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人》电影赏析
二战后,维也纳分为四个区,分别由美国、英国、俄国、法国所控制。众所周知,二战后,战时看起来紧密团结共同对敌的同盟国盟友们已经开始相互猜疑,极力为自己赢得战后的红利,特别美英和苏联的矛盾正在显现,二者的矛盾也为后面“第三人”利用这样的矛盾与警方周旋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本片的主人公霍利·马丁斯先生,出场了,失业的他受最好的朋友哈里·莱姆邀请来到维也纳工作。他刚到维也纳找到哈里的住处却被门房告知哈里已经死了,十分钟前已经抬棺准备入葬了。霍利去到墓地祭奠哈里以后,一连串奇怪的人和事找上了他,首先是军官卡罗威口头调查他一番后,请他离开维也纳。而霍利正是因为一开始心中就觉得哈里不可能这么凑巧就死了,又有警官调查加上在墓地时两个人奇怪的眼神和一名美丽的女士,就更坚定了他要留下来弄清真相的决心。
经过调查发现莱姆的死亡现场竟然有着莱姆的医生——温克,莱姆的其他朋友克兹男爵,罗马尼亚人——波佩斯库,而肇事司机竟然是莱姆的司机。这个结果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他找到安娜·施密特一起再去找到门房问清事发经过,发现竟然还有第三个人出现,谁是“第三人”就成了最大的悬念,霍利决定从这弄清谁是“第三人”下手。在第二次找门房了解情况的这一段中有许多镜头和画面我都很喜欢,耐人寻味又留有铺垫。如在门房和霍利交谈时,一个电话打过来,施密特小姐接的电话,然而电话里却什么什么声音都没有。看完全片后在这里我大胆的猜测可能是哈里打过来的,可是哈里想是霍利接电话从而交谈一些信息,可是是安娜接的电话,所以电话里什么声音都没传出来。接着一个球滚进房间,是门房的孩子,孩子从门后悄悄露出头,望着自己父亲与陌生人争吵的场景,那个眼神刻画简直妙不可言,还有孩子有吞口水的动作,感觉像是想要发声却不敢的样子,也为第三次霍利和安娜想要找门房了解情况做出了铺垫。说到“发声”又不得不说门房的妻子,他的妻子不愿自己的家庭卷入这件风波,制止了自己丈夫的“发声”。这恰恰说明在维也纳——这座象征着欧洲高等文明的城市,战争所遗留的创伤性记忆远比炸弹和硝烟所造成的刺痛难以忍受,老百姓们不敢“发声”,所见到的听到的都不敢抖漏出来,生怕一不小心就惹上了天大的麻烦,因为这已经再也不是奥地利的维也纳了,也不是“德国”的维也纳了。
紧接着霍利和安娜回到安娜的住处,电影里又一伏笔出现了——安娜的假证件。卡罗威警长为调查哈里的死,把哈里的女友安娜的家翻了个底朝天,还扣留了她的私人信件和伪造的证件。正是这个伪造证件的出现可以由此推断出安娜是知道哈里生前是个可恶的黑市交易人,可是在她身为捷克偷渡过来的女性,时刻有可能被俄国人带走遣返的无助情形下,是哈里帮她伪造了证件,是哈里的出现让她有了正常人的生活,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因此安娜感激并深爱着哈里,他愿意为哈里隐瞒一切,她对哈里的爱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故事继续,先前那个罗马尼亚人——波佩斯库出现了,克兹男爵和波佩斯库一起与霍利交谈,想要混淆视听。接着音乐响起,有四个人约在桥上见面,其中三个就是克兹、温克、波佩斯库,不难猜想这第四个人应该就是后来出现的哈里了。四个人见面肯定是接着谋划后面的事情,因为霍利的深究和卡罗威的调查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马丁斯再次回到街道上也就是案发现场仔细回想,门房看到于心不忍想告诉他更多真相,让他晚上再过来。然后门房关好玻璃窗,一转身就好像见到什么惊恐的事情,画面一直就定格在他转身的那一瞬间,他的眼神足以给观者留下许多猜疑和悬念。就是不知到为什么此处的背景音乐竟然是滑稽欢快的。到了晚上霍利和安娜来到门房住处就发现围了许多人,走近竟然得知的是门房被人谋害了,而门房的孩子一见到霍利就一直叫“爸爸”,还追赶霍利,这里前面孩子看到霍利和门房的争吵的铺垫的效果就出来了,孩子以为是霍利杀害了他爸爸,人们也认为是霍利杀害了门房并追赶霍利。霍利就这样被通缉了,情节最紧张的时刻出现了,音乐的急促也增添了这种紧张的气氛,霍利他被一个陌生男人带上一辆车,也不说去哪里就疯狂加速猛开,让他以为是被警察局逮捕了,谁料竟是把他带到了讲座现场。马丁斯做了十分尴尬的讲座,而波佩斯库也出现在了现场,他问马汀斯是否准备下一本书的创作,马汀斯回答:“是的,名字就是《第三个人》”,并且这部小说是一本凶杀小说,显然他们两人都是指向着哈里之死,这种指桑骂槐的精心设置,既能调节故事的紧张气氛,又能让情节继续合理地运转下去。
