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推理悬疑喜剧爱情动作电影
之所以写这个影评纯粹是我碎碎念想要吐槽的太多,并不是什么专业影评。
看的第九部希区柯克的电影,体感上也是为数不多的大女主电影,为什么这样讲,男主的戏份虽然多也很关键,但是总觉得这个人物非常的割裂,雪崩被困的时候在酒店表现得非常自我,为了铺垫剧情(歌声传递消息),先是在楼上大吵大闹不可理喻,又闯入女主房间还以造黄谣威胁女主,两个镜头就让人恨不得掐死他。但是到了火车上,他立马表现出,善解人意,冷静,执行力强,包括但不限于无条件支持女主相信女主,会多种语言,武能打架能爬窗,文能一秒根据包装纸确认老妇存在,音乐世家对曲调听一遍就忘不了(虽然还是忘了),还能演戏装晕,冷静用别人的枪枪战,三分钟学会开火车。就好像一个技能点点满的工具人。
相比之下,女主的表现就正常的多了,是冷静聪明热心又勇敢的完美大女主形象。并没任何出人意料的技能点,她也是在听了医生的话之后,先怀疑自己是否产生幻觉,但是看到玻璃窗上的名字等线索之后确认这可能是一起命案。
当然很多配角也让人记忆深刻,两个有点冷漠只关心板球比赛的英国gay子(女仆以为的),一对双双出轨的情人,枪战是迅速举白旗投降的男子,相比之下情人中的女子则大胆的多,还有同样冷静勇敢的修女,总之这部电影的女性角色看起来比男性角色行得多。
说完角色自然是剧情,前二十分钟的时候莫名死了人,又二十分钟简介留给观众的悬念又被希区柯克的两个暗示镜头——英国人为了赶上板球比赛隐瞒见过老妇人,情人为了不被发现出轨隐瞒见过老妇人——自己解开,即大家都有各自的理由隐瞒见过老妇人。理所当然的,后面讲了女主男主如何如何寻找老妇人。不过这一段还是看得人抓心挠肝的难受,那就是我太想知道为什么开头唱歌的老人被突然掐死,以及为什么餐车服务员,和女主同一个隔间那些表情阴森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大费周章的抓走一个普通的教师,并且瞒住女主。这个疑点直到医生的病人出现,修女叛变,老妇人获救,医生发现被掉包,火车驶入错误轨道,突然间我们枪战,都没有解决。
因为这个疑点,我真的饱受折磨。不得不说希区柯克在折磨观众上真的有一手,这部电影折磨观众的程度我认为绝不亚于夺魂索,夺魂索是一直有把刀悬在观众头上的感觉,即随时被打开的装着尸体的餐桌,贵妇失踪记的这个疑惑更像是一颗定时炸弹埋在我体内。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我自己内心戏过于丰富的原因,过快的电影节奏,丰满的剧情,还有各式各样的国家刻板印象笑话都会淡化这个疑点带给人的疑惑。
这也是电影带给我惊喜的一个点,当你以为这是推理悬疑掺点爱情喜剧佐料的普通希区柯克电影时,突然间我们动作片,突然间我们枪战,突然间我们爱国教育,电影的底色一层一层被揭开,带给人的观影体验也不断上升。
不过遗憾是我的外语水平局限于一点点英语,哔哩哔哩的翻译也只是翻译了英语部分,没有完全看懂所有的笑话和暗示。
