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两个礼拜看《马戏之王》一直对Rebecca的颜难忘,于是找来《雪人》片段重看,再次叹息这部片本可以成为《漫长的告别》或者《性本恶》那样的风格片,结果想法太多,减法不够,造成风格上既不film noir,剧情上也不紧凑,惊险刺激场面更是太潦草。
以上这些也就算了,但我非常奇怪的是为什么要在这样一部片里再次消费法鲨的肉体。
仔细看看,法鲨在这部片里的人设就是一名酗酒且丧的警察(和《白日焰火》里廖凡角色颇为相似),结果肌肉线条这么结实,臀部明显下了苦功夫练过的好么,如图
虽然是继《鱼缸》以后露得最好看的一次,但明显反人设的场景为什么要加进去?《鱼缸》好歹是女性视角,这里又是怎么回事?
完全不明白是导演的意思还是法鲨自己的意思,只能翻白眼了。
其实《雪人》的扑街是有点始料未及的,阿尔弗雷德森执导,尤·奈斯博的原著,大叔扮相的法鲨,美的惊心动魄的瑞贝卡·弗格森,以及风韵犹存的甘斯布;大雪纷飞的奥斯陆,猎奇的杀人案,还有一个被埋藏在冰层下的童年惨剧。可谁能想到这样强大的阵容却带来了这么一部说不上好,甚至有些糟糕的电影。现在这个局面谁能满意呢?
不论其改编的力度(笔者没看过原著),以及被删减的内容,电影的本身其实是有可看性的,但是它的低完成度又导致了电影显得是一个包装精良的廉价水果,其低完成度也降低了电影的完整性。撇去剧情,在一些方面,《雪人》仍然可圈可点,但是硬伤摆在眼前,只能是差强人意。
————阿尔弗雷德森的视觉风格延续————
作为瑞典导演,阿尔弗雷德森的视觉风格是相对偏冷色调的,这一点不论是《生人勿扰》还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都有所体现。在表现大环境和渲染氛围的手法上,阿弗同学有点像另一个欧洲导演,也是笔者最喜欢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基本上都是表现距离感的全景,表现人物和环境关系的近景,以及缓慢的运动镜头来表现环境的基调,还有和氛围相对应地画面色调。这些手法都体现了导演对于一个冰冷冷环境的塑造,刻画出角色和环境的一种疏离感。
先来对比一下在《锅匠》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里冰冷的冬泳和肃杀的大街,阴灰的画面色调体现了冷战阴影对于欧洲社会的笼罩,与GO叔和身边环境冷漠的距离感,即老总已死,地鼠潜伏,圆场危在旦夕。没有过多的对白,只有阿弗慢条斯理的运镜和哀伤的配乐。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紧张和无奈的局势。
同样在《雪人》里,阿弗依然延续这样的视觉风格,也是我觉得电影可看性的所在。到了大雪纷飞的瑞典,画面所选择的视觉基调便是简朴的白色,基本不用其他颜色去填充画面,让雪既成为背景也成为了画面的色彩填充物,首先就确定了一个冰冷冷的环境。用酒瓶和醉宿街头的哈利哈勃来表现了主人公和环境的疏远感,这样对角色的塑造无疑是立体的,也让角色和环境关系更加紧密。
其次就是镜头运动,我非常喜欢法鲨送前女友回家以后在她家窗下的那段横移镜头。构图的上方就是女友家的窗户,可以看到家里的场景;下方就是落寞的哈利哈勃,他和她一起走着,构图的上下同时形成了明显的冷暖色调对比,和两人的境遇也无比贴近。镜头横移,人物不同的表现也刻画了两个人的人物形象,显得意味深长。
但同时也有问题,我很喜欢阿尔弗雷德森和维伦纽瓦这种慢火精炖的风格,这样的方式不断慢条斯理的积攒着故事的张力。但是不难看出,和《锅匠》相比,阿尔弗雷德森其实在玩同样的一套。不论是插叙还是叙事的风格,两部电影都是依赖特色的视觉风格和中期发力后期勒紧的叙事节奏,连插叙的事件都是类似的!庆典和当年那些人的插科打诨。也就是说阿弗同学在延续自己的精华时,没能让他开花结果,更上一层楼。今年他没能带来更多的东西。忽然发觉,这其实何尝不是维伦纽瓦的问题呢?(好歹维伦纽瓦把老雷的那一套文艺的赛博朋克磨成了自己的东西,递上膝盖)
—————如果我是疯子你会爱我吗—————
如果我是疯子你会爱我吗?你会爱我吗?你会爱我吗?
抱歉,不爱!不爱!
