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里约,南半球最大的都市,罪恶天堂,文盲众多。在里约的中央车站,有位叫多娜的老妇人,大家叫她多娜夫人,她摆着一个小摊子,代人写信谋生。经她寄出的信大多有去无回,一部分原因是写信者所寄非人,一部分原因是邮政系统相当糟糕,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多娜夫人,凡是她认为收不到回信的信件,不必浪费邮费,一律一撕了之。
这里是巴西,南美洲幅员最辽阔的国家,地处热带,阳光灿烂,人民热情但是贫穷。贫穷易滋生腐败、压迫、暴力和仇恨,中央车站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聚集了人间的罪恶。这里的秩序依靠黑帮老大维持,多娜夫人每天有一部分收入需要上交给他。他心狠手辣,从不手软,曾在铁道上当着众人的面,枪杀了一个只是偷了一块饼的小偷。现在他盯上了车站里刚刚失去母亲的孤儿。
约书亚就是那个孤儿,他在车站流浪,想去远方找父亲。母亲死前,曾请多娜夫人写信给那个不靠谱的父亲。摆在多娜夫人有两个选择,首先是漠视孤儿的存在。她起初就是这样做的。但黑帮老大接近那个孤儿,提出把孤儿卖给福利院,据说福利院暗地里从事买卖人体器官的勾搭。多娜夫人伙同黑帮老大把孤儿卖了,买了一台新电视,而后她又违不过良心的谴责,回身又把孤儿救了。为了这点良心的慰安,她被黑帮老大追杀,再也不能在中央车站代人写信。现在她只有一个选择:带孤儿上路,寻找他未曾谋面的父亲。
故事从这里启程,多娜夫人带着孤儿约书亚寻找他的父亲木匠耶稣。《圣经》里的耶稣也是木匠,心灵手巧,会打制各种家具,和约书亚口中的父亲如出一辙。电影前半段,很多人会怀疑父亲是否真的存在?这个父亲,是不是因为母亲安娜面对儿子的疑问,随口从《圣经》编出的拙劣谎言?他们此行能否找到耶稣呢?抵达目的之前,一切都是问号。
唯一确定的是寄信地址。“公共汽车比出租车好的地方,是公共汽车有目的地。”多娜夫人对约书亚说。多娜夫人眼袋松弛,脸上千沟万壑,布满了人生故事。她独身一人,和已逝的父亲关心不好,对人心保持怀疑,更别说相信约书亚关于耶稣的话。促使她上路的动力,就是耶稣的地址。她怀抱最后一丝希望,相信地址不会骗人。
但直到影片结束,耶稣都没有现身。他存在,果然是个木匠,也是个酒鬼,他思念远在里约的儿子约书亚,不告而别孤身前往里约寻找,自此音讯渺茫,消失人世间。他留下一栋家徒四壁的房子和两个儿子,一个叫摩西,一个叫赛亚(全是《圣经》里先知的名字)。哥哥们收留了约书亚。木匠耶稣缺席了电影,却始终存在,就像圣子耶稣缺席了人间,却始终存在于信徒心中。
这趟旅程不仅是孤儿约书亚寻找父亲的过程,也是他寻找家园的归程,更是多娜夫人与自己和解、从人间前往天国的旅程。嘈杂拥挤的中央车站是迷失的人间,充满堕落和乱伦,多娜夫人多年身处其中,学会了一身尘埃里打滚的生存本领,直到约书亚的出现,领她走出人间、走向天国。
影片后半段,他们在寻找耶稣的途中误入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人们焚香、祷告,仿佛全巴西的苦难聚集于此,但他们寄出的信件却充满喜悦和快乐。与中央车站那些愁眉苦脸截然相反,他们的脸绽放出圣洁的光。
从未见过有任何公路电影,像《中央车站》这样保持着轻盈明媚的外表,却装下了如此深邃的核。就像影片的广告所说:“一个孩子在寻找他的家,一个女人在寻找她的心,这个国家在寻找它的根”。影片的收尾举重若轻。抵达天国之后,沧桑的多娜望着三个熟睡的孩子和挂在墙上他们父母的照片,轻轻地带上门离开了。
Walter的影片惯于以“放逐与找寻自我认同”为主题,《中央车站》正是藉著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角色、背景关系在完成这个题旨的同时又进一步升华到对民族感的找寻和认同。
