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英国皇室的那点破事儿
正因为有了这些破事儿,那么多小说家历史学家剧作家和导演,都不愁没有事情做。
撇开历史不谈,单单把它作为好莱坞电影来衡量,这个由哥伦比亚公司投资,BBC Film Council参与制作,2008年2月上映的 好莱坞 电影The Other Boleyn Girl水准还不太坏。原因如下:
1,故事
虽然是宫廷背景的period film,但主题不是阴谋家之间的政治斗争,而是女人之间的床第斗争。这种片子套路通常应当是:
纯朴而貌美的年轻少女 + 野心勃勃的阴谋家政客 + 贪恋女色的国王 + 险恶的宫廷斗争 = 一切故事皆有可能
然而,现在不仅是一个貌美的年轻少女,而是两个,而且其中一个不那么纯朴,更何况两人是姐妹,所以当然有戏。姐妹之间争男人,男人是英格兰国王,well,you can imagine the rest.
论戏剧元素呢,怎么也算齐全:野心,密谋,引诱,通奸,怀孕,流产,私生子,结婚,离婚,审判,乱伦,断头处死......一一列举出来真令人昏厥。想必编剧和小说作者(Philippa Gregory)已经绞尽脑汁。对于一个宫廷背景的Drama,观众们还能要求什么呢?
想当年我在初中历史课上知道了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3x年和天主教会决裂,从此英国信奉新教,哇,这是多么意义深远的历史事实,就像影片结尾的字幕说的一样。然而,我们初中历史书上可没有说亨利八世做出此举是因为他得不到某个女人。事实怎样,亨利八世到底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历史学家可以对本片提出种种批评,然而见识浅薄追求廉价情节的观众(如我)觉得这个情节很受用。亨利八世真是缺心眼。
当然,片子里他缺心眼的地方远远不止这一处。哈哈哈。Eric Bana这个国王大概是最脸谱化符号化的一位人物。
极度不合史实的剧情还有一大把一大把的,比如,据历史记载,Mary在和她丈夫William结婚之前就已经和法国国王有关系,家里头受不了了,赶紧把她从法国抓回来,免得她在外边惹事。就这件事情看来,Mary也不是省油的灯,也远没有那么天真善良纯朴。当然本片里的Mary具有完美的性格,不然这故事还怎么演。
anyway,抠着历史事实挑错误的心态不利于欣赏电影。相比于历史学家而言,一个对那个时代英国历史了解浅薄的观众(如我)在电影院里得到了更多的乐趣。似乎邻座的几个英国老太太也得到了很多乐趣。英国人民对于王室的情感很有趣,大家都好奇,大家都去看,看完都说离谱,可是还是喜欢看。
2,排场
很美。
主题音乐挺不错。整个影片的画面非常浪漫主义,因为是中世纪宫廷戏嘛,何况还是以女子为中心的,这很容易理解。
影片开场是一片金黄色的麦田,钢琴音乐伴着三个孩子嬉戏的笑声,Sir Thomas和Lady Elizabeth在树林中散步,看着自己的三个孩子,讨论Ann和Mary的性格和婚事。很开门见山。
还有国王要来他们家的那一段:骑马报信的小子远远看到了国王的大批人马沿着山谷临近,便如临大敌般策马飞驰,嘶声叫喊:THE KING!THE KING!然后一组镜头:院子里正在烤肉的人们,厨房里准备菜肴的人们,都慌乱如无头苍蝇般;屋子里的父母亲大人紧张的神情,正在打扮的Ann急急的奔到窗前,Mary随后。我们看到了两个年轻美丽的侧影,映着窗前的日光,Ann思虑而紧张,Mary无心且无邪。这个镜头还算精心策划的,不知当时拍了多少take呢。笑。
服装道具都有水准。本片的服装设计和艺术指导应该提名个奖什么的。哥伦比亚果然不是傻瓜,拍英国宫廷的东西当然要和BBC合作。BBC Films在这类问题上一向有品质保证。而我一直喜欢看金发的漂亮人儿们身着华服在金黄色的灯光下微笑,说话,鞠躬和舞蹈。:D
3,人物
单单这两个年轻女演员的同台合作就是炸弹。想必这一点制片方都心里清楚。个人觉得Portman和Johansson演的都很好,当然没有好到能得到学院奖最佳女主角什么的,但是都很称职了。俩人都不是英国演员,然而英国口音装的还不错。西班牙来的女皇口音也装的不错。
Portman演Ann很合适,她一看就不是那种纯朴善良artless的乖女孩儿,到目前为止她最critically acclaimed的角色应该数Leon(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那个早熟小女孩玛蒂尔达,和Closer里的Alice,都是复杂莫测的角色。Portman的Ann Boleyn有性格,够妩媚,够强硬,也够狠。她在宫廷里众目之下的妙语连珠可能略显造作,然而还不甚离谱。
King Henry VIII: [to Anne] And what would you know of great men?
Anne Boleyn: I'd know one, if he were before me.
King Henry VIII: Do you see one here?
Anne Boleyn: [walks about the hall, surveying the men] Looking, my lord.
Anne Boleyn: [stops in front of the King and smiles] Ah, found one.
值得提一下的是她的微笑,那种眼珠看定了你的微笑,很魅惑。
Johansson演Mary也不错啦。Mary和Girl with Perl Earring里的Griet性格相似。这个低眉顺眼啊,深明大义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居家好女人。当然历史上的Mary是什么样儿的,没有人知道。Ann Boleyn更为人知晓,因为她好歹也算作Queen,虽然只有3年而已。Mary相比而言是一个隐藏在历史背面的人物,这类人物最近总被小说家看好,因为有的是空间可以想象。这里的Mary是个绝对的主角,所谓的正面人物,片名(也是小说)的The Other Boleyn Girl指的其实是她。嗯。虽然作者的说教意味有点浓,反正是电影嘛。
另外值得一提的人物:
Kristin Scott-Thomas!
很少看到她出现在好莱坞银幕上了。有气质的女人唉。Lady Elizabeth这角色很不错的。她从来都作为一个明智的反对者:反对自己的女儿和国王搞上瓜葛。担心这会给他们家遭来横祸。她是对的。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就是她说的:What IS treason?
