生DR. Bowen还证言证明案发前一日,阿比杜妃曾来看病,并向医生说丽兹想谋害她和她丈夫,还称丽兹在与他们吵架时说出了要杀死他们的具体方式和过程——和实际被害的情况一模一样。
周围有邻居也证明案发后几天,目睹丽兹用火炉烧毁了几件衣服。
虽然丽兹辩解说那些衣服被颜料染污,所以烧掉。
而警方还怀疑丽兹有杀人动机的原因是,五月份时,父亲曾以邻居小孩会来捕猎为由,把丽兹刚刚盖好的鸽子小屋里的鸽子全部砍死。另外,父亲把送给姐妹俩的祖父的房子,又用钱向她们买了回来,原因不明。
但是,由于当时缺乏有力的犯案证据以及目击证人,无法证明丽兹杀了父亲和继母。加上当时的陪审团和法官清一色全部是男性,他们都不相信柔弱的丽兹·波顿会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和继母。
在调查过程中,还有诸多疑点让警方发觉案件不单纯,包括在丽兹卧室床边发现绑人的铁链子、狗链子,还在她身上发现疑似鞭打的痕迹,怀疑丽兹曾遭到父母宗教洗脑、暴力管束等等。
丽兹·波顿被释放后和姐姐共同继承父亲的庞大遗产,她卖掉凶宅,搬离老家,之后醉心于戏剧与文学。1927年过世,死时67岁。
就如影片结尾字幕写的那样,丽兹·波顿虽然得到了大笔遗产,但她把绝大部分财产都捐给了“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和人道主义协会。
而佣人Bridget Sullivan也在事发后不久离开当地,去了一个农场生活直到终老,享年87岁。
丽兹的杀人案件后来被民间改编成了一首童谣《丽兹·波顿拿起斧头》流传至今。
童谣虽然很血腥,也有失真之处,但是由于案件的扑朔迷离,让后来很多的文艺创作者都有兴趣对此创作改编。
1948年,编舞家德米尔和固尔德合作,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推出的芭蕾舞剧《瀑布河城传说》;1965年也出现歌剧版本,并于纽约演出。
1975年,被拍成悬疑片《The Legend of Lizzie Borden》。
2006年和2008年,又分别被拍成恐怖片《莉兹·玻顿的诅咒》(The Curse of Lizzie Borden)一和二。
2014年拍成电影《持斧的女人》。
而2015年又拍成8集迷你英剧《丽兹·鲍敦传奇》(The Lizzie Borden Chronicles)
演丽兹和她姐姐的依然是《持斧的女人》里的克里斯蒂娜·里奇(Christina Ricci)和克里·杜瓦尔(Clea DuVall,她本人是les,曾出演过☞《移魂女郎》)
这么多被改编拍摄的“丽兹”,大伙儿一直都津津乐道,而现今的《丽兹》虽然用了女权+女同的形式重新演绎了杀人案件,却依然在这个故事本身最吸引人的地方——“丽兹的杀人动机”上隔靴搔痒。
也许,在斧子砍完人后,我们只记住了科洛越来越严重倾斜的左肩,以及演技一如既往的小K。
1、在订阅号后台回复 丽兹 获取影片熟肉资源;2、在订阅号后台回复 持斧的女人 获取影片熟肉资源。
END
首先要吐槽影片名的中文翻译,《裸爱杀机》,为了制造噱头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还是说本身翻译这个名字的人认知就有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冲着片名和裸戏来看的吧,结果想不通女1女2为什么要裸,还觉得她们为了这部片子裸了不值。女1女2为什么要裸?先说第一点,那个年代还有没指纹和DNA鉴定技术,沾了血迹的衣服就是行凶的物证。Bridget在准备杀Borden先生的时候也脱了衣服,是因为软弱和害怕没有砍下去,才由已经穿戴好衣服的Lizzie来做了这件事。她们俩一人杀一个,时间错位,这样都能有不在场并且对方为自己作证的理由。再说第二点,个人认为脱衣杀人这个想法是身为女1兼制片的Chloë加进去的。Lizzie在杀人前脱衣时有一个细节,她拉开连衣裙,里面有一件胸衣,然后才是贴身的衬裙。胸衣代表着旧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前几个Lizzie穿脱衣服的场景中并没有看到胸衣,特意把胸衣安排在这里出现,就是想表明Lizzie终于决定挣脱束缚她的枷锁,她不再是那个受传统礼教压制的Lizzie,积怨已久终于要爆发释放了。同样Bridget也是这个道理,她深受阶级歧视和Borden先生的凌辱之苦,颤颤巍巍中脱掉衣服终于要为自己报仇。只不过正因为她的阶级出身,她的意识和胆量不足以支撑她完成这项行动。所以女1女2裸体完全是情绪的爆发,是终于可以直面自我改变处境了。要真是想靠裸戏吸引眼球,前面Borden先生强暴Bridget的时候就会裸了,她们两人在谷仓幽会的时候就该裸了。裸爱杀机这个翻译,真的太下流。