波佩斯库的追杀让霍利再次找到了卡罗威警长,这时候真相逐近浮出水面。哈里利用勤杂工约瑟夫·哈宾从军队医院偷出来的盘尼西林稀释后在黑市进行交易获利,可是稀释后的盘尼西林的副作用让孩子变傻了住进了精神病院,甚至直接死亡。知道真相后的霍利心灰意冷地找到安娜想要跟她告别,想要离开维也纳这个战后充满污秽的城市。霍利离开到街上时发现一个躲在黑暗下的人以为是被警察跟踪了,在夜晚的街头大骂着,而他所能看到的,只是黑暗中的一双脚,猫咪正在那里舔舐着。最终发现竟然是自己认为的最好的朋友哈里。原来那个“第三人”就是哈里本人,他一直无法相信哈里已经死去,可当哈里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仿佛是黑色小说家遭遇了黑色人生:虚构,在现实面前,总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接着霍利和卡罗威发现哈里死去的棺材里躺着的是失踪的勤杂工约瑟夫·哈宾。哈里找到克兹男爵的住处跟哈里面对面交谈,当莱恩说出本片中最经典的那句台词时,马丁斯根本无力招架。“意大利人让波齐亚家族统治了三十年,他们经历了战争、恐惧、谋杀和屠杀,但他们拥有了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文艺复兴。在瑞士,人们彼此关爱,享受了五百年的民主和和平——但他们有什么?只有报时鸟。”在这一刻,莱恩就是历史的双面天使。最后卡罗威带着霍利来到一家精神病院,里面的孩子都是哈里盘尼西林事件的受害者,霍利看到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决定帮助警长抓到哈里。最终在四通八达的下水道中围困住了哈里。维也纳的地下污水迷宫时,电影达到了它最具颠覆性的高潮。这座被政治和军事势力分裂的都市,竟然还具有一个如此统一而畅通自由的地下世界。所有文明的污秽都往下流,汇聚在这个被人遗忘的罪恶迷宫。哈里垂死挣扎想要逃出生天,莱恩的手伸出地面,光撒在他的手上,那污秽的光。霍利最后亲自开枪杀死了他,大概是觉得哈里最终死在自己手里是哈里最好的归宿了吧。
最终故事以在墓地里再次给哈里超度结尾,可以说是一种另类的首尾呼应了。画面的ending定格在安娜丝毫不理霍利,一步不停。因为安娜深爱着哈里,可是又是霍利杀害了他,而安娜也对霍利憎恨不起来,毕竟人性总是复杂的、爱恨交织的。
看过《第三人》的观众,如果问你们一个问题,全篇最喜爱的场景是哪一个,大概80%的人都会选择哈里·莱姆的进场,尤其是熟悉其扮演者奥逊·威尔斯的观众。《第三人》是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是卡罗尔·里德导演的电影,但沉淀在我们记忆中的,是奥逊·威尔斯。这个直到影片后半部分才出场的“缺失的主要角色”,身上有着威尔斯本人的影子,狂傲不羁,随性而为(看过若干部威尔斯的电影后,发现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扮演“自己”)。他不仅成为全片最大亮点,还给这部影片带来了新一层的含义。我们不会忘记哈里在摩天轮上对马丁斯说的话:“如果那些小点儿永远停止移动,你真的会觉得遗憾吗?如果每停下一个点儿,我给你20000英镑,老兄,你真的会不要这笔钱吗?还是你会计算一下多少个点儿?” 以及威尔斯自己加进去的台词:“有个家伙说:意大利在博尔吉亚统治下的30年间,有战争、恐怖、谋杀和血腥,但是他们孕育了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文艺复兴。在瑞士他们有兄弟般的爱,他们有500年的民主和和平,可是他们创造了什么呢?布谷鸟钟。” 这句话已经和威尔斯一起载入史册,并被他本人和无数后世人复活。