当然这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惊还不止于戏内,电影拍摄时希区柯克仍旧在英国未前往好莱坞,一个自嘲的英国刻板印象笑话——下午两点半英国人一定在餐车享用下午茶——很自然把电影后半段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但是电影居然上映于1937年,拍摄于一个二战刚刚开始的时代,当我从电影作品中感受到艺术对未来的预见性的时候,这已经让电影本身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说一说这么精彩又剧情紧凑的电影我只打了三颗星的原因,自然是因为bug太多了。一是魔术道具那里逃走的男子,消失柜消失的人会在另一面出现,怎么那个箱子是个古墓吗,板子后面通往什么全新的世界是吗,这个男的就直接消失了?二是裹上绷带立刻进入休眠状态的buff,不管是老妇人还是后来出现的替身,一被裹进绷带里就不会挣扎不会说话了,一解开就立马恢复,影片中也没有任何使用药物的暗示。三是被打晕又醒过来持且一颗子弹的军官也没有交代后文。四是看医生一行人的行为,最开始是想在车站直接解决老妇人,但不幸砸中女主,后来应当是车上的工作人员全都被买通,想要向其他乘客粉饰太平的同时抓走老妇人,女主则只是计划中的一个漏洞,既然安排好了列车上的这么多人,为什么又在车站出手。而根据情人的对话来看,列车上的座位似乎是上车时随机产生的,应该不存在提前安排好女主和老妇人所在隔间的人的情况,那医生又是怎么准确的预测到女主的昏迷,在女主昏迷期间,或是其他时间买通同一个隔间的所有乘客,不过这一点与其说是bug,更像是剧情的推进有些刻意。
总的来说是惊喜不断但是有些小问题的好电影,值得反复观看。
2 ) 惊悚六部曲中最好的一部
所谓的希区柯克惊悚六部曲就是指1934版的擒凶记、39级台阶、间谍、破坏、年轻姑娘和贵妇失踪案。这部我最后看,但确觉得是最好看的一部。
之前在白朗宁观点中,目睹了michael redgrave的touching演技,没想到在这部片中可以看到他的另一面:年轻、幽默、勇敢、会使小把戏(逼女主角打电话给经理改变主意...)、偶尔又会有些小紧张(在明白女主角是回去结婚的时候),在好莱坞巨星盛行“只演自己”的年代,他的逗趣演出多少让我眼前一亮。更何况这是他第二次出演电影,之前还只是个舞台剧演员。cc附带的评论片也指出,同样是舞台剧出生的laurence oliver就绝作不到这样。呵呵,基于l.o.在多部剧中的夸张的戏剧表现手法看来,的确是这样。
在来说说大师的功力,在这部早期的电影中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长镜头的应用,镜头角度、蒙太奇等摄影技术、麦格芬的设置,以及许多涉及政治敏感部分的蒙混伎俩,均有体现。最不可思议的是,整部影片竟是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拍摄完成,其余的部分都是由透光背景和缩微模型完成。成本虽小,收效可谓巨大。这部电影也因此为他带来极大的声誉,希区被奉为:
the prince of english thrill-makers
呵呵 很不搭吧..
3 ) 希区柯克早期经典。喜剧多于悬疑
据导演说,本片的创作灵感来自于1880年的一位带着女儿去巴黎旅游的英国女人的故事。母女俩入住一家巴黎旅店。期间,英国女人突发大病,高烧不断。请来诊断的医生发现她得的是可怕的传染性瘟疫。女人被送医院后不久死亡。为避免真相公开可能引发整个巴黎民众和游客的恐慌,医生与旅店借故支开不知情的女儿,彻底清洗消毒了这间客房。之后,女儿返回寻母,所有当事人对发生过的事都佯装一无所知,好像一切完全出自女儿的幻觉。最后,当然是真相大白。希区柯克对这段奇闻异事可谓宠爱有加。它不仅成为本片的灵感来源,甚至还几乎原封不动地搬至其50年代热门电视剧集之中。而剧中女儿的扮演者就是大师自己的女儿帕特里夏·希区柯克(下图左)!