有人说Lizzie是在利用Bridget。Lizzie和Bridget是相互真心喜欢。Bridget去谷仓取木材的时候,Lizzie正在给鸽子读的那段文字就是点明。而且后来Lizzie把那本书送给Bridget,让她从划线的地方开始读。她划线的地方就是表明心意的地方吧。Lizzie从小一直生活在失去母亲的痛苦、父亲的强权、身体的病痛、传统礼教的压制中,正是因为父亲对她心爱的人的凌辱强暴、对她的精神摧残和羞辱、对她人身自由和财产的控制,才让她终于忍无可忍,决心改变境遇。Bridget是Lizzie的导火索之一,不是她的棋子。就因为Bridget当时和事后表现出的害怕和虚弱就认为Lizzie在利用她吗?Bridget的害怕和虚弱仅仅是由于她自身所收思想灌输和文化水平的局限性。
还有人说影片没有把Lizzie和Bridget后续的感情线以及Lizzie之后的生活交待清楚。………这部片子讲的不是她们两人的爱情故事,也不是Lizzie这一生是如何度过的。虽然Lizzie没有被定罪判刑,但是她这样的经历注定此生是凄凉惨淡的,注定孤独一生无亲少友,所以片尾给了一个她独自一人望向远方的镜头然后结束,相当合适。还是阶级局限性,Bridget虽然恨Borden先生,虽然在Lizzie的引领下学会了读书写字,但她也许一辈子也无法理解为什么Lizzie要这样做,她没有Lizzie那样清醒的认识。她去狱中探望Lizzie的时候不是说了吗,问她这么做究竟是想要得到什么,还叫她再也不要给她写信。Bridget认为大家都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所以两人的关系到此画上句号也是合情合理的。
最后再说片子当中两位男性,Lizzie的父亲Borden先生和Uncle Morse。人模人样的打扮,卑鄙龌龊的思想。Borden先生,一方之主,掌控着土地、金钱,以及身边作为妻子女人仆人各种身份的女人。最恶心的Morse,再遭到Lizzie揭发和威胁,企图强奸Lizzie被Bridget撞见之后,居然还礼貌地向二位女士道了一句晚安。恶心至极。
片子唯一不喜欢的就是前半段的配乐,有点故弄玄虚。影片的分寸感把控的很好,该展现的展现,该隐喻的隐喻,该省略的省略。
女人啊,要真正冲破枷锁改变命运,只能依靠学识和勇气。
[剧透警告]才刚看完,感觉评价普遍过低,个人感觉还可以。
片子很多细节并未按照观者的观影惯性去展现吧,所以可能有些内容的形势有些小众了。然而这其实让我有种真实感。
女主演员承受着 压抑,侮辱,矛盾,坎坷,而教育和观念又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她,个人感觉演员展现的是让人可以去品味角色的,虽然没有惊艳,但是不会厌烦(毕竟影片中的女主有一定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戏份,同时又是一个追求主观意愿的女性,在那样一个时代在片中的气氛展现的是一种违和感,这种违和感其实比其他的几个角色的罪恶显得更加突出)。
女仆的坚强与纤细温和让人很容易产生好感,演员气质中有一种温和的亲切感。本片的节奏并没有较多的强调,感情(才开始似乎就结束在惊慌与痛苦中),也不在愤怒与公正过多渲染,似乎是一种不着笔墨的青涩,但是干脆利落,这不正是现实么,我们没有太多思考选择的机会,一切突如其来,尘埃落定后又只剩下长久的失望和孤独。
片子的很多细节和故事原型(除了维基没有其他参考)更加连贯,让这部电影的情节更加紧凑,瑕不掩瑜。
