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每一集都特别真实和直白,时刻都紧牵着你的情绪往前走,让人一边流泪一边无奈,一边又觉得胸口堵得慌,只好不停地点开下一集,试图寻找一些释放、期待和解答。
有孩子死在肚子里,却只能自己来剖腹,没有一个人来照顾的;有年纪轻轻就被迫切掉子宫的;有产后重病,丈夫在坐牢,亲生老父亲不管,浑身是病的老公公一个人帮着忙前忙后的……
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生育观宣传片了,何止是推荐给大家看,这应该直接拿到中学性教育课上循环播放的!
今天就分享一个小小的感受好了。
第10集,记录的是妇产科医生,博士后毛艳红生孩子的过程。
平日里她是科室的中坚力量,挺着大肚子都还在帮病人做手术,应该说学术能力和坚韧的品质是毋庸置疑的。
临产时住进医院,她痛到动弹不得,直呼自己要死了
一个劲跟丈夫、同事要求赶紧做手术把孩子剖出来
她的同事、领导用了各种方法安慰她、鼓励她,让她站一站,跟她沟通产程,或者直接开玩笑说她“不坚强”,但是可以从毛艳红的反应看出来,她已经痛到听不进任何人说话。
同事们劝说她:给你上个镇痛泵,然后试产,生为医生要做个坚持顺产的表率。氛围是很轻松的,好几个人都直接笑出了声,觉得这根本没什么。
毛艳红利用阵痛的间隙很耐心地解释自己感受到的痛跟一般的产妇不一样,她已经承受不住了,急需手术。
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说:
你是博士后,学得太多了,所以想的也多,其实没那么多事。
你平时坐太多走太少才会这样,没事没事。
毛艳红没法再解释自己的需求了。
她老公在旁边徒劳地安慰,好像吃东西能缓解痛苦似的。
同事劝毛艳红吃东西的时候,她还能尽量冷静地拒绝,老公这么一说,她直接不耐烦地甩开她的手,当时她内心应该已经烦躁到不行了:
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愿意听听我真实的需求?
护士让她站起来缓和一下,她终于情绪崩溃了,对着老公又是哀求又是发脾气地吼了一句:
终于熬到破水,同事们给她做了检查:羊水二度粪染。她之前反复吼叫的“我真的不能自己生”,总算有证据了。
终于,毛艳红得偿所愿被推进手术室,儿子平安出生。
让我最心疼的一幕来了,毛艳红被推出手术后,整个人在麻醉的作用下还半昏迷着,却第一时间跟老公解释自己为什么坚持要剖腹:
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
和去年那个痛到下跪求剖腹,得不到答复结果直接跳楼的产妇马茸茸比起来,
毛艳红其实挺幸福的。
她事业有成,丈夫看起来也是随和贴心的人,她有最专业的知识,最好的条件,同事们对她也很好。
可她却还要在哀嚎数十个小时之后才能剖腹,而顺产成了政治正确,痛苦成了天经地义,选择剖腹好像是件丢人又遗憾的事,痛不欲生之后还要向最亲近的人解释自己的无可奈何。
顺产、剖腹、无痛分娩这些医学上的问题不谈了,没生过孩子,我也不懂。我就是觉得:没有什么比你痛到想死,旁人却笑着让你坚强更可怕了。
谁都有痛苦的时候,但陷入绝境却不被理解,反而被某种力量裹挟着,一边拼命说服自己接受这种遭遇,一边还要应对外界提出的更高要求,这种感觉比痛苦本身更令人心寒。
好像更痛一点才真实,再痛一点才能进步,人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你的痛苦根本不算什么。
无视真实情绪的表达,只顾反复强调“正确”的情况很多。
比如小孩子表达能力弱、承受能力差,遇事多半会哭,但是永远都是“不许哭!把事情说清楚”。
还见过很多家长指着正在因为拼命压抑自己想哭的冲动导致猛烈抽泣的孩子的鼻尖喊“一二三”,时刻准备着当孩子没忍住哭出来的时候给他一巴掌。
问题是人真正开始大哭的时候,除了悲伤的情绪,还有一连串的生理反应是根本不受控制的。
好比喷嚏到了鼻尖,不许你打出来,打出来就给你一巴掌,这你能忍?
