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无聊的战争
首先要赞国语配音很有爱。
真的很讨厌战争片,只要看到人死就郁闷。都是爹生娘养的何必捏,折腾个什么劲。
别扯什么道德正义啥的,生命高过一切。你要干什么自己去争取,别在一旁说大空话。你有多少能力为一个人的生命负起多少责任?
有些人可能从没想过自我活着的意义,努力赚钱尽力生存而已。就算当雇佣军也只是为了钱,不是为了国家而或世界和平。那么这些生命就没有丝毫价值了?!
人类在武器面前是如此脆弱,一个小小的子弹就可以结束一个活蹦乱跳能说会道有血有肉的人。
战争真是世界上最无意义滴一件事,有矛盾一对一单挑,肉搏==
想想你死了,多少人会伤心啊?
2 ) 老家伙们,给你们敬礼
三个大名鼎鼎的主角,除了罗杰摩尔爵士还活着,另两个都死了。情节很老套,不过本来就是老电影,老套是理所当然的。Richard Burton没听说过,但是看着很眼熟。也难怪,死得早了点,我出生没几天他就死了。Richard Harris六年前死的,要是不死不知道是不是接着演邓普利多呢?我们的罗杰摩尔爵士,他的电影里总不忘在剧情中强调他是个good looking man,深怕谁不知道一样。
这部电影里的老兵们给我的感觉很凄凉,是不是都很还念部队里的生活,是不是都还喜欢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为什么回到现实生活中,有孩子、妻子、工作了之后还都要不顾一切的回到战场?我强烈的感受到,这些雇佣兵并不是觉得有什么非完成不可的任务才去上战场,而是他们就是想要打仗。可能年代太久远,我无法理解这部电影是要告诉观众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我还真的很想问问当过兵打过仗的人,战争真的那么有魅力么?
这是部故事片,带着作者强烈个人意愿的故事片。枪林弹雨,第一主角怎么也死不了,而事先有交代的人物,有牵挂的人物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死掉了。没什么说的,三十多年前的电影,这已经是难得的佳作了。
3 ) 醉放天涯不系舟
醉放天涯不系舟
罗杰摩尔昨晚去世,享年九十左右【1927-2017】,他算是老派男人的余音袅袅。说上几句,送君十里。
罗杰摩尔最出名的该是007系列,紧随第一任表演者肖恩康纳利之后。记得当年曾有评价说:相对肖恩冷酷无情的冷战风格,罗杰使得刀光剑影都变得温文尔雅。以至于令观众觉得冷战时期也开始有了温情脉脉。
罗杰摩尔脸长腿长,西装穿得笔挺,裤线拉得笔挺。会替女子拉开座位也会替她打开车门,全程含笑不语,热泪盈眶……应该是情意满满。
如果大家看过一部美国电影《本能》,迈克道格拉斯疯狂撕扯女医生裙子一幕令人记忆犹新。而007系列电影里,罗杰摩尔倒是也有这么一出:环腰抚背,用的是q博士配置的磁性腕表。拉链如秋波褪去无声,裙裾如明月落地无痕。
在罗杰摩尔的电影世界里,逃亡也好,血污也好,都可以如此缓带轻裘,不疾不徐。
相对于007系列电影,中国观众更为熟悉的恐怕还是引进的几部电影:《逃往雅典娜》、《海狼》、《野鹅敢死队》。
《海狼》和《野鹅敢死队》都多少有些英国老炮儿的感觉:头发秃了,肚子大了,但还能开枪,还能完成战术编队。
在《海狼》里罗杰摩尔更负责风度翩翩招风引蝶:钆朋友。
罗杰摩尔的角色总有种谈笑间消弥刀兵的潇洒:为君谈笑静胡沙未果,明朝散发弄扁舟去也。
国家大计要紧,世界和平要紧,风花雪月才更要紧。
《野鹅敢死队》里他是个顶要紧的人。用理查德波顿和理查德哈里斯的角色所说:一定要帮我找到这个人,否则人再多这事干不了。
这个人会开飞机。这个人现在正为了一个姑娘和伦敦最为凶恶的黑帮头子和他的手下大打出手。
