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她是极少数涉足科幻片的女性导演之一,虽然只拍过一部科幻电影,但该片已经荣登国外媒体的反乌托邦电影Top 50;她是影史第一位女性奥斯卡最佳导演;她的前夫是电影大神詹姆斯·卡梅隆,不过现在人们提到卡梅隆时经常讲“这是奥斯卡最佳女导演的前夫”;她的近作《猎杀本·拉登》获85届奥斯卡5项提名,可惜没能再拿小金人(更遗憾的是本次没有被提名最佳导演)。这位凯瑟琳·毕格罗如今已经成了著名电影导演,她18年前拍的科幻片《末世纪暴潮》却还少有人提及。 最爷们的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的电影完全不同于一般女性导演,充满了男性的阳刚之气,全是关于动作、科幻、警匪、战争、摇滚乐等等的内容,镜头语言风格也非常写实冷峻。
1951年11月27日毕格罗诞生在阳光充足的加利福尼亚,父亲是油漆厂的经理,母亲是图书管理员。她是他们唯一的孩子。毕格罗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专业是艺术理论与评论,她的老师包括著名女理论家苏珊·桑塔格以及当代艺术暨建筑名家Vito Acconci等等。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做画画之外的工作,直到听了Gunvor Nelson的一节课。” 凯瑟琳·毕格罗一直钟情于绘画,这位瑞士实验电影艺术家则启迪了毕格罗。“我觉得美术和电影就是相互交叉的两种媒介。电影有一点非常接近美术:它是一块有声音层的画布。”“也许是因为我学艺术的背景吧,”毕格罗说,“你得把自己训练到让工作变成本能。各种电影所共同的地方大概就是一种艺术上的挑战,或者是语言学上的挑战,或者是某个有刺激性、独特的形象。如果你拍电影的决定和理由是纯粹的,那么你的持久力将是无限的。” 也许正是这种学习艺术的背景,使得毕格罗完全不同于其他女导演——在艺术领域,很多女艺术家都避免强调其女性的身份和思维形式,尽力创作出与男艺术家并无特别不同的作品来;而在电影方面,绝大多数女导演的作品都带着明显的女性气息。毕格罗的第一部短片就非常独特,这部17分钟的《陷害》(The Set-Up,1978)内容如下:两个男人在一条黑暗的小巷中猛烈地互殴,背景音轨是两位教授在分析哲学意义。影片想表现的是“为什么在电影这种形式中暴力有着如此的诱惑力”……她的第一部长片《The Loveless》(1982)是关于摩托党的,很像马龙·白兰度的《飞车党》;接着的《血尸夜》(1987)是相当唯美飘渺甚至忧郁的吸血鬼电影,可以看做是另类青春片,一点不像中文译名那么恐怖;《蓝天使》(1989)讲了一个女警寻找自己丢失的配枪的故事,充分展现了枪支暴力问题;在1991年由基努·里维斯主演的动作片《惊爆点》里,毕格罗把极限运动和抢银行结合起来,其中一段平行拍摄的穿街越户的追逐镜头相当惊艳;《末世纪暴潮》(1995)更是混合了世纪末情结、摇滚乐、电子毒品(你把它想成网瘾也行)等,充满色情、暴力、颓废、惊悚的味道。至于其后的惊悚片《水的重量》(2000)、战争片《K-19寡妇制造者》(2002)和《拆弹部队》(2008)、《刺杀本·拉登》(2012)都常常会让影迷误以为毕格罗是个纯爷们导演。2007年,毕格罗为兰博基尼汽车拍了广告片《零号任务》:乌玛·瑟曼开着黄色的兰博基尼一路过关斩将,让人恍然以为自己是在看昆汀·塔伦蒂诺的作品,风格化十足——从来没有一个女导演能够如此娴熟且独具风格地驾驭动作片、科幻片、惊悚片、恐怖片和战争片…… 1988年,卡梅隆刚认识毕格罗没多久,他帮自己的御用演员比尔·派克斯顿玩票的乐队Martini Ranch拍了个MV,歌曲叫《Reach》。这是一个混合了《疯狂麦克斯》和《日落黄沙》风格的东西,凯瑟琳·毕格罗客串了一个沉默火辣的墨西哥女枪手,率领一帮姐妹与男人们对抗,简直性感极了!这个高大的女人似乎天生就和枪而不是洋娃娃有着更多的缘分——不过《拆弹部队》的主角杰瑞米·雷诺却说:“如果你和她一起吃饭,她可能非常健谈,但你能感觉到她是很柔和的。而在正式的社交场合,毕格罗可能会相当地害羞。”