痛不痛,有多痛,永远只有正在承受痛苦的人才知道,不需要你感同身受,只是在我痛的时候,能不能有一些同理心,不要否定我的情绪,让我的痛苦有个出口,不要再笑着让我坚强,我哭完骂完再坚强可还行?
从一进武大医学部的大门起,就听说了《生门》的存在。在基础医学院学习时,还没有太多医学生认同。真正了解这部纪录片是上学期学习外科学“麻醉”章节时,ppt上有一张李家福医生为夏锦菊做CPR的图片。
很惭愧,作为一名医学生,之前对怀孕的了解只来自于《机医》这类的医疗剧,以及课本上一些一笔带过的子痫这类疾病……只知道怀孕痛苦,而对它的危险性了解甚少。
感谢《生门》为普通大众及入门医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视角来审视生育。我也从中收获很多知识。
怀孕会加重母体的负担,可能导致孕妇患上妊娠高血压、子痫、妊娠糖尿病……胎儿过大还可能导致贲门撕裂——孕妇吐血。这不仅仅是伤害母体就可以轻松带过的,虽然发生率低但绝不可以忽视!与这些相比,妊娠反应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不得不承认,“生育”中的“生”对女性而言是一种酷刑。
只是生育一胎的话,孕妇尚有顺产和剖腹产两种选择,现在顺产还可以选择无痛分娩。然而假如孕妇有两胎的计划,第一胎则尽可能地选择顺产。否则第二胎在担心前置胎盘的基础上要面临疤痕子宫带来的风险:会不会在第一胎切口部位妊娠,胎盘植入与胎盘粘连风险升高,子宫破裂……概率虽小,风险很高!
“生”与“死”本身相距很远,然而在生育这件事上,两者是重合的。“子女向生,母亲向死”。现在社会上的“生育”还离不开为了“养老”,只希望为这个目的的“生育”所占的比重可以越来越小。
与生育相比,现在网上争吵的“冠姓权”、“丧偶式婚姻”以及“重男轻女”显得是多么可笑。以功利角度出发,为着母亲为生育付出的代价,假使母亲有意愿的话,孩子的姓氏用母姓更合理。以人性角度出发,为着母亲为生育付出的代价,父亲应当在家庭方面承担超过一半的责任(包括育儿)。更不用提到两者是出于感情结为一个家庭,生儿育女。
关于纪录片中“重男轻女”“子宫大于天”的观点,作为现代人,当然可以对这些愚昧思想予以抨击。但我始终觉得,不要将对这些思想的仇恨转嫁到这些孕妇身上。没有人不会为自己着想,她们只是被周围环境压迫,看不到自己的处境,觉得这是理所当然。我们真正做的应该是普及知识,引导她们与她们的家庭觉醒。路会很长,但终究已经开始!
用一位豆友的评论“我从不后悔学医,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以后的爱人”
我想做一位治病救人,像李家福主任一样的好医生!
大概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一个亲戚得了一个女儿,后来检查出这个孩子大脑发育得不好,长大之后肯定会出问题。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亲戚们商量之后,决定把孩子丢弃了,具体是怎么丢弃的我也不清楚,貌似是在夜里把孩子丢在一个平日比较繁华的路段,丢了之后又在附近转了两圈,回去之后孩子就已经被人抱走了。小孩的妈妈那之后得了抑郁症,不敢出门,楼下有许多玩耍的小孩子,她不敢看不敢听。对于这些,妈妈没有选择,她的家庭不算富裕,这样一个孩子对她的家庭来说会是一个超乎常人的压力,即使是我认为将人看作压力看作负担这样的说法是毫无人道的,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
纪录片里大有比这崎岖的故事,但是他毕竟是“生门”,我无疑是赞同李主任对于那些没有把握健康健全的孩子的处理办法,那就是“生”。根据法律,满了28周的孩子就算是早产儿,孩子有能力活下来的,在医院这一方是不会选择放弃的。大多数家庭都会面临孩子早产后送到儿科的高昂费用,以及早产儿后期脑部发育不良风险,如果选择放弃孩子,自身有疾病的孕妇二次怀孕可能还会甚至更早发生疾病等等问题,医院所给出的策略总是走向“生”的。就像我上一段说到的故事,一个智力残障的孩子给普通家庭带来更多的无疑是伤害,我们怀着期许投入漫长的时间精力等来一个孩子,一个普通的孩子在当下社会的抚养成本都令人震惊,更何况……我并不赞同对弱势者的遗弃,但是设身处地,我也无法承受那样的生活。
一切都在短短转瞬之间,我们却要做出影响一生的决定。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无比痛恨那些害怕花钱的家庭,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把小孩的性命当做儿戏。慢慢的我似乎也能理解,当然不能用“是普通人”这个理由解释太多有悖人伦的事情,我还是觉得他们的考虑是有他们的理由的,我只能说尊重他人命运。那个故事的结尾,丈夫掺着失去孩子的妻子,两个背影在医院深夜的走廊里格外萧条。他们是否会后悔当天发生的事情,也只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医院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人生中关键时刻,对于他们来说确是家常便饭。也许在那个危急情况下听取医院的建议是可取的,早产儿确实存在智力问题,但是我们至少要试一试,如果她能够坚强的活下来,我们为什么不给她一个机会呢?更何况她也不一定就是有先天缺陷的。
对于还没有完全经济独立的我来说,考虑这一切很遥远,当我一个人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时,已经晕头转向的像一个工具一样麻木的挣钱,整日疲于奔命时,我又会是什么样感想,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生门》最后三集重点讲了脑瘫产妇张颖一家的故事,第11集张颖出场的时候,异于常人的行为举止,30周+的大肚子,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哪个男的这么缺德,把这样的女人肚子搞大?
