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历尽千帆的气势恢宏的史诗级作品,带领我们身临了战争、学习了战争,也凝望了战争、反思了战争。
影片集中呈现了美越两军在德浪河谷交战的惨烈场景,但也不仅限于此,同时呈现了美军奔赴战场前后的各种细节,包括前期准备工作,美军家庭情况,善后工作等,更多通过战争背后的东西来审视战争,与前线的交战相互呼应。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战争的绞肉机器属性,更看到了其中交织的人情冷暖。不仅看到了前方的需要,更看到了后方的关切。战争从来不仅仅是战争,它是一个系统性的运作。
难能可贵的是,我们从被习惯性差评的米军中,看到了他们的纪律性,战友情,真实的信仰,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军人家庭的相互协力和取暖。
这些或许都出乎我们传统的认知,而我想说的是,灾难中孕育可贵、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符合事物发展的态势,而无需刻意为之。
有些东西,不是我们未雨绸缪,而是自以为是了。
战争就是战争,有其不可抗拒的政治属性;但,战争也不是战争,它只是人与人之间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抛开它的政治属性,我们再来看战争,它的面貌会更加清晰。
中校哈尔穆尔给阵亡军人家属芭芭拉,带去了战死越南军人的笔记,让她聆听到了来自敌人的声音。战争是分胜负的,但伤害却是彼此的。
站在这个层面的反思,振聋发聩,超越疆域的界限。人类要时时看清战争的真实面目,愿世界永远和平。
附:观影零碎笔记
为什么选上我们 因为你们长的奇丑但装备精良 打仗就是打仗,命令就是命令 米国人把什么东西都搞得很酷 向米军学打仗 家属委员会 我如何做好父亲和军人 当我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我的儿子 悄然告别,战争对每个家庭的伤害都是相同的 我们今晚赶不到 第一天战死,第二天通知家属 今天每个人都要战斗,记者 尿浇枪管 淡定哥 断箭 炸自己人,惨烈,看哭 我在打仗,不能回自贡,我绝不抛弃我的弟兄。 拒绝胜利采访 我永远不能原谅我自己 告诉美国人这些弟兄做了什么,还有他们是怎么死的。 第一个参战,最后一个离开。 最后的出租车 他们不是为国家而战,而是为彼此而战 越南战死军人的遗留笔记。哈尔穆尔
想当年历史老师推荐了好几次这部电影,说如何如何好,导致看完觉得没想像的好。alone
越南有一个高台教,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稣(圣道)、老子(仙道)、释迹(佛道)。甚至在它的宣传壁画里,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 、观世音、耶稣,李白、关公、姜太公、牛顿、雨果、莎士比亚、丘吉尔、克里孟梭、孙中山等都被列为该教所供奉的对象。然而,这些都与本部电影完全无关。
凡是梅尔·吉普森参演的战争片,残肢断臂、枪炮声震耳欲聋,总有宏观视角、微观情感,没有不惨烈的,这片动人的地方是给了对手足够的尊重,大家棋逢对手不相上下。
当年去电影院看《拯救大兵瑞恩》的时候,美空军正在昼夜轰炸南联盟。美国侵越战争时,越南背后的支撑是中,苏,美越战争结束,中方为了向美国纳上投名状,打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美国很满意。现在看这讲惨烈越战的老片的当下,美国已经拉拢了越南,成为了一起对付中国的盟友。哪天为了再次投名状,又揍越南不是没可能。哈... 政客就是地球上的毒瘤... PS:直译“我们曾是战士”相当好,那些翻译过来什么:魔鬼司令,什么骑兵,什么忠魂,傻得要死,一股子地摊味
实在没看出战役的价值。付出大量伤亡把敌人击退了,但是俘虏了几个越共就撤退了,这场战役有何意义?
主线有战场残酷血腥的激战,有家庭的侧面描写,有敌方的同等视角,比起大多数战争片算是够均衡了。没有重点,情感的链接没有触发,偏右派的思想还是多了一些。
最后的美式家庭观念的宣扬很是反胃
many man has gone!
