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电影《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Otac 2020)大约是想表达贫穷是最大暴政这一主题的,它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大于电影本身。由于男主角尼古拉的妻子讨薪方式不当,他们的两个孩子被社会福利机构带走。为了要回孩子,尼古拉开启了上访之路。因为贫穷,他无钱坐车,所以他只能步行到达300公里开外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的惊人之举成了地方报纸的头条,到达首都后,又上了电视台的新闻,这为他要回孩子争得了广泛的社会同情。影片虽然演绎一个好人有好报的故事,但它反映出了塞尔维亚社会的方方面面,启迪我们思考法律与人情相冲突时,我们应当如何取舍的问题。
除男主角的表演可圈可点外,有两处设计的确为本片增分不少,这两处也正是我们思考人性主题的关键所在。一是尼古拉善待流浪狗。在夜宿废弃房屋时,一流浪狗尾随而至,本来就不多的食物,他愿意分享一点给这流浪狗。清晨醒来,他发现流浪狗被撞死路边,他在无法埋葬它的前提下,将狗狗尸体用塑料纸盖好后才重新上路。如此情景设计是想说明什么?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想表明尼古拉是个好人吧,更是想告诉我们如下的道理:正常人性对待弱小动物是有基本的同情的,一个人性的社会对弱势群体也应有基本的怜悯,这是弱小的尊严所在。若人没有同情,社会不怀怜悯,那就说明人和社会都有病了。
第二处是尼古拉吃着好人施舍的食物时流下耻辱的泪。当尼古拉饥肠辘辘龟缩在首都街头时,一个好心人给他送了一盒食物,在好心人离开后,他立马打开饭盒狼吞虎咽起来,然而,吃了几口后,他突然崩溃,痛哭流涕。这里确实是泪点所在,反映出影片创作者对人性的高明洞察,若非身有体会,哪能有如此好的设计和表演。
尼古拉还在工作时,孩子就被带走,说是母亲的失职和家庭的贫困,但是实际上却还是官僚的腐败与资本的争夺。
路上看到的狗是对他形象的刻画,一个善良的老好人形象就此出现。他为了找儿子徒步行走了整整三百公里,却被条约拒之门外,他知道不直接把诉状交给部长,就会被拦截,所以只能在富丽堂皇的大楼之外蜷缩,以期待自己能够找回儿女。一路上他都沉默着,却从未停止脚步,却在陌生人给他送来食物的时候哭泣了,成年人的崩溃都是一瞬间的,而他边哭边吃的时候我更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个成年人的不易与难过,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渴望。遭受到社会舆论后,部长见了他,写了建议信,他回到了家中,却受到了福利院的近乎威胁的答复。看到了儿女却不能带回家,而儿女的表现也看得出,非常想与他回家。最后送他回家的女人说会帮他,或许也是被他的坚持感动。但是回去后家中遭遇的事情,既是呼应了他遇到的空房子,也是对于当下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最后一个人在吃面包,没有讲到儿女,这样的结局也是给我们一个想象空间,迫切希望他能与儿女团聚,也希望他们能够真正的好起来。
全片台词不算多,却淋漓尽致的刻画了一个父亲对于子女的爱。父爱无声,却实实在在感动了所有人。让观影的人也沉浸到这种情感之中,真切的感受到那一份无助心酸与坚持。
极简的事件动作与漫长的日常展现,无配乐与突出的画外音效设计,主人公只身穿越高速公路与默默倾听或注视途中遇到角色的遭遇,诸如此类的叙事选择都不禁令人想起《罗塞塔》。
16mm胶片拍摄的影片被投影到标准画幅比例的银幕上时,看惯数码无瑕影像的观众甚至会对这满屏的噪点产生不适感。媒介传播的落差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表达了其内容之隔绝——在这里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苦酒,如今放映这部影片时寥寥几人的影厅何尝不是侧证我们也忘却了胸中有块垒,就像院线片观众不会知晓在无瑕的数码影像之外的电影的可能性。
而画外的音效设计既不能称得上新鲜,也没有比粗粝的画面精良几分,但它仍然用力所能及的放大音量以构建完整的表达。主人公在高速公路上行走时擦身呼啸而过的车辆,他耳边听到的引擎轰鸣声就是我们听到的,同时用声音做到无时不刻点明权力背后的力量,即通过对油力电力的充分榨取培育血盆大口之怪物。
另一边厢,是无任何油电支援的主人公,只有随处可接的浊水供他继续漂流到首都;而到事件发展最低落的时分他甚至要同时被电力通信公司抛弃,失去了联络医院知悉妻子病况的权利。它聚焦的不单单是一个穷人,是油电暴政下一丁点资源都没有留住的人。