与通常开篇不久既进入悬疑主题的一贯的作品风格不同的是,《贵妇失踪》的头二十多分钟情节,几乎与惊悚悬疑毫无关联。也因此,这个开局被某些人指责为略显拖沓。不过,稍加分析一下便会发现并非如此。从戏剧性的角度,它在影片的人物性格刻画的一致性、合理性上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比如,那两位乘火车去看比赛的英国男子。他们不仅仅是这个加长开场白的喜剧核心。同时,希区柯克通过表现他们很不绅士的行为(抢位子,挂断他人电话),合理化了他们后来在火车上,为什么不去承认见过弗莱太太的动机。而如果没有这个铺垫,那么,显然观众便会质疑他们的拒绝合作的态度。再比如,开场结尾,花盆落下,本来是要杀死老太太却误伤了女主人公。而这样的情节安排,不仅呼应了老太太最后的特工身份,同时也是更重要的,它使得所有人对女主人公(甚至她自己也一度)一意孤行的行为都有了合理的怀疑的借口。而说道动机的合理性,影片中最出色的就是那对外遇男女的刻画。对于这俩人,希区柯克不需要在前面小客栈给予过多的行为铺垫。因为外遇不属于英国特色,各国观众对这种放之四海的男女关系都非常了解。所以,当他们俩为故事中段带来了最密集的戏剧性突变时(开始因为怕曝光,男的否认认识老太太。接着,因为自认为丑闻可以加宽对方离婚,女人承认见过;最后法律上发现不可行又改口否认),观众并不会觉得丝毫的虚假和牵强。不过,尽管影片在人物性格刻画一致性和情节合理性的处理上是非常成功的,但并非无瑕疵可寻。那个假扮修女的英国女人的倒戈行为,就多少显得有些刻意。
故事题材涉及跨国间谍犯罪,但是导演希区柯克在角色塑造上并没有参杂任何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所谓的坏人,即那些外国间谍,除了外表上偶露奸诈之外,几乎没有被过分刻意渲染丑化。而相反,某些本该坚定地占到正义一方的传统英国绅士,却成为影片讽刺和抨击的重点对象。而更有趣的是,这些人自身所存在的道德或者行为缺陷,被导演爱憎分明的划分了出善恶等级。并且,在影片的结局,处于不同等级的人也得到相应的的因果报应。比如,在希区柯克看来,那个搞外遇、欺骗女性的律师是首要大恶!所以当他最终露出丑陋的懦夫嘴脸之后,便马上被毫不留情地一枪毙命。而对比之下,沉溺于游戏比赛忘记是非公理两个英国人,则是属于可以挽救的对象。不过虽然如此,还是要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惩处才行。其中那位年长者要中枪挂彩才可幡然悔悟!而最终火车到站后,等待他们的也必须是一直渴望看到的比赛被取消的结果。至于那位穿着高跟鞋假装修女的英国女人,尽管有着舍身扳道岔的英勇表现,但还是因为前面的善恶不分得到了一个小小的惩处:腿上挨了一枪!哈哈。当然了,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表现出其善良本性的那些英国人,一定是毫发不伤。其中就有男女主人公。
希区柯克悬疑电影中一定要有“麦格芬”。而本片的“麦格芬”就是是一段包含着情报密码的音乐片段。不过它的最终功效似乎不如三十九级台阶的记忆先生来的强烈。男主人公因为爱情突降而忘记曲调,而屋里随即就响起了老太太钢琴声?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多少有点平庸。此外,影片甚至在必要的台词处理上都有意表现出了希区柯克的“麦格芬”理念。当老太太向两位年轻人道出真正身份和任务时,她说的是“这份情报关乎于两个欧洲国家”,却没有说是哪两个。
本片还有一出对白还喜剧性的呼应了一把希区柯克自己三年前的经典作品。当间谍发现病人被掉包并拆离了车厢。三人在包厢内挺到一声尖叫。这时女主人公说“难道不是火车汽笛?”男主人公回答到“不是!肯定是女人尖叫”……这让人马上想起了《三十九级台阶》中那个著名的“女佣发现尸体然后剪接到火车汽笛”的段落。
