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有种》是我看完张元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剩下的几部微电影就不用急着看了。
在我的祖国,只有你还没读过我的诗,只有你未曾爱过我,你是我光明祖国唯一的阴影,你要向蓝天道歉,向白云道歉,向青山绿水道歉,最后向我道歉,最后说:如果当时没有鄙视他,该有多好。
电影中的人们都有两张皮,行走在社会中,身体与灵魂无时不刻受到拷问,当压力增大时,只能试图掩盖真实的本性,以为掩耳盗铃。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对不公的生活还以颜色,学会承担,是为有种。
但是还是得给两星,和达达一样没引起我的共鸣。虽然张元导演尝试的电影类型很多,不过的确在向商业化电影靠拢,这不能说不好,尝试新的电影模式是好的,但我总感觉后来的电影少了些东西。
就我看到张元导演的电影类型只有一种就是他所诉说的“边缘人物”,从开始到现在的电影一直没有变过。抚养智障儿子的《妈妈》,“摇滚青年”《北京杂种》,同性恋《东宫西宫》,以很多人相似的酗酒的爸爸为主题的《儿子》,北京拆迁问题也可以延伸为全国拆迁普遍现象为主题的《钉子户》,因五块钱过失杀掉妹妹,出狱后却不适应社会的《过年回家》。紧接着是李阳的《疯狂英语》,表现当时中国人的一种状态,有点可笑却鼓舞人心,偏执狂才能成功,而我们现在缺少偏执却嘲笑偏执。做变性手术的《金星小姐》,身为男性却做了很多人不敢做的,但在很多人看来却觉得他值得敬佩,他说自己有女性的意识却生在了男性的身体上,做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没有爱情》以梦为联系,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个她,当有一天你梦见一个女孩在一个小岛上等你,你会去找她吗?《江姐》的确和其他电影题材不一样,《我爱你》两个人不了解对方就马马虎虎结了婚,婚后的争吵一如很多家庭所面对的,但婚姻经过历练之后,才能抓到对方内心那个柔软东西,我们管它叫爱情。《绿茶》母亲职业是死人的美容师,父亲发现真相后精神病态,经常侮辱讽刺母亲,她受不了失手杀掉父亲,而母亲代受其牢狱之灾。她成了妓女,但却没有放弃她高贵的灵魂,以白天研究生晚上妓女的方式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她以一杯绿茶知人心。与她相比,那些看起来纯洁的男人或女人,却丑陋无比。《看上去很美》从孩子角度揭露了教育问题,一些大人的“政治”被带入孩子的世界中,小红花很美,只是看上去美,现实却是那小孩骂的:草泥马。《达达》一个被告知亲生母亲不是现在的女人,她离家出走了,折腾一番后又回来了,“失手”把好色的邻居老头推下去,后来他回到母亲身边并找回呆呆的男友,然后投案自首了,这样的故事经常以从邻居的口中说出来。
以上这些电影的研究主体从来没有变过都是“边缘人物”,伟大的父爱母爱、无比正常的同性恋,群众性现象活动,家庭悲剧引发的个人悲剧,以及最后涉及的都市生活和感情纠纷。张元导演拍摄的主题多样化,但题材却只是一种,这是不变得东西。变得是什么呢,他的电影中以侧重灵魂或是群体(个体有时候也是一些群体的代表)独特魅力的东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故事框架,好像故事本身就能感动人似的,有些故事很多人没有经历过,却感同身受,有些故事听的看的多了,却还是没感觉,少了些什么吗?
每一年,都有无数有种的人选择北漂,张元却告诉人们:无论多有种的年轻人,在那片北京森林,心中的火种也终将熄灭。有种不仅指北漂的勇气、年轻人面对困难时的价值观,也暗指张元自己对待电影的一如既往的偏执态度。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人人都渴望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无数心有火种的年轻人来到北京,他们要发光发热,可是时代从来不仁慈,它没有公平。没有根基的年轻人想要在这偌大城市站稳脚跟无异于登天,他们在接受生活潮水一波波冲击的同时还要承受时代下的暴风骤雨。越来越残酷的压力让即使有种的人们也看不到希望。渐渐使他们忘了自己是谁,终于在无情冰冷的现实坚冰面前,火种灭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指被害者被伤害后,反而对加害者产生了感情,选择了原谅。灭了火种的斯德哥尔摩的病人们,终于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现实给予他们的所有无情与伤痛,带着这些创口,换了一种姿态,重新融入了时代。
三宝是个有血性的人,能因为别人的无理取闹而大打出手,可年轻人的爱情在物质现实面前是那么脆弱不堪,女友跟了有钱人后,这个对待感情极重的男人好像就渐渐屈服了,在冰冷的现实面前他也逐渐变得冰冷,不再面对丑恶而仗义执言,不再见证潜规则而怒火中烧。最后他原谅了那个抢走他女友又抛弃他女友的男人,他更像是原谅了这个不给“无根”的人活路的时代。最讽刺的莫过于这个男人最终终于“有种”,只是这个“有种”却是为了心中仅存的对爱情的向往,原谅了时代对他所有不公,认下了这个不是自己的孩子。王铭和三宝其实是一类人,他们的成长轨迹相似,遭遇的悲哀也相似,他的存在其实是对主人公三宝的悲哀的一种补充与强调,三宝不愿说出来的对生活的控诉通过这个原本理性、精心打点生活的男人之口说出。没有办法摆脱这些一层又一层的枷锁,王铭最后在那个冷冬率先脱掉衣服,走向了冰凉的大海。他代表了那些在这个城市里战战兢兢生存的人们,可无论多么小心翼翼,也总会猝不及防被暗流冲倒。柚子与小诗付出了全部心血的艺术梦想在行业潜规则前仍然是那么不堪一击,他们代表了在这个饿死诗人的时代里,无数撞的头破血流的有梦青年,终于身上没有了钱,心里也没有了诗。