据说,本片删掉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章节;具体我不知道,但就目前看来,对于嫌犯的动机解释也尚有不足,而且情感线断断续续,高潮不足,在所有观众把裤子脱下来以后就放完了,而且告诉你,嗯,你把裤子都脱了,就看这个。
额.......
玩儿真的啊!
影片的前半部分其实基本上完成了一个悬疑片该做的,不论是嫌犯的手法刻画,还是套路式的嫌疑人误导法,对于前半部分基本就是探案加上一点点刻意的人物刻画,但是一点点刻意的人物刻画就让电影的节奏很脱节,其实按理说,正常的夹杂在探案过程的人物刻画可以更好的让观众融入主角的视角,但是影片所展示案件调查显得很“慢”,好比之于主角而言,这个案子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进入案件的intro所花的时间太长,让后来的人物刻画显得做作而又拖慢节奏。并且作为侦探片,电影也并没有很好的隐藏他的凶手,还特么让他到法鲨家里蹦迪去了,牛逼。。。。这样的假疯子,不爱,不爱。
其实,这部电影吸引观众的点在预告里就已经昭示无疑,观众希望看到的无非几个点,其一是猎奇杀人案,其二是原著改编,其三是卡司阵容,当然———最重要的还有破解真相时的刺激感。那我们来看看这部电影做到了多少,杀人案很猎奇,卡司阵容表现得一般,原著改编改挫了。所以我想说的是,由于对于原著改编的依托性太低,浪费了故事本来的价值,加上导演在节奏处理的失误,以及脸谱化,无特点的人物表演;导致了卖相好里子坏的结果;而且在高潮的时候也没能让故事更加出彩,让反派的形象流于表面,高潮大战也结束的莫名其妙,进一步让它成为了一部平庸乃至失败的作品。这样,仅靠导演的个人风格是补救不了的。
这些问题对于《锅匠》来说,有一个本身质量过硬的原著在那里。难道《雪人》没有质量过硬的小说?有啊!那怎么改成这个毛样子了?我母鸡,这个要问环球了。似乎大公司的小说改编都是这个样子。是不是,《黑暗塔》?啊,小丑回魂没喊您,您继续数钱。
所以,明星阵容和猎奇元素就变成了这部低完成度的电影推到眼前的东西,试图挡住电影的丑相。我想现在这个样子无疑对不起所有人,也又一次提醒我们,好的类型电影真的需要一个过硬的故事和准备周期。
我一直觉得电影这个东西是儿媳见婆婆一样的,拍出来了,到底是要见面的,或者干脆直接分手不见婆婆了。但是电影是不是丑儿媳是主创和投资方能决定的。片方足够的耐心和主创绝对的热情可以让一个美儿媳美若天仙,再化上妆,天仙下凡。但急切地紧逼和敷衍的态度下,再高超的化妆技术又怎么能让一个丑儿媳被婆婆认可呢?
2017/12/20
预祝圣诞快乐,不知道会不会下雪,也不知道有没有雪人,有雪人也不知道有没有杀人案。
毛主席说过,北国风光千里冰山万里雪飘!毛主席没有去过北国,但他描绘出来的北国风光一点也不差!单看这个电影,我要给五星,摄影很不错,音乐也蛮到位,甚至让我有种荒野猎人的感觉!没看过原著小说,因为实在是没有时间看小说。电影目前看了一遍,亦有很多细节没有看透,值得再看一遍。有些人说这个女警蠢……其实她也不是蠢,只是在查案的时候带有自己的情绪,毕竟她父亲被这个杀人魔给枪杀了,可以理解她这种心情。就像我们做一件事情带有情绪,往往就不会和别人配合。比如罗斯维尔当地居民相信有外星人,因为她们亲身经历了这件事,身在其中,情感丰沛,无论政府怎么解释,她都觉得是假的,非要自己去弄个明白不可!甚至不惜在政府结束调查后,还要独自深入调查。我想,这怕也是人之常情。
前面几桩案件铺排得都很好,不看到最后都无法知道谁是凶手,而那个雪人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北欧人民可能对符号学和音乐特别在行。影片后面有一段不错的电子乐,就是男主躺在地上,而他的前女友想和他交合那场戏,感觉是alt—j的音乐,不知道我感觉对了没。
影片绕来绕去,杀手最终还是一个医生。感觉很多电影也好,真实事件也好,医生杀人还真是溜得很。毕竟他对人体很了解,杀起来也就很方便,我们中国也有句古话:庖丁解牛。杀得简单点的,就像这部电影,颈部大动脉一拉,人就没了。不过我有点疑惑,人头真的像影片里面描述的那样容易被锋利的铁丝削下来吗?我感觉颈椎还是比较牢固的,有好几层韧带以及关节加持,至少也要用砍的吧!也有电影杀人就比较优雅了,比如汉尼拔教授,要掏心掏肺掏肝掏胰腺掏膀胱掏大脑的……必须做得相对精细一点才行。