以小成本的制作来说,我觉得这部作品算是不错的了。女主演得很好,一直以来,k合作的演员都很专业。有两个关键点:鸽子本来是Lizzie唯一的慰藉,她每天会念书给它们听,老头子为了惩罚Lizzie,居然残忍砍杀它们。这是最关键的,让Lizzie能决心弑父。另外,Lizzie和妹妹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继母和舅舅要阴谋夺产,她们会一无所有,要破局,只能铤而走险。而小女仆只是整个局势里面的一环,起到了一个推动的作用。从情感上来说,Lizzie跟小女仆两个人都是处于被父亲迫害的一方,同病相怜,互相慰藉,是有感情的。另外,也不能说是利用,但是她确实需要小女仆这一个不在场证人。Lizzie本来是想跟小女仆一起共同生活着,但是小女仆怂了,她没有Lizzie的反抗精神和独立精神,不敢对抗这个社会。Lizzie很有反抗精神,一开始她去剧院看剧,就是违反了父亲的意志。Lizzie在门口铺了玻璃,扎父亲的脚,这也是她反抗的一点。鸽子也根本不吃,还扔到了继母那里,更加有反抗精神。一步步推进,很有诚意的严肃电影。
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丽兹波顿拿起斧头)
Hit her father forty whacks.(砍了她爸爸四十下)
When she saw what she had done.(当她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
She hit her monther forty-one.(她砍了她妈妈四十一下)
——《鹅妈妈童谣》
这段毛骨悚然的歌谣让人想起阿加莎《无人生还》中的歌谣《十个小印第安人》,都是一样的让人细思极恐。
但两者最大的不同是,丽兹的这段歌谣说的事情是真的。
1892年的美国麻州瀑布河城发生了一件震动全美国的案子。
32岁的丽兹用斧头用极其残忍的手法先后砍死了自己的继母和父亲。
丽兹波顿
她被起诉后,由于缺乏证据,加上陪审团全员男性普遍认为柔弱的丽兹不可能杀人,所以被法院宣布无罪释放。
重获自由的她和姐姐一起获得了父亲留下的巨额财产。
这件事情在当时引发了各种争议和猜测,在之后的日子里,丽兹也一直忍受着社会上对她的谴责。
但让人疑惑的是,被无罪释放后的丽兹醉心于戏剧与创作之中,她获得的大部分遗产也被她捐给了保护动物基金。
这和外界对她为夺得遗产而杀人的恶魔形象大相径庭。
丽兹父亲的死亡现场和疑似凶器
未婚女性用斧头残忍杀害父亲和母亲最终又无罪释放安静地度过余生,整个案子中每一个点都足够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
因此,“杀人狂丽兹·波顿”引发了无数文学创作的灵感。
1948年的芭蕾舞剧《瀑布河城传说》,2006年的电影 《莉兹·玻顿的诅咒》,2012年电影《丽兹》,2014年的《持斧的女人》,2015年的电视剧《丽兹·鲍敦传奇》,丽兹的故事在荧屏上不断地上演着迥异的故事。
到了2018年,这个故事又有了新的版本。
《丽兹》
从最开始的《瀑布河城传说》让丽兹死在了绞刑架上来发泄对案件的不满,到了2018年,《丽兹》已经意在表现男权和父权对女性压迫让其性格扭曲。
新版《丽兹》的演员阵容可谓看点十足,姬片代言人科洛饰演阴沉敏感又勇于反抗的丽兹,个性美人“暮光女”小k则扮演和丽兹暧昧的温顺小女仆。
暮光女就不说了,大家都很熟悉,我们简单说一下另外一位女主科洛。
科洛出道不久就在《男孩不哭》中扮同性爱人,这个角色让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在此之后,风格叛逆的她的角色大多数是小众群体,爱滋患者、跨性别者、乱伦者,每一次科洛都有着精彩的发挥,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半熟少年》中的科洛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电影,两人都有裸露镜头,尺度颇大。
抓人眼球的题材加上惹眼的主演阵容,《丽兹》毫无疑问成为了2018年最让人期待的影片之一。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影片上映后,中外观众却十分默契地给出了同样不满意的分数,烂番茄仅有64%的新鲜度,豆瓣也只有6.3分。
按理说,这种题材加上女主演的牺牲,怎么也不会是这种口碑。
这部片子究竟是如何化神奇为腐朽的?
