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两年曾经泰国电影有过一阵小火,上映了好几部影片,不过如同昙花一现。前几日,一部叫做《就爱断离舍》的泰国电影上映了,算是泰国电影再一次走上中国的大荧幕。
广义上说,这是一部讲述情感的片子。这里的情感,不限于亲情或者爱情,而是混合着亲情、友情以及爱情。
电影一开始,大约是从友情入手,然后切入亲情,中间有插入爱情,最后又用亲情收尾。整部影片描写的是,女主在追求所谓“极简风格”的老屋装修过程中,面对一大堆所谓“无用的”,“没有感觉”的老物件,本想着一丢了事,却最后不得不一一去面对,去处理。在此过程中,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思考亲情友情以及爱情。
这是一部文艺性的电影,技法上没有什么特别的,也没有什么悬念。不过就是在叩问心灵。至于观众是否会被这样的叩问所感动,或者说是被触动,这就是个人的自己感觉了。
前几年的泰国电影热,主打的是悬疑。这次换成了讲心灵鸡汤,改变是很大的。总的来说,这部观众对这部电影并不买账。我个人也认为这部电影评分大致不会超过7分。
俗话说,忘记过去等于背叛。确实,没有过去的自己,就不会有现在的自己。过去是那么容易就断得了的吗?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总是藕断丝连的。
🎬简介:就爱断舍离
Jean要改造自己的家,多年旧物相继被清理出来。虽然这些物件对自己毫无作用,但每一件所承载着那些往事,同时也遇到了阻碍:妈妈责怪她随意处置别人的东西,朋友觉得她不在乎她们之间的感情,她也会因愧疚把东西又重新拿回来…
——————
有些东西无法断舍离,是因为你的罪恶感❗️❗️
🌲一些东西难以割舍,是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的回忆与感情,扔掉了,就仿佛觉得同时也抛弃了曾经的人、曾经的感情、曾经的人生…这样的话你会有种罪恶感,会感觉自己无情。
❤️但是,有些东西藏在心里久了就成了执念,也成了前行道路上的负担,所以该断就得断。断掉执念就如同扔掉一件废物,让人生恢复一丝轻松与清爽。
•
“💚占有”其实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是人类社会撇开地球、私自制定的特殊契约罢了。如果物品只是临时借用品,所谓“占有”只不过是在物质这一悠久历史长河中随机截取了一小段水流,那么我们要珍惜自己与所谓“占有的物品”之间极为偶然的缘分。当缘分终结时,我们要痛快干脆地放手。后来女主把东西分别还了回去,也算是对过去的一种交代。
•
✅人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如此。
——————
自身经历:
以前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每一样东西都整整齐齐地收藏起来,不舍得扔掉,总觉得那代表着一种回忆,是人生的一部分。就像女主要把家里的钢琴扔掉,妈妈不愿意,因为那是他们已经离开的爸爸留下的。
•
后来东西实在太多了,加上有些也确实不能再用了,所以也就不得不选择扔掉。处理掉的那一刻,整个人以及整个精神状态都清爽了不少。
•
再后来,定期清理东西,清理一些人和事就成了一种習惯,因为甩掉包裹的感觉会让人上瘾。
•
🪁断舍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它还是一种身体及心灵的超脱,让我们逐渐懂得放下执念,珍惜当下。
这几年大热的极简主义在其艺术风格上表现出来的是对物品做极致的减法。大片的空白,没有多余的用品,甚至可以说可见之处几乎没有可用之物。它是人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由于超负荷的过度忙碌而呼唤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对物质欲望的一种反思。