说到毕格罗和卡梅隆合作的科幻电影《末世纪暴潮》,就要说说他们俩人的爱情故事了:1989年,卡梅隆刚和第二任夫人盖尔·安妮·赫德离婚,他去了毕格罗拍摄《蓝天使》的现场,本来想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演员,结果却招募来了自己的第三任老婆。凯瑟琳·毕格罗身材高大(1米82!),和1米88的卡梅隆真是般配!浓眉大眼长脸的她完全是个美女。更重要的是,毕格罗非常有才华,工作非常勤奋。卡梅隆传记的作者马克·夏皮罗说:卡梅隆觉得他找到了“一个女版的自己”。这年8月,卡梅隆和这个比他还大三岁的女人结婚了。那时毕格罗刚拍完《蓝天使》,正在准备拍摄《惊爆点》——卡梅隆后来当了该片的制片人。
但婚姻恐怕真的不适合两个工作狂,尤其在两个人都是导演的情况下!1991年,结婚仅两年后,毕格罗和卡梅隆友好地协议离婚(我打赌在两年的婚姻当中,两人在一起的日子恐怕比分开时候的都少)。后来毕格罗再也没有结婚,卡梅隆成了唯一正式走入她生命中的男人。卡梅隆把自己献身给了电影,毕格罗其实也是:她和一只猫、两条狗生活在一起(她现在的男友是《拆弹部队》和《刺杀本·拉登》的编剧,比她小很多),美术、电影成了她的全部。 科幻邪典:末世纪暴潮 《末世纪暴潮》是一部非常奇异的科幻电影,情节惊险复杂,颇有几分菲利普·K·迪克小说的味道,不少场景都让人联想到《银翼杀手》那种混乱颓废的末世景观。
故事发生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20世纪末。洛杉矶退休警察林尼(Lenny)靠私下出售别人的记忆片段为生,这是一种FBI的技术,却非法流入了黑市。人们从这些片段中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可以是色情的,可以是温馨的,使用者甚至可以体验他人的死亡!林尼得到了妓女爱丽丝(为他录制色情记忆片段的演员)慌张间给他的记忆片段磁盘。之后他发现自己就被两个陌生人跟踪,有人还送给林尼奸杀爱丽丝的记忆片段!林尼恐慌起来,发现记忆片段里是一段黑人歌手同时也是黑人领袖被警察射杀的记录!如果被公开,有可能引起整个城市的大暴乱。林尼一直深爱的的前女友Faith也涉及其中,时间马上要进入新世纪了,他如何才能摆脱警察的追杀,拯救Faith和自己,甚至这个世界呢? 詹姆斯·卡梅隆当时已经和毕格罗离婚四年了,但两人的关系还是非常好。卡梅隆是本片的编剧和制片人——在有了这个故事的点子之后,卡梅隆一直没有时间去导演它,因为刚拍完《终结者2》,他还要忙于准备《真实的谎言》和《蜘蛛侠》(没错,卡梅隆特别想拍这个,但最后没有到手),于是他认为让别人赶快拍出来最好,因为过了千禧年这故事就没意义了。而毕格罗无疑就是最合适的导演人选。
