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带来分别带来死亡,只剩多年后沙土里面容难辨的发黄残骨。
奶奶要带阿玛去找爸爸,说会带他去看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却在找过监狱看过囚犯寻遍乱葬岗后心力交瘁、绝望而死,也许生前她还有怨恨,也可能遇到穆沙让她原谅了那些罪恶而放下一切离去。小货车司机本性不坏,这样的世界上赚些不义之财本就不对,也许奶奶关于神的理论让她对女儿嫁人的事有了些感想。卡辛是个好孩子,你帮助我,那我也帮助你。穆沙的赎罪之路还很长,阿玛子孙俩对于他只是插曲,以后还有更多让他为战争追悔的事。黑披纱少妇心里有着同样的伤感,失去亲人,这些情感根本与语言无关。
低吟的婉唱、黑纱女人的哀嚎、一辆辆车子驶过的隆隆声,一望无际的芒漠,风声鹤唳,这趟路,我们到过巴比伦,到过空中花园,不想却已成遗迹,只是几眼便愈行愈远。
影片比较可惜的是奶奶没有表演好,如果能大部分时间保持沉默、只在特定时间说出几句话,会让她的信仰产生更多的可思考的空间。
一个年迈的祖母带着孙子跋山涉水,去到远方寻找失踪长达十二年的儿子。最初,儿子是被强拉去当兵,在十二年前的一场战役后,一封信寄到祖母手中,通知她她的儿子被逮捕并监禁,至此便再无消息传来。为了让孙子与自己的父亲相见,为了在有生之年再次见到自己的儿子,不识字、不会说官方语言的祖母,鼓起勇气带着孙子启程,靠着徒步、搭便车,穿过荒漠与废墟,去到那个位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世界,追寻那个虚无缥缈的重逢机会。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强烈思念、一个孩子对父亲的深切期待,构筑出一部极其悲伤、极其动人的电影。然而这部电影《巴比伦之子》并没有在国际影展中得到太多认同,除了因为影片自身的格局视野不够高外,更因为它的历史背景、它的政治意涵,都让观者不知道该如何以持平的态度去理解它。
《巴比伦之子》是2009年完成的伊拉克电影,由伊拉克导演穆罕默德-阿勒-达雷德吉执导,影片的资金来自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片中展开寻亲之旅的祖母和孙子是居住在伊拉克北部的库德族人,十二年前让儿子就此失踪的战役是1991年的波湾战争,而祖孙两人离家寻亲是在2003年、萨达姆政权倒台的三个星期后。
库德族在中东地区是一个存在多年却始终无法解决的民族问题。要了解中东问题,一个是必须了解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歧异,一个便是要了解库德族问题的历史沿革。在进入历史问题之前,我还是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巴比伦之子》这部电影的内容,这样两相对比之下,也许每个人都可以对这个影片、对库德族问题给出自己的评断。
■祖母是一个笃信伊斯兰教、性格严谨的库德族人,恪守伊斯兰教的仪式规范,也会说库德语。相比之下,孙子的性格非常活泼,没有太强烈的政治和宗教立场,除了库德语外,还能流利的阿拉伯语,也能够识字。祖孙两人带着那封91年的通知信、以及一个简单的包袱,便离开北部的山区,朝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郊区监狱出发。
在去的路上,祖孙两人拦住一个同为库德族老人的货车,希望能搭他的便车去目的地,结果老人要求一大笔钱才同意让两人上车,还刻薄地让这祖孙都坐到货车后头的货物当中。不过在这路上,老人与祖母以库德语聊起了96年的那场对库德族的大屠杀,也聊起失去子女所带来的伤痛,一种同病相怜的民族情感立即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因此在抵达巴格达后,老人将钱还给祖孙,还万千嘱咐两人要小心安全。
巴格达是一个残破的城市,汽车站广场上到处都是流窜的人们,毕竟这里才经历过一场战役。祖孙端坐在广场上等待不知道何时会来的巴士,当祖母沉沉睡去时,孙子竞跑去帮一个阿拉伯小孩兜售香烟。巴士好不容易来了,但上车的人实在太多,结果只有孙子挤上车,祖母只好一路在后头没命地追赶。幸好在那个买烟小孩的帮助下,祖母最后还是上车了。孙子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抱着祖母,要她再不要丢下自己了。
靠近监狱时,出现许多联军的卡车与坦克,附近的建筑物也大多都成为废墟。当地的局势还是极为混乱。跟随着其他人,祖孙俩终于到达监狱,但却没有找到想找的人。负责的人告诉他们,名单上没有他们说的名字,让他们去乱葬岗找找。所谓的乱葬岗,是萨达姆政权时代随意埋葬异议分子的地方。在萨达姆政权倒台后,这些乱葬岗一一被挖掘出来,在伊拉克境内竟然有多达三百多个乱葬岗,人数多达二、三十万人,其中大部分人的身份都无法辨识。
在抵达监狱之前,祖母一直坚信着儿子还活在世上,这是她的信仰给她的力量与信心。当她得知儿子并不在监狱当中,她决定和孙子掉头回家,她不相信儿子会是乱葬岗中的一个。但是当她坐在车上,看着一旁行驶而过的汽车上载着几具棺材时,她的心情开始动摇,她其实心里明白,儿子还活在世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她拒绝面对现实所代表的意义,便是让儿子曝尸荒野,这是在剜一个母亲的心啊!