电影里女主小琴从斯德哥尔摩留学回来,非常迷恋这种风格,一心想要把家里改装成极简主义的工作室和居室。但家里堆满旧物的现状,预示着她将要面对的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清理革命。在她看来,她与极简主义的距离在于家里所有的物品,所要做的就是打包丢弃这些物品。她参考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和近藤麻理惠的《整理魔法》得出了感情用事只会带来麻烦,最好是打个响指全部消失的扔东西准则。她异常坚定异常绝情,买下超市所有的垃圾袋,打包了所有的东西。根据断舍离的步骤指导,一步步靠近着自己想要的极简风格。但在计划推进的过程中,她渐渐遇到了阻碍,这些阻碍来自母亲不愿意丢弃父亲留下的钢琴,朋友送的物件随意丢弃让朋友很生气,归还前男友留下的物品同时也被前男友归还物品。这些旧物不断超越物品本身的意义,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角度不断拷问着看似情感冷漠的小琴。
断舍离六部曲
虽然断舍离步骤的字幕将电影间隔成若干段,但剧情并没有跟着步骤的提示而推进。第一步:设定目标,寻找灵感。第二步:不要怀念过去。第三步:不要有太多感觉。到这里,小琴都还非常坚定着自己一定要把杂物全部扔掉的信念。她面无表情的将所有的东西打包。她坚决不买纸质书,因为纸质书占空间不符合极简的理念。哥哥说“丢掉生活物品很容易,私人物品却很难”因为私人物品里有太多私人的情感,小琴不以为然。她不断给家人洗脑,”扔进垃圾袋的东西你根本记不得都有什么。”“感情用事只会带来麻烦。”第四步:别动摇要无情。当好朋友阿萍发现送给小琴的CD也被打包准备丢掉时,被小琴的无情惹恼,非常生气。小琴也因为亲自织的围巾被哥哥丢掉,而体会到了阿萍的感受。接受了阿萍的意见,小琴开始逐一归还朋友们的东西。在归还的过程中不得不直面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各种问题,这个过程让人心累,但做到无情丢弃真的很难。直到送还前男友安的东西被拒收,小琴不得不亲自上门归还。原来小琴曾无情的抛弃了安,就像丢垃圾那样,甚至没有任何交代。归还物件成为小琴道歉的第一步,她逐渐开始面对被自己有意忽略的往事。断舍离第五步是:不要增加东西,讽刺的是安带着女友归还了小琴所有的东西,被归还物品的感觉原来是这样的啊。至此,小琴已经逐渐陷入了旧物带来的情感烦恼。到了打出第六步:不要留恋的字幕时,小琴终于鼓起勇气去面对爸爸留下的钢琴,小琴的全家带着被爸爸抛弃的伤痛度过了许多年,再打电话过去时,爸爸已经听不出她的声音了。至于留下来的钢琴,也早已无所谓。这让小琴下定决定卖掉钢琴,甚至不惜与妈妈对立。小琴被这场清理革命折磨的心力交瘁。
断舍离六部曲,条理分明。但执行起来却异常艰难,在内心与外力的双重作用下,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最后小琴不得不把清理工作交给哥哥的灭霸之手抛下这一切逃到宾馆独自跨年。尽管她的极简主义工作室最终完美呈现,但过程中留下的内心伤痛只有她自己明白。
自私与逃离
小琴是个自私的人吗?当然是的。很显然她已经自我惯了,也许是被爸爸抛弃留下了心理阴影导致了性格缺陷。她私自决定重新装修家,并没有和妈妈哥哥商量,无视妈妈的反对卖掉爸爸的钢琴不管出发点是什么,离开安没有任何交代把所有的痛苦丢给安自己去消化。但她自私的又不够彻底,在整个清理过程中,她不断面对过去,面对自私的自己,很多次她想直接丢掉所有垃圾袋但她还是狠不下心,她追着已经骑走的收旧物的三轮车,追回了所有的垃圾袋,然后坐在垃圾袋堆里被之前自己所戒备的“垃圾情感”淹没。
自私的不彻底的人更擅长逃离,当她到达斯德哥尔摩,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与人,逃避感情变得轻而易举,她逃避了对安的所有交代。当她卖掉了爸爸的钢琴,妈妈崩溃敲门,她戴上耳机打开主动式降噪功能屏蔽质问。当她感觉已经无力面对这些情绪,便丢下烂摊子躲进了宾馆。而她自己也是被爸爸抛弃又逃避的“旧物”,也最终成为安想要彻底摆脱的“旧物”。
反噬的记忆
极简主义究竟是什么?乔舒亚·菲尔茨在他的《极简主义》一书中说:极简主义不是要你一无所有,而是要你穿越物质的海洋,找到真正重要的东西。而乔舒亚·贝克尔在《极简》中说:极简主义是关于给予什么,而不是带走什么。它竭力倡导对我们最有价值的生活,并清除任何阻碍我们获得它的东西。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令我们充满了希望。但究竟什么才是对我们最有价值的生活,这其中充满了与生活的博弈。一开始哥哥说分享整理术的近藤麻理惠是穿着天使衣服的恶魔,小琴不以为然,到了最后,她却说没必要全部丢掉,保留一些也可以啊。过去是我们的敌人,是最难割舍的。即便你扔掉了所有的东西,也无法释怀过去。强行遗忘,最易受伤。极简主义的清理革命,最终两败俱伤,物质消解,而革命者被记忆引发的情绪反噬。
