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最近小崔的抨击,才好奇来看这个片子。本来觉得小崔大惊小怪了,文艺创作本来就取材于生活,塑造的角色道德上有瑕疵,也不等于被借鉴经历者为人也是如此,退一步说即使是有意恶意影射,只要你没做过,让它影射去,观众又不傻。看完了才发现,这片子的确恶心,也可以看出编剧和导演的确恶俗,恶俗也就罢了,还装出了一副批判现实主义的嘴脸。
客观呈现社会现实不等于没有态度
中年男人偷情,任何人都已经见怪不怪,特别是一些有点成就的中年男人,不偷情似乎都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民间的主流价值观就是如此,特别是人到中年,一身的疲惫,偷情这种只是私德上败坏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谁还没个人性上的弱点?你看严守一,偷情是偷情,对前妻和孩子还是很负责任,满嘴跑火车,但是对奶奶也是真的有孝心,很现实的人设了。
然后呢?冯小刚想反映什么呢?中年成功男人迷失了自己?科技的发展离间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看起来好像是,但其实并没有。
冯小刚立场非常模糊(就像他后来拍《芳华》一样),他对偷情的主角非常同情,对费墨偷情也很同情,你看,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现在只是因为科技发达了才容易暴露,这是在说妈的都是手机的错,如果不是手机,老婆也不会离开我,孩子我也有了。但是这种价值观怎么能大声说出来呢!当然不行。
所以,片子最后,冯小刚让严守一没赶上见奶奶的最后一面,还在奶奶的葬礼上把手机烧了,看起来是在悔过自己忘了初心。最后,侄女拿来的新款手机拍到严守一惊恐的表情,非常像是批判科技(手机)对人的异化。但是这么解读,逻辑上是不通的。拿武月上位来举例子,武月是因为录到严守一与自己偷情的音频而上位的,严守一被迫辞职,手机在这里扮演了一个要挟的工具,这哪里是手机对人的异化?手机明明成了纠偏的工具。手机轻易地让一些人龌龊的念头大白天下,增加了这些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成本,有助于人自省自律,是人类的好朋友才对。
冯导的态度并非立意批判而在于媚俗
冯小刚态度暧昧其实很好理解。他骨子里就是个拍娱乐片赚钱的导演,他的眼界他的思想他的才华他的趣味,都在说明这一点,他的电影总是在追求社会热点,总是在讨好市场讨好观众,按说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也没什么,但他又想表达对社会对历史的看法,这种表达由于他思想的浅薄、才华的限制以及害怕市场的不接受,而显得隔靴搔痒。他电影里的长得像批判的东西,都是扭曲真实自我表达、媚俗的结果。
所以冯小刚的很多电影显得很矛盾。比如这部《手机》,看起来像是批判人被手机控制了,实际上是在为偷情的人开脱,如果你真是从人性弱点和社会环境出发,要客观展示偷情者偷情的原因,要客观展示人为什么随时撒谎的原因,那就彻底一点、坦荡一点,把这些人的纠结拍出来,即使三观不正,会冒犯观众,那也算是坚持自我。
话说回来,一个导演选择什么题材,很大程度上已经反映了该导演的趣味,骨子里是流氓,再怎么伪装也还是有流氓气息。
普希金说:“一切过去的,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中国人的崇古思想尤为严重,若对现实失望,便会幽幽地叹上一句“人心不古”。例如感情这回事,在社会普遍缺乏忠贞感的年代,人们把希冀的目光投回古代,古典式爱情成了现代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果真如此吗?对于这个问题,《手机》里的费老是这么说的:“古时候好啊,上京赶考,几年不回,回来的时候,你说什么都是成立的。”艳羡之情,溢于言表。当然,费老所憧憬的并非古典忠贞的爱情,而是由于交通和通讯不便所造成的偷情契机。
中国最忠贞的爱情故事据说来自古时的牛郎和织女。一条大河波浪宽,没有稻花香两岸,牛郎的爱情始于大河,困于大河,也算是因果循环。
不过上世纪70生人普遍受周星驰解构、颠覆思想的影响,传说里痴情专一的牛郎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个绝种好男人。首先,牛郎是以一个偷窥者的身份出现,体现了其低劣的道德水准;其次,趁织女洗澡时偷其衣物,这是恋物癖的典型症状;第三,在织女一丝不挂时进行谈判,胁迫织女嫁给自己。这样的行为放到现代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流氓罪,可挪到古代却变成了值得歌颂的爱情故事。所以现代人的爱情观念不一定就是那么低俗和赤裸裸,把一切罪过归结于时代是站不住脚的。
