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四天

HD中字

主演:帕维尔·文策尔,阿列克塞·古斯科夫,伊万·舍甫多夫,安德烈·梅尔兹利金,Sergey,Legostaev,Maksim,Kowalewski,吉里格力·多布金,安杰丽娜·汉奇,Gertrud,Roll,Petra,Kelling,梅拉布·尼尼泽,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马丁·布拉姆马赫,Veit,Stübner,Sylke,Langenbeck,朱利斯·尼兹舒寇夫,Thomas,Schunke,Yevgeni,Sitokhin,弗拉基米尔·斯比尔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2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3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4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5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6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3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4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5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6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7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8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9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五月的四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德国,二战结束前的四天。一位率领着他的部队占领海边孤儿院的苏联军官。一支在海滩驻扎的纳粹德国国防军部队。一种反常的危险的爱。所有人都对战争感到疲惫,只有十三岁的孤儿彼得,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英雄,千万百计煽动两支部队。直到他意识到,真正的敌人早就潜伏在其他地方,而他所谓 的敌人,其实是如父亲般的朋友。这时划清的不是敌与友之间的界线,而只是善与恶之间的界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70年代秀 第四季唐伯虎点秋香粤语暗之齿轮猎鹰突击斗破阴阳宅勇者之战新上海滩 黄晓明版毛骨悚然1981

 长篇影评

 1 ) 超越

俄创作德投资的《5 月的4天》取胜的不仅是节奏、情绪的控制力。相比《德国女人》控诉苏红,此片超越了战争。把孩子的英雄梦与大人对于战争的理解形成对比。而这两者皆不是在正义与非的区间,仅是还原、锁定到个人欲求、是非观的满足。每人都在为身体与灵魂找归所,不惜在停战时重拾枪火内战

 2 ) 集体记忆与“二战”的历史书写

文转自:从电影《五月的四天》看民族国家文化立场问题:陈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有七十年之久,此类题材的电影书写早已不再停留于“大炮轰鸣”的热闹场面,这段不可消弭的历史不断以新的视角出现在银幕上。各大国际电影节也不断将重要奖项颁发给此类影片,广为中国观众熟知的就有斯皮尔伯格的 《辛德勒名单》(1993)、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钢琴师》(2002)、史蒂芬·戴德利导演的《生死朗读》(2008)等等。我们可以从正面的角度看到,这些电影探讨了处于黑暗中的道德良知,身为纳粹分子却向往着人类的文明,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挽救了犹太人的生命,让人们看到了救赎的希望。从世界和平的意义上说,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平等相待,自然远胜于相互之间的隔阂与敌视。面对这些不断被注入新意的影片,电影研究与批评不仅要关注其艺术和人性的发现,而且有时又不得不介入历史的阐释框架之内。由俄罗斯、德国和乌克兰合拍的《五月的四天》,便是一部因“二战”历史问题而引发争议的影片。该片从创意到合资拍摄直至进入各国电影市场的过程,一开始似乎十分顺利,其讲述的战争与人性的话题也颇有新意,但在俄罗斯上映过程中,却引来激烈的反对声音。透过批评者的观点,我们发现,文化记忆理论与有关战争正义性的言说、个人视角与集体乃至国家视角的价值对立,也许都会对有关电影的评价乃至历史的理解发生影响。电影触摸“二战”历史的同时,民族国家的立场和文化记忆从未消失过,但在国际关系格局不断变化之下,既有的历史书写和正义性划分不时受到新的挑战。电影参与历史书写,这一命题在大众影像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看待历史真相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历史评判,这些电影文本之外的问题,却终究要成为电影研究的不可或缺的视角。

