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尔德
更新:HD
导演:杰茜卡·豪丝娜
主演:西尔维·泰斯蒂,蕾雅·赛杜,布鲁诺·托德契尼,埃琳娜·勒文松
类型:电影地区:奥地利,法国,德国语言:法语,英语,德语,意年份:2009
简介:一次意外的遭遇让年轻的克里斯汀(西尔薇·泰斯图德 Sylvie Testud 饰)不得不面临下半生都要在轮椅上度过的悲惨遭遇,着巨大的打击让克里斯汀选择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过起了离群索居的孤独生活,然而,经历过痛苦、愤怒和沉沦后,克里斯汀重新振作了起来,她有一个理想未能实现,那就是前往比里牛斯山,进行一趟朝圣之旅。详细 >
长篇影评
1 ) 神学什么的不太适合我们么……
看过两部关于神学、宗教方面的电影,看完之后,都觉得好压抑……难道是中国人不太能理解其中的奥妙么……(泪~)
这部片子我看打分不错所以跑去下了看了,而且非常有耐心的看完了(没有快进哦~),而且看的很揪心……
一开始看觉得卢尔德镇很有宗教的气氛。教堂的音乐,到处是朝圣者、圣母像,认真体贴的护工,而参观的地方也会给予坐轮椅的人们类似于快速通道的照顾,而同寝室的那个老太也眼巴巴的去帮女主角的忙。
但看着看着,怎么就觉得怪怪呢,群聚的朝圣者其实各有心思,护工志愿者开始忙着劈情操而至病人不顾,神父、修女长(?)和一个穿警服的男人(?)三人在一起打着牌,说着基督的笑话,对于前来询问的人们,神父的回答感觉很空洞,感觉只是在照搬圣经……
抛开宗教不讲(俺们也不是很懂),看似和谐的朝圣地,其实已经变味了。其中,导演给了很多人们的眼神的镜头,有冷嘲热讽的,怀疑的,妒忌的,冷淡的……而给女主角带来一丝生活、爱情的希望的那个Man,电影的最后在女主摔倒后,索然无味的离开了女主角的身边。
神迹真的存在么?正如片中人们所疑惑的,为什么是这个看似不虔诚的女孩,而不是那个绝对虔诚的塞西丽?女主角最后还是坐回了老太推来的轮椅,她是否又恶化了?我不知道。神学什么的。对中国人来说还是比较难以融入的吧。
好吧我知道自己文学水平有限,而且又不是严格意义的某宗教的信徒,片中的奥妙大家自己看了后理解吧~吼吼~
最后的最后,还是补充一句,做为结尾:每个人都期望着奇迹的发生,但同时又万分憎恶奇迹的发生。因为,如果奇迹没有出现在自己的身上,这意味着自己没有那么独特,独特到被奇迹选中。那自己祈求奇迹出现就没有必要了。
恩,就是这样。
9.21看到下面评论的补充:
既然上帝不是为“我”服务的,那可以推出ta不是为任何人服务的,不为人的意志改变ta的意志的,那祈求神迹又有何用?不是就像考前乱拜佛一样,只是寻求自己内心的安慰嘛~个么说来说去又要转到无神论去了……果然神学不适合我讨论……因为我的倾向比较偏无神饿~
话说最近在看《与神对话》~慢慢研究~~
2 ) 如果谁说这个电影是关于宗教,说明他没看懂
中国古训有“天下为公”
我把他改一下,加个标点符号:
上天为公?
这是电影的一个主题。就是说上天是否公平。
还有一个主题,中国一个古训概况得最贴切不过:
"宠辱若惊"
情节就是病人和志愿者陷入了恋爱竞争(不一定是同一个对象哦,比如说她追求者比我多,或者她男朋友比我的好,也是竞争),那么奇迹的发生是神的恩泽,还是暂时性的好转,还是人间的关爱(比如那个中间志愿者),还是争风吃醋激发的潜能呢?