当那个姑娘奄奄一息地说:我没告诉他们你的房间号码。当那个姑娘望着不得不逃避追杀远去的背影轻叹:他真帅。
我们姑且也一起面对爵士远去的背影,一起轻叹:
他真帅。
4 ) 难得主旋律
说起来从小放西方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电影最有兴趣的是叫我们注意抵制的腐朽的生活方式(一般特指混乱的男女关系),至于政治自然是黑里俏得如某国某地的煤矿。其实《野鹅敢死队》倒是写出了经济上的寡头要比政客还要可怕,不就个铜矿的开采权吗,五十条好汉,五十万英镑(一九七八年该还没有通货膨胀),又是飞机又是手榴弹的。最后寡头被干掉了,二十五万英镑变成了五十万美元(据说提前付了一半)。
这个片子的妙处在于很像武侠小说。
我最喜欢的设定就是一个人不为了任何政治主张杀人,干点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和现有的体制没有关系,后来才知道这叫雇佣兵,为了钱估计向国旗扫射也就像随便大小便那样波澜不惊。当然不能给灭了,最好还有女人钞票多得喘不过气那种,我一般是这么理解无政府主义的,不是还什么无婚姻吗,什么都没有,赤条条得多省布料。
这个电影就有那么股劲头,其实我算想起来了,我看《变形金刚》里威震天招呼狂派霸天虎为非作歹的时候,心里模糊着的就是这个野鹅敢死队。一个老头孤独地来到英国,一个除了货币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喝着高级酒下着高级围棋的老头屈尊地问他:这活你干吗?那老头说:我不干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干得了。
这老头叫做Richard Burton。记得他还叫安东尼的时候把伊丽莎白泰勒折腾得:我的臀部肥沃得像尼罗河的泥土一样。这样的臀部如果不是他还真对付不了。据说泰勒拿奥斯卡那次,老头没拿,泰勒说:咱们就不尿奥斯卡了。我记得我为了这个花絮迷了伊丽莎白泰勒的屁股老一阵,直到知道她后来又找了个卡车司机。
Richard Burton在电影里说:我的结局我知道,喝个烂醉死在路边没有人知道。他的疲惫和颓废,脸像千年酒醉的红肿,都非常适合这个老雇佣兵的感觉,他还可以杀人,但他的手已经有关节炎了。乔榛的声音总是憨厚到有些傻,不过这次却有些老茧变成了履历表的味道,乔老师还是靠得住啊。
一支部队最要紧的不是老大,老大一般都是幌子,最要紧的是老二。老二叫做Richard Harris。Richard Burton虽然骨子里是英国的,可Richard Harris那就是彻底的英国佬,忧郁的眼神,金发,像山羊的下巴,瘦弱却不容易折断的身躯。还有,酗酒到死的好习惯。他在《卡桑德拉大桥》
<img src="http://otho.douban.com/mpic/s1426043.jpg" style="float:left;padding:0 20px 20px 0;"/>里演张伯伦由毕克配音,有些不搭调,如果老邱在就好了,起码我觉得杨成纯这种扁扁的西餐刀嗓子更合适他细长的眼睛。这个计划没有他就像没有了眼睛,就像老大是一颗心脏。他还是很有艺术修养的卖卖油画,政治理想也是比较超然,算是钱币上面的徽章。他有个十九岁的法国姑娘,结果变成二十岁之后多了个儿子。
这个儿子大了就是题图里的摸样,小家伙竟然是个导演,小时候多醉人啊,熨烫得簇新的学校制服,金发,白嫩的脸蛋红扑扑的:爸爸,上次妈妈带了个男人来,同学们说妈妈是妓女都笑了,我也笑了,后来他们告诉我什么是妓女……我也爱你。丁建华配男孩真是絶了,有种声音里掐得出水的韵味,反而配女孩就没有多少水了。