一、论争:电影是否为某种历史观提供支持

2011年8月9日,由俄罗斯、德国和乌克兰三国投资拍摄的电影在瑞士洛迦诺电影节首映,并最终斩获最佳男主角奖。从三方投资情况看,德国出资最多,为六百万欧元,乌克兰投入仅为五十万欧元,而俄罗斯投资为一百二十万欧元。俄方投资虽然不多,但却是由国家文化部所为,因此其意义不可小觑。何况故事的创意来自俄罗斯制片人兼主演阿列克赛·古谢科夫。古谢科夫曾获得俄罗斯人民演员称号,其所代表的国家形象意义应该非常明确。该片首映之后,还在俄罗斯几个电影节上获得了不同奖项,整部电影制作堪称当今欧洲一流水准。电影采用的是一位德国少年的叙述视角,隐喻德国人对“二战”后期占领德国的苏军的认知过程,国家和民族的和解意图在这部电影中似乎得到了充分揭示。为此,古谢科夫和德方导演阿海姆·冯·勃里斯都相当自负。然而,当俄罗斯独立电视台准备在胜利日前夕,即在2012年5月7日晚间播放这部影片时,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在俄罗斯老战士协会的强烈要求下,独立电视台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播出计划。老战士协会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该片违背了历史事实。客观地讲,《五月的四天》在德国上映已达半年之久,收获了高额票房,加之获得多个电影节奖项,可称得上是艺术与票房的双丰收。那么,为何会在俄罗斯国内突然引起巨大的反对声音?其中意味倒是颇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在文化阐释普及的年代,电影艺术几乎难以在封闭的文本系统内独善其身,其所触及的历史和人物无可避免地要受到集体、民族乃至国家文化立场的审视和解读。和解还是对峙,犹如一首变奏曲不停顿地演奏。如果放弃思考,也即意味着自身的话语权力将会在无形中被他者立场悄然吞没。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们不妨先对这部影片的剧情做一下基本介绍。《五月的四天》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1945年5月5日至8日,地点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波美拉尼亚地区。苏军大尉果雷尼奇带领一支八人侦察小分队来到这里,并驻扎在一所收容德国女孩子的福利院内。彼得是这里唯一的德国男孩,虽然只有十二岁,却深受法西斯主义思想影响,试图向苏军侦察兵开枪。大尉果雷尼奇沉着地拿下彼得手里的冲锋枪,但并未把这个孩子当敌人对待。离福利院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一支德国部队,他们想从这里登船撤离至丹麦并向英国人投降。夜里,大尉派人破坏了德国运输船上的发动机。5月8日,侦察分队的上级指挥官少校格鲁金来到福利院。这天正好是纳粹投降的日子,少校喝得醉意醺醺。当看到福利院一个德国女孩时,少校产生了施暴的邪念。大尉果雷尼奇不顾少校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毅然上前阻止并缴下少校的手枪。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耻行为,少校格鲁金宣布福利院里住着化装的“弗拉索夫”分子①,随后率领部队进攻福利院,准备消灭果雷尼奇大尉的侦察分队。为了保卫福利院的孩子们,驻扎附近的德军部队前来增援苏军侦察分队,他们共同与少校带领的苏军部队进行战斗。影片最后,这些德国军人带着福利院的孩子们一起乘船前往丹麦。

影片讲述的故事本身实在令人称奇,类似的“二战”题材电影在苏联及解体后的俄国电影史上从未出现过。影片所着力塑造的主人公苏军大尉果雷尼奇,堪称富于高尚人道情怀的苏军军官形象。他的妻子和孩子都死于德军包围之下的列宁格勒,但他却并未因此满怀复仇之心地对待德国平民。在夺下彼得手中的枪后,他并未追究这位受纳粹思想毒害的少年的罪责,而只是把他当成不懂事的孩子来对待。在福利院里,他对手下士兵严明纪律,决不允许对德国女孩非礼施暴。他还和士兵们拿出美味食品,与福利院的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庆祝和平时刻的降临。为了维护心中神圣的人道精神,果雷尼奇甚至不惜冒犯顶头上司,并最终惹来杀身之祸。阿列克赛·古谢科夫不愧是俄罗斯人民演员,他把果雷尼奇塑造成一身正气的苏军英雄,战斗经验丰富并且富有道德良知。影片结尾,虽然这位英雄悲壮地牺牲在自己人的枪口下,但他的死却赢得了彼得和所有德国人的深深敬意。从电影本身来看,它的主题和表现意图几乎完美得无懈可击。

