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在批评这部片子,有的人说成龙老了,有的人说剧情扯淡,有人说范冰冰面瘫。网上铺天盖地的声讨,作为一名自小看成龙大哥(叫大爷更恰当)动作电影长大的粉丝,所有的观点最终都变成了两个字:心疼。
说实在的,相比于巅峰时的成龙大哥,《绝地逃亡》的确是太不好看了。
剧情推动缺乏逻辑
最终的反转毫无惊喜
最给人惊喜的,其实要算那群羊驼···
就连成龙大哥标志性的动作戏份,都远没有当年是那么行云流水,让人捧腹。
不管多么不服老,不管观众多么不想让成龙老,但成龙仍然老了。
连宣传海报都老态尽显,似乎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爷爷,竭力哄着小孩子开心,让人充满心酸。
主要问题除了商业炒作之外,动作电影本身对于演员高要求,也是成龙作品迅速退潮的原因。
一句话,打不动了。
成龙主演的新片《绝地逃亡》上映了。近年来,成龙主演的电影口碑有所下降,估计这部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六十多岁的人了。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的打戏很好看,到目前为止,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同样只此一家的,是成龙喜欢在各种场合将自己描绘成一个为了电影经常受伤,并且不怕受伤的硬汉。这么爱讲自己受伤的演员,估计古今中外也别无分店了。
大卫·波德威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中揶揄成龙是“极端自虐狂”,说他喜欢在电影的彩蛋部分,展示自己受伤的场面。那种全身扎起纱布绑上夹板,还能痛苦并微笑着向镜头做出胜利的 V 字手势的样子,让观众既爱又怜。作为谐趣武打的开宗立派之人,我倒是认为成龙这样的成功人士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反正我们也只是听听而已。
当然,要得到观众五十年如一日持久地欣赏,光靠耍宝是不行的,作品的质量才是生命力的保证。先不管文戏如何,至少他的打戏每回都能值回票价。
在看新片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打戏,找一下感觉。
http://v.qq.com/boke/page/h/h/u/h0315hpp6hu.html这段打戏节选自2001年的《特务迷城》,发生在伊斯坦布尔。
这是非常经典的成龙式武打。
他被一帮来路不明的人追杀。一个人逃,一群人追,处境不妙。不仅如此,他还逃得特别狼狈,因为刚刚被从澡堂里追出来的,没来得及穿裤子,只裹了一条浴巾,这条浴巾看来不是很牢固。所以裤子问题,会成为打斗戏里的一个持续的笑点。
果然,打斗还没开始,他的浴巾就掉了。
这是成龙惯用的手法,先将自己置于看似无法摆脱的困境之中,然后巧妙脱困。他跟李小龙不一样,李小龙是不败的,而成龙失败是家常便饭,甚至还没开打,就已经失败了,就像这部电影里展示的那样。
一个光屁股的男人,在异域街头,被一群人追杀,这不是传统的英雄形象。这更像捉襟见肘的小人物的投射。所以,电影想要大卖,一定不能讨好那些眼高于顶的知识分子,比如像我这样的,人民大众才是票房不竭的源泉。
这个陷于困境的男人,看起来好像对自己即将面临的危险,毫无心理准备,尽管他常常遭遇各种生命危险。成龙经常扮演那种很傻很天真的滥好人,别人虐他千百遍,他始终待人如初恋。所以,他从来不会随身携带铁棍斧头蝎子之类的防身利器,哪怕手上有枪,也不绝不开枪射人。他的武器都是就地取材,捞到什么就用什么。自行车、三角梯、辣椒面、咖喱粉、手推车,不锈钢的盆什么的,都是非常称手的兵器。
用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效果,这是香港人务实精神的体现吧。他充分汲取了街头流氓斗殴的养分,把过去电影中十分郑重的武打场面搞得随随便便,将侠的精神解构成平民趣味。平民趣味,才能得到平民们认可。
至于怎么打才好看,波德威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中说,港产武打片的节奏,就是停-打-停。通俗地说,就是打一会儿,歇一会,再打一会儿,歇一会。再好看的动作,看多了观众也会腻,所以节奏非常重要。成龙跟追他的流氓,打斗一会,然后逃脱;接着又被追上,打一会儿,又逃脱……节奏就是重复与变化,这不仅是电影的规律,也是所有的时间艺术的规律。观众就吃这一套,只要一直这么干就可以了。
