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以前没娶我妈时,过年上门给我妈家打年糕。
外婆当时备好一个石臼,里面放下了蒸好的糯米粉,略加些糖;我爸来时,自行车后座用绳子斜栓了一杆木锤:乡下惯例,该是木锤镶石头,只是这样也将就了。
石臼里略倒一些冷水,木锤上也蘸些冷水;我爸就脱了棉袄,只穿汗衫,手提木锤,在石臼里磨了几下,抡起来,空中画一道弧,猛挥一锤,落下石臼中,扑地一声,拖一拖,磨一磨,拔起来,抡在空中,再复一锤下去。锤过十几下,呼吸逐渐白气浓重,身上也冒白气。
如此抡罢三十多下,石臼里糕粉已经黏成一团,我爸便请外婆过去,将打好的年糕拿走,再换一些糯米粉搁进石臼。这样捶了四轮,就够吃到正月十五。
我们无锡老年间,萝卜丝饼、梅花糕和玉兰饼,就是街头小四样了。
我外婆琢磨,说煮茶叶蛋可是很讲究的,一不能久煮,因为煮久了蛋黄变松,味道发苦;二不能大火,不然蛋白老而韧,不嫩;三调味料得用心思,说是茶叶蛋,其实茶叶就取个味道,全称是“五香茶叶蛋”,五香才是主味,茶叶主要能多个香味;蛋壳得略敲碎,这样一来好看,二来好剥。
梅花糕中并没有梅花:只是发好的面,放进梅花模样的模子里,包了馅儿,蒸好了,用面封顶,面里加上绿红糖丝。这样的梅花糕出来,就像一个五角梅花形的面粉冰淇淋。馅儿,有肉的,有豆沙的,豆沙的居多,取其甜,和绿红汤丝相配——现在比较少了,因为模子难得。
我小时候,很习惯这些事,长大了见得少了。后来写《爱情故事》一书时,还专门写了这个——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很美好,可惜现在,没有了。
后来看日本人的饮食文化里,强调过年的杂煮要如何打年糕时,我微微一怔,想:
“这个,我们原来也有啊!”
汪曾祺先生在他的小说里,写过许多类似的小活计。卖熏味的,做茶干的,挑担子卖馄饨的,赶鸭子的,许多手艺人,未必登大雅之堂,但很有味道,很有趣。
最妙的一段是这样的: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汪先生这句话很妙:
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日语里有个词,曰职人,日文写法是しょくにん。被归在这类的人物颇多,比如金匠、铸刀匠、制茶筅的、制漆器的、编绳子的。列到此地步,您想必也看
明白了:夫职人者,有些像中文里的“匠人”。
——现在都说日本有职人精神。其实中国人也有啊。
汪曾祺先生、老舍先生、沈从文先生,都写过许多这样,用心做事,臻于精微的人。
我觉得,中国人若论匠人精神,完全足以压倒日本人——只是宣传得不够而已。
而这点对匠人的态度,倒是很有趣。
日本江户年间,有位很有名的先生,名唤本阿弥光悦。他家世代是刀剑工艺大师,而在日本,刀剑非武士阶层,根本玩不起,所以他逐日里交接的,也都是世家公子、诸侯大名。偏他一理通百理融,是个大才子。本身是书法家,创了书道光悦流;是出色的艺术家,陶艺、漆器、茶道也玩得转。末了,不只独善其身,还兼济天下,在京都洛北,兴建过艺术家村,让其他艺术家留居。在17世纪,这是件了不起的创举。
如果按中国视角,这人简直就是个大才子,可以登堂入室,进艺术史了吧?