不过据说威尔斯后来打趣说,影片公映后,有瑞士人对他澄清:我们从来没有制造过布谷鸟钟! 传奇的奥逊·威尔斯值得大书特书,这里不再多说。至于《第三人》这部电影,也许由于威尔斯的出演,整体风格颇似这位导演,不同于同时代气氛阴郁的黑色电影,整个风格是轻快的、幽默的,很有英国黑色喜剧的特色。 音乐自不必说,轻快诙谐的调子从始至终伴随着剧情发展,尤其是几处阴谋味道浓厚的场景,音乐带来的反差提醒观众不将其看过一部普通的犯罪黑色电影。另外,惊奇、悬念与喜剧性的结合带来无比愉悦的观影感受。美国来的流行小说家信心满满的敲着朋友哈里的门,门房却探出身来,用蹩脚的英语告诉他,他的朋友的棺材刚被抬走了。 在我们最爱的那个场景中,马丁斯先生站在维也纳湿冷的石板路上,大声向那个躲在黑暗中的影子挑衅,他不知道他是谁,以为是派来暗杀他的。我们只看到一只小猫蜷缩在在他的鞋子上。这里的技巧很妙,哈里没有直接走到路灯下,而是通过一个抱怨马丁斯大喊的楼上的老妇人,窗里亮起灯的瞬间,光照亮到了黑暗里的人脸,于是我们看到了威尔斯,马丁斯看到了哈里。 我们不会忘记哈里脸上的表情,那是威尔斯式的,恶作剧式的,孤高又无奈的,甚至是喜剧性的。电影史上没有任何人物的进场,比得上这一幕。 电影的节奏环环相扣,十分紧凑,无一处多余,而且随着男主角探访事件相关人员(这一叙事方式颇似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不同的是,每一个人不仅是事件的讲述者,也都牵扯进这个阴谋里),显得愈加复杂,但时刻都紧抓着寻找“第三人”的主线。随着情节的推进,更多的真相被发现,更多的阴谋被揭露。我们始终被限制在男主角的认知中,由此产生的惊奇与悬念使我们深深陷入这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中。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制造惊奇/悬念的某些方式,可谓别出心裁,透着传统黑色电影少见的荒诞。 最明显的例子是哈里发觉自己身处险境,回到旅馆后莫名其妙上了一辆车,只说德语的司机沉默地在维也纳的废墟中狂飙,丝毫不理会后座已经乱了分寸的马丁斯恐惧地质问“你要带我去哪?你是不是收到要杀我的命令?”,就在车开进一间院子,我们以为马丁斯被掳到坏人的巢穴时,门打开了,原来这里是那个演讲地点。接着,马丁斯进行了一场一塌糊涂的演讲,郁闷的筹办人频频扶额叹气,以为马丁斯是美国来的畅销小说家,没想到却是个对文学一窍不通的二愣子。他俩在稍前部分说到演讲主题的时候也很有意思。筹办人告诉他,听众们希望他谈谈“信仰危机”,马丁斯却问:“信仰危机?那什么是?”筹办人以为他在开玩笑,说:“我想你是知道的,你是个作家。你当然知道啦,晚安,老兄。“ 另一个“在原本严肃的情境中插入荒诞笑料”的例子是卖气球的老人。那时警察们正在街道阴影里等哈里出现,远处墙上映着巨大的黑影,暗示有人走来,结果却是个卖气球的老头。警察们只能尴尬地背过身去,结果老头却执意向他们推销气球。 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警官给马丁斯科普假药危害的时候,幻灯片错放成了犀牛图片。比如马丁斯的手指被一只愤怒的鹦鹉咬伤了,随后安娜还问到了这个伤口。比如在摩天轮上,哈里说:“除了你,没有证据对我不利”,当时门开着,马丁斯慢慢抱住了门框,说:“我应该很容易被除掉。” 在风格上,一些场景颇有表现主义意味——强烈的明暗对比,如同废墟般的古旧建筑。据说这部电影最初计划在摄影棚拍摄,最后里德选择了在维也纳被战争蹂躏还未修葺的断壁残垣。 倾斜取景是此片一大标志,也许表达了一种氛围,也许代表着战后欧洲生活的失衡,或预示着本片的悬疑倾向,也许只是导演在构图上的一次探索。不过这种前卫的手法并没有受到所有人的认可,比如《罗马假日》的导演威廉·惠勒看过本片后,就送给里德一只水平仪,让他下次拍片时把它放在摄影机上。除了倾斜构图,还有令人联想到希区柯克的螺旋楼梯。这也许代表着迷惑与未知,在一个场景中,马丁斯本人正沿着螺旋楼梯向上跑,也许代表着随着发现哈里还活着,他逐渐被卷入这个“漩涡”里。 本片以哈里之死开篇,以哈里之死结束,生与死,成为本片的一个母题。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结尾的处理也十分耐人寻味。
