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说,哪些不习惯都是假的,只有孩子们过得好是真的。哪些政治的这边那边也是假的,人们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记录着父亲弹孔的X光片和战绩锦旗都被拿来当成应付学校的工具,姥姥和小孩都不在乎政治,只是当作谈资和用品了,哪些荣耀和血场上涌洒的严肃和敬畏尊崇都被生活的淡影冲没,这又是喜剧又十分深刻。孩子们和玩笑式说出来的尴尬的一些回应,都是很犀利的。姥姥忙了一天,也不知感恩的说道锦旗真难看,那么大的锦旗送给亚军,旗帜根本不重要,就是一个应付学校的形式,那个失去意义的人旗子在一个错的处境里出现显得那么好笑,也让失去的意义找回了被审视被调节和重缅的位置,奶奶的脚好臭,爸爸这样不如接着去打仗不要回来,我可是已经结了个一次婚,我为了表忠心刺的字,回来继续跟司令干。不上学的可以继续睡觉,奶奶偷偷带着去看电影,牙磕掉了的父亲。他们去了那边什么都有,但还是穷苦,将军又如何,不打仗了找不到工作,一家人讨生活艰难,父亲生气之后小心翼翼又把国旗放好,为兵还是为家,又是一样的问题,多么矛盾。生活艰难,齐白石的画再好也只能卖掉。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背负的命运在被贫穷和饥饿追赶着跑的日子里,留下了一个一个尾巴,什么时候可以不再只是为了摆脱贫穷和饥饿的正视作为人的生活,而非牛的马的鸡鸭鹅那样,为了吃食。他们告诉你,还有一种答案,有了家人有了家庭与爱,哪怕贫穷与饥饿,也能有滋味,因为相伴的幸福快乐就是时光本身的意义。
台湾电影佳作,华语最好的亲情和家庭电影之一,也是除无言的山丘外王童最好的作品。
最喜欢那种久违的浓浓的中国传统味道,恭良温俭让。
没有大的戏剧冲突,12个小孩,一家人的生存琐事娓娓道来,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好看有趣有味道。
温情是王童电影的灵魂。浓浓的亲情贯穿始终,很温暖很感动。王童在告诉观众,生活虽然艰辛酸楚,但亲情可以让生活变得温馨。
每个角色都很出彩,老太太特别突出,她就是中国传统智慧的化身,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中将父亲太平民化了,少了一点将军的气派。8.6
黑白开头很用心,完全的生活场景
1,吃蒜头的军官父亲,与后面的卑微鲜明对比
2,厨子人力发电
3,父亲点名,感觉他家是个幼儿园
大部份以孩子的视角描述败退前的时光,黑白色也可理解,毕竟是不清楚的记忆,唯有柿子还是红色的。
祖母的戏份更是耐人寻味,躲在柜子里不愿意走,随行安慰:一年半载就回来了
老人不懂时局,可能信以为真,又有了下面这幕。
这次出行就好像之前无数次外出的一个继续,给狗多喂点馒头看家护院,完全没料到一去即是永别。
此时的视角是从宅院往外延伸的,好像故乡在送别他们,直到大门最后关闭。
附一张赵高图,十分青涩
花了两天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王童导演的电影《红柿子》。这部电影公映于1996年,带有半自传性质。当时,大陆也有另外一部半自传性质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电影对我来说,是偷窥历史的方便法门。印在纸上的那些字,多少年来,删删改改,汤汤水水,令人生疑。
就以这部《红柿子》来说,之所以观影过程“断断续续”,是因为太多的背景需要重新认识。没有这些关于时代背景的相关知识,就无法完全看懂这部电影,或者说,无法理解电影中那些角色的言行、心理。顶多记住影片里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这是王童的作品。王童啊,哪里那么简单。
这些背景知识的搜索,大部分仰仗网络搜索。看完电影,关闭播放器,打开浏览器的“历史记录”,作了个统计,简单记录一下观影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 陈诚是谁?他和陈仪是不是同一个人?他在台湾做了哪些事?他与蒋介石有哪些关系?他何以在辽沈战役关键时期能金蝉脱壳,让卫立煌作了冤大头?
2. 蒋介石为什么没趁朝鲜战争反攻大陆?退守台湾之后,他与美国的关系是怎样的一波三折?新中国最困难时期,蒋介石为什么没有反攻?
3. 于右任的妻子叫什么?他俩的爱情是怎样的过程?于右任在台湾的官职是什么?他的书法以什么风格见长?
4. 李宗仁最后一任妻子胡友松到底是不是胡蝶的女儿?
5. 胡蝶与戴笠恋情的来龙去脉?
