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孩子的视角展现那段历史,残酷被相对弱化,喜剧的元素结合更加自然,这种被妆饰过的历史更加温情,孩子的童话故事,开启孩子探索一个世界的兴趣。八路军在嘎子的眼里是区队长、罗叔、快板刘,是乐呵呵的大家庭,大家有着一致的愿望,共同奋斗着。有些话让孩子学出来反而比领导整日地唠叨管用,他装模做样地在孩子群里说着什么纪律主义的时候,屏幕上透出的不只是童真还有希望。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人人都有着抗日的决心,甚至翻译官也会帮助八路军,这固然是一种艺术的美化,像是给孩子们的一个童话,八路军打仗是场场得胜,被抓走的人也会被救回,被欺负过的也会报仇。除了开头的船夫、奶奶的死,没有什么太过沉重的东西。
剪接上相当棒的一部,开头节奏较快,枪声狗吠剪影式的战争场面八路的死将人迅速拉回那个年代。嘎子被村长叫住送东西的镜头相当灵动,缠着钟叔讲故事的片段也童真十足,看到枪的特写嘎子的眼里彷佛能看到光。故事讲到”两声枪响“刚刚出口,日军就进了村。钟叔出去探路的脚步牵着我的好奇和关心,没有什么音乐,仅仅是简单的向前走和躲藏就足够让人悬心,这就是电影吧。奶奶被杀的段落有一种默片感,特写时人物的表情各异,没有太多的声音,那段时间被奇异地延长,仰拍下的奶奶显得十分伟岸,却也敌不过那颗枪子。罗叔带着嘎子到部队的长镜头调度出彩,升降移动甚至不输现在的大片,紧接着一个拉镜头跟拍嘎子,展现了部队的状态,人人喊着“嘎小子”跟他嬉笑,最后止于区队长的转移命令,这大概才是当时的残酷真相,被小心翼翼地藏在这个童话世界的角落里。
黑白的影像更适合表现这种不血腥的战争童话,一条载着一条命的船悠悠荡开,开启了一个男孩的成长。从心心念念着奶奶烙给钟叔的大饼到把自己的战利品给大伯大娘,从撅着嘴喊“我偏不交”到低着头说“我犯了个错误”,从在人群里无力地看着钟叔奶奶被打到进进出出火中添柴点燃炮楼,这些成长显得那么不真实,又那么真实,那时的孩子承受着本不应承受的痛苦,虽然也有摸鱼、摔跤、打闹的快乐,看似与现在并无二至。
在我心里,童话的意义不在于给孩子一个虚假的美好的世界,而是开启孩子去探索一个世界、一段历史的兴趣,他们会渐渐发现世界没那么美好,但也没那么糟糕。
说实话,看完小兵张嘎之后,我的心中没有一丝激昂,也没有一丝热血。那种深沉的集体主义高潮或许不适合我。看见身上的孩童本性被压抑、因为仇恨而冲在战场一线的张嘎子,我只能交付出一份同情和心酸。或许要是在1963年,我会被批评为“修正主义”——那个《伊万的童年》被批判的年代。真感谢我活在当下。 特殊的时代,意识形态无法被忽视,也正因如此,小兵张嘎的叙事如同时代的电影一样,主角遵循着“追求、考验、成熟”的基本路径;但是同样也无法被忽视的是,小兵张嘎中关于个人和革命话语关系的探讨是存在的。不仅是存在,在我看来,张嘎子的成长和私密情感,才是影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哪怕我无法接受小兵张嘎的成长路径和背后机理,我还是要对崔嵬导演的创作报以崇高的敬意。 在那个胶片控制曝光的年代,小兵张嘎的摄影无异于是十分出众的。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几个。第一,一只小船从荷花淀里驶向大湖,水光接天,湖面散发出迷人的光区。要是Billy Williams先看过这段影片,他又有什么胆量敢拍《金色池塘》呢?这一个长镜头,完美并且娴熟地利用了影调的肩部关系,让我难以相信。第二,张嘎子刚刚“入军”,在小孩之中开展“宣传工作”。前景是一对小孩摆动的脚掌,中景是抬头看向张嘎子的其他小孩,张嘎子作为人物群中的最高点,即是后景也是视觉中心。我对这个镜头难以忘怀,因为它的内部充满了精彩的调度,并且,人物的摆放遵循着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原则。由此可见,崔嵬的调度功力不输同时代的大导。 但是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在张嘎子一步步成为“小八路”的同时,我们必须得看见电影中广泛存在的不真实性,我理解为“革命浪漫主义”。实际上,张嘎子虽然是个孩子,但他从开头就已经被定义成了样板式的英雄:水中与汉奸的斗争,张嘎子以牙战胜了枪杆子、义愤填膺地面对正在持枪找自己的士兵、以一己之力炸掉了碉堡……如此种种,都不会是一种现实,对于一个孩子,他的思想境界和生理能力具有难以置信的高度,这时,我并不觉得这是简单的战争和民族危难或者是仇恨能够带来的结果。所以我说,这种“浪漫主义”是残酷的,或许是我误读,但是崔嵬所安排的展现张嘎子纯真一面的戏码,都带给我一种不真实的割裂感,每当此时,我更感心碎。
