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了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本来想要用几句话来和大家谈谈感想,却发现实在是太难了。对于这样一部对白寥寥、晦涩唯美的影片,想要完整而准确的理解导演的原意实在是太难了。可能真像古人说的那样,每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的眼中看到的就会是什么罢。如此,便应该把这个充满着隐喻和象征的故事交给每一位观者去自己进行评价。我姑且就来喃喃自语一下,让大家知道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什么。
情节上,导演以春、夏、秋、冬、春这个自然的时间轮回为标志物,讲述了一个轮回的故事。
春天:一位老僧和一位孩童住在一处远离尘世的水上孤寺中,孩童由于好奇将石头绑到小鱼小蛇身上。老僧看到他的作为,依样画葫芦将石头绑到他身上,教育他要用同等的心情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当小孩背背着石头前去给小鱼小蛇揭开石头的时候,发现他已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对着小鱼小蛇的尸体痛哭。
夏天:孩童已经成长为年轻僧人。一天寺里来了养病的少女。青年僧人经不住诱惑,最终和少女偷吃了禁果。老僧发觉了两人的事情,而少女也已病愈,于是将少女送走。年轻僧人无法忍受失去爱人的痛苦,在夜里,身背孤寺中唯一一尊佛像,偷偷离开。
秋天:年轻僧人因为妻子出轨而成为一名杀妻犯。他无处可逃,回到了养育他的孤寺中。由于生活的苦难,他已经不是原来那副祥和的样子,他满脸乖戾,心中充满愤怒。老僧将其点化,命他在地上用心篆刻般若佛经,净化其暴戾之心。天亮后,杀妻犯安然地被警察带走。
冬天:出狱的杀人犯已是中年,他回到寺中,老僧已经圆寂。一晚,一女人带着一个婴儿来到寺中,在佛像面前痛哭,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女人打算遗弃婴儿偷偷离开的时候,掉到了湖面上的冰洞中死去。中年僧人收养了这个婴儿。中年僧人终于证悟,他将旧佛像沉入湖中,身背石块,怀抱新佛像向山顶艰难的攀爬,当他到达山顶的时候,湖中孤寺甚至整个湖面在群山的映衬下显得微不足道……
又是一年春天:童僧做着与如出一辙的恶作剧,将石头塞入小鱼小蛇的口中……
在我看来,春、夏、秋、冬对应着佛教哲学中的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由好奇、单纯、未体悟的“成”,到充满着本能和欲望(占有欲和爱欲)的“住”,再到由爱生恨、充满暴力与愤怒的“坏”最后归于观照生命本源、寂静空虚的“空”,而又一春,则应该是导演的一种演绎,反映了导演对于人类无法跳出宿命与本性的深深悲凉。
不知道导演是否信佛,是否想要向观众传达佛的教义,但是整部影片在我看来却到处都是佛偈,在那些晦涩含蓄的画面中,处处暗含禅机。在看似追求唯美的场景设计中,到处都存在隐喻和象征之物。在此,我简单谈一下我的理解。
首先就是门,门在影片中无疑是一种禁忌的象征,从湖中孤寺的没有围墙山门,到寺庙中相对而立也没有围墙的房门,门代表着一种禁忌和规范,虽然没有围墙,但是在影片中所有的人还是按照规矩出门进门、开门关门,直到年轻僧人偷情的时候,他才跃“墙”而过,不通过门而投向少女的怀抱。
坐落在湖水中的孤寺,则代表着每一个人的世界,孤寺孤单单的矗立在湖心,无法移动,静静的承受着四季的变换,与外界没有联系,想要走到湖边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那艘小船,偶然前来的都是因果与缘分。电影前期,孤寺代表着老和尚的世界,它与老和尚一样与世无争、遗世独立,心不动所以寺不动,不论四季变换、客来客走,孤寺始终默默观照着,而后来老僧圆寂后,整个寺庙在画面中就开始移动了。后期的孤寺则预示着中年僧人的世界,蒙头巾的女人和孤儿则是因果,而当中年僧人证悟后,他爬上大山,终于发现他的世界不过是一粒沙,从而体会到了对世界的终极关怀。
佛像则象征着对世界的理解和证悟,电影最开始,孤寺中只有一尊已经斑斓破损的佛像,老和尚细心的清扫着佛像,少年离开寺庙时将佛像带走,预示着他还没有真正理解,还在“有”的阶段,他想通过自己拥有佛像不忘记自己的过去和已知的道理,当他愤怒杀妻后,他又将佛像带回了寺庙,佛像也没有教会他忘记愤怒,而当他终于证悟后,他将旧佛像沉入湖中,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新佛”。