顺便说,这片子的总体台词水准比较平平。
Juno Temple
嗯!这个小女孩1989年出生啊!这个嫩的。这里她演的是Jane Parker,就是原来在Catherine of Aragon下边作lady-in-waiting的后来嫁了George Boleyn最后向国王告发Ann和George的那个。是个惹事儿的主儿。去年她在Atonement里边演那个开始被巧克力工厂老板强奸最后却嫁了他的表姐,也是个惹事儿的主儿。再之前她在Notes On a Scandal里演Cate Blanchett的青春期叛逆女儿,还是个惹事儿的主儿。笑。
再就是Alfie Allen了。那个国王派来的给Portman送了两次礼物的跑腿的,都被退回去了。哈哈,这个超级龙套演员啊,去年在Atonement里他也跑了次龙套。今天发现这个他演的messenger很惊喜,因为半个月前还在这边看到活的本人出演的话剧。:)
好!终于说完所有正经话,下面开始不负责任的乱讲啦:
要说本片传达的观念之一:在英格兰皇室的那些破事儿之中,什么是头等大事?
答案无疑是:怀孕生儿子!
别说生儿子,就连怀孕的消息宣布那一刻,你看Mary她爸爸跟她叔叔脸上的表情......那感觉就像一人怀孕,鸡犬升天。(笑)
当然,可怜的还是女人们,生个孩子真是难啊!生个儿子更是难啊!在这个问题上运气好的,如Mary,得了宠,怀了孕,然后就给关在黑屋里,终日卧床,跟囚禁差不多,等到儿子生出来了,也失了宠,连孩子一块给赶到乡下去;运气不好的如Ann,或Catherine of Aragon,生产那日撕心裂肺的大叫一通,之后精疲力尽的,或失望的抱着女儿,或生出死婴痛哭流涕。更惨的是Ann夜里好好的睡在床上,孩子就没有了(上帝!)。古人们真可怜。
突然想到的小trivia:
Johansson和Krinstin Scott-Thomas第一次合作是1998年的马语者。The Horse Whisperer,母女关系。这片子里她们还是母女关系。还有,据说当时马语者也找了Portman,她给推掉了。这点千丝万缕的联系哟...
啊,打了好多字啊!累死了。
这片子得到的评论是毁誉参半甚至毁多于誉,然而我觉得它还不错。不是经典之作但绝对不是烂片。想必是因为自己在电影院里看的缘故。:)
2 ) 女人
You think you are smart,
You think you are the centre of attentions.
You think you are beautiful,
And you think you are in charge
What a pitty for a beautiful life like you had
To end with a beheaded body
Vanishing with the cold wind
And with the curse of the public
Lonely must be you,
Desparate for the power and position,
Forgetful must be you,
Ignore the true love you may have been entitled to
Bewitched man like the Majesty
Will not be bewitched forever
When the glory subsides,
He can see the demon behind your beautiful torso.
But can all decent men see through the physical beauty,
To cherish their true love, not the just vanity?
女人如果为权利而做到这种地步,真是可怜至极.
3 ) 皇室,艳情,争宠,宗教改革,姐妹,伦敦塔,断头台
亨利八世折磨了我很久,都铎王朝迷了很久。当我第一次直到有一个女人叫做伊丽莎白,她有个亨利八世做老爸,她有个血腥玛丽做老姐,她有个叫安。博林的老妈,这个老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英帝国的宗教改革,从此以后英王开始不听罗马的话。
涉及历史政治的东西总是叫人觉得乏味,或者觉得其中有很多深不可测的门门门。门门门在重庆话里就是细节,隐含的问题,不可言说的情节,大有可八。
然而女人总是叫人血脉喷张,连微胖的亨利八世也不可避免的成了一个花心猎艳的典型皇帝。才有了后人对于这段故事的无限神往和追溯。
两个女人,背负着家庭的期望,唯一的目标就是取悦皇帝,换取家族的荣耀还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我们看到,一次一次的,女人成为了政治的筹码,成为了历史的转折。总是这样,你取悦了一个灵魂,埋葬了更多的灵魂,你的伟大高尚野心勃勃都可能被人无限引用。就连终身未嫁的伊丽莎白,也总有那么多的人在纠结她到底是不是virgin。
越人有多爱西施,吴人就有多恨。一方面你是巾帼英雄,枕头杀手,另一方面你就是红颜祸水,国之殇。
快哉。将冗长的神秘的病态的恶俗的历史和政治交由女人去背负,君不见身后那些不苟言笑目光里闪烁出可怕的冷峻的光芒的男人们是如何的可怕。
女人的作用是吸引男人,如果你不能吸引他,你就无甚意义了。
安吸引了亨利八世,拥有了伊丽莎白,却不能生下一个儿子,完整自己的皇后使命。于是上了断头台,以通奸罪,甚至还不及自己的前任凯瑟琳公主的那份优雅和沉稳。
玛丽没有能够完全吸引亨利八世,于是落得平凡。
到底谁是幸福的那一个?
电影拍的很一般,甚至还没有电视剧《都铎王朝》好看,虽然两个女主角都是大牌,但总觉得那份气质显得有点俗。
看了两遍,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字幕,纠结的看完,大体在欣赏他们的表情动作和服饰,才发现原来好久没有这么看过电影,才有那么多以前忽略的东西再次吸引我。
失落,恐惧,梦靥
犹豫,暴虐,不可一世
如果你的任务是勾引皇帝,请为自己写好一段忧伤的墓志铭,并且承受后人评说。武则天都懂。
因为剑已出鞘,没有成败了就。只有生死。
我仿佛看到西施和范蠡泛舟小河的洒脱,能有几个女人如此幸运?
