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AC米兰队的半个球迷,我对AC米兰队的一些好感和对其老板贝鲁斯科尼的厌恶让我十分的分裂。我对他的厌恶来自于保罗·索伦蒂诺08年拍的一部电影Il divo,里面讲述的就是这位意大利总理贝鲁斯科尼的故事。他涉及黑手党及多宗谋杀案,但由于他的权势和精明,他全都得以逃脱罪名和刑罚,占有着全世界几亿人财产加起来都不及他的财富,周旋于细腰肥臀的年轻女人中间,干着总理。
我对于个体理解够多了,我知道一个人的性格是如何长成的,他的思想系统如何,他的恐惧、不安、内疚、冷漠、无情、自卑、退缩、攻击性、羞愧、愚蠢都是怎么来的,在他自己说不清的行为和感受之下,隐藏着怎样的防御心理或本能欲望,但我还不理解集体行动的逻辑。
我想,这是我下一步要探索的问题。
作为一个崇尚幽默感、有时候还让人厌地使用反语讽刺的人,我对此部电影的绝妙构思表示佩服,虽然前面部分确实有点闷。
偶然的机会中读到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中提及的一个小故事《在法的门前》,讲述一个人终其一生要探究“法”的奥秘,却一辈子被法律拒之门外。法律专家卡夫卡貌似想通过这个小故事警示我等普通人:法律就是用来针对你们这些不懂法律奥秘的人的。法律的大门看起来是敞开的,真相却是隐匿在这进不去的门后。“世界也是建立在谎言之上”的。借题唏嘘以下卡夫卡的身世,生于犹太家庭,一生都生活在强暴的父亲的阴影之下,形成了孤独优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约。在他最出名的《变形记》中,他异化为非人,背负着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失去了为人的本质。
电影“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结尾引用了卡巨卡的话“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他是一名法律的仆人,因此他与法律融为一体,并逃脱了人类的审判。”主人公在警察局位居高位,因领导团队破案有效率有章法,深得同事们的爱戴。在情妇面前他更像一个“小孩子”,他们很“变态”地玩着杀人游戏,以拍摄模仿被害人被害时的场景,拍照为乐。终于有一天,情妇玩腻了,她扑向了革命青年的怀抱,同时他们依然开着往日的玩笑,“这次你要怎样杀死我?”“我要割断你的喉咙!”不再是玩笑,情妇便以这预言的方式毙了命。杀人犯然后去洗澡洗清了身上的血迹,喝点酒压惊,拿走了珠宝盒里的珠宝伪装成入室抢劫的案发现场,却没有碰现金,接着明目张胆地打电话报警,留下了一路的指纹脚印后,堂而皇之地从正门出去,出门时不幸和情妇的新相好对面。到了警察局后又在同事的一片升职的恭喜声中,带领他们重返案发现场进行案件的调查。
电影不是悬疑片,观众一直和罪犯在一起,跟着他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他的行为荒诞又矛盾。因为犯罪紧张的心理毁灭证据,引破案人员入歧途;同时又把藏起的珠宝寄回警察局还用原声打电话通知相关人员;花一大笔钱买下25条和案发现场相同的领带,一条用于顶替证物混淆真想,另外24条却让人送回警察局,还对那个人主动承认自己是杀人犯;他单独审讯情妇的新相好,目的不是让他顶罪,而是对自己的谋杀罪行直认不讳,这些行为就如模仿案发现场一样儿戏,又是对法律的挑衅:究竟有没有人会相信一个忠实的执法者亲自承认的犯罪行径?