孤寺与岸边唯一的联系工具就是那艘破旧的小船,小船寓意着我们与外界联系的通道,老僧在见到警察押着自己从小养大的年轻人离开的时候,也不由起心动念,所以无论如何划,船都不能前进,只有老僧心中放开的时候,船才能继续前进。船也带来了与外界的因缘际会,无论是养病的少女、执法的警察的到来还是杀妻犯的回归,都是经过船来到水中孤寺的。
石头则是罪与救赎的双重象征,开始时幼僧将小鱼帮上石头,只是因为好奇好玩,而当老僧给他绑上石头的时候,他就在因为体验到“苦”而被救赎,他看到众生因为背负着不应背负的“石头”而死亡的时候,他终于体会到众生之苦,而痛哭。而当中年僧人证悟后,他终于明白烦恼即菩提,他身背大石、怀抱佛像向山顶攀爬,则预示着他最终将从罪与负担中得到救赎。
庙门前的石狮子,在少女刚来的时候,她坐在上面,年轻僧人告诉她不可以坐,而当两人偷尝禁果后,他则主动将石狮子移到合适位置让女孩休息,这可能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分别心”吧。
在电影一开始,老和尚和童僧一起去采药,老和尚将小和尚采来的药扔掉,并告诉他所采的药有毒,小和尚问道“它们看起来是一样的啊”,老和尚告诉他“有毒的和没毒的仅仅相差一条白线”。这段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可能正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爱与占有,佛像与佛意,罪与救赎,烦恼与菩提可能都是仅仅相差“一条白线”而已罢。
年轻僧人杀死自己妻子的凶器,也并不像表面看来的那样简单,当老僧命令青年人用那把依旧血迹斑斑的刀子,在门口的地板上刻写心经的时候,刀子已经不单单是杀人的凶器,同时也是年轻人寻找救赎和找回自我的工具。
年轻人用一晚上的世界所刻写的心经最终被老僧以及两个前来逮捕他的警察涂上了鲜艳的颜色,是否在传达我们并不孤单,大爱仍在的理念。
影片中出现了一些动物:鱼、青蛙、蛇、蚂蚱、一只鸡还有一只猫,这些动物的含义更加复杂。
其中蛇贯穿影片的始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可能最容易明白的蛇,蛇在佛教中的意义我没有仔细研究,但在基督教中蛇无疑是欲望和罪的象征,比如说像创世纪中那条引诱夏娃偷尝禁果的蛇。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蛇又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蛇同时也是治疗的象征,希腊神话中的医神阿伊斯古拉普斯的蛇杖就是代表。从这些角度去解读,我们可能会更明白一点影片中蛇的反复出现,一开始出现的蛇,是童僧去采药,师傅叮嘱他小心蛇的蛇,在我看来这时的蛇是欲望之蛇,由于孩童的赤子之心,他无法被“蛇”伤害,他随意的抓着蛇就可以将蛇扔远。后来出现的蛇是夏天年轻僧人在山门外看到交欢的蛇,这里的蛇是欲望和罪的蛇,它暗示着少年欲望的觉醒和原罪的出现。最后出现的蛇,则是老僧圆寂时出现的蛇,这条冬天也不冬眠的蛇,则代表着老僧的牵挂和治疗之蛇,中年僧人回归后,蛇代表着老僧继续陪伴着中年僧人。
鸡和猫在影片中的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它们共同之处是都被当成了工具,鸡被当成用来把载着偷欢两人的小船拉回来的钩子,猫则被当成书写心经的笔。它们都成了救赎年轻人的工具,这些看来比人低级的多的动物,却最终变成了拯救人的工具。是否在传达导演的某种万物有灵的信仰呢?
青蛙、鱼还有被损害的蛇,我不知道导演选择这些物种是否是任意的,但是我却很难忽略他们分属的不同类别,鱼是生活在水里的,青蛙是两栖的,蛇生活在陆地上。
蒙头巾的女人到底是谁?是年轻僧人所杀的妻子么?还是其他人?影片一直没有揭开谜底,她的死亡也非常蹊跷,导演在这个情节的设置上到底想要和我们传达什么意思,还是仅仅想要吸引我们的注意?
总的说来,这部几乎没有对白的影片充满了可以进行不同解读的谜题,每一个人都可以透过它来观照我们自己的内心。影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的佛像观照世界的画面以及最后一段的佛乐,也许证悟只能是在我们爬的足够高,发现自己的世界不过是广大天地的一隅后才能得到吧。
推荐大家观看~!