6. 四行仓库送旗少女杨慧敏后来为什么默默无闻?她怎么就跟胡蝶扯上了关系?
7. 八二三炮战的来龙去脉?这次炮战为什么打的那么奇怪?
8. “圣诞老人”的形象到底来自于基督教,还是可口可乐的广告?
9. 《红柿子》男主演石隽演过哪些电影?他的伯乐胡金铨的生平?
10. 胡金铨拍过哪些电影?他所在的邵氏公司什么时候成立?
11. 邵逸夫的生平?
12. 邵逸夫的部下、后来的竞争对手嘉禾电影的主席邹文华的生平?
13. 李小龙为什么对邵氏公司发火?他如何被邹文华挖走?
14. 邵逸夫的儿子是谁?到底是香港人还是新加坡人?
15. 《红柿子》里涉及的两部电影之一《宫本武藏》导演是不是黑泽明?同名小说的作者是谁?宫本武藏是谁?
16. 《红柿子》涉及的另外一部电影《血染海棠红》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17. 1957年“刘自然事件”的来龙去脉?它为什么与当时冷战的大背景格格不入?
18. 上世纪五十年代台北、北京之间的联络人曹聚仁是谁?他为什么能担当这么重要的角色?他的作品有哪些?他与四行仓库的杨慧敏是什么关系?他儿子原来就是凤凰卫视的曹景行。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我相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以上信息完全是一团散沙。然而,历史是互相纠葛的。所有因缘际会,铸就了历史。
9-�Ӏ�c2
这个故事讲的太好了,没有一处不自然的地方。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拿来比一下,就可以看见两种对世界的态度。大陆的斑灰,到台湾的隔世感确实如此,能记得的只有那写红红的柿子!
姥姥走的那段 再现红柿子的收尾镜头感人的
王童自我书写,外省人身份,家国不复,渡不过的海峡。消色调,红柿子,国徽,锦旗,总统像,X光片,红蓝笔,意象嘲讽,人生无奈,历史消解。片头院落的摇升镜头,片尾空椅的固定镜头,弱化戏剧冲突,钢琴曲响起,眼泪掉下来。从三船敏郎与《宫本武藏》到白光与《血染海棠红》
除了会掀起战争和射出精液,男人似乎是无能的,擦破鸡蛋,放走牛蛙,连坐公车也会摔跤,甚至记不住自己孩子的年龄和名字;而女人才是撑起天空的角色承担琐碎的家务抚养每一个孩子长大,可以放弃心爱的一幅画,也可以忍受自己早已习惯的痛苦分娩。《红柿子》是家国分裂大背景下的故事,但没有放大民族层面的怨念和哀愁,聚焦描绘庶民家庭如何靠智慧和勤勉在异乡活出尊严和精彩,即便有思乡之情,拍得克制隐忍,以几颗柿子点到为止;太平轮巨流河的历史纵然是历史,而这种云淡风轻的历史也在告诫后人不论身在何处都应笃定从容、自强不息。7.16@广州展映
王童的自传体电影,没《风柜来的人》惆怅,没《牯岭街》沉重,政治与时代变迁的荒凉都是淡淡的背景,乡愁被亲情冲刷,连五颗柿子的那抹红色都被岁月抹淡了色。刘若英出现的好惊喜啊,当年的她,和《少年小渔》差不多年纪吧。
台湾电影界有了王童、侯孝贤,那还轮得着杨德昌出头。
可能在大佛普拉斯中,看到了可能的另一个中国。而在王童手中,仍旧能看到平行空间分裂前的藕断丝连。
更生活化的台湾《童年往事》。“都跑到台湾来了,还会有什么行动?”孩子们有多无邪,就反映那些大人们有多虚妄。随着第二代渐渐长大,红柿子成为了永远回不去的大陆的念想。“主义”只是政客们捣鼓出来的政治玩偶,但是老百姓的谋生是时时刻刻的,无非就是过日子。王童的叙事很具传统手法,稳。8.6
挑儿童演员有点不太讲究,国军还没败退呢就已经满口台湾腔了,瞧瞧人家赵哥多敬业,硬是模仿出了一点安徽口音,张世的四川话竟然也不是配音的
1.无限辛酸。国民党将军家庭在台湾的生活,没有对回大陆等幻想生活的描述,而着重刻画了一家子在台湾生活的艰辛,每个人都任劳任怨,一切都只是为了孩子们的成长;2.太朴实,太形象,太生活,一个跌倒也让人看了心惊胆战,仿佛她就是自己的亲人;3.姥姥、母亲、父亲的形象演绎得真入味;4.怀念阿太!
