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是2小时48分钟的日本版,片名《秦始皇暗杀》。
该剧想要表达什么?
中国二千年来的核心政治历史价值观就是大一统,但大一统的实现必然要经历血腥暴力的战争,特别是秦皇的首次大一统,灭国战争尤其凶残暴力,当事人因其历史局限性不可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此事(把暴力死亡看作统一的代价),几乎必然会把秦皇本人看作是暴力和罪恶的总代表。
(一)剧中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大一统究竟会带来和平还是暴力杀戮,是否应当刺秦?
以中国二千年来的历史来说,大一统当然会带来和平;但就秦朝来说,大一统的实施过程杀戮太多,大一统实现之后又因为秦国的政治历史惯性使得秦政苛暴、过分凋敝民力,大一统所许诺的和平未能兑现,这一切的原因何在?该剧由此就对秦王的人格做一个解剖,从其儿时的生活环境、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方法论似乎是心理史学的路子,即:认为人在其性格形成的决定性时期的遭遇,特别是童年早期的遭遇,他在童年时期心理形成和政治社会化方面的经历,导致了他成年时期性格上所有的畸变。
秦王从前在赵国做人质受尽屈辱,这使其后来在灭赵战争中充满了复仇心态,对赵国人毫不留情。但做人质的岁月并非只有痛苦,还有赵女的相濡以沫和温存,故后来他可以负尽天下人唯不负赵女,暴戾的外表下却藏有一颗温暖的心。燕丹也同样在赵为质,却同病而不相怜,一则因其性格懦弱不足与交,二则其为敌国王子,终有要灭其国的时候,因此秦王对燕丹只是泛泛之交。
秦王畸形的家庭又为其横增三分的暴戾和阴毒,家丑外漏,又不得不以杀戮平息谣言,甚至连自己的生父也不能幸免。大范围的株连又逼走了自己的爱将,使之投入敌人的阵营,秦王显得更加孤独。生母因家丑而被逐出咸阳,爱人不满其在赵国的杀戮而远去,爱将现在也离去了,他成了彻底的孤家寡人,孤独的心态使他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使其畸变的心态变本加厉。
秦王这般的暴躁易怒,使得朝臣们只有唯唯而已,唯恐其怒火降烧到自己,结果使秦朝成了绝对的专制独裁社会,朝臣对君主失去了制约能力。统一之后秦皇更加为所欲为,滥用民力,天下未能修养生息,原本许诺的和平未能实现。
(二)秦王既然是这样的人,那刺秦是否应当?
历史上的刺秦,是燕丹妄图靠刺杀秦王来阻止或延缓秦国攻燕,是典型的政治幼稚病现象。该剧对此也有所表现,燕丹在秦为质时曾经想要杀秦王,结果秦王当场揭露了他的幼稚,指出刺杀秦王没有任何作用,继任秦王会继续实施统一大业。
之后,该剧对刺秦提出一种阴谋论的解释,秦王担心找不到伐燕的战争借口,赵女主动请缨要亲身引诱燕丹刺秦,给秦国制造开战的口实。
但该剧没有把对刺秦的理解停留在阴谋论的层次上,又更进一步。赵女眼见秦军暴虐,赵国哀鸿遍野,而燕丹竟见死不救,因而怀疑秦王当初所许诺的统一后的理想社会只是一种欺骗,也确信燕丹根本不值得去搭救,遂与荆轲商定刺秦。这时的刺秦是赵女对秦王的失望,对燕丹的鄙视,表达赵女对百姓的关怀和对暴力战争的谴责,但又为什么要借燕国使臣的身份去刺秦?
