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我今年看过最差的一部电影。
5个小时18分的时常可以说是反剪辑的标杆了,风格就很日式,极其的琐碎,极其的日常,像一部八点档日剧,讲了四个中年女人失婚日常。
有好几个值得吐槽的地方:
1⃣️你们根本不能想象,我在这部电影里看了一场完整的无聊讲座,听了一场完整的无聊朗读会,时常共计1小时左右。
虽然对后续情节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基本完全可以挑重点拍,浓缩成15-20分钟也足够了。
2⃣️我不管这个导演是什么国际大师,这几个女主靠这部电影得了什么奖。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就像有那个大病。导演说是想要表现“女性本身的强大”,但是表现方式真的非常离谱:已婚的三个女的,一个因为老公常年冷暴力所以自己出轨反抗,都打了离婚诉讼官司还跟老公上床还怀了他的种;一个因为觉得老公不关心她也随便找个讲座认识的男的出轨然后表示不想离婚也不想道歉;一个老公很明显都跟公司年轻妹妹搞在一起了还死命隐忍每天苦瓜脸但是就是不放一个屁甚至还帮老公推事业。你们有事吗?觉得婚姻不对了,不沟通不解决问题也不离开,一直隐忍在心里憋着,然后用出轨这种杀敌一千损己八百的方式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大烂货跟敌人同归于尽?老公都要出轨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口气提出离婚了结果最后结局还是选择原谅他?导演你磕碜女人没有这么磕碜的,女人是没有几把,不是没有脑子。
这里唯一比较正常的是那个离婚后就一直不想恋爱又专心事业又诚实可靠的短发中年女人,其他三个全是大傻逼。
317分钟的《欢乐时光》并没有多少快乐,日本人际交往风格让本来就平缓的叙事手法显得更为压抑,看完以后觉得闷闷的。 四位女主角,似乎都在寻找一个出口,她们的婚姻有的已经破碎了,有的还在撕扯,有的看似平淡安稳,有的维持着易碎的平衡,但四个人的内心都有着相同的彷徨,渴望被倾听被理解,但生活中的光芒却慢慢地消失了,好像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发自内心地笑。 纯的离婚官司,像是第一块多米诺。一句"他什么都没做,但是把我消磨完了",有的时候错的不是做了什么,而是什么都没做。公平明明可以很健谈,却和纯无法沟通,直至庭审才"爱上她"。纯在和朋友一起甚至道别的时候笑地那么开心,以前她也是一位经常拥有灿烂笑容的女孩子吧。 明结束了上一段的感情,却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身上带着一些刺,或许是想保护自己柔软的内心。 樱子的婚姻看似幸福,但在日常夫妻沟通中总能透露出一种拘束,对于孩子的错误丈夫的逃避也只能默默承受,有一天突然跳上了风间的列车,在面对丈夫的质问时,淡淡说出不会道歉也不想离开,接着井井有条地收衣服,丈夫压抑着情感最终也只说出了“你们对我很重要”。仿佛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突然绝望地呐喊,很快又被平静淹没。 芙美夫妇客气地像两位工作上的伙伴,“相敬如宾”的相处模式隐藏的是问题也是对彼此的爱,如果能在醒着的时候听听丈夫的肠气会不会不一样呢?站在丈夫身后的芙美,只能看到丈夫望着别人,始终没有等来一个回头关心的眼神。内心的失望往往是日积月累,当最后一根稻草出现,所有的平衡在一瞬间瓦解了,就像被海风吹倒的平衡艺术品。 电影抛出了很多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常被问到,那你觉得我该怎么做,其实很多问题自己也没有答案,要靠彼此来寻找,就像背靠背站起来只靠一个人是做不到的。不要让沟通真的成了年久失修的吊桥,加油!