改编自 挪威尤·奈斯博 2007年的同名作品。我之前阅读尤·奈斯博“Harry Hole哈利·霍勒”系列小说的顺序是,《警察》、《幽灵》、《猎豹》,这个顺序正好跟作品发表的时间顺序,同时也是作品内容的时间顺序是相反的。这几个故事的源头仿佛都指向《雪人》,甚至在《猎豹》里还写到了“雪人”给予哈利霍勒帮助以及“雪人”的结局,因而对于《雪人》还是相当期待的。 看片子没有看书费劲,所以先睹为快。BUT,WTF,这是什么鬼? 制片,导演,编剧,演员,以往都有不俗的作品。这么好的阵容,怎么会拍出这么一个Shit来?居然还是花了好几天时间下了一个30多个G的4K高清。
看到最后,我看到同伴脸上写着are you fucking kidding me
完了
鲨腰救不了烂片,心疼全方位好阵容一秒,2049仨小时没感到无聊的连环杀手爱好者我竟觉得这不到两小时十分漫长。斯堪的noir的精髓可不只看着冷,惊悚氛围也不能只靠冰天雪地来营造,不合时宜的闪回会分散观众对悬疑主线的注意力,最可惜的是这个杀手,不够可怕又不够可爱,高潮对峙真是一点快感没有。
这不是那本书!!!!这不是!!!!
室外景致实在太独特了,非常美。剧情也没有问题啊。减分项就是法斯宾德真的太没有北欧气质了。
故事很错综复杂... 电影的改编并没能把事讲清楚...但老戏骨们的表演都很厉害...感觉,需要拍成电视系列剧,才能有足够时间展开。
人物繁多,凶手易猜,剧力不足,全靠雪凑。编剧想要传达的讯息太多,前面故布疑阵,都是混淆视听的假线索,两条时空的交叉对应剪辑的也不好。导演和摄影又太醉心于雪景,拉长了正常的节奏,以至于最后突然加快步伐,重要线索不断出现,仓促收尾。ps, 方基默的脸似乎也动了。
前面节奏挺好的,配乐也很棒,到最后……杀人动机???你鲨又露了腰,满足=v= 打酱油的大喜哥可真帅气,大长腿可真好看。
天,这么烂的电影也是很久都没看过了。凶手去法老师家蹦迪那一幕彻底崩了,哈哈哈
事实证明十集北欧剧的模式不适合被压缩成电影 还是要说法鲨的气质和挪威冬季还是很配的 ps Rebecca在这部里简直可爱到不敢认
其实比想象的要好上一些,还是有点不尴不尬的。冰天雪地的制造悬念感已经屡见不鲜了,虽然我还是很吃这一套。整个片子整一个低成本电视电影的感觉,关键是叙事实在是太欠了,且结局大boss这么一摔锅对不起片长啊。法鲨再美也挽救不了这电影,强行秀美腰和内裤,没有船戏给个差评…
7.1/10 給高分純給面子 女主 弗格森小姐
北欧的雪景风光一片苍茫,美不胜收,电影虽然剪辑上有点问题,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感觉还是改编成剧,精雕细琢一下更好。
那么好的故事拍成这种鬼样!原著党太生气了
没看过原著不觉得有评分那么差。犯人是医生,不知道爸爸是谁就觉得是妈妈的错,复仇心扭曲。法鲨演了个神探嘛。所有雪景都让我心旷神怡。
镜头美是美,没啥意思,我法鲨老喜欢拍这种东西...我说心里话,看之前也十分担心会看到无证之罪的原版,然而看完了,发现像的只是皮毛的皮毛,氛围外面的氛围。越想,像的地方越少。放心了。
英国上映第一天跑去看,太虎头蛇尾了,对原著掐头去尾省中间,人物动机阐释不充分,双胞胎姐妹梗太臭,最后掉进湖里什么鬼,全剧根本没有高潮???
导演到底是不是单亲家庭???
在电脑里存了很久,一直没看(评价不高)。抛开原著来说,此片还算合格,尤其是整个环境,大雪纷飞,那么厚的积雪,把那种北欧冰冷感烘托的很到位。但是最关键的凶手杀人动机和行为模式讲的非常含糊,比如凶手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给哈利霍勒提醒,杀人的真正动机之类的,而这个其实很重要,导演没有讲清楚,很遗憾。另外,萝凯的扮演者太糟糕,没有美感,有点儿老。
被书剧透了的我表示这是什么烂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