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这个片名很好奇,看过了后觉得确实贴切,这种对伪善和谎言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道德空虚与焦虑的批判式作品,可以说是《美国美人》之类电影的鼻祖。但这部电影又和我所了解的那个田纳西·威廉斯的原著剧本相差甚多,虽然同样涉及了对同性恋的隐晦暗示,但基本的主题却被完全的修改。改编后的电影更多地关注的是失意的男人和得不到爱情的女人,成为了一部道格拉斯·薛克式的通俗剧。
虽然并非完全沿袭原著伟大的精髓,但从形式来讲,这部电影还是很像一部舞台剧——环境设置的集中,人物关系的紧密,魄力十足的台词,仿佛就是一部发生在一所大屋下的多幕剧。通过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同性爱人关系,以Brick和Maggie为中心展现一个庄园主家庭的内部矛盾。父子间的冲突、夫妻间的不信任、儿女之间对金钱的窥视,以及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酗酒、同性恋、金钱继承和暴发户。虽然经过强烈的矛盾冲突演绎,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的好莱坞轨道上,误会块释,浪子回头,破镜重圆。保守的时代产生的作品终究如此,对同性爱的避而不谈,尽力维护传统的家庭关系,这些元素削弱了原著的力量,把对社会深层次的、来自于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传统社会秩序的崩解,仅仅集中于个体的道德价值缺失或自我心灵认知之上。
很喜欢这种跟随人物的摄影,对场景和空间的控制十分突出。因为整部电影完全没有什么开放的空间,所以镜头多半在人物特写和包容一至几个人的中景中切换,手法很自然流畅。大多室内场景以淡色为主,暗淡而与人物形成对比,因此在缺少变化的室内景中,人物的移动很清晰。
主要演员只有六个人,保罗·纽曼和伊丽莎白·泰勒的对手戏已成经典。整部戏的感觉十分的舞台剧化,所以演员的表演有时显得乖张,略为过度,也可以当作另类的一种风格看待。配角中Madeleine Sherwood的表演十分精彩,对怨毒妇人的阐释十分到位。
很难定义这是一部电影还是一部戏剧,过于工整的风格也使他缺少了一点精彩,比起严谨庄重的风格,还是第一个镜头给我印象最深刻。Brick在空旷的运动场,独自摇摇晃晃起跑,向镜头前冲来,跨过第一个、第二个栏,摔倒在眼前。轰然坠地的一刻,反而异常的冷静,无声中包容着巨大的力量。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在1958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获6项奥斯卡提名。与对《欲望号街车》电影版的态度截然相反,田纳西·威廉斯本人很讨厌电影《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当时威廉斯中意的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爽约,威廉斯看完电影《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之后生气地说:“这部电影让电影工业倒退了50年。回家吧!”有评论指出,这是因为影片没有将原作中男主角的同志气质表现出来。不过有了伊丽莎白·泰勒和保罗·纽曼两位巨星加盟,该片是当年米高美最卖座的电影,一部分也是因为当时泰勒和第四任丈夫艾迪·费希尔的绯闻闹到最盛也有助于它的关注。庆幸的是票房不仅大卖,还为保罗·纽曼和伊丽莎白·泰勒带来奥斯卡男女表演奖项上的提名。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描述出身贫寒的南部地主身患重病不久于世,他的两个性格相反的儿子布雷克和古柏带着媳妇参加他六十五岁的生日聚会。古柏是一位律师并管理大笔产业;弟弟布雷克却因为自己误会老友致使他自杀身亡,并怪其妻与挚友有染,不与其同房,成为大嫂的笑柄并无法接管产业。其实布雷克也不想继承产业,因为他觉得世上一切都很虚伪,但经过妻子玛姬的激励以及伯父的开导,他才开始了解生活的意义,因而全家最终各得其所。故事聚焦于一个六口之家的庄园聚会:一对垂垂老矣的父母,贪财的大儿子和大儿媳,以及保罗·纽曼和伊丽莎白·泰勒饰演的,关系紧张的二儿子和二儿媳。