4 ) 二元情人
后宫文化都很相似,欧洲中世纪的宫廷同样诡谲华丽,同样有勾心斗角。然而这到底还是我们东方人的长项,起码在<美人心机>里那个后宫,就显得幽深不足而淫乱太甚。
中国的后宫,哪个妃子不安于室了,惩罚一定要在暗处进行的,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幽闭或枯井,都是些不见天日的场所。而在18世纪的英国,Anne为了生出“龙种”和亲弟弟私通,事情暴露后接受教会公开的审判,之后上了断头台,国王除了骂一句“witch”外,好象也没有震怒,可能是因为类似的事情在宫里并不少,而且他也不具备私下解决掉Anne的权力。
Anne的行为要放在中国……恐怕只有在公元前的王朝才有可能。游牧民族在这点上比我们要可怕,处处标榜文明,骨子里却永远听从本能的使唤,他们在不压抑自己的同时,酿造出的悲剧也更多。Anne看似智商好高,其实也就是会在感情上“施虐”,不过还是女人的本能。妹妹Mary就懂得隐忍,但偏偏不会运筹,开始以为她只是不露锋芒,最后才发现原来真的是没有锋芒。
性格决定命运,生来就向往宫廷的Anne死了,却留下一个叫Elizabeth的女儿,日后的英女王。有小家碧玉气质的Mary回到了民间,立即找到了幸福。剧情很合理,只是电影对两个人物的刻画太过二元对立了,因而看起来很符号化。
Mary和Anne姐妹两个,是圣母、天使与巫婆、浪女形象的对立,无疑是“男性中心”视野下女性的全部形象;而一切混乱的根源,是一个即将没落的贵族家族为保住荣耀作出的最后一点挣扎。
也许每个男人的心目中都期待这样两个情人,纯真的Mary和诡丽的Anne,当他有了Mary,时间久了,她便成了壁橱上那尊惨白的石膏像,而Anne还是山野林泽间飘摇的绿袖仙子;当他有了Anne,时间久了,她便成了铜灯边缘那抹邪恶的冷光,而Mary还是教堂云端天使的清歌缭绕。
整个电影空荡荡的,只剩下这样的两个情人。
5 ) 女人到底要什么
对欧洲历史有研究的人看完后一定很不爽,不管不管,对我来说,光是看Natalie Portman和Scarlett Johansson两个美女就够了
N演《那个杀手不太冷》时才12岁,就已经抢尽了雷诺的风光,哈佛心理学的高材生,拍戏拒绝裸露(所有的裸露镜头都是替身搞定),有思想,有胆量,是好莱坞智美双全的典型代表
S也是童星出身,《马语者》里面的女孩已经长大了,美艳夺目,用伍迪艾伦的话说她是“性感到犯罪”,但她却是许多文艺片的女主角,这与她收放自如的演技不无关系
电影角色安排得很合理,宫廷风也够华丽,虽然剧情有点夸张,比如说King对姐姐的意乱情迷,姐弟通奸......
最讨厌的人物是安妮的舅舅,伙同那个自卑的老爸,一心想借儿女壮大家族势力,他们要的无非是权利,金钱,荣誉
那安妮呢?
一个女人,说出"男人的爱情毫无价值”“没有地位和权利的爱情没有意义"的她,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是众人仰望的权势,是令人嫉妒的宠爱,难道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得到最好的?
美剧《女人帮》收视率很惨,那些女人事业美貌都高人一等,爱情家庭却矛盾重重,编剧写到最后,也不知道女人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也许
女人的成功,不是做的有多好,而是找到做女人的感觉
6 ) 亨利八世的“爱情”--外国也有YY宫廷戏哦
亨利八世的“爱情
2008年5月2日
1、“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
中国近年来宫廷小说大热,西方的影视作品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起宫廷的八卦是非,这之中著名的“杀妻癖”国王亨利八世的故事无疑是改编剧中最热门的题材。迈入21世纪后,最先将历史小说《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搬上银屏的是BBC,据说同名电视剧曾在英国红极一时。美国的Showtime马上看到了商机,一番精心打造之下,一部华美恢宏的《都铎王朝》便风光上档了。借着《都铎王朝》的大热,颇有几分女性宫廷小说味道的电影版《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以其豪华的明星阵容华华丽丽地杀上了大银幕,拿奖意图很明显。虽然历史上的亨利八世有点“惨不忍睹”甚至可以说是“面目可憎”,但好在艺术永远是“高于生活”的,就像历史永远不会让八卦爱好者们失望一样,影视作品也总是会无比慷慨得满足甚至是纵容我们的YY爱好。
就像无数清宫YY文一样,《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的原作者无疑也根据个人的好恶和理解将亨利八世与一对姐妹花之间的三角恋YY得离了历史的谱。我不知道该怎样定位这部影片。显然,作为一部历史剧来说,它的情节实在太过于单薄牵强,缺乏张力,对于安妮·博林这样一个参与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政治人物的刻画实在是失败。如果把它当作一部言情文艺片来看的话,那我想片中主要演员的表现应该算得上是到位的,只是导演的表现并不能令人满意。似乎导演本人不仅仅满足于导出一部言情文艺片来,但是他偏偏将导出历史剧的野心架在了言情剧的剧本上,这样反而淡化了一部言情片所应有的感性。
其实,即使从以历史为背景的言情文艺片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也颠覆得可以与许多清宫穿越文或者古装电视剧相媲美了。从影片中的种种蛛丝马迹来看,似乎原作者或者是改编剧本的编剧有意让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虽然没有得到一个名份,但玛丽却无疑在亨利心中有着极特殊的地位,或者说玛丽才是亨利的“最爱”。影片中亨利八世“勾引”玛丽时曾说他之所以选中她是因为他们很像,“一直活在哥哥/姐姐阴影之下”这番中国式小言的说辞让玛丽动容了,于是不需要更多的言语,“找到了灵魂知己”的两个人就“各怀目的”的OOXX了。影片显然将亨利对玛丽的所谓“感情”定义为“同病相怜”的“知音”之情,接着又由怜惜生出无数的爱恋。除了这一番不与他人道的“知己”之言外,亨利在面对安妮时曾说过玛丽“has power on me”;当安妮被亨利强暴后曾问玛丽亨利当年是怎样对她,不明就里的玛丽的回答是“很温柔”;在安妮为了生下一个亨利盼望的儿子而濒于崩溃的那场戏里,玛丽的眼中有震惊但更多的是怜悯。如果这些都仍不够说明问题,那就看看影片最后安妮被送上断头台时亨利给玛丽的信吧。如果按照中国式小言的演绎往下推导,完全可以搞一个“番外”出来,大意是一个帝王为了保护自己内心“真正”爱惜并怜惜过的那个女人远离宫闱的勾心斗角、远离政治的阴谋算计和一个家族日后被扳倒的波及,为了守护自己内心的最后一份纯洁,最后选择了“放手”,默默守望着这个女人带着他的孩子在另一个虽无权势但全心爱着她的男子的照料下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而那个野心勃勃的妹妹自然就成了“成全”这段伟大的旷古爱情所必需的牺牲品。
