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行走在城市里的人们
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听
上周我走到东河晦暗的深处
今天则经过曾是广场大饭店,现已布满外墙的巨大鹰架
性手枪乐队贝斯手席德·维瑟斯在切尔西旅馆唇齿间溢出的啤酒
爱伦·坡从废弃的木箱把活生生的猴子放到油腻的南街
安迪·沃霍和他的墨镜 ...
这座城市的故事 在我们的眼前消失
眼睁睁看着从我们热爱的城市中逐渐消失的一切美好和丑陋
我们要建构一个想象的城市来存放我们的记忆吗?
因为当你深爱一样东西 当它消失一点 你也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
可是,当你曾热爱的地方变得可怕
当你看到熟悉的街角 竟然会害怕它的阴影
看到一样的阶梯 却不敢爬上去
我从不知道活在恐惧中的感觉
我一直以为恐惧是别人的事 弱者才会恐惧 我从来不曾害怕
终究你也沉沦了
当你被恐惧侵袭 全身颤栗
你这才知道它一直存在 在你爱的一切的表面下等待
从此你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放你 回不到原来的地方
你内心的陌生 已经占据了全身
当我看到曾走过街头的自己 不禁会想 我能再跟他一样吗?
推荐这部电影的主题曲:Sarah Mclachlan - Answer
http://ilm.blogcn.com/diary,13226630.shtml据说后者就是男版【勇敢的复仇者】和【七宗罪】 的结合,
也是讲动用私刑的问题。
看到一半的时候和老公说起这部电影,说这部电影想拍现实真实的社会存在,但是我担心这部电影要怎么收尾。打趣地说起,复仇电影最后是为了图个酣畅淋漓的an eye for an eye,但是太理想化;很多批判现实电影最后是一黑到底,看完让人沉默好几天。我说,我很喜欢这个热爱生活的女主角,她有爱人,有朋友,有热爱的工作,还有只狗,她还会帮邻居扶门,一切都很完美。只是那天晚上和未婚夫去公园遛狗,被命运砸中,砸倒在地。最后会怎么样呢,如果一黑到底,我会难过很久;如果太理想化,又感觉枉费了电影前半段的真实。
当时老公说很真实但又不理想化的电影也有啊,例如The Next Three Days,然后我们还开聊了很久。最后鼓起勇气把电影的后半段看完,幸好,幸好是这样的收尾。
前半部的真实在每个细节都值得推敲还不会推出个大bug来,至少以我这种普通观众的认知水平来说。
1. 必须是一黑一白的搭配,不然就变成了白人孤胆英雄的颂歌。黑人警察叔叔的执着和白人女主的火花才能让人想到超越种族的人性、道德和正义。
2. 第一次开枪在便利店,这一场时间不长,但也是个完整的故事了,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会有很多同类的案件。贫穷的白人卖回来了越南新娘,这种购买关系让本身在贫穷区成长的道德观念不完善但是物权观念十分强烈的丈夫认为:这个女人是我买回来的,所以她生产出的(或者挣回来的)一切财物、人都是我的。所以才会因为妻子不让自己见女儿而愤怒地持枪质问,才会不把对方当人(因为是货物)地一枪崩掉,还打开便利店的收银机拿钱,嘴里嘟哝着:这些钱也是我的。
同样,美国梦遍地的美国,越南新娘可以得到工作,可以挣钱,可以慢慢萌发出自我意识,能决定我要独立我要离开这个男人,还要把女儿带走。可是,美国梦并没有保护她完全脱离对方的认知。
3. 再次开枪,是在地铁上,即使是敢于开口制止不良行为的黑人父亲也避免不了在儿子面前被同肤色的两位黑人青年奚落捉弄,只能仓惶地逃离地铁。这位父亲想维护的是一位白人学生,可是连自己的自尊都维护不了。暴力、作恶、侵凌,包括但不只因为种族肤色。
4. 又开枪,是为了一位雏妓。被救下来的雏妓在重伤时说了一句:这里还是美国吗。美国梦把她们带过来,可她们从一个火坑掉进了另一个火坑。人不改变,环境的改变也不能拯救一切。可是她被女主拯救了,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坚持。女主被黑人警察怀疑而被带着去见这个唯一活着的证人是,女主含着泪说‘你说出真相吧,说出一切吧’,可是她说她什么也没看到,她拿过了女主的十字架项链。
5.华人能卖一切有人想买的东西,包括枪。这是stereotype吗,刻板印象?在电影里看来,倒是全无违和感呢..女主当时对着白人店主说,我可能没办法活过24小时,却依旧被冷漠地拒绝:‘填表,考持枪证’。这时,为她提供枪支的华人,让人怎么样都恨不起来。
为什么会恨不起来,为什么会觉得女主的杀人是顺理成章呢,为什么会觉得帮助女主治疗、洗掉血迹的黑人邻居像天使一样,为什么会觉得黑人警察最后帮助女主作伪证是正确的呢?估计作为观众,我的三观跟着一步步扭曲了...
无声的愤怒最后让女主成为了the brave one.
因为,在爱人逝去而自己重伤刚醒来后,只有冷冰冰的警察,没有理解、同情和心理治疗。被逼着认犯人,眼前只有那些急着破案的警察,女主说‘为什么我不觉得你们是好人呢’。
因为,朋友没办法帮助自己。那么痛,痛到无法出门,害怕到无法回到现实世界,觉得没有办法保护自己,没有办法信任这个自己曾经热爱的世界。我如此爱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被报以这样的痛。
因为,政府和警察都没办法保护自己。去警察局查问案件进度,只有官方的对答,编号和等待。没办法生气,因为他们太忙了,因为事情太多了,因为同类的案件太多了,这是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制度、管理和法则。但是个人呢?
