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这部影片放到了2022.12.31看,看完这部影片,时间跳到了2023.01.01 00:05。 在翻译预告片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注定是一部悲伤的电影,但今晚看完之后才发现,自己与这部影片多么相似,只不过我不是"léo"而是"Rémi"。我能切实地感受到Rémi的痛楚,也能理解léo的行为,但我就是真的非常非常痛苦,然后无能为力。 我摸着左臂上密密麻麻的刀疤,庆幸自己是"胆小"的,没有"勇气"用力一划,不然,我的父母与朋友该陷入怎样的自责与痛苦之中。即便如此,我还是丢掉了许多东西,丢掉了对他人的信任,丢掉了许多真心待我的朋友,也丢掉了对未来的期许,但我似乎已然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说回电影,总的来说,在剧情上的确是稍稍欠缺了些,但是这部电影也很好地向我们传达了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存在着一定的错误认知,特别是在青少年这种敏感群体之中。导演的拍摄手法和镜头语言很棒!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大量近距离的镜头,将微表情微动作捕捉得很到位,各种象征意义的镜头也都能很好地传达给观众,比如天气、风声、花田等,观感非常强,无不体现出导演的细致。青少年的情感是复杂敏感的,情绪的变化是迅速且饱满的,这些也都通过演员感染到了观众。
很感谢在2022年结束之际遇见这样一部电影,真的很开心!
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是塑造一个人最重要的时间段,电影的主人公Leo和Remi两人一起长大,一起共度了十来年的时光,两人感情深厚,互相是对方生命里最鲜艳快乐的一大部分。 在电影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Leo更为开朗但十分在乎外界的眼光,Remi更为内敛但只在乎身边的人想法。在遭到同学“你们是不是情侣”的问题和言语霸凌的时候,两个人都在场,但两个人之后的反应截然不同。Remi依旧在草地上习惯性地枕在Leo身上,而当Leo假装躲开时他依旧很自然地把身体靠上去,但Leo此时想着他要融入其他同学,他不要被别人误会。所以他去学冰球,他去成为绝对不会被认为是“娘炮”的小团体中的一员,而在学校疏远了Remi。回到家后,他俩依旧是好朋友的关系依旧无话不谈,但Leo却不再和Remi同床了,这是一个荷尔蒙意识的萌发,Leo在朋友的概念中第一次融进了性别。 在浴室那段我认为是为后面Remi自杀埋下了伏笔,电影中妈妈不让他把门锁住这一信息可以看出Remi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是这么被要求的,我猜测会不会是因为妈妈她深知儿子的性格内向有可能会发生这类的事以及她在医院上班了解过很多青少年自杀的事件,所以她对儿子把门紧锁有很强的不安感。 说到这,电影在Remi死前和死后拍摄Leo的镜头有很大的不同,我很喜欢这种风格。Remi死前Leo跟他人一起玩的时候镜头永远是全景的,Leo永远是在边上的,而他的眼神里总有中心不在焉的感觉。而之后拍摄视角就变成了以Leo为中心,好似他更投入自己的生活了。前面的拍摄方法一是突显出了Leo的不自然感,二是这个角度也是Remi在观察他的视角,Remi跟同学聊天时是不是也经常把目光投向Leo?之后以Leo为中心的视角更多是表现出他只能心无旁骛地在这里继续生活下去,继续向前走,走出Remi的死。 但就如开头所说,他们已经习惯于对方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论Leo有多努力地表现出他很好,他可以继续好好地生活下去,但总是时不时地会有回忆跳出来刺他一下,他无法控制。