影片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以往和情妇交往的情景,加深了罪犯的罪恶感,他越来越希望自己受到法律的审判,却又携带极其矛盾和恐惧的心情在最终审判之前有了一段梦境。梦境中,他被大佬们诊断患上了精神官能病症,无论他如何深情并茂痛哭流涕地讲述自己犯罪的事实,都被极力反驳,最后不得不“平静地接受”自己没有犯罪的事实,承认自己的清白,签字。梦醒以后,大佬们真的来了,他们一起上了一个由栏杆围着的黑黑的“电梯”,“政府的黑幕”已经不是停留在隐喻阶段了。
整片音乐直露露的透着讽刺意味,前20分钟扣人心弦,后面的陈述让观众很焦虑,也有点乏味了。主角和卡夫卡很有点神似。
下午无人的街道,一名衣着讲究的男子站在公寓大门前四下张望。
见周围无人,他快步走进大楼,走进一间豪华公寓。等待他的是一名贵妇,明显是他的情人。
两人果然开始调情亲昵。妇人问男子:这次你要怎样杀 死我? 男子明显是给出了一个新的答案。
但这一次,他已经不仅是口头上的调逗。云 雨时,他将答案付诸实施。
然而作案之后,男人并没有仓皇离开,也没有试图掩盖罪证。相反,他用窗帘擦裹着自已先享用了一番香槟,之后在洗水机故意留下指纹,在地面上留下脚印,最后还不忘在女人的胸针上留下自已领带的一个线头。
之后穿着整齐的男子拿起电话,拔通中央警署,报告了死者的姓名的公寓的地址。
这是1970年的意大利电影《对一个不容置疑的公民的调查》的开篇十分钟,背景音乐十分诡异。这个行为奇怪的罪犯是谁?他为什么行 凶之后故意留下证据,还要报警呢?
显然他作案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那个妇人的性命。
我们看到男子报警之后,若无其事的走进工作单位 --- 中央警署。他是那里的副警司,这一天正是他获得提升的好日子,同事们给他开party庆祝,其中不乏跪舔之徒。
我们也看到这名男子(影片中没有给他姓名,周围人只称他为“博士”)在警察局里霸道张扬,对下属喝五吆六,对嫌犯毫不留情,混得是可谓风声水起。
资产阶级贵妇被sha, 中央警署对这起命案如临大敌,新上任的警察局长也亲临命案现场,煞有介事地指挥手下人分析自已留下的犯罪证据。
这时电影上了蒙太奇手段,博士一边审视屋子的每个角落,眼前浮现出与情妇在这里度过的那些荒唐刺激的时光。他与情妇在这里并不是普通的偷欢,而是时常演出施虐和受虐的游戏。
电影之后在两个时空之间来回穿梭。在偷情现场,博士先是夸耀自已作为警察头目拥有的权力,女人产生对犯罪的痴迷,二人陷入各种罪案游戏不能自拔。
而在警局,博士是个行动干练的极端右派,对所有左翼人士深恶痛绝,不惜残酷迫害。他又对下属严厉有加,对上司阿谀奉承,可谓权力场中的中坚人士。
尽管博士对命案调查人员反复提示,但还是没有人会把怀疑的对象指向他这个顶头上司。博士不得已再次出马,亲自花钱雇领带小贩上警局提供线索。
再回到他与妇人的偷情。女人对他的权力崇拜已经厌倦,争吵中直斥他的性无能,后来甚至另寻新欢。博士狂妄的自尊心土崩瓦解,也就是此时开始心生杀机。
警局里,大量证据终于将嫌疑对象指向了博士,但出于对权力的畏惧,还是没有人真的能动他一根毫毛。这时精神状态已经非常不稳定的博士,决定安排一次向所有大佬们的认罪仪式,结果就在大佬们到来之前,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没有人愿意接受他的认罪,大佬们胁迫他不得不承认自已的无辜。想认罪的他,还是“被无罪”了,因为他,是权力精英的一员,体制的一个螺丝钉。他不能有罪,因为他是“不容置疑”的。
片末大佬们到来,博士已经恢复了精神的状态,目无表情地按下按钮,电梯带着他和一众官员缓缓上升,隐入黑暗。
《对一个不容置疑的公民的调查》是七十年代很有影响的“政治电影”,曾获43届奥斯卡外语片奖,导演埃里奥·贝多利也在23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殊荣。公认的说法是,这部电影对资产阶级的权力精英进行了辛辣的批判,揭露了一个迷恋权力、漠视正义的官僚体系 --- 可以说这部电影也是意大利左翼电影传统的一个标签。
但五十年之后再看这部电影,我更愿意将它看作一部心理电影。在众多的具“政治”意识的电影中,塑造一个反派,一个“恶”的化身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在《对一个不容置疑的公民的调查》里,博士虽然也是恶的化身,但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而远非一个符号。
