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宾川 寺前村:腊肉 键水:草芽米线 赚山:棠梨花把粑 腾冲界头:绵纸(宣纸)黄花粑粑坐一忘餐厅 2腾冲固东刘家塞:麦芽糖 通海县:糖衣 合顺:松糕 官渡:官渡粑粑,摩登粑粑 马龙政瑰花 喜洲喜洲粑粑玫瑰糖 3洱源:海菜蚕豆汤,梅子 巍山: 易门:菌子 南华: 大理声城餐厅一城清用 彝良:山奈 4鹤庆乾酒,吹肝,鹤庆盘腿 雪儿钱局泡菜店 弥渡:弥渡卷蹄 猪肝锣锅饭 老平家扒肉饵丝 5怒江:漆油茶,拉 玉溪峨山春 芒市:喃咪蘸水 新平:火掌荨麻,荔枝春 元阳:哈尼豆鼓 6石林:萝卜杨悔叶酸K 石屏宝秀:笃鱼 曲江:烤鸭 彝良:黑豆花 昆明:干浆米线,酸浆米线7琵琶肉 文山富宁:花糯米饭 新平漠沙: 永善:白魔芋 沧源翁丁村:鸡肉烂饭上关古渔村 8江川:青铜 建水碗窑村: 香格里拉: 竹筒饭,包烧, 陇川:酸乔,荆芥 泸西: 9苦荞粑粑,苦荞米线龙陵:黄龙玉,黄草, 通海甜白酒 10南润:跳菜 苦果,泼水粑粑, 鹤庆新华村圆糖 石屏:长街宴
作为云南人,我认为这个纪录片还是很客观的,也是近些年来少有的与舌尖上的中国类似的云南饮食纪录片。摄影手法和剧情安排都可圈可点,台词文案也写的很好,只是背景音乐比较单调。
另外,可能因为篇幅的问题,纪录片为了讲述菜品,并没有讲清楚一个问题:滇菜不成菜系,很大原因是因为地域。云南面积大且地形复杂(大致相当于湖南+湖北),民族众多,而且东南西北的饮食特征都分得非常明显。
举个例子:滇中地区的饮食以昆明,玉溪,曲靖,红河州为主,因为这四个地区汉族多,历史悠久,所以饮食有共同点,同时也有回族,而且比起其他地区吃面食的频率会高一些。滇北地区分两块,一块是滇西北,即丽江,迪庆等高原地区和大理、楚雄等历史较为悠久,民族融合比较早地方,还有滇东北的昭通。滇南和滇西、滇东会有些共同点,但是很多菜的区别也很大。所以,很多云南菜,云南人自己都没吃过,我走遍了整个云南,可是仍然也有很多菜没吃过。
比如虫类,大多是滇南地区才吃,因为滇南基本是热带气候,多虫,滇中和滇北基本都不吃,仅有偶尔吃炸蜂蛹,竹虫的。还有酥油茶之类的,都是滇西北的藏族,摩梭族这一些生活在高寒山区的民族才吃。还有奶制食品,滇南地区基本是不吃的,因为云南有两个大牧场,一个在大理州,一个在红河州,所以乳扇,乳饼等奶制品一般只在滇中地区和部分滇北地区吃,滇南地区大部分是傣族,哈尼族,景颇族,没有食用奶制品的习惯。滇南地区的傣族和景颇族还有哈尼族、瑶族在饮食上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喜欢吃凉菜,多酸辣,这和本地的湿热气候有关,但是差别也还是有很多。
同一样东西,南北称呼也不一样,例如野生菌,滇中地区多叫“介儿”,其他地方多叫“菌子”。还有“卷粉”在滇南地区也叫“米干”,而且“米干”的做法也区别于滇中的白米卷粉。不过有一种东西,没有云南人不吃的,就是蘸水,哈哈哈。
所以,个人认为,滇菜并没有办法进行简单划系,最好是按照地区和加工程度进行分类。有因为有的菜品非常朴素原始,并没有深加工,原本就是当地劳动民族果腹之餐,例如苦荞粑粑。有的菜品比起这种朴素的做法又多了点复杂点缀,例如白果炖小肠。还有的就比较讲究手法技艺,例如江川铜锅鱼,还有过桥米线也算一个。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菜,因为名声在外,所以都被默认成为了云南菜的代表,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过桥米线。但在我一个滇中人眼中看来,一碗杂酱帽子的小锅米线,再放点酸腌菜和葱花韭菜,吃完以后大大地喝一口米线汤。这种香辣回味的感觉,比起价格昂贵的过桥米线,更能让我实实在在地觉得安心,踏实。
以上都是本人行走云南多年的经验,仅一家之陋言,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还请指正!