浅谈剧版和影版《小兵张嘎》
——观《小兵张嘎》(1963)有感
本周的经典电影赏析课是由王海洲老师主讲,观看了1963年上映的电影《小兵张嘎》。因为在小时候看过剧版《小兵张嘎》,却不知还有影版,故有所期待,也难免在心里对其做了一些比较。该影片由崔嵬先生执导,徐光耀先生担任编剧。因着徐光耀先生有着多年在河北的生活以及参加八路军的生活,才有了如此平民化、世俗化的嘎子形象。
相较于剧版,我认为影版《小兵张嘎》的主人公更加凸显。在剧版《小兵张嘎》中,除了主人公张嘎,也就是嘎子这一主人公的故事得到充分表现之外,还有例如英子、佟乐、胖墩等嘎子的童年好友的故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表现,整个剧版塑造了以嘎子为首的少年八路小分队身上的英雄气,萌芽期间的爱国情怀。而对比影版,嘎子的男一光环十分明显,即使有胖墩、英子两位少年好友出现,但并未讲述太多这两位少年的故事,嘎子与这两位的故事也是寥寥,影版《小兵张嘎》主要塑造了嘎子这一位少年的勇敢,虽然嘎子身上带着一股乡土气息浓郁的“嘎里嘎气”,也就是骨子里的坚毅。这也就大概看出电视剧/网剧同电影的区别:电视剧/网剧虽然每一集大概在40分钟左右,但集数一般大于30集,算下来要1200分钟多,差不多是一部电影的10倍还多,有了时长上的优势,电视剧版的《小兵张嘎》因此可以塑造更多的角色,添加更多的副线剧情,而电影通常都在2小时也就是120分钟左右,时长较短,只能先紧着主角的主线故事开展情节。这其实就有了一个局限,在内容方面,电影的故事线与剧版相比就易显得单薄一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多数的家庭妇女都喜欢看韩剧,即使是国产剧也是更青睐于那些所谓的“洒狗血”剧情,电视剧/网剧中的人物数量越多,故事越复杂越易得到这类人群的喜爱,而电影则对她们来说吸引力较小一些。这样,电影的观影人群就可能会减少,毕竟在我国,像这样的家庭妇女,需要通过观看这些故事线复杂的电视剧来消磨时间,而电影则不能有这种效果。
此外,相较于剧版,我认为影版《小兵张嘎》中的主人公嘎子,该演员更能把这名热血少年身上的“嘎里嘎气”的劲头展现出来。嘎子对于爱国是朦胧的,他的一腔参加八路军的热忱来自于奶奶的死、老钟叔的被捕以及对枪的单纯执着的喜爱。为了枪,他和胖墩摔跤,被关禁闭,但他没有任何的抱怨,在关禁闭时,一听到有任务还是笑呵呵的去请求参加任务。这股“嘎里嘎气”,亦或是将其解释成坚定、执着、热血、有情有义,在电影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而电视剧版我个人认为则体现的不明显,或者说是体现的不够充分。电影的艺术特点就在于此了,主人公身上的特质能在寥寥几件事中得到充分地体现,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独特质感。这既需要导演编剧等在准备期间对于剧本的打磨,也需要选择好的演员,有表现力理解力的的演员来出演,这可能就是现在为何大部分所谓的流量明星,都无法在电影上取得一定建树,只能选择较为轻松的电视剧/网剧、综艺、歌手出道或是走红翻红的原因吧。
以上,就是我通过观看电影版《小兵张嘎》的一些思考。个人拙见,欢迎指摘。
《小兵张嘎》作为1963年的黑白故事片,是导演崔嵬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新中国儿童电影的杰作。如果说青年英雄形象被董存瑞塑造得十分成功的话,那么在银幕上被成功塑造出的小英雄形象则当数小兵张嘎了。 小英雄的塑造。《小兵张嘎》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广大老百姓之间的军民鱼水之情,歌颂八路军的革命精神和对战争中下一代儿童的精心培养和细心教育。从张嘎这一儿童视角着力地刻画出抗日战争时期,与敌人交锋的紧张激烈和武装区内的松弛幽默,含蓄地描写出张嘎在经历了各种不同的遭遇后,成长为一名小英雄的故事。剧中的张嘎自始至终以自己的“嘎”劲儿表现出一种坚强、机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儿,如小嘎子受伤了还赤手空拳地继续追击敌人;被敌人抓住后急中生智地点火烧炮楼等。可是,同时表现出来的还有一股执拗和任性的小孩子脾气,如和胖墩儿抢木枪并堵了胖墩儿家的烟筒。优点和缺点表现出的“嘎”劲儿形成了小嘎子独特的个性。在剧情的发展中我们不仅了解到嘎子的成长--由一个倔娃子成长为智勇双全的小英雄,还顺其自然地感受到影响张嘎成长的人物环境。