上世纪70年代生人是目前中国社会的主体,可偏偏处在一个夹缝中的尴尬境地。美国人爱把他们的人群按年龄划分成“迷惘一代”、“垮掉一代”、“嬉皮一代”。在中国,如果说生于60年代是“过于责任”的一代,生于80年代是“物质的一代”——把握物质,并被物质把握。那么处于夹心饼干中间的70年代人则是“孤独自我”的一代,他们处于保守和反叛的交汇处,骨子里的保守和现代反叛的教育糅合形成了独特、矛盾的价值观和爱情观。他们不相信天荒地老,没想过从一而终,却也不怎么游戏爱情,本质上还是渴望传统的情感与生活方式。
就像夹心饼干最精华的部分在中间一样,或许70年代人对待感情的态度更为理性和客观。格非在小说《初恋》的结尾这样写:“我们信誓旦旦,永不分离;我们未雨绸缪,时刻准备,各奔东西。”细致入微地描绘出70年代人的爱情观。
圣诞夜,我看了电影《手机》。这是2003年度最佳惊竦片,看完以后教人混身冰凉。以前小刚拍的东西,目的在于娱民。娱民这东西就不能太往深里走,即使不得不太深,也得表现出荒谬和黑色来。小刚潜水一年,最新奉献出来的东西不深不浅,基本上是写实主义,让人看了毛骨悚然。
《手机》这个片子,从头到尾都给人一种相当疲惫的感觉。我唯一能看出来的故事大纲就是一个中年男人怎么样让生活给活活逼崩溃了,这比恐怖片还恐怖,比记录片还真实。在真实生活中,过着和严守一一样生活的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这就造成本片不再是搞笑,而是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具体什么意思我不清楚,今天也是第一次用。在我理解里,那就是讲述一个大家日常生活里都能见到的故事,然后用极其悲惨的命运惩罚主人公,以达到教育人民的目的,类似地狱写真。我不当人民好多年,也不喜欢被教育。
我曾经类似道德偏执狂一般挑剔周围的世界,但是现在我充分理解人性的种种。人类的精神力量在大多数时候都屈从于肉体的需要,并且因此而造成精神上的痛苦。我曾经以为那是个例,现在我才知道这是通解。如果世间真的存在所谓忠贞不渝,那么最合适执行的对象是和尚,而众所周知和尚是不结婚的。即使肉体能保证绝对的循规蹈矩,但是在精神的辅道上永远都塞满了车。
一个所谓幸福的婚姻,我想更多的是习惯。因为这么过和每天系脸刷牙是一样的,也就如此过下去了。另外我推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专注之力。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其余的欲望才会纷纷坠落,而不是纷纷扬起。这又说回去了,最幸福的婚姻需要和尚来完成。
我是被这片子吓到了,不是因为结果,而是因为作用选择都处于两难境地,且无法改变。这片子让人感觉到,生活没有最糟,只有更糟。看完以后,它能使郁闷者更加郁闷,绝望者更加绝望。
这片子一点都不好笑。
看完电影《手机》,突然之间对手机铃声有一种心理障碍。不是自己,因为自己已经几乎二十四小时关机,而是坐车回去的时候每听到别人的手机铃声响起,心里便浮起那句话“做人要厚道”。实在无奈。看着前面旁边的乘客若无其事地打手机或者发短信,心里便想,每一个人的手机里面,有多少多少的秘密?
剧情不想多叙述。网上一找便铺天盖地的是。在网站看到有一句话:“敢带老婆看手机吗”。看到就笑起来。这是什么问题?婚外恋的情节总是引起人们无尽的探索兴趣和闲聊话题。人总是喜新厌旧。用电影里张国立那句标准的四川话来说:“二十多年睡在一张床上,确实有点儿审美疲劳”,最贴切不过。
而片子里张国立和葛优两人各自在对方与情人通话、见面后看似告诫的两句“做人要厚道”恰恰是全剧最大的亮点也是最意味深长的台词。看到冯小刚黑色幽默的精髓。
婚姻就由手机的来电和短信而破裂。看的时候心里在想,做不慎密就不要引火自焚。笑。男人总是不满足。看电影前与鹤鹤聊天时他也说,其实每个男人都会认为一辈子只有一个女人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只是现实和想法未必会相同而已。我表示赞同。这也是题外话了。
分析一下三个主要的女人吧。
于文娟。严守一的妻子。她是倔强的,坚强而亦脆弱的。不肯认输亦干脆认输。感觉她傻就傻在看到了武月(范冰冰)发来的消息让严守一晚上睡觉别脱内衣以后依然要亲眼所见那一排齿痕。其实消息本身已经说明问题。她心里也是清楚的。何苦非要看一看炽烈的哪一个印记再把伤口彻底撕裂?但接下来离婚,独自剩下孩子并抚养他的过程印证了她的坚强和倔强。让我欣赏。
沈雪。三个女人里最傻最笨的一个。疑神疑鬼,小心眼儿,不讲理。怎么看也有上海女人的“作”劲,但是傻多了。男人的包要每天翻,手机要查,还要到电信局去检查通话记录。这样的女人,用上海话说就是“拎不清”。任谁都讨厌这种间谍似的人,没事儿都被她折腾出事儿来了。要背着你外头找人,就被你这么整天查的,还能管得住?最后分手是必然的。
武月。青春美貌、前卫风情。三个女人里最聪明的一个。虽然一直不喜欢范冰冰。懂得吸引男人,也懂得抓住自己的利益。她应该是爱过严守一的。在青海看严的节目会暗自流泪。那个镜头拍得很好。但是最终失望心冷。三年多的青春代价,她聪明地找到方式问严守一要回。够绝够狠。让我赞叹。
回到最终,有点女人=恶魔的感觉。但难道“审美疲劳”就真的无法忍受?无法忍受为何结婚?结婚的时候懂得家庭和责任么?不是任何事情都由得人去后悔的。
这一句“做人要厚道”,引申直观开来就联系到“责任”和“良心”。虽然这个社会已经越来越多的人忘记这两个词。
女:“开会呢吧 ?”