所以说小琴对极简主义的执着追求到最后只能浮于表面。到最后也无法释怀安对她的怨愤。“极简生活的本质是刻意地扩展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并舍弃任何阻碍我们得到它们的东西。有时候,与我们拥有的物品告别,意味着放弃自己想成为某种人的梦想。有时候,将拥有物品极简化,意味着一个梦想必须破亡。”她所拥有的只是一个极简空壳,或者说扔掉的越多,她的内心越繁杂,离她想要成为“某种人”的理想越远。
电影英文名叫《Happy old year》,旧物才是主角。钢琴承载的亲情,相机承载的爱情,各种小物件承载的友情,是牢牢扎根在小琴生活里的记忆,丢弃记忆是对自己的背叛,当事人必然失魂落魄。当我们越是加快脚步向前走,想追赶上新的自己,旧的自己就越是如影随形。这些正是极简主义里所包含的新与旧,空与满的哲学关系。
以“断舍离”的禅意的名义、把生活过成“极简主义”的现代“面具人”心底却是满满的、难以亲自面对的“断舍离”。
空荡荡的房间,被回忆绑住不能飞,亦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作祟,《时光机》的切入点可谓一发入魂。
譬如《打扫》中的吟唱:“这屋子里有太多你的好,恐怕一生都不敢去打扫。当无助一层一层笼罩,明知道是种煎熬还不肯放掉。”
影片开场不久竟然听到了泰语版《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此处应该是编导暗藏的伏笔与情怀的巧思吧。
所谓的“断舍离”哪有那么容易。因为你永远不会预先知道,在某个时刻、有某件物品会突然让你“怦然心动”。
其实还是女主的老妈早就看得通透:“空成这样有病哦。”
快乐或可伪装,悲伤从不说谎。
或许,每一个自私的人性下面都埋藏着一个孤单的灵魂。
思念如燕,它飞舞舌尖,若是真爱,配尝几分苦甜,意念婆娑,时间里推摩,追随到何处才结果。
人世间睁眼眨眼一闭眼就过去了,没那么多人会等你去犹豫。
不忘初心,勿念过往。
最终,轻语一声:
你好,旧时光,后会无期。
影片的主题曲超赞。
之前看过《天才枪手》,觉得还不错,增加了不少对泰国电影的好印象,最近又出了部很火的《时光机》,看到了那张熟悉的面孔(茱蒂蒙气质超好),海报就有一种让人很想看的冲动,加上主题和极简主义挂钩,渐显疲态的观影兴趣貌似又回来了;本以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文艺小清新这种青年调性已经逐渐免疫,但看完这片还是挺喜欢的,甚至有点找回了当年看片的感觉。
近年来极简主义成了很多人挂在嘴边的流行词,特别是从日本一些居家和收纳达人提倡开始。。“当一样东西不再让你感到怦然心动,说声谢谢,扔掉即可”;很多人开始果断加入“断舍离” 的庞大队伍中,形成了一种文化趋势,甚至代表了一种追寻自然有点佛系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不少影视剧也开始围绕这一主题来进行创作,非常的治愈系;《时光机》在呈现如何“断舍离”的方式方法中就很恰当的探讨了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牵绊,这也是这部电影最为触动我的地方。
最近我在b站一口气看完了两组关于极简主义的视频,一组叫“ActNormal”,两个在洛杉矶生活的女孩,她们的标语就是极简主义的实践者,会给出一些有用的建议和推荐;另一组其实是UP主从管油上照搬过来的,一个韩国的单身女孩heejo施行极简主义的过程,贯穿始终的就是遵循纯天然和环保的理念,将家尽量做到“化繁为简”后,开始精致讲究的生活,不是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舒服和自足。看完,人会变得异常的平静和安定。
自从老妈去世后,我也开始逐渐的实行极简主义,大量的丢弃、转送或者转卖家里闲置的东西,顿时觉得人会变得越来越轻松,也容易有打扫的动力,之前简直生活在狗窝一般;当家里的面积变大后,过上简单纯朴的生活,人也会变得更加的舒心和自在;终极梦想是只要有个包就能说走就走,毫无负担和牵挂。相对应的,现在买东西都会思前想后半天,会不会用?用的频率?一定要实用!尽可能的做到物尽其用。