他只能在大家都 move on的每一刻中去假装若无其事,最后在自己受伤时流下眼泪。 另外在Remi死前和死后的镜头中,Leo都有帮着家里干农活的片段,个人认为前者是在逃避Remi减少和他的相处时间,然后顺便锻炼体力显得阳刚点。而后者是成长,是经历过变故后的成熟。 这个影片从Remi死后,我就时不时在擦眼泪。情绪的传达,人物的心境变化都很好地传达给了观众。在最后Leo和Remi妈妈的那部分,真是很感人,Remi妈妈其实也是看着Leo长大的,她和Leo关系也很好,Leo最后对她坦白了心声但又被她赶下车时,Leo有相当一部分的程度的伤心是因为她的态度,他在后面举起棍子与其说是想保护自己不如说他是觉得他应当被Remi母亲打一顿,他想获得她的原谅。他对Remi的感情,对Remi母亲的愧疚和对以前他们相处那么融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感到难过。在母亲视角来看也是如此,她如何原谅Leo,在知道了自己儿子的死和死前那痛苦的日子的直接原因是这个孩子,她怎么面对跟儿子一起长大的也是她从小看到大的孩子。所以她们一家选择搬走了,Leo身上承载着Remi快乐的回忆也装满了Remi死前的悲郁。她无法面对。 在片尾,Leo穿过花海回头望的那一瞬间,不知他是否已经认清,这段戛然而止的青春将会伴随他的终生。
唯一一部在戛纳看了两部的片子,第一次因为看了一天下来太累前半部分打盹了,觉得结尾好明亮,明亮的刺眼睛,不真实,于是我又一次走进了影院,
看《close》时候阶梯上坐了三个少年,他们是最后进来的没有找到好位置,影院空调吹的他们很冷,中间女孩可爱地把毯子裹在自己和旁边女孩身上,最左边的男孩和中间女孩有点轻微的肢体语言,少年间的坦荡直率。中途他们因为累了就躺在阶梯上 左边的男孩把手放在阶梯上给另外两个女孩靠着,我把我的包借给他们垫着,她们小声说着Merci 。结尾的时候,一个女孩看哭了,男孩把女孩搂过来在肩上女孩一边抽泣一边笑,
出来影厅正好看到close获奖的消息,我甚至觉得也许是这三个少年间的close让这部电影更加美好,我希望他们也能在草地上在阳关下奔跑,不知疲惫,
我一点不在乎close是定义的什么关系,那似乎是成年人的目光,很开心在戛纳最后一天看到两个小孩间真实的疼痛和爱,那是像钻石一样闪闪发亮又易碎的东西,他们的心脏也需要保护,
感谢电影让我多爱人类一点,
1、親密(Close ,2022)的事件是一段友誼因風言風語而產生的變化,而故事的重心在刻畫情感的處理。故事主角的年紀設定初中一年級,在青少年時期,在狂飆的青春時代,在自我意識與性意識逐步發展又特別敏感的階段。現在在印度,男孩間是好朋友,走路時也會牽著手;而在歐洲,這樣親密的舉動被質疑是曖昧情愫——我想起蘇古諾夫的父子迷情(Отец и сын,2003),當歐洲影評質疑這片子的亂倫情節,俄羅斯導演抗議著說那是歐洲人汙穢的想法,因為人際間的親密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這樣被閒言閒語刺激的里歐,開始有意識的和雷米保持距離,在這樣刻意疏遠下,傷害了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終於導致雷米的自殺。
2、里歐中學後開始展開他男性化的活動:運動、勞作。里歐的冰球運動和農務,一方面改變了他的外在輪廓線條,抵抗社會對他女性化的評價,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影像中,他的臉部線條越發有稜角;另一方面也有魏晉時期嵇康選擇刻苦的打鐵為業的意思在,把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感覺,內斂、集中在某種技藝、技術上,強化內在的力量。
3、里歐因冰上曲棍球競賽手腕受傷而包紮時,淚水泉湧而出,但這並非導因於肉體的疼,而是喚起了他心理層面上的苦——我想,學音樂的男孩雷米應該是割腕。
4、結尾特別的有寓意。最後的和解不僅是在醫院,而且是在產房,這意味著里歐和雷米的家人不僅傷痛得到醫治,而且還斬獲新生。於是里歐骨折痊癒,雷米一家人也搬走,也正式宣告這項打擊與事故不再糾纏於心,生活不再停滯不前,人生能繼續邁步。