然而,也许正是由于这部影片在德国放映长达半年之久,电影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功能得到了充分发酵,它所隐含的敏感话题也随之被揭示出来。一些俄罗斯城市拒绝该片上映,认为它歪曲了苏军和俄罗斯的国家形象,一些俄国影评人也对此片大加挞伐。当然,要想了解这些针对此片的激烈言行,还必须从俄、德两国当代文化语境中予以阐释。德国文化记忆理论的代表人物阿斯特莉特·埃尔曾说:“文学与回忆或者说记忆(个体以及集体记忆)之间的相互联系,已经成为了目前最热门的文化课题之一。”②关于“二战”时期德国人的回忆,是当代德国记忆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按照德国学者耶尔恩·吕森的划分方法,以1968年和1989年为界,可将战后德国人分为三代,即战争和重建家园的一代、战后第一代、战后第二代。作为战争和重建家园的一代德国人,他们努力将自己与纳粹主义和纳粹大屠杀撇清关系,将其从自己的历史中剔除出去。“对德国人来说,这第一阶段是作为彻底的失败体验而开始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彻底失败,而且也是集体自尊和民族自我理解的崩溃。当时的德国人把战争结束和战后初期体验为历史连续性的彻底断裂,在这种断裂中,他们必须摒弃过去,但作为继续行动的前景的未来,却尚未在他们的掌握之中”③。战后一代有意续接民族历史的断裂,承认纳粹主义曾是本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但却有意识地同纳粹主义划清界限。战后第二代,即1989年之后的一代,开始从家族认同的角度承接民族自我的延续性,因此营造出浓厚的德国家族史回忆书写文化语境,其中既有犹太裔女作家莫妮卡·马龙《帕维尔的信》(1999)记录“二战”反犹以及东德政治的小说,也有代表德国主流社会群体的乌韦·提姆小说《以我哥哥为例》(2003),从纳粹后代和旁观者的角度重现有关“二战”的家族记忆。当然,“华沙条约”体系垮台之后,战后德国“受害者”记忆的作品形成了文化热点,如玛塔·希勒斯写于1945年的日记《柏林的女人》(2003)再版,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描写苏军占领柏林时德国妇女所遭受的屈辱。这样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与以往“二战”胜利一方的正义性表述形成内在的紧张关系,也提出了这段历史如何再言说的问题。应该指出的是,这些文学与回忆不仅是文化的热点,起着家族认同和民族自我认同的意义,同时也正在成为德国人自己重新书写历史的一部分。这也就意味着,在此文化语境中,文学和电影参与国家和民族历史建构的功能被不断加以强调。德国文化记忆理论学者阿莱达·阿斯曼也曾认为:一部分“德国人准备用他们的受害者角色偷偷替换他们的历史责任,这一点不能低估”④。

上述文化语境自然会引起相关国家的警觉。俄、德、乌三国合拍影片《五月的四天》问世之后,俄罗斯国内为此所产生的激烈论争,根源就在于其所触及的历史书写问题。该片围绕俄、德两国有关“二战”的敏感话题,虽然塑造了一位高尚的苏军大尉形象,但是所描写的事件本身却留下了异质的阐释空间。前面已经提到,集体回忆“二战”结束后被占领者“强暴”的恐怖记忆,正是“冷战”之后德国的一个文化焦点。在反对者看来,《五月的四天》恰好进入到这一文化语境之内,并可能被看成是来自俄国方面的一个佐证,这无疑触动了国家和民族形象的根本问题。在此背景之下,电影艺术奖项以及市场等方面的成功,显然已无法掩盖国家和民族之间在历史评价问题上的分歧。从发表在俄罗斯《文学报》2012年5月16日的一篇文章来看,似乎可以见出批评者愤慨的理由。这篇题为《并非俄罗斯的神奇童话》的文章写道:“在出现了类似《恶棍》这样的电影之后,似乎能够证明,在电影拍摄的不久以前,苏联军队粗暴地撕毁互不侵犯条约,开始轰炸熟睡中的和平的德国城市,烧毁德国村庄,利用死亡集中营的人体材料,出售头发以供弹簧垫原料,人皮做灯罩、钱包,用人体骨灰去做肥料,驱赶成群的德国少男少女去西伯利亚做苦役,强迫、强迫———”⑤文章作者首先表达了对俄罗斯国内某些电影的不满,认为这些电影生产者和创作者单纯从市场票房出发,缺乏对国际文化语境的基本嗅觉,所拍摄影片会产生帮助新纳粹分子篡改“二战”历史的作用。随后,作者笔锋一转,道出了时下对“二战”中苏军占领德国的负面书写的隐忧:“戈培尔在地狱里拍手叫好了:互联网上说犯下残暴罪行的不是法西斯士兵,而是苏联士兵对德国妇女和儿童施暴。矗立在柏林特列普多夫公园的苏军解放纪念碑,被侮辱性地写上:‘纪念不知名的施暴者。’尽管有德国媒体在20世纪60、70年代曾经报道过被苏军拯救过的上千儿童后来的命运,但是法国的一些研究者却在用某种方法计算出‘二战’之后被强暴的德国妇女有二百万之多,当然这些施暴者是苏军士兵,而不是法国、英国和美国士兵。”⑥显然,俄罗斯《文学报》这篇文章的作者注意到有关“二战”的历史叙述场域问题,这一点事关俄国的国家和军队形象。近年来,关于德国妇女被苏军“施暴”的问题屡屡成为焦点,如在2002年英国军事史学家安东尼·比佛尔撰写的《柏林,1945年沦陷》在英国出版。该书根据俄、德、美、法、瑞典等国战争档案以及当年受害人的记述写成,其中提出,在1945年苏军攻入柏林至1948年开始的“柏林危机”这三年时间里,估计有近二百万德国妇女遭到苏军强奸。该书出版发行后,立即受到俄罗斯驻英大使的指责,称其是对俄国的“侮辱”。2003年,德国女记者玛塔·希勒斯在1945年撰写的日记《柏林的女人》再版,成为当年德国最火爆的畅销书,由此也引发了德国和俄国之间关于苏联红军是否大规模强奸德国妇女的外交争论。2008年,根据该书改编的同名电影,由德国和波兰拍摄完成,该书的国际影响力再一次被放大。在此背景之下,《五月的四天》在俄罗斯国内引起激烈争论,自然具有维护国家和民族立场的意义。