《末世纪暴潮》中最突出的科幻概念就是能体验他人记忆感觉的装置SQUID。它把人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信息用磁碟记录下来,其他人带上一个螃蟹壳式的轻便装置就可以随时进入这段体验!影片中的装置样子来源于当时流行的Sony MiniDisc,不过想想现在的Google Glass也远没有SQUID那般神奇。影片中很多人沉迷于此(主人公林尼就整日沉浸在对女友的回忆中无法自拔),分不清现实与记忆,有人竟因此而变痴呆。更有人为了获取暴利,专门搜寻怪异、色情甚至死亡片段卖给重口味的顾客。这一切,和人们如今对网络、手机、电子产品的依赖甚至沉迷何其相似,但在影片拍摄的1995年,连互联网也才刚刚兴起呢。 为了表现SQUID设备的真实感,《末世纪暴潮》有多段非常惊人的POV镜头(即观众通过某个角色的眼睛来观看的视角)。我们知道主观视角的游戏(FPS类)非常多,例如《Doom》、《Quake》以及CS等等,但主观视角的电影很难拍,因为受限于摄影机。一般电影中都是采用DV来模拟POV镜头,不过仍然显得不够真实。导演凯瑟琳·毕格罗跟卡梅隆一样是个技术派,为了拍摄影片开头一段众人抢劫出意外最后跳楼的POV镜头,毕格罗和剧组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准备、设计以及排练。为了能拍出真实的主观感觉,她特别请卡梅隆手下的光风暴公司研制了一种只有8磅重的35mm摄影机,以便于跟拍(要知道当时还没有流行轻便的数字摄影机呢)。
影片片名《Strange Days》来自著名乐队The Doors的第二张专辑,整个故事是“后黑色电影”(Neo-Noir)风格:潦倒的主人公、善变莫测的蛇蝎美人(Femme Fatale)、堕落的警察、混乱的都市。在这里,黑人白人的矛盾激化,人们对新世纪既充满希望又莫名恐慌;宗教情绪四处蔓延,大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末日审判还是最终的救赎。
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历史实际上总在两种情绪的左右下发展:即世纪初的高歌猛进与世纪末的迷茫颓废。在上世纪60到90年代,科幻片中出现过很多表现世纪末情结的电影,《末世纪暴潮》在这方面尤为出色,毕格罗在片中刻画出了人们那种迷茫、恐慌、疯狂的情绪,结尾一段千禧年狂欢场面极具真实感和冲击力:漫天各种颜色的纸屑犹如飞雪,人们在街头看着大银幕,大笑、亲吻、狂饮、互殴……科幻作家杨平当年看了本片后深受影响,其成名作《Mud黑客事件》中的某个场景与本片结尾颇为类似,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对照一下。 《末世纪暴潮》有着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惊险故事做外壳,开始看时似乎觉得故事背后阴谋重重,不过结尾只落回到主人公林尼的自我救赎,不免会让有的观众感到不满意。其实影片已经是信息量超大,涉及主题非常丰富了。除了上面说到的世纪末情结和对电子毒品的隐喻,影片还涉及到了思维控制、种族矛盾、宗教拯救等等内容。但说到表现最精彩的,当属片中的SQUID设备带来的“看与被看”问题。
SQUID设备之所以在片中奇货可居,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体验他人人生的欲望以及窥私欲。电影之所以魅力无穷,就在于它既能让观众投入于观看的情境之下,观众又可以意识到自己和影像之间保持着距离。看,或者窥私、窥淫所带来快感,就在于“带入”与“距离”的同时存在。《末世纪暴潮》的设定比现在的“电影”更进了一步。影片中多次出现角色带着SQUID体验到另一个人看着镜子时的场景,这时,带入与距离之间就很容易被混淆:A体验着B的记忆,在镜子中看到的也是B的脸,他就会有一种自己就是B的感觉。