2018年戛纳电影节,一部以跨性别人士为题的《女孩》震惊四座,一举夺得金摄影机最佳处女作奖,见证了一位天才导演的诞生。像卢卡斯·德霍特这种年轻导演,必定成为戛纳的重点关注和培育对象。果不其然,四年后,这位比利时导演的第二部长片《亲密》以万众期待的姿态入选戛纳竞赛单元,最终成功拿下评审团大奖。
这部新片和处女作《女孩》一样,德霍特对青少年成长时期的心理与情绪描绘得相当出色。故事围绕两个 13 岁的男孩展开,他们的关系长久以来非常亲密,但同学之间对他们的关系产生猜忌,使他们不得不分道扬镳。而当一场悲剧发生时,其中一个男孩被迫面对他为什么与他最亲密的朋友疏远。剧本将两个男孩之间的亲密行为置于男子气概盛行的社会规条之下,引出一种固化道德思维的反思:阳刚崇拜究竟给男性青春期的友谊带来多大损害。另外,也透过两人的不同命运,强烈暗示了性别认知在男性成长时期的关键性。
导演透过捕捉两位小演员的眼神与动作,在寝室里Leo望向Remi的眼睛特写,两人在课室、草地上互相依偎的场景里,完全不需要太多对白,就刻画出两人的纯洁友谊关系。而在花田里奔跑的印象派一幕,在给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之外,也暗示出两人快乐无忧的情绪。德霍特擅长用含蓄留白的方式描写情感与交代情节,比如学校出游一段,Leo发现Remi没有出席后,尽管他与其他同学有说有笑,但看得出有一种不安感如影随形跟踪着他。
而对于全片的核心悲剧,他同样用间接的手法一笔带过(透过Leo母亲的口中说出),不仅没有交代悲剧细节,更看不见主人公痛哭流涕或情绪崩溃的情形(只剩下他来到Remi窗边瞥见损坏的门框)。导演巧妙地将人物的情绪藏起来,却在表情、运动、布景、色彩中贯注了充沛的情感涌动,这种高级的刻画手法令人赞不绝口。
然而,导演这回颇有野心,并不止步于一件悲剧,据说影片改编自他的私人经历。也许他深知仅还原出他印象中的童年悲剧,剧作太过薄弱,于是在后半段放弃了细腻暧昧的方式,运用戏剧化的写法给出了一个自我救赎的答案。其实,前半段的悲剧已引起了观众对男子气概危害性的警醒,可惜的是,后半段没沿着此方向继续深入探讨,却转而追求一种在成年人看来足够自我感动的圆满结局。
这部分的处理一言难尽,都在借用或者直接致敬同乡大师导演达内兄弟:Remi的母亲扮演者艾米莉·德奎恩当年凭《罗塞塔》而拿下戛纳影后,而后半段的情节与达内的另一部名作《他人之子》太像了,父/母如何与害死自己儿子的凶手达成和解,只不过这部的焦点落在了那个“凶手”身上。最后男主角主动揭秘落车逃走的一幕也复制了达内上一部戛纳获奖片《年轻的阿迈得》的高潮情节。
尽管花去不少致敬的心思在后半段的剧本上,但是这些似曾相识的戏剧套路让人乏味,连带那些象征手法也变得反复单调(冰球运动\采摘花卉)。更重要的是,人物情绪的刻意转折难以承接上前半段的细腻流畅,令此前营造的好感荡然无存。叙事视角从一位心思细腻的青少年的心理剖析,突兀地转向一个成年人口吻的自我救赎,顿时令影片的格局下降不少。只能说这位戛纳新宠儿导演带来了半部佳作,期待他下次会有更出色的表现吧!
片名为《Close》,并且影片画幅偏窄,大量的人物特写镜头都给予一种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观者之间的“亲密感”,但电影实质内容却是在刻画Leo和Remi的疏远,Leo的自我和解的过程,明亮的画面讲述悲伤的故事,这种对比让观影带来的悲伤更进一步。影片的重心放在了儿童视角的心理活动和细节展现上,并不难懂,就是寻求共鸣。
Leo与Remi的性格与二者关系变化:
在Remi的房间和服装中,红色调为主,红色往往象征着紧张和矛盾,并且在家居中,红色很少用来作为壁纸装修。影片的这种有意设计反映了Remi内心的不安,寻求依赖以及内向。而在Leo家中,则是明亮的黄色调为主,反映出Leo的阳光外向,在后续Remi死后的情节中,Leo的房间展现明度降低,同时有些发绿,这种无生命力,灰沉则象征着Leo心中的愧疚。