1.在愉快中迷失。郊游、咖啡厅的聚会、温泉之旅、夜店、庆功宴所有松弛的场合之下,都可能在对话深入的某个方向惊现生活里的刺。
2.在动态中修正。朗读会上鹈饲的逃走,也暗示着鹈饲与能势之间的明显差异。在Workshop里就展示了自己是一个不断追求修正的鹈饲,能够从静滞中发现危机因素,打破现状,直视平静的表壳下内在的混乱与变动。鹈饲对动态的觉悟,对互动的重视,对平衡的敏锐,与擅于捕捉一瞬而过的生活片段并围绕着自我感受理解生活的作家能势相比,有更上一层次的生活理解。或许正如公平在庆功宴上所说,能势对生活的理解还处在涉世未深的阶段,尚未认识到社会的复杂和险恶。能势作为片中尚未成家、似乎尚未涉足于任何一段关系的女性之一,相比四位主角女性,她确实不必去面对寡淡的婚后生活、棘手的育儿问题,以及婚外恋、情人等带来的难题。Workshop之后,四位女性围绕着家庭、友情、工作等关系逐步揭开各自的困境,她们摇摇晃晃开始寻找周围人的中心,而纯的逃走成为最终所有人背反原来的生活秩序的那只雨林里的蝴蝶,她们逐渐意识到在数次校对后,仍然无法对准那些本应是最亲近或最信任的人。因此,在修正关系、生活之前,必须先将此刻的凝滞打破。
一开始,“四姐妹坐登山铁轨上山旅游时,我以为这会是一部中年版的《海街日记》,看到最后我才意识到这是一部把所有人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神户女子图鉴”。故事的表叙事围绕“四姐妹”的几次聚会和背后的冲突、和解展开,而里叙事则是讨论了被社会吞没在各自家庭中缺乏沟通的生活现实。“女子图鉴”不仅仅包含主角“四姐妹”,还包含艺术家的妹妹、年轻作家能势、樱子的婆婆、樱子儿子的女友、医院的小护士柚月、艺术工作坊上出现的另一位女性……每一个人的命运在影片中都值得被观察和思考。有特殊能力、敏感且极度不自信的艺术家和极度木讷又极度执著的生物学家分数男性群体的两个极端,其他男性大多都是深陷工作并在生活中缺乏情趣的社畜。导演的文本能力非常强大,各段双人对话、聚会畅谈、庆功宴上的讨论都真实而抓人。视觉表现层面则依然体现其再现正常人观察世界的状态,比如观看地铁的视觉动线、观察瀑布眼神会随着水流下降、拍完照片手机镜头朝下的瞬间等等。片中的两场活动都非常重要,第一场是艺术家的体验工作坊,让参与者用直觉去感知彼此,直击之后现实中彼此缺乏体会和沟通的主旨。第二场是作家的新作朗读会,写作手法充满个人感官描写,朗读则是不带任何感情让听者自己去“偶遇”的方式,是导演自己表现手法的表述,属于夹带私货。
其实从神户到有马温泉并不远,但对以“四姐妹”为代表的普通人来说,似乎挺遥远,更不用说那些忙着上班的社畜们。
原文2016年6月4日刊于深焦DeepFocus公众号。
同时刊载于2016年3月30日《看电影·午夜场》,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滨口龙介,1978年出生在神奈川县,2008年制作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映象研究科的硕士毕业作品《激情》,获得了国内外电影节的好评。导演作品有日韩合拍片《THE DEPTHS》(2010)、采访东日本大地震受灾者的纪录片《海浪的声音》(2011/跟酒井耕导演合作)、长达4个小时的长片《亲密》(2012)等。2015年8月, 《欢乐时光》在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和特别提及奖(剧本),南特三大洲电影节银热气球奖,《电影旬报》年度日本电影第三名。本片也将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展映。
2015年11月底,深焦DeepFocus在南特三大洲电影节间隙,采访了滨口龙介及其摄影师北川喜雄。
深焦:首先想请问滨口导演成长在一个怎样的家庭,小时候就已经对电影耳濡目染了吗?
滨口:我出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家庭主妇。家人一起去看电影只是很偶然的事,并非从小就是影迷。
深焦:然后您在东京大学读书?
滨口:我19岁考进东京大学,就读于东大文学部的艺术美学专业。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约翰·卡萨维茨的电影。毕业后当过商业片和电视节目的助理导演,但都是很失败的经历,并没有怎么融入进去。然后报考了东京艺术大学,它也是日本第一个开设电影制作专业的国立大学。第一年没有考上,接着又报考了一次。之所以非常想去东艺大,是因为有北野武、黑泽清这样的日本代表性导演在那里执教,我想没有比东艺大更好的学习电影的环境,把它当作最后的期望,终于考上了。
深焦:从您的老师——黑泽清那里,您学到了什么呢? 滨口:当然,我从他那学到很多。具体来说,因为东艺大主要是以制作实践为主。两年内需要制作两部短片和两部长片。电影理论虽然并不是主要的,但是在黑泽的课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向黑泽讨教。当时黑泽每年都有新作品面世,我们就会多次向他请教诸如那个场面究竟是怎么样拍的这样的问题。其中最受用的是:作为一个电影作者到底为什么会那样去做?到底为什么能做成那样?让人不得不去这样追问下去。
深焦:是什么让您不得不追问?