公众号:电影套盒(laodianyinghualang)
“意大利人让波齐亚家族统治了三十年,他们经历了战争、恐惧、谋杀和屠杀,但他们拥有了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文艺复兴。在瑞士,人们彼此关爱,享受了五百年的民主与和平,但他们有什么?只有报时鸟”,可是我敢打赌,如今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民主和和平。
七号评分:7.97
剧 情 简 介
二战结束后,维也纳被分为了四个区,分别有英、美、俄、法管辖,在城市中心则是国际化的,由四个国家组成的巡逻队管理。
美国作家霍利(约瑟夫·科顿饰)受好友哈里邀请到维也纳工作。
霍利哼着小曲,如约来到哈里指定的住处,却发现家里没有人,楼上的邻居说哈里已经死于一场交通意外,棺材刚抬走不久。
霍利急忙赶到墓地,很多人正在参加哈里的葬礼,因为初来乍到,他一个人都不认识。
葬礼结束后,一个皮衣男人好心让霍利搭车,并邀请他喝酒聊天,霍利想了解下哈里的情况就答应了。
聊天的过程中,霍利知道了皮衣男子叫卡罗威,是个警察,不过他对哈里的死不是很在意,只是想从霍利这里打听一些黑市交易的情况。
霍利告诉卡罗威自己是作家,根本不知道什么黑市交易,而且这次来投奔哈里也没带盘缠。
没问出什么,卡罗威便安排霍利住进一家旅馆,并要帮他定第二天的飞机票。
到旅馆后,霍利结识了一个文化再教育司的官员,他知道霍利的职业后,想让他下周出席他们的现代小说讲座,并愿意承担霍利的开销。
霍利很高兴,警察不管,他便自己查出他好友哈里的死因,于是就答应了。
正在霍利思考从哪开始查时,有个叫克兹男爵的人来电话找他,并约他见面。
霍利根据克兹男爵的指示找到他,并向他了解哈里的情况。
克兹男爵是哈里在维也纳的朋友,也是目睹哈里发生意外的人之一,他声称哈里在家门口过马路的时候出了车祸,死前曾提起霍利。
霍利还得知,哈里发生车祸的时候除了克兹男爵外,还有一个罗马尼亚人,而哈里在车祸后还活着,但没有撑到救护车的到来。
此外克兹男爵还告诉霍利,哈里有个女友施密特,在剧院工作。
霍利认为要了解哈里的情况得先去找他的女友,辞别克兹男爵后霍利到剧院,找到了施密特。
通过施密特霍利了解到,哈里跟一个叫温克的医生也非常熟,车祸当天温克后来也到场了。
而施密特建议霍利可以去问问哈里的邻居,毕竟车祸发生在哈里家门口,邻居可能看到些什么。
因为语言不通,施密特决定跟霍利一同前往,协助交流。
结果邻居的一席话让霍利大为吃惊,邻居在车祸后就在窗口观望,他声称哈里被撞的头破血流,根本不可能还活着,并提到现场除了克兹男爵和罗马尼亚人外,还有第三人,到底谁在撒谎,而哈里又是否死于意外?……
影 片 浅 析
影片节奏偏慢,导演没想用情节来推动剧情发展,而是用光影来营造悬疑的氛围,少了故事性却多了文艺气息。
下水道那一段戏是影片中难得的几个高潮之一,场面调度和剪辑都非常好,“八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展现充满想象力,加强了追逐时的紧张感。
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镜头和摄影了,在1949年能有这样美的摄影真得特别了不起,加之于刻意为之的倾斜镜头,将这部悬疑电影变得非常的文艺,还要提一下片尾那一段长镜头,说不出的落寞和伤感,确实太美了。
说到演员就不得不提奥逊·威尔斯,他虽然是配角,但出现的每一秒钟都吸引着我的目光,并且他的出场经过导演精心设计,非常的惊艳,可能在之后提到这部电影,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极其生动的反派。特别是摩天轮那段经典的场景,有一段台词是奥逊·威尔斯自己写出来加进去的,这段台词也更突显了角色的性格,点睛之笔。
正义和友谊该如何选择,放在当下,可能很多朋友会秒选正义,毕竟与一两个为敌永远都比与大众为敌好得多。可要是放在战乱的年代呢?我不知道,人性在这种时候往往会被放大,谁都不能确定自己的道德观念能否在那时还站在制高点。
“往下看,如果下面那些小点中的任何一点停止运动的话,你会觉得伤心吗?哥们,如果我给你两万英镑,仅仅是让其中的一点停止运动的话,你会让我收起我的钱吗”,面对这样的灵魂提问的时候,谁又能马上给出答案呢?