这种性格上的差异意味着在这一段亲密关系中,即使二者的身份在表面上都是平等的,但实际却有很明显的主导与附属。在影片的最开始就用一场游戏的嬉闹简单阐明了两人之间的地位差异,Leo在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是发号施令的“队长”,而Remi是顺从者。在睡觉姿势中,Remi作为内的蜷缩,Leo作为外的守护。在Remi死后,Leo与哥哥睡觉场景中,Leo也是这般蜷缩姿势。
在Leo与Remi初进入中学的场景中,面对崭新的环境,Remi的很多步伐是几乎是跟着Leo的,Leo走动,他便走动,Leo停下,他便停下。其中还有一个细节,即Remi在Leo身边,有一次主动伸手想去牵Leo,但又放下了,这种行为也是对于Leo在关系中占主导的表现。
随后在讨论“情侣”这场戏,问题是面向两个人谈论的,但回答的都是主导者Leo一个人,作为附属者的Remi则是坐在一旁盯着Leo的反应。这一剧情之后,Leo有了疑虑,对二者的关系采取避嫌的方式,他在意周围人的眼光。起初是在有周围人的注目下对Remi的贴近表示拒绝,但在无其他人存在时,他们依旧关系如初。
然后“小霸凌事件之后,影片几乎全程给予Leo面部表情的特写——沉闷与不开心。这件事情在Leo的心理留下了很直接的伤害,他不再积极地与Remi玩乐,拒绝与Remi同床,与此同时,他融入另一个以Baptiste为主导的团体中,成为一个附属者,学起来自己并不真心喜欢的冰球。Remi在打闹中明确感受到了Leo的冷淡,就有了他在饭桌流泪的情节。
二者的关系逐渐疏远,以Leo不主动等待Remi为爆发点,二者发生争执。影片从旧花田的收割暗示了两人关系的彻底破裂。Leo尽管心里依旧关心着Remi,但一直没有实质上的行动。
Leo的心灵释怀:
在轮船上,一只浮在水面地水母预示着电影里即将发生的一场风暴——Remi的死亡。收到噩耗的Leo急忙赶去Remi家中。影片并没有展开Remi的死因,只给我们透露了一点信息——破碎的门把手处。
影片便进入了后半段叙事,在前半段中无论是画面还是主人公地行为都是丰富的,而在后半段的叙事中,叙事画面则出现反复场景——冰球场,花田和教室,以及非常重要的情节,Leo对Remi母亲的关注。
在冰球场上,Leo跟不上进度,屡屡受挫。在教室里,Leo听着同学们对Remi的看法而发怒,在花园里,Leo不断地繁忙,皮肤由白变黑。这种情景的单一出现,仿佛就像Leo所陷入的困顿之中,Leo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只有重复地做着单一的事件,而这种重复并不能舒缓Leo的愧疚之情。
Leo尝试进入其他的群体之中,在与Remi的关系中,Leo是一个主导者,在其他群体中,Leo则是一个附属者,他无法完全融入,情绪被主导者带动。这种主导与附属关系的转换是一种富有艺术趣味的镜像表达,同时也让Leo感受到Remi的痛苦而更加心怀愧疚。
在电影中Leo不断地关注Remi母亲,二者之间的间隙在缩小。对于Leo而言,坦白是一个释然但又需要勇气的行动。对于Remi母亲而言,她早已知道真相,一直在等待着Leo的道歉。直到Leo说出真相,Leo害怕地举起木棍自卫,但Remi母亲原谅了Leo,心结在两人拥抱中解开,影片结束。
教育议题:
影片的主角是一群刚步入中学,思想复杂多变的孩童,他们有着明显的孩童特质——心思细腻,表达方式多变,时而将感情隐匿,时而又喜怒形于色。
在这群孩童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成为了关键。但影片所展现出的悲剧之中,在每一个关键节点,正确合适的教育都缺席了。影片都并没有着重刻画,但却有意无意地提点着。
家庭教育:Remi原生家庭的问题。
Remi的原生家庭其实就有着问题,他并不是很直观地能让观者感受得到这是一个有毒的家庭,而是明明大体正常却在有的地方总觉得不适。
母亲靠在Remi的身上,嘴里笑着:“我梦想有个好儿子,和另一个好儿子,或者说,甚至比我自己的儿子还好。”“我会永远在你身边,如果你配得上的话。”
Remi表演乐器,是母亲期待的眼神和Remi不算高兴的神情交织。根据后面Leo因为同学说Remi爱好音乐而生气离开,可以推测Remi或许并不喜欢音乐,这种追求是母亲强加给他的。