姥姥从大陆到台湾的这十年,我在哪里都可以,只要全家人能平安的在一起。红柿子是幅名画,辗转内战逃难抗美援朝被俘遣散残破的被贱卖,隐去了历史背景而在影片中它只是故土老宅黑白记忆中红色的执念,也是从影院中出来遗憾没买到的乡愁味道。恋恋不舍到彻底放弃,正是外省人从军官家眷到自谋生路的老百姓并融入到当地的转变。王童就是那个喜欢画画找不到神韵的小男孩,没有亲身经历的体验也不能编导出这么生活诚挚的故事。林象朗园。
8/10。丝丝入扣的物象缝合起台湾身份认同之路:家人/购画者喜爱大陆带来的画作,红柿子树上断线的风筝饱含乡愁,红寿衣(孩子们碰了被打)寄托魂归故里的想象;圣诞到教堂接受洗礼/馈赠,奶奶大寿邀请修女,再如进口笔、牛蛙养殖反映出美国文化势力,副官和奶妈的婚礼体现了离开大陆重新安家的生存哲学。
四星半。扣掉的半星是因为个别固定长镜里表演痕迹有点重,那是我在将近三个小时里为数不多的出戏时刻。是王童的《童年往事》,但用力更工巧。侯导的风格是恬淡和留白,而王导则尽量戏剧化。用全知视角铺展烟火气的生活,用绵密的细节完成家族往事书写。拉出时空跨度但并不追求波澜壮阔,是非常私人、非常熨帖的讲述方式。没有渲染什么国仇家恨,而呈现出一派天真自然的图景。短暂的黑白的上海段落过去之后,彩色的台北也带领叙事变得诙谐起来。像一阵太平洋的暖风,不时让人眼底湿热。同时塑造出了中影史最可亲可爱的姥姥形象之一,是有智慧也不狭隘的仁慈长者。
王童作品,严重强烈喜欢此片。电影风格平实,温情细腻,生活气息浓郁,浓浓的乡愁剪不断理还乱。以个人家庭的悲伤苦难来映射整个时代世界沧桑的变化,真挚的情感永留心间,不知不觉泪流满面。当我们被某部电影深深打动的时候,必是从中看到了自己或身边的人们某个时候的影子。
这片还挺国民党视角的,开场短短的黑白画面到台北后就彩色了,涉及到志愿军战俘的情节,也说那个党国纹身是官兵为了证明去台湾的诚意而主动纹的。基本改编自王童自身经历,他爹是国军名将王仲廉,兄弟姐妹共14人。片子拍的散,但不乏趣味,尤其老太太的各种省钱招数,用王仲廉的X片当书垫、拿部队奖旗当学校奖旗、逼孩子们用卖不掉的红蓝铅笔写作业,搞到校长也怕!她还有个影迷身份,雨夜跟孙辈跑去看重映的白光、严俊主演的《血染海棠红》!齐白石画的红柿子和开场黑白画面的红柿子是这家老一辈的乡愁,不过这点并未过多延展。全片的孩子戏把控的很好,相反全片唯一一出演呲了的是对应王童的王家老五的青年演员金勤(那股子做作的骚劲无怪乎后来去演《十七岁的天空》了),另外演国军——志愿军——车夫的赵正平当时太瘦了
每一个国民党撤到台湾的军属后代导演,都会提交这样一部电影。都带着不紧不慢的,应对艰难日子的心态。每个家庭里面的女人,都不仅提供了衣食住行,提供了温暖和坚定,孩子们渐渐长大,家庭会有新的转机。
情真意切,和风拂面,世相迤逦。片长:02:46:48。
不是我的菜,除了几个忠诚的随从外,其它的人物都不是很喜欢。小孩子很没有礼貌,老太太也不属于和善的类型,父亲和母亲说话像念台词,而且一个军人说话那样?此外,小孩子们一出场就操着满口台湾腔,太不严谨了。没有觉得什么温暖和感动,唯一觉得有点触动的地方是孩子们让姥姥坐上箱子推着她走。
全程含泪,直至字幕起才终于大哭。台湾人的《活着》,一路舍去身份、尊贵、豪宅、名画,异乡成了故乡,留下质朴清贫的一家人,栉风沐雨,落地生根。
台湾电影的长而慢真是有传统...一直想看这部,终于找到DL于是迫不及待的看起来,对11个小孩的足球队真是佩服佩服...电影是传统的路子,以情动人,其实我就是好喜欢这一口,对那些所谓的先锋玩弄哲学神马的...终究觉得不够真诚。所谓的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好吗?给6星!加一颗给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