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缘分的天空——远在天边,近在咫尺
柏拉图说:“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被劈开的半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失散的另一半,只有恢复原初状态,就可以从此生活在快乐与幸福之中。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或许永远都是不完整的。”
或许我们都该相信,命定的恋人是等在那里的,不远,她就在你身边;远在天边,只要你耐心等待,用心感受。
当画面回到阿翔在窗外偷看拉琴的珊珊,珊珊去看练拳击的阿翔时,才明白原来这一场相遇在最初就已经有了答案。所有的默契,所有甜美的笑容都是因为最初那纯纯的爱。珊珊努力地去帮助已经失忆的阿翔,阿翔也最终也得到了他那份没来得及说出口的爱恋。
身体的疾病,头脑里的失忆都无法阻挡两个人的相爱!最后那场演奏因为有爱人的欣赏而变得动人心魄。
小葵对于大杰的喜欢就像一颗随太阳而转动的向日葵,默默地等待与付出,最终在灿烂的天空下温暖绽放。大杰的拥抱与调皮的表白让那一个"小男生"蜕变成一个温婉动人的女孩子。
在缘分的天空下,爱近在咫尺。
2 ) 小情感 大台湾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台湾电影,我是一个不会因为喜欢而去刻意的刨根究底的人,害怕将喜欢的东西拨弄的非常清楚之后,失掉了那种模糊的朦胧,丢掉了美的青纱帐,会产生另一种情愫。小葵很纯真,她的语调、她的眼神,甚至是她嘟起嘴巴的时候,都能准确的传递信息;大杰,因为完成一个梦想,在不断的坚持与进步中,终于实现了对爷爷的承诺。正如阿翔对姗姗的承诺一样,心底有一个目标,不断的践行,一路行走,终归会有高峰的一个点。特别想说的是,当他露出自己的肌肉的时候,硬朗的外表,让人十分的羡慕,六块腹肌一目了然,光亮的胸肌和肱二头肌锻炼的比例恰当,甚是俊朗
3 ) 空中楼阁的剧情,缺乏体验的表演
我本人有半年拳击训练,2年意拳训练,2年太极拳训练的经历,半年二胡,2年笙,2年中音号训练的经历。所以我看到影片内出现相关内容时,总是有些出戏。
可以看出彭于晏似乎练习过拳击,但是明道则几乎没经过任何训练,站立姿态和出拳姿态很不专业。明道应当在拍电影之前做一些拳击手的体验比较好。
在所有乐器中,小提琴和二胡是对乐手听力要求最高的。小提琴和二胡上面没有品(固定位置的突起),完全依靠乐手听力按弦定音。所以小提琴和二胡乐手唱歌不会跑调。而一般唱歌跑调的人,拉不好小提琴和二胡。所以影片中小玲唱歌跑调,不真实。用表演紧张来解释,也不合适。因为一个小提琴手也会遇到各种场面表演,难道平时不紧张,一唱歌就紧张了?
中国大陆没有大学生拳击联赛,我搜了一下网络,台湾也好像没有大学生拳击联赛。所以整个影片故事的基础就不真实。一个大学会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鼓励各种体育运动,存在拳击社无可厚非。学校绝不会因为拳击社不盈利,就把拳击社关掉。学生参加拳击社,绝不会因为是能打败外校的选手,只会觉得好玩而且有人教学才参加。影片一个拳击社存在经理一职,而且号称入不敷出,则像是一个社会上的拳击俱乐部了。大学的拳击社应该是不断有新老交替的学生和社长,外聘的教练,不会有经理。如果彭于晏的爷爷以前是国手(代表台湾地区参加世界比赛),那么国手开私营拳击俱乐部很正常。所以把拳击社改成拳击俱乐部,该俱乐部因为经营不善交不起租金,被房东清退则很正常了。
为迎合大陆观众,把明道和苑新雨说成是北京来的(原来的和尚会念经!),但为什么明道车祸后出现在台湾?为什么苑新雨也能来到台湾上学?北京学生小提琴特长也能到台湾上学?为什么苑新雨还能和明道在一所大学?为什么明道失忆了,还能上大学?为什么他俩说话一点北京口音都没有,反而台湾腔这么重?
苑新雨从北京追到台北不是要向明道解释吗?为什么在一所大学不能碰面?为什么偏偏在地铁里遇到小流氓,两人才见面?小流氓会不会是苑新雨为认识明道特意安排的?苑新雨对明道的爱从哪里来的?一个喜欢音乐的女孩会喜欢一个拳击手吗?