主持人:@松野空松
助理主持人:@我们敏熙
场刊嘉宾:@Not Here、@Her Majesty、@Joeyside、@心是孤独的猎手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8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松野空松,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金基德导演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我给了×。这是一部典型的“点子电影”和“解谜电影”。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4星,我觉得很完美,属于看了就知道会是好电影的电影,只不过《春夏秋冬又一春》属于这个范畴下还算看得懂的那部分。电影和宗教联系的比较紧,讲究循环往复,但是最后的硬性循环还是让我有点不喜欢的,可以处理的更加圆润一些。整个电影很干净,人少,景色好,可以看的东西很多,台词少又让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在某个时机去神游,思考一番回来还能接上,我觉得很不错。
场刊嘉宾 Nothere
四星,特别喜欢这一部,感觉很舒服,虽然循环的做法似乎有些老套了。片子像是关于人生的,也是关于教育的,但是最终学到最多的还是关于平静的心态的,不争不抢,安静如水。
场刊嘉宾 Joeyside
X,金基德用103分钟的时间像我们证明了什么是伟大的垃圾,着里的伟大特指后半段导演亲自上台为大家表演少林功夫,我想如果把灵隐寺里的讲解员主持拉来的话他不仅会对这种三招两式嗤之以鼻,还会对于这样的故事露出「xx今天又往功德箱里投了几百」的神秘玩笑,然后和施主说罪过。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尤其是男女交媾时没有刻画的很激情,反而加大了环境音(流水风声),降低了亵渎程度,又反过来使得我在看这部分的时候觉得更加刺激,不知道怎么回事,金基德还是高明的。
主持人 松野空松
第一个问题是,这部电影对你们勾引了你们哪些比较负面的东西,与电影的画面干净相比较而言。比如@心是孤独的猎手 说,他感到刺激。又或者类似于《此房是我造》那种剪鸭脚的冲动。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严格地说,《春夏秋冬又一春》还是厌女的,女性角色是男性角色脑海中欲望的化身,而非完整的人。这个比较负面。
场刊嘉宾 Nothere
我觉得比较负面的感受就是关于人性本恶的意识,让人有些难过。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中间可能有一些负面思考,但结尾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反差的反应,一定程度上说明,金的佛法造诣不如电影造诣。电影是好看的,但是他勾勒的佛法循环世界是肤浅的,即使这样,我也要给4星。
场刊嘉宾 Joeyside
他展现的人性是一种幼稚的人性,即使人物经历了生老病死从小到大的转变,内在所蕴含的恶意却依旧不变,或者来说更低劣,我觉得金基德老师觉得自己可以活得越活越年轻?
主持人 松野空松
你们观看是否有类似于负面,原罪的冲动,而这又是为什么?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没有,因为仅止于观看。小孩子给小动物吞石头、绑石头,本身就不是正常人吧。
场刊嘉宾 Nothere
我觉得小孩子这样其实挺多的唉,特别是有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做表,特别容易做这种事。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既然,小孩的作为在两个轮回几乎无异,并且不难预料到新的小孩未来会犯色戒,杀戒,你们如何看待在这个佛教中的基督原罪(或者说人性本恶)问题?你们如何看待在这个佛教禅意故事中安插一个人性本恶的线索?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前面我说过了,这是一部解谜电影。金基德安插这个线索就是想让观众解谜,解得人性本恶的智慧。不过这个智慧我们也早就知道了,金基德也没讲出啥花来。人性本恶,其实也与佛教中的修行有切合之处。要修行自己,脱离低级趣味,脱离作恶的可能。
场刊嘉宾 Nothere
人性本恶其实我觉得是对的,人本身是一种动物,动物完了活下去就是要杀戮、淫欲、自私。人即使已经脱离了自然斗争(其实也不一定),但是这些东西其实不可能去除。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冬篇章真的蛮疯的,练武术,拖石头苦行僧,基督教故事会是另一种拍法。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他只是用一个类似于寓言故事的技法,里面包含着东方的佛家思想,而我又恰好是一个东方思维环境下成长的人,所以我会给4,如果他要讲一个纯基督教故事,那我大概率会给0
场刊嘉宾 Joeyside
因为生来就有邪念,所以到死都逃不过邪念。
主持人 松野空松
请们你们为何觉得这里具有佛家思想?体现在哪里?
