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正片
导演:伊利亚·卡赞
主演:格利高里·派克,多萝西·麦克吉尔,约翰·加菲尔德,西莱斯特·霍姆,安妮·里维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47
简介:菲利普(格利高里·派克 Gregory Peck 饰)是一名记者,带着儿子汤米(迪恩·斯托克维尔 Dean Stockwell 饰)和母亲(安妮·里维尔 Anne Revere 饰)来到大都市纽约,踌躇满志的他准备要在此干一番大事业。详细 >
美国影史上第一部直接以反犹太主义为题材的影片,伊利亚·卡赞的第三部作品就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多项奥斯卡奖项。不过现在看很多人会觉得比较沉闷,影片本身也有主题先行之嫌,认真有余,深刻不足。应该说这部影片能拿到奥斯卡与其政治正确是分不开的。
剧中男主角的母亲在影片最后说的话中,有几句台词是这样的,我忽然希望我可以活到非常的老,可以看到下个世纪,或者那时候美国和俄罗斯都不会在有原子弹,所有的人们都可以快乐的生活在一起,所有自由的人们。。。,可惜啊新世纪的十年都过去了,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不但没有减少还在不断的增加!
卡赞和派克真的是左翼绝配
卡赞秉持着自己话痨的特色,絮絮叨叨半天不入正题,演员虽然为电影增色不少,但是整体仍然过于平庸,缺乏戏剧性
能拿奥斯卡只能是政治需要,说犹太人歧视怎么不敢说美国的黑人歧视?讨巧的时代性电影,空洞得和现在中国拍的红色电影差不多。,男主角除了愤怒还是愤怒,女配角抛几个媚眼就拿最佳女配角,最让人恶心的是结局两人又在一起了,原来奥斯卡评委喜欢的是这样的狗血剧
卡贊溫和中的力度還是太折中太照顧各方了。不小心看了眼劇情簡介,這是神馬?!
點開時沒想到這麼好看啊!我喜歡!!話題很有種!從男主想到這個主意開始我就擔心會不會看到什麼很致鬱的內容,還好沒有把反猶太主義表現得太露骨。聯想到二戰的起因。主角的反抗常有一拳打在了棉花上的無力感。但在一個反猶太為默認規則的社會(原來片名是這個意思),男主最後的文章能被出版,這就已經比我們了不起多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台詞。同時自嘲我的自我審核腦(我不怪我自己)我希望男主和Anne在一起啊,很勇敢很漂亮很正直啊,完全不輸女主(就覺得她很像《彗星美人》裡的編劇太太,一查果然是!這部片子裡好看多了!)
不知是累还是咋的,看到三十分钟时,已倒下去两回,汗。找个时间restart
An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movie. Chinese audience may find the subject so distant that they are not able to appreciate it fully.
有段台词非常应景:你知道么,亲爱的?我忽然想要活到很老、很老。我想要活着看看发生些什么事情。世界正在以非常奇怪的方式骚动着——也许这就是那个世纪。也许这就是它所以这样动荡的原因。别的世纪都有过它们的动力,不是么?也许有朝一日人们远远回顾,看到我们这个世纪也有它自己的动力。也许它归根到底并不是美国世纪,也不是俄国世纪,也不是原子世纪。也许它将是捍卫自由观念的世纪——所有的自由。所有人的自由。我真想活着看到些这样的事情——即使是一个开头。我可能还要活很长的时间呢。
《君子协定》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为背景,讲述了白人作家菲尔·格林为了撰写一系列关于反犹主义的文章,于是假扮成犹太人去切身体会他们的处境,并逐步改变自己对犹太人看法的故事。1948年,该片获得第2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奖。-百度百科
沉默的大多数。恋情波折道出“太有原则的人某种程度上对身边人是残酷的”这点冲淡了宣传片味道。婚姻底线是在关乎原则的问题上两人一致。成熟男子和老母健康平等可交心的母子关系在电影里很少见。Dean Stockwell演儿子是个拽拽的小屁孩哩
3.5 看到派克的正派人士脸还以为只是难看的高大全电影,结果比想象的好太多了,虽然有些大段过于说教,前戏太长,但当时有这种剖析的勇气实属不易。不过话说回来假扮犹太人这个方法实在有点problematic= = 代入其他的minoritiy人群看看呢?就...很怪。老妈很出彩。然后没想到看到了还是颗小豆丁的Dean扮演派克的儿子,古灵精怪,笑起来跟长大后一模一样,可爱到尖叫!