当然,有些东西还是会舍不得,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中拥有和留下的,被赋予珍贵的含义。搬家整理东西时,很多东西都会让昔日的点点滴滴盘旋于脑海,当时的情景、对话甚至表情,抑制不住的思念便会涌上心头,睹物思人。很多时候物品建立起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甚至可以说是有“生命力”的,交织着记忆和情感,遗憾和幸福,快乐与悲伤。不过当我看到老妈留下的东西开始破损时,才意识到人也好物也罢,终究都是留不住的;而有些人事物也不是说断就能断的,想要彻底的摆脱过去重新生活,就容不得半点犹豫、后悔,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决绝。
就像片中对于如何”断舍离“给出的几大要点,一定要狠、一定要果决、不要留恋……,昨天清理柜子时发现了一个唐老鸭的摆件,是几年前我和朋友去超市买东西,中奖得来的,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东西一点用也没有,但当我扔进垃圾桶的瞬间又想起了当时在超市说说笑笑的画面,立马从垃圾桶里拿了回来,自叹还是不够绝情;保留着不忍舍弃的还有CD机、录音机、两箱DVD,或许哪天心一横一并处理了。道理都懂,做起来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不过就像片中的那架钢琴,物是人非,曲终人散,最终都是要舍弃的。
一张照片,一张唱片、一对耳环……或许可以给他人带去久违的欣喜和笑容,但一张卡片、一把大提琴、和一张CD也会让人伤心和难过;不经意的舍弃、归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打乱别人的生活或加深别人内心的伤痛;凡事都有两面性,很多事情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的容易和美好,人都是自私的,只是分不够自私和足够自私;当事实没法改变,人心不能挽回,遗憾无法弥补,情感难以释怀的时候,或许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着感伤和无奈在心中选择彻底的告别;相忘于江湖,各自安好,对于彼此来说,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首发 | 公众号:yuchishangjiu ,欢迎关注!
这是一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答案。
好像从2016年开始,人生进入了一种常常回头的状态。活在的不是当下,而是过去。
我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和情绪,当时重要的人相关的事情,记忆尤为清晰。就像三岁时一脚踏在门口的大石墩上,腼腆地问邻家白发小哥哥明天会不会来找我玩儿时那种心情都会记得。
但有时又好像很健忘,总是一而再再而三撞上南墙。直到痛了,有可能还会想再试试看能不能从墙这里打个洞开出一条路来。
嗯,下次要不要换一堵?
其中的原因我也有问自己:是不是现实生活闲得无聊?是不是过于苛责自己总会想“如果当时……就好了“?是不是对现状不满意,才会一次次回想当初?
回忆一层覆盖一层,它不是伤口结了痂然后我再撕开,它更像是,蚕自己吐的丝,一层一层把现在的生活自我的现在包裹起来,22年回顾21年和以前的美好时光,21年回顾20年和以前的美好时光,5月回忆4月,4月回忆3月……但时间的跨度越来越大了——因为新的美好总是那么稀缺。所以时光相册的时间轴像是指数型跨越的。
所以,今天在看到这段对话,感同身受。
但好像又不是,因为我已经不知道,我放不下,是因为我还爱着,还是因为最终没有得到。大概率是后者,但回忆时那种感情又让我觉得不是。
关键是:我到底想不想放下。
这好像进入了一个dead end,或者说一个循环。
我深切地知道,放下,流出空白,然后可以用美好填满。沉溺过去,结果就是现在产生空白,永远只有过去。
但回忆的沙漏总是把平凡无奇的过去中闪闪发光的点滴筛选出来,然后让自己捧在手心抚摸一遍又一遍,打磨出花纹的石头,让我这样一件衣服可以穿8年的人,怎么扔走呢?