场刊嘉宾 Nothere
佛在教化,我是这么理解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循环往复,片名,都和佛搭边了,整个环境和我脑海里的“禅”都比较接近,就是有点王维诗中所写的那种调了,他尽可能的处理的很干净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金基德其实是一个理论知识不深的导演,他就是把想要表达的用本能去呈现了。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这是一部点子电影,也是一部解谜电影。
一个大点子——电影严格地分成五个季节,场景依据季节发生变化。
几个小点子——小和尚破戒到杀妻的故事(象征欲望对一个人的作用);小和尚虐待小动物的故事(象征宿命和人性本恶,或者通俗点讲就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和尚杀妻后回寺庙后,杀人的刀和刻字的刀是同一把(象征物之用途与人之心灵的辩证关系);寺庙里门的设置(象征欲望之门);第二个长相一模一样的小和尚(象征轮回);金基德本人在电影里出现(金基德内心os:我拍的是元电影,我在影像自反呢,牛逼不?)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金基德不是一个技巧性导演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金基德肯定没有这种os,喜欢说元电影、自反的是今天豆瓣的评论家们。他是一个理论知识很低的人,说白了就是没文化。但正因为如此,反而没有很多刻奇的东西。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我丝毫不怀疑金基德的真诚,虽然他这个人挺可鄙。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纯粹用经验和身体在拍电影的生猛导演,用纳博科夫的话“就是不是用脑子,而是用脊椎” 拍电影,偶尔用用下体。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包括金基德的“厌女”,一定要说是厌女我觉得也不是不行,但更多是他不懂女人,可是他又对女人充满好奇、充满创作欲,这是有复杂性的。有更多导演终其一生老子就不拍女人,我的世界里没有女人,就是男人戏,但反而从来没人说他们厌女。我倒不是“人品和作品分开论”的支持者,我觉得分不开,但人不能被标签化,因为他对女性的表达里其实有很复杂的东西,如果贴上“厌女”两个字,很容易就看不到了。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电影根本不是导演一个人的东西,导演拿电影捆绑在自己身上,其实是很狡猾的。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既然如此,那么老师傅在这里作为禅,佛的唯一权威,他作用是什么?他的存在是否弱化了佛教属性?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没有弱化,他的存在是为了让我误解,误解这个老师傅的前半生和年轻人的此刻发生了一样的故事,而这个误解,正是金想要达到的效果。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我其实恰恰认为,老师傅的存在是反佛教的,可能金基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为什么,因为他教化失败了吗?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就夏天他是知道事情,却只做看客。秋天,他的行为也并不是一种众生平等的态度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春拍得蛮那种教育小故事的感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是的,春天与其说是佛性,不如说是教育。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因为他告诉观众,注定是要循环往复的,人力无法胜天
场刊嘉宾 Nothere
宗教毕竟还是人创造的。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冬天最反佛。“释迦摩尼小时候喜欢坐禅,冥思苦想。对王子身份不感冒,后来长大后出家寻道。先是觉得苦行能证道,结果身体摧残了,变得消瘦,也没得出什么结果,就放弃苦行,觉得苦行不能证道,改成自然修行。最后觉悟成佛陀。” 冬天,在这里,金基德反而用苦行。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所以你的意思是,金拍了一个邪教佛的故事吗?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我认为他自认为的佛教,或者他理解的是很片面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就像我刚开始说的,他的佛法造诣不如电影造诣,这点毋庸置疑。
主持人 松野空松
佛教中,强调众生皆善,任何人都可以普渡,基督教则不这么认为。在这里,反而更突出罪,甚至人的转变还是通过苦行得到,并不是渗透自然,众生得到。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但这部电影基本是金基德意志的产物吧,这种导演对自己的电影有些绝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而不是比如好莱坞那种剧本写好随便找个导演来拍拍。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佛有好几个派别,有的就是要戮恶的,所以佛本身就是多样的,这点不用深究。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所以,《春夏秋冬又一春》是不可从佛教,禅意去理解,而是金基德借用佛教的假象,将其自己价值观的投射。
场刊嘉宾 Nothere