本片其实是几个小年轻过家家玩。
4 ) 给认真做电影的台湾电影打个好评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没有任何期待,我以为又会是台湾偶像剧一样的俊男美女,矫揉造作的浪漫爱情故事之类的,看到这几个熟知的偶像明星的名字,心里就没有很期待。但是观影之后的感觉可以用惊喜来形容,也许是没有期待最后满意度也比较高吧。
这部电影我一直想了两天,呵呵,我觉得这两年台湾本土电影的发展已经不容小觑。虽然规模还是小,还在努力地慢慢进步,但是做得很认真,品质也很不错。并且,我喜欢这部清新亲切的电影,比之前的票房奇迹《海角七号》要喜欢得多,没有那么多让人讨厌的政治性解读。看《海角七号》总让人感觉有点不舒服。
好了,进入正题了!相对于大陆电影现在风行的烂片抢钱主义,我觉得这部《近在咫尺的爱恋》显得真诚很多。首先,它讲了一个关于大学生的青春故事,有理想、有奋斗、有坚持、有妥协;有爱情的同时也有友情,有惺惺相惜,互相鼓励。这个在台湾偶像剧中有着优良传统,显得故事讲述得游刃有余,很贴近现实大学生生活——当然某些情节还值得推敲,高潮的部分处理得不够圆润也是缺点,但总体还说,我觉得至少不是那种啥都没有的烂片;其次呢,编剧很费心思。我们上编剧课的时候,老师说了,能让观众猜到下一秒你想讲什么的都不是好编剧。这部电影最大的惊喜就是确实我猜的很多地方都没有猜对,让我看到了台湾电影编剧的认真,例子就不举了,大家自己看吧;再次就是对情感的刻画。冲击七夕,讲爱情故事是没错的,但是难得的是,电影中对青青励志、男孩女孩的友情——虽然讲得过于简单,以及每个人对理想的追求,像一首淡淡的小品,有很多被打动的地方。
片中最打动我的尤其是明道和苑新雨的爱情,淡淡的,点到为止。交换生的设置是好东西,因为我所知的确实有这样的事。两人芳心暗许,但不知前路何方,所以很多话不能说。苑新雨临走前为明道拉的那曲小提琴,相信很多人看得都忍不住流下泪了。特别是两人之间默契的表白方式。他的唇语说:“我会想你。”她也用唇语说:“我也是”。三年之后在她的独奏会上,他因为伤心而发的笑声打断了舞台上她的演出,他擦干泪水唇语道:“对不起。”她微笑着轻声回道:“没关系”,再继续拉。看到这里,不知很多人会不会像我无法自制地流下泪来,不是伤心的,是为他们高兴的,生命中很多时候无法实现的重逢的机会。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片末,镜头告诉我们其实很久以前他们就相识相爱了,但是面对失忆的明道,又重新认识交往,苑新雨说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随时可以重新开始。”真的吗?我们真的可以吗?想着这句话,我都忍不住想哭。很多时候,两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想要重新开始,然而另一个人已经不想了。
跑题了,电影设置的细节挺好的。比如,明道说伤心的时候会笑,记忆短暂的鱼,哭着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的郭采洁——她讲话实在太嗲了。
很好,我打八十分。要是要我选,我看这个也不看《唐山大地震》。
5 ) 很台湾,很文艺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台湾。从《练习曲》到《沉睡的青春》到《艋钾》是我看台湾电影的三个不同阶段,也基本上代表了我对台湾电影的认识。而这部《近在咫尺的爱恋》饱含了《练习曲》中的励志,《沉睡的青春》的台湾风格(节奏缓慢,画面细腻),以及《艋钾》的文艺。综合起来,我的评价是:很台湾,很文艺。
一直很喜欢台湾的作品,坚持追随痞子蔡也有十余年了。一直很感慨一个年过四十的中年男子,居然笔下还能有那么纯洁唯美的爱情故事,有的时候甚至连牵手都没有。所以给人感觉很唯美很纯洁。这是台湾作品的一贯风格。《近在咫尺的爱恋》也是这种感觉,很纯很美的感情,让人看了不由地想珍惜,因而完满的结局会比较适合大众的口味。