我也期待着生活中发生一件什么震撼我心的事情,然后猛然醒悟,把握当下。
但人的自我认同和安全感来源之一,或者说缺乏安全感的我的安全感来源之一,可能便是那些回忆,发生过的事情和情绪。
把那些玩儿到发光的小石子,收到盒子里。不是扔掉,不是否认。
然后去捡些新的小石子吧。
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还是很想被你保护我心里的惨痛。喜欢我一定很辛苦,其实我全都清楚,放心这世界很坏,但我记得你的叮嘱。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牵着我的手看最新展出的油画。无人的街道,空荡的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开狂欢的party。目光投向旧物是沉浸的,投向故人则是躲闪的,如镜头同样在摸索与人物对视的方式,远探、侧颜、背影,直到睹物思人的“人”真实出现在眼前,才得以诚实地面对自我。几次对话都是以多人全景为始,待崩裂之时转为正反打,以空间的撕裂宣告孤单的终局。女主以“舍弃”为刃保护自己,却终被“舍弃”自伤,时间的回溯同样成为情感的回旋。
导演错误估计了自己的编导功力和女主演技的感染力。“你来道歉时,我很生气。感觉就像是道歉之后就不必负责了,所以我只好原谅你,对吧?如果我不原谅你,就是我的问题,就不再是你的问题了。仿佛你把所有的罪恶感全加诸在我身上,然后你就一走了之。”
1.浏览照片仿佛搭乘时光机回到照片里的时光;2.扔掉东西意味着扔弃一份又一份情感和回忆;3.这或许就是我房间里总是乱糟糟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我懒,而是因为我是一个念旧的人。
极简主义是幌子,讲的还是时间、记忆和情感。
纳瓦彭的片子总是这样,看起来充满了挠人的小心思小情绪,但是回味力却无穷。这部差不多是目前看过最喜欢的一部,它在所谓“断舍离”的主题基础上加入了一点新的解读,把那些自私的、拒绝释怀的、难以和解的东西剖开来给你看,但是在戳穿每个人后又不带批判的安慰你,没关系人之常情,继续往前走就好了。一部讲述回忆的电影,但是全片几乎没有出现一处闪回(只在一个关键地方出现了两个镜头),而是利用瞬时的照片还有空镜头来积攒能量,不耽溺于某种具体的情境,而是让想象力自由生发。对待时间的记忆的态度没有俯瞰也没有仰视,镜头就是这么平平的环绕着,仿佛在场的无形幽灵,审视着一切。包括结尾收拾房间的场景,瞬间穿越回死于明日,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系依旧蕴含着巨大的冲击力。文本上有丰富的延展空间,情感上更是展现了丰富的多维层次,喜欢。
感覺就是設計師拍出來的廣告作品。
丑八怪女主,家人的东西舍得丢,自己和前男友的就不舍得,送你2个字,活该
6/10。相似故事日本拍了很多版,但都没有泰国这个独特的气质。演员选的好。真正该断舍离的是电影的时长,治愈和催眠混合在一起。看似漫不经心,其实设计感很强,尤其是收旧货老板的出现。前男友线过重,反而弱化了亲情和友情。
納瓦彭的正常發揮。情緒上面比較像是延續《死於明日》那種調子(但因為劇情片為主,節奏不會比《死》慢)。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是,該片的調子已經很不像之前《戀愛診療中》那種隨時會讓人心臟病發的情緒把控。而這轉變的確會讓人輕鬆不少。從丟棄舊物開始到聯繫到兩者之間的感情,主要是在徘徊著那種反覆錯過與後悔的滋味當中,但還好。很讚賞納瓦彭在處理愛情題材上還堅持著不拍親密鏡頭不拍床戲不譁眾取寵這點,值得讚賞。希望能保持下去。
