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在南通长大,父亲是地道的山东汉子,母亲是标准的扬州美人,赵丹身上也融合他们的特点,他长相俊俏,性格豪爽。由于自身的天赋和父亲的教诲,赵丹多才多艺,他会多种武艺,尤其擅长拳术;他的书画很好,在十几岁时就显露了惊人的天赋;他会弹吉它唱歌,歌声很迷人……其中赵丹最喜欢且最擅长的就是演戏。在中学里,他就与几个伙伴一起组成了“小小剧社”。16岁时,赵丹只身来到上海,三年后就加入了当时大名鼎鼎的明星影片公司,并很快当上男主角,成为明星公司的台柱。作为大明星的赵丹有无数的女性崇拜者,而当时电影圈里的分分合合也像家常便饭,赵丹却是出了名的专情。他鲜少有花边新闻,与太太叶露茜结婚后十分顾家,还负担起了叶家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后来由于战争的爆发,他们因一个误会而被迫分开了,这成了赵丹一辈子的伤痛。几年后赵丹与黄宗英结婚,他们一起经历了解放战争和动乱年代的危险与痛苦。赵丹的一生充满着许许多多的起伏和坎坷。他两次入狱,共坐了十年牢。他得志时是红极一时的大明星,是受人敬仰的表演艺术家,失意时苦求不来一个拍电影的机会。直到去世时,赵丹已经有整整十五年没有拍过电影了,他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65岁。
SMG艺术人文频道将推出人物传记片《赵丹》,为上、中、下三集。于6月8日到6月12日每晚的21:30播出。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百科)
以上是网上对林则徐的简介。做官之道,在为民为国;在贪污腐败的清王朝中能出现林则徐这样的我民族英雄,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气节并没有被清朝毁掉,反而清朝非常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承,因而也英雄辈出。
反观现世,哪有能写上史书的如林这样的官员?国忘不可怕,文化亡了才是可怕,礼失求助野,还好中华文明的传承孤悬海外,还有一丝火种,希望早日能看到中华文明的复兴。
当年的超级大片啊,现在看了都觉得很震撼,我们中国真的是电影大国啊,而且现场也很难有这么庞大场面的大片,我们国家当年就可以拍出这样的优质影片,牛逼啊;
当年还没有和英国建交,怎么找到如此之多的白皮演员,真是个迷啊,放在现在开放那么大了,也从没剪刀找到那么多白人演员;
还是那句话,我们国家历史太悠久,好本子实在太多,随便找一个历史人物拍就是超级大片,具备一切大片的所有特质,要啥有啥。
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 1959,导演郑君里 电影《林则徐》以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描绘了一幅广阔,深刻的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花卷。影片的史诗规模,悲壮风格,使其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深刻的认知功效。是我国银幕上历史题材影片的典范作品。
该片是一部表现历史人物的人物传记片。其中林则徐反帝禁烟的斗争构成了影片的主要线索。 林则徐形象的成功塑造,构成了影片总体建构的核心支柱。 导演匠心独运,人物一出场就铺排托垫,使人物形象鲜明,丰富的树立起来。
重视营造戏剧场面,戏剧冲突的同事问,善于抓住细节,借以展示林则徐的性格特征以及复杂内心世界。
艺术处理上,显露出丰厚的情趣和哲理意味。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很有纪念意义的,虽然说他是一部老的电影了,但是还是建议很多人去观看一下,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也记住鸦片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清朝末年时间。鸦片对我们中国人造成的伤害。而林则徐就是清朝末年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官。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抵制鸦片,付出了那么多,最后连命都没有了。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很多人学习的,也是足以让我们将它记住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赵丹的形象真出色
十七年革命抒情正剧,典型化人物达成教化目的。吸取民间叙事艺术传统,以戏剧冲突为基础,摄录美有很大提高。送别邓廷桢的画面有欲穷千里目之境,关天培轮廓光特写具有抒情意味,最后定格的“平英国”旗帜特写直接揭示反帝反封建主题。