同车的一位阿拉伯男性能说流利的库德语,他坚决要帮助祖孙两人寻找亲人的尸骨。这个男子在96年时被迫当兵,当时他给交付的工作是对库德族人进行灭村与屠杀。这件事情一直让这个男子觉得良心不安,也是为什么他坚持要帮助祖孙两人的原因。祖母得知男子的经历后,当即愤怒地驱赶他,不愿意与他同行、更不愿意接受他的帮忙。孙子反倒是用祖母常常告诫他的话来开导祖母:你不是说不要报复和仇恨伤害过你的人吗?
祖母终于不再抗拒阿拉伯男子的帮忙,让他载着两人去乱葬岗寻找儿子的尸骨。然而当他们找过一个又一个乱葬岗、看过一具又一具无名的骸骨后,祖母再也没有站起来的力气,她坐倒在沙丘上,对着一具陌生尸骨哭泣,不断呼喊着儿子的名字。孙子看到祖母这样,心慌意乱地安慰她,告诉她这些尸骨都不是父亲,还承诺自己长大也要像父亲一样当个音乐家,绝不当军人。
孙子仿佛是一夜之间突然长大一般,他扶着祖母离开乱葬岗,还主动告诉那个阿拉伯男子不需要他帮忙了,接下来的路他们必须自己走。祖母的身体非常虚弱,但在临别登车之际,她告诉阿拉伯男子:我原谅你了。男子感到非常不安,他告诉孙子,无论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一定回要到附近的清真寺来找他。孙子没有多说什么,便与祖母一起登上一台货车,朝着下一个乱葬岗出发。
在车上,祖母不断地凝视和抚触儿子的相片,然后便闭着眼睛倚靠在货车边框上,孙子试着要让祖母打起精神来,但祖母却都没有理睬他,孙子只好开口叫唤祖母,他一声大过一声地叫着祖母,祖母却始终没有回应,悲伤与绝望将祖母带走,她永远不会再回应这个可爱的孙子。在失去父亲、失去母亲之后,孙子终于连相依为命的祖母都失去了,这就是他,一个库德族人,的命。
■撇开历史的瓜葛,《巴比伦之子》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影片,但是一旦谈到历史和政治,就没有办法这么简单地评述这部影片的好坏,毕竟库德族问题已经成为中东问题里的一个专有名词,其扮演的政治角色与建国前后的犹太人相当,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政治筹码、一枚烈性火药。
古代的伊拉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索不达米亚,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冲刷下,形成一片富饶的平原。在西元三千年前,闪族由阿拉伯半岛迁居到此,建立帝国并发展文明。闪族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共同的祖先,其名称来自诺亚的长子闪。闪族建立的帝国当中包括著名的巴比伦帝国、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帝国。由于曾经受到罗马帝国的统治,当地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直到西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占领伊拉克地区,当地人才又渐次转变为伊斯兰教信徒。
库德族人属于印欧民族,在西元两千多年前便移民到美索不达米亚,定居在库德斯坦地区,目前大多属于伊斯兰逊尼教派。所谓的库德斯坦地区,包括今日土耳其东南部、伊拉克北部、伊朗西部、叙利亚东北部、亚塞拜然与亚美尼亚南部。今日的库德族人仍旧使用自己的语言、拥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居住土地,但却被六个国家所分割与统治。目前统计出的库德族人大约有二千多万人,其中一千万人在土耳其境内,五百万人在伊朗境内,四百万人在伊拉克境内。
千百年来,库德族人都在争取建立“库德斯坦国”,然而受到六个国家统治的事实却让这个理想难以实现。一次大战后,伊拉克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为了抵御伊拉克人的反抗,英国人于是承诺让库德族建国,借由激发库德族人的民族主义以压制伊拉克的独立运动。后来伊拉克的复兴党在58年发动武装革命,将英国人赶走,正式建立伊拉克国。而库德族则是组成游击队反抗伊拉克政府。对此,伊拉克政府始终采取铁腕作风加以镇压。
1991年波湾战争之后,伊拉克北边在英美的控制下,库德族因而享有相当的自治权,他们组了两个政党参与政治,但这两个库德族政党却常因为受到列强操弄而相互内斗,94年更为了石油财富的分配问题而展开内战。96年,其中一个库德族政党向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求助,萨达姆于是派兵支援,结果美国以闯入美国划定的禁航区为由,飞弹攻击伊拉克。最终萨达姆成功地将其中一个库德族党派赶出伊拉克,结果却使得伊朗和土耳其库德族的问题加剧。