 3 ) 军人的荣誉

二战结束前,一个7个人的苏联小分队占领了德国波罗的海沿岸的孤儿院,同时海滩上来了一群100号人的的德国国防军溃兵。双方都很有默契尽量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刻不作无谓的作战牺牲,同时德国国防军坚决要渡海到丹麦境内向英军投降。

整部片子以一个德国小男孩的视野展开。他一直力图挑起双方军队的对峙,以证明自己对战争、对英雄还是懦夫的理解。直到最后他才意识到,真正的英雄是对人类原则的坚持,为人性、善良和美好的追求而作的牺牲。

影片最后张力十足让人难忘。在德国正式投降后,苏联小分队和当地的德国妇孺都沉浸在和平到来的喜悦,然后后续的苏联部队冲进村庄打算强暴德国女孩时,在道德面前,苏联小分队上尉奋力阻止,最后双方火并。在这关键时刻,海滩上的德国国防军出于军人的尊严,也终于下定决心加入战局支援苏联小分队。 在和平到来曙光,不管是苏联人还是德国人,不管是军人还是平民,每个人都无比渴望回到祖国,过上平凡而平静的生活。但在道德原则面前,军人们毅然抬起武器,以生命为代价,为自己的天职做了最后的注解。

 4 ) 克制的力量

观影之前真的没想到这部片子这么精彩,面对二战这个沉重的题材,导演举重若轻,将整个影片的节奏控制的非常出色。
整个故事中,小男孩彼得是线索人物,他的行动很多时候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点;同时它也是主要的观察者,从孩子的视角去解读这个残酷的世界更耐人寻味。在他这个年纪,正是叛逆的时期。父母双亡的惨剧也为他的生活蒙上阴影。在他眼里,父亲是英雄,是为国捐躯的勇敢者,他内心也梦想着成为英雄,赢得尊重。
然而此时,德国却宣布战败了,英勇的军人们一夜间就变成了失败者,这与他的英雄梦严重冲突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是彼得重新理解英雄的含义的过程。
在这条线索的引导下,影片的张力开始慢慢积蓄,如同慢慢拧紧的发条。孩子们对红军越来越亲密,红军也越感觉对这群孩子负有责任。终于红军之间为了这个孤儿院反目成仇。当坦克炮弹轰开孤儿院的那一刻,积蓄的力量宣泄而出。心中的隔阂消失了,人为设定的标签脱落了。不管是布尔什维克还是法西斯,是沙俄后裔还是革命者,是胜利的一方还是战败的一方,是敌还是友……都不再重要。只有最纯粹的人类的感情展现了出来。
面对这种深刻而又沉重的战争题材来说,导演能克制住抒发个人情怀的欲望是很难的。在这种激烈的冲突背景下,充满冲击力和情绪性的影像能极大的影响观众,从而将导演自己的关于人性善恶的,关于战争残酷性的,关于民族与国家的荣耀与苦难的许许许多多观点可以强有力的表达出来。然而这部片子的导演克制住了这种冲动,克制了抒情的欲望,克制了说教宣讲的欲望,竭力将情绪控制起来,避免用影像直接对观众进行引导和说服。正是这种克制,才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让影片能更深的接触观众的内心。
这种克制不是回避,对战争痛苦本质的反思贯穿影片始终。真情而不煽情,正是这部影片充满魅力之处。