波德维尔的发现,是在看了很多电影之后得出的。成龙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很会琢磨观众,他能从观众的反应中得出经验,再成功地用在自己的电影里,可见其天赋。
武打,必然意味着流血和暴力,暴力还意味着恐怖和作恶。哪怕一个好人怀着巨大的正义感去杀坏人,那也是人类残忍地自相残杀,毫无美感可言。
成龙说,他喜欢武打,但不喜欢暴力。虽然他自己常常受伤流血,但是他的电影里的角色都很少流血。他和他的对手都有点呆萌,都不是那种流血牺牲在所不惜的汉子,都怕疼,疼起来挤眉弄眼,接近平常人的感受,观众的代入感很强。
成龙常常被动的挨打,被动的反抗。在他的电影里,所有他发出的暴力行为都被迫发生的,都是他力图避免而不得的。他几乎不会置人于死地,还常常救人于危难,哪怕是敌人。所以,除了用谐趣转化武打带来的暴力之外,他还将武打作为自救和救人的手段,以降低武打的暴力程度。这是李小龙之后,成龙武打的创新。
在有电影分级的地区和国家,过于暴力的动作,很容易被定为少儿不宜。降低暴力,使得成龙能够被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接受,这也是成龙作为一个成熟的电影人,在商业上的考虑。弥足珍贵。
————————————————分割线—————————————————————
看过《绝地逃亡》的朋友们都在吐槽。是的,我也看了。
成龙的问题是,他的电影太依赖他的武打,不管是他巅峰时期的,还是最近的,虽然套路还是一样的。一旦他的体力和速度跟不上了,他的电影质量下降是必然的。
但是他是大哥,他得养着一个庞大的团队,这一点他的压力比周星驰要大。“刻薄寡恩”的周星驰可以尝试退到幕后做导演,找一些明星山寨他的搞笑套路;但是成龙不可以,也不敢。所以,即便他知道自己的电影在走下坡,他还是要继续走。至少到目前为止,成龙的金字招牌还没有倒。
未来不好说,最好的办法还是赶快培养接班人,但是上串下跳的拼命,不是谁都能玩得转的。成家班后继无人,嗯,是个问题。
微信公众号:电影拉片室,欢迎关注。
本来我是不想为这个烂片写影评的,但是刚刚看到一个大v竟然恬不知耻的夸赞这部戏有多棒,我就恶心了,这是得收了多少钱才能夸的出口啊!这篇影评我不说别的,下三路是喜剧片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我头一次见能把下三路其中一路用的这么极致的电影,但凡要表达男性尴尬就要端出一碗蛋羹(蛋梗)。原作、编剧、导演眼里难道只有蛋蛋?一个生殖器附属品竟然在剧中反复作为爆笑梗出现,你考虑过蛋蛋的感受吗?
一、踢蛋!
陈港生去俄罗斯营救康纳,在躲避俄罗斯黑手党的抓捕中误打误撞来到一间工厂。这就开启了成家帮电影笑料的老路子,成龙以一敌二,打斗中,三人各种互踢。男人真动起手来打架,肯定是要踢蛋的,第一次端上来的蛋羹,我吃!
二、吃蛋!
在成龙一阵乏善可陈的打斗后,营救任务取得阶段性胜利,两人摆脱黑手党控制后来到火车上,陈港生喂食康纳吃肉,康纳说味道不错这是什么肉,陈港生说:是羊的蛋蛋。呵呵呵呵,第二碗蛋羹就这么猝不及防的端了上来,就像剧中被捆绑手腕的康纳,观众们也被强迫吃下了第二碗蛋羹!
三、硌蛋!
不多时,二人来到外蒙,康纳借着成龙查看受伤孩子的空挡,偷骑了蒙古男孩的马,三秒后,这货就大喊着:“我的蛋要碎了!OMG!”前两碗还没消化,这第三碗来的也太快了,硌蛋这碗羹,煲的是真好,合情合理合乎气氛,一点也不尴尬,一点也不蛋疼,甚至硌出了高潮。
四、顶蛋!
正当我在为频繁端出的蛋羹感到反胃时,接下来十分钟的场景里,导演又再一次刷新了观众的耐受值。外蒙人围城一个大圈,成龙和摔跤手扭打时落了下风,康纳围坐着喊出技术指导:“顶他的蛋蛋!”第四碗蛋羹又那么突兀的被端了上来!
五、抓蛋!
当你以为所有的蛋羹都吃完了的时候,一切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样,成家帮关于蛋羹的做法还有无数种。在接下来香港黑帮的在广西的追击中,俩人飞身上了索道,成龙一把抓住了康纳的下体,当然这个动作观众是看不真切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康纳用英式英语大声的告诉我们的,他喊道:“不要抓我的蛋蛋!”
