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开心地看到《第一观影团》组织观看了该片的修复版本,到场的不仅有阅尽沧桑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学生,作为一部三十年前的献礼片,这部片不仅顾问团强大,更有古月和孙飞虎两位老师的倾情加盟,在我心中他们是最好的特型演员,他们的辞世让人难掩心痛,在专业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修复版本完美地修复各种了缺憾,让这一部巨制得以焕发生机,老夫心甚慰藉。这部影片作为最好的爱国教育影片,实在值得每个人观看。
自从我们审美西化之后,我们当中的一部分观众就开始用意识形态来划分电影类型了。凡是属于主流电影的就会一概而论,凡是属于欧美西方电影体系中的电影就会用另一种语言。这是一种变化,但这种变化成为主流审美的时候,电影作为一种百花齐放的艺术形式,就开始式微了。为什么这种话语体系有着这种腐朽的作用,原因就在于我们用一种形态的审美替代了另一种形态而已。说是尊重艺术的多样性,但实际上不过是借用一种意识形态进行独裁而已,哪里还有多样性可言。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并不招一部分自诩为独立的观众的喜欢,本片就是经典影片《开国大典》。1989年上映的《开国大典》不论是从艺术性,还是从技术性都有着某种意义的极致,虽然这些极致并不被部分影迷们所推崇,但奈何影视片中的正片或者说是主旋律电影也是一种电影类型,他们可以批判主旋律,但却不能将这种类型的电影从电影类型中划归出去。因此,《开国大典》作为一种电影还是值得讨论的。
《开国大典》讲述的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们开国的伟业建立的整个过程,同时与之形成了对比的还有蒋介石的蒋家王朝覆灭的过程,全片荡气回肠且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不乏艺术性和完美的叙事逻辑。如果你也喜欢历史,那么本片无异于让你阅读了一部酣畅淋漓的近代史作品。
想要更好的理解本片,那么八一厂后来的影片《大决战》系列是一定要看的,本片可以说是《大决战》系列的一个蓝本,在本片基础之上,《大决战》才用数十个小时的篇幅缓缓展开。因此,这一类型的影片要连起来看才过瘾。对于爱好军事以及真正题材的影片的观众,本片无异于一顿大餐,且是非常具备观赏价值的大餐。
习惯了欧美等国家的战争片的观众们对于本片并不是十分感冒的,因为本片所遵从的逻辑脉络,包括故事主线并不是按照欧美等国家的战争片框架搭建的,因此,本片所呈现出来的战争是立体的,同时也是具有着战略层面的考虑的,而不是简单的陷入到了人性与个体中不能自拔。因此,当代我们如果要响应文化自信,那么发掘一下之前的老电影,就不难重新营造出来我们自己的东西,况且,我们自己的东西真的不赖的。当然,这并不被部分观众所接受。
为何不接受呢,因为习惯了欧美大片的观众们对于战争片自然有着自己的一杆秤。长此以来,不管是《启示录》还是《拯救大兵瑞恩》,这些老牌的,经典的欧美战争片中的主题都是高度统一的,不论任何形式的战争,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往复循环的人性,似乎除了人性之外,战争基本上就不展现别的了。当然,这样的理念我们也是能理解的,毕竟欧美等国家的通常都是战争的发起者,而不是战争的反抗者,他们如果不从个体的理性以及人性出发,那么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战争就没有任何有利于他们的主题了。这自然是不符合他们的文化霸权的。
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从来不是战争的发起者,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所经历的所有的形式的战争无一例外都是被迫自卫反抗的,而且全部都取得了胜利。我们所面临的战争局面以及基础环境跟欧美那些国家的战争依据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的基础,自然造就出来了差别,这种差别是不可忽视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结果,如果我们忽视这种结构性的差别,自然无法拍出来适合我们的电影,这就如同《集结号》以及《八佰》,《金刚川》等影片一样,看上去是讲述我们自己的历史的的战争片,但内核全部是以欧美等西方战争片内核为基础的,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四不像的结果。
从这一点来看《开国大典》是如何做的呢?它无外乎是认真的对待了战争的主题,从而通过总结历史客观结果得出来一种理念。本片大量采用自然光,用黑白分明的方式来展现一个新兴的时代和一个即将落幕的时代的客观差别,用两个时代的代表人,毛主席和蒋介石进行对比,用两个时代的军事将领以及普通士兵进行对比,用两个时代的治下的百姓生活进行对比。这种简单的对比是很多创作者不屑一顾的,但正是这种简单的对比本片的主题不再是飘忽不定,对于观众来说,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电影所想要表达的,这一点就是大众文化的精髓。
时至今日,我们的很多创作者并不屑于对于老电影进行解析以及总结经验的,因此,虽然我们的电影市场在不断的攀升,然而电影质量却一直以来都是下降的,并非我们拍不好电影,好的电影总结的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奈何我们的文化不自信。如果我们的创作者们都能挺起胸膛,那么中国电影自然就会有了方向。
……
你好,再见
《开国大典》获得1990年第10届金鸡奖最佳影片。本片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诸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奠定共和国伟业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刻画了众多历史名人的荣辱沉浮, 以雄浑凝重的艺术手法将淮海战役、北平和平解放、西北坡会议、国共和谈、蒋介石下野、百万雄狮过大江……,直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公和国国 歌——《义勇军进行曲》。这一天是多少人们等待了多少年来的梦想,它凝集着多少革命烈士的鲜血啊! 电影工作者们不但把这些重要的历史场景逼真的搬上银幕。还营造一种既真实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的银幕效果,调动了多样化的视听手段,以强化艺术表现力。当国家领导 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时,影片运用逆光摄影,使画面泛出一层炫目的金光,又借助仰拍视角,使一级级台阶显得无限深远,伴随着一支无字的赞歌,从容表现毛泽东与战友们拾级而上的历史性场面,象征党和领袖率领人民大众跨过漫漫征途,从此登上新的历史分水岭,意境十分豪迈壮阔。他们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投入创作,善于吸取党史、军史研究的新成果,寻求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和谐统一。 《开国大典》就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代表作。.