但他在日本,还是属于“职人”。
大致可以说,在日本,“职人”并没有中国“匠人”这词里,隐含的那一点,小看之意。在日本,说你是个职人,可以被夸成制锅之神、茶碗之神,以及,当然,小野二郎先生这种寿司之神。
而在中文里,说一个人是个好“匠人”,并不算一个好称呼。比如,明朝董其昌论画,会认为画凡是匠气的,都不好。又比如清朝的沈复,认为“若留枝盘如寳塔、扎枝曲如蚯蚓者,便成匠气矣。”
如是,“匠气”在中文里,简直就是句骂人话。
我觉得,中国对匠人精神的小看,是一种士大夫+官僚本位的意思。
崇奉才子,崇奉书本知识,崇奉高雅审美。
而对民间的、经验的、技艺的东西,缺一点关爱。
但中华历史毕竟太久,地方又太大,所以随便一找,都足以碾压其他的。
举个例子。
以前写过日本的和纸,英语写作washi,则是郑而重之的另一种做法:在他们本国职人看来,与西洋纸与中国纸,都不相同。
制和纸,最常用的纤维来源,是楮树。楮树枝被煮过后,剥下树皮来,晒干;树皮再用碱液煮过,如此能去除树枝上的淀粉、油脂与鞣质,变得清澈了,再将只余下纤维的树皮放在清澈寒冷的流水中,洗去碱液。树枝的纤维经历过如此丰富的剥取洗涤之后,便变得清瘦纤薄。可以选择漂白:将纤维放到有水蒸气处,放久了,自然白净些——虽然不如机械制纸添加化学药剂,那么惨白夺目。当然也有贵人喜欢自然甚至有波浪纹的,有古意,便不漂白。
匠人赤手空拳,将杂质从纤维中挑拣干净后,便可以将楮树皮搁在石头上敲打了——直至成为纸浆。将纸浆舀去一个平面上,抖动,使之展开成平整的纤维。这时候,可以用一种增稠剂来处理一下——通常用黄蜀葵根制作——不增稠的和纸成品薄些,适合写字作画当书页;增稠的和纸成品厚一些,可以很硬扎结实,甚至可以拿来当盘子端菜。
——而这玩意,最初本是中国的技艺。
按《古事记》推算,日本在公元4到5世纪就有了纸。公元540年,有记录从中国大陆渡海而来的华人在日本,参与造纸:这事并不奇怪,中国移民匠人对日本文化的推动程度,众所周知的巨大。非只是中国,《日本书纪》里则提到,高丽王进贡过纸与彩色笔墨,此类纸在制作时,需要用到水车与石臼,水是用来冲刷的,石臼是用来磨的,如此听来,已经初具后来的和纸做法雏形。
像在《百心百匠》第一集里,张逢学老人就是精通长安古法楮皮纸抄造技艺的老艺人。
自己的好东西,自己不捧,被日本人拿去当了国宝——感觉真有些不太好呢。
《百心百匠》,就是这么一个专题片。
比如,裴金宝与张建华的古琴,那是张岱《陶庵梦忆》里的东西了。
张向东老师的皮影戏,怎么说呢?——张艺谋在《活着》里拼命推广这一点,后来好莱坞《功夫熊猫2》里竭力加强这一元素。
周小寒老师的宫毯手艺这类,在法国是要直接进装饰艺术博物馆的存在。
王树文先生的雕刻,张彦先生的砖雕,都是所谓盖技也而进乎道矣了。
丹巴绕旦、旦增平措、嘎玛丹增这几位的唐卡,用我几位长辈的话,“中国人自己再不多珍惜的话,外国人都想抢了。”
就是如此。
如上所述,因为中国古来的习惯,所以有种倾向。
对高妙的艺术品,大家觉得“太高雅,欣赏不来”;对民间艺术,大家又看不上,觉得土。
结果高不成低不就,许多好东西就这样漏过去了。
真有点可惜。
如上所述,许多好的东西,就在我们没注意到的闾巷之中,老人手边。如果我们自己不在意,那就真的是,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比如,关晓彤的爷爷关学曾老先生,那一手北京琴书,许多人也只在《有话好好说》里听过一段。像会这个的,也是走一个少一个。
这种东西,如汪曾祺先生所说,“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想想别国把点儿民间小玩意都当个宝保存着,传扬着。都说日本人在传统文化上有点太重仪式感,一点小玩意都当宝似的吹嘘——但反过来,我们自己不重视这点仪式感的话,也不能怪自己的传统技艺没人在一啊。
——工业时代到来前,华夏技艺之悠久广博,足以睥睨整个行星。这种东西,本来我们是来得及去欣赏的呀!
今天换口味,豆子给大家推荐一部让人慢下来的综艺——《百心百匠》。
- 辛苦了,这辈子 -
千年不腐的纸张,你见过吗?