01
尴尬的百合情
说起来,我看完这部片子,印象最深刻的,无疑就是丽兹和女仆要吻未吻的片段。
在2018年的版本中,导演选择了丽兹与女佣之间是超越友谊的感情,有一种说法是,丽兹家中的女仆是丽兹的情人。
一个是姬片代言人,精彩演绎过无数跨性别角色。
一个是已经公然出柜的暮光女。
但是显而易见,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丽兹》中两人的相处简直可以用尬尴来形容。
这份尴尬,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就是暮光女与角色的不协调。她在片中饰演温顺柔弱的女仆,但是暮光女本人一直以个性张扬著称。
而她的演技也并不足以让角色与她本人分离开。
尽管在片中小k仍就美得不可方物,但是美得凌厉的她却绝对不是那个长期接受性侵的柔弱小女仆。
感情戏之所以尴尬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故事中丽兹与女仆的感情线设计实在仓促。
两人之间的互动断断续续又浮于表面,完全没有打动人的地方和细腻的表达。
作为片中的重头感情戏,丽兹和女仆的感情无比生硬。
丽兹教女仆认字读书,两人传递纸条,这就是恋爱了?
缺乏铺垫让谷仓中的激情戏也变得无比突兀。
全片看完了之后,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她俩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的感觉。
导演显然并不会拍感情戏,只要是爱情,不管性别、年龄、身份,思念、疯狂、激情、憧憬都是爱情本该有的东西,这里,统统没有。
02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谋杀
尴尬的感情戏之外,作为故事主线的杀人事件也让人提不起劲头。
片中只展现着大众知道的,案件本来就有的东西。
那些引人遐想的东西,那些可以无限联想的地方,都没有充分延展开来。
拜托,这又不是纪录片。
倒叙、插叙的表现手法除了让故事更零碎和影响情绪之外,也看不到任何意义。
因为并没有填充好这个故事,丽兹最终拿起斧头杀人的动机就显得并没有那么充分。
丽兹和父亲所有的冲突都十分克制,沉闷得犹如一般富贵家庭生活的流水账。
最激烈的一场莫过于丽兹惹怒了父亲,于是他把丽兹作为心灵寄托的鸽子一个一个地砍死。
但这场戏却在比较前置的位置,也就是说距离弑父远得很,而且在这里还插叙了一段,积聚的一点情绪波动也消散了。
全片的高潮戏无疑就是杀人这一段,但说惊悚却因为整个前期平淡的剧情而难以让人揪心,说文艺却因为画面血腥而谈不上。
而且,杀人的过程也有点让人想吐槽。
一开始是女仆想杀死男人,但在男人的注视下,女仆怂了,这时候,丽兹出来拿起了女仆手中的斧头,砍死了沙发上的父亲。
丽兹的父亲作为一个已经有了防备的男人,怎么就坐在沙发上等着女儿用个小斧子砍死自己而毫无反抗的,被下咒了吗。
这也太不科学了。
而且,杀人的时候为什么丽兹和女仆都要脱下衣服,他们在上演激情戏的时候反倒穿戴整齐。
如果说,是为了防止衣服沾染上血迹,明明真实事件中,丽兹被人目击到烧掉了衣服。
这种改编看不出意义何在,除了秀了一波两位女主的身材。但我要说,为这种质量的片子裸露,两位女主显然都亏了。
03
模糊的女权口号
到了2018年,女权已经成了西方电影政治正确的一大主题。迪士尼的女权风不提,《神奇女侠》这么受欢迎也离不开女权的功劳。
所以,毫不意外的,《丽兹》中,也被导演加入了女权这个如今闪闪发光的元素。
丽兹会反抗压迫的父权,会同情被父亲剥削的劳苦大众,她还会引导着女仆读书明智,但是这些细节都是匆匆略过,而且冲突展现得太克制。
例如,当丽兹要去剧院的时候,她的父亲坚决地阻止了她。她却坚持自己要出去,几句话她的父亲就放弃了,反而说在午夜之前回来。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父亲的专制,他反而更像是一个担心女儿所以不让她出去,但又疼爱女儿无法拒绝她地要求的好父亲。
男权、父权压制下对女性人格的扭曲,本身这个切入点十分好,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全片拍得无比模糊。
一个好的题材最终变成这样子,确实让人惋惜。
是“丽兹”的故事没有什么可写得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位32岁的女人为何能狠决地谋杀自己的父亲,还是用斧子砍烂他的脸?
在被隐藏的法庭里,自大的男性陪审团又是如何坚持认为柔弱的女人没有能力杀人?
无罪释放后的丽兹忍受着社会舆论压力,这样的舆论是否正义?
弑父的丽兹却捐出了大部分遗产捐献给动物保护协会基金,是人性的复杂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传说中丽兹的情人小女仆为何在经历这个案例后和丽兹分道扬镳,余生未见?
虽然这部影片拍得并不十分出彩,但是这个重新被提起的话题在如今依然具有相当大的讨论空间。
事件的发生原因无疑是多元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塑造了这样的丽兹,引发了这样一个极端的案件,社会?原生家庭?男权意识?阶级差异?