也许他要参透的是人生,所以他不能用一般的方法?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一个借口?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其实观众从哪里理解都可以,只是作者自己未必有那么深,而且观众也有权力比作者想得更深。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这些小点子通过让观众解谜,从而获得解谜的快感。不过,解开了谜又怎么样呢?观众这些解谜人解开了谜,就一定要去敬佩设谜人吗?这些谜语又有什么高明之处吗?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我觉得是他自己理解的佛法吧,类似于逆练九阴真经还有所成。有什么迷吗,这部挺直给的吧。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也没有设置什么谜语吧,这部电影不是非常浅显直白吗。包括佛教思想,其实他就觉得我放在寺院里就是佛教了,如果让他拍基督教,他就放教堂了。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这部电影本来就没什么好解读的,尤其是对于咱们东方人来说,多少都对佛有自己的理解,对所有宗教又有一个理解,所以,无须解读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所以说他连谜都设不好。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为什么要设谜?导演有想设谜吗?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就是给你个剧情,你猜猜我用了什么佛教思想。这就是设谜。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他没想设谜,就是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披了佛的衣服。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寓言不就是谜吗?怎么说都行,我说他设谜是因为我找不到其他词语了。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但导演给的特别直,几乎不需要去联想,假设什么的呀,他自己的想法基本都给出了吧,又不是什么推理小说需要解密。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可能我的话语不准确吧。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因为我个人认为,金基德属于那种电影里所现便是其所想的一个导演。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其实文本本身就是拍一个人的历程,当然要往深看是可以,但深也深不到哪里,他后面《莫比乌斯》倒是走火入魔了,开始搞隐喻了,还有那个《人间,空间,时间和人》,他基本就是从《阿里郎》开始的,后期都开始戴面具了。因为我可能是本群唯一一个看完了金基德全部电影的人,所以感受很强烈,对他的“变化”。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从技法上来看,此片的镜头比较扎实,但是扎实就够了吗?我们从镜头里体验到了禅意和诗意吗?想要产生禅意,侯孝贤、蔡明亮和阿彼察邦的镜头语言也许能做到(我不是说只有他们的模式才能做到)。金基德的镜头说不上有多差,空间构造肯定是成功的,但是和禅意和诗意搭不上边儿。也说不上很平庸,但是就是没什么意思。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首先,什么是禅意,这个就很暧昧了,禅意一定是很美好的东西吗,或者能否展现出暗向的禅意?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以我的能力,我说不清。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如果你问金基德啥是禅意,他可能会说在寺庙里就是禅意。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我觉得环境来说,凡是有王维诗中感觉的,就有禅意,人先不论。
场刊嘉宾 Nothere
空间上有水的阻隔,水可以缓缓地通过。人在水面上可以变换一种心态,冷静下来。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他拍佛总得来点儿禅意吧,一点没有说不过去吧。他肯定是想拍出来的,镜头没有。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对,但我觉得他拍的禅意不是我们普遍理解的那个禅意,我们是不是大多数觉得禅意听起来感觉起来应该是个很高贵,很仙的东西呀。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仙和佛还是不太一样 ,也不能说高贵吧。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我是指,仙气儿,反正就是偏褒义的那种。但是金基德的影像里,隐藏的还是暴虐,但是佛一定都是慈悲的吗,这个我不是很清楚。是不是有种是愤怒的佛呀?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终极的佛是要无情的,杀人不眨眼。入佛界易,入魔界难,川端康成说的。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禅意是指要有所保留吗?欲参透未参透的状态。
场刊嘉宾 Nothere
我感觉禅意就是比较空灵的一种感觉。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心灵似动非动。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句就是能让我非常沉浸进去的禅意诗,一定要尽可能静和幽。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这个的禅意感觉偏诗意。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我觉得我们可以不欣赏一个导演一部电影,但不必指望他一定要怎样怎样去拍,他能做到就不是他了,而如果想看另一方面自然有对应的导演可以去看。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这片子剪辑有点快了,镜头稍多,这是我觉得减弱禅意和诗意的地方,有点白给、直给的感觉。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你是说留白吗?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原来我刚刚(说禅意是有所保留)已经touch到了。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包括这个严格分段,谁都知道,严格分段的电影是很好拍的。某些导演所有的毛病和平庸之处,都可以靠分段这个戏法来掩盖住。(贾樟柯、贾木许别躲,说的就是你们。)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偶然与想象》呢?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三个小故事,不是分段。
主持人 松野空松
那洪尚秀、拉斯·冯·提尔、埃里克·侯麦呢?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洪尚秀又不是所有电影都分段,而且他每次都分的不一样。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两个贾(贾樟柯、贾木许)也不是每次(都分段)惹。