以上主要是第一个主题。电影真正精彩的是第二个主题,奇迹发生后各种各样的人的心理和主角在这种情景下的心理。她一下子变成明星,所有都成为可能,服侍她的志愿者闷闷不乐。病友们的心理不平衡等等等等。
最后一个镜头真是绝笔:看着她的竞争对象在台上卖弄,她是即气愤,又无奈,可是她又不能否认她的健康和活力。最后一分钟主角表情的变化,更表明电影的主题不是宗教,而是人类作为群体动物的机制。
不去评论好与坏,美与丑,肚脐眼(妒忌,生气,眼红)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机制之一。
说是不关乎宗教,那是因为这是所有人的问题。在中国(近代前几乎没有基督教)也是一样的。不过归根到底还是信仰问题。如果自己残疾,这个问题很难看清楚。可是换一个命题,如果是你的子女残疾,你怎么办?有很多人,是扔掉,甚至杀掉(古斯巴达甚至成为制度),而又些人,选择用一生去爱护他们。更有些人,能够把这种爱给予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所以有些人说这个是对基督教的责难,那是完全错误的观点。完全错误!
只不过电影里面所描写的人性戏剧在宗教场合发生罢了。没有宗教,人性也还是这样的。相反,你去看看古老社会残疾人的遭遇,比如印度,蛇头把孩子弄残疾好去要饭赚钱,中国现在也有同样的情况。中国古代最大的福利机构是丐帮。
3 ) 为什么她是神迹?
画面干净整洁但却又有纪录片基调,更增添了几分真实感。在我看来,此片在不露声色地讨论宗教,讨论治愈之道。
为什么是女主而非其他人被治愈?这位女主看起来并不是很虔诚,她在神父面前坦诚述说心里的嫉妒,冷漠以及怨恨,而她来朝圣的原因大部分也是希望身体被治愈,渴望神迹。蕾是照顾她的志愿者,喂她吃饭,对话并不多,常问女主东西好不好吃,蕾看到帅哥就喜滋滋地聊天开玩笑,在走廊里嬉笑若无旁人,蕾整个过程非常自然,非常放松,一点也没有把瘫痪在轮椅中的女主看成一个很可怜很需要同情的对象,看起来蕾的态度非常不基督,我猜想或许正是这种态度感染了女主,女主暗自渴望也像她一样活泼泼地去生活。于是女主便终于站起来了。
而与之对比的是另一位修女塞西尔,她劝说人们不要幻想神迹来治愈身体,应该关注灵魂,只要灵魂治愈了,身体的痛苦都不算什么,身体的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她身上有一种浓重的禁欲苦修气质,她似乎身患癌症,但仍然坚持不懈辛勤劳作直到抽搐晕倒,导演安排她晕倒时甩掉假发套,露出残留几根头发的光头。
女主的重新站立便被看作神迹,人们称她为神迹女孩,她被推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受到众人的目光,有人羡慕有人嫉妒甚至还有人暗自希望她再次倒下,而女主重新站立起来,感觉非常好,她爬山,和帅哥调情轻吻,晚上又在宴会跳舞,完全忘记了医生的告诫:“要注意休息,要让身体慢慢适应”。她在宴会上摔倒了,她爬起来以后有些尴尬,她似乎在意着别人的目光,毕竟她被众人称为神迹女孩并授予最佳朝圣者的荣誉,神迹女孩一直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如果又重新摔倒不能站立那是多么尴尬的事情啊,以至于母亲(猜想可能是母亲)送来轮椅,她也不坐下来休息,好像还要站着向众人表现神迹。
这时候蕾跑到舞台上边跳边唱,她似乎并未把女主摔倒的事放在心上,她只是自顾自在舞台上唱歌,像春天一般自然,那首歌的旋律真是美好,蕾亚赛杜跳跳扭扭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女主看她唱歌看得入迷,一时间她忘记了神迹不神迹这回事,一出神一放松,终于又坐在轮椅上。影片结束。
导演并未明确说出对宗教神迹的观点态度,似乎是在宣扬一种热爱生活,赞扬生命之美的自然之理,但这种生活态度却并不那么明显,导演选择将自己的态度潜埋在剧情当中,让有缘人自己去挖掘。
