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口考前一晚看的,心里焦躁不安,因为准备不够。然而,神奇的是,伯格曼的电影能让我心静下来了。幸好,在这么焦灼的时刻能看到伯格曼的电影而不是盲目挣扎。 - 以前一直喜欢女性角色的那种美,似乎可以掌控很多,天生就是一切诗书画意的代表。而自己渐渐长大了以后,才慢慢地欣赏到他们面具下的真实,那纯真的美,也渐渐理解了那些歇斯底里。 - 依然是喜欢的电影基调:悲伤一直在背景里,欢笑和回忆都挡不住。没有“爱”的世界里,钟表都停止了,花朵都枯萎了,因此而愤恨世上根本就没有神明。其实呐,都是孩子气的想法,太执着于那些变幻的欢愉了,以为抓住了时间,却忽略了真正的永恒的悲伤的美。 - 大人都学会用围墙把自己砌起来,而一旦发现真实的自己,就会浑身颤抖害怕,想用大哭的情绪盖过过去美好的回忆,却发现再也哭不出来了。就像企图用转瞬的欢愉填饱饥饿,是没有用的,只有感受那份饥饿,用劳作的付出、追寻的诚挚填补才能触到真实。也因此电影才这样说的吧:当下的幸福最重要~
拨离开影片的内容,那粉色清透的爱,让人嘴角上扬,内心微笑。初恋的人不管怎么离开,或是仅仅只是暗恋,时常会伴随梦境时长出现,摸起来感受到它是那么真实,或甜蜜或伤心。醒来知道不过是一场梦,真实感存在于脑海中迟迟不散,谁又能说梦中的8小时不是另一个真实。;)人生要不念过去,不妄未来,感受当下才是真实的幸福,做梦也很好啊~
伯格曼是一个悲观主义的哲学电影诗人。 本片讲述了一位成功的人到中年的芭蕾舞女演员玛丽、由于在公演前的排练中舞台灯光故障、想趁机和男友约会两个人的时间又对不上,于是临时起意登上了13年前的小岛、回忆与当年情人度过的夏日时光。影片开始进入欢快的基调——虽然是黑白的,但是明显可以看出导演处理回忆与现实的反差。13年前的夏日小岛上,玛丽年轻活泼大胆轻佻,勇敢的接受当地的船员亨利克的表白、也对年长的叔叔的调情毫不避讳,她享受着阳光假期青春美貌美酒音乐,沐浴在畅通无阻的恋爱冒险中,她和恋人亨利克多次出现的泳装和海边的嬉戏,衬托着阳光清风和海水拍打,让人不由得感叹青春是多么美好。但是正当玛丽与亨利克立下誓言,天空中突然出现了猫头鹰的预言式的叫声,这与影片开头阶段提到的“暑假鸟”的喜悦的叫声形成巨大的转折。果然天妒良缘、亨利克在暑假结束前的3天由于跳水头部不慎触岩而身亡。影片再次进入灰暗的基调——之后的13年中玛丽念念不忘这一段夭折的恋爱,甚至不能享受接受一段新感情。玛丽如今的生活如同行尸走肉般冷漠和让人无法接近,给周围的同事和恋人带来深刻的隔阂。好在她的叔叔把当年亨利克的日记寄给了她,由此激发了她鼓起勇气再度踏上小岛,也终于可以和一直以来的悔恨和不甘心告别,明白了当下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伯格曼借着这部影片讲了一个告别和重生的故事,但如此理解他还不够深度。影片的高潮是玛丽和亨利克立下婚约的那一刻、猫头鹰的叫声、气氛突然变得非常诡异——导演是在嘲笑无知的人类所谓的海誓山盟、作出许诺的那一刻就是不幸的开始。正如片名所示,如果玛丽或亨利克仅仅把这一段发生在假期的恋爱当作插曲,大家都会好过很多。玛丽花了13年才明白,人生就是没有意义的,她的叔叔告诉她可以在心中砌一堵墙与外界隔离隐藏悲伤,其实墙里墙外根本没有区别。当年那个无私的爱着她的亨利克是一个玛丽在13年中不断强化的符号,现实中对她心不在焉态度粗暴只顾工作的男友才是真实的,最终玛丽低头接受了这种无聊而残酷的真实,她停止了流泪和悲伤。影片以两个人于公演前在后台合好、玛丽的平静的芭蕾舞表演结束,这不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结局、仅仅是一个妥协的开始。 看伯格曼的电影需要静下心来欣赏和思考,每个镜头语言都有导演想表达的意图,这是观看中思考的乐趣。
在 Maj-Britt Nilsson 身上 那种自如不加扭捏的 亲近自然流露真情的每一次绽放四肢 畅快笑言 狗狗可爱 Rune Andréasson 的动画也不错 最开始的日记里叠化出亨里克的头还是有些土 后面的转场用的更自然些 而首尾 18岁/45岁的那种失去光彩芭蕾舞者 Marie 的诠释也非常动人
一男一女一狗一海。“悲观人生”、“人与人之间互相折磨的亲密关系”等主题贯穿伯格曼一生。在其自传里,伯格曼说这部影片的故事来源于他年轻时的一次亲身经历。年轻时的短暂欢乐过后是余生长久的悲哀。“建一座墙保护自己,结果却把自己锁在里面。”全片中规中矩也就手绘动画让人眼前一亮。
1.如果眼前的男人无法让你忘怀初恋的美好,那么你是否应该继续这段恋爱?2.感觉角色的台词过于文绉绉,很像导演自己的独白,没有很熨帖角色;3.年轻人的死亡,总会让人质疑上帝;4.镜头出彩。