经济来源被阻断时,他只剩肉身可以蜷曲;自焚未遂的妻子与即将骨肉分离的子女,令他只能站出来抵抗,此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赤裸裸的人,而非虚伪的家庭英雄叙事。一个人也有朴素而长久的动力,以肉身为阶梯诉求道义公正。
因此他只能看着和他一样的生命被子女抛弃在在医院,或被加油站的顾客羞辱,或被碾死路边发不出一声呻吟……当人失去油电象征之现代资源的庇佑,可怜程度无异于随时可能倒下然后血液浸入柏油路面的狗。
既然以肉身为阶梯诉求道义公正都是奢望,无幻想之幻想的破灭了,转身也要以躯体为藩篱蔽我寒舍。结尾言简意赅,但又是此前行走这一动作的延续,去贝尔格莱德社会部上诉公权和私力拿回属于自己的一桌一椅都成为了动作的补语,是那点可怜巴巴的目的限定。
从不同邻居家搬回餐桌将本聚焦于主人公的镜头横移到他周遭的家庭,每当他拿回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其它家庭又有一部分幻明幻灭了,在资源垄断下底层侵犯同阶层的她人物权甚至显得滑稽,但影片不打算透过这一静默的攻守暗示什么行动的可能。或许末了不得不再次提及《罗塞塔》,结尾拧开煤气决定与母亲同归于尽的罗塞塔发觉煤气用完,才起身拎出去换。不过是同样悲惨的荒诞现实搬演到塞尔维亚,只有一个人怎么在浊水中一遍一遍地漂流,一遍一遍地试图以身躯扎下藩篱。
越落后的地方,越没有说“不”的权力。
批判官僚,腐败,但重点是对坚毅的赞扬。
一把把的把椅子搬回来,镜头在父亲吃一块难啃的面包时戛然而止。
一个开放式结局,但导演似乎又在暗示:
死物件既然可以一件一件的找回,活人当然更可以。
也许很难,但对于徒步300公里走了五天的父亲来说,
这就和搬回那一把把椅子一样。
这是一部让人窒息的电影,
最后十分钟面对福利院那个脸上长了一颗令人恶心的痦子的男人,
我差点以为电影会以他的曝尸而告终,
但是父亲用他坚毅告诉我们,椅子已经摆好。
他们终将团聚。
虽然很艰难,
但终将团聚。
在看完斯尔丹·戈卢博维奇执导的《漫漫寻子路》后,不难发现,该导演始终紧紧围绕关注社会现实题材为主,去进行电影文本的创新与改进。他的四部曲之间有着明确的联系。总体上,同为战争及南斯拉夫解体后所带来的影响,又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光辉;具体上,“一三”部主题联系紧密,“二四”部结构关系分明。作者有意在四部曲上各自区分,阶段性地表达了其用心及其映射的主旨。而且这四部曲是作者有意根据历史演变而在现时演示的最新现实状态,即具备时间上的内在联系和现实的真实状态的双重性统一。
早在2001年,他开始执导其“现实四部曲”中的第一部——《绝对一百》,该片反映了南斯拉夫联盟解体后的动乱及时代背景下巴尔干地区人民的现实遭遇,以点带面地展示了塞尔维亚和周边国家被战争驱赶的情况。在2007年,他开始其“现实四部曲”中的第二部的艺术创作,以富有艺术性的虚拟构思为电影观众呈现了道德与贫穷的艰难抉择,血淋淋地暴露出生活“吃人”的真实状态。在2013年,他又执导第三部曲——《涟漪效应》,本片更是直接由真实故事改编,生动形象地以多条叙事线索再现了命运的年轮,三个错综复杂而又激烈的矛盾冲突背后折射了人性的光辉。电影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文本,导演在电影文本中富有艺术性地虚构出现实文化文本,实际给电影观众传达出的价值想必便是以人性之光遮掩邪恶之念,以大片段的仇恨剧情烘托出人性仅存的善念,这与《漫漫寻子路》总体一样,总是在人几近绝望之际,又不吝啬地抛出微妙的火光。这对于影片叙事传播的叙述负责人而言无疑是在善恶之间试探人们模糊的界限。在2020年,该导演再次打造精心之作——《漫漫寻子路》,一举斩获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观众奖和最佳电影奖,该片同样以现实主义为题材,塑造了“英雄”父亲这一形象为爱征途的不平等的故事。主人公尼古拉不仅用自己平和且坚韧的性格丈量了这个国家,也探索了是非之间的楚河。
他的穿着,他的眼神,他忐忑不安的表情,以及很多细节都演绎地非常到位,哪怕他只是站在那里不说,让人一看到他就会对他产生一种自然的同情!质朴又善良的男主,坚强了一路,终于在政府大楼前吃着好心人送来的餐食时的时候忍不住哭了,而那一幕真切地打动到我了,尽管我也知道这是演的。感觉这一位主人公从某一方面来说像极了我最近在看的《许三观卖血记》里的主人公许三观一样,为了给一乐治病不顾一切一路卖血去上海给他交医药费,真的很令人动容,特别是对于也同样有着父亲身份的我来说。
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狗官僚嘴巴一张一合地说着令人恶心又厌恶的话,我真想上去拿刀子给他结果了,就为了自己的那一点利益而搞到他人的骨肉分离,真TMD混账!
没有钱就没有尊严,底层的人之间还是惺惺相惜,但有时又贪得无厌,难道贫穷真的就是罪恶的根源?!
(PS:电影的结尾虽然并没有交代,但是真的好想知道接下去的结局哦!!!)