圣诞节总会有的,这部电影我记得最牢的就是,圣诞节不是总会有的。
有了心脏和眼睛还得有胳膊大腿不是,老三是Roger Moore。Roger Moore是最帅的007,迄今为止,他让007的特务臭味变成了某种女人的体味,虽然也不见得人人爱闻,可总比走狗的味道好很多了,说倜傥,真不是人高就能办到的。电影里我不羡慕他会开飞机,我羡慕他有九个女人和他同居,一个为了他被黑社会打到毁容只不过一个吻几句好话还是甜甜地说:瞧这个小宝贝多可爱。刘广宁的声音啊!要容貌有什么用。盖文源的声音与其说豪迈啊勇猛啊不如说是匪气,有种山大王的活泛,这口嗓子一听就知道这男人,有“戏”。
无论现在的生活轨迹是什么,哥们说一声,一家一当就这么砸在里面,还微笑着,这一直是我觉得最具有男人标志的事情,虽然,实际上这其实挺混蛋的。不过有那种感叫还是不错的。
其他那个军士长长得就跟严崇德的声音一个摸样,他训士兵的话翻译真是绝了:他妈的,同性恋,要不我把你的屁股缝起来。 当他拒绝安全撤离的那句“我就要你知道什么叫做叛变”,想起孔子说的“啥也别说啦,眼泪哗哗的”
现在再看那个黑人领袖感觉就有些迷小剑的意思了,如果说政客就是叫人怎么心甘情愿的去送死,这个黑人做到完美了。
那个提供飞机的牧师我觉得比这批雇佣兵更伟大和混蛋,不好好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去非洲这种必死之地布道干什么呢,所以说伟大,真就不是咱们这种俗人能干得技术活。顺便说一下他是周瀚配的,省的每次说周瀚都得提希茜公主。
电影有种荒谬性,就是人的智慧和勇气,那种亲手把好友打死的创痛是毫无意义的,虽然最后事情办妥了,可是改变了什么呢,拿到抚恤金的时候有钱同时去买杯酒吗。
没有政府撑腰还真不行不是。所以,我说这个是主旋律电影。
5 ) 哭泣的野鹅
哭泣的野鹅
伽蓝 Jun.20, 2008 7:16 于深圳景田
夜里醒来,去兜网。在电驴看怒海争锋的介绍,突然看到一段:就在拍摄前不久,克劳得到消息,曾与他一起拍摄《角斗士》的好友理查·哈里斯去世了!
脑子里突然咯噔一下,理查·哈里斯去世?!
立即去网上搜,发现真的,死了。
我到洗手间洗脸,让自己清醒清醒,坐了一会儿,明白这是真的了。
从很小很小看野鹅敢死队,就对这个面孔的音容笑貌无限折服,每个情节每个对白,尤其是最后跟着飞机跑着,说打死我吧,照顾我的儿子,然后看着他被打死,看着无数人从他的尸体上跃过,悲伤不能自己————可是可是,这是电影,这人没死,他还在。
我无可奈何地把演员和角色揉成了一个,内心里深爱此人。每次悲伤地想起他死了,然后随即想起他没死,都如释重负到极点。从第一次看野鹅敢死队,理查·哈里斯就让每次我的重看充满戏剧化的真实的死去活来。这么些年我生活在一种恐惧里,就是,他真的死了。
今天,他真的死了。
我看着一洗数日阴霾暴雨连绵的阳光灿烂的凌晨,无法相信这一天真的到来了。我从来不去收集他的资料,照片什么,几乎小心翼翼地保持着一种远远地、似乎漠不关心的关注,希望老天爷不要太注意此人,不要太急于把他收回去,我谨慎地隐藏内心,最隐秘地去为他祈祷,——只为了他能好好活着。多活些日子。
可是,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我看着对面楼墙上黄灿灿的阳光,迟疑着不愿开始这新的一天。
野鹅敢死队,卡桑德拉大桥,不可饶恕,哈利波特,我不相信此人有什么演不了的角色,有什么难易攻克的障碍,我相信他是一个神,一个温柔内敛的神,一个含蓄美至极致的神,我相信他是无意从天堂到人间闲逛的,对了——他是神,他只是来闲逛的,现在他回去了。
对,就是这样。
来,我们一起来哼这首歌:《Flight of the Wild Geese》
Sad are the eyes, yet no tears.