滨口:观众。拍出让观众无论如何都不得不感到震惊的东西来。这样才是电影,非像一个谜团不可!还有黑泽平时常说道,摄影机放在哪?摄影机面向谁?从什么地方开拍,到什么地方结束?等等。这些都是些非常本质性的问题。
深焦:您和摄影师北川喜雄先生在东艺大虽然不是同期,但是否是长期合作关系?
滨口:确实是长期合作,但在学校时基本上没有一起拍过片,最多也就帮一天的忙之类的情况。第一次合作是在2011年的上半年拍摄《亲密》。他对于我之前当过商业片助导的经历有过质疑,然后互相交谈了各自想法。虽然这部电影要花费一些时间,一起拍拍试试看吗?说完后,他非常乐意的接受了。这种合作关系,我们一直持续到现在。
深焦:后来又为何会拍摄关于3.11大地震的东北三部曲?
滨口:《亲密》拍摄快要结束时,3.11大地震、海啸、核电站爆炸事故接连发生。当时,收到了来自东艺大的拍摄东北纪录片的请求。我个人方面,也因为看到海啸视频后被震撼到,就决定去实地拍摄。
深焦:虽然没有看过东北三部曲,但即便是在剧情片《欢乐时光》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
滨口:我想你所说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在《欢乐时光》中主要有两个场景。一个是workshop,一个是朗读会。其实我并没有打算用纪录片的方式去拍摄。从这个电影的特点来看,作为剧情的一部分,它们都事先被写在剧本当中,然后逐一拍摄。在这一点上,按部就班的拍摄也许和纪录片有接近的地方。只是这两个场面之所以看起来很像纪录片,或许是因为出场的人物特别多,对于我们来说,人物有什么样的反应很难事先预料:是在哪里发生,发生了什么我们并不知道。面对这种状况,摄影机变得迟缓,看起来和现实发生的一样。但总体上来说,是事先做了一定的准备,然后逐一按照剧本来拍摄的。
深焦:《快乐时光》的剧本是如何创作的?您是如何塑造了这样动人的四个女主角呢?
滨口:关于剧本,首先我们在神户开设了为期五个月的即兴演技培训。这是一个以制作电影为前提的培训,学员一共有17人。我们的四个女主角也在其中。作为培训结果,我们一起创作了三个剧本。《欢乐时光》是其中关于三十岁女性的一个剧本。最终我们选择了《欢乐时光》,因为我们觉得它是最能挖掘出所有培训学员魅力的一个剧本。当初的设定是两个半小时,但考虑到人物特征有更多扩展的可能性,又增添了不少。但最关键的原因也许还在于,对日本社会里三十岁的女性,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如何去展现她们的魅力,如何创造一个展现她们的魅力的环境。相对应的,培训当中的其成员如何去协助配合她们。在这样一种设定上,《欢乐时光》的剧本很容易被实现。
深焦:剧本是在培训前写的,还是一边培训一边写?这三个剧本都是集体创作的吗?
滨口:对,是培训过程当中写的,也包括我在内,三个人一起写的。
深焦:也就是说是贴着这四个女主角创作的剧本?
滨口:是的,是结合她们特点写的。首先写好了她们四个中的一个人物的剧情,然后在其余三个人物之间摇摆不定,但确定了剧本最初的一个架构。可以说是卡萨维茨《夫君》(1970)的女版。(注:《夫君》是讲述的三个中年男人的故事)但对于剧本,她们会有感到违和的部分,也有拒绝拍摄的反应。比如,这样的动作我做不到,或者我不愿意这样去表演,或者非常不愿意,但不得不去这样表演的情况也有。所以剧本修改了很多次。在保持原有架构的基础上,但不是写她们想说什么,而是去写,作为她们所扮演的这个人物不得不去这样说的。因此,很戏剧性的台词和动作,都变得不大可能,所以也就越来越接近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和节奏。同时,她们也慢慢的越来越接近剧本设定中的人物。产生的最终结果是,剧本变得很长很长。
深焦:但在电影后半部分我们也看到akari的脚受伤了,纯的失踪,朗读会的变故等等戏剧性的情节在慢慢的增加。这样的情节设定也是事先写在剧本里面的吗?
