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列的前两部作品豆瓣分仅仅徘徊在7分附近,我着实有点惊讶,尤其是第一部,如此简洁利索,层层推进,丝毫不拖泥带水的剧情加上性格反差极大但配合默契的双男主设定,可看度如此高的这样一部悬疑片竟然才6.9分,随随便便一部好莱坞流水线烂套路的悬疑片都7分多往上,豆友们你们醒醒吧?要怎样才满足呢?
其实第三部在换了导演之后,相比于前两部作品,缺点和优点都非常突出和明显
先说缺点:剧情衔接度不是很流畅,有些情节像是硬拼起来凑时间的那种,缺点就一句话带过吧,说缺点也不是我主要目的。
好好说下几处优点:有些桥段的镜头语言是真的流弊,说个印象最深的一处:
男主坐在沙发上焦头烂额,神经质般的搓弄头发,因为他苦恼始终找不到神出鬼没的杀人凶手,这时候运用的是浅焦镜头,所以观众看到不远处的一个模糊的身影在左移右晃,这时候观众很容易以为是凶手在挑衅男主,因为镜头的侧重点始终是这个身影,渐渐地男主也感觉到这个身影的存在,于是慢慢转向头去看,观众也许大概率都在期待一场精彩的对峙,此时镜头由浅入深,我们跟随男主的视线,这个模糊的身影越来越清晰,最终我们发现原来这个身影仅仅是一个打电话的普通过客,男主表现出一丝丝失落,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在感叹导演在这段情节运镜巧妙的同时也暗自在心里骂了一下狡黠的导演,竟然玩了一个小花样戏耍了我们。
另外一点就是关于男主的演技,在前两部影片中,甚至在这第三部即将要结束的那一刻之前,我一直认为男主演技实在是有点不敢恭维,大多数时候就只会摆臭脸和皱眉头故作深沉,但是在这第三部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这一幕:男主和同行的人在教堂,其他人都在唱歌并且虔诚的祈祷,而男主却始终唱不出声音来,他努力开口,可终究失败了,他想到这次所经历的事情对内心造成的冲击,对自己的信仰所造成的冲击,他开始质疑自己,质疑自己的信仰,是啊,正如反派所说:“我杀了他,但你却什么也做不了,你所信仰的上帝也一样什么都做不了!”终于,男主绷不住了,他哭了出来,将内心的纠结,遗憾,委屈,不甘全都释放了出来,这段表演真的是全片最佳了,细腻真实且震撼。
就这样吧,这部影片虽然有些细节很优秀,但是整体来看确实不太好,放进整个系列来看也是,三星吧,期待后面系列的续集能越来越有可看性。
受害者在病房,而且在三四层的楼上,病房门口连个警察都没有,我也是笑崩了,拿着枪对着不到1米的距离,竟然只打到了肩膀,不知道是导演的问题还是编剧的问题,警察没有一点防范意识,次次被打到或者……我也真是无语了,大动干戈却老干不成事,我真的很失望,本来还想着四部曲全看,结果,这种片子以后真的不想在看了,彻底失望!
论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论宗教是什么?论什么是邪教?本片最高境界是,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能力极端手段去利用绑架催残孩子,来催残有宗教信仰特别是邪教信仰的父母,催残家庭,从而达到催毁邪教的目的。。。。。在反派看来,一切宗教都是有邪恶有罪的一面,要催毁宗教。在反派看来,男主警察也是有信仰的,破案和解救受害者是警察的信仰,他要让警察眼睁睁看着自己犯罪却无能为力。。。他要让姐姐带着仇恨杀死自己,从而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多么恐怖😱!
观影感觉一般,凶手设置我是很喜欢的,只不过男主人设是真的无感。我看过很多本北欧小说的男主都差不多是这种社交障碍硬汉,毫无处理感情的能力,敢情本地人就吃这套是吗?但是看多了不审美疲劳吗?我就很烦。当然男主作为警察的直觉和推理能力,反应速度一直在线,就是动辄就慌得一逼这个特色很不讨好。不过话说回来,这部剧里,“慌的一逼”倒还是有用的,因为要突出男主内心的善意,就不多纠缠了。
整体叙事节奏问题不大,就是没什么很亮点的地方。唯一值得提一下的是凶手的动机,和主题融合得比较和谐。
这章明显是关于信仰的。凶手看似神经病(说自己是撒旦代言人),但其实他思路清晰,我看他脑子比一般人清楚很多呢。转念一想,是不是真就是有上帝和恶魔的呢?这就是贯穿全剧的文戏核心。
两个男主在不断争论信教的问题时,暖男说这个漂流瓶的时机太巧了,没瓶子,就不会正好查到这里。这里先提出信仰的对象是否存在这个问题。这时期男主一直不买账,坚持唯物主义。