犹太偏见在当时的电影界属于禁忌主题。但随着二战集中营恐怖的全球广播,即使好莱坞其他几家公司仍因太过争议而依旧避而远之,非犹太裔的扎努克却认为将歧犹主题搬上银幕的时机已至。此作为之勇气,搁在今天实难体会。可要知当年,社会偏见始终无法见光。加之许多电影公司的老板自己就是犹太人,对于将此类敏感题材如何推向公众甚是顾虑。就连参演明星也都冒了很高的职业风险。……好在最终的结果尚佳。
7.4;封閉的戲中戲,NPC亂入
放在那个年代的语境下,片子提出的问题还是很有勇气的,但终归只有主题,执行的很单薄,歧视方面的展示更多时候是辅佐男女主感情起伏的作用。Gregory Peck真的帅,感觉除此之外也就没什么让人能特别记住的了。
關於猶太種族問題與納粹無關還是有些深度的。Peck真君子為寫深入報道以猶太身份公告于衆將心才能比心。歧視偏見的根深蒂固令人揪心。
#君子协定#再次感叹上世纪中期的电影绝赞 编剧功力一流 表演惊赞 绝对不缺悬疑和反转。本部片子体现犹太人为反犹所作的方方面面斗争 从此美国走向政治正确这条不归路 ps:jimmy秀杀光中国人这种话 在美华裔一定要学习犹太人奋起反抗。你自己都开着东亚病夫的玩笑 难怪别人看不起你。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即使是在二战后的美国,对犹太人的抗拒和歧视也无处不在。找工作,住酒店,都有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因为犹太人的身份,相爱的人难以结合,孩子在学校被孤立,为了谋生,有些犹太人甚至被迫放弃信仰,隐姓埋名换个美国名字,才能溶入社交生活。而造成反犹主义成为社会现象的,是表面上支持犹太人,实际上却心存偏见的普通人,是明明看到对待犹太人的种种不公,却沉默不语,明哲保身的大众,甚至是犹太群体自身也不自信,相互碾压。中国人应该对种族歧视有更深的切肤之痛,毕竟过去几百年我们一直被西方世界看低。这些年国力强大一些后,国际地位还没有上升,却开始了对黑人的鄙视,称黑人是劣等民族,不应通婚保持血统纯正。这是在赞成白人应该鄙视黄种人吗?自己制造一条鄙视链,啪啪打脸之余还作茧自缚。
77/100 解决问题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而是那些沉默不言、只想明哲保身的人,这部电影为这个主题设置的premise还是很巧妙的。起初我觉得耗费了太多的“笔墨”在男女主角的故事线上,但仔细一想,其实不是太多而是情绪太过含蓄,在戏剧性上差强人意。母亲最后的话总结了一切。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美国影史上第一部直接以反犹太主义为题材的影片,伊利亚·卡赞的第三部作品就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多项奥斯卡奖项。不过现在看很多人会觉得比较沉闷,影片本身也有主题先行之嫌,认真有余,深刻不足。应该说这部影片能拿到奥斯卡与其政治正确是分不开的。
剧中男主角的母亲在影片最后说的话中,有几句台词是这样的,我忽然希望我可以活到非常的老,可以看到下个世纪,或者那时候美国和俄罗斯都不会在有原子弹,所有的人们都可以快乐的生活在一起,所有自由的人们。。。,可惜啊新世纪的十年都过去了,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不但没有减少还在不断的增加!
卡赞和派克真的是左翼绝配
卡赞秉持着自己话痨的特色,絮絮叨叨半天不入正题,演员虽然为电影增色不少,但是整体仍然过于平庸,缺乏戏剧性
能拿奥斯卡只能是政治需要,说犹太人歧视怎么不敢说美国的黑人歧视?讨巧的时代性电影,空洞得和现在中国拍的红色电影差不多。,男主角除了愤怒还是愤怒,女配角抛几个媚眼就拿最佳女配角,最让人恶心的是结局两人又在一起了,原来奥斯卡评委喜欢的是这样的狗血剧
卡贊溫和中的力度還是太折中太照顧各方了。不小心看了眼劇情簡介,這是神馬?!
點開時沒想到這麼好看啊!我喜歡!!話題很有種!從男主想到這個主意開始我就擔心會不會看到什麼很致鬱的內容,還好沒有把反猶太主義表現得太露骨。聯想到二戰的起因。主角的反抗常有一拳打在了棉花上的無力感。但在一個反猶太為默認規則的社會(原來片名是這個意思),男主最後的文章能被出版,這就已經比我們了不起多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台詞。同時自嘲我的自我審核腦(我不怪我自己)我希望男主和Anne在一起啊,很勇敢很漂亮很正直啊,完全不輸女主(就覺得她很像《彗星美人》裡的編劇太太,一查果然是!這部片子裡好看多了!)