在法国新浪潮以全新的作者理论重新评估包括希区柯克在内的一大批早期导演之前,本片经常和《三十九级台阶》一起,被英国的影评家用来作为抨击希式的美国时期的作品风格的参照对比。他们认为,这位曾经在三十年代英国首屈一指天才导演在进入好莱坞之后,其作品已经失去了在原来本土时期的轻松、诙谐,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然,现在看来,这种认识多少有些保守和片面。好莱坞的条条框框虽然繁多,且美国观众对于电影的认识和接受度也与欧洲大陆有着明显差异,但是这些因素本身并不足以成为一个海外艺术家在好莱坞发展的根本性障碍。真正有决定意义的其实还是导演自己固有的艺术审美理念。希区柯克,虽然早期从师于德国表现主义学派,但却更敏锐的发觉到了电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在内容、形式、甚至明星效益与观众心理之间可能产生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并成功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而这无疑是与好莱坞产生了某种程度暗合。相反,同样是三十年代因躲避纳粹而侨居美国的德国大导演弗兰兹·朗,则由于受布莱希特思想体系影响太深,始终无法充分理解和接受以亚里士多德理论为主导的好莱坞电影理念,导致了其美国时期的作品的很难再达到早期作品的高水准。因此,我们既不能简单化的以好莱坞作为衡量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水准高低的权威尺度,但同样也不能就因为某某导演适应了所谓好莱坞模式,就武断地贬低其作品的质量。两种心态都是不健康的。
4 ) 集喜剧惊悚悬疑谍战爱情于一体的一部很可爱的作品
在这个除夕之夜,我在做什么呢!找点刺激
好久没看希胖的片了,选了这部想看很久的,刚好b站有片源
开头节奏略微有点拖沓,主线不大明朗,我还以为那俩英国哥们儿是主角,然后男主一出场给我的感觉就是帅但讨厌(这旅馆能不能带个锁能不能!
但是上火车之后节奏快起来了,这个失踪后所有人都假装那人不存在的梗希区柯克的短片黑死病那一集似乎也有,这里更早,还是挺能带动观众情绪的一种手法,赞一个
然后男女主开始合作的时候因为男主的嘴欠属性感觉瞬间过渡到了喜剧片,男主还一瞬间好感度拉满能力值max,质的飞跃有木有。车窗上的名字妙啊妙啊,货车箱里打斗那一段尤其逗,配上台词食用太可爱了
后面一波快进直接开始谍战了,换人的剧情设计我觉得还挺巧妙,就是谍战得有点突然,但是希胖的幽默感让这部分看着也不乏味。英国人下午茶时间都在餐车夺笋呐哈哈,还有几个车上的配角笔墨不多,但是个个性格很丰满,自私到极点的律师(怎么自私的总是律师!气抖冷ps他的阵亡方式泰好笑了。两个球迷中的那个大叔出去被开了一枪那反应好冷哈哈,说实话我要赶着看啥表演比赛估计也这心理,虽然看电影的时候咋弹幕高喊这帮人快清醒一点吧
高潮到临近结尾的部分似乎没啥特点,可能算比较早期的多人 枪战.mp4吧,结局将喜剧元素贯彻到底了,两个球迷实惨,被爱情冲昏头脑暗号都忘了就很真实。男女主气场很合啊,身高差完美,待在一起kswl,女主漂亮!可爱!演员后来咋没火捏。这种悬疑喜剧的爱情戏就是最dior的,似乎总喜欢欢喜冤家模式,三十九级台阶(剧情忘的差不多了 和myrna鲍威尔那对似乎都是这个理
对了,这“贵妇”选的好,这老奶奶太有高龄老师内味了,还很可爱,确实一开始让人联想不到是spy
大团圆结局,非常愉快的观影体验,适合除夕哈哈哈,希胖的片好像快看完了👉👈b站弹幕不多但是还是曾经的味道,想念有很多老电影看还有很多弹幕的时候(这就是当代独生子女的孤独瞬间吗bushi
5 ) 《The Lady Vanishes[贵妇失踪记]》
http://axinlove.com/2012/02/the-lady-vanishes/《The Lady Vanishes[贵妇失踪记]》
by @xinl.ve 120202
Movie Rating:8。