#FIFF23#DAY8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金基德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这种聪明绝对不是指他天生多么多么的对镜头敏感或者直接说他生而就是做导演的料。我指的是他更深层次的,他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上的,或许还有对社会与人性的冲突。乃至自己对更深层次的宗教以至于上升到哲学方面的思考上来。
我对他最迷恋的一部戏是《春夏秋冬又一春》。其实吸引我的还是他思想中对“轮回”的认识而具体的表现出来。
故事是直接展开的,老和尚与小和尚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片世外桃源中,看得出来,老和尚也是曾经有故事的人。但从未提及过发生了什么能让他六根清净的独居世俗之外。小和尚却是小,无忧无虑。与师傅服侍佛祖于孤灯之下。倒也是乐的快活。师傅不是多话的人,只是时常看着小和尚,默默不语。脸上尽是一片惋惜。直到又一次,小和尚独自玩耍的时候。给鱼、蛇、青蛙各自绑了一块石头,乐呵呵的看着他们拖着一块累赘蹒跚前行。脸上一副天真的笑脸。老和尚看见之后重重责罚了小和尚。但是为时已晚了。蛇与青蛙都已经被石头拖的累死了。小和尚拿着青蛙与蛇的尸体只是一个劲的哭。老和尚叹了口气,说道“你给他们绑的石头,未尝也不是你自己心灵的石头”。故事就在这句禅机中埋下了伏笔。
日子看着一天天平平淡淡的接着度过了。小和尚长大,老和尚更老。但是平静总会被打破,该来的总会来。一位进庙还愿的都市女子最终吸引了小和尚,很轻而易举的他们发生了关系。一切对于都市女子来说或许只是人生中一次旅途的邂逅。但是对于小和尚来说,确实打开了另一个天地。从此他也不甘于寂寞了。想要从此逃离出去。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明镜台既然染了尘埃,就不再如以往般清澈透亮。终于有一天他走了出去,与其说是走更不如说是逃,逃离这个“世外桃源”。老和尚什么都知道,却只做不知道,不闻不问。只是叹息一声。也许一切的一切,早都有了预兆。报是终究要是还的。只是老和尚在佛前的时间更多了,仿佛除了佛,世间再无一切了。
小和尚最终还是回来了,彼时的他已经不再是一名和尚,他杀了那位当初与他海誓山盟的女人。他觉得世间再大却仿佛没有了自己的容身之所,他回来了。老和尚什么也没说,望着小和尚,就像当初看着他用石头绑在那些小动物身上。一切其实都是报应,心灵的石头最终也拖垮了小和尚。
于是,一切仿佛都顺理成章的。入狱,又出狱。彼时小和尚已过不惑之年。再次回到早已空置多年的庙里。老和尚早已坐化多年。他突然明白了老和尚当年的苦衷,老和尚对着佛祖默默诵经时候那种悲怆。于是,他仿佛化为了当年的老和尚。
一切都仿佛轮回,深冬,一位女子将自己的孩子送来了庙里,什么也没说,老和尚接受了。他仿佛就一直在等这个孩子一样。
故事最后的时候,小和尚独自玩耍,将一块小石头塞进了鱼、蛇、青蛙的嘴里,笑嘻嘻的看着他们在艰难的跑开了。脸上露出了纯真的笑容。而他的身后,老和尚默默的看着他做完了这一切,什么也没有说。思绪或已回到以前。
佛教中有轮回的说法,所谓种业因得业果。金基德在本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轮回的哲学,在本片最为显著。而在《收件人不详》中也有略微的穿插其中。但也只是一扫而过,《收件人不详》更着重讲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矛盾。这里不表,而在《悲梦》之中,金基德仿佛将自己的宗教哲学一股脑的甩了出来,内容渐渐的有些失控了,短短的一百分钟内要组织好讲完即使金基德也觉得力不从心了。越来越有点“形而上学”。不过其中很多元素是我很喜欢的,不过这部电影真的没懂,看到了一些小细节,觉得很有意思。整个故事却沉闷而乏味。
还有一部电影,是《空房子》。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空灵”。很少的对白,甚至很少的情欲(情欲在金基德电影中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甚至有很多人将他的电影来当情色片来看),一切都美好的乌托邦似的。其实《春夏秋冬又一春》里也有这种空灵,但是更多的是表现在风景上。环境上美的真的就仿佛是一世外桃源。而《空房子.》的空灵却表现在了人与人之间,仿佛整个故事就是如此的富有灵气。美好而令人神往。男主主角之间不必太多话语,爱情也纯粹建立在柏拉图精神之上。
提到金基德电影,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虐”,《收件人不详》中母亲最后吃掉儿子的尸体,《撒玛丽亚女孩》中那个年轻的女孩从高空微笑着一跃而下,《漂流欲室》中女人用鱼钩伸进自己阴道再狠狠的拽出而发出的刺人心脾的尖叫,足以使人不寒而栗了。鲁迅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金基德或许也有这样的爱好。但是他更多的是将自己内心的恐惧展示出来。而他的“虐”更是很少的始终贯穿电影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通过这样的“虐”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或者是社会对人的压迫。以及自己对现实的不信任甚至是对人与人的失落完全的展现在电影中了。
但是,我个人是不喜欢这种的虐的。并非不好,早起看了很多冯提尔的“虐”的电影喜欢的不得了,现在却提不起丝毫的兴趣了。而且总觉得看到了最后,仿佛陷入了一个死胡同,内容似曾相识,立意千篇一律,金基德在不停的重复自己,幸喜他也发现了,果断的放弃创作而毅然决然的用很长时间推出了《阿里郎》这部颠覆的电影。当然,这一切跟他的“虐”毫无关系,只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突破。一种破而后立。
金基德之于韩国,我认为是拔尖的一拨导演之一了。他对人性的思考,深刻严肃而发人深省。不止适用于韩国,在吾等国民身上也能发现那种病态,方能防范于未然。
看了《春夏秋冬又一春》,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内容大于形式,正如同看完了《英雄》,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形式大于内容。我想很多国产大片看完了这部电影都要自惭形秽,同样是拍电影,一个是过分仰仗形式,可惜挥金如土的奢侈场面和眼花缭乱的特技效果并没能让观众买账(拜托~学院派眼里的大众再浅薄也好,我们这点基本的鉴别能力还是有的)。
一个则是超脱于形式。金导根本不在乎形式有多么老掉牙:可以是最耳熟能详的开头形式“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也可以是小学生作文中泛滥使用的“四季”模式,可以只是两三个人物,可以只是在一个场景里面,可以是从头到尾极其吝啬的对白(当然,这是金导电影的普遍特点),这些都没有关系嘛,重要的是内容,是内容!!