不知是累还是咋的,看到三十分钟时,已倒下去两回,汗。找个时间restart
An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movie. Chinese audience may find the subject so distant that they are not able to appreciate it fully.
有段台词非常应景:你知道么,亲爱的?我忽然想要活到很老、很老。我想要活着看看发生些什么事情。世界正在以非常奇怪的方式骚动着——也许这就是那个世纪。也许这就是它所以这样动荡的原因。别的世纪都有过它们的动力,不是么?也许有朝一日人们远远回顾,看到我们这个世纪也有它自己的动力。也许它归根到底并不是美国世纪,也不是俄国世纪,也不是原子世纪。也许它将是捍卫自由观念的世纪——所有的自由。所有人的自由。我真想活着看到些这样的事情——即使是一个开头。我可能还要活很长的时间呢。
《君子协定》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为背景,讲述了白人作家菲尔·格林为了撰写一系列关于反犹主义的文章,于是假扮成犹太人去切身体会他们的处境,并逐步改变自己对犹太人看法的故事。1948年,该片获得第2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奖。-百度百科
沉默的大多数。恋情波折道出“太有原则的人某种程度上对身边人是残酷的”这点冲淡了宣传片味道。婚姻底线是在关乎原则的问题上两人一致。成熟男子和老母健康平等可交心的母子关系在电影里很少见。Dean Stockwell演儿子是个拽拽的小屁孩哩
3.5 看到派克的正派人士脸还以为只是难看的高大全电影,结果比想象的好太多了,虽然有些大段过于说教,前戏太长,但当时有这种剖析的勇气实属不易。不过话说回来假扮犹太人这个方法实在有点problematic= = 代入其他的minoritiy人群看看呢?就...很怪。老妈很出彩。然后没想到看到了还是颗小豆丁的Dean扮演派克的儿子,古灵精怪,笑起来跟长大后一模一样,可爱到尖叫!
犹太偏见在当时的电影界属于禁忌主题。但随着二战集中营恐怖的全球广播,即使好莱坞其他几家公司仍因太过争议而依旧避而远之,非犹太裔的扎努克却认为将歧犹主题搬上银幕的时机已至。此作为之勇气,搁在今天实难体会。可要知当年,社会偏见始终无法见光。加之许多电影公司的老板自己就是犹太人,对于将此类敏感题材如何推向公众甚是顾虑。就连参演明星也都冒了很高的职业风险。……好在最终的结果尚佳。
7.4;封閉的戲中戲,NPC亂入
放在那个年代的语境下,片子提出的问题还是很有勇气的,但终归只有主题,执行的很单薄,歧视方面的展示更多时候是辅佐男女主感情起伏的作用。Gregory Peck真的帅,感觉除此之外也就没什么让人能特别记住的了。
關於猶太種族問題與納粹無關還是有些深度的。Peck真君子為寫深入報道以猶太身份公告于衆將心才能比心。歧視偏見的根深蒂固令人揪心。
#君子协定#再次感叹上世纪中期的电影绝赞 编剧功力一流 表演惊赞 绝对不缺悬疑和反转。本部片子体现犹太人为反犹所作的方方面面斗争 从此美国走向政治正确这条不归路 ps:jimmy秀杀光中国人这种话 在美华裔一定要学习犹太人奋起反抗。你自己都开着东亚病夫的玩笑 难怪别人看不起你。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即使是在二战后的美国,对犹太人的抗拒和歧视也无处不在。找工作,住酒店,都有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因为犹太人的身份,相爱的人难以结合,孩子在学校被孤立,为了谋生,有些犹太人甚至被迫放弃信仰,隐姓埋名换个美国名字,才能溶入社交生活。而造成反犹主义成为社会现象的,是表面上支持犹太人,实际上却心存偏见的普通人,是明明看到对待犹太人的种种不公,却沉默不语,明哲保身的大众,甚至是犹太群体自身也不自信,相互碾压。中国人应该对种族歧视有更深的切肤之痛,毕竟过去几百年我们一直被西方世界看低。这些年国力强大一些后,国际地位还没有上升,却开始了对黑人的鄙视,称黑人是劣等民族,不应通婚保持血统纯正。这是在赞成白人应该鄙视黄种人吗?自己制造一条鄙视链,啪啪打脸之余还作茧自缚。
77/100 解决问题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而是那些沉默不言、只想明哲保身的人,这部电影为这个主题设置的premise还是很巧妙的。起初我觉得耗费了太多的“笔墨”在男女主角的故事线上,但仔细一想,其实不是太多而是情绪太过含蓄,在戏剧性上差强人意。母亲最后的话总结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