 5 ) 难以言说的哀伤

每次看完战争片心情总会不好,和中国拍摄的一些伟光正的战争片不同,欧美表现战争的手法总是很真实,真实的呈现战争的惨烈,以及战争带来的创伤……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五月的四天》,那这部影片应该算绿色电影,影片当中的主题基调是绿色,因为在五月。也许是时间恰好,也许是导演可以为之,绿色本身代表着和平,当我们观影的时候,会感受到一种平静。

当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本来是敌对的良方军队狭路相逢,胜利方苏联军只有8人,而德军有80人。战争实在是太漫长了,漫长的使人们已经没有了拿枪的力气。而他们同时遇见的福利院竟然成为双方共同保护的地方。

如果影片这么一直拍下去可能就没意思了。拐点就发生在苏联军队一个长官要侵犯福利院的一位女性的当口,而本来驻守在这里的苏联军官制止了上司的行为却因此得罪了上司、进而引来上司的报复,不惜调来军队坦克对同胞大肆进攻。如果历史属实,这8个即将回家的战士应该是客死异乡了。

影片好就好在,节奏控制的非常好,演员的表演含蓄内敛,收放自如,为了表现不是战争的战争带来的恶果而将战斗场面拍的简单掠过,再配上悦耳的音乐。

有人会利用战争去释放他的恶,而有人即使是在战争中也会保有自己的善。

最后,只想说一句,千万不要让傻X当领导!那简直就是组织的危难!

 6 ) 一部迷人的反战片

故事本身非常迷人。德国海边,五月的四天(实际上是1945年5月8日战争结束前的四天,苏军已于4月30日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5月2日,德国元首继承人卡尔•邓尼茨命令德军部队停止抵抗),此时的苏军在德国本土已进入收残扫尾阶段。一位苏联上尉军官率领的8人小分队,一位前俄国贵族男爵夫人看护的幸存孤儿院,一支在海边集结准备乘船去丹麦向英军投降的纳粹小部队,这场战争对于他们,已失去太多,他们早已疲惫,他们只想着战争结束后的生活,战争的伟大意义于他们又如何?他们不再争论是叫圣彼得堡还是列宁格勒,柴可夫斯基或舒曼的钢琴曲一样动听……战争对于个人只有残酷。任何时期,任何国家,总有叫嚣战争的好战分子。往往,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士兵只沦为政客们的牺牲工具,他们的死,只对他们个人他们家人有意义。战争,只应是别无选择之后的最后选择。

 短评

4.5. 小男孩对对战国的憎恨,对爱情的嫉妒,到最后,最后半小时的悲壮。德国人一直不进攻。BTW上尉曾经两次被捉进劳改营,这群人其实即使活下去也逃不过古拉格的命运。

3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在这种激烈的冲突背景下,充满冲击力和情绪性的影像能极大的影响观众,从而将导演自己的关于人性善恶的,关于战争残酷性的,关于民族与国家的荣耀与苦难的许许许多多观点可以强有力的表达出来。然而这部片子的导演克制住了这种冲动,克制了抒情的欲望,克制了说教宣讲的欲望

4分钟前
  • 怪人村
  • 还行

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赢了,却在人性的善恶战争上输了。

7分钟前
  • 梅花野老
  • 力荐

红军和纳粹联手对抗红军,只因为一群认识不到四天的妇孺。抹去了战争的是非定性,只有人性的善恶绞杀:以孩童视角讲述战争是人性的炼狱,这才是最好的反战电影。

1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战争反思是成熟理性的结果或者动因,在孩子身上却几乎不可能发生,战争给孩子留下的可能就只有伤痛或者仇恨。讲述二战结束前德国的一个海边小镇发生的故事,最后俄国人和俄国人打起来而且还是激烈枪战,感觉还是又点铺垫不够。

11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2016.05.24有的人利用战争的掩护尽情释放人性的恶,可也有的人努力让自己在战争中依旧保持人性的善。