事实上,在波湾战争时,土耳其因为让美国使用军事基地攻击伊拉克,在战争结束后,土耳其便获得美国的默许,对境内的库德族进行大肆扫荡,而这些库德族人便纷纷躲进伊拉克北部的禁航区。美国的构想是在伊拉克北部靠近土耳其边界处设立“安全区”,让这些反对萨达姆的库德族人居住当中,但这便如同分裂伊拉克的国土,自然遭到伊拉克和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
2003年伊拉克“解放”之后,库德族因为在战时与美国并肩作战,因此在两个石油大城有相当的影响力,原来居住在伊拉克的库德族人和流亡海外的库德族人,纷纷都涌入这两个石油大城,如同犹太人在二战后涌入以色列,使得克拉克东北部面临陷入内战的危险。中东各国虽然因为所属教派、所持信念的分歧,在国际事务上多有相互抗争,但在库德族问题上,他们的态度却始终一致,那就是阻止库德族独立,而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来说,一个纷乱的民族问题比一个安定的民族国家更有益,于是库德族人便在这当中不断地流血与牺牲。
注释:上述内容参考台湾政治大学阿拉伯语文学系主任利传田,及辅仁大学历史学系王芝芝相关作品。(感谢阿萨同志为这些文章开一扇窗)
■萨达姆固然不是一个好人,但面对一个不断争取独立、不惜血腥抗争、不惜与他国联手的族群,又岂有完美的处理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看完《巴比伦之子》后,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评断这部作品,对一个思念儿子的母亲,每个人都同情与理解,但对于一个主张分裂国土、不惜流血牺牲的民族,旁人又该说些什么呢?
《巴比伦之子》是我看到的第一部伊拉克电影。导演穆罕默德-阿勒-达雷德吉对语言的控制出乎我的意料,语法严密、影调稳定、情绪抒写得隐忍而极富张力。这个仅拍过两部剧情长片的导演让我有些讶异,满是荒漠的幼发拉底河岸,连阳光都能打出愤怒尘埃的伊拉克土地,怎能如此平静?也许在库德族人纠缠于六个国家的民族命运涂抹的底色之上,达雷德吉已经无力多说什么,于是,只能尽力地选择沉默。请注意,是尽力。
在路上,对,在路上。这个剧情模式和那部巴西电影《中央车站》一样,都是寻找,都是因为血缘的召唤被一封隐蔽在时间深处的信牵引而踏上注定是绝望的寻亲之旅,不同的是,《巴比伦之子》隐蔽在银幕背后的那个暗主角除了永不会现身的父亲以外,还多了另外一个人,那肯定是伊拉克复兴党的当代领袖萨达姆侯赛因。
可是,在影片一开始,这个主角就已经闭嘴,达雷德吉打出的字幕是:“北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政权被推翻两星期后。”于是,这个第一暗主角就成了一个形象不再发展的符号化的在场者,以致在片尾,当小孙子看见巴比伦花园后,我们还强烈地感受着萨达姆侯赛因的史前存在,以及他和两河文明之间无法推拒的内在联系。这可能根本不是达雷德吉的表达目的,恰恰相反,他更多地是想经由这对库德族祖孙寻亲的旅程从而在巴比伦花园安放祖母的灵魂,也可能是库德民族游荡在中东阿拉伯世界边缘的无奈的灵魂。
但却被我准确地误读,我想,这会不会是因为达雷德吉的笔力不逮呢?
有两段情节堪称上品,一是在纳西里耶监狱外的河上,奶奶让孙子换上包袱里的新衣,说,不能让你的爸爸看见你这么脏。他们用河水互相洗脸,然后准备去见这个91年就被萨达姆抓走参战的父亲,而父亲,从来没见过这个已经12岁的儿子。
另外一个情节是,当祖孙跑了很多个纳西里耶监狱以外的乱葬岗,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尸骨后,她在绝望之中,索性抱着个并没写着她儿子名牌的白骨痛哭,她要哭,她已经憋不住了,那么她怀中的白骨只是个寄托,小孙子在旁边不停地扶起一尊尊的尸骨说:“这不是爸爸,这个也不是,奶奶你别哭,这里躺着的没有一个是爸爸……”
从技术上来看这部电影,也有两个硬伤,一是小孙子的演员表演有些失控,二是祖孙俩离开纳西里耶后遇到的那个屠杀库德族的逊尼派士兵穆沙的人物处理得有些突兀,他对参加伊拉克政府军屠戮库德村庄的忏悔有政治标签之嫌,我们可以原谅的理由是,这部伊拉克电影的资金背景是英国。
还有,这部电影的片名不妨叫《乱葬岗》,不是吗?祖孙找遍了一个又一个的乱葬岗也最终没能找到奶奶的儿子孙子的爸爸,而遍布伊拉克的近三百个乱葬岗,多达几十上百万的伊战炮灰堆垒的乱葬岗,不正是升不了天国的男人灵魂凝落而成的缕缕被太阳光线暴打的苦难尘埃吗……
向伊拉克电影致敬!