电影的“题眼”,还是博士不合情理、自相矛盾的行为 --- 他谋杀情妇,但又故意向警察输送证据;他在权力场上一副道貌岸然的作派,却又奇怪地要将自已的权力置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这些行为后面是人物复杂而纠缠不清的心理世界,一种自相矛盾的、游离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极不稳定的精神状态。
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一个心理上的支柱,博士的精神支柱是权力。因为权力他不仅在官场上节节高升,更在性事中对女人拥有一种主宰力。但权力带来的自我身份认同又是极为脆弱的。情妇洞悉了博士内心的虚弱之后,对他吼出:“你什么也不是?你就是个孩子,一个性无能?”,此时博士用权力为自已打造的那副甲胄顿时分崩离析,他用权力为自已营造的精神世界如沙滩上的巨塔,倾刻间土崩瓦解,他陷入一种癫狂紊乱的状态,不仅对情妇起了杀心,甚至也产生一种自毁的冲动。
博士的自毁情结表现在他故意自投罗网,但这个情结又与他的权力意识相纠缠,所以他又情不自禁与警察们玩一个猫鼠游戏 --- 我是你老板,你敢怀疑我吗?他的行为其实在测试权力和公义的底线,而片末他的那个梦,无疑给出结论:权力的化身,是不容置疑的。
虽然这是一个到今天都同样有意义的论断,但电影的力度并不在于结论本身,而在于呈现结论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非常鲜活地看到,权力如何对人性进行侵蚀和异化,让迷恋权力的人不权背离公平正义,更陷入精神世界的危机和扭曲。
都说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看完这部电影也许可以加一句:绝对的权力更带来绝对的变态。
对于大多数影迷来说,意大利导演埃里奥•佩特里(Elio Petri)的名字太过陌生,而他的代表作《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更是闻所未闻。事实上,此片是意大利七十年代最著名的政治杰作,其讲述的故事直到今天仍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
电影从开篇那场凶杀案就展现出独特的设计感——道貌岸然且镇定自若的凶手,其实是个颇有权势的警察队长。他自已大大方方打电话报案,然后指挥同事查案,甚至还制造伪证把线索引向歧途。可惜一次意外的示威事件,导致他与强有力的证人相遇,未泯的良心迫使他承认了罪行。但同事和上司为了自身利益,极力劝阻他,在众人规劝与教育下,他终于认定了自己的“清白无辜”,证明了自己是“不受怀疑的公民”。正如片末那句别有用心的卡夫卡的言论“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他是一名法律的仆人,因此他与法律融为一体,并逃脱了人类的审判。”
全片情节跌宕起伏,对意大利当时法西斯式的政治作风和警察局内部的罪恶腐败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可以说就是当时意大利真实社会状况的体现,更为难得的是在辛辣中的表现中不失幽默与娱乐性。写电影评论出身的埃里奥•佩特里本身就是一个对政治很敏感的人,处女作《杀人犯》(1961年,政治心理剧)就是明证。
担纲主演的吉昂•马利亚•沃隆特是导演埃里奥•佩特里的爱将,这次是两人继《每人自己》后第二合作。他将警察凶手矛盾的内心、分裂的精神状态准确呈现在大银幕上,表现沉稳,令人难忘。吉昂由于曾主演过意大利“政治电影”的鼻祖弗朗西斯科•罗西的《马蒂事件》,因此成为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政治讽刺影片的专用演员。另外,埃里奥•莫里康内为此片制作旋律单调、但节奏鲜明的音乐,准确出渲染出影片的紧张气氛。
此片入围了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还拿下了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也是当时意大利政治电影中荣誉最高的影片,可惜当时因为经费问题,整个剧组没有一个能够到现场领奖。埃里奥•佩特里随后推出的同样类型现实主义题材之作《工人阶级上天堂》,在戛纳电影节收获金棕榈奖和特别提及奖。这两部作品成功掀起了意大利政治电影风潮,佩特里也就此成了意大利影坛的佼佼者。但可惜的是,盛年的佩特里因癌症辞世,令不少意大利影人扼腕。