他很从容,形式不过只是手中游刃有余的工具,但并非说形式不精彩,学美术背景出身的金导,我想没有人会忽略掉他电影中那些诗意唯美的画面。只是,故事内容太丰富了。两个多小时下来,我的脑子像是被上了发条一样不停转着,只觉得脑子都不够用了,影片结尾的那刻还觉得意犹未尽。只因为这短短两个小时,提炼出了一次生命的轮回。春夏秋冬,我们一同体会了小和尚的一生的心路历程。生命是繁盛的,可以表现的东西太多了,金导采用的却是化繁为简的方法,而且自始自终都清醒着抓着主干,只表现最人性最深层的东西,那些枝枝蔓蔓随之附丽,串起一幅奇特的景观。这部电影同样也是繁盛的。繁盛如四季。
春,为生命哭泣。小和尚年纪善小,不过是一个调皮的孩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畅游,欺负小动物,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像几乎每个人都会有的童年时光一样。但是,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必定要完成一次成长。这就是对于生命的敬畏。于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小和尚看到死掉的小动物时,哭了。
夏,爱的欲望。开门见山,这四个字一语双关:一是的确小和尚开门见山,然后在山里看到两条在一起交配;二是说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这个充满风情的季节,正是欲望蔓延的时候,两条蛇缠绕在一起的暗示意味再明显不过了。然后那个楚楚可怜的女子就出现了,象征着一种性的欲望。但是,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爱的欲望。我们都有过那样懵懂的时候,像是鬼撞墙一样地喜欢上了某个人,为之执着与疯狂,想要见到他,和他在一起,随之而来的是占有的欲望,乱了心智,扰了生活,只在欲望的海洋里面沉浮不定。乱套了,但是那又能怎么办,连老和尚都说这是“人之常情”,这是每个人成长时期的必修课,人人都一样。
秋,等待救赎。小和尚走了,坠入凡尘,他为爱疯狂了,当他再次回到深山古庙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在逃杀人犯,风尘仆仆,眼神暴戾,全身上下充满了绝望与狂躁。要怎么样,要怎么样才能解脱呢?他到以前常去的水里拍打喊叫,他用纸张贴住自己的眼睛和鼻子让自己透不过气来,他把自己吊起来绳子绑得自己伤痕累累——种种自虐的方式,但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在雕刻经文的过程当中渐渐平复下来。电影借此隐喻——唯有宗教能够救赎,这也是金基德电影里面的一贯主张。
冬,隆重过渡。转眼间,当门再次打开时,小和尚都已经人到中年了,我们无法确切知晓这些年他经历了什么,但他看上去已经熟透了。他重新归隐、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曾经的不羁与暴戾荡然无存,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和老和尚当年一样的沧桑与从容。于是绕了一圈,回到了钟点。导演用了很长的篇幅表现了他往自己身上绑了一块大石头,然后一路艰辛地爬向山顶,期间不断切换过去那些被他绑上石头的小动物的镜头,仿佛是在为曾经犯下的错赎罪,也让人深切感受到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然后在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婴儿的出现,暗示着新的开始。
又一春,婴儿长大的时候,长得跟以前的小和尚一摸一样,并且,重复着同样的无忧无虑的时光和调皮捣蛋的行为。时光重现,又一春——又一次生命的轮回。
关于老和尚:老和尚在影片当中,永远像是一个静默的智者,淡看一切,从容不迫。我不相信谁天生就看破红尘,老和尚一定也经历过那些成长的伤痛,欲望的煎熬,世间的繁华与沧桑,说不定比小和尚的还要精彩。
关于自虐:金基德电影里中的人物有常常是属于心理弱势群体,在孤独绝望中用极端的方式来寻求解脱。金基德这样解释他在电影里面使用的暴力元素:“我更喜欢把它称为一种肢体语言。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身体上的表达而非单纯的消极暴力。我的人物所受到的伤害和被烙下的疮疤也是年轻人在他们还不能真正对外在的创伤做出回应的年龄段所经历过的。因为种种的失望让他们失去了信仰和对他人的信任,于是不再言语。他们转而寻求暴力。”当我看到小和尚回来之后把自己吊起来寻求解脱的时候,我会想起曾经自己在黑暗当中自己用小刀划自己的手臂——当精神上已经疼痛得无法忍耐时只好用肉体的疼痛来转移。关于这点,我不愿意多言。不懂的人说再多他也认为你是在无病呻吟,而懂得的人,自然会懂。
关于才气:金基德无疑是有才气的,尤其体现在那些奇思妙想的细节当中:春天小和尚把鱼、青蛙和蛇都绑上一块石头,小和尚在寻求解脱时那些另类的方式,铺满整个地面的经文,冬天一直包着头的神秘妇女,又一春时小和尚往鱼、青蛙和蛇里面放入石头……这些充满禅意的另类细节让我们不得不佩服金基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游刃有余的表现力,仿佛个个都贴上了金式的标签——此家独占,无法模仿。尽管他的电影在世界上还备受争议,但是业内人世都已经不得不承认——他真是个天才!
