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在女主那个年纪遭遇了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神叨叨一直到需要在香格里拉或者是阿里山去寻找一个儿子的替身,才会开始讲儿子遗物收纳开始新生活。剧末的那个藏族男孩的出现,不觉得和陈思成的《北京爱情故事》电影里面随风飞起的小男孩很像么?完全毁了影评给我的好印象,看到悦读馆的推荐——几部值得一看的经典旅行电影~看看配置赖声川监制,杜笃之的音乐,心里一想绝不会差到哪里。
但是——女主近乎神经质的想念儿子,烂俗剧情的艳遇……我本以为会是甜蜜蜜那样的感觉,一切都水到渠成近乎自然,再不济也是金庸老爷子笔下郭襄对杨过那般爱你在心口难开的深情……女主这个充其量叫做滚传单,称为艳遇,着实辱了艳遇俩字。
艳遇是什么,你来自南疆我来自北国所有的相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复仇小男生一路跟踪尾随,最终在远离大家熟悉生活环境的云南乡村成功接近女主,进而干柴烈火分道扬镳,请放过艳遇吧!不要何种滚床单都向着艳遇贴近。
期望值很高的一部电影却是烂片,这也是人生中不能忍受之痛呐!
ps:杜笃之的音乐,果真不差,全篇的音乐流缓舒畅,在香格里拉天穹之下滚完床单的男女,竟也有了一丝脱俗的感觉。
我推荐别人去看《这儿是香格里拉》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有其可观性,而是因为它是在香格里拉拍的,把香格里拉的天空拍得足够湛蓝和真实。所以,我说此片的时候已经抛开了电影本身,纯粹地是想让别人去看云南,看香格里拉。
至于电影,我觉得实在是有点烂俗,甚至是对藏文化的不了解和亵渎,说实话我不喜欢它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在香格里拉,云南的神秘不是因为装了什么三头六臂的怪物,香格里拉的纯净也不是他们救赎的理由,梅里雪山玉龙雪山更不是他们推开窗就可以意淫的画面。电影里的情节说实话也是缺乏逻辑和意义的,失去孩子的父亲怎么可能那么理智到想事不关己,失去孩子的家庭为什么不可以相依在一起而要权衡个谁在谁心中的重量,而那个孩子更是被编剧和导演弄得像看透世俗的仙人化身,那些诡异的行为,孩子根本就不可能做出来,凭什么要把他塑造成这样灵异的孩子,孩子本来就应该阳光灿烂的成长,心里会有特别的奇怪的异想天开的想法,可是不应该是这种样子。所以从电影情节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是失败的。而最最失败的是,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在香格里拉,文化背影极其格格不入,是对香格里拉的偏执解读。
下面是其他人写的影评里的,我觉得说的很对很精辟了,足够表达我想说的:
抛开遥远而虚幻的想象不说,《香格里拉》将台湾偶像剧的简单俗套搬到这样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里,不仅格格不入,出现不少逻辑和地理上的严重破绽,还有着极为突出的割裂感,两种迥异的气质不是在融合,而是在厮杀。其实,幻想一次旅行可以解决打击人生的心理疾病,这本就是城市病患者的一抔大烟土而已。
偶像剧女主角从帐篷里钻出,男主角自后以一块红布将几近赤裸的两人围住,紧接着两人调情之后一前一后跳进明净的高原湖泊里,并在洒满阳光的水中接吻……在十分诡异而难以理解的意淫中,旅行的关键词瞬间成了艳遇,梅里十三峰和大神卡瓦格博,此刻真变成了墙上的一纸招贴画。
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这些地方,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标签,太多太多的人把他们当做都市生活以外的旅游目的地去理解,可是,有多少人能够真的去了解白族蝴蝶泉,了解阿斯玛,了解苍山洱海,了解纳西的东巴文化和藏族的文明呢?一部部电影走到那边去拍摄,无可否认的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客观的收入,可是却把这些原生态的东西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丽江已经死了!”说这句话的是宣科说的。对,就是那位让全世界都知道了纳西古乐的传奇人物宣科,74岁的宣科。很庆幸我第一次去丽江的时候,是01年,看到的还是比较真实的丽江,看了听了宣科爷爷的纳西古乐,那时并不知道其历史文化价值,只觉好玩。在香格里拉的时候,去了当地藏族人的家里,坐着喝酥油茶,吃烤全羊。
曾经的自己,也像季玲一样,坐在藏人家里,身边是听不懂的藏语。也是在那个群山环抱的草地,有一个小男孩带着我骑马,我们也一起坐在马背上,因为不会骑马,所以还得靠那个小男孩来控制马匹。后来,我们还一起合影,呵呵,其实是要拍我,但是身边却有这样一个孩子的存在。
后来又去了一次丽江,并没有了当年的感觉,什么都变了,商业化了。我不知道当地的人还剩多少,丽江城里簇拥着的多是外地人,旅游的,做生意的,蜂拥而至。街上的游人摩肩接踵,午夜都不得消停。店铺一家紧挨着一家,当地人生活的痕迹需要特意到偏僻的地方才可感。尽管这里的温度比许多正被高温蒸煮的城市低了十多摄氏度,可还是不断有人下到流淌的泉水中戏水,他们把这从玉龙雪山融化渗透而成的美好流水当洗脚水了。这些游客同志们或许以为自己花了钱,就拥有了糟蹋的特权,就像一个花钱买春的嫖客,为了够本,只会折腾,不会怜惜。都市里的人们来到古城古镇,本为寻找古老的流风余韵,我们奔着那原汁原味来,一不留神却因为太热烈的追捧和精明挤走了原住民,在别人的庭院里反客为主,把那里变成外乡人互相讨价还价的集市。
看着这样的电影,在曲解着污染着香格里拉和藏文化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悲伤。
我只想说:我们的云南,谁的香格里拉?