就荆轲本人而言,因经历铁匠之女的惨事而退出江湖,决意不再杀任何一人,也不会为任何人(特别是燕丹)去杀秦王。但赵女因对秦王失望而移情别恋,与荆轲相爱,使荆轲同情赵女、钦佩赵女胸怀天下的大爱之心,愿意为爱人而舍身刺秦王。燕丹又一直缠着荆轲,要荆轲去为他实现其幼稚的政治诉求,这时荆轲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化身燕国使臣入咸阳刺秦。刺秦现在只是赵女与秦王之间的事,荆轲见义勇为,燕丹则只是个无聊的陪衬。
赵女是天下万民的代表,她代表百姓发出声音,站在百姓的立场作出判断。荆轲为她刺秦,就是为百姓刺秦。
这样,荆轲刺秦王的悲剧意义没有被解构,反而被加强。荆轲不再为燕丹燕国这一人一国之私去刺秦,而是为了天下万民之公去刺秦。刺秦不是为了阻止秦国统一天下,而是为了惩诫秦王对百姓犯下的罪行。
(三)该剧的史观问题
战国七雄并非民族国家,只是封建诸侯国家,其国民也不可能具备现代人的民族意识,如把自己所处国家的国民视为同胞,或是把自己所处的国家视为祖国。剧中赵国人面临灭国,勒令儿童跳楼或是怀抱儿童跳楼,似乎是要表达战死也不投降的死节气概,但当时儒家思想并未在任何一国成为主流价值观,死节只能是贵族阶层出于保护自己阶层利益的目的,而不大可能出自于一个普通的平民保家卫国的理想。赵女心系百姓和祖国的博爱情感明显是现代人强行代入古人的价值理念,其反战也必然是现代人思维中的反战思想,即现代民族国家之间应和平共处,把这种思想放到古代封建诸侯国家身上明显不太真实。
但是,文艺作品不是理性的历史研究,不负责展示真实的历史,而只提供一种对历史的美学感受。在这种美学感受中蕴含着某种历史观。该剧最初一定意识到,历史上的荆轲刺秦王事件笼罩着一层虚无主义的阴影(因为燕丹刺秦根本没有意义),因此,该剧试图站在百姓的立场为刺秦重新赋予意义,其基本历史观则是现代的平民史观。
(四)该剧的美学表达
片头字幕和职员表做的很有肃杀气象,但又不失飘逸的美感,感觉眼前一亮。每个字的笔画中遇有长横为主笔、位居字中间的撇、或是竖为主笔时,都将其疯狂夸张为剑势,似乎是一剑将字从中劈开,表达出一种简单有力而又不失美感的剑道。这种剑道后来在荆轲与燕丹的门客比武时正面表达了出来,每一招都力道十足且致命,全无现在武侠剧那般浮夸,这时简单就是美。
审美是通过感性表达理念,能沟通感性与理性,使人获得某种共通的情感。长信侯逼宫一段,空旷而巍峨的咸阳宫,使人感到肃穆而庄严,长信侯的那一小撮人在其中东奔西跑就不禁使人感到悲哀,像是迷宫中迷路的小白鼠,这空旷肃杀的宫殿表达的是秦王的冷酷无情。
最后在四海归一殿内接见荆轲,震山般的三呼万岁和高耸的王座、宽阔的殿内空间,无不表达出秦王并吞四海的雄心和荆轲的渺小。而荆轲就要利用这崇高伟大与渺小之间的心理对比来作为接近秦王的手段,秦舞阳被赶出殿外而导致刺杀成功几率损失一半,荆轲要用自己的卑微把这损失的部分找补回来。但秦王早就知道燕使的目的,所以荆轲的所有表演在居高临下的秦王看来都是演戏。秦王虽似掌控一切,却在图穷匕见一刻狼狈不堪;而最终斩杀荆轲时,荆轲倒是从容镇定,秦王却是惊慌失措,荆轲倒像是胜利者,显得秦王的胜利微不足道。这一系列的伟大与渺小的对比,显示出价值的不断变换:秦王一统天下的宏图伟愿无人能挡,但其注定做一辈子孤家寡人,无人同情;荆轲刺杀失败,身死形灭,却为所爱之人付出一切,死得其所,又为友人传信而得偿所愿,死而无憾。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主要歌颂的是“仁”、“义”、“忠”、“勇”四种品质,其中的人物性格都异常的刚勇、激烈,囫囵吞枣的读可能觉得写的过于简单,但若细细品味,一定会在电光火石般的刺杀过程中感受到刺客果断、决绝的勇气。这就是孔子提倡的近乎“仁”的刚德,富贵贫贱、威武患难、利害毁誉,皆不足慑其气,动其心。这些刺客用孟子的话就是修炼了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所以能够舍生取义。
其中的荆轲以士君子的形象出现,文武双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剑术说诸侯,然战国后期礼崩乐坏,诸侯都不讲礼,在比剑的过程中也不懂君子之争,虽屡遭呵斥,但荆轲总是默然离开,这正是君子修身中“克己复礼”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后来燕国的隐士狗屠高渐离与他结为好友,把酒当歌,相乐相泣,旁若无人。可见荆轲壮志未酬。而隐士田光则收留荆轲做门客,称赞他有不动心,是“神勇之人,怒而不动色”。