六个主要角色,以对话为主的情节,从尴尬诡异的相聚到比较完满的结尾,这一变化配合道德的探究、人性的阴暗,丝毫没有一般娱乐片的媚俗和剧情类电影的沉闷,也是1958年的十大卖座电影之一。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电影,简单得像是用两三天时间赶出来骗钱的室内剧。电影开始,就有一股让人作呕的庸俗气息。两个女人,一个男人,为争夺他们那身患绝症即将死去的富翁老爸的遗产斗得不亦乐乎,你揭我老底,我捅你伤疤,钩心斗角鸡飞狗跳。另一个男人,也就是保罗纽曼扮演的富翁的小儿子布雷克,却对这一切提不起半点兴趣。他刚弄伤了脚(也许是故意的),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停的喝酒。更奇怪的是,他对他那不停引诱自己的美艳老婆玛姬完全无动于衷,甚至厌烦之极。他像个受伤的野兽,紧紧的缩在自己的壳里,一动也不想动。与他相反,他那漂亮的老婆玛姬表现出了惊人的精力,她正准备与以她嫂子为首的遗产争夺者大干一场,她不仅要赢得遗产,她还想赢回自己的男人。这时候,那个身患绝症的富翁回来了,而且带来了一个他们完全意想不到的消息。一个臃肿粗俗暴躁霸道的资本家,两个伶嘴俐牙满口鬼话满脑子算盘的泼辣女人,一个身心受创自我封闭的男人,好戏刚刚开演。
最让人吃惊的是,这个仅在几个有限的场景里完成的电影,却能表现那么强烈的戏剧冲突。全篇完全没有一句可有可无的对白,没有任何多余的镜头。精彩对白更是层出不穷,双关语,暗语,喻语俯拾皆是,好几个地方甚至差点让人跳起来大声鼓掌。越看越觉得这电影像极了舞台剧,那么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短短的一天一夜的时间,有限的几个场景,却制造了那么多的悬念,交代了那么多的东西。保罗·纽曼经过了一段缓慢的起步阶段,在渡过跌跌撞撞的角色选择后,他在根据经典戏剧改编的影片《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出演角色,之后窘境告以结束。依靠影片《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保罗·纽曼的事业获得了重生。这部电影不仅成为了1958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而且,年轻的保罗·纽曼还因为在其中和伊丽莎白·泰勒的精彩对手戏而赢得了他的第一次大奖提名。 正如导演罗伯特·本顿后来所说的那样,保罗·纽曼的身上有一种当时的明星们所缺乏的气质。
那时30几岁的保罗也正好诠释影片中30多颓废的主人公,另一位世界最美的女人之一的伊丽莎白·泰勒同样出彩。两位的演技证明他们都不只是拥有美貌和帅气,而更多的是炉火纯青的演技。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温馨的家庭电影,浓缩了很多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信任,这个词是永恒不变的,可贵却又难得。真情,同样的珍贵,也同样的难得。而这些元素在本片里诠释得格外鲜明。也许片中美好的结局是作者田纳西·威廉斯最不愿看到一个场景。这也是他极为讨厌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另外令作者田纳西·威廉斯不爽的是保罗·纽曼在该剧中的角色应该是带有同性恋意味的,但在那个年代,表达的是十分含蓄。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把小说搬上荧幕后,也做了改动,将那些暧昧的情节也都删除了。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这种对伪善和谎言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道德空虚和焦虑,可以说是《美国美人》之类电影的鼻祖。但这部电影又和那个田纳西·威廉斯的原著剧本相差甚多,虽然同样涉及了对同性恋的隐晦暗示,但基本的主题却被完全的修改,这样改编的电影,关注的是失意的男人和得不到爱情的女人,成为了一部道格拉斯·薛克式的通俗剧。说实话电影已经把原剧本的根基都改变了。原剧里男主角布雷克的好友是在认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外加对布雷克告白失败而沉溺于酒精而死的。布雷克的沉沦则是因为对好友的自责和对世俗偏见的愤恨。原剧本其实一点也不晦涩,整个逻辑非常reasonable,电影为了in the closet改动太大才变得不好理解了。还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演保罗·纽曼父亲和演母亲的朱迪·安德森的演技同样值得赞叹,那个年代果然是出产实力派巨星的年代。