“看”与“被看”的界限竟然模糊了——更震撼的是片中爱丽丝被奸杀一段:凶手给爱丽丝带上了SQUID设备,让她能体验到凶手作恶时的感觉,然后他又把爱丽丝被奸杀时录下的记忆片段送个林尼。林尼在体验这段记忆时,先是以凶手的视角观看,接着体验到的是爱丽丝被奸杀时的痛苦,最后又回到凶手的记忆上来。于是,凶手、爱丽丝、林尼(等观看者)之间形成了多重的镜像关系,凶手可以反复体验自己和爱丽丝两种感受,林尼等人则在凶手、被害者和旁观者三方面来回切换。影片中所有体验过这段记忆的第三者无不痛苦无比——在这样一部颇有情色、暴力内容的科幻动作类型片中,让男性体验女性被强奸杀害痛苦的桥段,这一手法彻底摧毁了以写实手法(包括裸露镜头)表现可能产生的观众的窥视快感。观众不再跟电影中的内容保持着距离,他无法仅仅在“看”,无法置身事外。最终,凯瑟琳·毕格罗以全然男性化的手法和内容,居然实现了女性主义的诉求!仅此一点,就令我佩服无比。
复杂有趣的情节,快速猛烈的动作场面,奇异独特的风格性,值得玩味的隐含所指,还有极其好听的音乐(我把片尾曲Fall in the Light听了一百遍呀一百遍)……这一切都让《末世纪暴潮》成为了我最欣赏和喜欢的科幻电影之一。它当然还达不到《2001太空漫游》或者《银翼杀手》的高度,但也足以称为科幻邪典电影了! Tips: 影片主演包括拉尔夫·费因斯、朱丽叶特·刘易斯、安吉拉·贝塞特等。影片中朱丽叶特·刘易斯饰演的Faith把毛巾扔给拉尔夫·费因斯,对他说:“给我擦干。”——这个场景和《银翼杀手》中的一段几乎一模一样。 片尾写着 for Gertrude,这是因为主演拉尔夫·费因斯和英国女演员Francesca Annis有一段11年的姐弟恋罗曼史,1994年他们在舞台剧《哈姆雷特》中一个扮演Hamlet,一个扮演Gertrude。2006年他们宣告分手。 据说本片是柏原崇最喜欢的电影之一(赞一下他的品味!)。
凯瑟琳·毕格罗才不是那种需要傍前夫的女导演,虽然她的前夫是被敬为“卡神”的詹姆斯·卡梅隆。
当年,卡梅隆去片场希望找个女演员,结果发现了和自己很“像”的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两人都是工作狂,片场暴君。卡梅隆很惊喜能在片场看到一个女版的自己,加上对方才华横溢,于是两人很快结婚。但两年后就宣布和平离婚。我们会爱上自己,但常常我们最痛恨的人,也是自己。把一个翻版的自己当做另一半来结合,结果可想而知。
结合失败,但两人却建立的牢固的友谊。2008年,卡梅隆拿出十年磨一剑的《阿凡达》,全球疯狂,票房新高,奥斯卡几乎一边倒。就在大家准备看卡神“加冕”时,结果评委们“不怀好心”的把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统统颁给了他的前妻凯瑟琳·毕格罗以及她拍摄的《拆弹部队》。
卡神两次注视着自己的前妻登台领奖,两人还深情相拥,但摄影机给出的超大特写,依然抓住了卡神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失落和尴尬。
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叫凯瑟琳·毕格罗为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当然这是后话。
凯瑟琳·毕格罗曾说:男人那活儿我能干得更牛!
詹姆斯·卡梅隆估计是第一个认可这句话的人,所以才会在两人离婚数年之后,把一个名为《Strange Days》的电影项目交到凯瑟琳·毕格罗手里。这是一个有关千禧年的电影,卡梅隆当时分身乏术,眼看2000年迫近,他干脆把项目交给了靠谱的凯瑟琳·毕格罗,自己当起了制片人和编剧。于是《末世纪暴潮》(Strange Days)诞生了!