小吃/饭:
甜白酒、糍粑、官渡粑粑、摩登粑粑、松花糕、豆末糖、泼水粑粑、鲜花饼、喜洲粑粑、玫瑰糖、烧饵块、圆糖、苦荞粑粑、竹筒饭、紫米菠萝饭
肉类:
鬼鸡、石斛炖鸡、白果煮鸡、天麻煮鸡、夏拉(鸡胸鸡腿+羊肚菌+漆油+米酒)、坨坨肉、棕苞炒瘦肉/煮鱼、海菜腊肉、油炸竹虫、弥渡卷蹄、吹肝(鹤庆)、瓦片肉(炙烤)
特色素菜:
菌子火锅、石屏豆腐、大救驾、包烧金针菇、芭蕉花、炒荨麻
汤:
海菜蚕豆汤、韭菜蚂蚁蛋汤
米面食:
烧肉荞米线(银杏村)、巍山汃肉饵丝
宴席:
豆腐宴、绿叶宴、长街宴、茶叶宴、全竹宴、虫宴
————————假装分割线————————
片中印象深刻的话:
1.以饮食为载体,对过去作最朴素真实的总结,并把未来赋予神圣的祈盼和寄托。
2.“我们傣族人,一动就是肉,一绿就是菜。”
3.所谓咸菜,就是要在不紧不慢的时光里酝酿。
其实这部纪录片内容非常朴实,非常非常朴实,不知道是条件限制还是有意为之,有的镜头乡土气息浓郁得像小时候回老家在布满牛粪的路上遇到的背柴火的爷爷。
但是朴实背后对云南美食的体现真的很好,虽然文案上有累赘有重复这一点不太舒服,但是影片里的菜就是我曾吃过的和我即将吃到的。
出省读书之后想找到家乡味道的云南菜真的不太容易,目前遇到的都是结合当地口味改良的,而且这是必然,但是回家之后吃饭的时候放这个就太完美啦!就算是没吃过的也可以尽情想象它的味道!
其实滇系未入大菜系对于云南人来说,未必不是件好事。当然,反过来说,以前的中原多大?见识能有多远?
文案不好
除了错乱的BGM,简直堪称完美
除了剪辑的有点乱,对初步了解云南美食还是挺不错的。看完后“一动就是肉,一绿就是菜”这句话挥之不去。云南菜虽然看起来不精细,但特别家常质朴,有机会的话真想早点去尝尝。
拍的一般,目前看过的美食纪录片里最不吸引人的
很地道,良心美食番,跟一家老小一起观看,受到了老中青三代云南人的一致好评,勾起了老一辈的各种童年回忆
云南并非天涯,再会之日可期。
重复画面和重复表达有点多了,有些台词也没什么道理和逻辑。但是总体还是挺全面挺好看的
我他妈到底是有多喜欢看美食类纪录片啊
椿草芽花2麦芽豆末粑玫g糖3海菜笋茶蘑雕梅天麻4鹤庆吹肝泡c咸c卷蹄肝鲊盘腿乾9帽z扒r饵s5漆油茶夏拉舂c撒蘸水d荨麻蚂y蛋c屁虫绿蝉水w蚣d豉6r饼r扇n煮鱼8面煎yk鸭1面m糕d花7m梭琵琶r花糯f花米f干鳝白m芋鸡r烂f鱼8铜石土紫陶汽g木碗竹t菠l芭y95苦荞石斛白果棕包头甜白酒0彝跳菜傣苦菜白8碗石屏d腐哈长街y
旁白文案太差了,一集弃。
画面很朴实。台词有点儿作。云南的菜最大的特色就是用了好多花花草草。菜的颜值很高。
云南丰富的蘸料和植物
镜头不错,剪辑有点乱,当然跟错乱疯狂的bgm比,算不得什么,bgm好笑的令人出戏,看完第二集我虽然刚吃完饭,又跑到食堂买了一个豪华版铒块,可以说这个纪录片达到了它应有的效果
剪辑有些混乱
80年代片头90年代BGM实在不能忍,但美食内容的确是本地人视角讲到点上(所以点也略散不适合做旅游推广)。
这套纪录片我很喜欢。没有做作的变速镜头,也不会矫饰煽情。只是简单地讲讲饮食和饮食背后的故事。岁月更迭,生活艰辛,能唤醒记忆的食物,尝来叫人心酸。
相比舌尖,这部味道更加平实,其实在云南待过的人都知道这才是云南饮食的特点,因为食材丰富,所以料理方法和吃法都异常简洁,突出食材的原味,所以平实是记录云南食物更合理的视角~
文案写得文艺文化,真情洋溢。秒杀舌尖不通顺的煽情大放送。这才该是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标杆。
得再去次云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