然而看到后面,她的父母从来都没有把她当做耻辱或者需要区别对待的孩子,甚至放弃了当时难得的二胎指标,尽最大心力养育这个孩子。到处寻医问药看诊,让她最早开始接触电脑,开网店,上夜大。同时对孩子的未来,平常心看待,有了合适的对象,也要一直和男方确认,如果你不接受我女儿这样,现在就放弃也可以的,你真的愿意照顾她一辈子吗?
她丈夫刘洋也是,每次都很耐心的回答她。
“洋洋,你想不想我?”“想~”
布置好家里,料理店里的生意,见面给她一个吻,喂饭,有时抱着她走路。
婆婆是个金牌月嫂,一直跟她说生女儿好,我照顾你们,在产房外动情地哭了:张颖生孩子太不容易了,太辛苦了。
说实话,比起生活中的很多女人和夫妻,脑瘫的张颖要幸福得多。
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为什么要潜意识的给残障人士贴标签,为什么要惯性思维地想这样的人们就应该放弃人生,而不是积极的生活,努力的拥抱人生? #生门#
我认为这部纪录片最可贵之处便是真实, 它只是记录,记录下在这个生死之门面前,这些情况不那么正常的产妇和他们的家庭的反应,从而折射出关于生育风险,重男轻女,医保缺位等社会话题。
我们不应该用爱与奉献来笼统概括女人为繁衍后代所做的奉献,也不应该简单粗暴地谴责那些“女性沦为生育工具”的案例。
该思考的是,怎样做才能让部分女性接受更多的教育,摆脱传统观念,不再固执得非要生儿子,不再固执得认为子宫完整比命大。
怎样才能让陈小凤这样的家庭得到便捷合理的救助,毕竟这种只要有钱就能救命的情况如果因为没钱生生断送了生命,会太让人惋惜了。
怎样才能让更多的男性在进入婚姻前就了解到女性生育的艰辛,从而对自己的爱人多些由衷的疼爱体谅,帮助她们平安幸福地度过这个生命中的门槛。
怎么才能普及性常识、孕育知识和养儿责任,让更多的生命在合适的时间和条件下到来,不要让他们的诞生变成对一个家庭运气、实力、人性的考验。
庆幸的是,在这个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镜头里,我们能看到正常的生产过程,和睦的家庭关系,仁心仁术的医生护士,热心的病友等等。看的时候是全程屏蔽弹幕的,因为总是厌烦于有些人执着于某一点的暴躁言论。于我而言,这部纪录片是想让我们了解生育,敬畏生命,体贴女性,谨慎孕育,更是期望国家能有更合理的医疗制度和保障体系,因为生育从来都不仅仅是单个家庭的事情。
《生门》不为歌颂母爱的伟大,不为呼吁女性自立自强,不为博取社会对弱者和特殊群体的同情,不为讨论穷人是否应该生育,不为谴责传统的沉疴弊病,也不为宣传反婚反育。它的诞生,只是让我们明白现实,慎重选择,认真生活。
向那些可爱的医生护士们致敬,也向所有受累受痛冒风险生下小生命的妈妈们致敬。
对于近期催生二胎的热点 我只想说 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不欠这家庭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生活在一个社会,不欠这社会两个孩子。
“李主任说,我们国家的医患矛盾可能会越来越尖锐,每个人来医院都是抱着理想主义,只能接受好的结果,不能接受坏的结果。病人病情自然发展引起的各种各样的变化,病人都会归咎于医生,要么是没有即使发现及时治疗,要么是医生治疗错误。”医患之间需要互相理解。
希望所有女性都不要被世俗、被老公、被本能要挟,不要仅仅因为自己比男性多出一个身体器官就觉得必须为人类繁衍做贡献,忠于自己的内心,做好安全措施。
21岁 还离当妈妈有一段距离 刚看完第二集 双胞胎的父母因为穷 实在承受不了高昂的费用 众人好心提议把孩子们送人 孩子的父亲流泪 从头到尾没人问妈妈愿不愿意 产妇眼神空的让人心碎 这个片子不仅仅提升我对母亲这个角色的敬畏感 还让我对现实的残酷感到恐惧