虽然并非完全沿袭原著伟大的精髓,但从形式来讲,这部电影还是很像一部舞台剧,环境设置的集中,人物关系的紧密,魄力十足的台词,仿佛就是一部发生在一所大屋下的多幕剧。通过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同性爱人关系,以布雷克和玛姬为中心展现一个庄园主家庭的内部矛盾,父子间的不理解、夫妻间的不信任、儿女之间对金钱的窥视,和一些社会问题,酗酒、同性恋、金钱继承和暴发户。中间虽然经过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的好莱坞轨道上,误会块释,浪子回头,破镜重圆。保守的时代产生的作品终究如此,对同性爱的避而不谈,尽力维护传统的家庭关系,这些元素削弱了原著的力量,把对社会深层次的、来自于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传统社会性和道德观的矛盾,仅仅集中于个体的道德价值缺失或自我封闭之上。但仅以结构来论,电影却完全脱自于原著的严谨叙述,保持了情节的曲折与完整,有鲜明的戏剧感。
很喜欢这种跟随人物的摄影,对场景和空间的控制十分突出。因为整部电影完全没有什么开放的空间,所以镜头多半在人物特写和包容一至几个人的中景中切换,手法很自然流畅。大多室内场景以淡色为主,暗淡而与人物形成对比,因此在缺少变化的室内景中,人物的移动很清晰。很难定义这是一部电影还是一部戏剧,过于工整的风格也使它缺少了一点精彩,比起严谨庄重的风格,还是第一个镜头给人印象最深刻。布雷克在空旷的运动场,独自摇摇晃晃起跑,向镜头前冲来,跨过第一个、第二个栏,摔倒在眼前。轰然坠地的一刻,反而异常的冷静,无声的包容着巨大的力量。
在《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之前,所有田纳西·威廉姆斯的改编作品都是黑白电影,但是当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看到保罗·纽曼那双迷人的蓝眼睛之后,他就下定决心要拍成一部彩色电影。保罗·纽曼对原剧的喜爱是他参演本片的重要原因,但是为了适应好莱坞的的审查制度,原剧中的同性恋情节和黑暗的主题都被淡化了,保罗·纽曼为此郁闷了好长一段时间。保罗·纽曼和伊丽莎白·泰勒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后就再也没有合作过。伊丽莎白·泰勒说保罗·纽曼: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几部电视剧,一般人也都会把他当作靠脸蛋吃饭的好莱坞小子。只有真正接触这个人,你才会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他对台词的钻研是我见过的演员中最刻苦的,他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得他的表演显得扎实,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演员,也让我知道传言都是在胡说八道。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戏剧家之一(另外两位是尤金·奥尼尔和阿瑟·米勒),同时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1948年和1955年分别以其《欲望号街车》及《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两度赢得普利策奖和戏剧评论奖;《玻璃动物园》和《鬣蜥之夜》也分别于1945年和1961年拿下纽约戏剧评论奖,1952年的《玫瑰黥纹》获得托尼奖最佳戏剧奖殊荣。
因为工作的关系,昨天是我值班,因为我没有女朋友和老婆,所以今天还是我值班。
原本只觉得伊丽莎白泰勒一个人撑起了《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现在想来,当时一个人在无人的教室里看完这部电影,觉得男主角真是帅的彻底,古典的美,罗马角斗士的气质,混合在他脸上像湖面上吹过的吻。
美好难得,所以容易遗忘,倒是更加大众的美丽现在还挂在杂志内页里发挥着商业价值。