The flight of the wild geese brings a new hope--rescue from all this.
Old friends, and those that we've found.
What chance, to make it last?
When there's fighting all around, and reason just ups and disappears.
Time is running out.
There is so much to be done--Tell me what more, what more, can we do?
There are promises made, plans firmly laid.
Now madness prevails, lives will be ended!
What more can we do?
What chance, to make it last?
What more, can we do?
http://www.samgharama.com/subentry/article/samgharama/samgharama18/geese.htm 6 ) 亲手给最爱的战友一个了结
从《柏林谍影》到《野鹅敢死队》过去了13年。
当年他抓不住他爱人的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枪之后的她从自己的手掌里脱出,重重地坠落在柏林墙的脚下。距离自由只有一步之遥,却是生与死的间隔。他只能徒劳地唤着她的名字,却看不清无边黑暗中她那张被黑发遮住的脸孔。
现在他抓不住战友的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了枪的他从自己的手掌里脱出,一瘸一拐地被飞机甩在了跑道上,背后就是密密麻麻、穷追不舍的敌军。他只能亲自开枪给他最爱的战友一个了结。
从《沙漠大血战》到《野鹅敢死队》过去了21年。
57年《沙漠大血战》里年轻的他不得不开枪打死身负重伤只求速死的战友时,经过了极其痛苦漫长的犹豫纠结,甚至为此无声地痛哭。
而78年《野鹅敢死队》里年迈的他遇到同样的处境,他只犹豫了片刻,就决定由他亲自送这些战友上路。
人老了,心也硬了。从眼神纯真的利思上尉,到忧郁消沉的利马斯先生,最后到老骥伏枥的福克纳上校。他也随着他的角色一起成长,成熟,老去了。
对比《柏林谍影》,好像真是他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应该做出的选择。
如他所饰演的哈姆雷特的那句最经典的台词一样,“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
中年时的他选择的是片刻犹豫之后的殉情,老年时的他选择的是片刻犹豫之后的毅然开枪,以及事后的复仇。人年轻时总是会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的,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而老年之后才会知道,活着复仇要更有价值和意义。
大概是一直以来都被当作“全世界最伟大的男性象征”,所以理查德伯顿在他的电影里是极少有哭戏的,导演们很少让他的角色流泪。然而少数几场哭戏,却是相当精彩,相当有震撼力的,仿佛他一哭起来,我都有跟着哭起来的冲动了。
60年代时,他的表演处于第一个巅峰的阶段。这个时候的他,对于演技的钻研几乎到了疯魔的地步,他采集百家之长,从约翰吉尔古德到泰勒到白兰度。无论是体验派还是方法派,无论是戏剧还是电影,他都在努力地学习他们是怎样表演的。
他在64年拍摄《雄霸天下》的时候说,他受到泰勒的镜头感启发,找到了能够更让人印象深刻的表演方式,那就是“要绝对的沉静。”