首期节目,孙冕和李亚鹏便开始了这“蔡侯纸”的探访之旅。
刘晓东是古法造纸的传承人。
他将造纸匠人召集在一起,日复一日地坚持着这门最纯粹的手工技艺。
上山寻找造纸的原材料,忍受百余公里山路的颠簸。
掌握这门国粹技艺的,都是80岁以上的老人。
头发花白,耳朵也有些不好使,却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工具。
当制作人孙冕握着这双粗糙的、像枯枝一样的手时,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像个孩子一样哭了起来。
在这门伟大的技艺和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传承者面前,相信大家和豆子一样,也愿意做一个虚心的孩子。
(注:孙冕,《新周刊》创始人,著名媒体人。
刘晓东老师顶着巨大的压力,只为纯粹地做着一件最正确的事情。
精通长安古法楮皮纸抄造技艺的老艺人张逢学老人,一招一式,都带着大侠的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琴,不仅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更是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变迁。一张古琴,只有选用上好的木材,精心打造,才能使之准确地奏响每个音符。
苏州的吴门大师裴金宝弹奏起古琴,颇有古人的潇洒气度。
中国十大斫琴师张建华,专注于老琴的修复,将古琴的脉络研究透彻。
工业技术发达的今天,还有人愿意踩着吱吱呀呀的织布机,用一丝一缕织成一块布。浏阳夏布第五代传人谭智祥将这门手艺传给了两个女儿,续写了第六代的新故事。
周小寒老师精良的宫毯手艺,将极具中国特色的图案融入华丽的作品中。
240个工作日,16平方米的作品,放到国外任何一个博物馆或艺术馆中,都能成为镇馆之宝吧!
一幅唐卡的完成,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仅仅是“开脸”这一个步骤,就对画师有着严格的要求。
张彦先生用手中的工具和砖造出一件又一件惟妙惟肖的艺术品,作为中国的特色产品赠与世界。
- 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
节目一开始,一位女设计师便告诉大家。这类起源于中国的“蔡侯纸”现在叫做“日本纸”,并且以昂贵的价格远销海外。
这十分坚韧的纸张,经历了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凝结着老祖宗的智慧。如果无人发扬光大,继续冠以其他国家的名字,是多么大的损失。
两张琴在经历了四百余年间的沧桑后终于相会,是穿越时空的对话,也是文化的传承。
当说起两张古琴只能相聚一晚便要各奔东西,再次相见也不知何时。裴金宝老先生眼眶红了,掩面哭泣,心中的情感难以言说。
看到这里,豆子也不禁鼻子一酸,被这份赤诚之心感动。
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传承者们难以坚持下来。老人们说起来,既心酸又无奈。
抄纸技术传人的孙子,今年19岁,从小跟着家人学习造纸工艺。他内心的迷茫,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一代的迷茫。
五岁萌娃从两岁开始学习砖雕手艺,像模像样地做着一件事情。
敞开的传承之门,终有一天,热爱这些传统工艺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多。
- 遇见它还不算晚 -
这部综艺,枯燥吗?
好像是有点。
因为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吊胃口的剧情,没有流量小生,更没有让你哈哈大笑的游戏。
但是这部综艺,值得看吗?
当然值得。
因为总有一个场景震撼你的内心,下一秒你就可能被感动,当真正入迷之时,你会忘了自己。
浮躁的时代,人们总需要一个慢下来的契机。
这些匠人,生活在一个与匆忙的我们平行的时空里,过着与世独立的生活。透过镜头,我们感动,感慨,更多的是我们的思考和行动。
正如李亚鹏针对那位19岁继承人的思考一样。
“这个手艺该不该流传下去,那不是一个农村孩子该考虑的事,而是我们要想的事。他要考虑的是该不该像同龄人一样去大城市闯荡。”
当一部综艺能够潜心记录他们的生活,能够多一点点,哪怕只有一点点引起大众对他们的关注度,我们都应该为这个节目疯狂打电话。
更何况它还能够尝试着为这类工艺的发展创新提出建议,也足以成为与同类节目相比的一个闪光点。
最后,根据官方消息,第二季孙冕老先生邀请了胡歌、黄晓明、姜文、陈坤、胡军等明星,你们猜他们会被派去干什么活?