因为,连工作都没办法给自己活下去的动力了。被卖了要接现场电话,快被逼疯,要出卖自己的隐私。女主边吸烟边对黑人邻居说,我不在乎,我想死。黑人邻居说,人有很多种死的方法,但是你要找到一个活下去的方法。
黑人邻居出现的场次不多,但是每次都能留下一两句金句。她和女主说了一个故事,在她的家乡,孩子被逼着杀自己的父母,只为了证明他们可以。人会死的,但是死的原因却赋予了这条生命不同的意义。杀也一样。
女主不信任公共制度了,不信任警察了,才会选择报私仇,宁愿做伪证也要报私仇。但是,无声的愤怒,感同深受的观众却理解了她。甚至在电影中因为对错观念而飘摇的黑人警察最后也认同了她的选择。罪犯的女友也心情复杂地帮助了她。黑人警察曾经是铁面无私的,但是他也因为无法保护想保护的证人,想绳之于法却逍遥法外的罪犯而痛苦不堪,甚至连自己身为律师的妻子也不再为正义而努力,转接商业案件之类可以带来财富的案件。找到知音的他,在帮助女主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对现实社会有多无奈,对片中女主做法就有多认同。在无法信任的世界了,成为勇敢的人,是多无奈。如果能被社会保护,能被制度保护,又何用自己来抗争。这个理想化的结局,幸好不用一黑到底,但是也很无奈。
p.s. 黑巷中的少女 Judy Forster 很类似的反抗。
配乐好赞
尼尔乔丹在人物塑造上很有一套,以至于让观众在认同人物行为以及心理的同时能够原谅故事的无数漏洞,而出色的镜头感也对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导演抛弃了复仇的快意恩仇并且把枪支问题摆在了台面之上,但因为想要思考的东西过于深入,到最后失去了娱乐性。
▤「There's plenty of ways to die. But you have to figure out a way to live. Now, that's hard.」「Now, if you're gonna use a gun, you make sure it's legal.」「There is no going back to that other person... that other place. This thing, this stranger... she is all you are now.」
How many wrongs to make it right?
从《战栗空间》到《空中危机》再到《勇敢的人》,朱迪福斯特确实适合扮演勇敢帅气的女性形象,类似的还有《异形》系列的西格妮韦弗。剧情上基本没有漏洞,除了半遮半掩的说教意味的台词致使剧情略显古板和拖沓外,其它都还好,说甩相同题材又同期上映的《非法制裁》几条街也不为过。
Jodie Foster的单人舞台剧,看表演,对情节不可要求过高。
恐惧使得你以一种陌生的方式继续生存下去。也许原始的自我保护功能在起作用。最近连续几部都是提倡以暴治暴了,末世景象看来在电影中先出现了
人说律师都是骗子,是因为他们只负责辩护不分辨是非,法官负责分辨并审判,而唯有警察的职责是正义,但是法律永远不是完善的,只懂得照章办事的警察只能说称职不能算正义。幸好结局没有惯性思维中那样ERICA走到了万劫不复,可是这个陌生的自己恐怕会永远伴随着她了
法律是用来维护正义的,可是太多太多的时候因为法律自身存在的漏洞并不能有效的遏制犯罪和维护正义。这时候问题出现了,我们需不需要逾越法律的人去维护这个社会应有的秩序呢,但是采取非法律手段去维护正义必定又会触犯法律,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之中。。。本片的导演已经给出了他心目中的答案了。
不用德罗尼出手,长大了的朱迪可以自己独闯龙潭了...
Jodie的眼睛啊!!!!越来越小了可惜全片没有特别深的亮点
这是剧情毫无新意的电影,女主角在为男友复仇的过程中阴差阳错杀了很多该死的人渣,正义的警察因为现实的无力认同并成全了她。这个几乎零血浆的罪案片,将更多篇幅放在了人物内心的变化上,悲凉得有些诗情画意了。让人震颤的只有结尾那句话:我已经回不到原来的我,内心的陌生人已经占据了我的全身
Jodie Foster,my lovely girl~~
看此片时脑子里一直浮现Jodie Foster前不久宣告出柜的情形,说实话,片子里她还真是彪悍……本片【提名】2008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女主角,当然今天获知金球颁奖礼将取消,奥斯卡80大寿看来也是未卜~
抢救的一场戏拍的太出彩了。Sayid在Lost里多猛啊,到了这部片子任人蹂躏了。
There is no going back to that other person that other place。This thing,this stranger she is all you are now。
3.5 朱迪·福斯特在表演上的强势,总是容易让人忽视电影的其他部分。本片说到底仍是靠伦理困境这个点搏出位,部分桥段堪比之《凭空而来》《小丑》。
朱迪福斯特很适合演这种片。复仇就是要以暴制暴啊,结局也不错,只希望事后调查的不是CSI就能蒙混过去了。
Tough lady Jodie(4/4).节奏略拖,片子很多细节只在2010s之前成立,比如没有security check和camera的地铁。不过仍不失为一部私fa制裁爽片。如果你支持同态revenge,如果你也曾对当代law所能溯及范围的有限性感到绝望……那么,《勇敢的人》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可以理解一个失去爱人的女性那么迫切地想去手刃仇人,但是她(还包括那个警察)又太想去冒充一个超级英雄了。英雄和超级英雄的界限在于,一个人有所牺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已经算得上是英雄;而超级英雄的本职工作就是不断地去牺牲。
刚开始觉得,哇好厉害,警察对付不了或者不想管的害我的人,我自己杀。后来慢慢觉得她杀人是武断的,完全没有给人家改过自新的机会,或者吓唬吓唬就行了,直接就杀了,杀了那么多人,她还没多大事,虽然都是坏人,但莫名感觉这一点都不酷。价值观从某方面说,是病态的。我不喜欢。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