这样的案件,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避免这样的悲剧案件再次发生而发出的警示。
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 FIN -
以前总觉得Chloë Sevigny是被年少成名而耽误的,但最近几年慢慢改变了这个偏见。至于小K,她的颜真是一种精致的瘫,瘫得刚刚好。“古代(过去)为我们而存在,而我们却不是为古代(过去)而存在的。我们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
希望导演能够好好摸着胸口问问自己想要拍的是啥。
选Chloë Sevigny演女主是最大的失误,其次是Kstew,前者既没有脆弱神经又生猛的精致另类美人气质,我能想到的最适合的人选形象是老雷《银翼杀手》楚楚动人又冷血漠然的复制人瑞秋Sean Young。Kstew则完全不是一个羸弱又隐忍内心却渴望tough的气质,唯一符合的一点就是身上的姬气吧。除了选角,导演技法也是堪忧,这么有看点有社会议题的荤腥内容居然拍得温水煮青蛙一样,太素了……两位女主的感情也是莫名其妙硬上……两颗星都给最有震撼指数的两位death造型= =
居然把Murder Scene完整展示出来了!!!
丽兹与布丽吉之间的情愫还是太寡淡了,以至于她们之间的分裂和不可触及实在难以打动人。
导演麻烦你告诉我,为什么要让科洛·塞维尼脱完小K脱?hello?电影内部逻辑一塌糊涂,看到最后非常无语,可惜了塞维尼和小K这样在好莱坞极有个性和反叛性的演员,替她们的裸露感到不值得。
圣丹斯首映。这部电影大多数情况下给我情节带着演员走的感觉;更抽象的说,便是故事发展到了这一步,演员不得已根据情节而做出相应反应… 电影有着《牡丹花下》的文艺气质,但有着前者没有的惊悚、紧张、变态扭曲和露骨的血腥。倒叙插叙的手法用的节制,恰到好处的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容易。
看完让人感觉搞不懂为什么片方要拍这么一部片子反映这场谋杀案……两个主要角色的裸戏也非常令人无语。
年初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的[丽兹]由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科洛·塞维尼主演。影片根据19世纪末的一件真实案件改编,一名叫做里兹·波顿的女子涉嫌谋杀了自己的双亲,然而法庭却因为"其弱不禁风的外表"和缺乏证据而无罪释放。与74年的一部疑似改编之作[丽莎,丽莎...]不同,本片并非一部砍杀片,而是一部文艺片,“罪人”的心理诉求和对于罪人的“心理原因探究”成了影片的焦点。
画面非常棒,作者用自己的想象填满了这个流传许久的悬疑故事的幕后... 对女主压抑心理的刻画还是很丰富的!就是有点点血腥
Sundance Film Festival 2018 @ SLC The Grand Theater 1.21.2018 Shot in Savannah, GA. 中规中矩略graphic. Chloe和KS杀人前先把衣服脱光也是可以了
再有张力一些就更好了
Sundance 2018 SLC Grand Theatre. 暮光女的演技能摧枯拉朽拉掉了整整一颗星。女主又给掰回来半颗。改编历史故事为当代主流女权政治背书,非常聪明地迎合时宜,略刻意。
科洛脱 科洛脱 科洛脱完渣K脱 槽多无口
拍得挺差了... 背景考据多做一点点都是好的啊为什么不
小K完全就是持靓行凶,面瘫着演渣女就完事了,衬托得(明明是大反派的)塞维尼成了惨遭抛弃却自强不息的cool girl
唯一可圈可点的是配乐 但搭配如此平淡的故事和画面配乐太宏大了。两女主下楼梯塞纸条片段配乐简直直接偷的Carol。and 女主太丑了
我的天哪!看了一半我就删了,还是在船戏的时候,简直看不下去。从来没有哪部电影让我看得如此不耐烦丧失所有耐心。KS就是小姐脸啊,哪像什么女佣啊。她的长相太时尚太现代了,而且演技呢?!我真的是欣赏无能。
裸女斧砍父亲和继母的故事我就想考究她最后干嘛非赤身裸体杀人
这不能算是传记,这根本是戏说,创作者的脑洞挺大的,在基于真实之上扩展出另外一个故事背景,尤其女同元素的加入,相当的刻意,导致整个电影都站不住脚了,缺少说服力了。倒是喜欢科洛·塞维尼的表演,她似乎总是能给驾驭这种神神叨叨的角色,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也很棒,不过两个人都被故事拖了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