本剧过半的时候,常凯申视察长江防线,遇到四个军官在打牌,一个抽雪茄的军官自称黄埔七期少将司令李襄南,对座的哥们在李摸牌犹豫不决时,拿话刺儿了老李一下,老李就打出来那张一桶。对座一高兴,胡了,老李点炮后,口袋里的钞票输光光,只能拿怀表抵债。
对座一脸高兴,得了便宜卖乖:算我倒霉,今儿就到这儿吧。老李又被激起脾气,继续打。对座说你押什么?除非。。。把老婆押上。。。
哈,看到这儿,我突然有个感觉,对座似乎觊觎老李的夫人很久了。知道老李暴脾气,容易情绪化的性格,故意做局要黑他!
等常公进来,扫了一圈牌桌,替老李打牌,对座马上说:委座,我们错了,甘愿受罚(受罚,呵呵。。。)。老常说诸位请落座,洗牌时顺手扔掉了老李的烟屁股。然后,导演给了常公特写,他抬眼看了三次,三次盯着对座。我估计对座此时已经尿裤子了。
然后,暗杠西风,自摸,杠上开花。把三个对手都看傻了,全部输光光。将钱物送给老李,说出那句名句: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向四个赌棍,哦,不,是党国干城,拱手为礼。老李一热血,就把全家搭在这里了。常公就说了句:谢谢。
以及:“这样的人太少了。”
你看,对座要的是老李的老婆和钞票。常公呢,呵呵。
小瘪三遇上大青皮啊。结合前面他对李宗仁耍无赖那段剧情,可以看出。老常的流氓,哦,不,江湖手段,真是炉火纯青。
佩服,佩服。
应景
每年国庆必播,也是建国大业前身,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对于蒋介石的描写,比如经典的那句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短短一句话引得几大将军誓死。还有和孙子下棋和背诵古诗那段,一个悲情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
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叫做梁鹏飞的人,很红
「三大决战」之后续看「开国大典」,内战到建国真是一副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叙事的纬度真实度比「建国大业」强到没边了,更别说演员演绎了。在国情越危难的时期就涌现出越多文人名将,古月版的毛 给人观感是一头温和的巨象。
看一遍 哭一遍
场面确实很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日~~成立了!~
看建国大业,才想起还有开国大典。
曾经电视剧前感觉这部老电影比建国大业好看!同意的点赞!
……
拍的很好
毛主席真可爱,刷新了对他的认知,孙飞虎老师的老蒋也莫名有些可爱怎么办(不知道是剧本原因还是演员演绎,这份“可爱”其他版本的老蒋演员身上还没有)
很特别,蒋走之前回家祭祖,武山庙抽签也都提到。太原别墅的景很多,两派人物呈现出来的是血肉之躯。
9.0多年过去了。
长影厂当年就是牛逼啊。立场先行的历史流水账电影,但也比这个大业那个伟业好看一百倍。别的不说,这种表现常凯申的尺度,放到今天就肯定过不了审。
不错。
“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立场难免偏中共,但是国民党失败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虽曰天命,也是人事。制作上个人非常喜欢这个版本,尤其给各个角色配上了很地道的地方口音这个实在太赞了,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所有人物的形象,老一辈革命者的塑造特别成功,古月的形象举止神态气质应该是最贴合毛的。场景环境建筑也照搬模拟(去过的京、宁、沪各地,片中经典布景建筑最大程度呈现,中南海、南京总统府、连上海宋庆龄故居都直接照搬),可以说制作相当敬业了。7.5
我应该看过吧
我应该看过吧
自费影院看,修复不错,也就比之前上映那部多抓鸟的什么鬼决战好看一千倍左右吧,牛逼特别是台词,我是不是很爱国我真是很爱国呀~原来以前标记看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