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说起西部片大多带着英雄的标签。
正邪对峙、人法抗衡、新旧交替的乱世里人们竞相生存,于是也就有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 ——
或许是警长、牛仔、牧民这样的经典形象…
或许是[豪勇七蛟龙]里的翻身草莽…
甚至还可能是[大地惊雷]中为父报仇的倔强少女…
但他们其实都是类型片里带着滤镜的人设!
如果去掉滤镜…
真实的英雄会是什么样呢?
最近有部电影呈现了“西部英雄”的另一种说法。
永生之地
Where We’ll Never Grow Old
200多年前的美国西部还是蛮荒之地。
殖民者以驱赶屠杀土著人的方式换来土地,贫瘠的土壤,恶劣的环境,混乱的世道却让他们苟延残喘…
穷,逼得人疯狂。
无望的人们用酗酒、纵欲、豪赌方式挥霍着最后的资本。
主角帕特里克居住的小镇就是如此。
木匠出身的帕特里克是爱尔兰移民…
他带着妻子奥黛丽和儿女扎根在小镇不久,贫瘠的土地种不出任何食物,他只能靠木匠活赚钱养家。
身为木匠的他不修房子、不做家具…
而是靠“打棺材”赚钱!
蛮荒而粗犷的乱世里疾病、意外、抢劫、谋杀轮番上演,看似安详的小镇几乎每天都在死人…
正是这些“死人”带给了帕特里克生存的机会 ——
教会请他入殓,去。
警长叫他收尸,也去。
就连恶霸逼他清场,无奈也得去。
管他良民还是恶霸,任他谁死了,都得入土为安。
死人钱比活人钱好赚多了!
闷声发死人财让贫苦的家庭生活有了起色,帕特里克甚至还给妻儿从美国订购了礼物…
沾血的手又怎能全身而退?
好景不长,混乱很快蔓延到了他的家庭,帕特里克的妻子在反抗流氓的强暴时不幸中弹身亡。
而妻子的死,也燃起了他的愤怒…
电影[永生之地]算不上大制作…
没有宏大的西部场景,卡司只有约翰·库萨克勉强撑场面,外加节奏缓慢的剪辑让[永生之地]毫无优势。
惨兮兮的豆瓣6.2估计劝退了不少观众…
但细细看完之后 —— 有惊喜!
虽然影片投资不多,但它对西部风光的呈现却另辟蹊径,雨季的西部山谷潮湿、静谧而又安详…
穷山恶水的泥泞也挡不住清新的气质。
和安详的风光相反,人类们则处在蛮荒与混乱。
影片中“死亡”以10分钟/每次的频率出现,赌博欠钱者死,喝酒闹事者死,嫖娼买春者死…
别说逆袭了,能活着就是奇迹!
而其中有一起死亡最细思极恐 ——
一对年轻夫妇路过,借问帕特里克小镇上哪能歇歇脚,刚到西部的他们幻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没过多久帕特里克到镇上收尸。
而死者正是刚才问路的男人,只留下妻儿哭叫着…
美好的“西部梦”还没活过两分钟。
没人解释这个男人为什么死,也没人追究谁是杀人凶手,死亡就像掷骰子,看看谁是倒霉蛋儿…
影片处理的很冷酷。
冷酷到活得艰难,死得随机!
这样混乱,通常都伴着恶势力的肆虐。
但和经典西部片“正邪对立”的冲突不同,电影[永生之地]里所有角色只是残酷游戏里求生的玩家…
要求生,就只分强弱,不辨善恶!
由发福的约翰·库萨克饰演的恶霸阿尔伯特行事阴狠毒辣,怎么看他都是一个标准的大恶人…
但他的“恶”更多的是一种威慑。
他带着人马到帕特里克家吃饭,挑衅着帕特里克夫妇…
“家里有孩子么?有几个?他们睡了么?”
这一句句阴险的问话以孩子为要挟,威慑帕特里克。
“好吧,很抱歉打扰了”
他又是道歉,又是给钱,然后转身离开…
看似强大的阿尔伯特以“恶”为手段,让众人畏惧自己,从而站在西部的食物链顶端,从而生存无虑…
不杀人,就得利,岂不美哉?
于是他买下酒馆,用赌博、卖淫、贩酒的方式不费吹灰之力就榨干了镇上醉生梦死的人们…
讲道理,神父这样的总该是好人吧?