滨口:确实,接近日常生活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电影前半,后半段开始剧情变得戏剧性起来。这部电影一共拍摄了8个月,剧本修改了7次。最初的剧本是包含戏剧性情节的,删除以后又回到很日常,然后又加入了一些戏剧性情节,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当中完成的。但是改稿的过程并不是让演员去适应那个角色,而是演员自己慢慢的去亲近角色本身。然后最终确信可以在后半部分加入更戏剧性的情节。还有,关于纯的失踪是事先就已决定好的。
深焦:workshop和朗读会的两个场面,是如何调度的?为什么要用实际的时间长度去表现?
滨口:之所以说为什么不得不这样拍,还是要从我老师黑泽清说起。比如摄影机摆放在哪里?摄影机面向什么?黑泽给我们看卢米埃兄弟的《工厂大门》(1895)。摄影机摆放在有什么好像将要发生的地方。这就是电影拍摄中摄影机的位置。而对我来说,好像将要发生什么的地方就是人的脸部。拍摄人的脸部产生什么样真实的反应,这一点,可以说贯穿了全片。比如workshop那一段,现场有什么样的反应,事先是并没有写到。还有朗读会那一段,即便是事先在剧本里写道“很高兴”,“观众们很感动的听着”之类的。但实际上并不能就拍成这样,只能交给现场,捕捉现场的演员们的反应。而且这两段都有很强的连贯性,刚开始就没有剪辑,最后也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
深焦:workshop部分用的是自然光?其他部分看起来也很像是自然光……
北川喜雄(摄影师):基本上都是有打光的。只是朗读会的时候,照明打到了年轻女作家身上。空间上来说,也有照明,只是把灯光放在不太注意、隐蔽的地方。workshop一段,滨口导演觉得自然光看起最美。而且照明无论放在哪里都很碍事,所以整段是没有打光的。
深焦:滨口导演您自己也参与了演出。
滨口:是的,我也出演了。因为这部电影没有一个职业演员。职业演员的那种专业表演让她们释放不开。所以取而代之,剧组员工也出演了,我作为员工其中一个自然地出演了。
深焦:电影前半段剧情是靠四个女性一起行动推进的,到后半段,渐渐地她们四个人在一起的场面减少了,她们各自的家庭、工作的描写开始增多。到了最后,以她们四个人的反叛而结束。能请您谈谈您是如何理解日本社会的女性,使得您这样设计剧情?
滨口:并不限定于女性,我觉得在日本社会中困难的是,如何尊重自己情感的问题。只是这样的问题,在女性的身上显得尤为明显。因为日本是男性主导的社会,是男性更能容易赚到钱的社会。也就是说,比起女性,男性在外面赚钱这件事被合理化。这样的话,从整个社会来说,男性对自己的伴侣,对家庭不关心这件事也可以被正当化。在这部电影中的四个女性,基本上都是处在一种不被关心的,感到痛苦的境况里。当然女性处在弱者的社会地位很明显,但男性所处的境况是不是更严重?在拍这部电影时我这样想过。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男性们并没有得到、唤起他们意识到自己已陷入漠不关心这件事的契机。而女性们能意识自己被压抑的情感,也能为自己申辩。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为女性助威,还不如说只是单纯的表达出她们本身所具有的强大。怎么来说,这部电影也向男性们提出了警示。正因为没有去倾听,没有去感受,因而才陷入这样的困境。
屬於日常的機械式演進,卻又有屬於日常的洶湧餘味,排演的方式也許意味了某種新影像的形成,在虛構和記錄的邊界中尋找到重心。workshop后的酒桌對話突然切到Jun正面半身的類似記錄片模式的近景,還有Jun被送走以後鏡頭停在那個空的汽車副座位,這兩段調度印象深刻。Happy hour一點也不快樂
不是日影,而是日剧,还是最好的那种。滨口龙介的镜头带着生活的温度,所有日常琐碎和两性关系的巧妙叠加,像有吸力般将观众带入四位女性的人生。虽然膀胱忍得快爆了,可是五个半小时实在太短了,真的太短了,为什么会这么短!!!