在Remi洗澡的时候,母亲要求其不能锁门,根据Remi死后破碎的门把手,可以推测Remi是将自己反锁在浴室中自杀了。自杀可以说明Remi有一定的心理问题,这并不完全来源于Leo,也不大可能源于学校,最大的可能是其原生家庭。母亲知道Remi有时将自己反锁在浴室里,但她可能并不知道其缘由是意味着Remi心情不好,她的语气是命令的,说明母亲对于Remi的心理问题可能并没有察觉。
整部影片中,母亲的形象都是和蔼可亲的,观者很难见得有什么大的问题,却又能感觉出不对劲来,这其实也是大部分家庭的问题。
学校教育:孩童心理辅导的缺失
对于学校教育问题的展现最为直观的就是在Leo和Remi争执的戏码中,学校拉开了这两人后便再无下文,而为何的争执,矛盾与沟通也没有后续。在行车旅游中,Remi的缺席也并没有引起学校的重视,紧接着的就是Remi的噩耗。在Remi死后,学校开办了缅怀的课程,但这种为时已晚的补救在安抚学生心理中仍然用处甚微。
社会教育:
从电影的语境来看,故事的发生是在现代欧洲,一个思想其实比较开放多元的国度。
回顾二者关系破裂的源头,其实是有关同性恋的谈论,从女孩们对此的言行,这并不是一个羞耻的东西,她们也并没有表现出歧视的态度。但这依然导致了一段亲密友谊的破裂。反思社会教育问题,在思想并未成熟的孩童阶段,“同性恋”相关的性教育是否真的完善,“同性恋”被熟知之后,“同性友谊”却被误解的现象也是一种教育缺陷。同时随着youtube网络媒介的传播,不恰当“早熟”现象尤为明显,而对此的教育缺失则是社会的责任。
纵观影片,其实每一个要点都很小,却每一个要点都起到了关键影响,这种各方施力导致的悲剧,最后将所有的愧疚压在了Leo的身上,在某种意义上,Leo也是受害者。
最开始是被影片前半段细腻的展现深深吸引了,还在想电影最后会怎么处理两个人的发展,没有想到最后是一种生死愧疚的呈现,最后单一重复的场景尽管很照应主人公的心里状态,但于我而言,还是有些陷于困顿了,视听语言还是一绝,和前作《女孩》都有展现隐微社会问题,人物内心为主的微妙之处。
名为亲密,却是在讲疏离。更早觉醒的一方也更早接受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也更快地学会伪装,从未放下警觉扮起低沉的声线逃进男性同盟的庇护中,冰球的虚势武装和渗进骨髓的凉意让他在面对真实情感的冲撞时脆弱得不堪一击。共枕时的落日余晖和畅快奔跑的花海,是刻在心底的绚烂阴影。很多年不见这样类似《爱在暹罗》气质的片子了,但格局过于局限在导演私人情愫的回望中,也就失去了更多可能。
Remi在剧情中过早的夭折几乎毁掉了整个灵光闪现的前半段,使得后一小时完全落入了每一个节点、转折和停顿都令人疲倦和坐如针毡的窠臼里,避重就轻又隔靴搔痒。不是糟糕的电影,但这样的大奖也不需要有更多,很难再讓我們继续相信电影。
曾经孩童的我们到了某个时间点就不再有“我们”,因为都知道了避嫌,然而有的人一避便是一生。一部把我看出心绞痛的儿童电影:第一心痛的是片名“亲密”下讲述的却是疏远;第二心痛的是海报一幕现实并未发生;最心痛的是导演用最明亮的色调拍最痛彻的成长故事,面对性觉醒、校园霸凌和刻板印象等话题将减法进行到底。《亲密》,又名《委屈》。
所有敏感纤细的灵魂,痛苦总是如此迟缓、简单。真的是太庸常太小的切口,却又经由导演的调度和表演控制,处理得如此动人和丰厚。
Cannes75/ 我必须摘下口罩,否则泪水不能呼吸。比欧容更细腻,比多兰更无奈,是《伴我同行》的无声演绎。舍弃掉了所有多余的动作,用反复的场景构建莫测的心境。Close是特写,照见男孩的每一次眼神和呼吸,澄澈亦隐秘。Close是靠近,要足够仔细才能看见玫瑰少年的困顿与闪躲,青春的错愕。Close是愈合,沉舟侧畔过千帆,病树前头生万木,只留下骨头深处的哀伤,难以诉说。Close是封闭,是紧锁的房门。那么艰难,几经周转,终于松动,一句话分作三次才能说完。Close是亲密,是生命中值得不被定义的情感。非亲缘,非友谊,非爱恋,只是亲密。想起儿时睡在同一张床上的伙伴,如今散落天涯。麻烦酷儿金棕榈和影弟给我安排上!!