里面有佛教“轮回”的概念。是否也说明人类劣根性的从不改变:杀戮,欲望。拍的很美丽,像水墨画般幽静雅丽。
概念先行的电影做到这部是极品了吧。这是美工决定影片风格的绝好例子。还是喜欢“夏”一段。至于“冬”一段,金基德确实疯了……
arte观赏之风景片,轮回,顿悟,都说有禅意,那是装的,个人不喜金基德,矫情。
四星半 作为人类,我们可以轻易地把弱小于自己的小生灵玩弄于鼓掌之间,而让我们背负上命运之石的,又是什么?人之初,性本恶。在人的本性面前,佛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
春是生死的负重,夏是情欲的勃发,秋是因果的了断,冬是自我的修行。水上浮庙宇,人间化禅境。如果是我身处如此胜景,恐怕早就欲念全消了吧?金基德果然是个只执着于讲自己故事的怪咖。
金基德算是一个优秀的二流导演,模仿能力很强,原创能力偏弱。他最好的作品都有出处,《春夏秋冬又一春》模仿裴镛均的《达摩为何东渡》;《收件人不详》模仿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空房间》模仿若松孝二的《无水之池》。
不能再好了!
万物苍生没变,心变了;眼鼻口耳闭了,心没闭。你将你的佛放在哪?是随手可触的案台上,是遥不可及的远山上,还是你的心里?
画面很好,精神却没有很好的领悟到~~
固定的景和漂泊的人,爱欲情仇与四季交替,本不连贯的春夏秋冬,成为生命轮回的标志驿站。恪守良久的无形房墙在月夜下被轻易撞破,兽欲驱动中,符号门便沦为无用,所谓与世隔绝以独善其身,到头来还不是不堪一击的虚禅。历尽红尘方得归空,俗世是一趟弯路,却非走不可。→2018.7.24二刷。
“木盛则春,火盛则夏,金盛则秋,水盛则冬,四季交替,冬去春来。运命之石、轮回、业报、修行、顿悟、救赎。你将你的佛放在哪?是随手可触的案台上,是遥不可及的远山上,还是你的心里?”
金基德身体素质真好。
一个花和尚的轮回和救赎。
金基德代表作,目前看过的最有禅意的电影。关于轮回、人性之恶、因果、救赎、觉悟。不入世怎能出世,不经历怎能领悟,不遭苦难怎能修行解脱。摄影和音乐美得让人心碎。春夏秋冬,鸡猫狗树,鱼蛙蛇龟,苦集灭道,水上孤寺,地上心经,无墙之门,无形之法,蘸水练字,负石致远。(9.5/10)
春之杀戒,夏之色戒,是因,秋之罪孽,是果。冬之修行,是救赎之道。又一春又是杀戒,是轮回。可见金基德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难怪要疯。
春天里的罪恶和忏悔,夏天里的欲望与情爱,秋天中的生与灭,冬季里的重生与不屈,再到春的又一次延续,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人于世俗循环大约如此。8.2
每个人都会回到自己的起点……
太難看了。好好說話。
又一春里,童僧直接把石块塞进小动物嘴里,从直接度和伤害度上说,都比往小动物身上绑石块更严重,而且他比前一个春里的童僧从作恶中获得了更大的乐趣——金基德强调了他的傻笑。此一细节足以揭示人类的无可救药和恶之走向。
这无疑是金先生最好的一部电影。生的轮回,代价竟然如此沉重。有人说,金基德就像一个执着的苦行僧,背负的东西太沉重。以至于走到顶点时,只剩下他一个人。老和尚自焚那一刹那瞬间升华一切。金基德最后自己上阵,在冰天雪地中拖着石磨前进,他到底是在拍电影,还是在拍他的人生?答案自在他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