果然,在这部戏里他用他的冷静控制了整个银幕,他找寻到了令人信服的表演方式,从此跨入他电影表演的伟大时期。
这种表演方式让他非常地吃力,因为他既要保持极大的克制,又要通过微表情和幅度不大的肢体语言来达到角色所应有的激烈情绪起伏。
在拍摄《灵欲春宵》时他说,“这对我是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十分痛苦。对于每一个动作都要加以控制,时时刻刻都得约束自己。在人物塑造上,哪怕是一个极小的动作,简单的一句台词都至关重要……我实在感觉不知如何是好。”
然而当他进入角色之后,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戏中人了,导演看到他的样子着实地震惊了,“我敢肯定,在这个人身上蕴含着一种想要被人虐待折磨的欲念。”
伯顿是极其重视一个演员在演戏时所投入的感情的,比如82年他喝醉后当面骂他一直以来颇为崇拜的劳伦斯奥利弗,“古怪而夸张的演员,没有真实情感,纯靠演技”。
想要既做到不夸张,有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真情实感,那首先就要感动自己。就像他曾经总结过的,“我首先要爱上她,或者让自己相信我正在爱着她”。“如果我对一个女人没有感觉,那么我和她演感情戏就很难有激情。”
因此,他两度因为饰演悲剧角色而过度入戏,甚至抑郁症发作。
人们只看到他特别适合演悲剧人物,却看不到他背地里为此做出了怎样大的牺牲,这种牺牲是以加重他的精神抑郁为代价的。每一次柔肠寸断的表演,都将他向崩溃的深渊推近了一步。
奇怪的是,到了他的职业生涯后期,也就是76年到84年这个第二阶段,他反而不会再出现入戏过深,伤神伤心的情况了。
他自己说,“从68年到现在(76年),我大概是经历了男人的更年期,那些年我总希望自己死掉,像一个醉酒的诗人死在他呕吐的阴沟里。”
77年的《恋马狂》,他最后的念白部分沧桑至极,简直让听者有种想要随着他的精神,他的灵魂一起毁灭,一起死去的冲动。
然而他却不会再因为这样的悲情表演,而再次让自己情绪崩溃了。
直到81年身体彻底垮掉之前,他的病症似乎得到了控制,着着实实地过了几年正常人的生活。包括表演,也不是以毁伤自己为代价的,和角色一样惨痛的状态下进行的。
《野鹅敢死队》,正是出自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说,他此时已经达到了真正臻于化境的地步,他可以做到真正的举重若轻,将自己和角色分离开来,这才是他真正的出路。
81年他几次手术和住院,百病缠身。他再次陷入人生的低谷,开始酗酒、漂泊,放纵自己的坏脾气,一度自暴自弃。
然而到了84年时,他显然已经想开了,不再关注自己已经病入膏肓的身体和精神,表演似乎成了他人生最后阶段的玩票行为,他总要给自己找点事做的。
在《1984》的拍摄期间,他的表现反而淡然从容了。导演说,他完全不在乎角色的心理,他更像一个现象级的演员。
一个人在看透世事之后,才能做到真正的平静,即使他这辈子从来没有平淡过,在最后阶段,他还是可以奉献出一种全新方式的表演。
这种表演,看起来是心如铁石,是冷酷无情的。他不会再为他抓不住的,挽救不了的人或事而痛苦崩溃了,于是他的形象不再是利思,不再是利马斯,不再是福克纳,而是变成了奥勃良,完完全全复原了原著形象的,一个成功的奥勃良。
前半部接任务、找同伴的Rpg式展开让人很期待,后半部Slg除了些许战术细节欠佳(或许是剪辑的问题?)也还都不错。结尾上机那段热血兼伤感。
每个国家都有一段SB的教育片历史...全班一起看,多次笑场...尤其是那上尉要那小兵去打飞机...打飞机...灰机...机...全班都笑了......我是不是太不纯洁了.....