台 词 精 选
有谁能在利益面前立刻做出选择?可是花着死人钱的你一定不会有好下场的。
harry为什么要邀请美国友人来?
美国友人在到达宾馆后,就有一个小伙伴过来和他聊天了,而且聊天的时候及其不自信,还留下了不少bug,让人一看就觉得有问题,既然是这样,你就不要过来和美国友人聊信息啊
harry为什么要干掉合作伙伴?而且这样的谋杀方式真的很不高明也;初来乍到的美国友人不相信,他的女朋友不相信,偏偏把harry当成重犯的警察能把这个当做交通事故处理了,而且验尸工作做得也太随意了吧
在警察、女友的认证下,这个小伙伴居然能被认成是harry。
那个黑色的小狗是一条线索,后面居然没有解析
那个猫是干啥的?各种特写
harry为什么要跟踪他的美国朋友?以致于自己暴露
harry居然真敢赴约,不像是策划了一个瞒天过海谋杀案的主角,harry对于自己的美国友人从小玩到大,应该有足够的了解了吧,怎么会那么冒昧地提出让美国友人入伙的请求……自己干的那些恶心事,就是再好的朋友也需要时间才能接受吧
《第三人》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黑色电影,也是一部经典片了,集中了大量可以引发冲突和制造情节的元素,凶杀、政治、悬念、爱情、友情、道德、忠诚、背叛、人性… 《第三人》是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是卡罗尔·里德导演的电影,最后停留在我们记忆里的,是演员奥森·威尔斯,虽然出镜时间不长,但给人记忆最深刻。 据说,影片拍摄中,编剧格林和导演里德因为最后一幕起了争执。格林想要一个幸福圆满的结局,哈里和Anna重修于好,而导演里德和制片人觉得基于哈里的种种作为,Anna不应该再理睬他。再电影放映后,格林写道,“导演里德和我之间为数不多的几次重大争执中,有一次是关于结局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第三人》被奉为一部经典黑白片,是因为在那个预算紧张又没有太多特效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运用很多拍摄手段来完成。比如片中多次运用了“阴影”,用来暗喻潜伏的黑暗或邪恶;还有“拱门”,代表重生,抛开旧的,进入新的;以及“窗户”,对“阴影”的披露。 拍摄用了深焦、斜角镜头、三人/多人镜头…让画面更丰富,烘托更深刻的氛围和情绪。这不单单是一部电影,应该说是一部艺术品。
昨天在电影学院的放映厅看的,一次不同的观影体验。
三十年的文艺复兴与五百年的报时鸟
哈哈Orson Welles的角色真有趣演的也好,从一个幽灵变成一只老鼠,不过只是为了在那样没有出路的年代生存下去。充分利用光影和构图的摄影很有看头,但实在觉得滑稽配乐多的有点烦。
这部电影最好地证明了光和影就是上帝的魔术啊,配乐挺带感的(有点略多)。奥森威尔斯的出场真是,啧啧。二战后的维也纳各种辖区的背景非常有意思。另外,看看人家的下水道!
故事本身并无多大吸引力,男主角也不讨喜,但胜在场面调度从容,后期剪辑利落(下水道戏),就连黑白摄影也极富层次,尤其是我男神的出场,从台词暗示到局部展示,最后灯一闪,打在脸上45°角邪魅一笑,惊艳全场,威尔斯戏份不多但演绎张弛有度无愧于全能天才。
废墟上的摩天轮,隐于地下的污水迷宫,二战后断壁残垣的维也纳成为光和影的舞台,构图真是太绝了。初看以为是悬疑片,再看又觉得是爱情片,最后发现是政治片:夹在美苏之间的老欧洲便是那第三人。
波齐亚统治意大利三十年,荒淫无道,但他们有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文艺复兴。而那些享受了五百多年民主自由的人们得到了些什么?报时的小鸟?虽然是流氓逻辑,但掷地有声。PS:第三人不是第三者,抓住第三人的最终变成了第三者!