文|秦明(珞思影视研究组)
曩昔的一两年间,视频网站中出产文化节目最多的是哪家?答案:优酷。
《晓说》、《听说》、《圆桌派》、《了不起的匠人》、《一千零一夜》……几乎百发百中的战绩,不仅为优酷揽取“豆瓣9.0分以上文化节目承包商”的美冠,在舞美炫目、模式出奇的网综大气候下,也令其独家“文青”气质得以魅力发散——5款节目中,《晓说2017》《了不起的匠人2》《圆桌派2》都是上线仅4个月就跨越了亿级门槛。
作为优酷“泛文化”领域的优秀代表,《了不起的匠人》系列可以说承载着优酷品牌更深层次的价值。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始终是无法回避的字眼,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在无人承继的酸涩中艰难求存。在连续两季用纪实镜头开采“东方技艺之美”后,11月21日,由优酷、心匠艺百和湖南卫视联合出品的文化纪实类节目《百心百匠》在优酷视频质朴揭面。
节目透过李亚鹏、李泉、孙楠、柯蓝、李艾、许亚军、吴晓波、马艳丽、喻恩泰等“名人体验视窗”,用一对一向匠人拜师学艺的沉浸模式,升级自《了不起的匠人》起开始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
“名人体验视窗”赋能
让中华匠心和中国匠人“活起来”
在《了不起的匠人》率先打开这扇“中华匠心”的传播之门后,宣扬“让更多的年轻人享受到文化之美”的优酷,推出又一档“摸索中国传统技艺传承之路”的文化新品——今日,文化纪实类节目《百心百匠》如约上线优酷。如果说前者是朴实纪录还原匠心之美,那么后者无疑想用更贴近年轻人的语态,来表达对匠人精魂的中国式解读。
运用名人嘉宾的体验视窗,李亚鹏、李泉、吴晓波、许亚军、柯蓝等名人精英落脚到全国各地,一对一拜师传统手工匠人,深度体验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和历史传承的对话里,最大程度的展现匠人“更酷”的一面,揭示传承匠心的意义与价值。
在陕西周至县,有个世代以手工造纸为业的村庄,名叫起良。据明代周至县志记载,起良村90%的家庭都有造纸作坊,村人用造出的麻纸跟商贩交换柴米油盐等生活物资。郝耀明是起良村“蔡侯纸坊”的一名老手艺人,14岁学习古法造纸,全身心投入到手工造纸艺术的钻研与生产中,至今已经71年。他的搭档禄俊海与他同龄,晚郝耀明一年入行,如今耳背佝偻,仍是“蔡侯纸坊”的生产主力。
第一期《百心百匠》选取中华传统里最悠久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为体验项目,通过李亚鹏、孙冕领衔的体验小分队亲历,把“古法造纸”的精妙绝伦和传承之艰,浓缩在上下两集约40分钟的纪实剪辑里。
历经蒸皮、踏碓、切番、打浆、抄纸等36道主工序和72道小工序生产而来的蔡侯纸,坚韧不易腐朽,但繁琐工序与无法量产的精细工艺,致其在先进发达的现代工业造纸挤压下日渐式微。而这种传承自中国传统技艺的纸张,如今被冠以“日本纸”的名义热销海外,虽然“纸贵”,却已与“洛阳”无关。正是源于这样的现实抱憾,《百心百匠》将首个记录镜头定格于这项古老文明。
跟随“蔡侯纸坊”负责人刘晓东和造纸术国家非遗传承人张逢学“学艺”,仅砍木和切番两项入门初体验,就让李亚鹏深感艰难:砍木遇马蜂蛰咬,被告知是家常便饭;切番累得汗如雨下,速度却被78岁的“师傅”碾压。体验之前,李亚鹏秉持“任何一种技艺,如果这个社会不需要它了,那就让它消失呗?我们有更方便的方法。”体验之后,他才方知短浅,“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还有什么是可以提到千年这两个字的,我觉得是很难得的!”