电影的黑白抹去了《The Lady Vanishes[贵妇失踪记]》在彩色片时代应有的俗艳,恰巧才看了《Vertigo[迷魂记]》,然后对比因技术进步导致大导演Hitchcock不得不适当用心于他的舞美老本行。在黑白片的世界,他不需要太过关注于他的金发女郎的风情,那种需要由精致化妆,恰当的服饰以及能够素面朝天的容颜所制造的媚人气质。Kim Novak[金·诺瓦克],《Vertigo》里饰演贵妇和普通女职员的对比可谓明显。实话说,Kim Novak的底子并不属于那种精致的美人范畴,她需要通过化妆才能成为贵妇人,反之,她则是一名穿着老土的普通肥硕妇女。彩色片时代来临后,导演Hitchcock的镜头总是色彩绚丽曝光十足的范。他的宠儿不仅是金发女郎、英国绅士,还必须那种极为漂亮的人物,譬如本片之中的Margaret Lockwood[玛格丽特·洛克伍德]、Michael Redgrave[迈克尔·雷德格瑞夫],端庄优雅的女性和英俊时髦的绅士。
暂且将导演喜爱俊男美女的疑问搁置,回到本片。因雪崩困在小旅店的众人已经构建了惊悚、悬疑或恐怖片的氛围——幽闭空间,莫不相识的众人、男女主人公——不过,更喜欢坐火车的导演只是介绍了各路人马后,就让他们都安稳地登上了离开的列车。有些诧异的安排,感觉在旅店段落在整个影片之中显得过于复杂和精细化。此段的安排,已经不属于电影艺术所能解释,而需了解因为导演钟爱某段奇闻[注1]而希望本片从被雪崩困住的小旅店开始影片的个人愿望。
另一个让人诧异的环节是看完小旅店的段落后,找不到电影的主角!!!在后来知道是年轻的男女为主角,通过他们的感知去感受列车上的情况。在旅店的时候,开始时好似店主,接着是英国的那对父子,然后是年轻女孩,又在某一段的时候转向老妇人,老妇人又因为楼上的跺脚声和年轻女孩产生交集而致引入流浪的音乐人。不多的时间内,电影周游了后来参与事件的主要人物,更多的笔触用来插科打诨些滑稽的笑料而非严格的塑造人物。毕竟Hitchcock的电影角色本来就不太具有鲜明的性格,而所谓靠主角串联电影剧情的做法,那也是后来好莱坞剧情片形成的电影观众的思维惯性。让女主人公早早死亡,《Psycho[精神病人]》那样,也不是没有干过。
进入列车飞驰的时间,也就逐渐开始感受Hitchcock的特征悬疑。正如追问“The 39 Steps”究竟是什么东西等一个疑问一样,在导演的电影之中少有需要剥洋葱或者玩俄罗斯套娃似的戏码。我就布了一个机关、一个关口或一个谜语,你能早早猜到了,那我的电影之于你也就没有太多的乐趣。不同于后期所言的“麦格芬”,“老妇人不见”是一个具体可以触摸的事件。在这样空间巨大的列车上,要藏起一个人其实也很容易,《North by Northwest[西北偏北]》的最后,男主人公就是从火车包厢的行李架上溜出来与女主角欢爱一场,一个人在火车上失踪了的谜题就摆着那儿,等给个合理解释,告诉观众人间蒸发是的确可能存在。
越来越明确感受电影的悬疑风格时,我也像个顽皮的小孩,悠哉悠哉地看导演如何去圆那些信口雌黄留下的谎言。恶作剧般期待导演最后捅个大窟窿,然后亲身出现在银幕给大家鞠躬道歉说:因为太过唬烂,连自己都编不下去了!与女孩Iris同包厢的角色要么被收买、要么与反派沆瀣一气,他们合起来欺骗Iris,非常说得通。两个英国佬怕停车耽误时间(电影交代他们做出决定的段落真是有意思,属于他们二人无心之中听到女孩可能要拉闸停车后临时起意),他们说没有看见老太太也是可以接受。那一对婚外恋男女中的男士因为顾忌身份曝光,同样拒绝表示见过老妇人而避免为Iris作证,自然是更容易被接受。火车上的职员一直配合医生的工作,他们的屁股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放在哪一边。
就这样非常简单的大谎言,非常直接的大变活人,Hitchcock的俊男美女怎样去戳破,观众又能靠什么揪住Hitchcock的小辫子?修女的高跟鞋应验漏了马脚的老话,逐渐拼凑的证据再加上敌方阵营关键时候的倒戈,这才把严密的大变活人把戏揭穿,之前严丝合缝的因果好像真找不到什么漏洞。丢两个问题:老妇人在小旅店丢下的硬币,特写的用意何在?火车玻璃上的FROY被谁擦去了?