等到燕国太子丹决定刺秦时,田光以死激荆轲,让他报知遇之恩。太子丹也以君王之礼厚待荆轲“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具体下来莫说是千里马的肝,美女的手,就算是天上的星星,荆轲想要都给摘下来。在此之前,秦国罪将樊於期走投无路,虽然太傅坚决反对,说收留樊於期就是“资怨而助祸”,会加速燕国的灭亡,但是太子丹还是不忍心收留了樊於期。孟子说王的“不忍心”就近乎善,所以荆轲说“太子遇轲甚厚”,决定刺秦,而樊於期也自愿割下头颅助荆轲一臂之力,这也是孔子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荆轲出发刺秦,太子丹和群臣白衣送行,哀兵见仁。高渐离击筑,荆轲决定舍生取义,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就隐士间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剑死了,琴会很寂寞。后来荆轲失败,秦灭燕国,高渐离以铅置筑中,举筑击秦始皇,不中,被诛杀,亦是士为知己者死。
陈凯歌的《刺秦》对《刺客列传》进行了改动,主要谈的是“情”和“惑”,秦王嬴政是从不惑到惑,被权力和身世迷惑了本心,从决心统一六国的始皇帝变成了“少恩而虎狼心,得志轻食人”的暴君;而荆轲和赵女是从迷惑到不惑,坚定了刺秦的决心,突出的是孔子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的思想不单单是学而优则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多的是克己复礼为仁,“仁”源于本心,“礼”是践行。知耻而后勇,心有所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电影里荆轲以刺客的身份出现,在完成了任务之后,却被盲女视死如归的孝悌所震撼,对自己的所为感到迷惑和耻辱,放弃刺客的身份,在燕国隐姓埋名,编草鞋作践自己,作为赎罪。受重伤后,被高渐离医好后却拒绝吃饭,高渐离说他“既不想活,又不想死”,可见他“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赵女爱嬴政,是因为嬴政要统一六国,为的是结束战乱,就像孔子评价管仲“如其仁”,“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也是大仁大义,赵女爱霸王,爱的是嬴政的不惑,不拘小节,不以匹夫之仁为仁。但是嫪毐的政变让嬴政知道自己是丞相吕不韦和母后的私生子,这个巨变让嬴政无法守其“仁心”,杀父逐母,吞六国,坑(活埋)四十万赵军,因为他的秘密让自己感到恐惧。嬴政杀父逐母是不孝,坑四十万赵军违背了他对赵女许诺(爱民、仁政),可谓不信。不信不孝又不知耻,可见他没有改过之心,这就是“惑”。
赵女不爱暴君嬴政,所以帮助刺客荆轲恢复“生”的欲望,孔子谈“未知生,焉知死?”因为死生本一体,生而迷惑,则死必茫然。“不惑”是自己认识自己,“知天命”是知道自己的可为和不可为,赵女对荆轲有“情”,太子丹和樊於期对荆轲有“礼”有“义”,让荆轲重新认识自己,不惑而知天命,方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决心舍生取义。
影片的结束是嬴政面对视死如归的荆轲。荆轲至始至终都在笑,因为他不但看出了嬴政的怯弱,更因为自己的义举涅槃重生;嬴政则迷惑世人竟可以不屈服于“权力”,荆轲的视死如归反衬出嬴政的怯弱,所以反复问“你为什么要杀我”,“你为什么要笑”,可谓“惑”之极也,到死也惘然。
买的dvd封套上写着“构想8年巨作”,陈凯歌真了不起,8年构想居然就把这么烂的剧本写出来了,一般人想800年也写不出来。
陈凯歌的早期大作,水准一流,拍出了春秋战国的历史感,个人风格明显,极具颠覆性。
172分钟非公映版胶片,一场幻梦。也真是那时吧,才会用那么绵长的手法和苍凉的意境,缓缓地呈现一个历史漩涡中的此人与彼人。如此自由散漫。同样出乎意料地,是那种迷离与疯癫的状态,会用带有戏剧腔的调性来表现。挺周全地呈现了若干人等的变化,只是有些癫狂跳跃了点,到底还是巩俐演得最舒服。三星半。@资料馆
一部好的历史片,天然就有替历史人物摘掉标签的使命。如《末代皇帝》最杰出的地方,在于把溥仪就当做一个被囚禁的普通人来拍,以此观照他的无奈和无力。《刺秦》讲的是嬴政身在历史大势的浪头里,是心甘情愿也是被裹挟地奔赴自己的命运。这种裹挟性就体现在,每当他要做一些违背使命的事,哪怕救下自己的父亲和爱人,身边总会有个角色对他大喊,“嬴政,你忘了秦国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对此,嬴政也只能回答,“嬴政一时一刻也不敢忘啊!”