CanalStudio4K修复版,遗失在维也纳废墟中的光阴,在黑夜的映衬下重返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年代。美国来客充满失落和疑惑的欧洲之行,在友情与正义的博弈下变成了战后分裂城市的巨大隐喻。唯不常间断的配乐,隐隐传达着某种积极轻快的氛围。各种影史经典段落不必细数,结尾一幕如烙印在心头。
四国势力的对立,地上地下的对立,甚至意识流和通俗的对立。无处不在的对立导致单一与匮乏:拥有百年和平就没有文艺复兴,试图睥睨众生须泯灭博爱人性,扶稳道德天平却痛逝今昔深情。正像电影配乐里齐特琴激越无奈的单一,又如最终长镜那不平衡构图所营造的匮乏,这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困境【10】
饰演马丁斯的约瑟夫·哥顿表现很出色。由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开始,再运用倒叙、蒙太奇的手法,夸大意外曲折给人们造成心理变化,而最终引出绝不平凡、让人惊讶的结局。
在维也纳也坐过那个摩天轮,嘻嘻。
个人以为这部经典电影的问题可能在于,导演让居于反咖的威尔斯太有魅力,无论出场亮相那一刻,还是“瑞士钟表”的华丽台词,结果观众不自觉地移情于哈里,也就必然削弱了对马丁大义灭友之正义与暗恋女主之美好的心理期待,但叙事上偏偏又只能以约瑟夫科顿为主线核心而占据大量镜头时间,观众始终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情绪状态,他们既不能去同情卖假药坑害儿童的肮脏哈利,又没法很喜欢三流通俗小说作家的正义马丁,最后一幕的长镜头也只能构思奇佳却情绪滞后,既谈不上伤感,俩人本来也不是观众期待的天作之和;又不能说解气,因为马丁在道义上确实没做错什么……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978309294/
BJIFF 资料馆。满场不合时宜发出“哈哈哈哈哈”杠铃般大笑的大哥,你要火了你造吗
推荐104分钟的版本。这算哪门子黑色电影,明明是个文艺片嘛!
3.5。在下水道大戏的最后,我还可笑地猜想着他又一次不死,结果就那么优雅地在落花飘叶中结束了,讽刺死我这坨被传统悬疑片惯坏的心。气氛不见得有多好,下水道的人影全无惊心步声全片最佳。寄情于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反派,随着一个曾经徘徊的女人果断离去,了无感想,太渺茫了。
Welles出场设计牛死了。只有我觉得Welles长得像M么?
据说奥森威尔斯出演时间也就十来分钟。因为下水道太臭了,他才懒的去。结尾那个隧道里的站立的背影,是助导演的。结尾伸手去打开井盖的特写是导演出演的。但奇怪的是,很多人都会认为奥森威尔斯才是真正的电影主角,如同题名。
和资料馆的朋友们分享一下那个笑声。笑声来自我右边两个位置的一位外国友人。好奇的我问了和他一起来看电影的中国学生他是谁。原文转述:“他吗?他是北航。。。哦不。。。北理工的一个老师。”(非常朴实的改口,笑,每个人笑点都不同,大家彼此包容。倾斜的正反打镜头体现了人物心理的局促不安,真棒
小时候我爸爸一直跟我提这片,后来才知道是第三个人。奥逊威尔斯出场真是牛逼,配乐也牛逼,最后下水道戏也牛逼。
一开始就猜出了第三人是谁……又歌颂了一下西方的下水道。
#重看#奥胖实力抢镜,虽然出场戏份并不多,但戏眼全在他身上,包括那些倾斜+仰视的镜头,也渗透了其个人风格,只能说他的全能天才魅力的确无可抵挡。地面上的残垣断壁、地下暗道如迷宫,正是战后龙蛇混杂的环境,四国割据/瓜分的状态——正是绝佳黑色电影的背景;表现主义遗风浓郁——影子投射于墙的惶惶,螺旋楼梯的无穷无尽,夜雾中依稀涌现的人影,街上响起的急促脚步声,隐匿在阴影里的脸部。这一切不仅仅是一桩谋杀案,更折射美苏对立+互相与欧洲的关系,三流小说家的美国身份设置和场景放在维也纳都显得意味深长。故意提问“怎么看乔伊斯”是格雷厄姆·格林有意为之。夜戏/下水道追逐戏太棒;哈里惊闻四方声音与霍利在街上看到无数眼睛偷窥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