15分钟前
  • 小悬子
  • 推荐

电影的综合素质是可以打四星的,但是剧情实在太魔幻现实主义了……苏军在德国烧杀抢掠不假,但绝无可能为了女人发生内讧——这种行为的严重程度可是远远超过强奸民女的,真把慈父的古拉格不当回事了?抹黑苏联是欧美一贯的风气,然而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是,死在艾森豪威尔战俘营里的德国俘虏数量可是远远超过苏联战俘营的。PS:出于好奇我特地去英文维基考证了影片中提到的“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说辞,事实上剧本的出处只是一个俄国杂志上刊登的故事,没有任何文献和档案可以支撑它的真实性——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假,但也不能这样胡编乱造吧

16分钟前
  • 冰橙
  • 还行

为保护无辜妇孺免糟蹂躏,8个苏军与80名准备投降的德军由敌化友,联手抗击苏军坦克师。人渣不分国界,血性亦然。

18分钟前
  • 沉默の玩
  • 还行

战争结束了又怎样,这个世界依旧会有枪声炮火。

20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推荐

短短四天,男孩彼得面对失败、失望、愤怒,在二战尾声的日子里,颠覆了世界观,了解了更多人性。他终于明白人不想死并不意味着是懦夫,明白视为敌人的人也会保护自己一方,明白威风的大英雄其实也有一段斑斑血迹的往事……最后几名俄军和他们一直想抓的80名德军为从浑蛋俄国军官手里保护福利院的妇孺而携手战斗...小彼得最后望着那位保护自己的英雄消失在硝烟中,或许这便是他成长的丰碑。善恶不分国界,战争、运动这类东西只会让恶的更恶、有恃无恐借机发挥肆无忌惮,而善则更孤独高洁、弥足珍贵。

22分钟前
  • 小灰烬
  • 推荐

有人说和十三钗比,我没看过后者,不好评价。但导演身为德国人,能从大肆酒后革命强抢民女的苏联红军中找到积极因素直至并肩作战,难以想象会有中国导演能在总急的审核及英明领导下做得出来。当然,片中还是有感情受到不加掩饰的强烈伤害的群体,政委嘛。

27分钟前
  • 动植物研究
  • 推荐

四天的人性考验,这一次,“划清的不是敌与友之间的界线,而只是善与恶之间的界线。”(春日影展徽章get)

32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战争永远不是一方的胜利

34分钟前
  • 西决
  • 推荐

豆瓣搞了个什么春日影展,有勋章,为了这,我也是拼了。确实冷门,事件的表述未尽其色,战场的混乱却属实精彩——小b崽子与无规则少校是脆弱生态的平衡破坏者,以此切入战争反思,很有想法。

37分钟前
  • 妍春
  • 推荐

看到最后气炸,真想拿把冲锋枪把该死的苏军少校给突突了。八人苏军小队的头儿上尉是好人,想坐船出去找英国人投降的德军残部头儿中校也是好人,他们都想和兄弟们活下来,战争已经结束,他们本可以活下来,结果来了个人渣把一切都断送了。船和生的希望给了妇孺,而本来不该死的人却牺牲了。

41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9/10)本片改编自同名俄国小说,同时也是取材自真实事件。这个故事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它的关键片段是发生在德国投降之后。8个苏联红军没有死在80个德军的炮火下,却因为意外得罪了上司而遭到处决,有时候现实就是这么的荒诞。

44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战争的残酷性,有时竟然不是战场的血腥。有谁能料到,在德国宣布投降后的四天,德国一个海边小镇上仍然发生了非必然的牺牲。前一秒还在欢庆,后一秒就是莫名的杀戮。最后德军和8人苏军小分队,共同抵抗80人苏军的攻击时,我们只能看到荒唐与愤怒。

47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很好的故事。当战争结束,还有什么值得流血牺牲?当战争结束,什么才是分辨敌我的根据?——这是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

50分钟前
  • dblddx
  • 力荐

一种热血一种激情一种仇视一种分裂 战争 最不该被放出的罪恶 一个避开战火的视角 善与恶并立

55分钟前
  • pandora刀刀
  • 推荐

战争片里的奇葩片,到了终极阶段,居然已不分阵营,只为人性,只为了女人和孩子,于是将生的希望留给她们,自己却英勇赴死,闪烁着无限的人性辉光。但,这,也许,只是一个传说。真实的人性世界里,往往会屈从于阵营,屈从于权力,屈从于上下级关系。那里没有反抗,只有服从。本片也强烈抨击了前苏联的各种荒谬。

58分钟前
  • 毕大费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