事实上,正史也好,野史也罢,玛丽·博林这个女人绝不像斯嘉丽·约翰逊演绎的那样如羔羊般单纯无辜,“伟大”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亨利八世的政绩,却绝对用不到他的“爱情”上。作为英国史上结婚次数最多的(同时也是离婚次数最多的)国王,亨利八世的骄奢淫欲不逊于任何一个以“放荡滥情”著称的国王。关于他的私生子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二子一女,分别为玛丽·博林和伊丽莎白·伯伦特所生,后者所生的儿子是唯一被亨利八世承认的私生子,可惜没养大就夭折了,值得一提的是安妮·博林被送上断头台的罪证之一就是毒杀这个孩子。亨利八世拼了六个老婆以及无数个有记载和无记载的情人,最后才得到了一个希望中的合法的儿子,可惜这个儿子还是个先天衰弱型的。按照现代医学观点来看,这除了受当时的医疗条件的影响,恐怕与亨利八世的纵欲过度也脱不了关系。西方历史界的观点之一是,亨利八世死亡的原因是梅毒,不过这就像说顺治帝是崩于天花一样,只能是信者信之疑者疑之,归于宫廷艳史卷宗中的“疑案”类。
说亨利有“活在哥哥阴影下”的心理阴影倒是有可能,毕竟按照英国当时的继承法,亨利的哥哥亚瑟才是其父亨利七世的第一继承人,虽然亚瑟算是“短命”的了,但对于野心勃勃的亨利来说,可能也许除了在亨利出生之前亚瑟就夭折掉之外,在亨利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亚瑟多活一秒钟都足以称得上是“老不死”了。关于亨利的“亚瑟阴影”但凡看过点历史小说的人多少都能类推得出来一些,但所谓的玛丽“活在姐姐阴影之下”在历史上是绝对没有成立的根据的。换言之,两个人所谓的同病相怜相惜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据西方历史学者的考证,玛丽不但是安妮的姐姐,而且还是博林家三个孩子中最年长的一个。在那个推崇身份偏坦美貌的时代,同样是博林家的女孩,同为伊丽莎白·霍华德郡主的女儿,安妮与玛丽在出身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在“美貌”上,玛丽·博林无论是在英国宫廷还是在她以宫廷女官的身份生活过的法国宫廷,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夺目”的。相反的,无论是从历史记载还是从流传下的画像上看,安妮·博林的相貌只能算得上“能看”,如果非要给她加个什么形容词,恐怕也只能在所谓的“气质”上做做文章给个安慰了。这样的玛丽,不给成长中的安妮留下阴影就是万幸了。
就像所有生于宫廷中的“红颜”一样,这个玛丽·博林生来就是做“祸水”的,即使做不到中国古代那些出名祸水那样“倾国”-“倾覆国家”,也做不到西方古代那位“倾城”海伦那样倾覆特洛伊城,但多少也兴风做浪了一番。单凭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的那句“第一荡妇”的评语,就不难想像她当初在法国宫廷的女官生活是何其多姿多采。西方的历史学家们相信,玛丽被家人召回英国的原因是因为她在法国宫廷惹出了丑闻,不过根据她回英国之后的表现,我们也可以这样推断-她野心勃勃的父亲和舅舅正是因为看到了她兴风作浪的能力,于是将她作为维持家族荣华的法码押到了亨利八世的床上。玛丽的确是不负众望得着实令亨利八世为她痴迷了一阵子,不然也不可能有机会一连给人家生了两个私生子。但是私生子毕竟是私生子,根据英国当时的法律,私生子是没有任何继承权的,何况涉及王室丑闻。亨利八世“默许”将这两个孩子挂到凯利(玛丽当时的丈夫)名下,这无疑等于完全彻底得否认了这两个孩子的继承之路。
与中国宫廷常见的“麻雀变凤凰”的桥段不同,在西方宫廷的“一夫一妻”制度下王室婚姻是完全的政治产物,“灰姑娘”只能是童话。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女人对政治的了解程度和干涉程度都绝对不是泛泛的。退一步说,即使一个女人本身不了解政治,她的婚姻也一定不会不关乎政治。在“女人政治”上,野心勃勃的博林家族显然上了双保险。在法国搞援交的玛丽被召回了英国“报效”国王,本来在荷兰接受教育的安妮也没闲着,马上进了法国宫廷跟在王后身边做女官。早期受到的良好教育和法国相对开放的风气使得安妮在法国王宫里混得风声水起。皇后女侍的生活教会了她做一个上流社会的女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礼仪言谈、化妆打扮、诗歌舞蹈、勾心斗角争宠,高级翻译的“工作经历”也潜移默化得培养了她的政治家素质-审时度势、运筹围幄、心狠手辣,没准还有阴谋和投毒(毒杀亨利八世的私生子的指控也未必是空穴来风)。当安妮被接回英国时,她已经具备了作为博林家政治筹码的能力。这些在电影上则被完全弱化了。
亨利八世的宗教政治改革在西方历史上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王权与神权之间的矛盾虽然已经存在了百年,但如此赤裸裸的宣战和决裂还是第一次。值得推敲的是,与罗马天主教廷决裂前,亨利八世还曾因积极“反对马丁路德金,拥护罗马教廷”而被教皇亲封为“信仰的守护者”。在他率领英国脱离出罗马教廷之后,罗马教廷自然不会再承认这一封号,但在亨利八世的授意下,国会仍然通过法案保留了这一封号,亨利的这种自大自负对罗马教廷来说又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蔑视”。国会决定保留这一封号时不会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由此可见当时国会中的多数力量对神权与王权的统一还是支持的,对罗马教廷的态度即使不像他们的主上一样决绝,但至少也不复最初的恭敬了。这也是为什么说英国圣公会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这个“上”不只是指国王,而是泛指当时的当权贵族。