遒劲而稀薄,像历史的断片和回声,蒙着层层尘埃,斯坦尼康运动镜头及声效临场感极强 ,速度感和力量感喷薄而出; 对“全”的顶礼膜拜带来自我的分崩离析; 救世主与灭世者,杀手与圣徒, 斑驳难辨,一个一路走到黑的罪人和一个洗心革面的罪人构成对仗,在这场关于生存,力,意志的游戏中,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无辜。
从赵政到嬴政,是质子到主公的十年隐忍;从秦王到秦皇,却只有请君入瓮的一剑之隔。主创重重考据之后,极力在美术服化视觉上还原先秦,却绝对是别开生面的观感,很难想象在人物形态层面,上至王公下至平民皆极尽憨态,如此严肃的历史大片里,秦王仪态最接近普通人。 0603见面场。
为什么他10多年前能拍出这么好的片子秦王孤独啊……
真是遗憾,这样一部弦外之音很浓郁的政治莎翁剧被一条虚情假意的爱情线冲得七零八落。为了造成人文主义和权力话语之间的冲突,陈凯歌虚设的赵姬一角所串联起的一切情节都是俗套,是八点档电视剧层次的假天真,更不用提他在核心的刺秦情节的安排上的重手痕迹了。倘若把荆轲一条线完全拿掉而完全聚焦在秦王身上,这本可是一部的嘲讽权力之作。但由于前者人文主义的清汤寡水,影片在刺秦的高潮戏来临之前便提前终结。权力中的嬴政早就意识到个体之人性的无用了,哪里还用得着谁去行刺呢?
陈凯歌最被低估的作品之一,居然能在某一瞬间想到黑泽明。这就是那种“精准”的电影,制作一流,剧作考究,演技精湛,也拍出历史片所应该具有的宏伟史诗感,而荆轲刺秦这故事本身就大时代洪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波折,充满悲壮气质,也或多或少的借了题材的光吧。而李雪健的嬴政,我则是看跪了!
如果说中国还有过史诗大片的话,那就是<荆轲刺秦王>了,可惜当年不被别人接受.历史,你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但是你起码应该尝试着去了解,带着历史同情心去了解,陈凯歌应该说在这个片子里做到了这一点.许多的历史片实际上是在糟蹋历史
超棒的电影.里面的秦王有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感觉.艺术感和颠覆感都很强.陈凯歌的颠峰之作.值得收藏.
陈凯歌最好的电影之一,我非常喜欢王志文和李雪健的表演.
凯歌陈作为一名导演的捉襟见肘在本片中就已暴露无疑,《赵氏孤儿》大概比《刺秦》还等而下之。拍起商业片儿来,陈充其量是个三流。
太有野心和勇气,涵盖了嬴政整个人生幅度,挖得很深,也是用现代眼光做出解读的第一人。无奈这种舞台感极强烈的风格在中国确实得不到主流观众接受(可参见《王的盛宴》),而且电影的表演风格不统一,秦王和嫪毐吕不韦太子丹是舞台风格,赵姬很生活化,荆轲居中,所以观看过程中我的心理也一直是凌乱的
李雪健又诈唬!巩俐又迷失!张丰毅居然梳中分!~
对历史没有一丝一毫的尊重,要拍瞎编战国您起码也得瞎编到底啊!巩俐只适合演村姑,不管演啥都是村姑,难为还拍了这么长,浪费胶片不是
嬴政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别扭的孩子。
荆轲刺秦的经典传奇性与最优秀演员的联袂出演,在最宏观的题材抓人度和最细微的情绪感染力上为作品提供了相当程度的品质保证。可必须说,与导演能力密切相关的故事叙事上本片存在较明显的问题。一、嫪毐走独木桥时装怂骗过嬴政,说明这位太后宠男极具权谋之心!怎么演到被擒抱头痛哭时却好像只是个为爱犯险无辜男?二、荆轲解释独留盲女的原因并非怜悯全然实用:看不见才不必杀。这种典型冷血杀手的思维意识却居然能被盲女自杀震撼教育幡然悔悟?不可信!三、虽然大致也能理解九零年代女权高涨决定了巩俐的角色必然大幅吃重,可仍没料到吃重到如此夸张!刺秦主意是她想的,说服荆轲只有靠他,就连图穷匕见的核心工具也要她提供?简直在拿赵女当法墨纵横家在用啊!……三条又可统归一点:不管叙事铺垫、不论性格初设、不知角塑权重,极尽煽情,硬拐主题。
太子丹真是我的开心果
直到很多年后,也该为陈凯歌的这部电影平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