丁乃筝是[暗恋桃花源]里“偷人”的春花,是赖声川妻子丁乃竺的胞妹,是“表演工作坊”多部话剧的主演、编剧和导演。该片源自其自编自导的音乐剧,不过首度移师大银幕,又是置景于他乡,丁乃筝即便才情不凡,即便祖籍云南,也不免水土不服。
八岁的儿子同同不幸车祸身亡,两年来季玲始终无法走出丧子的悲痛,对肇事夫妇心怀怨恨,与丈夫的关系亦临近冰点。影片对于季玲因丧子而偏执的种种书写,显然走向了矫情造作,编导好似恨不得把“痛苦”两个大字直接做成字幕打在画面上。琼瑶般的歇斯底里,反而让原本应该感人至深的母子情深流于无病呻吟,从一开始,就让人对女主角心生厌恶。
季玲一日发现儿子生前玩寻宝游戏时留下的线索,于是只身离开台北前往香格里拉,初到他乡便丢了全部家当,所幸邂逅神秘英俊男子Alex,主动任其向导,并生出一段纠葛情欲。作为一部“疗伤系”电影,从季玲前往香格里拉的那刻,我们就知道电影的后半部将致力于救赎,不过这段横生出来的情欲,却让人不知所措。Alex作为肇事司机继子的报复心理,并不能为其千里迢迢勾引季玲找到了一个足够强悍的动机,在情欲上费的大量笔墨与Alex的内心缺失及走向不明相对照,更使得这场情事也终成了季玲一场不可饶恕的一夜情。
季玲随后不甚跌落梅里雪山,醒来后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悠远村落,并遇见了一个神秘的藏族男孩。如果电影之前所犯的错误,均可归于舞台剧转成电影的水土不服,那最后季玲得到救赎一场戏,则可称是彻底的高原反应。同同现身与季玲交流,带着粗重脚链,说着“我好辛苦”,最后季玲为同同揭开脚链——我相信这场戏如果是在舞台之上,将会是如何的震撼人心,但这是一部电影,而且是一部讲求真实和生活化的电影,如此戏剧化、象征化、简单化的设定,无疑与影片气质格格不入,让人只有荒诞之感,而无唏嘘之意。虽然最后交待这只是季玲的梦一场,但仍旧因为缺乏先期铺垫,只是在粗糙的逻辑中毫不讲理地给予所谓救赎,最终如高原反应般,头疼气短,绵软乏力。
好在这儿是香格里拉,还有高原美景可以一窥。可惜季玲受救赎过程之简单粗暴,让所谓的“香格里拉”只是沦为舞台上平面的美丽背景,与剧情、主题缺乏互动,即便换成南京路或者王府井或者中环也无不可。说到底,“香格里拉”在这里,仍旧只是对于藏地附庸风雅似的意淫,无关救赎。
有时候神圣的环境确实有净化人类心灵的作用。
有些错误是不能被原谅的。
弄成这样的不伦不类,不是故事不好,剧情很完整而且戏点都不少,在伟大的同时人性的猥琐也没有回避反倒刻意放大。我只能理解为女演员的表演并没能传达故事和导演需要传递的情绪,是为遗憾。另外对于凶手妻子的作法的表现不能赞同。
后半段是一部风景片。前半段留下的悬念,解得不够精彩。
治愈、救赎的意思
就当疗伤系看看吧,画面能败火,剧情能催眠,表演能消食~
巨烂。
台湾的意淫
一顆星是給桑格定主的。
看这么一部狗血恶俗的宣传片完全是出于犯贱。///但女猪脚还是蛮有小资气质地,就是有点臆想症,总是在出人意料的时刻鼻子一把泪一把。男猪脚和凤姐男友有一拼。2010.03.16.
你为什么绑脚链?
只能说风景真美
过程中有点不耐烦,但似乎没这些不耐烦就没有最后的惊奇力量
有点挣扎,介乎三星半和四星间
不好看
94
一贯的超文艺姿态,假定文艺不是个贬义词。视角有些偏颇。风光不错撒
我只是为了看熟悉的风景,只是深爱云南这片土地而已。
美中不足的仍是噱头
Here isnt Shangri-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