毫不夸张的说,即便把片子放到现在依然毫不过时。影片以1999年的最后几天为故事节点,讲述了发生在世界末的离奇故事。
男主角列尼,落魄的前警察,从警局辞职后,干起了盗卖“他人记忆”的事儿。
当时FBI开发出一套可以录取他人记忆的机器,希望由此打击犯罪,结果犯罪率依然攀升,但机器通过黑市被交易,人们可以通过机器体验他人的经历和感受。列尼是盗卖的好手,一个优秀的圣诞老人,无心插柳的神父,却也是一个蹩脚的心理医生。他了解别人需求,投其所好的把记忆卖个对方,但自己也沉迷于过去中,他和别人一样,都是欲望的奴隶而已。一天,一位向他提供记忆经历的妓女神情紧张的找到他,说有非常重要的记忆要卖给他,列尼还没来得及体验估价,碟片就被意外拿走,他正苦恼汽车被拖,丝毫没有留意对方的慌张,直到妓女被残忍杀害,发现自己被跟踪,他才察觉其中大有文章。
死去妓女的记忆将导致社会大动荡,用列尼的话来说,“如果公布它,真的就是世界末日了”!《末世纪暴潮》极为前卫,试图探讨了真实与幻觉的区别,这个幻觉与其他科幻片的“拟态虚拟世界”不一样,这个幻觉是他人的真实记忆,只是对于体验者来说,它具有幻觉的成分,是欲望他者之欲望的完美表征。
列尼是兜售欲望的老手。他的宣传语是:“我是您的神父,您的心理医生,我会把你带到那些让你魂牵梦绕的幻觉中去”。他与失去双腿,无法行走剪辑师好友见面时,给好友提供了一个在沙滩跑步的人记忆,记忆中还有健美的美女与他的寒暄,腿是里面最为醒目的存在,是自我欲望,他者欲望的完美融合。
只是当好友从机器中苏醒时,一阵巨大的悲伤将他占据。重获双腿的幸福昙花一现,更为强烈的悲伤将他吞噬,提醒他幻觉和现实的落差。
列尼是个优秀的贩子,但绝对是个差劲的心理医生。因为连他自己也沉湎于机器带来的欲望幻觉里。
他总是心潮澎湃的一次又一次体验他与前女友菲斯的甜蜜过往,他已经习惯与幻觉谈情说爱。可当记忆回访完毕后,重返现实的孤独又令他痛苦不堪。那些甜蜜如同上瘾的毒药,副作用强烈,却让人不愿舍弃。
片中的记忆抓取与体验机器解开了关于模仿的欲望无解的方式:以他人为榜样,同时又取缔了他人这一障碍。即能够无须斗争、竞争或遭遇抵抗便可占据他人的位置。但这种满足欲望的方式只是一种稍纵即逝的补偿,总是让人带着苦涩回到现实中。它越是给人以满足,就越是加深人们的失落,这种方式既迷人,又残酷。切尼遭遇的问题并不是把自己禁锢在孤独中这么简单,而是在对方以及对方的欲望均不在场的情况下,仍然想要让那段过去的时光重返。
现实中,一次次被成熟起来的菲斯拒绝,被菲斯的现任男友,声望卓越的音乐人殴打显示出幻觉和欲望的毒性。《存在与欲望》中,萨特提到:眼神不可能被看到,我一旦朝眼神看过去,它就会立即消失,看到的只有眼睛。
影片第一秒就是人的眼睛特写。而且影片还使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视角,给人如VR般的视觉体验,手持摄影的强烈风格让影片有着别样的观影感受。
影片里,当角色使用记忆仪器时,看与被看,体验与反体验,形成了复杂的多角棱镜式关系。有人甚至在杀害他人后,强迫打开对方的眼睛,交换仪器,让死者体验被杀后,他人视角中的自己。
这种变态的行为希望加倍幻觉的毒性和功效,放大苦痛和畸形的快感。但他人的欲望只有他人才能了解,才能诠释。相互的爱无法永葆无虞,想要把他人禁锢在过去的欲望中,受到的处罚将是走向一个空洞而死亡的未来。片尾,影片在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让主角回到了现实。那段争议巨大的录像,被男女主角千辛万苦地交到了正义的警察局长手里;
而切尼终于摆脱对菲斯无法自拔的欲望,找到了触手可及的真爱所在。人就是这样奇怪的物种,沉迷于无法得到的幻觉中,却对现实可以触碰的爱视而不见。希望他人永远和过去共处的时光一致,这是欲望的一种病变。切尼希望欲望永远不变。然而,欲望的本质是自由、虚无。欲望不承诺什么,它永远也不知道承诺为何。因为一旦欲望给出承诺,它便不再是欲望。切尼和女主角在新世纪的第一分钟里忘情拥吻,他终于不再欲望他者的欲望,他变成了欲望本身。
《末世纪暴潮》这部包裹着欲望的科幻片,在当年遭遇了票房滑铁卢,投资4000万,只获得了700多万票房。里面有着前卫的科幻内核,还有超越现在很多伪黑人电影,对于种族歧视的激烈控诉和表征。
只能说生不逢时,过于超前了吧!