电影前后的三个故事:①1958年的夏天,周恩来总理特地委托人把他刚从广州得到的一首有关“三元里平英团”抗英战斗的诗送到摄制组,嘱咐导演郑君里好好研究看如何把握广州人民奋起抵抗英国侵略军的这条线。②该片拍摄时,“大跃进”风气还没有过去,电影行业讲究拍片要“多快好省”,恨不得一天拍完一百个镜头,但该片导演郑君里不跟风,始终控制住拍摄速度以保证艺术质量,一天至多拍十几个镜头。后来在“整风”运动中他背上了拍片“少慢差费”的罪名。③由于吕宕被打成“右派”,影片公映时,片头只有叶元的名字。1961年,吕宕摘掉了“右派”帽子,此时出版的剧本中编剧一职恢复了吕宕的名字。但在“文革”期间,吕宕又因“写了大毒草《林则徐》”再次被迫害,直到1978年底他才获得平反,后来重新发行的电影拷贝加上了他的名字。
禁止吸烟!何况荼毒?!。。
金像奖选华语百佳第94。郑君里的《林则徐》塑造了钦差大臣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反对帝国主义的努力。该片在古装细节的再创造方面一丝不苟,而描绘林则徐私人生活瞬间的场面则为该片广阔的历史背景作了补充。(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世界电影史》)
上学时学校组织看过很多爱国教育片
大场面,还原历史恢宏之感,细节还原很不错的样子,虽然很老,但是像背景音乐什么的都是粤语的呢~
中国的旧社会,是政治强于法治,不论好官坏官,全靠政治手段解决问题,比如林则徐为了鸦片扣留洋人,比如林则徐为了新的大炮还得跟贪污犯借钱,比如朝廷内言语两声皇帝就不信任林则徐了。全是政治手段。一个国家政治手段强于法治手段就永远会有强大的傻逼践踏正义。
建国十周年献礼作,其实主旋律这样拍也不错嘛,100分钟能把这个大事件讲清楚已经很见功力,该一带而过的地方一带而过,详略还算得当。不过对英方的描写总觉不够地道,程式化明显,感觉还是在用拍清政府的方法来拍。赵丹的表演太加分了,和早期的外放型有所不同,这部片他的表演要从内部和细节上看。
8,具有民族美学特质,林则徐送别邓廷桢一场,意蕴深远,别有诗意。声画蒙太奇在配合大场面调度方面极富情绪感染力,黄绍芬的摄影非常出色,特别是结尾关天培牺牲那场戏,甚好。
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炮击横阻在长江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紫石英号受重创搁浅。随后解放军又将英军增援的伴侣号、伦敦号、黑天鹅号等舰击退。紫石英号趁夜色逃至香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炮舰外交宣告结束,此时距1840年鸦片战争已有109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yMzE3MTg0.html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古典摄法真美丽,古典表演真泄气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被贬、关天培殉国都具有浓郁的屈原气质,且通过书桌上的楚辞与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精神世界连结了起来(说来涉及屈原的文艺作品中总有二货说对投降派的揭露是丑化、脸谱,而离我们更近、更有切身体会的近代史讨论中也不乏对投降派的洗白之辞,果然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影片以三元里抗英斗争收尾,近代百年内忧外患中侵略与抵抗的基本主题自此显现,至于林则徐本人,纪念碑上其余七块浮雕也都可算志向的继承,更不用提过湖南时专门会见过的魏源、左宗棠了。
7分。里通外国,中饱私囊,残害同胞,十恶不赦。国难当前,而最大的敌人确是自己人。侵略者和腐败官员让我们看到贪婪的欲望,丑恶的人性,而清朝就是林则徐这样的好官太少了。
送别邓廷桢的画面所体现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关天培自刎之后,导演紧接着安排了一个在风烟滚滚的背景上关天培的特写,人物在夕阳的照射下整个镶上了金色的轮廓光,这是一个精心安排的抒情画面。
104分钟版本。相同的主题,38年跨度,郑君里x赵丹,谢晋x鲍国安,似乎是各有神采的事情。略感失望的是,影片未能完全释放出郑君里过往的韵味,或许是国家机器渐渐成型所带来的压迫力约束力?考虑到赵丹所有的遭遇,确实唏嘘。赵丹的表演依然有较重的段落感,这一点还是鲍国安处理得更加平顺。时代背景之下,土壤环境之中,文艺作品不过是相匹配的勋章,不由喟叹不已。恰似清末动荡岁月,英雄如林则徐,也是力微于末。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anZn6_0ZmI/?fr=rec1
赵丹的演技可以排华语男影星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