影片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喜怒悲欢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百般姿态。被心爱的男人当成交易筹码的苏莫,最后带上挣回的破碎的自尊选择了离开;桃子选择了直面自己一直逃避的家庭;方老板选择了守护那个来之不易的家。每个人在最后都习惯了时代强加给他们的枷锁与生活轨迹,就这样平平淡淡地生存了下去。
《有种》是张元没有过多炫技的一部电影,他就想用最朴实的方式来表现北漂族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因此他选择了大量使用固定镜头进行摆拍。固定镜头能给人稳定、均衡、厚重感。使人感受到这座坚实的时代堡垒带来的厚重压力以及人物始终被限制在镜头中某一位置的不自由感。为了突显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导演又运用了大量远景,突显了人物的孤独感—在时代面前,所有人都没种。这部影片其实有些像是张元自己对时代的控诉,因此他选择用三宝的独白贯穿全片,是一种典型的作者电影。独白不仅抒发三宝的情绪,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吉他带给人的是一种自由洒脱的感觉,而本片中屡次出现的几段重复的民谣吉他solo怎么听都有些悲凉。这座城市不属于北漂,导演极力想给他们信念与希望,尽管徒劳。
在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的张元,将视野扩展到北漂一族,通过他们与时代的抗争和妥协反应了时代的本质。封闭性与开放性结合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尽管情节有头有尾,但有了“种”之后的三宝会选择如何继续生活仍然不得而知。这或许是柔和下来的张元力图留给北漂青年们的一些希望罢。
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有种的男人的成长史,成长的终点,也和普罗大众一样终于成为了一名斯德哥尔摩病人,每一个斯德哥尔摩病人都曾被时代伤害的体无完肤,这世上有多少条路就有多少走投无路。走投无路的他们最后终于深爱着这个世界,他们的世界观也趋于主流:内心的成长决定幸福的指数,即使脚下支离破碎、满目疮痍。
有造作也有真实,有自嗨也让旁观者冷静,被过分低估。究竟是逃离北上广还是我的青春我来闯,是我用青春赌明天还是睁眼看看真实世界的雾霾天,热血文艺和理智现实的比例到底如何调和,狗血的人生我们到底该不该该如何来坚持和守卫呢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张元好久没像这样讲个明白故事了。
张元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意淫,可惜矫情不是这么写的。故事实在太艰涩,人物也太过极端。
沉迷于个人世界的自我娱乐
为什么励志题材的探讨生活意义的中国电影越搞越低俗呢?
典型的已经远离人民的人民艺术家意淫人民苦难的电影。
可以看的下去。虽然剧情和人物都有点牵强不过还算有特色。嗯。相对于中国小成本电影来说,可以了
张元,有种!主题其实还是那个老主题:生存!为了生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法则,所谓活着就是希望。既然活着就要充满希望继续前进,不要被生活给生活了,如剧中张元所说,遇到困难,“混混”就过去了。我觉得混混其实就是再坚持坚持,确实,大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以黑暗为灯
所有角色都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愚蠢和幼稚。所以说有些loser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最可怕的是他们还当自己是英雄。
段博文有型。余心樵老师诗还可以。电视剧水准。
挺好的呀
北京杂种的孩子长大了,他们依旧不高兴。写诗,矫情,文艺腔,他们闭上了嘴,失去控诉的能力,导演也带头不知所云。只是没有人在乎他们的情绪啊,新的婴儿已经开始哭泣了!
虽然对于长年在外的人想要体会北漂的辛酸并不难,但人物,剧情都太过于拧巴!虽然也有逗的地方,但却没有更深的含义。
反应了残酷环境里边缘小人物的挣扎状态。。。。独立又文艺啊。。。整体还不错。
爽子的《无能为力》与这片特配。
张元导演您好,您拍了一部这么烂的电影,还敢拿在中传的1500报上放映,你难道就不怕我们中传的学生上来打你吗?
就没人吐槽这海报神似Carnage的意大利版海报嘛!也太特么想了。看到海报瞬间就有种翻一万个白眼的感觉。。弃。。
身上没有钱,心里没有诗。这是本片最最精华的一句话。庆幸的是即使我身上真的没钱,但好在我心中一直有诗。但是情绪表达实在是太做作太矫情。每句台词演员的每个动作都做作的令人忍不住翻白眼。而且片中所表达出的那种陈旧证明,人们都在成长,而张元却还在原地。
张元号称拍的最后一部文艺片。也好,中年人了再用文艺手法诠释北漂青春残酷物语有点吃力了。倒是对诗歌的反思和表现让人心里突然清新了一下。如:“生锈的星星与泉水”而俞心焦的名作《墓志铭》贯穿始终,作为画外音流出十分出彩。
5分,选角都不错,不过演了一个小时才开始戏剧事件。。。晚点了【分数范围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