但面对人们因肉体的困苦,而失去精神的信仰,他便放火烧死了酒馆里那些不信教的人以示惩戒。
都说世道变坏是从好人作恶开始…
神父以上帝之名惩罚世人,他比恶人更疯魔!
顺着这条线索接着看…
酒馆里被烧死的居民就真的是无辜者么?
他们无非是贪生的凡人罢了!
其实整个小镇是在宗教信仰(神父)、政府权力(警长)以及民间势力(恶霸)的制衡里维持着极限平衡。
除了这三巨头,屁民们都是噤声的白兔…
当有人被打死时,人们闭口不言,当女孩因打死嫖客而被绞刑时,人们依旧闭口不言。
为了多呼吸一口气,每个人都成了埋头鸵鸟。
我们的主角帕特里克也是如此…
他像透明人般游走在小镇上,每次死人便会现身,不辨善恶的他收下银币便为人送行了事。
但当他妻子被害死…
当整个小镇畏惧恶棍阿尔伯特的淫威,当警长和神父相继火拼而亡,当人们四散逃亡时…
被激怒帕特里克还是开枪灭了阿尔伯特!
他是英雄么?
如果以这除暴安良的一枪来算,毫无疑问,他是!
但回顾他收尸发家的过程,却难以用英雄形容他的人生,因为他只是一个被逼到绝境的平凡人。
阿尔伯特死前对帕特里克说 ——
“你更像个美国人”
更准确的说,那一瞬间帕特里克更像个西部人!
纵观这部[永生之地]更像是“寓言”一则,极端的环境里人们都在寻找出口,他们就像笼子里被逼疯的老鼠。
经历了这样的折磨后变成了另一个物种…
曾经的西部片之所以为人喜爱,是因为它们用英雄形象递出我们愿意相信的信仰,并为之欢欣鼓舞。
而[永生之地]的不同在于…
它用反英雄形象,让我们看到不忍面对的真相。
这个真相,熟悉吗?
我少年时对美国西部片没有啥好感。究其原因,之一是中国人很难感受和理解美国人在西进运动中的那种殖民开拓新生活的情感,之二美国西进运动在我们历史教科书上的意识形态意味太浓,仿佛就是白人去奴役印第安人的血腥屠杀,之三脱离实际的场景去看西部片,打打杀杀的场景太过于单调了。
随着口齿渐长,人总会变得宽容起来。不喜欢的,不代表不可以欣赏。当把视角跳出本民族的局限之后,把本国的那段历史投射到整个世界的历史环境中去看的时候,人往往会得出原来是这么回事的感慨!这也是我看到影片中的最后,赏金猎人面对着用枪指着额头的农夫说,你这个爱尔兰人终于变成美国人了,着实发了一阵唏嘘。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影片标注着是爱尔兰电影,但内容却是拍的美国西进的故事。后代爱尔兰人也许想通过电影向快两个世纪前的先辈们致敬吧!
在那段历史时期,爱尔兰人也是多灾多难。作为一个民族,他们能够容身之所就是大洋彼岸的美利坚新大陆。承载了新移民的希望和梦想,是那个多金的加利福尼亚啊!
回到电影本身,整个色调以清冷的色调为主,暗示着生活的艰辛。在距离加利福尼亚还有几座大山的某个西部小镇,人口不过百人。小镇设备简陋,但由于座落在去加州的交通要道上,经常会有移民从这里经过落脚。影片的开头,着重讲了小镇上的清教徒牧师联合教徒们赶走了妓女,关闭了酒吧,因此导致小镇的工作机会减少。主角农夫夫妻利用自己的双手劳作,辛苦谋生,抚养一双儿女。妻子美丽温柔,肚子里还怀着宝宝,生活虽苦,但详和安乐。丈夫因为工作机会减少,曾经跟妻子商量过离开此地,前往加州。但妻子却舍不得来之不易的平静生活,不愿意离开。在影片的后半段,妻子急迫地想离开这个黑暗的小镇,却死在了临走的前一刻。短短几个月,生活就这么逆转,可见幸福并不是那么唾手可得!