英雄白头并不可怕,乔治克鲁尼53岁结婚的时候,样貌和20年前操起老本行在《老友记》里扮演的医生并无什么差别,结婚后第三年就生了一对龙凤胎,谁说长得好看的男人不好用的?那是狐狸劝退人的把戏而已。同样的,保罗纽曼哪怕是上了年纪,外貌竟然依旧迷人,好看的DNA真是连皱纹都好看。
Paul Newman,要不是昨天突然想起伊丽莎白泰勒,接着想到《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再想到这部电影里还有一位男主的话,我可能不会想到这个男演员。情人节的今天,我才发现,原来大学时候一个人看的《欲望号街车》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均出自同一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而他,长这样。
编剧出生于同性恋身份不被接受的上世纪中叶,一直在剧本中设计隐晦的同性恋情节用以保护自己和反映社会。这也可以理解,当完全异性恋化的剧本改编电影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编剧却一直对这部电影不满意的原因。要知道,开场前导演演员对这部电影可是信心满满,最后奥斯卡开奖却是7提0中,不得不说连伊丽莎白都感到沮丧,要知道她当时可是放下家中的三个孩子,在丧偶的阴影下出色完成了女主角的表演。不过之后的《骗中骗》则很好扳回了一城。
保罗纽曼不同于一出场一身肌肉撑开白色汗衫的马龙白兰度,后者时常无法控制自己,后半生不断毁灭自己,保罗纽曼则自持而内敛,但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又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咆哮又歇斯底里的过气男运动员,电影虽然把男主角与原作中的同性恋情结完全阉割,但是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还是很大的。
片中的绝对主角很难讲是伊丽莎白还是纽曼,他们两个之间的对手戏贯穿片子始终,伊丽莎白26岁曼妙的身姿搭配34岁的保罗纽曼,两者之间看不出年龄差距。纽曼始终低着下巴,以读不懂的眼神表演男主角复杂矛盾的内心,一个人在体育场跨栏跑步,夜色浸透他的衣服,夏日的盛情却从画面里氤氲而出,他身上渗透出了那股热气。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不止伊丽莎白一个,而完全不知所措的又岂止是一只猫。
保罗纽曼早已去世,但他留给后人的财富却是巨大的,不管是他一生都在坚持的慈善事业,还是他留给好莱坞的胶卷,他都称得上是完美的情人节情人。
谢谢这位男演员今天的陪伴。
原本是冲着伊丽莎白泰勒的性感去看的电影,结果才发现这是一部完美的家庭群戏影片,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演绎的精湛,完美。1958年就已经能诠释如此复杂的群戏,之后60多年里很多类似的影片,包括去年的《八月。奥色治郡》都是承接这部伟大影片的衣钵啊。年轻的保罗纽曼太帅了,年轻的伊丽莎白泰勒更加性感迷人。一个夜晚的时间迸发出来的无比强大戏剧冲突,让每个家庭成员间的矛盾,隐私暴露无遗。最终却轻描淡写间挽救了一切,治愈了一切。大巧不工,大音希声的境界,就是如此吧。好莱坞黄金年代的影星真的不是现在的好莱坞明星所能比拟的,顶礼膜拜吧。。。
这个剧已经是第二次看了,第一次看的时候直接没看懂,也没看进去,就睡着了。
这次看,惊讶于剧的气质,它很慢很稳,人物关系完全靠对话展开,基本上都在室内的场景,大量的近景特写,为数不多的远景也就是在雨中的父子冲突。这是这部剧的特点,也它迷人的地方。
看这部剧让我想到了语言的另一门艺术,相声。探讨的主体是老的,用的手法也是老的,甚至连说教也是老的,但还是自有它的魅力。它的魅力正在于,将一切完美地呈现出来,工整而自然,让人感觉既流畅又延绵,一气呵成,似水如华。
剧中的道理和矛盾线我就不提了,家庭生活剧嘛,各自还是需要自己的体悟的,说出来就是说教,就没有意义了。
最大的观影体验收获也正是,这种流动让人形象地想到了生活本身,而且是个值得“热”爱的。
如果你读过田纳西.威廉斯的原著,你就知道改编的并不好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2868450/
单幕话剧般,有如《雷雨》,玉婆真美纽曼真帅。老汉身家巨亿,长子有心计稳重善经营,长媳训练一队孙辈献媚但缘过切而丑态百出;次子散漫酗酒极不懂事对金钱父母妻子漠然置之。老夫妻向来溺爱次子,最后仍传次嘲长,恰与伊东相反。看后颇觉其实对长子很不平,表现再好都不入眼,莫怪他急,佛都有火。