从加里森敢死队到野鹅敢死队一直到史泰龙的敢死队
很多评论都是因为童年记忆才打高分,似乎这个片子本身并不太值得称道。我却觉得,这个片子在雇佣兵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都是写实的,技巧精湛,只是年代较久才令观众产生粗糙的错觉。情节中规中矩,但表演精湛,真实传达了冷战中后期的方方面面。片子更在价值观上不无悲壮的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原声重看并补标……比起飞赴非洲之后的故事,队伍的招募重组过程更为有趣,虽然主要成员就是铁三角+爆破达人,可其他排队应征的老兵也各有各的速效趣点。但片长出卖了结构:刚过一半就营救成功?说明后面必有“敢死”发生!另外,野鹅敢死队与两年前出品的卡桑德拉大桥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1同为七零年代作品且由理查德哈里斯领衔出演。2当年有引进并成为经典国配电影之一;3同为那种IMDB评价较低(6+)而豆分甚高(8+)的电影。4剧情中都出现了主人公们遭当权无耻背叛的情景,一个是接应飞机掉头飞走,一个是任由火车自生自灭……不排除一种可能:或许4正是造成3的主要原因?
原版与小时候看的配音版感觉不一样。以前喜欢枪战场面,现在觉得杀毒枭的情节太过离谱,但那个想帮“曼德拉”打天下的瑞伍真是爱死个人。河边的遭遇战拍出了英国人的气质,上校含泪射杀瑞伍真是震撼人心。
Man, in such early days when we just begin to access foreign actors.
林班尼代表着非洲民主运动自由解放斗争中理性和平的主张者,野鹅敢死队愿意帮助他这是一个大前提。这些人死得是有意义的,影片要说的是这个。然后整个救援和自救过程就几乎都是室外场景和战斗戏份,大量的动作戏份的调度和大场景的安排非常考验导演、摄影。但无论是从人物之间的对话对峙还是意识形态的撞击都没有更深入,因此动作场面印象深刻而主题是说得还是不够多的。
现在看来已经没有很精彩了,不过可以当成是对那个时代和非洲的一个初步认识吧。兄弟情义表现的不太奔放,,这当然和时代与拍摄国家有关,尤其令人生厌的是那副大英帝国至高无上的作派。
租碟时候看过最爽的二战片
幽默是可以,但不要过头
整個一「七武士」+「夕陽別動隊」啊 國語配音好有愛~
后半部分的飞机逃杀,暗杀幕后凶手和看牺牲好友儿子的桥段后来被朱延平在火烧岛里抄了个一条龙。
(8/10)上译的配音很令人舒适。发现男二是理查德·哈里斯。
如此的高分,是儿时的记忆,配音,以及前半段精彩的营救和被抛弃后的悲壮,还有《海狼》中的罗杰摩尔。……重温后,故事依旧那么好,悲壮,只是的确太粗糙了,谁又能责怪1978年的电影呢?……和台湾的《火烧岛》很相似。
此片现在看来略显粗糙,和原著《战争猛犬》已大相径庭,剧本逻辑上存在明显漏洞,而且因为前面flag立得飞起,反倒让人有了心理准备面对结局的悲壮。反倒是此片的卖点之外,理查德·哈里斯塑造的参谋长非常可爱,与儿子的那段父子情非常感人,无心插柳般地拯救了全片。另外,国语配音很不错。
一群老帅哥的冒险秀。影片其实没有那么好,但作为当年的译制片,它给老一辈中国影迷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所以,我特意选择了国配音轨,感受译制片的魅力。
刚才突然意识到,这部《野鹅敢死队》不就是福赛斯的《战争猛犬》的改编作品吗,白金矿换成铜矿,干掉总统变成拯救总统,五十万英镑的酬劳没有变,香猫的年纪大了几岁,多了些沧桑感,其他都差不多。
贝雷帽戴的松松垮垮,一副死老百姓的呆滞模样,然后还有很多人叫好。
出生星 情緒感覺哭 家人 South Node 南交點 靈前生一直做的事今生留有前生一直做的事可繼續做的事 Andrew V. McLaglen 牛星 12房其中1房 Roger Moore 射手星 5房獅子 Richard Burton 山羊星 11房水瓶 Richard Harris 秤星 11房水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