小镇上的牧师代表着宗教,治安官代表着秩序。当几个赏金猎人带着枪来到这个小镇时,他们用武力打破了既有的秩序。面对新的暴力,旧的全部分崩离析,作为小镇上的入殓师农夫反而因为死亡日益增多,收入颇丰。但这一切都不是妻子想要的,她只想原先那个安静平淡的生活。最后宗教和治安通通被扫除。新的暴力无视一切,终于也打破一切。
美貌的妻子吸引着赏金猎人贪婪的目光,最终这个也是悲剧的根源。丈夫看到牧师和治安官之死,他丢掉了手中的枪,选择同妻子离开此地。但是妻子因赏金猎人的垂涎,丈夫拿起枪。虽然夫妻都死去,但以命抵命,以血偿血,这一条西部片中朴素的真理还是得以彰显。美国人之所以不愿意丢掉手中的武器,原因就在于靠天,靠地,靠政府,都不如靠自己。这种认知历经数百年的殖民进程,已经深入他们的血液里,成为了他们的信仰。即使会因此丧命,却好过任人宰割欺侮。不自由,毋宁死!
电影中有一个情节很触动我。
在某个夕阳西下,霞光满天的傍晚,一辆马车停在农夫家的马路上,一对夫妻彬彬有礼地向农夫前方有没有酒吧?这对夫妻满脸笑容地说再翻过几座山就到加州了,他们此行的终点,也是他们新生活的起点。男人笑着说,终于可以一路劳累后喝上一杯酒了。女人也笑着说,只能喝一杯哦。
他们去了小镇,结果农夫帮这个男人收了尸。新生活还没有开始,就断送在这个小镇上。
恶人不受罚,处女反而被吊死。当善良不能打败罪恶,曾经的美好家园也就成了人间地狱。
坏人们都很聪明,他们一出场就给平民们以恐惧,不敢反抗。但真正的恐惧并不完全是坏人带来的,它更多的存在每个人的心里,是对于罪恶的不抵抗。
好在希望还有。这个永生之地,武器店可以卖枪,一旦退无可退,忍无再忍,那么就同归于尽吧!!!
这电影太反动了,有违和谐社会的和谐气氛呀。这电影太反动了,有违和谐社会的和谐气氛呀。这电影太反动了,有违和谐社会的和谐气氛呀。这电影太反动了,有违和谐社会的和谐气氛呀。这电影太反动了,有违和谐社会的和谐气氛呀。这电影太反动了,有违和谐社会的和谐气氛呀。这电影太反动了,有违和谐社会的和谐气氛呀。
一部四不像的美国西部片。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美国西部。爱尔兰人帕特里克·塔特是小镇上的木匠兼殡仪员。本来过着穷困却安定的日子,突然被夜晚的敲门声惊醒了。几个以赏金猎人为名的歹徒闯进了他的家。从此,小镇上的平静被打破。为首的荷兰人阿尔伯特在此开了一间酒馆,聚赌嫖娼,为非作歹,肆意杀人。帕特里克眼见着他们杀人,却无可奈何,还要不停的为此收尸送葬。终于歹徒们的黑手伸向了帕特里克的家人。帕特里克该怎么办?求助于法律?求助于道德?这些都不在了,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拯救家人。
影片没有通常西部片那么刺激,没有复仇、拔枪这些激烈的场面,也没有刻意去展示西部片贫瘠荒凉却壮丽苍凉的景色。所表现的深度也没有到使人浮想联翩的程度。影片中唯一在不停思考的只有主角帕特里克一人。整个故事虽然并不套路,却也符合逻辑,中规中矩的发展着。随着情节的发展,也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
首先看到的是牧师在教堂中的布道。这位老大爷宣布,在小镇上禁赌禁嫖,还要禁酒。这位牧师无疑是个理想主义者,怀揣着对耶稣的信仰,秉承着“左”比右好的观念,想把小镇建设成美利坚的理想乐园和标杆城市。动机自然是不错的,却忘记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至理名言。脱离现实的结果不难预测,只能是妓院变成了暗娼,禁酒变成了私酒泛滥(有上世纪20年代的禁酒令时期为证),禁赌则造成了美国赌徒名列世界前茅的状况。同时,也为阿尔伯特的作恶埋下了伏笔。