后半部分佳 风格佳 配乐佳 长久被束缚又很想打破的 即便是深入骨髓 也可不惜一切 誓死而抗
他一定是影史上最胆大妄为,滔滔不绝的罪犯了。最后一段拍得尤其妙绝。
片尾卡夫卡那句名言引得太贴切了:“他是一名法律的仆人,因此他与法律融为一体,并以此逃脱了人类的审判。”
8.2/10 不得不说这个结局真是太赞:“我承认我的清白。”再加上莫里康内的戏谑的配乐将讽刺达到了巅峰。只是大量近景特写营造出过多压抑焦虑不安分气氛,加之爱手舞足蹈的意大利人神经质的高声滔滔不绝,多少显得聒噪、烦人,如果导演能再克制点,将会更好。
终于,他被逼成了清白,一切都是被逼的。。制服下是一群饿疯了的狼,他们为了索食,不择手段。
50年代后意大利工业文化愈加繁荣,60年代经济腾飞使社会暴露出无数问题(资本与权力),1968年出现了意大利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壮大的散步行为,某些小桥上仍有纪念死去学生的印记。这部1970年的电影,折射出来的意大利政治环境,放在此刻观看电影的语境中看,不免让人感到有些唇亡齿寒。#SIFF2021
他是一名法律的仆人, 因此他与法律融为一体,并逃脱了人类的审判。装X男主演得好,莫里康内的配乐恰到好处。
影片最后的话震憾人心:他是一名法律的仆人,因此他与法律融为一体,并逃脱了人类的审判。当法律的执行者与法律一体时他便不再被制度所控制。权力光芒如此耀眼,盖过了事实的真相、红色的革命册子。莫里康奈的音乐恰到好处,叙事手法也非常精湛。
再次感受意大利语的脑炸。
脑洞忒大了,看呆了。“刑侦大队头子故意杀了个人想被抓结果领导不让”这情节我多长一个脑袋估计都想不出来,大概只有意大利政治电影能把惊悚和黑色幽默结合得这么好吧(每个人说话都跟唱男高音一样也有帮助。。)。广告狂人乔哈姆是不是看过此片,Don Draper的头型和腔调都和这里一样一样啊!帅
除了男主角在性爱上的个人癖好挺性感,没看出来其它好。很多人夸的配乐,我觉得很烂。两位演员也不太喜欢。结尾的主题点得好刻意。爱某些片段的摄影。(资料馆。最喜欢一个人看电影,所以才特别挑陪我看电影的人)
正好最近在看路西法,讨论一个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政治总在一定程度上会刻意掩饰或者放大某些敏感行为,权势之下又正好为匿名状态下的暴力审判提供必要的便利。一旦处于匿名状态的人被个人化的放大和公开后人类又变得道貌岸然了。
完全的政治讽刺电影,通过一起谋杀案展现了当时意大利社会的腐败、虚伪、虚假的一面,高官们可以为所欲为遮掩自己的罪行,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公民却只剩下恐惧,至于正义和法律,电影让它们变得滑稽起来,最终留给观众一个可笑同时又可悲的结局。
男主的表演不错 总体手法沉稳 缺乏显著亮点
影片在编剧上没能满足我之前的期望,我所期待的情节居然完全被安排在结尾的十分钟里了。
3星半吧。意大利导演探讨权力、腐败乃至极权似乎都喜欢加入性癖好/性无能作为重要动机。男主表演完全呈现出一个权力欲过剩、残忍、疯狂的警察头子形象,但过于荒诞化、脸谱化的手法以及武断的叙事节奏都让人出戏,卡夫卡式寓言的审美也降低了这个主题应有的复杂性,严肃性与现实性,沦为低级荒诞。
男主演技真不错,拍摄手法很古板,前半段的叙述过于烦闷,看的都要睡着了,等到后半段开始讽刺的时候才明白为什么配乐做得那么诙谐,“我承认我的清白”那句简直妙极了。
音乐赞.有罪或无罪都可以跟事实无关.反正从来就没有什么事实可言.你看到的事实跟他看到的事实大概也不一定是同一个事实.
镜头和剪辑着实大胆,不停的穿插倒叙和大量的推甩镜头,充满了焦虑与不安;结局倒也巧妙:第一次调查是梦境,是主人公的自我说服;第二次调查是现实,而梦境的隐喻已经揭示了后续的结果;只是这种直白到咄咄逼人的讽刺其实削弱了其应有的力度。
9+5 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Investigation.of.a.Citizen.Above.Suspicion.1970.BD.MiniSD-T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