男:“对。”
女:“说话不方便吧 ”
男:“啊。”
女:“那我说你听。”
男:“行。”
女:“我想你了。”
男:“噢。”
女:“你想我吗?”
男:“嗯。”
女:“你昨天真坏。”
男:“嗨。”
女:“你亲我一下 ”
男:“嗯,啧。”
女:“那我亲你一下,‘啵’,听见了吗?”
……
http://www.blogcn.com/user5/vivianisvivian/blog/894177.html
冯小刚的电影总能直击人心,讽刺中的现实,戏谑中的悲哀。
「处心积虑证明在乎你。」这种谎言的遮羞布还真是张口就来啊。这部电影中的男性都花心,女性都悲哀。相对于“正房”们刨根问底的自寻烦恼,反倒是武月显得通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得不到什么。青岛旅馆里那一滴泪来得很灵,画龙点睛,让武月成为这部电影中最鲜活的配角。
国产电影中有一股风气,就是痞子当道,鉴于编剧、导演的水平和格局,拍出来的净是些劈腿啊睡学生啊这种流氓才会干的事情。这部片就算其一。
弹幕说“聪明的女人闭一只眼 愚蠢的女人亲手毁掉婚姻”、“知道的越多越伤心”、“查账单的女人有病”…弹幕确实和剧情一样讽刺 请问要这样的人渣有何用 要这样畸形的爱情有何意义 送一首歌给各位渣大爷:啊人渣再见 啊人渣再见 人渣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当年刚开始出现手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限制一下子就没有了,可是靠得太近,也很容易产生矛盾。没有手机的时候无论自己干什么,也没有人来打扰而且无人知晓,可是因为手机,人与人之间架起了一种直接的联系,做过的事情也没有办法轻易摆脱了。当下更需要这一部电影的价值观,智能手机的普及、视频通话的兴盛,这些东西都把我们每个人拉得太近了,我微信设置了自动拒绝语音通话,这也被我身边的人说过很多次,有的人也说我不正常,所以有事儿能直接给我发消息可以不要一个语音通话直接甩过来吗?但是这部电影我还是感觉缺了什么,因为讲的是出轨,这本身就是一件亏心事儿,把出轨被发现的缘由安在了手机上面,我也感觉手机有点冤枉。
范姐姐最高~~~~
牛三斤 牛三斤 你的对象叫吕桂花 吕桂花叫我问问你 最近你还要回来吗
至今仍觉得这是冯小刚最好的片子,因为提出了时代问题,接地气,不乱甩段子卖贫嘴,当然大部分要归功于刘震云的原作。徐帆的表演风格恰好对了这个角色,后面片子都过火,跟冯导的心气儿一样。
你看看冯小刚电影的现实意义,多么深重啊~里面的范爷多么威武啊~
最近因为手机2掀起轩然大波,所以又回看一下这部片子。感觉剧本还是很扎实的,确实有影射崔的意思,不怪小崔郁闷了
牛三斤,牛三斤。
最近因为崔永元的事情看了一下这部电影。就电影本身来说拍的不错,至于崔与冯的恩怨,还是支持崔。这事儿,还是冯导做的不地道在先。打交道嘛,有来有往,你不地道就别怪别人对你不好。
冯小刚很多老电影拿到今天依然很有意义
真的是把生活展现在舞台上,我们感情生活并不轰轰烈烈,但平凡的生活却处处是陷阱
片子本身可以,不评价。小时候只看到过结尾,也不知影射谁,心想是多大仇撕成这样?刚刚看完全片改变了看法,我要是崔,能把他们撕出银河系。
电影本身拍的还可以,但是影射抹黑别人的做法的确不地道
这片把男人那点儿秘密都说出来了,戏谑之余,确实有可挖掘的东西,冯小刚最有内容的一部片子~~
真实的讽刺了当下社会现实,我个人感觉教育意义大于故事本身!
时隔十几年依然觉得这部电影仍然具备现实意义。
《手机》的手机过时了,《手机》的故事却不会过时,人的贪婪、懦弱、背叛在科技时代只会被放大,有人把电影当喜剧看,我却觉得能当警示恒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