此外,在十九世纪的美国,是欧洲、亚洲和美洲许多人们所向往的地方。和咱们这里类似,不同族裔不同信仰的人在一起生活,同样会有地域歧视这个问题。所不同的是,在那时的美国,没有哪一类人觉得自己比其他人高人一等,意念上的高贵是不存在的。拼的是实力,看谁敢打,看哪一方人多,看谁更凶残。整个是一个原始社会中的野蛮做法。阿尔伯特是荷兰人,帕特里克是爱尔兰人。阿尔伯特对帕特里克说:“他们不太喜欢爱尔兰人,你们就像垃圾鼠一样,到处乱窜,一哄而来,和野人并无二致。”这种观念延续到至今,唯一的转变是不再纠缠于信仰,而是看肤色。毕竟不同的肤色看起来更容易识别。两千多年前的耶稣不停的在说:“要爱所有人,包括你的敌人。”这帮虔诚的基督教徒们耳熟能详,真到派上用场的时候却装不知道。号称一代伟大的总统使劲憋着,才没说出来“白人至上”这四个字。刚到一个新地方,同一族类一起抱团取暖,这也无可非议。但是影片中的阿尔伯特眼中,凡是非我族类就不当成是人,可以随意杀戮,那就真和野人差不多了。
记得有一段很经典的话,具体怎么讲的忘了,大概意思是,当有人对他人作恶的时候,和我无关,我不说话。结果到了最后,邪恶找到了我的头上,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影片中的情节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么回事。帕特里克天生内向懦弱,在阿尔伯特作恶的时候,他只是沉默,再作恶的时候,他仍然沉默。甚至在阿尔伯特的胁迫下,悄悄为他残害的人收尸。这种所为,被牧师骂做为三十枚银币出卖耶稣的犹大。其实不仅是帕特里克,全镇的人都在沉默。“所有人都在为自己而活”。这种环境,使得阿尔伯特愈加为所欲为,直到他枪杀了牧师,意味着信仰和道德的死亡。接着又杀死了警长,象征法律和秩序的沦亡。残存的正义感使帕特里克捡起了警长的枪。此时,阿尔伯特嘲弄他说:“你现在代表得了法律吗?你没这个命。在你的眼里,我只能看到恐惧。”面对阿尔伯特的凶残,帕特里克只得怯懦的放下了枪。他心里只想着快些逃离这个地方。
仔细想想上面引用的那段名言,实际上,最终的结果并不在于我遭到侵害时,是否有人为我说话,而在于正是所有人都秉承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维,造成了邪恶泛滥的环境,长此以往,邪恶必然会找到你,必然会伤及所有善良的人们。按理说,各人自扫门前雪并不算错,毕竟没有去伤害他人。可是,任由恶的横行却视而不见,难道不是对恶的纵容吗?难道不是一种间接的犯罪吗?虽然在法律上对帕特里克的胆怯说不出来什么,而现实却对他的逃避做出了惩罚。在他的妻子受到伤害之后,帕特里克才算醒悟了过来,最后他的勇敢行动,不仅仅是为妻子复仇,而是认识到,逃避是没有用的,必须用自己的力量去抗拒邪恶。阿尔伯特临死的时候对帕特里克说:“爱尔兰人,或许我看错你了,这次,你的眼里没有恐惧了,只有仇恨,我看错你了,你身体里流的是美国人的血。”咱们暂且别管帕特里克身体里流的是什么血,而是在经过了残酷的生活教育后,他的信念得到了升华。我想,不仅仅是帕特里克,所有人,尤其是中国人,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以往的观念呢?毕竟社会就是由善战胜恶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感觉影片中最出彩的角色不是男主角帕特里克,而是著名的影星约翰·库萨克饰演的反面角色阿尔伯特。彬彬有礼中透出的邪恶,微笑中满含着残忍。毫不在乎的夺去人的生命。非常到位。只是好莱坞的反派人物中,这样的性格已经很多了,不免有点审恶疲劳。
本人评分:6.0。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200篇观后感了。记得刚开始写的时候,有朋友问我能写多少篇,我答道:诗经尚且三百,我也想到这个目标。朋友调侃说:你就写一千零一夜吧。这目标对我来说有点恐怖。最好的办法是不订什么目标,随心所欲的写去,不想写的时候放下。或者是不能写的时候放下。这个“不能写”,包括许多不吉利的前景,还是不要想了。好在现在看着过往的文章,看着朋友们的赞赏和怒骂,很开心。同所有人一样,潜意识中还是希望被关注。我也未能免俗。
“请....帮帮我,我和我女儿在挨饿......
“你为什么不去教会,请他们帮助,”
“教会不想帮我”
“求你了,我不想我女儿挨饿...”
...........
---你信教吗?