此片也教会了我照顾重病之人的正确态度。
4 ) 故弄玄虚的风格特别契合这个特殊的宗教题材
奥地利女导演杰茜卡·豪丝娜(Jessica Hausne)的作品量不多,从2001年的处女作至今,仅仅有五部长片问世。作为戛纳的嫡系成员,前后入围过官方单元四次,今年的《小小乔》首次入围主竞赛,并为剧中女演员拿下影后大奖。她的作品风格芜杂,有恐怖惊悚类型,也有古典戏剧改编,甚至是未来科幻。不过,她最为广大影迷熟知的作品却是当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的《神迹疑云》,这部宗教题材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她的最佳。
也许是社会现实环境的缘故,不少知名的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尤里西·塞德尔)都有着不约而同的作者风格:在平静祥和的气氛下暗藏着压抑、荒诞与疯狂,以及诡秘莫测的人性阴暗面。杰茜卡·豪丝娜的作品莫不如是,《任性天使》讲一个恶魔般的小女孩,《鬼饭店》讲述一个女服务生目睹灵异事件后的变化,《疯狂的爱》更是将十九世纪的一位诗人的疯狂爱情故事搬上银幕。然而,她的风格却常常遭人诟病,摄影和氛围设计令不少观众如堕雾中,只留下一惊一乍或者是怪异的感觉。
然而,这种故弄玄虚的手法相当契合《神迹疑云》这个特殊题材的基调。神迹究竟有否出现在女主角身上,宗教信仰人士和无神论者观众绝对可以有不同的诠释理解。由此,影片的批判对象也一直在游移不定,起初像是批判商业化对宗教圣地的影响,随处可见的圣母像令人感到惊讶;然后又像在嘲讽宗教狂热分子的虚伪,他们并不是虔诚的教徒,而是心怀鬼胎奔着各自目的而来;随后又将矛头指向宗教,批判神学思想对人们的愚弄。导演高明之处在于从头到尾都不给出明确的观点,用平静冷淡的口吻娓娓道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影片开场的固定长镜头,两次拍摄大合照的画面,镜头移动与焦距变化的设计不断凸现出一种在蔓延的神秘感,仿佛上帝在操控着女主角的命运。这种长镜头的调度设计与哈内克《隐藏摄影机》的最后那个放学的场景如出一辙,然而,这绝不是一部探讨影像本质的元电影。豪丝娜采取极力回避戏剧化的方式处理神迹显现的一幕,让观众对突如其来的现象有更多思考空间。
从神迹展现后的情节来看,影片焦点逐渐回到对人性的批判之上。面对突如其来的神迹,女主角本身是半信半疑的态度,而她身边众人暴露出迥异的态度才是影片最精彩纷呈之处。她的贴身志愿护工表现出鄙夷不满,因为她跟自己竞争抢夺男朋友,同团的朝圣者觉得她不够虔诚,怀疑是圣母选错了人,而她身边一直默默无闻推轮椅的老女人最为深不可测。冷嘲热讽、怀疑妒忌、冷眼旁观、居心叵测等等人性阴暗的表现全在神迹降临出现时纷纷出笼,并在影片结尾一幕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个开放性的结尾堪称一绝,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一场戏剧般的神迹引出众人百态,人性中自私逐利的弱点全面暴露,足以令人深思。
电影有点haunting。其实中间也睡过去了,后来找时间分几次才看完(这几年看电影都是这个状态)。没想到断断续续几个月来,里面有些场景时不时会钻进脑海来say hi。片尾Lea Seydoux 唱的Felicita也成了我的单曲循环。
经常对一部电影谈不上喜不喜欢,就像对一个人,你只是觉得他有趣味,耐琢磨。他有无聊的部分,但最后却给你惊喜,让你因这一瞬间的光记住了他。