我只想说三句话1.我爱我妈2.我爱我未来的媳妇3.我从不后悔学医。
看完后,希望网络上少些秀自己当妈当得轻松、少些冷眼嘲讽别人没钱就别生、少些自己有条件反抗世俗就瞧不起顺从偏见的女人。希望多些人明白,大多数女人,从出生那刻起就注定了是没有反抗命运的可能性的。社会大环境不好,要靠有网络发言权的人努力改变现状,而不是这些深陷泥潭的女人陪上一辈子去改变
本年度最佳恐怖片,看到停不下来,整个灵魂都在发抖,钱很重要很重要,医保很重要很重要,身体好很重要很重要!!!
很真实,好喜欢李主任这样性格的人,太快乐了
过年回家你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不结婚不生孩子你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而且这些话绝大多数出自你姑姑姨妈姐姐之类的女性之口~女性永远是女性意识觉醒道路上最大的阻碍~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儿子,看这部片子真是百感交集。相信导演已经把最不堪的部分给剪掉了,但是保留下来的已经足够残酷了。
我常和老公说,他是独生子,我也是独生女,我们都是被宠着长大的,凭什么婚后他能啥都不干继续享福,我就要每天一刻不停带娃累死,不公平!他仍旧和爸妈住一起有人伺候有人撑腰,我难道不想和我爸妈住一起?天天寄人篱下似的他能体会吗?让他去我家住一礼拜试试?和妈住的他是个宝,和妈分开的我是根草
今天看到一句话说的特别贴切,直接复制过来:“不要企图以母爱来掩盖医疗体系、社保制度的缺陷,更不要以母爱来为愚昧的普世价值观打掩护,这是亵渎。”
这就是我为什么痛批“建议把婚龄提前到十八岁”提案,小孩子不知道生娃娃意味着什么,政府只看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不顾其他也蛮恐怖的,性教育、医保问题,哪里都是避不开的。本来就恐婚恐育,这下更怕了
不婚不育保平安
看到孕6产2产妇进ICU 只有爸爸在产妇旁边陪着,老婆要生了老公还在广州 赶回来了也是只看孩子,结婚真的要找对人啊,以及没钱真的就不要生孩子了。
建议作为初/高/大学生性教育宣传片在还不能对生命负责任的时候了解一下生育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请女性把什么乱七八糟的母性光辉的帽子摘下来扔在地上,好好当人别当戏精。
夏锦萍她婆婆真是重男轻女再正常不过的嘴脸,媳妇在手术台上熬生死关,她却只盯着婴儿带不带把,听到是个儿子如释重负......产房病院,可真是见人间百态处
看过电影后意犹未尽,果断找到电视剧,像这样具有现实社会意义的好剧可以多一点,再多一点,没有明星加持,不搞任何噱头,仅仅只是展示朴素的妇产科众生相,就足够让人生出无尽感慨:我们可以不知道自己会如何离去,但一定要知道是如何来到这世间。另:再次表白李主任,天使在人间的化身也不过如此了。
生育权自然是你们的,但是穷+繁殖癌真的别生了!每个人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的,家庭首先要考虑自身条件,也要想清楚当下的社会制度、环境、自身的阶层,对女性而言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反正我的建议是谨慎要孩子。再次看完整13集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那群医生大夫护士们深表敬意,尤其李家福主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