人性里的苦难,有时候是让人欲哭无泪的。“原谅那些伤害我们的人”,原谅那些拿起屠刀扔起炸弹的人,可人生从不曾善待这些善良的人。政治永远是罪恶和绝望的温床。
Ahmed有一支父亲留给他的笛子,奶奶说如果吹得像他父亲一样好,就可以做音乐家,尽管Ahmed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
满目疮痍的「公路/寻找」电影,编导在一段注定要失望致死的路途中还是留下不少希望的光芒,一路相伴照顾的「敌人」,把车钱推给祖孙的黑车司机,祖母事实上在儿子失踪后便已经故去,而巴格达的落日或许期寄着新的一天到来,就像孩子最后重新开始吹笛。
前大半程的节奏非常抓人,从乱葬岗开始则略有失控,孩子和老人的性格在一系列公路事件中,体现得鲜活,路人也各有感人之处。结尾的悲情抹平了人物,就像抹去生命的历史黑洞本身。
看到满目苍凉的战后场面难免想到政治问题,对于自作自受,自我感觉良好的库德族人,让人无话可说。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这个从寻亲到丧亲的故事确实很棒。但从电影的角度,这片子时而笨拙,时而幼稚的不可思议,加上无处不在的政治倾向,即使故事再感染人,这片子也注定会被人无视。★★★
技巧和深度都有所欠缺,但观众从题材本身已经可以产生足够的共情,是一部题材大于作品的电影。老妇人从找人变成寻找尸骨,最后竟然连找到尸骨的希望都破灭了,只好抱着一具陌生的白骨痛哭失声。然而这彻骨的痛苦与绝望,也只是伊拉克的百万条伤痕之一。
第一次看伊拉克电影,在这片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现在满目疮痍的伊拉克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巴比伦。伊拉克战争下,儿童视角看待的巴比伦和空中花园,意象引用很美,但也很无奈,就像伊拉克的历史一样,强大富饶的巴比伦不过也只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粒尘埃。
非常残酷的寻子寻父的故事,但导演哎叙事手法上做了淡化的处理,很多本可以肆意宣扬的场面并没有呈现,算是很克制了。不管是大人和小孩,都拥有着纯真美好的品格,在动乱中突出这一点很重要。1.奶奶在车上说,当别人伤害你时要学会原谅。2.就像答应好的去看巴比伦空中花园,有些目的地早已不复存在。
悲伤的空中花园
冷静的真实是这部片的卖点,也是问题。
祖孙俩悲情的寻亲之旅,在萨达姆刚垮台的背景之下,在古巴比伦茫茫的戈壁之中,揭露出萨氏极权政权对库尔德人的残忍大屠杀,沉默安静的影像与简单的故事之中,自有一种力量。电影中一些细节也很有趣,让影片更加丰满。
VS-2278
战争带给人的创伤平淡却刻骨铭心,而战争之后人们的美好心灵又格外让人感到珍贵。
牛逼
原来是好几年前的电影了,撕心裂肺,泪流满面,巴比伦的孩子,愿真主保佑你
想法不错 技术有待提高;12 years a prisoner;babylon hanging garden;
这样厚重的题材最害怕拍得假了,明智的导演找来了两个毫不相干的普通人,小男孩甚至从来都没看过电影,老奶奶更是经历了万劫的人。恰是这样,电影才如此真实,感人。历经万难到达了监狱门口,祖孙俩用手蘸着河里的水互相给对方洗脸的那一瞬间,美极了!眼泪就在这时候决堤了。
四星-,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从背面描绘的战争更加可怕和绝望。老妇人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是相对而互补的,导演对角色的塑造可谓极尽心力入木三分。而故事的节奏也是完全配合着感情的变化节奏在进行,观众在希望和绝望中反复拉伸,情感丰富的层次和释放都是对战争深有体会的人才能传达出的内容。结局虽然是个悲剧,但具有无与伦比情
寻找消失的亲人,从监狱到一个万人坑,从一个万人坑到另一个万人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