以下是灯哥给您普及的科学小贴士:
营养学家研究表明,人在一天内食用一个或者两个鸡蛋最佳,所以说,你tm在一部戏里让我们吃了那么多碗蛋羹(梗)骚气不骚气?导演,不管是人蛋还是羊蛋都tm是蛋啊!不管你是踢蛋、踹蛋、掏蛋、顶蛋、吃蛋,同样一个蛋,怎么可以用那么多次,观众表示如蛋在喉,难以下咽!
想必成龙对“蛋疼”两字有极为透彻的了解,几十年如一日的对捂裆部乐此不疲,真蛋疼也。
//img2.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small/public/p224838.jpg图/网络
文/路灯
看了下相关影评,出现最多的论点都落在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成龙到底是老了”这样的无意义争论上。
【我为何说它无意义】?
首先,成龙还在拍戏,用命搏,用心演。他的电影不管是用怎样的形式让你笑,至少你还是会笑出声的。那么即使不能如80-90年代的“鼎盛辉煌”,“饭不饭”的实在是有够无聊的提问。
再者,难道观众不知道他已经老了吗?!60+的成龙,其实是每个人都早已知晓的事情。即使你我不愿承认,那个伴随着我们80-90后的童年的那个成龙大哥,早就该老了……
谁能不老呢……岁月最是无情,海浪淘沙,带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太多我们曾经无比熟悉的东西和人……
周星驰老了,四大天王老了,连陆毅也被说老了……虽然这样的列举并没有什么可比性,但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人眼里,真是“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了。【无奈】
他们中的一些人即使还在坚守着自己的“艺术操守”经年间还在出着不错的作品,但领情的人似乎越来越少。
比如,刘德华的《拯救吾先生》。
周星驰的《美人鱼》成了口水仗的盛宴,本身的好坏已然无人在意,嘴仗后来慢慢就便了味,沦为看客的“瓜”……这次轮到“成龙大哥”了而已。
我常常说要撇开“情怀”去看一部作品,不然“绑架了情怀”,伤的往往是观众和作品本身。
但这次我却发现自己真的无法做到“抛开情怀”这样的“客观”。
【为什么抛不开情怀】?
因为这真的是成龙电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极力去传递给观众的东西。
80-90年代的成龙电影看得就是单纯的一个“爽”!冲着一份“喜感”,一点不一样的成龙式搞笑功夫!
没有更多人在意故事逻辑到底怎么样,仿佛只要“搞笑”和“有趣的功夫”就好。电影究竟怎么样?说真的,有多少人在意?
这个时候的成龙是年轻的,直接的,爆米花电影!开心就好!
可人会长大,成龙会老,他比你我知道的都更为深刻。
那些年,从好莱坞“征战归来”。于是,我们慢慢地看到成龙的电影在一点点地变化。想想《新警察故事》,开头的全灭多么震撼!(当年的吴彦祖反派表态帅到我想舔屏(*/ω\*))成龙开始用心去说一个完完整整有头有尾、言之有物,甚至带给人很多思考的故事了?!!毫无疑问,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成龙电影之一,它于我的意义不信而喻。
后来《新宿事件》《警察故事2013》《神话》《大兵小将》《宝贝计划》……成龙的电影早就不再是单纯的“搞笑功夫”片,他一直在试图通过故事讲清楚一些东西,说清楚一些道理,治愈些许东西,揭示些什么东西。这有点像是一个“老人家”喜欢没事就抓着年轻人谈天谈地,把自己经历的全世界都如数珍宝地倾诉出来……
我将这些称为“成龙式的情怀”。
【成龙式的情怀,不同于成龙式的功夫喜剧】
成龙式的功夫喜剧是“无奈之下”的“权宜之计”。当年因为李小龙的成功,太多的这个那个“龙”应运而生。但“李小龙”只有一个,没人替代得了那个虽早已逝去的“传奇”。
这些人里就有一个艺名“成龙”的小伙子,为了不再被师父打骂,愣头愣脑地闯进来。
功夫没人比得上李小龙,那“我”就走搞笑路线!他出手都是硬的,那“我”就‘’带‘’回来一点!——这就是当年成龙的想法。看多么单纯~就是这样一个糊口的简单想法,一步步地造就了后来不同于李小龙的“成龙的神话”。年轻的成龙太过“简单”,没有读过什么书,没有什么太多的阅历,更谈不上什么“情怀”……如果有的话,那也只是偷偷憧憬过李小龙的传奇吧~年少时的偶像,谁不向往。
但成龙年轻时知道自己成不了“第二个李小龙”,也估计不想成为“第二”,他注定只能做“唯一的成龙”。年岁的增长带给成龙电影的最大影像就是宏观“野心”上的变化。
诚然,成龙自身的身体状况也不再如前,电影形式的转型,势在必行。
难么,这些年的成龙电影里都多了些什么呢?