85岁的郝耀明,视力和听力都不甚灵光,面对体验者孙冕的寒嘘问暖,十句有七八句答非所问,但在指点孙冕“踏碓”手艺的窍门时,老人满脸神采,分享自己“踏碓”时被砸伤的手指。匠人精神不是舶来品,从古至今,中华历史中从不缺少匠人精神。《百心百匠》用“名人体验视窗”淬炼出更多生活之味,中华匠心和中国匠人的精神与面貌也栩栩绽放开来。
咬紧“文化大餐”不松口的优酷
解读匠人赤诚要义在于厚植文化自信
《晓说2017》里高晓松全程一个人摇一把扇,《一千零一夜》里梁文道深夜街头漫步拿着一本书,《圆桌派》里窦文涛与三两老友围一张桌煮茶论道……这些在豆瓣网友中神一样的节目,全是优酷近年来呈上的“文化大餐”。随着《百心百匠》上线,优酷泛文化节目类型已经囊括脱口秀、轻综艺、真人秀以及纪录片多个类型。
浏阳夏布、武夷山岩茶、藏族刺绣、皮影戏、唐卡……那些灿烂又略带神秘的传统文化,将陆续在节目里撩开面纱。在《百心百匠》开播发布会上,三位手工匠人压阵亮相,用三段故事为这场打捞中国传统文化的试炼拉开讲述帷幕。
昌黎皮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张向东,从13岁开始学习皮影,50年与皮影共舞的生活,他的一生也伴随着昌黎皮影的起起落落;纯手工植物染色地毯匠人周小寒,半路出家钻研宫廷地毯的制造工艺,一研究就是20多年,从一名练摊卖家变成硕果仅存的传统工艺继承者;西藏雪堆白传统手工艺术学校校长宋明,祖籍山东的大汉在西藏一待就是二十年,生根为一名藏文化的守护者。
《百心百匠》中,还有很多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民间匠人。节目出品人孙冕在发布会上叹惜“很多工匠艺人已经是最后一代的传承者”,一旦再没有年轻人投身进来,某项技艺可能就会从此消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熔铸于《百心百匠》记录中国匠人和中华匠心的点滴镜头之中。
首集《百心百匠》里,以“古法造纸”赖以为生的起良村,如今已没有40岁以下的年轻人从事这项生产,留在纸坊里忙碌的是一批年逾花甲、古稀的老人。比这更痛心的,是出品人孙冕在与李亚鹏等人探讨“古法造纸“时的发问:”都说纸是四大发明之一,但四大发明之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都不知道!“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仪”,文化对外展示、对内传承,都应该是一种自信表达。《百心百匠》对中国匠人和中华匠心的聚焦背后,是制作者体现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用心。古法褚皮纸抄造技艺的老艺人张逢学,现年78岁,给李亚鹏示范“切番”技艺,操持起半米长的双柄刀,手起刀落干净利落,直到刀换到李亚鹏手上,张逢学的一身真功夫才跃然而立。先前还灵活翻飞的刀刃,在李亚鹏手里变得缓慢迟钝,几刀下去就满头大汗的李亚鹏,衬托出老爷子数十年磨一剑的专注与研磨。
以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为引,既能让观者认识到一个多彩多元的中国,更让他们真正“看见中国“、“看见中国传统”,看到中国文化独特的韵味与气质。
故宫说传统文化才是最大IP
阿里大文娱怎么做“传承”这门生意
这两年,卖过“冷宫”冰箱贴、“朕亦甚想你”雍正御批折扇、“锦衣卫”行李牌的故宫,在网红时代的浸淫下,将传统文化经营成最大IP。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传统文化则是其中最深厚悠久的存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更是一个亟待开采的超级富矿,其丰富的物质精神资源蕴含着巨大的转化势能和可待激活的“爆点”。
站在文化网综市场领航者的位置,阿里文娱大优酷总裁杨伟东称优酷就是要“让更多年轻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令人回味的是,在优酷“相中”《百心百匠》之前,节目联合出品人、也是节目最初的发起者,《新周刊》前主编孙冕曾经历过一段“自掏腰包”为节目奔走的时期。深知文化节目不被商业“宠爱”,节目中的名人嘉宾全部“零片酬”出演,也希望借助名人效应能为那些即将消失的传承争取多一点的生存空间。
因此,优酷在成为节目的联合出品方后,首要做的,就是借力平台的强大势能,为中国文化与匠人魅力摇旗呐喊,“我们希望通过优酷在泛文化内容领域的平台综合势能,加上阿里生态资源的协同,能助力传播中国文化与匠人魅力,赋能工匠技艺”。