后面凶手对男主说:你当然信教,你肯拼命救不认识的人,所以信教。看得出凶手对信仰的理解很正,不是表面上信不信或者信哪些教,而是内心的善意和对这份善意毫无保留的执着(所以男主才吸引了凶手的注意力),他是为了摧毁这种人间的善意而杀人的,也就是说他不是神经病,他目的思路很清楚,就是要杀死善心,创造恶意,说这是恶魔的代言人倒也没错了。他杀人过程中也不停地在问:你们的上帝在哪里?我做这么极致恶心人的事情,为什么他不来阻止我?所以上帝肯定不存在。这个逻辑吻合了他儿时心路:善意缺席,恶意拯救了他,所以他为恶意所驱使。客观上讲其实不扯宗教的话就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个心理创伤严重的男孩杀母,杀母的行为给他带来生理心理上的解脱,因此长大后不断创造同款,重现自己当年那种爽感,能制造出翻版自己就最好了(这也是一个自杀倾向,说明凶手潜意识希望能够找个接班人,让自己解脱,而且观察到他杀的是男孩,留下女孩想改造,也算是有点杀死自己的味道)。但是整体拍得强加入了很多随机性很强的边缘超自然细节,也就暗指天道轮回的隐喻。
男主最后在教堂里算是承认了自己是信教的这一事实,这里我觉得拍的有点太刻意了。总的来讲,讨论的主题有点意思,但是不深,那“上帝可能真的存在”的玩法也已经玩得很烂了,因此这个程度的探讨只能说不砸锅,说不上很好。
凶手比成龙李连杰吴京还厉害,一把剪刀杀光所有人,警察个个像傻逼,简直拉低了整个系列的水准了,把凶手那么神话有啥意思,凶手那么厉害干嘛不杀光所有地球人,编剧就是脑残。。。。。。。。。。。。。。。。。。。。。。。。。。。。。。。。。。。。。。。。。。。。。。。。。。。。。。。。。。。。。。。。。。。。。。。。。。。。。。。。。。。。。。。。。。。。。。。。。。。。。。。。。。。,。
2019.03.17丹麦农村的景色真美啊,故事实在够无聊,虽然那个BT罪犯挺帅的。
超人连环杀手,手持✄对付28个警察和一架直升机,居然重伤一人脱身
目前截止最惊心动魄的一部,非常虐。节奏太好了,虽然结尾还是有点崩了,那也是晃过神之后的事情了。……原著:尤西·阿德勒-奥尔森(Jussi Adler-Olsen),丹麦著名犯罪小说家,生于1950年,2007年发表“悬案密码”(Department Q)系列小说第一部《笼里的女人》,风靡丹麦,随后连续发表了7本“悬案密码”系列小说,不仅畅销丹麦,而且在英美国家也引起强烈回响,他已经成为北欧最畅销的犯罪小说家之一。2010年奥尔森凭借“悬案密码”系列第三部小说《瓶中信》获得北欧犯罪小说最高奖玻璃钥匙奖。
第一部看弹幕骂主角废我还生气,看到第三部我只想跟着一起骂。面对破绽百出的对手也能送那么多人头!但想想这个破绽百出的对手是明显得到导演偏爱于是被拍得神乎其技美轮美奂的现在越来越诺顿的挪威高司令…一千字的吐槽也只能化作“为什么这次没有他只穿内裤的画面!”“以后也请多演演变态!”这种话
电影有点闷,警察有点无脑。
丹麦警方太笨了!一个凶手竟然疯狂作案好几年,杀死那么多人还抓不住,这要在我天朝,分分钟搞定!
宗教元素没能展开,探案过程也较为粗糙。
看得我着急死了……打光真的很自然很舒服😌
Q部门最强对手出现:恶魔洗礼连环杀人狂。剪刀开膛密林飞车,变装潜入医院干仗,就是最后主角眼泪太掉价。故事很一般,信仰啥的主旋律不喜欢,但是摄影太厉害,几场交手的紧张感也还成,比第二集好看
反派死于太帅…男猪形象日渐丰满
哪怕是拿过三大的著名编剧操刀改编,在中点处就释放高潮仍然冒着极大的风险,它既不能保证观众的注意力在接下来的序列中续航,也让第三幕丢失了动能,在真正高潮来临时萎靡不振,潦草收尾,论结构和节奏的重要性。
复仇是电影亘古不变的好主题——狭义的复仇是对具体对象复仇,再大的仇恨也有限,且有始有终,对象完蛋复仇结束;广义的则是对信仰复仇,好比连环杀手,专注某种类型,永无止境······
漂流瓶。微生物检测,环境线索抽丝剥茧。宗教主题言之有物。
就是简单的儿童绑票案,为了吸引眼球扯上了宗教的敏感话题,这也就算了,赎金袋里没追踪器,受害人ICU外人随便进的也是醉了,所以这是一部批判北欧警务人员多么鸡肋的电影嘛……
”金发白人男性”、“基督教骗局“、“坚守正义的无神论者”、“无神论者的好帮手移民小哥”。要素齐全了
不如1、2细腻。
此系列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一开始就告诉凶手是谁,并一边随着案情发展,一边穿插闪回介绍凶手作案动机,而主角警察几乎每次都被擒,最后逆转,当然,死人是少不了的。双线叙事手法不新鲜,但很适合此系列,导演的镜头很棒,片中大量远景、俯拍镜头可以截图做壁纸,屏保,非常好看!
变态家庭造就了变态杀手
比前两部更好,主要是火车和医院两场动作戏拍的很加分,拍的相当不错,作为类型片,这一部的完成度还挺高的。
医院之前的情节4星,从医院开始就沦为好莱坞三流连环杀手片了,真心无语,导演脑子突然进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