亨利八世为了满足自身对集权的渴望而敢于冒天下大不违与罗马教廷决裂,这样的君主自然不可能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从他对他的历任妻子的态度上看来,所谓“美人”对他来说更像是满足肉欲和生育继承人的机器。为了堂堂正正地迎娶安妮而必须同没有感情的第一任妻子离婚,为了离婚就必须同天主教决裂(天主教不允许离婚,而且亨利的第一任妻子所代表的西班牙王室则是拥护天主教的支柱力量),这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只能存在于言情小说之中。事实上,安妮只是个离婚的借口,以亨利八世对权力的渴求程度来看,即使没有安妮,这个婚早晚也是一定要离的。我相信安妮自己也是明白自己作为一枚棋子在这场宗教政治变革中的作用的,即使不是主动圈入其中至少也绝对不是被动顺应形势。安妮是个有野心的人,这一点从她对亨利屡次求爱的拒绝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与其说是“欲擒故纵”的伎俩,倒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戴着“风花雪月”面具的政治博弈。
一场沸沸扬扬的离婚事件之后,声名狼藉的安妮坐上了皇后的宝座,政治上各派力量的消长也有所变化,但对亨利八世而言,这不过是一个生育工具对另一个生育工具的取代,一套仆从班子对另一套仆从班子的取代罢了,看似多赢的结局实际的赢家只有一个。“英格兰教会之首”亨利八世一手握紧王权,一手抓牢神权,借一场自家后院是非,实现了一个君主的最高权威。
亨利八世其人,似乎就是为了权势、为了王座而生的,这就使人不由得想起另一个东方的帝王-汉武大帝。这两个君主,不仅在对集权的渴望和追求手段上无比相似,对女人的“狠绝”程度也不相上下。刘彻的老婆里,最出名的那四个里,阿娇对他的登基起了决定作用却下场凄凉,卫子夫陪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却被诬谋逆险些死无葬身之地, 李夫人蒙宠至深可惜福薄寿短芳年早逝,勾弋夫人生了太子于是被“深谋远虑”的武帝赐死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沟壑,对比亨利八世的六个老婆,我们只能说帝王的薄幸和野心到哪儿都是一样,帝王女人的命运没有最惨只有更惨。电影里的故事只是亨利八世婚姻中的一段,把电影放到一边,翻开历史的扉页,亨利八世的妻子们各自的命运到底如何呢?
2、“最是无情帝王家”-亨利与安妮
亨利八世的第一个妻子是接收的哥哥亚瑟的遗孀-西班牙的凯瑟琳·阿拉贡公主,这是一桩纯政治婚姻,完全是为了稳固英国与西班牙的关系,取得天主教神权最大的支持。订婚那年,亨利八世12岁,阿拉贡公主18岁,六年之后成年的亨利八世正式同阿拉贡公主凯瑟琳结为夫妻。这两个人在之后的相处中有没有产生过爱情说不准,但根据后来亨利八世对这位妻子的态度来看,他应该只是将她看作是巩固王权和生育继承人的工具的,当这位丧失了生育价值的皇后背后的神权力量成了亨利手中王权的障碍时,她被毫不留情地踢走了。为了离婚亨利八世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可笑的是说起这个离婚的理由时,他甚至还颇为难得的不知从何处借了一次“良知”,搬出《圣经》中兄弟通妻的罪孽来,号称痛心疾首日夜忏悔,整个一只迷途羔羊渴求回归正道的样子。可惜即使他的说辞和演技再好,人们都不会忘记此君早年曾洋洋散散写出过令教皇赞赏有加的反马丁·路德·金的宗教檄文,这样一个宗教博学家会不知道《圣经》中提到的罪孽?
最后亨利八世还是得偿所愿得同阿拉贡公主离了婚,他们从前的婚姻被视为非法和无效的,他们的女儿玛丽沦为“私生子”,被剥夺了“公主”头衔的她,失去得不只是王位和财产的继承权,更是作为当时欧洲大陆最高贵的两支血统的传承人的骄傲。血液的力量有时伟大得诡异,这位在生父的厌恶和继母的折磨下长大的少女并没有辜负她两支伟大血统中著名的“疯狂”和“暴虐”的因子,在她成为“玛丽女王”独掌政权之后,她所发动的著名的宗教虐杀为近代天主教的血腥史添上“神来一笔”。也是因为这场浩劫似的虐杀,她得到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名号“血腥玛丽”,为西方酒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公主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中都表现出一名真正的骄傲的公主所应有的“节操”-她曾于贫困中无比悲愤得表示过,自己“可以接受”任何赏赐的财物,却永远“不能接受”不将她称为公主的信件,果然是“贫困不能移”-_-#。
玛丽成为女王以后最恨的人就是她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这个红发的丫头正是安妮·博林与亨利八世的女儿-后来的“黄金之路”的引领者-伟大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安妮·博林和亨利八世的共同努力下,前皇后阿拉贡公主凯瑟琳被扳倒,神权与王权合二为一。这对玛丽的直接影响是,她由被女仆们服侍的公主变成服侍“公主”伊丽莎白的女仆。安妮·博林并不是个肤浅的女人,她对玛丽的忌恨并不是后院里争风吃醋那样简单,而是有着复杂的政治原因。玛丽背后的西班牙王室力量(16世纪被称为“西班牙时代”,可见西班牙在当时的强盛)、玛丽与天主教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贵族们对玛丽的拥护、玛丽身为亨利八世长女在政治角力中随时可能死灰复燃的继承权…等等等等,无论是安妮·博林还是她身后的政治顾问团队,都不得不顾忌到这些。由此可见,安妮·博林在被处死时的另一罪名-企图毒杀玛丽,也并不是捕风捉影那么简单。总之,安妮·博林二十几条罪行中,但凡与她害人有关的我都觉得是有可信度的,只是通奸乱伦、通敌叛国等就另当别论了。