注1: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88179/的第一段内容。
The.Lady.Vanishes.1938.PROPER.720p.BluRay.X264-AMIABLE
6 ) 英國紳士下樓吃飯需要換大禮服……
沒有一個多餘的鏡頭,原來看完才知道前面老太太和屋簷下演奏人的關係,爲什麽演奏人被殺了,為什麽愛麗絲的頭被砸,絲絲入扣緊密聯繫,黑白電影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特效,沒有浮誇的表演,但總是吸引人的,我想知道後面那兩個人有沒有看成板球比賽,最後驚訝又是在驚訝什麽呢?英國那個時期流行穿三粒扣西裝,粗花呢大衣很流行,女人也穿皮草大衣,捲髮帶髮夾,胸針,包頭巾一樣的帽子,英國人男女都拿手杖,男人喜歡氊帽,紳士們下樓吃飯要換black tie,非常講究的穿衣,失蹤奶奶的衣服描述很具體,粗花呢,燕麥色帶點棕色,有貼袋的外套,圍巾,氊帽,棕色的靴子,裡面穿襯衫,襯衫兜裡有藍色小手帕,女主角的衣服是棉布材質的嗎?裡面有墊肩,短裙,短靴,圍巾特意的系法可以露出logo非常講究的電影。
《贵妇失踪记》里真正的麦高芬是其中的心理学因素,“弗罗伊”太太的失踪实在无法不被看作希胖对心理分析鼻祖的善意嘲弄。影片在中段极力在心理学方向进行暗示,即将结婚的女儿绝望般地寻找着母亲。后段电影倏忽演变为政治色彩浓郁的惊险片,各种元素都极尽过火,结果枪战戏反倒文明得好像君子间的决斗。英国人对于这片的偏爱大概缘于影片里的英式幽默,拿自己国家开了涮之余,倒也没真的伤了和气,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同仇敌忾地一致对外。自我批判得如此不彻底,难怪本国观众会喜欢。
轻喜剧类型的悬疑,哪怕紧要关节处,也不失愉悦轻松。但整体时代背景却给人焦虑和危机感。黄金分割的典范:前头三分之一伏笔部分从容不迫,才能到失踪案后的三分之二部分令人屏息,节奏感和比例感绝佳。
谍战片混合喜剧因素,悬疑成分略少,不过并不妨碍希胖使用一贯技巧——麦高芬的设置,火车飞驰镜头的拍摄,对英国人的嘲讽,政治上的语焉不详(这些元素即使到了美国以后,仍使用十分频繁);结合时代特色,依旧好看。
好好看啊,中间段格外精彩,各种人物的内心描写也好厉害的。希胖的片子老少咸宜体现在每部里面都有美女,这部还紧张里面带点幽默
噗,Michael Redgrave拿着烟斗,戴起了猎鹿帽……
四年前我在看《空中危机》的时候,觉得这个构思好新颖,尤其是飞机窗上哈一口气后出现的图案,巧妙极了,结果,整个故事和创意原来来自七十多年前的希区柯克.....