新宿事件,是残酷的现实。
宝贝计划,是人与人间的温暖。
神话,是穿越千年的真挚爱情。
……
越来越多的新鲜面孔出现在电影里。
观众的审美在变,成龙的演员名单也跟着在不断变化。
真是铁打的成龙,流水的配角电影咖。
“大哥”在努力地对我们诉说着他的电影世界,没那么完美不可能次次让我们惊艳,但自有自己的电影“情怀”。
“成龙式的情怀”,这是个潜移默化慢慢渗入电影语言里的东西。这是这十多年来,成龙电影的坚持,这种对电影艺术的自我追求其实难能可贵。
→_→想想王晶,想想刘正伟……想想太多毁童年的梦魇,你是否能稍稍理解我那艹蛋的心情……←_←(抱歉,忍不住爆粗口了,但是真的不能忍!)
看一个人的电影作品,有时候是不得不联系一个电影人的一生的。
说到凯文-科斯斯特拉,就会想起这位在美国西部牛仔片没落时代不断努力坚持固执的“老牛仔”。在他多次的顽固里,唯有一部《与狼共舞》永远留在了“经典”的历史书上。但凡是知道其人的资深影迷,当不会忘记他对“西部精神”的执着追求,一如一名“放风筝的人”,叫人唏嘘难忘又甚为感动。
我尊重每一个认真做电影的人,我尊敬每一个不断努力奋斗的“战士”——【千万人吾亦往矣】……
《绝地逃亡》的开篇并不怎么抓人,中规中矩如同大杂烩一般的演员构成也是醉得人不到不要的。它虽然遍布老梗,但至少算不上无趣,时不时出来的“老年人玩年轻人梗”的违和感却也透着丝丝趣味。看着成龙从香港跑到莫斯科,再从莫斯科“穷游”蒙古回中国最后兜兜转转跨半个中国大陆回香港——中途满满“尖峰时刻”的既视感~直到成龙大哥又一言不合唱起歌来——等等!!我去!!这不是阿黛尔三两年前屠场的《Rolling
in the deep》吗🐴?!?!?word哥?!?!我要说您厉害呢~还是说您……流行后置呢……orz。可看着电影里大哥和美国哥们、蒙古朋友们一同合唱这么一首“半老不新”的全球性现象级歌曲时,我突然有些悸动:不得不承认——音乐真的是没有国界的~文化亦然。
于是,电影的主题才姗姗来迟地展现——文化是没有界限的,人与人之见无论隔着什么都是可以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的!
片子里我最喜欢的场景就是这个【放飞孔明灯】的场景。单从画面感上就不得不赞叹的大美!这时候不由想起有篇影评里提到了“这片子也许不该叫《绝地逃亡》,叫《文化苦旅》更合适些!”想来倒也确是!233
不过,如果真叫了《文化苦旅》又会有几个人敢走进电影院看呢?!?说来也是可悲啊~明明想做些有思想的东西,但不得不为票房把喜剧‘’伪装‘’到底……
“功夫喜剧”是故事的壳,它的内里还是希望将平日里极少关注的自然幽适、人间温暖带给人们。
初看时觉得这电影只是喜剧老梗的叠加,可看到后来,不由地会淡淡感伤。就如电影里反复提到的话题,翻译过来成我的话就是“你老了,你该停下来好好看看四周的风景,多学习些东西,才不会留遗憾”!
60+的成龙大哥,一年4部电影,每部都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题材,截然不同的演员配置,截然不同的人文内核……
人活到老,学到老,即使有时有些笨拙,但依旧值得尊敬,值得鼓励!
接下来的《铁道飞虎》,《功夫瑜伽》,又会有怎样的精彩呢?