亨利八世对安妮应该是曾有过迷恋的,这种迷恋应该不只是源于她的多才多艺和优雅时尚,更多的可能还是亨利八世对安妮的智慧及其可能为他带来的政治支持有关。这一对被阿拉贡公主称为最卑鄙无耻的男人和女人的夫妻,在亨利八世集中王权的早期曾有过一段“琴瑟和谐”的美好时光,当然这其中也许也与安妮肚子里那个当时被亨利寄予很高希望的“儿子”不无关系。当安妮生下这个一直被认为是“儿子”的“女儿”之后,亨利八世对这个女人的热情渐渐熄灭了。
在同时代的女人中,安妮绝对是智慧的,就连法国皇帝弗朗西斯一世都对她赞不绝口,在英法关系的修好中,她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对自身智慧和价值的认知也许让她过分高估了自己身为女人在亨利八世这个绝对男权主义者心中的“作用”。共过政治风雨的两个人也许曾经许下过无数美好的誓言,也许曾经真的在彼此的眼中看到过对方的灵魂,但这些毕竟只是“曾经”。亨利八世不是那种需要灵魂伴侣的男人,他需要得只是可以满足他不同阶段需要的工具。
坐上皇后宝座的安妮·博林在亨利八世眼中,只剩下一个“功用”-生下男性皇位继承人。亨利八世骨子里是个独断专行唯我独尊的人,其实这也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君主们的通病,如果说安妮·博林对亨利八世私生活的管制让他对这个女人心生厌烦的话,那么她的屡屡干政则是对他的底线不折不扣的挑战。积怨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要爆发,尤其是当那个“憋气”的人是手握空绝对权力连当时最霸道的“神权”都不放在眼里的君主时。亨利八世的所有隐忍终于在安妮的一次流产后被打破了,安妮的罪名很多,投毒、谋逆、通奸、乱伦、叛国,条条致死。宫闱生活本来就是淫乱的,西方的宫廷更是滋生各种不伦之恋的温床。尼禄的故事家喻世晓,查理九世兄妹之间的通奸乱伦在无数西方作家的笔下简直就是“宫廷血腥浪漫”的代言。历史虽然已不可考,但即使安妮真的有什么所谓的情人(在嫁亨利八世前她本来就是有婚约的),也并不让人感到惊讶,国王和王后各玩各的本就是西方宫廷里的一条潜规则。至于说安妮和她的哥哥之间有没有奸情,也并没有什么太省得考究的,对于亨利八世来说,重要的是除掉一切影响绝对王权的阻碍,比如不能生下继承人的安妮·博林,比如政治影响在欧洲大陆盘枝错结的博林家族。往事以成历史,这桩千古疑案也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粒尘埃罢了。
据说安妮·博林在临刑前非常镇静,甚至还笑了出来,这一幕曾被后世的以简·奥斯汀为代表的安妮粉丝们推崇至深-不愧是伟大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生母,面临死亡都如此镇定从容,这才是真正勇敢坚强伟大的女性!在我看来,安妮的表现不过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言-“哀莫大于心死”,对安妮这样一个女人来说,这里的心死自然不单单是对所谓爱情的心死,事实上我甚至不认为她对亨利八世的爱情会比亨利对她的那可怜的一点点稍纵即逝的爱情多出多少来,她的心死更多的是对自己终于失去了一切权力的认知。对于一个生活在权力中心的人来说,她自然明白当权力尽失时自己会有怎样的命运。面对这样一个已知的命运,也许她唯一能做的就只剩一个“从容”了吧,只有这样,她的聪慧、坚强和骄傲才可以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这一点,是真正的“贵族”的认知。我曾在关押过法国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东奈特的监狱里一字一句地通读她的生平和狱中生活,有一句话是令我至今难忘的,大意是“她在监狱生活中的表现保住了一个贵族最后的尊严和体面”。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有时我想,这实在是说给那些真正的贵族们的。
3、简·塞穆-绝情君王的“唯一爱情”
凯瑟琳·阿拉贡和安妮·博林的前车之鉴并不能阻止上流社会的女人们跳上亨利八世龙床的迫切渴望。在安妮·博林“光荣”得成为西方历史上第一个被送上断头台的皇后的11天之后,安妮的侍女简·塞穆也“幸运”得成为亨利八世的第三位王后。
也许是前两位皇后的“博学多才”让亨利八世对“聪明的女人”着实伤透了脑筋,这次他选择的这个女人是个颇为符合东方程朱理学“德言容工”标准的女人。从有据可考的历史上看,这个字母不识一个、整天忙于纺织刺绣的简·塞穆应该是个称得上“温柔贤惠”的女人。对自己的丈夫,她小心翼翼、体贴入微;对前两位皇后留下的孩子,她和言悦色、关怀到位;对宫中的事务,她尽职尽责、规矩守礼。前面说了,安妮对时尚的敏感即使在法国都是出名的,她在世的那几年,英国宫廷的服饰曾发生过称得上“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安妮死后,简·塞穆谨遵丈夫的圣谕,明令禁止“安妮风格”在宫中的出现,她自己自然是首当其冲以身作责,行“保守”之能事。结合简·塞穆保守的性格来看,所谓她在做安妮侍女时无论亨利八世怎样威逼利诱都拒绝成为他的情妇的说法应该是有可能的,对比安妮·博里怀着亨利八世的孩子登上王后宝座的往事,这倒是结结实实地打了当年也是“严辞拒绝”亨利八世求欢的安妮·博里一个嘴巴。
浪漫主义者总是相信亨利八世对简·塞穆的感情是“特殊”的,这位绝情寡义的君主曾亲口称她为自己“一生最爱的女人”。我却更愿意相信,亨利八世对简·塞穆的“最爱”中最重要的主观原因是她为这位盼子成痴的君主生下了一生唯一的一个名正言顺的儿子,而最重要的客观原因则是她死的时机恰当。