Bergman略偏商业的作品。怀春与追昔,同样是极致的美好,而物是人非,心境却是迥异。少女时的天真和成长后的复杂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唏嘘,Bergman在此下的功夫极多,化妆间的镜头非常经典。
频繁的叠画就像是现实与回忆交叠的象征。年华流逝,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是伯格曼后来多次追问的,实际上n多部伍迪艾伦也是裂变于此。相对于日后更加成熟的伯格曼,回忆部分拍得有点太言情了,再接回现实部分的那种凝重和哲学,进一步显得割裂,而且以两位主演当时的年龄和状态,演那种青涩的初恋实在有点努。另外这虽然不是歌舞片,但舞台上的演出效果感觉相当一般啊,也没看懂几段舞台戏有什么样的表意。
作为伯格曼首部成熟之作,《夏日插曲》以极为古典的剧作架构探讨着两组典型伯格曼的主题:生与死、生活与舞台。记忆里的海边夏日与现实中的萧索冬景形成显然的对照,女主角的两位爱情对象也分别代表着天真和圆滑两种对待人事的态度。青春夏末时忽然杀出的死亡阴影把女主角猛地改造成葛培留斯的木偶,通过麻木情感来回避对死亡的恐惧。而死亡又在电影里以艺术生涯的结束而高悬在女主角头上。影片的结尾是伯格曼作品中少见的乐观精神,女主角处理了自己的过往,进而承认了死亡/艺术死亡的未来。她获得爱情的同时,在舞台上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一位老人。早期伯格曼作品中常见重手的匠气痕迹,本片里集中体现在一本日记上。它作为协调两个主题和两条叙事线的枢纽,在剧情和美学逻辑上都不合格。
视觉上有着伯格曼早期电影的显著风格,充满着忧郁情调的诗意自然。|青年人危机感和恋爱关系的脆弱性,倾向于探索精神的缺陷,涉及孤独、分离、生存困境等叙事母题。
尽管这部伯格曼剧情与角色发展前后对应如此明显与工整,但其日后的风格在这部中已初现端倪,绿屋中主角与芭蕾大师近乎不真实的对话场景拍得非常棒,前景或后景中面对主角而坐的大师通过镜中倒影被置于跟主角同样的景深层面上,暗示两个角色在心理层面上的相互对应;另外胡须女预言的前后对照也十分有趣
舞台边接吻的脚部特写太美,“上一秒好像要哭出来了,竟然又不难过了…现在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总有那么些时刻突然难过得想要哭出来;有人死去、同时有人逛街玩闹,常能和生命中的荒诞相遇。“人生本就无意义”,一些像伯格曼这样为自己筑起一道墙却有所作为的人深知存在主义是异化者与世界相处的良方
我还以为俄片,结果伯格曼
一个女人试图从惨痛的初恋回忆中自拔的故事。美好的恋情以男主角的突然死亡作结,这也许就是大师苗子和小清新之间的差别。
超可爱。结构为故事加分。人家的乡村爱情怎么就怎么有味道呢?从惠比寿的电影院出来,看到的又是不同形式的恋爱约会光景。真立体。
伯格曼早期非常清新的作品!结尾美好到不敢信,如果是彩色一定又是一部心旷神怡的夏日风情画。现实和回忆的交织、鲜活和冷漠的面孔对比、精神世界的孤独剖解,都已现伯格曼作者电影的雏形。但夏日天色尚早,这时候的伯格曼还会在唱片封面上画可爱动画,野草莓地里的少年还在快乐地吃果子。
伯格曼第一部堪称杰作的作品。影片充满了对自然界美好瞬间的精细捕捉,算得上一部小清新(比如唱片封套上的动画,以及“24克拉的吻”之类台词)。Maj-Britt Nilsson真是美丽。视听上出现了不少“伯格曼式”的特写。回忆与现实交织的结构也是日后[野草莓]等影片的重要动机
人物关系未成熟 但是场景运镜开始有个人风格 一脸皱纹的特写无法表现少女 也是无法塑造人物的 早期伯格曼还是差一些 可是男女的摸与吃的细节 喃喃自语的害怕 镜中的衰老 戏剧式对白 这一切都是伯格曼的开始
主角又是一位艺术家,似乎和一年前的《喜悦》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年轻时的我们可以整天整天腻在一起,说蠢话,做无聊事,就这样还担心时间不够用,于是连眼睛都舍不得闭。我曾在幸福里神经质地哭泣,因为有种预感,这样的日子不会长久。美好的事情十有八九会早早消失,否则将变质,同样不再美好。PS:抒情完毕,还想说,男主死法是不是逗比了点
美不胜收,这可能是入门伯格曼光影世界的正确方式。如果当年能多了解一下,我绝对不会一上来就看上帝三部曲和《假面》那种对大学生来说过于深刻的片子。好在三十岁后我又重新发现和喜欢上了伯格曼。
即使是当时技法还远未自成一格的伯格曼,其对生死,爱情及艺术各自何谓的执著和几乎与之矛盾的开放心境都足够让人叹为观止。平淡故事里安插的庞杂隐喻信手拈来。
解铃还须系铃人,痛苦的回忆是一堵墙。一个人只有当痛苦的过去不再只是她一个人的秘密的时候,她才能获得自由。当她交出象征着痛苦回忆的日记本的时候,她的墙已经倒塌了,因此她说,我不想哭了,她对着镜子笑了。最后她明白了“现在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