[死于明日]导演新作,关于记忆与遗忘的动人小品。1.以搬家清理旧物作引子,再用断舍离六步走(每个小标题都似反讽)的极简主义教程串场,实质上还是落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我能断舍离,对方却不舍;我至终挂念他者,殊不知早已被遗忘。2.照片成为牵系起过往回忆的关键,恍若时间的幽灵。3.对道歉行为中双方心理的洞析(宽恕、不原谅或遗忘),令人想及鲁迅[风筝],个体的自私与罪疚感相互交织。4.情感表达并未堕入滥情俗套,沉静克制中力道千钧,往事只存在于对话之中,无闪回,依靠观者的想象与共情来重构记忆。5.哀而不伤的点滴配乐一如前作,多以浅景深的近景或特写镜头呈现人物,稍带虚焦肩背的对切镜头则缔造出一种若即若离、略为飘渺的氛围。6.几次平移的匹配转场;在缓缓的移镜头中,往事并不如烟。(8.8/10)
1.5 / 老了,无法欣赏这种《奇葩说》大电影了。假如说前作还能用短片拼接的形式坦承其血肉稀薄,这部改为单线叙事后就几乎是在千方百计遮掩内部堆砌的无能。哪怕演员的表现仍能在局部形成有密度的情绪流,但整体结构的贫瘠肌理依然主导着种种表意需求。因而观影过程无法让观众进入差异化的人物,而必须依赖观众自身调用大量的个人记忆来接合。不论对于观者还是对于其自身试图探讨的意识形态,最终的效果都既空洞又谄媚。
近年泰国电影的典型处理方式,用情感空间取代环境空间。用极简去除掉空间层次,又用垂直推轨作为主运动方式,极大地弱化掉透视关系。其实是一个如何彻底拥抱数字时代的故事,从原始的书籍/音乐/图像,转向数码初期的数字介质(CD/硬盘),最终去介质化成为云上的一串数字。无法处理的实体物件则将移到废纸篓,停顿,倾倒废纸篓。末尾两处更是明显,母亲多余的哭诉杂讯被降噪的反向声波抵消,烟火是电视图像,时间是手机数字。
断舍离不是有一条说,不要试图扔别人的东西吗?妈妈哭天抢地,还是把爸爸留的钢琴扔了,还把一干朋友搅得鸡犬不宁,如果这也算断舍离,那爸爸抛妻弃子离家出走也是断舍离了。
整个电影的感觉有些许日本,淡淡的,慢慢的,小的情绪,包括断舍离这个主题。抛弃过去那些旧的物件,其实也是对曾有的回忆的重寻与放弃,最终告别过去,重新开始,都是小情绪与小伤感。
很像一个自私的人进行的自我感动仪式
人生总是事与愿违,要放下的都是放不下的,要逃离的都是逃不开的,向别人道歉只是为了自己,最后活成了讨厌的你的样子。钢琴可卖,照片可撕,关注可取消,装修可极简,但时光记忆抹不去,心里的杂物丢不掉。|音乐真棒。
物件可以丢弃,记忆却无法删除;记忆可以篡改,心灵却无法说谎。最后一镜直直推到眼前,我们就是这样微笑着说谎,甜蜜地虚饰,总有办法为自己的怯懦和自私寻到一个磊落而具有自我说服力的理由。那些承载着往事、浸润着情感、寄托着心意的零零件件,在经过物理形式的断舍离之后,当真能离开我们的生命吗(做过这些蠢事的人表示绝对不会:撕碎的照片,淡去的字迹,卡带的音轨,陈年的明信片。);舍弃,归还,甚至是道歉,其实最终都是迎合自己的心意——“就像是道歉之后就不必负责了,所以我只好原谅你。”剖析得很是深入,为照见自己蠢笨丑陋的灵魂而汗颜,代入感过于强烈。切入点小而准,格局精微,手法处理轻盈;前景遮挡的对切构图,如半明半昧的现时与过往对比,空间内的横移如水漫过。
索然无味的故事和生无可恋的女主。
我早已为你种下,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从分手的那一天,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花到凋谢人已憔悴,千盟万誓已随花事湮灭。
事实是,被伤害的人不会永远站在原地等你,连回忆和岁月都变得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