简·塞穆是个无论生死都应得上一个“巧”字的女人,这个“巧”,应该就是所谓的“幸运”。简·塞穆不漂亮也不博学,在她做凯瑟琳王后侍女的年月里,亨利八世眼睛里看到得只有玛丽·博林这样美丽的女人和安妮·博林这样智慧的女人。安妮·博林的智慧和强势让亨利八世对女人的所谓“聪明”深恶痛疾,这时仍留在宫中做侍女的简·塞穆碰巧走入他的眼中,也许一开始只是想变个口味,没想到一来二去的,这位伟大的君主在对比中认识到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对男人的重要。他需要的妻子不再是像凯瑟琳或安妮这样“心中有沟壑”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心太杂,难以驭驾,他需要得只是一个以他为天的全心全意顺从他的女人。至于美貌,他的情妇们完全可以满足他肉欲的追求。
亨利八世的心思变化让简·塞穆捡了个大便宜。但是毕竟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如果说简·塞穆是个完完全全的被天上的馅饼砸中的傻大姐自然也没人信。这个跟随过两位王后的侍女在心思上不可能单纯如稚童,作为安妮的贴身侍女,她在举证安妮罪行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身为女人,所谓的“大智慧”和“小智慧”有时是很难界定的。安妮一生弄权,结果被自己的男人推上风口浪尖担了一世骂名,一生心血就换来得是盆盆脏水条条污蔑和丈夫的一个“杀”字。像简·塞穆这样的小女人,即使玩弄心机也都只是些小聪明小阴谋,绝对上升不到安妮这种涉入到王权和国际政治的程度。可是偏偏是这样一个女人,取代了安妮,成了薄情君主至少是口中的“唯一”。究竟谁是“大智慧”谁是“小智慧”,究竟怎样才算“大智慧”怎样才算“小智慧”,百年来太多的女人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惑,即使到了号称“男女平等”的今天,问题的答案依然捏在男人的手中。
简·塞穆这个女人似乎就是为了给亨利八世留下个儿子而生的,生下了儿子她在这个世间的使命也就终结了。有人感叹她的福薄命苦,我却觉得这其实是她的幸运。死在亨利对她由爱(虽然不知那爱有几分)生厌之前,死在被亨利八世日后难保哪个“心血来潮”的折磨之前,以死亡为代价在他心中留下一份美好,换取家族的平安富贵,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4、江山与美人-亨利八世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之“爱”
简·塞穆死后亨利似乎着实“悲伤”了一阵子,这悲伤虽然影响到他找皇后,但似乎没没有影响到他找情妇。反正儿子都有了,估计滥情的亨利八世也乐得做个黄金单身汉。简·塞穆去世两年之后,迫于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结盟的形势,亨利终于为自己选了人生中的第四位王后-德意志的安妮公主。
同他娶第一位公主一样,这依旧是场政治婚姻。马丁路德金在德国的宗教改革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其影响却是深刻的,它成了日渐强大的德意志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的催化剂。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结盟使天主教的气焰再度高涨,这对那些与罗马教廷背道而驰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个“利空”消息。英德结盟是形势使然,而联姻则是结盟的最佳手段。这时,政治理论界已经出现了可以定义亨利八世的这次婚姻的专业术语-马基雅维利主义。无论谁也忘不了亨利八世曾在罗马教廷麾下旗帜鲜明声讨过马丁路德金,之后为了王权背弃了罗马教廷,接着他却又娶了信奉“新教”的德国公主,而这个“新教”正是马丁路德金在德国改革所建。“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倘不是马基雅维利早死了几年,恐怕亨利八世此举很难不被他写入文章中充当最佳案例。
虽然皇室婚姻从很大程度上说都是政治交易,但是遇到亨利八世这样前科累累的主儿,嫁他的公主估计在出嫁前就已经做好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准备。较之亨利八世的前几位妻子来说,这位安妮公主应该是最有女人智慧的,她背后无疑有一支16世纪最为优秀的危机公关团队。借着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同盟关系的破裂的契机(这样英德同盟便显得可有可无了),在危机公关团队的指点下,安妮公主于成婚六个月后成功地同亨利八世协议离婚。摘除了王后的后冠意味着摆脱了死亡的阴影,她拿着亨利八世所给予的丰厚的养老金过完了自己的后半生。比起亨利八世的前几位以及马上就要到来的以后那位王后来,安妮公主的结局称得上是最好的了。
同安妮离婚后,亨利八世再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迎娶了他的第五位王后-前皇后安妮公主的女侍凯瑟琳·霍华德。向前追溯的话,我们不难发现,亨利八世似乎对王后身边的侍女们有着特殊的爱好。玛丽和安妮这对博林家的姐妹花都是从王后侍女开始做起,最后成了亨利八世的枕边人;而第三任王后简·塞穆则服侍过亨利八世的前两位王后。这也不能一味“误会”亨利八世,说他专喜欢做那只吃窝边草的兔子,国王与侍女就像导演与演员,后宫潜规则而已。
同前几位王后相比,这位凯瑟琳·霍华德出身高不过两位公主,才华比不上安妮·博林,德行更是不及简·塞穆,她吸引亨利八世的地方简单而直接,那就是美貌。凯瑟琳·霍华德嫁给亨利八世所掀起的轩然大波比起当初的安妮·博林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她首先惹来非议的是她嫁亨利八世前的一段刻意隐瞒的婚姻,这为她引来了“重婚罪”的控诉。但是色欲熏心的亨利八世为了抱得美人归,非常大方得“宽恕”了她的这一罪状。就像前几次婚姻的角力一样,在亨利八世的一意孤行下,凯瑟琳·霍华德终于被拉上了王后的宝座。无论嫁给亨利八世是为了财富、地位还是权势,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凯瑟琳·霍华德对亨利八世绝对没有“爱情”。亨利八世阴冷如蛇,猜疑如狐,狠绝如狼,丑胖如猪,试问一个心智健全的年轻貌美的女人如何对这样的男人心生爱恋?嫁给亨利八世时,凯瑟琳霍华德还不到20岁,而亨利八世却已经是个五旬老翁了,典型的“一树梨花压海棠”。老夫少妻的婚姻中最常见的就是“出轨”,尽管亨利八世将凯瑟琳·霍华德盯得很紧,该来的躲不过,绿帽子仍然从天而降,不偏不正落在了他的头上。如果这只是寻常夫妻,那亨利八世大可以要求离婚并且有权拒绝支付赡养费,或者再“任性”一点,以牙还牙地送凯瑟琳·霍华德双绿鞋子,但是这是野兽国王同美女王后的“成人版爱情童话”,注定要充满血腥,离开了血腥便没有了“浪漫”。于是,国王的猪头上依旧戴着那顶无形的绿帽子,而凯瑟琳·霍华德那颗美丽脑袋上却再也戴不了任何的帽子了,无论什么颜色。