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恰好为这种转化提供了最大化的变现空间,传统文化中能够与时代结合的元素可以被更加细致地挖掘和阐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途径也因此大大拓宽。
以故宫对传统文化IP的开发为例,一方面是围绕IP周边来开发文创商品,一方面则是借力泛娱乐来推广故宫潜藏的IP价值。但这样的尝试难免“流于形式”,热闹有余,离传承文化的深层内涵还有差距。
如何在不消费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商业转化,也是目前文化类节目在寻求变现道路上的核心诉求。在11月初举行的“金熊猫”国际纪录片传媒制作人论坛上,阿里大文娱宣布:正在打造一条纪录片商业变现的高速公路。此次优酷对《百心百匠》的商业开发,就有望成为泛文化节目赋能的样板。借力与阿里生态资源的协同,优酷在《百心百匠》项目中,联动阿里大文娱授权宝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商业化的尝试。授权宝作为IP版权方和品牌商家的服务平台,将为双方提供包括内容影响力、IP商品化、整合营销等在内的全链路服务。
展望未来,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将助力传统文化产生更强的辐射力。过去的匠艺与匠心不该被冷冻在“无人维系”的冷清中,选择拥抱时代,拥抱互联网,是传统文化赋予自己活力的最好方式。当我们见证了故宫用几个小小的“穿越梗”就能实现跨民族、跨国界的文化连接之后,《百心百匠》里被期望“激活”的匠心与匠术,或者说是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应该能挖掘出更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责编|七号 排版|厂长 图编|秦明
这几年看了好多类似的纪录片,每次都感动到泪流满面……看着师傅们一生一事的执着与坚持,单纯的生活,扎扎实实,就会莫名想起当年在普寿寺与寺里师父在清冷的阳光下聊天的场景,有着因信仰而生的安定与归属感。大学的时候吧,听李亚鹏的一个访谈,好像是他在做书院中国基金的时候,他说:心有所愿,行而成力。恍然,是愿力啊。之后,这句话成为我一个桌签,提醒,铭记。遇到很喜欢的一套茶具,定制时,在茶座上写下“立定心意,专注做事”。后来,导师告诉我,作为一名学人,要“惜纸,尚文,尽责”。愿不负。
两星半,能了解到一些知识,尤其是古琴那两集。不过感觉对匠人故事还是讲得少了些。王者荣耀的广告太糟心了,十几二十分钟的片段要看四五次王者荣耀的广告真影响观感。
不让传统工艺变成历史,不让民间匠人师出无徒。芒果台出这样的慢综艺让人很意外,不过细想来他们的确出过一些更在意情怀的节目。借明星真人秀的热度来传播传统文化也是好事,非拍成纪录片那收视堪忧可不是更糟糕了。
传统手工技艺其实并不绝对的比现代工艺更好,而是传统匠人比现代工人更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道操作。
在tvb看了老狼那集:砖雕(看了部分)
良心综艺
第一集那个师傅真是帅炸了,剪辑很棒
很意外芒果台会在很好的时间段来做这段节目 孙李两人会实地带领大家到非遗老艺人那里 看到纯正的工艺 看到非遗技艺想要传承的困难 了解我们的文明 更期待拍摄的更好点
能够做这个节目弘扬古老的文化与技艺值得鼓励,从第一期来看,确实存在宣传嘉宾的真人秀嫌疑,如果认真拍成纪录片,更用心讲述古老的技艺并拍下全过程以及突出工匠们的匠人精神会更好。会继续看下去,有些东西需要传承。
第一集陕西人,老爷子们真可爱
信仰加成
中国需要更多这类的节目
那句“去复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大概就是打动我的点吧,很多有匠心的技艺或文化遗产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很多人忽略了,《百心百匠》所做的,就是把它们重新推到人前,让更多人了解匠心之美。
目前来看是一档良心的节目,喜欢这种现代人文和传统匠心碰撞的感觉,到底新旧之间如何平衡,其实是这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古琴那几集,老爷爷发现同一个制琴人用一棵树做的两把琴在他这相遇,呆一个晚上就要分别,屏幕里他哭得像小孩,屏幕外我也泪流满面。
很有意义的一档综艺节目!
很接地气的~
太 作 了 吧
额,评论是不是被水军占领了...
与其搞成一桩真人秀的买卖,还不如踏踏实实得拍成一部追寻匠心的纪录片。虽然第一期效果不算差,但看看后续的嘉宾和芒果台的尿性,弄成明星体验生活真人秀应该是迟早的事儿,王者荣耀冠名播出中国传统文化,emm,放在芒果台简直是合情合理~
陈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