情节紧凑,人物有张力,让人坐下来就不敢动看到大气都不喘的编剧田纳西威廉。
怀旧纪念玉婆。。那时的Taylor真美那时的Newman真帅天造地金童玉女的一对。。电影看了没啥感触。。关于家庭矛盾。。自尊心强的丈夫怀疑妻子有轨而cat on a hot tin roof正是形容这么个受委屈忍辱的好女人。。也许原著更有精髓吧。。
剧本很好。Elizabeth Taylor和Paul Newman的表演也都很好,他们看起来真是一对壁人。
跟威廉斯的原剧作比起来,这结局改得……电影中男主居然被掰直了,我真是目瞪口呆.JPG。
这擦边球打得,真是惊险呢,眼看着就要上演别扭受出柜大戏,在玉婆悦耳的声音和语调里陡变,转入床头打架床尾和一片莺莺燕燕相安无事中,虽然说田纳西很不满意这次改编,但是台词也已经非常厉害了,导演的调教也是神仙级。最吸引人的表演在老爹身上,提名的同年凭借另一部片子拿了奥斯卡最佳男配,厉害。一开始觉得田纳西的剧怎么都那么聒噪、厌女,半小时后渐入佳境,把狗血伦理剧大变四两拨千斤人生哲理,神了,很深刻。你可以恐婚厌婚社恐厌世,但只要活着一天就去忍受,改变,超越。之前看过的片子没输出过这种价值观,跟着影片想了一遍,竟然一点都不朴素,很实用。
枷锁般的父权制给男性下的「绊子」较比女性只增不减,为防止「接班人」逃离《围城》而设置的栏杆也只高不低。这或许也是令一蹶不振的「懦夫」日渐趋于保守和顺从,和不得不以打压、羞辱和迫害女性的方式来重振「男性雄风」的原因。相对于《朱门巧妇》来说,在婚姻中较早体验到不自由的「野马」也是较早得到「教训」的一方。遗憾的是,五十年代末的女性依然在「热铁皮屋顶上」做着美梦——仍有陪着醉汉买醉的「性」致。男女主人公的核心形象在于:他们是「不知去哪里做爱」的猫。依靠「巧妇」勉强站起来的男主却因「心不在焉」而成了不孝子孙,他的自我厌恶源于混乱的自我认知,而他的「自我批判」最终沦为博取「老爹」同情的情绪发泄。显然,最后一幕是权杖移交和共享,而这场「床笫之欢」也注定让吾辈《心中的野兽》像父辈那样懦弱又虚伪、贪婪而丑陋。
赏心悦目流鼻血各种牛逼台词俯拾即是。简直就是女性榜样。真不敢相信如此优秀的作品当年会输给一部歌舞片。
“虚伪的气味最强烈。”还是觉得话剧的形式会更好,可以避免电影的那些大特写,那些珠宝,沙发,廊柱。不过那个地下室真好~
译名不行,还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比较好,重点并不在女主角身上,这一大家子人人都是一身戏。有点像《雷雨》,雷雨夜家庭冲突密集爆发,还都是核弹级别的,全都撕成一团歇斯底里。男女主都有点拿架子,演的最好的其实是老爹。台词惊人,好看到想立刻再看一遍。
同样是室内戏,这片跟《灵欲春宵》比差得真不是一星半点。《灵》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痛苦是每个人都会切身遭遇、感同身受的。而这片,我只能说男主角你可真作啊!就算你是同性恋了不起啊?搞形婚你还整天对着老婆一张臭脸、埋怨你爹不关心你?何况导演最后压根儿不提这茬,直接用爱拯救一切了。
完全没想到是这样一个故事,爱情只是虚晃,亲情才是主线,爱不是给予,不是馈赠,爱是陪伴,是信任,是长久的回忆……地下室那场戏太精彩,父亲不停说着我爱你,儿子不停说着你不爱我,看到paul newman捶胸顿足咆哮着you can't buy love的我只想沉沦在他蓝色的眼眸里
怎么会有这种女人?前一秒还是个怨妇,后一秒就散发出女王的气势.
少了伊利亚卡赞的导演,片子对原作者威廉斯的背叛,成全了大众化电影的成功。一部纽曼只负责扮忧郁,而伊丽莎白泰勒负责扮猫的电影。你不会遇到第二个比泰勒更像猫的女人了。你问这片讲了什么?家庭矛盾?扯,这片就是人性单纯的伦理冲突。只有威廉斯般的天才,才能塑造出如此尖锐的冲突和如此鲜活角色
田纳西威廉姆斯原著就是这个结局?太和谐了吧
伊丽莎白泰勒腿太短头太大。
前半段真是非常令人焦躁,女人咄咄逼人,男人躲躲闪闪,小孩子吵闹,大人们聒噪……如同暴风雨来之前闷热的空气一般,整个家庭充满着虚伪和谎言,情绪分分钟就要爆炸,然后一个个点破,没有玉石俱焚一了百了,反倒雨过天晴神清气爽。玉婆美,Paul Newman太帅,让人移不开眼睛。Lock the door是我最近听到的最性感的台词。同性爱的部分也展示得非常露骨了~
LIZ在剧中就两套服装, 却都美极了, 不过觉得她的美貌不适合演maggie这种好女人啊! 据说tennessee williams对这个改编不是很满意, 有机会找原著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