感觉还成啊!至少儿童权益是在政府关照范围内的,而且一路都有人帮助,媒体可以报道,而且至少没有遇到拦截,说明政令是不能够顺利在各个部门之间通行、配合无阻的。而且体制内有良心的人是存在的。
一根筋式大男主,徒步三百公里,上访讨回孩子,途中社会群像匆匆一瞥。这题材完完全全的“柏林口味”,但拍得过于一五一十,和张艺谋一比相形见绌,流浪狗之死和家具被偷的戏码更是蹩脚。|SIFF2020第1场
8.7 溃烂到根了,就觉得熟悉了。siff
到海南电影节第一天看的入围金椰奖的塞尔维亚影片,非常不错,“哪哪儿都对”!编导演均十分扎实出色,如果今年的评奖不是因疫情取消的话,它应该有所斩获。导演是个屡获殊荣的中年塞尔维亚著名导演,实力不凡。值得推荐观看。
#Berlinale70th 33# 我太脆弱了,我根本抵抗不了这样的题材,我哭了个全场,哭到隔壁观众频回头看我却也控制不住。
终于有一天 你不必再向命运行乞。底层人民总是越温顺越老实越讽刺~
其实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男主应该没走到贝尔格莱德,甚至还没出村就会被寻xin滋shi拿下了。
惨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塞尔维亚版“秋菊打官司”,开放式结局和背后的寓意都很有意思。“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一个父亲的寻肝之路”...想问国内影展到底会不会起名,不但敷衍而且有文盲之嫌~~~~~~
#SIFF 2020# 十分苦涩,与其相比肯·洛奇镜头下的英国底层人民都要幸福许多。十分隐忍,很写实地描绘出“穷即原罪”的社会法则。一直在等像《我是布莱克》和《开战》那样的爆发式高潮,却一直没等来,镜头中只有一个父亲在用力地活着。十分感慨,自己今天能坐在影院里看到这部影片,是何其幸运。
刚开始以为只是塞尔维亚版的《秋菊打官司》,但是结尾部分一下就把本片的立意和深度拔高了!最后男主默默从邻居们那里取回自己家产那段真的是又好笑又心酸!
换个国家的话,男主连村口也出不去
#70th Berlinale# 全景单元观众奖剧情片第一名。德国观众竟然投出来这么一个[一个都不能少]式的东欧片我也挺吃惊的。对父亲这个人物塑造得极为讲究,沉默寡言,并且相信政府(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到了几乎逆来顺受的程度了,而且非常重要一点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只提最最基本的要求(比如灌点水),而只有一次反抗、一次哭泣、一次爆发,细节做得非常妥帖,而且里面各种人的好、坏与鸡贼都拿捏得很有分寸。影片结尾实在是太亮了,完全神来之笔,这一个段落把前面讲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根都挖出来了。
前面还是比较传统的现实主义路数。后面突然有了些讽刺和寓言味道,整部影片也一下子就高级了。
一贫如洗的家庭,他们要求电脑。空徒四壁的房屋,邻居赶来劫掠。翻山过川,原来在哪里都是穷光蛋。想给妻子苹果,想给孩子巧克力,想给自己一个家,竟都这么难。上了电视有人送来便当,可他不想当乞丐。想有尊严地活着,却只能伤害自己。像黑狗一样惨死,像汽油一样自燃。把桌椅扛回原位,假装家还在。
霍 贵塞都不截访的啊……唉 /美罗城
#siff2020# 非常稳,看得揪心。这哪是张艺谋,分明是一个达内式的故事再套用一个泛公路片的类型,男主角的表演相当精彩,隐忍、怯懦、偏执,来自底层和陌生人的善意,甚至将隐含的阶级问题也处理的舒服且自然。这个故事或许还有另一个结尾,忍无可忍的男主角终于奋起反抗,一夜之间血洗全村后再一把火烧了社工中心,但现实只能是,他一个人落寞地坐在残缺不全的“家”里,看着周围的一片空寂,无助、无奈、无能、无望。
近年来最痛苦的一次观影体验。劳动者的宿命就是行走在漫漫长路上,忍受无穷尽的苦涩,从这里、那里到世上每一个权力生成的所在。平静扎实的叙事,没有一笔可预期的煽情,但又层层加码到喘不过气。最后的镜头,在一切的残缺后,活下去,仍然就这样活下去。
步行300公里的勇气,标题即剧情。
编剧挺厉害的,让这个角色一路上遇到的问题不断的突破底限,最后用了一个神来之笔的结尾,直接戳到了社会问题的根源。这样的题材,这种力度的故事,我们国家的导演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这剧情,这设定,即便换到当下脚下的土地也毫不违和。这世界到底已经撕裂和分化到了何种境地,我不知道,也没有一个真实、准确、可视的数据但我知道:一面是流量明星的代孕丑闻冲上热搜占据各大版面;一面是东北五六线小城的疫情导致差点断粮却无人问津……一面是豪门二公主凡尔赛自诩撕掉“名媛”标签出道唱跳rap;一面是年轻人因贫穷在出租屋内去世的罗生门……不是我不想理解这世界,只是这世界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吃人血馒头乃至直接吃人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