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头很震撼。先是枪击,然后是小红云的音乐《God Be With You》。
不过之后,似乎就渐渐显得平淡了。原本可以进一步大书特书的,该是北爱问题,可剧情的着眼点只多在于两个男人间关系大体的融洽,故事线索本身反而不那么突出了。
渐渐的,有了越发明显的感觉,即美是亲英的。站在美国人的角度,因此自然不可能太同情北爱,更不会把同情过多给予一个民族主义的北爱尔兰共和军成员了。而本片的价值恰也就由于这一点而大大降低了吧。而即使极力书写两个男人之间的复杂情感又有什么意义呢,从英美的两个特工口中,怕也足以听出态度了,还又非要设计个爱尔兰移民去解决问题,本身也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另外,到底谁是魔鬼呢?到底是民族主义的北爱尔兰共和军人,还是制造了北爱尔兰与爱尔兰长期分裂的人呢?……更多的情况,研究了再慢慢说吧,借此又学了些世界历史了,混混。
故事内容背景深厚,但可惜影片把这个厚重的背景抛在了一边,大谈美国的世界观。爱尔兰发生的流血和暴力显然和美国人没什么关系,他们不愿意被卷入这样的是非里,但却拿着这些事情大谈人类和平,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放着那些血腥不管,却在和一个深受苦难的人讲和平,这怎么样看都是一种变态。皮特的演技稚嫩,也许是因为他没有把握人物的内心,感觉这个角色不适合他,福特倒是不错,演得也到位,老成持重,投入,所以三星。
用一种通俗的,来源于私人情感与「集体宏观意识」矛盾产生的悲剧赋予当时流行的「国家」/「民族」矛盾之中,最后还是归于两个男人的「父子情」。如今这样的戏剧冲突已经更加泛化为种族或者性别矛盾,而本质上并无区别。
译制片。喜欢不了。
布拉德·皮特曾想退出影片拍摄,但因制片方的诉讼威胁而被迫放弃。在1997年2月2日《新闻周刊》的采访中,皮特称本片是一场灾难,影片的拍摄极不负责。皮特认为最终版本糟糕透顶,他当初看好的剧本早已不复存在,于是皮特希望退出,而制片方要求他支付的违约金竟高达6300万美元。
记得看过。结局有印象。
这不是美国故事,这是爱尔兰故事,我们都没得选。不管剧情怎么平淡,不管是否基情四溅,我还是觉得皮特跟哈里森福特有种忘年之交的感觉…
两个这么有号召力的演员 剧本却不作美
"Don't look for happy endings, Tom. It's not an American story. It's an Irish one. "被大西洋隔开的爱尔兰人,一边目睹家园破碎,一边尽享天伦之乐。北爱流亡者和纽约警察的短暂相逢,曾经情同家人,终究难以共存。
片名虽然叫与魔鬼同行,但是影片大多数的时候都在展现皮特不魔鬼甚至有点孩子气的一面,在皮特射死警察伙伴的那一声枪声,本片的结局注定悲剧的,让我想起了《盗火线》。另,十年前的皮特真是英俊无敌啊,连剧中哈里森4岁的小女儿都要嫁给他,多么让人怜爱的小女孩。
之所以觉得烂,是因为接受不了哈里森和布拉德联手出演的有着这么拉风名字的所谓惊秫动作片,居然通篇都洋溢着暖洋洋的温情,动作场面少得出奇吧?!
当年第一次看到皮特,就被他深深吸引,够帅!所以最后可惜他的死,忘记了他恐怖分子的身份。搞不明白,为啥要到警察家住,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
西双版纳的第二夜,吃完夜市的傣味,晃着啤酒回酒店。酒店电视在播。在热带静谧安逸慢悠悠的步调中连看好莱坞电影都是罪过,这里只适合补觉、啤酒、牌局和八十年代国产文艺片。
看惯了现在的好莱坞电影,看看这样的也挺好的
开篇挺精彩,但到了后来打酱油的人物挺多的,情节的紧凑感也直线下落,爱尔兰风格的配乐不错
另类英雄史诗。在正确的背后,总有些错误在默默被包容着。
马马虎虎可以看,有点虎头蛇尾
唉,即使是帅哥也挡不住弱智剧情。
片子中最出彩的就是小红莓乐队演唱的原声音乐和青涩俊美的布拉德皮特。
2009.9.26于新居,美国就是太平洋警察,管的宽,世界和平管你鸟事......
2004,伊犁路,DVD。(补登豆瓣)你们贝尔法斯特男孩都是天生硬汉吗?
本片唯一的亮点就是皮特那销魂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