---是的,我爱上帝
---很好,你可以继续信仰上帝,回家睡觉,饿死,醒来后,你就身在天堂了。
-------------------------
女孩绞刑前,牧师在绞刑架前大声的指责着艾伯特一帮人的不是。真是个道德婊的典范。
本着自由平等的说,没必要一定要教会帮人。在两母女走投无路之时,至少艾伯特还给了一条可选择的活路。甚至还劝她不要来。是母亲一再哀求而来。看的出艾伯特也不差她们两母女,不招人了。而艾伯特背负骂名(当然他不在乎)的用她们两母女,却让牧师道德婊来收利。
牧师看不惯别人的生活方式,一把火烧掉整个酒吧至少都几十人。这作风倒是真得中世纪十字军的真传,觉得是巫婆就全部烧掉。试问我现在也很看不惯美帝的作风,难道我就可以一把火灭掉美帝???
片子虽然一般。但真是看的挺感慨。
理性的对错往往被虚假的道义掩盖,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用一套白日梦忽悠着一帮普通人。
对比起来,我真的更喜欢艾伯特.
看得我好压抑,虽然一开始就感觉到结局进程就是这样。因为知道进程,所以感觉好不舒服。不知道这不电影想表达什么,文化不一样,无法理解。绞死女孩就是美国法律执行的正义?就像影片里说的,当母女挨饿的时候,那些基督徒去哪里了?讽刺的就是美国互不相助的自由精神吗?真如此那就太好了。三个坏人出现在镜头里,到男主家里吃饭,就好想棺材人几枪崩了他们,但是没有。有时候看小说,面对强权和恶势力,心里就想着干嘛不杀了他,但不是,有社会体制,有法律。有时候法律就是滞后的狗屎。从一开始就离开到加利福利亚多好,但是人往往猜不到未来,被眼前的利益所牵引。哎,看得最压抑的一部电影。
无舌怪伯,意大利混子,小镇恶之侵蚀,棺材铺头生意好,虽然没啥动作场面,但绞架拔枪对射不能少;当年举录音机表白的偶像小生John Cusack现在已面目狰狞成功转型变态老大,把老实人逼疯开杀戒
影1958:潮湿的。隐晦爱尔兰人在美国求存。被吊死的处女,牧师火烧一屋人给与审判。都是独立的。独大的牧师,被孤立的警长,独自复仇的塔特。小萝莉可爱!
这片子差不差,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或者干脆是,你对正典的感受有多少的问题。
Cusack老得我都不敢认了 哎...
约翰·库萨克,没拿过奥斯卡的尼古拉斯·凯奇?
3.5,如果你想提升演技,试试演反派
其实整个小镇是在宗教信仰(神父)、政府权力(警长)以及民间势力(恶霸)的制衡里维持着极限平衡。除了这三巨头,屁民们都是噤声的白兔…极端的环境里人们都在寻找出口,他们就像笼子里被逼疯的老鼠。经历了这样的折磨后变成了另一个物种…影片用了反英雄形象,让我们看到不忍面对的真相。(帕特里克迷失了方向,但最重要的是他从迷雾中走了出来,不是世界欺骗了他,而是他看透了这个世界。他最终也因为家人的受伤而开始打击罪恶,让他真正从道德的罪恶中苏醒)
西部丛林小镇,爱尔兰移民泰特是小镇的殡葬员,努力养活一家人,库萨克带着两打手打破了原有的秩序,付诸暴力利用酒馆敛财而毫无道德底线,泰特一开始试图置身事外,只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后来想逃离小镇却发现魔爪已伸向自己的家庭,最终愤怒拿起枪和库萨克对抗。
没有超级英雄和金光闪闪的救世主,杀出绝路才有生路,一段血肉模糊真实凌厉的西部往事。影片的摄影不错。
还是挺喜欢约翰库萨克的
前半段更好,整体来说也挺不错的,没有什么太惊喜的地方,但也没有做错什么。
不过是一年多没见John Cusack已经肿到不敢认
爱尔兰人真是最有忍耐力的,不过上帝没有
6.5分还是有的,时代背景做得很好,暗色调和荒芜环境印象深刻,还是anti-climax的处理方式,略平庸
引狼入室
男人的责任。参考影片《女巫》
老实人也有拿起枪的时候的~~
以上帝之名
老实人被逼急了也会拿起武器复仇。西部片,看开头就知道故事结局,但整个过程太沉闷了,没有亮点
混迹碟市的库萨克这几年唯一靠谱的片,勉强三星,这片的布光效果挺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