从某个角度来说,凯瑟琳·霍华德推动了英国法制的“完善”。在她死后,亨利八世修改了国家法律,将王后“通奸”以叛国论处。可惜的是亨利八世还没有亲身实践新法律就去向上帝述职了,而他的第六任也是最后一任王后凯瑟琳·帕尔则在他死后毫不犹豫得风光再嫁了。真是活到最后的活得最好啊!巴尔扎克的老爹咬着牙挺到最后,终于拿到了集体养老保险的全部收益;帕尔王后活到最后,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下一个春天。这位王后与亨利可谓是“绝配”,在嫁给亨利八世之前她就已经结过了两次婚,这放在当时的任何一个贵族女性身上都可以称得上是“惊世骇俗”了。估计这两个人很有可能是因为对婚姻问题有着难得的共识而走到一起的。
算上与亨利八世的婚姻,凯瑟琳·帕尔一生共结了四次婚,第四次婚姻的对象叫托马斯·塞穆,他是亨利八世第三任王后简·塞穆的哥哥。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真让人擦一把汗,不知道这几位泉下重逢时该怎样相互称呼。不过不要以为这样混乱的关系到这里就打住了,王室的八卦永远比电视剧要精彩得多。
5、蛇足-嫁给英格兰的“处女”女王
托马斯塞穆既然敢于接收国王的遗孀,他就绝对不是省油的灯。这位无论在辈份还是年龄上都够得上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叔舅辈的美男子大叔,不知是受“恋童癖”的驱动还是出于政治投机,居然堂而皇之地追求过少女时代的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一世不愧是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的女儿,无论在对权力的渴望还是对情人的狠绝上都比她的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当上女王后居然把这件宫廷丑闻放到了明面上,以“对女王不敬”之罪结束了托马斯·塞穆的富贵生涯,这实在让那些等着揪她小辫子的政敌们大跌眼镜。伊丽莎白与她的这位名义上的舅舅之间到底有没有过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这就只有当事人最清楚了。
在前世后世的人们歌颂或赞叹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领导英国真正走上“黄金之路”的政绩时,在以YY为主业的小说家们争先恐后地替伊丽莎白一世悼念被她处死的初恋托马斯·塞穆并为之编织了一个又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时,在政治家史学家们过份理智地“分析”号称嫁给了英格兰的“处女”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终身不婚的最大原因是不愿有个丈夫来分享权利时,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过亨利八世那五段婚姻在一个名叫伊丽莎白的女孩的心底所刻下的伤痕呢?不知是谁说过,伤得越沉,藏得就越好,也越不容易愈合。
亨利八世的六段婚姻共留下二女一子三个孩子,每一个都继承了他的狠绝冷酷。在之后近二十年里,这些孩子们为争权夺利机关算尽,以种种残酷的手段向他们在棺材里的父亲证明着都铎传人的“优秀”。
纳塔丽·波曼的表演就像一个任性的女孩,而非有野心的女人。
最惊悚的是突然看到马脸……Benedict Cumberbatch
什么样的女孩匹配什么样的爱情,人不善良到最后就会变得可悲。精虫上脑的男人最无耻,嫉妒心泛滥的女人最可恨。此片刨除脱离历史外,是女人的一本爱情教科书。
Natalie Portman不是胸没有谁大,是她根本没胸
这部电影说明了一个真理,做人不能太贪心。傻人有傻福吧。
得感谢这导演,请来了我心目中的一二号女神。
还可以,两个波林的形象都好平面啊,没有太出彩的地方,缺爷和dexter两只炮灰比较养眼,但明显缺爷演技牛多了,dex和在one day里毫无区别⋯⋯
三年下了三次最终在第三次完整的看完了,配乐服装用光剧情挑不出一点不喜欢,可以多加星么,初婚分别得约翰逊和康伯巴奇看得揪心,波曼遭暴痛哭一下又看到了小Mathilda,立后霸气,斩首剑的回音
“小三很强势,小三修正果,小三生的闺女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英格兰整整45年,直到今天,大英帝国钞票上老老实实印着小三闺女的头像。做三做到如此地步,就算掉脑袋也值得了。 ”ps打酱油的人真的太多了
历史剧?无历史性。宫廷剧?无阴谋论。
一部1/4时间都在分娩或者流产的电影。
原本是冲着娜塔莉和斯嘉丽去看的,看了一会儿惊异地发现了Jim Sturgess,再看了一会儿又发现了BC,再后来还发现了小雀斑,暂停了一下刷豆瓣剧照还发现了加菲……宫廷戏里的建国大业啊,墙头们跑得还都是龙套。 然后我就再也不能淡定地专注于情节了……事实上情节也的确没什么看点……
英国摄影果然很注意自然光线得运用及前景
Henry VIII, 英国国王,真是个只会用下半身思考的蠢货啊!
Natalie Portman的胸没有Scarlett Johansson大。。。
又一出宫廷美人心计大戏!还是两位女神级女主出演,彪英音各种让我出戏。波特曼演毒妇斯嘉丽演傻妞好不习惯!艾瑞克巴纳帅气国王昏倒了!还有BC Sherlock大马脸!《一天》的男主吉姆·斯特吉斯大萌货卖萌!还有《和玛丽莲的一周》里那个雀斑男Eddie!还有Andrew加菲大萌!各种英国人彩蛋!
王室流产史。
娜塔丽•波特曼真演不好搞阴谋的女人
最爱两位女主~配乐也不错~歪了的历史正好借此机会补正
服装人物都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