谍战+欢喜冤家,悬念的设置上很是出色;对于二战纳粹德国的影射不言而喻;最喜欢的是那丝轻喜剧的味道,很好的消解了题材中的紧张感;当然不能忘了结尾枪战中那个手掌中枪毫无影响的铁血老伯···
1.希区柯克即将前往好莱坞前的倒数第二部英国电影,喜剧、悬疑、谍战惊悚与政治讽喻水乳交融,煞是好看。2.将火车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并被后世屡屡效仿(如汽笛掩盖话语、车窗划字、过道行走与窥探、翻窗爬到隔壁、行李车厢缠斗、道岔转向等)。3.前段喜剧尴尬美学,片中则拿精神分析开刷(一如Froy之名与不断以科学之名强行将一切解释成女主的大脑-心理问题),尾段枪战略潦草。4.只为明哲保身而说谎的大部分局外人、只关心板球比赛并倒光咖啡糖块模拟解说的两男、搞外遇又坚持举白旗的蠢货等角色均暗讽英国的绥靖政策。5.大变活人的箱子旋转门与逃脱用的活板门+礼帽中围观的兔子,被缠成木乃伊的“病人”。6.掐脖手和作为麦高芬的旋律暗语。7.又见希胖的无辜卷入阴谋之人母题。8.节约成本的特效拍法:远景为微缩模型,窗外景致为背景投影。(8.3/10)
Yes, you heartless, callous, selfish, swollen headed beast. -->你这杀千刀的!
三人成虎、群体性记忆篡改的故事,悬疑和喜剧融合的很好,甚至更像一部喜剧电影。车窗划字的桥段,为后世纷纷效仿;Froy之名,拿精神分析开涮。不过在希胖作品中,这部作品的plothole太多了,结尾枪战戏十分儿戏。Margaret Lockwood是真的好看
胖子你太可爱了!!!小儿女忙里抽闲谈恋爱我最喜欢了!
轻喜剧悬疑片,车厢里动物的反应,万花筒般的叠化效果。前半部分的喜剧铺垫,中段悬疑走向,直至最后的枪战无不恰如其分。
前半小时的情节初认为拖沓,没想到越到后面越觉得前半小时的厉害;中间的半个多小时在心理+悬疑,亮闪闪;最后独自行走的小截列车上的枪战,依旧精彩。
挺扯淡的一个片子,但是挺好看的,而且很喜剧,车厢里面的动物实在太可爱了。这个时候的希区柯克味道还没有那么浓。但是政治讽刺很强。
悬疑+谍战+爱情喜剧的混搭比39台阶更成熟了。
24分54秒时就已经伸出的双手,却要等你看完全片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以嘈杂(多语言)旅店开场,交代了各主要人物性格,在火车上故布疑阵、悬念贯彻始终,将政治阴谋和平常生活完美融合,以喜剧化的表演和事件安排、展示了一种令人害怕的图景。拍于二战(欧洲战场)还未爆发时,其预见性令人惊讶。
结尾的枪战片跟开玩笑一样,不过考虑到那是1938年,就忍了。希区柯克女郎永远都那么美。这是为数不多的政治爱国主义教育片吧,但仍可以拍得饶有兴趣,想想那时候我们在干些什么。
希区柯克电影的男女主角总有一种能够天生既有的侦查能力,带领观众进入到他们的世界。这个世界,即是从日常生活到国家阴谋的悬疑重重,但也像是一场两人之间的福尔摩斯游戏。
一开始以为是爱情片,没想到变成了推理片,推理推理着,又变成了动作片,一通噼里啪啦枪战之后,又变成了谍战片!!!你以为谍战片就完了吧,其实它还是个爱情片!!!哎希区柯克最后那个拿着还有一颗子弹手枪的军人是怎么给解决掉的你怎么也不说一声啊!!!
这一对太萌了,说是我最喜欢的希区柯克CP也不为过:你打架的时候我上去咬对手,你当福尔摩斯我来当华生,历经艰险终于见到周四就要和他结婚的未婚夫,却怎么也不能和你分别,Gilbert,you heartless,callous,selfish,swollen-headed b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