如果女孩之间稀松平常的亲昵举止,发生在男孩的温柔呼吸之间,那温暖和光亮将会被周遭之人和你内心的恐惧如何吞噬?友谊与眷恋在男权社会的挟持中分崩离析。你推开他,他被永远推入恐惧的柜门之中。你推走他,也把自己锁进悔恨的深渊。卢卡斯·德霍特用令人窒息的克制情节,诉说着最悲恸、赤诚的爱意。伊登·丹布林的表演如钻石般,从里维埃拉首映开始,定将炫目全世界。
我好恨也好气啊,这就是男同片总是可以出彩的原因吗,两个长得不错的小男孩在花海里奔跑这个画面大家看来就会很有张力很冲突很美丽,前青春期的充满暴力和乖张的推拉,好像落在男生身上就那么好被理解啊,一个放在女同身上会显得青春疼痛文学的故事就这么轻易地被一个因为男性角色是男性角色本身的原因消解掉了,那种生猛的沉默,石破天惊的秘密。嫉妒,,
稳妥的叙事,标识性色彩和打光,德霍特取材私人经历,真挚到不忍苛责。它的私密性,包含着丰富的公共性话题,它让人意识到阳刚崇拜对男人成长与情感的压制,让我意识到个人心理如何受到外界偏见影响。不过也因此,它叙事之稳妥反而不稳妥,故事以Remi分成的两个部分多少有些失衡,快乐不够多,偏见亦太浅,痛苦太绵长,而让它更像是导演成年后的一次自我赎救(自我感动),公共性被弱化很多。这是一部用心拍的电影,它欠缺了点理智的思考。3.5
#Cannes2022 讲真,这小男主演技不比宋康昊在broker里要好?
9.6/10 #PFF 与绝大部分友邻看法不同,从Remi的死开始影片才真正走入精彩的部分,前半段两人的情感总落入既有框架下的可类比的姿态表达,班级内的冲突与暴力也并无出彩之处,而当死亡介入,Leo就被转化为了或许是本年度银幕上最值得反复凝视的面孔与眼眸:情感的循序渐进与循回往复,并不只是自责悲痛愤怒,而是自然地流露在那个年纪独有的困惑不解,并伴随着超脱于现实的哀愁。Close不仅是亲密,也是关闭/封闭(关于抑郁/压迫和性向身份的双重暗示),更是一次完结/拐点,以Leo单独视角切入而并非双人视角实则构建了剧本的强核心:通过“缺失”来加速某种“成长” (或说“成为”) 的过程,但令人惊叹的是,在死亡之后,这层缺失并未淡化Remi的存在,而是几何倍的增强,所以只有在后半段,Leo/Remi才真正抵达心灵上的形而上的 (但则是更本质的) “亲密”。
前半段极好极丰富,后半段无处不在窠臼之中。一个没有秘密、全都写在脸上的孩子,成年人真的不是在自我感动吗?
去世的太突然,让我做不到感同身受。导致我觉得后一个小时的节奏好拖,人物一直在单方面发泄情绪,一直在回旋原地踏步,看得很痛苦。
德霍特既不是如肯洛奇那般告诉你“为何”,也不是如达内那般告诉你“何如”,它只是悬停在一种情绪后遗症中,手法还如此单调,这不就是变相的在消费情绪价值嘛。此外看片过程中时常会让我想起青涩时期的多兰,有些问题甚至都相似。@Cannes2022
3.5 对演员情绪和状态的调动太细腻出色了。前45分钟是五星级别。
激进地折断情节,让观众先于人物心碎,再依靠情绪的惯性实现“天使”的显影。想象空间寥寥,也不见对现实更具结构性的体察,当春风化雨般的拥抱出现在影片结局,才意识到曾经扑朔迷离的目光(导演有意的特写)是如此功利而轻佻。
给金棕榈吧,这么有力量。「亲密」是超越友情与爱情定义的敏感的爱,是黑管乐的轻盈却愁肠百结,哀伤散布在声音与光线里,扑面而来。散场之后在座位上哭到滚动字幕播完,少年的泪滴在花丛里。
(C)lose 😭😭😭😭😭
拍得太潦草了,冰球和种花都取了最浅表的象征意义。影片时间以一种剧作实用主义跳跃推进着。
看着Rémi最后还想哭着去打Léo的那幕 老师边拦着他边说「C'est fini. Rémi. C'est fini.」心碎死了 没有人明白这一刀两断对一颗13岁的心意味着什么
借着包扎伤口才能放声大哭 好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