317分钟,没吃饭的从下午看到晚上,不觉得累也不觉得乏味。全片几乎都是业余演员出演,几乎都是通过坐着对话展开剧情。动作极度受到抑制,而情绪掌控极好。片中没有一个坏人或者好人,主观的价值判断是回避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实的客观呈现,呈现每一个人都在努力逃离却又逃离不了的困境。
拍得很长,却想一直跟着看完,都是日常生活,却绵里藏针,耐心,细致,井井有条,娓娓而来,细节捕捉宽厚有趣,漫长却不失分寸,应该是2017年看过的最好的日本电影(真人)了,拍这样一部生活化的电影,写这样一个日常化的剧本,应该可以成为每个热爱生活的创作者的目标。
Masterpiece. 是滨口龙介的《一一》,用力完全不着痕迹。创作方法和最终成片共同构筑了日常的奇迹,工作坊和朗诵会两场大戏精妙至极。上一次看到这么令人心旷神怡的素人表演,是在冲田修一的《去见瀑布》里。普通人的脸也是生动的,关键是要捕捉到冰山下的情绪,因此那些正面镜头充满了力量。滨口龙介没把片名写全,应该叫“欢乐时光总是短暂”,比《家族之苦》更苦上百倍。生活就是电影,电影就是生活,生活不是电影,电影不是生活——用一部电影,说尽生活和电影的辩证法,这就是滨口龙介的境界。并不是透彻了人性,而是坦诚了困惑——没有人知道该怎样生活。人生啊,充满了煎熬和讽刺,最后一刻峰回路转了吗?不,只是一个停顿,等生活的戏剧发生,也等一个失踪的人。
4.5;片长验证承载日常容器必要性,正如被时光侵蚀和惰性磨损而失去温度的婚姻一样,沉浸于时间波纹涤荡的我们,与被在婚姻中浸染庸常的千张面孔一般被推到“前亦地狱后亦地狱”的境地——“迟早要出乱子,迟早要决裂。”四种家庭模式和「交流」的无效性,「言语」和“文本性的人”在其他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而本片要说的是“身体比起言语更诚实地反映着人的内心。很多年后想到去看瀑布的路上新绿满眼,也会觉得那是最完美的欢乐时光,涓涓细流里蕴藏的隐秘转折(“潜文本会赋予角色们的行为合理性”),我们终将被日常稀释、被打败,终于在放弃伪饰和努力之后还能直面下个地狱;去戏剧化的剧本和表演真是令人惊叹。无数“中线”的建立,无数过肩镜头中前景的虚焦或特写,赋予摄影机和摄影对象之间的“对话”,即为“未来的他者的无穷目光”。
渴望有人倾听、渴望有人理解、渴望一份心灵契合的爱情...只是相敬如宾、恪守秘密的自己,又哪能走进彼此的内心呢?这在当下的社会多么的普遍啊。内心的焦灼最终也只能在陌生人身上寻找慰藉,短暂的欢愉让自己麻木与遗忘。哪有什么欢乐时光啊?只是暂时离烦恼的现实生活远一些而已。
#SIFF# 5小时17分钟,像洗了一个盆浴。四个女人的日常,渐渐蒸馏出浓度。读书会这段也很巧妙,构成一个自反式的结构。结尾也很妙。
siff2016#4。三星半。这是一部反剪辑的电影,将那些被传统剧情片中认为较为琐碎、缺乏叙事功能从而一般被省略处理的场景的全过程(培训课、喝酒聊天等)全部保留,组成了生活最真实的时光。我承认这种美学手法的价值,然而想问一个问题,片长五个小时的必要性在哪里?边际价值极低。
鹈饲景的课确立了“找中线”的法则,而后一旦出现180度正反打,就必有大事发生。高级。
形式上是利維特加卡薩維蒂加小津,故事上更借助結構對應主題,但問題係,形式的呆滯,長鏡頭的多餘(這些鏡頭下的日本人是從未見過的咁誠實,誠實到像諗對白),導演對於「時間」的處理,角色的建成由對白形成,但慢慢走向木偶化,最後更變成一場遊戲,一切都是和觀眾玩的遊戲,但來得笨笨的玩法。
