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周,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广西的味道 桂系美食字典》,算上综述,共十二集,每集约15分钟,介绍了广西十一座城市的饮食文化。
会更多的像舌尖上的中国,不过限于篇幅问题,不会介绍那座城市所有的美食,只选取了极少一部分,甚至不是最有代表性的美食。一座城市也选取了一个地方,而不会去不同的地方取景。
其实,广西每个城市都值得拍一个长一点的视频去记录饮食文化,不过,可能有不同的限制和考虑吧。
不过有点不错的地方是后面逐渐地融入了社会、人文的元素,饮食与人文相融,高度和深度不一样了。
其中,我倒是被玉林篇的一句台词打动了:吃饭在我们传统的家庭观念里面,它已经不是解决一餐的生理需求的问题,它承载着很多家庭的文化氛围在里面,跟家里人吃饭的时候,我会很放松,会说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
相比之下,我倒是觉得这部纪录片比《秘境广西》好看。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黑白的解忧杂货铺
看着玩儿
想回广西吃 哦不对 玩儿(配音太差了
名义上介绍广西美食,实际上政宣为主,根本就没有美食,都是一群关系户在那里摆拍。差“寻味顺德”好几条街。PS:玉林不介绍狗肉,介绍牛肉,只能呵呵了。
大部分的选材还是不错的,配音差强人意。
看了两集的第一感觉就是:你确定这是广西美食的纪录片?而不是黑广西的?镜头画幅配音滤镜全线拉胯,第二集明明是南宁篇的内容,可大半集都在讲一个破联合厨房,匠客这是充值了整集?而且子姜鸭明明是川菜,妥妥国菜非得整个不伦不类的法式排盘,鸭肉又糊碟子又黑实在是一点食欲都没有,这纪录片赶紧改名吧,宁配不上《广西的味道》这五个大字。
好久没看过这么差劲的纪录片了,而且我还连看了两集。
前几集还是有美食片的手法的,后几集拉垮。至于配音,像是在念书,也不是不好,只是显得僵硬,毫无情感顿挫,没有李立宏那般醇厚。最大的问题是,广西的特色大概除了螺蛳粉老友粉,到底是什么好像也没拍出来,因为这里面的美食好像其他地方也有,比如烤乳猪。取材失败,总体一般,不至于太差,缺乏特色而已。
一般,说教、宣传的成分太多了
#精神伪餐 看着很美味啊,这种简单粗暴的原始口腹之欲的视觉呈现,比大部分试图灌输人文深度的美食纪录片拍得好多了。
1、为什么开头要播烤乳猪??2、在美食片成为一种流行的时代,别给我写宣传稿了。
南宁:老友粉,柠檬鸭,仔姜鸭-邕菜靠创新。崇左:蔗糖,甘蔗炖羊肉,芋头扣肉,五色糯米饭,山黄皮烤猪-还在吃老本。贺州:豆腐酿,瓜花酿,苦瓜酿-万物皆可酿。梧州:豆浆,龟苓膏,纸包鸡,西江葱油鱼,豆腐渣-养生又宽油河池:一鱼多吃,九里香鸡-传承+创新第一集有点多余,桂林柳州北海应该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美食的。简洁明了,短小精悍,拍得很有食欲。收获了很多菜谱!感谢~6-21修改成三颗星:大意了,后面好几集特别拉跨~
配音太出戏了!😒
旁白太差 太乱 美食不美
整体看着还行,但审美疲劳堆叠辞藻,真的在舌尖之后都是复制粘贴。好就好在依旧找到了很多广西本土的,就连广西人都未必了解的历史特色,还算有趣。只是真的细节经不起考究,西江鲩(huan),真是一股配音没文化感……大放阙词说淡水鱼没有寄生虫,我???省级电视台出品的东西这么大胆挑战实际情况也是少见。
因为喜欢广西的食物~
槽多无口广西这种盛产热带水果的地方,饮食又偏酸辣,应该有很多花花绿绿看上去很清爽的菜色才对,但是选的菜品和色调看上去都厚油重酱的,大夏天的看上去就好油腻好没食欲。而且广西这种多民族地区,多元饮食文化交汇的地方,食物应该没有匮乏到要把五色糯米饭和山黄皮烤乳猪放两集播两次吧。烹饪时那个悠扬的配乐也很迷,跟画面就不搭噶啊完全。真的不会有广西人被这个纪录片气到吗?我们大广西好吃的东西可多了,才不只是这部片里这些。
不常见广西专题的美食纪录片,好奇才看的。但这个剪辑、配乐、旁白都有点倒胃口,看完完全没有去的想法。
巴适得板。
不大行
美食纪录片红利是不是快吃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