之所以会找来看,一来出于对宗教的好奇,二来看过《小小乔》,对女导演的细腻和理性抱有期待。正如一切有关宗教的电影一样,电影里没给任何答案,尽是玄妙。人漂浮于世的孤独怅惘,被施以援手后又撒手的落差,希望与绝望,都在一个故事里被静静的展示。那个女孩坐着轮椅,漫不经心的走访世界上的各个“圣地”,信与不信都早已疲乏得如碰运气一般。然而这次“神迹”竟出现在她身上,才刚能站起,就等不及享用自己新生的能力,去登山,主动吻青眼已久的男人,有意思的是,电影到这儿给影片内外的人的感觉,不是分享到她的幸福,而是预感她将乐极生悲。
乐极生悲是个残酷的字眼,仿佛是神定的戒令。为什么欢乐有界限,超过便要受惩罚?这没有理由。当那首美如泡沫溪流的华尔兹蓦然响起,男人无比绅士的轻扶女孩的纤腰,两个人站在整个画面中间小心翼翼的起舞,极慢的享受着重生的每一秒,那一幕,谁人心中不激荡。
然而下一秒钟,魔法消失,她果然还是跌倒了。最后回到轮椅上是第二次跌倒,精神上的。人生啊,奇迹和爱也就发生那么一瞬间。青春逝去,轮椅还是站立,有什么分别呢。
鏡頭極其克制,用所有看似儀式化的畫面最終瓦解世俗賦予“信仰”的崇高屬性。
人心莫测,你究竟相信不相信神迹?所谓的神性和人性终究都还是在探讨人性,我不喜欢这类内敛平静的片子,但熬到最后它确实很棒。★★★☆
不适合只看一遍这样的快速消费方式。
相片儿流 没看明白
信则以,不信也就罢,,
不知片子反映的是否就是当代露德的实情:朝圣已成了一种“附赠病愈彩票”的恶俗旅游活动,信仰不过是期待中彩的附属品。令人唏嘘。
[卢尔德]拥有如哈内克一样看似朴素却精准到家的长镜头,它毫不留情面地揭示出朝圣旅游业背后的资本主义逻辑:它们贩卖的不是信仰,而是希望。但与她的奥地利同乡不同,豪斯娜并不致力于批判整个信仰体系,而是不无体恤地试图理解里面个体的心理状态。因此电影才最终落脚于蕾雅赛杜唱出的那个“幸福”二字。得神宠的就幸福了吗?影片显然挑战了信仰与幸福之间的联系,毕竟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才是最美的。电影唯一的弱点在于它结构的封闭性,尽管结尾看上去开放,但这出在上帝面前争宠和彼此羡慕嫉妒的大戏只有在朝圣地才有意义,离开了这里便失去了动力。
宗教是治愈精神而不是身体。and画面质感很好。(ps:在实验的间隙看完就不会觉得闷了。)
nothing tests faith more than a miracle, but who cares
坐得靠前并不会离神更近,来得频繁并不会愈发虔诚。瘫痪时忌羡修女谈笑风生,康复后畅想自己重启人生。录像里蒙神眷顾的男人从未站起,睡梦中受圣灵启的女人重回轮椅。倘若上帝宽宏,为何神力短暂;如果神灵公平,为何是此非彼。圣地里有人生死未卜,有人如沐神迹,有人被眷顾抛弃,有人终身孤独无依。
很不错,表面上是宣扬宗教精神,底下是暗潮汹涌,最后更是不动声色的致命一击,摄影冷峻简洁,很德语系国家的风格。
只有看的了贾樟柯老师电影的人才能看这个片子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外面正在下雨,于是可以耐心看完,然后才觉得片子不错。
三粒半。还不错,有那么一两刻让我想起了老布。总的来说还不够凌厉,有些讽刺和幽默来得浮浅生硬。希望看到更好的作品。
几个镜头比较精致,别无它物
如今很少敢有导演以如此缓慢的节奏,严肃的态度去拍这种电影了。太多疑问与沉思。
一段朝圣之旅,几个鲜明角色,对信仰甚至信,里里外外戳了个透。采访导演时,她说,“人类说白了,就是一些观念的集合体。其中,最强烈的观念就是爱……尽管我们当中有些人知道,这并不存在。这就跟我们其他观念是一样的,比如信仰、希望、科学……在当下,我们并没有那么相信上帝了,而我们很多人都会离婚,所以信仰和爱也没有那么强大了。”这样的主题,似乎她正一以贯之。与此同时,说的是信仰与神迹,却也附着嫉妒的人性常态。不幸者嫉妒幸运者,即使是崇尚大爱的信徒,也很难不被这种渴望与艳羡所折磨。假如真有万里挑一的神迹,这神迹宣示了上帝慈爱,还是挑起了某种内心争斗?
神乎其神~
相信的力量
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