【上海电影节展映】被这部317分钟的神作彻底征服!四个30多岁的女闺蜜,四种性格与婚姻状况。全片靠大段台词推动,尤其是两段纪录片般的群戏。不仅不觉拖沓冗长,竟然引人入胜金句频出!从小清新游玩吃饭到面对各自婚姻危机,女权主义逐渐显现。结尾神走向,戛然而止。剧本牛逼!非职业演员也很出色
爱是层层累积成失望,在一起的时间都变得漫长,连同昔日欢愉被瓦解与埋葬。
这根本就是“PASSION-2008”的悠长版。尤其前四个多小时是非常舒服的,看她们聚会、聊天、打麻将,坐各种交通工具会觉得日本人的生活真是干净舒适。濱口竜介把剧情冲突留到最后一小时,而且和“激情”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渣男、彻夜、摊牌、两两交心。像普鲁斯特,路人都不是路人,而是时光,欢乐时光。2020.11.21 大银幕度过这段时光,既是愉快,又筋疲力尽。尤其喜欢前半段,像是一些未知的戏剧探索,后半段则是瓜熟蒂落,或许不一定符合每个观众的预想。想到这里突然觉得应该去重温里维特的OUT了。
5小时17分钟,看到了很多熟悉的神户街景,也感受到了很多身边的事。这五小时的映像或许略显乏长,但这种完全“日常化”(全是业余演员)的手法就好像把电影时间转换成“生活时间”那样,给你带去了<Happy Hour>。何为电影,何为演技,何为幸福,看完这部作品后确实会得到新的答案
為甚麼要有四個女主角?明明說的好像是同一件事。相識廿五年的四分之一、湯氣小說的四肢異想、以至麻雀戰局。因為四重奏,高低快慢,方為一體。
四人的出行是happy, 其余只是hour: 芙美的报复,樱子得不到回音的忠诚,明的自我拷问,纯的不停的告别(贡献了全片最动人的几个段落)。选择花五个半小时看这部电影就好像开头四人参加鹈饲的重力课程,你满心怀疑,但你最终dive in.
目前看过的最长电影。因为长,所以哪怕是一次修习,一个饭局,都能提供足本,而足本提供了更强的在场感。日野评述能势小说,作者、主角与听众/观众,在尽量不带感情的讲述中,形成一体。而在一个即便锋芒处处却又坦率得礼貌的氛围里,其实对错早已让位给自我。有很多共情,叫人检视出判断的准头,其实要比寻找对方身上的中线要难得多。樱子的婆婆说,婚姻前后都是地狱,既然如此,不如前行。可前行,未必只有哑忍这一条路。四个女人的自我意识开始成长,或者说,终于肯去,敢去成长。不管抉择如何,死水里挣出的一点点波澜,都是壮丽。@虞社,滨口龙介作品展映。导演说前半部并无剧本,主要是演员在他的大纲下创作初稿,再行碰撞,最终两个半小时的预想翻了一倍不止。电影写的是日常,却是灾后的日常,是虚构的日常。想看宣萱黎姿佘诗曼蔡少芬演一版。
「五小時的電影?太長了吧,我才不要看呢。」「傻子,若你連坐在舒服的椅背上聽五個小時音響講話都作不到,又要怎麼面對現實中排山倒海的話鋒與爭議?」形式本身的意義大概是如此吧,我猜。
十星。属于上一年代最好的那批电影,其出世就宛如一个奇迹,在每一位素人的面容里都久违地目睹了在职业演员脸上缺席已久,又或夸张失真的表情:它们的微妙和准确让我们忘记自己坐在荧幕以前。四位主角是面前的朋友,而我们见证的是这条她们从受害者自觉地走向健全人的漫长隧道。滨口龙介独一家就足以召回整个日本的黄金年代,既有杨德昌一样的叙事效率和画卷式繁而不乱的人物志,又有侯麦-洪尚秀一派对场景氛围精准的重现,又深得小津-是枝一脉将情绪隐入凡常间,反使情绪无所不在的技艺,还时不时现出拉皮德般震悚的镜头运动,再加以黑泽清般不可言说,又无可奈何的瞬间。他说的是在职场热血,夏日治愈背后日本的隐语,这个掩饰至死的国家从未被展示和讨论的实相,这些残破没有戏剧的外表,未见血肉,恰因它们早已撕扯入骨,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