还算是不错的一部台湾文艺片,在我看来文艺片本就不应该有大规模的宣传,很多时候商业性的宣传会把电影弄变味的,这样的看片式宣传对这样的文艺片来说,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推出的档期又有点过于精打细算,没有办法,谁让发行方那么辛苦地工作呢。我会介绍我身边的情侣去看,但应该不会是七夕当天。
比较精彩的看点,一是酒吧里的二胡应试女;二是小玲收拾酒吧小老板;三是悲剧电影的笑场 正应了(我想哭的时候会大笑)。
遗憾的是:爷爷在故事里的戏份没有权衡好。还有故事的开始,在介绍人物的时候,有点唐突。虽然后面有了很好的追溯性回顾,但是片头略有牵强。如果是阮经天和 桂纶镁搭配。会更合适我个人的胃口。嘿嘿。
6 ) 爱情,咫尺之间
在电影的前半段,我一直没有把范新雨对明道的了解和爱情联系起来,一直幼稚地认为她真的只是一个拳击手的fan,也没有考虑过郭采洁对彭于晏的爱恋,想象只是哥哥妹妹那么简单。直到中途停下来忙活了一点其他的事情,电影中播演过的情节迅速在脑海中集结,“近在咫尺的爱恋”突然在眼前闪过,仿佛一股灵光,我才一下子醒悟到,也许,他们都是“近在咫尺的爱恋”:范新宇之所以对明道有着超出一般fan的了解,是因为她原本就不是一般的fan,她是一个在明道失去记忆后精心守护着他的天使,她可以把每一次相遇、相知都当做一次新的开始,安心地守候在明道身旁,这近在咫尺的爱恋虽然有点让人心酸,但是剧中表现出的温情脉脉和仿佛上天安排一般的机缘又总会让人会心点头。对于另外一对,其实没啥大感觉,只是最后一刻彭于晏抱起郭采洁的瞬间,让我感受到一股大男人对小女孩的爱,爱你我就要抱起你,不管是当着多少人的面,给你最幸福的吻。
这个主题是很诗意很美好的,在生活中肯定存在着成百上千种原型和解释,因此每个人看后都会收获不同的启迪和鼓励。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们的物理距离是遥远的,但是我们的爱恋绝对是近在咫尺,可以任意触碰的。就像我们约定“晚安,异床同梦”,那么我们都会带着相拥入睡的感觉进入同一个梦乡。爱情,远在千里,爱情,近在咫尺。
剧情一般. 郭采洁很可爱. "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可以丢我.." 被他们在一起的那段感动到了..
一般一般全國第三
显然制作团队很喜欢黄小祯
其实还不错
有点无语,没什么意思。
我完全是为了见见害我对着键盘狂敲拿着鼠标狂点以至于鼠标挂掉的那个人或机器人去的.....
迟姗姗,姗姗来迟。
主题不明确,很偏
好喜欢那种干干净净长发飘飘的女人呀。
好像有了彭于晏,影片里就铁定少不了运动元素!郭采洁真是位短发精灵,很清秀很活力,她真是特别适合留短发的妹子,故事画面感还不错。
天,郭女女的声音好嗲。越看这种电影越没劲了。
給二星也只是給陳信宏點面子= = 這片子完全不是我的菜我還跑去電影院看,神經病
王喜你怎么跑台湾去了
“很多事如果我们愿意的话,随时可以重新开始。”整部戏符合一般青春偶像剧的条件,但是戏里突然多一个大陆音觉得好不和谐,阿信打了个酱油就走了,和电影一样,什么都没留下。★★★
还好明道的戏份不是很多,要不就恶心死了。彭于晏的表演感觉跟《听说》差不多,我怕再看多了会审美疲劳的。
小郭到底是唱歌的还是演戏的?
怎么说呢,电影有两亮点:一是彭于晏很壮,身材很好;二是郭采洁很可爱,演技不错。对,再没有了= = 整片就是收视率不尽人意的台湾偶像剧的影院版,然后男一号明道和女一号苑新雨把电影的质感搞得很Low。对,结局跟小S说的一样,熊抱转圈圈= =
高度发达的台湾电视综艺圈逼迫着近几年的台湾电影往着文艺片的方向发现,这部电影却并不像前段时间的听说,第三十六个故事那样的文艺,问题也就在这,这部电影的节奏把握不对,细节也刻画不到位,该感人的地方不够,该搞笑的也不够,唯一的亮点也就是那个想哭的时候会笑,父亲和提琴姐姐的人物塑造不好
彭于晏 and 郭采洁 耶,鼓掌!!
彭于晏真是好看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