电影的情怀,说不清道不明,但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大哥62了还这么拼,只能无视动作风格的老化了。权当是保留老字号吧,总有人会喜欢这一口。只是这帮好莱坞三流导演和编剧到了中国各种糊弄啊,故事弄的完全没法看,而且还肆无忌惮地加各种政治不正确和种族歧视梗,脑子进水了啊……
范爷在电影里好美啊,蒙古汉子好高大,蒙古妹纸美美哒,那首插曲《Rolling in the Deep》翻唱的好有趣,哈哈哈,预告片里居然没有
成龙62岁,依然用最熟悉的方式在大银幕上活跃,比起天将雄师,这片才是真正的成龙电影,放弃故事专注于成龙式风格,诙谐打斗击倒敌人,上下跳跃、NG镜头中多次受伤,满满都是成龙30年前的影子。纳什维尔片中的表现很Jackass!只推荐给粉丝,非粉丝可能不会接受,有条件一定要看原声,国配下降一个档次
比预想的好些,毕竟还是成龙的动作与喜剧组合。另外,范冰冰基本就是个客串,其实戏份并不多。主要还是双男主配置,搞笑甚至专门卖了些搞基的东西。不过剧情还是太随意了,很套路的东西,结尾有点胡来。另外,比较遗憾的是,成龙确实老了,动作戏比过去还是差了不少。另外,这片用了一堆网络语,两星半
看到影片大哥的第一个特写镜头,已经满脸皱纹,这个年纪还事必躬亲,为大哥点个赞!!!影片没讲家国大义,没有催人泪下的爱恨情仇。定义为一部喜剧片,反正影院里大家都挺开心。结束以后大家还在看拍片时的花絮,看到大哥还是亲身上阵,再次点个赞
在这个无论是演员、作家还是编剧都纷纷转型当导演,去拍属于自己的烂片的年代!唯有成龙大哥一直坚守在名为主演的岗位上,把每一部新片都当成是人生中最后一部电影来拍。想当年制片人来找成龙大哥重新出山当导演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你不能让我当我就Duang~duang~duang……」
小时候不觉得,长大了发现标准的成龙电影都是一样的,英雄的价值观:承诺高于一切。然后带一点悲情。没谁能像成龙那样打的好看又好笑,还带点感动。四星,有感情分,谢谢成龙陪伴我的童年。
这是一部介于好看与难看之间的电影:好难看!
是什么样的人才会讨厌成龙呢?
剧情,笑点都很老套,但成龙大哥这么大岁数了真的很拼。中文配音真是看的太尴尬了,满满的译制腔,你还好么,我的老朋友。
廉颇老矣
你永远想不到突然开口唱出rolling in the deep还搅基的成龙是多么让人坐立不堪,还有打酱油的范冰冰,可有可无的郭品超。我不说你们应该也知道大boss是一出场就死了的曾志伟吧!最后小花絮赢回一些尊敬分!
虽然是个通俗故事,但是观赏价值挺高,全程笑点密集,风光无限,能用的梗基本都用了,还麦麸,真是不给别的电影留活路😂点映这场全满座无虚席,商业片典范。成龙本人身上有种乐观进取永不放弃的精神,总是很容易打动人。
最多两星。像本二十年前的无聊动作喜剧,城乡结合部们最爱的“美丽中国行”。另外,过气流行语、过气歌曲和没有对上过的口型还可以更尴尬一些,弄得好像全世界人民都会rolling in the deep.
成龙的公路片,能让宁浩韩寒之流长跪不起。(后会无期、心花路放)标准的爆米花电影,国内的所谓类型片给成龙擦鞋都不配。(动作片如唐人街探案、喜剧片如夏洛特烦恼、还有大圣归来)
比预想的好看很多。美国人的对白很下功夫。及格的公路+功夫片。有人批评成龙慢,我擦你快退休年龄的时候说不定已经老年痴呆了呢。
除开篇渔村和俄罗斯工厂还是标准成龙杂耍外,其他情节均很尴尬。这个酝酿多年的项目在几经转手后,已被不同公司改得面目全非。从《午夜狂奔》变成《人在囧途》,大哥还要加入介绍中国民俗的元素,既要迎合我们的网络热点又要讨好西方观众,两边都费力不讨好。且缺乏精彩的动作高潮,显得头重脚轻。
都在各种吐槽,但是作为从小跟着爸爸看成龙电影长大的我来说,他的电影已经是看一部少一部了。虽然剧情没有新意,但是他的招牌的打戏,他的认真态度都在,另外里面有很多笑点也还是不错。不管如何,我还是会给五星。
本来看见成龙摆出老年痴呆样的海报挺担心电影会不会是妈的智障,好在并没有太扯蛋,还会不时duang一下,可能那些动作里太多童年的影像记忆了,即使看的是狗语版。
世界在发展,当美国人是你的,也是我的,但最终是大家的这句话成为笑料十足的深度笑话。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而在这部电影里,大家都在玩不停美国人。电影里的完虐,这很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