嘎子听了老钟叔讲罗金保用笤帚疙瘩缴了鬼子的枪,便用自己的小木枪去缴敌人的枪;看到奶奶和老钟叔挺身而出挽救百姓的英雄行为,自己就挺身而出保护老满叔和胖墩儿,在进步思想和各种英雄行为的引导下,嘎子顺其自然地被教育、被感化,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成长为一名小战士、小英雄。 艺术表现。与同题材的儿童影片《鸡毛信》相比较,《小兵张嘎》则更具有吸引力,超越了单一的人物性格塑造,使整部影片在诙谐幽默的气氛下进行着,人物形象也充满了生机。摄影师聂晶在镜头运用和画面表现上也倍加小心,做了很大的努力和探索。整部影片被处理成一种简单明快的大色调,为了使小英雄这一主线条明朗,在光影的运用和支配上力求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大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活动和内在情感表达,情景交融把人物表现得更加充分饱满、更加逼真。影片的构图虽简单明了但精细凝练,避免一些复杂繁琐的情景表达,用一条明快的主线突出主要人物的“嘎”劲儿,借此表达出一种简单的儿童心理活动和对战争的积极态度。影片画面构图的支点也是偏向一方的动势支点,使人感到前进的动态,唤起人们奋起前进的力量。如嘎子在冲锋追击敌人时,镜头画面是一长镜头动势偏向左侧,用画面语言强化了小嘎子积极勇敢的一面。 影片中在运动长镜头探索上也富有特色,运动长镜头在60年代初期的中国影坛上还是很少见的,而当时西方先进的长镜头应用理论还没有传到中国,因此 摄影师只有在简单的条件下运用一些十办法来完成运动长镜头的拍摄,完善和三 富电影的镜头语言。影片中的经典运动镜头如罗金保带着张嘎去见区队长,他们走进饭店的后门,顺着梯子爬上了房檐,再顺着梯子爬下来,最后走进区队长的屋里。这种穿院子、爬梯子、上房子、下梯子的运动镜头,传达出人们对白洋淀小巷迂回复杂的感官印象,反映了嘎子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愤愤于找不到部队却落人“敌人”手中,借此衬托出当时嘎子对英雄罗金保的神秘印象。镜头画面随着两个人物运动,前景和后景搭配得当,全景和近景搭配得错落有致,把人物的运动全过程记录得十分明了。《小兵张嘎》中运动长镜头的巧妙运用,在中国电影发展镜头的演变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我是张嘎子!"--我有DVD!:)。。
儿时的回忆
看过无数遍,拿着枪的、卖西瓜的嘎子。葛优他爹是哪位啊?
为批判苏修《伊万的童年》应运而生的政治产物,却在特殊历史时期取得了难得的艺术成就。在样板电影涌现的前夕,为主旋律电影和儿童片树立了标杆。没有对白的开场戏,惊艳的场面调度长镜头,对人物的仰拍、特写表达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是塑造了嘎子这个载入中影史的经典形象,可惜的是环境音非常不丰富。
在电影鉴赏课看了10来个片段,今天完整的看完了。虽然日本人都是中国人演的,打仗的戏也很“抽象”,但那个时候有些电影真的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我很喜欢
算是经典作品了
呵呵
张嘎子比潘冬子机灵
看过N遍,教科书电影
最初的,经典的《小兵张嘎》。
小时候最喜欢的片子之一“红星闪闪,放光芒......"
比电视剧强多了,最起码人长得就好看
小说更好看
经历过抗战的那代人拍出来的战争片比较真实,既有残酷,也不乏乐观。主角的塑造也更符合环境,比剧版的愣头青强太多了。
童年的记忆
眼瞅伪军搜屋百姓遭殃,嘎子不仅从老钟叔那里学到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而且他自个的看家本事也再次派上了用场!注意此时特别插入了此行为前个“承受者”小胖墩的特写镜头:他不是下意识摸肩,而是嘴角也跟着兴奋开合,仿佛恨不得那一口是自己在咬!完全忘了上次被咬时自己脱口数落对方属狗!……嘎子的二度咬人与他后面点火烧炮楼(炮楼就像大号烟囱)组合起来所释放的理念:武器本无罪,关键看对谁!貌似与美国保守拥枪派价值暗合,实则存在着本质差异:前者为扩张好战性格,好战必亡,自然值得警惕(苏联也不遑多让。想想反战经典雁南飞伊万童年与苏军在阿富汗);后者乃保家卫国精神,忘战必危,必须大力弘扬!所以说抛开民族性这个最核心因素去空谈什么战争与儿童的关系都是在耍流氓!
牛逼闪闪放光芒
嘎子哥,你又是唱又是跳,咋老是那么高兴呢?
好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
悲惨而血腥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