拍的很不错,只是这个背景更有意思。……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法国帮助美国和英国在海上对战,1885年,清政府和法国签订《中法新约》,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越南正式沦为法国殖民地。二战中,越南被日本人占领;二战后,日本投降,法国人卷土重来,妄想恢复殖民统治,结果被越南人民军打的落花流水。……那么美国就来报恩了,当然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本片展现的就是1965年美军正式进入越南,北越人民军第一次正面交战的德浪河谷战役。
明明是你自以为强大去欺负别人,还摆出一副被欺负的样子,你们是人,你们有感情,有家庭,别人就没有?你都打到人家门口了,人家越南人就不知道疼?一点儿反思都没有,明明是侵略者,还把自己当英雄,真是无耻,还要对死去的侵略者歌功颂德!
吉叔比较一般的片子,没什么新意
噼里啪啦一顿打的美国军教片,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打的比较平庸。直升飞机在战场上的应用发挥的真好。吐槽一下,对剪太作了。梅尔吉布森是越军指挥官肚子里的蛔虫么?越军指挥官刚制定好进攻策划,梅尔吉布森那边就已经心领神会了。。
虽然不是梅尔·吉布森导的,但怎么看都像是钢锯岭的预演。
挺好看的一部战争片,一贯的,越战电影的反战要素,所以反战内容就不说了。原著作者就是剧中那位战地记者,他的出现也是电影一亮点。不过故事没有讲清楚,没有说明这场行动的主要目的,而且这场战役是美军第一次系统使用直升机作战,电影有讲到,但不是太详细,说实话我就是为了看战术的。基本把重点放在了战斗上。不过主角设置的我觉得特别棒,没有官架子,战斗能力强,整个临场指挥也很冷静果断很特殊的描写了北越方面,这场战斗也是让北越军认识到了美国人在技术方面的强大,火烧猴子就是这么来的。
深夜离家那段,目送远去本来很好,蹦出个女人来咕哝“我爱你”,真无趣啊。常规镜头不应该是她的背影跑到前景来,结束吗?牛逼的拍法不应该是镜头升起,屋里灯光亮起,阳台窗帘升起,然后整个社区亮起点点灯火吗?真失败啊!对越共的同情视角值得赞赏。
看起来美国导演也会中八一厂流行的那种病毒,花了一堆钱,不讲故事,讲战术~~ 虽说我原本就是冲着战术去的
这个译名真烂,我更喜欢越战忠魂这个名字。这几乎是一部完美的战争片,可与大兵瑞恩媲美,血淋淋的战场,反战的思想。又见梅尔吉布森,第一次见他还是在勇敢的心,这个男人就像石头一样坚硬,像大山一样厚重。
看到美国大兵跑到别人的国土,利用先进武器,疯狂屠杀北越战士,就想起他们在朝战战场,如何用同样的手法,对待志愿军。不用拍什么朝鲜战争片,看此片就全明白了!国力弱军事科技差,就是砧板上的肉,靠牺牲精神虽能取胜,代价很惨重。本片煽情之极,神剧而已,疯狂吹嘘上校的家国情怀,那些战死的越南士兵就没有家?人家在自己的国土上被你打死了,你就不羞愧?打倒美帝国主义!
我们曾是战士,千篇一律的战斗但其中军嫂送黄信让我眼前一亮。吉布森的气场是天生的领导者,无论年轻还是步入更年,如今曾经的华莱士为何被淡忘了。
比较客观事实的一部战争片,虽然战争时间不长,但是给我们的印象确实源远流长,家人,国家,正义,捍卫,都描述得淋漓尽致。很精彩,很血腥,很真实。那天夜里,出征的那晚,离开家人,吻了床铺上的装睡的妻子,妻子的追寻,说了句,I LOVE YOU!很感动。战后的拥抱也很感动。好片。另外,战争中的记者的演员我很眼熟,但是不知道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