今年看过的第一步让我有些内心不适的电影。
到了那个片段,你们知道的。于是电影的深度就展现出来了。
----“当我们不断发明出新的科技,我们到底要让这些科技带领我们去哪儿?或者说,到的那个地方,真的就是当初我们发明他们时候想要去的地方吗?”
立意。我给满分。毕竟这是1995年的,可能立项还要更早一些呢。意念和视觉的结合,你可以看到别人看到的东西,感觉到别人感觉的事物,这个发明,可以说直到24年后的今天在市面上还没有见到。可以说是非常超前了。另外 ,两名警察开枪打死了满口政治言论的饶舌歌手。。。。。。相当大胆。这种可不是什么导演斗敢,或者说都能够拍好的。
结构。到后面稍微有些拖沓。最后稍稍俗套了。。。可能是导演还是想给2000的人民一些好的印象?不过,到影片前三分之一我已经猜到杀手是谁了。哈哈。
演员。不得不说。卡斯很霸气啊,主角是之后《limitless》(永无止境)的,去年还出了一部《a star is born》(一个明星的诞生)。24年前的他,也不是很帅。哈哈。警察呢,非常眼熟,后来都成长为好莱坞起码二县以上的演员。不得不说,女主真的惊艳。特别是开裂的下嘴唇,确实有点像艳星,但是很性感。
最后,向世界级导演凯瑟琳致敬!
从上世纪80后年以降,科幻类型电影刚刚晋升到好莱坞A类制作的名单。在第一个10年阶段,夹杂着其他类型元素的“杂种”作品也应运而生。《末世纪暴潮》也就是此类电影的代表,就像这个“末世纪暴乱”的故事一样,无法用标签去简单概括这部电影。这种“暴乱”式的表达也是纪元交替下对未来的某种不安情绪的体现。
也是在那种“不安的乱局”中才会有“暴乱”一样的电影。现在看《末世纪暴潮》更像一部“地下先锋电影”。前卫的人物造型和“记忆片段”的概念设计,还有废土乱局的故事背景,都在之后全球大片中用到滥觞。
而影片传达出的对未来纪元的“不安”和“暴乱”情绪,并未沿袭到之后那些全球大片中,反而会让在新世纪看到《末世纪暴潮》的影迷或观众觉得有种应验的莫名感觉。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在之后作品《拆弹部队》(2008)、《猎杀本·拉登》(2012)乃至到《底特律》(2017)依然秉持批判抗争的创作主旨,而同为本片编剧的前夫卡梅隆却已“陷入”《阿凡达》续作10年了。最新的监制作品《战斗天使:阿丽塔》,虽有最顶尖的特效技术加持,空洞的表达已和《末世纪暴潮》的那位编剧判若两人。
兼具《银翼杀手》的赛博朋克美学与《凶线》的政治映射,可谓是后92时代的LA影像的代表。相比之下比毕格罗之后同样涉及种族骚乱的《底特律》要好太多
[2009.09.06我还以为是末世,结果只是一点小混乱而已,虽然街上到处都是全副武装的军警,甚至还有装甲车和坦克,肢体冲突也不时发生,但整体的气氛是相当和谐的,离末世的感觉可差远了,被中文译名给骗了。话说男主角实在够窝囊的,亏他还当过警察呢,居然那么废柴,还要靠女人罩着,无语。
很有趣的电影,对千禧年的憧憬,银翼杀手一般混乱的东方元素,摇滚、嘻哈等地下亚文化,不科幻的科幻。拉尔夫费因斯帅得一如既往,女主酷得不行,詹姆斯卡梅隆写的剧本,而导演是他的前妻。
本片有着浓浓的黑色电影的感觉,高概念的科幻悬疑片,当年毕格罗指导,卡梅隆编剧,夫妻合作无间,虽然节奏略显拖沓,但本片的故事完全可以和《移魂城市》比肩。
it's refreshing to see a different Ralph, but the film has some real flawed parts...a pity
两个第一视角的杀人长镜头很棒,其他渣
很一般,不过占士金马伦的老婆很不一般
如果排除掉影像,只谈剧本,其实科幻元素并不显得十分浓厚,反倒是侦探小说元素占上风。主角是典型的noir人物:底层人士,前警察,情感破裂,沉迷于某种易上瘾事物,然后还有那么一丁点儿要命的道德感。前卡梅隆夫人似乎并不能理解这种人,就像我不能理解她为何把世纪末的美国拍成战乱里的中东国家。
超感官传送,这概念后继者多次借鉴。95年拍的Y2K还是有点像看80年代聒噪场景。imdb显示4千万的预算,美国票房只收回不到800万,片子有点长。
拉尔夫的戏路还是不够宽啊;看到最后才发现是米国政府和教会联合拍摄的关于如何认识“世界末日”问题的教育宣传片。。。兼顾种族融合。。
毕格罗拍起硬科幻也爷们得不行,从开场的第一人称视角跑酷手持就完全被带入状态,类Blade Runner的背景设置加上记忆磁盘。最后高楼与世纪末狂欢游行我又不小心穿越到cowboy bebop的天国之门。比较出戏的点在于二叔太软了说起美音浪子感不足呢......
刺激好看!毕格罗从很多层面上来说都比卡梅隆更爷们儿,这个剧本其实就是个正常的动作大片,设定什么的就还行,反转多了也就麻木了,甚至结尾变得跟《凶线》似的儿女情长了,LA的警察问题本来很合当时话题也没说出什么。亮点都在她那些一段接一段刺激眼球的主观长镜,可以看到后来的影子
新媒体时代全面到来之前,人们是看不到这片子的真正价值的——新迷影和新时期学术研究的起点。
小品被拍成“大戏”,角色比重混乱不堪。一个小人物的局部事件被无意义的情节堆叠拖了2个小时。BTW,科幻的部分实际上跟情节屁关系没有。
实质上就是有种族歧视倾向的两个坏警察虐杀黑人饶舌歌手引起的一系列血案,弄个大脑影像记录仪和重播仪,冒充科幻片。
出自女导演手里或许是值得称赞的原因,而拖沓的节奏和庸俗化的结尾让我觉得浪费了这个非常有潜力的科幻创意。
导演是卡梅隆前妻。片尾写着 for Gertrude,这是因为主演Ralph Fiennes和英国女演员Francesca Annis有一段11年的姐弟恋罗曼史,1994年他们在Hamlet(可能是舞台剧)中一个扮演Hamlet,一个扮演Gertrude。2006年他们宣告分手。
依然浪费了设定,后程乏力。黑色电影的调性却搞出一个平平淡淡的HE/气氛很躁节奏却缓得让人不耐烦/格局很大揭秘却是个屁事/而即使是这屁大的事情,解决问题居然还是要靠机械降神……不过,主角性格塑造很棒,而且要再说遍设定很酷
情节不行,两星,第三星给那个录像设备~
15年前卡梅隆和妻子合作拍的末世情节的片子,有些迪克作品的味道。15年后,卡梅隆炮制出了《阿凡达》,成为前妻的比格罗也交出了《拆弹部队》这样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