朵拉就是在这个车站以代人写信谋生的。她的一张桌子隔开了两个世界:一边是车站中一张张冷漠的脸(这在影片全景的扫描和特写中都可以看到),一边是口述信件时丰富的表情;一边是朵拉飞快地、同时也是冷冰冰的记录,一边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在面对朵拉时,人们把她作为了自己亲人的化身,是唯一可以倾吐和表达真实感情的人,可不幸的是,朵拉却是一个忘却了也不相信“爱”的人,她不能体会也不相信亲人间真挚的感情,于是她选择了自己对人群的裁判方式:以玩赏的态度来对待一份份真诚的述说,并扮演了“上帝”般审判者的角色,以自己的感觉来臆断写信者,从而作出撕毁或留置的“判决”,她实际上是粉碎了许多美好的希望、价值和感情,而她也只能被夹在汹涌的人流里,在拥挤的车厢内,独自紧紧地扯住属于自己的那个吊环。
约书亚的出现使整个事情出现了转机。他不仅是本身的纯真的孩童,而且也是这个社会美好传统的化身,他虽然在“现代化”的潮流中显得弱小和无助,但他终究代表着人们心灵深处善良的本质。按照约书亚的描绘,他那个当木匠的父亲所代表的无疑就是巴西这个国家的传统形象,虽然这也许只算是一个从未见过面的被他叫做父亲的男人,但他还是报定了希望和执著,认为“父亲”就是“爱”,这种寻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突破了它自身的能指,而深入到更为深刻的“寻根”主题的所指上来了。
约书亚是第一个说出了朵拉未寄信秘密的人,朵拉自我的世界的窥破也是冷淡的成人世界被撕开的开始,那个麻木而凝固的如陀螺般的平衡第一次被击中了。于是,朵拉本能地试图用一种经验来保持镇定――事实上,在影片的前半部,这种“孩子用纯真打动忘却,老人用沧桑保持坚定”的对峙是尤为明显和常见的;双方都在尝试说服另一方,不断的交锋中有微妙的拒绝和接受,改变是缓慢却真实的。当约书亚的母亲死后,他“命令”朵拉替他写信,寻找最后能指望上的爱,这时的朵拉已经开始无法保持冷静了:她粗暴的赶走约书亚,骂他讨厌,要他滚开,实则是触动了她自己的回忆,并先验地认定了约书亚所冀求的爱根本不能找到,朵拉是把自己伤心绝望的下意识发泄在了小男孩身上了。
影片在这里着意安排了一个突发的谋杀:偷窃了一点东西的少年在围观下被公然打死在铁轨上――对人命的任意荼毒和冷漠,这已经是无爱的极端和尽头。也许是这一事件触动了朵拉的良知,她带约书亚回家了,而导演紧接着又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情节,她把小男孩卖了,然后又把他救了出来――正像爱琳所指责的,朵拉,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限度,有些事情不能过分;自私和作恶,绝对是原则上的壁垒分明。朵拉在达到了她良知的极限后,开始了一种反思(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的行动。在这里,约书亚对于爱的希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她,终于,朵拉在对爱的多年怀疑后开始鼓起勇气探索是否会有爱的真实存在,探索人世的厌弃和宽容谁更重要。过去她忘记了一些东西:在人里她忘记的是温情,或者还有几个不幸的爱情故事;在神里她忘记的是她的主所要求她的――爱这个世界。约书亚找父亲,她也在寻找她所遗忘的。
在车上,朵拉婉转的向约书亚叙述着那个成人世界里的虚伪和假象,告诉他何谓已婚男人,就是在家阴沉沉,出门就耍宝。还有那个公车和计程车的比喻,公车有方向有目的,计程车没有,会迷路。公车是男人家里的妻子,而计程车是外面的女人。但是最后先离开父亲的却是母亲,朵拉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这些淡淡的描述容易被忽略,但全是朵拉在向外展露出她曲折隐秘的心理,让我们看这个世界里,忘记了如何爱的人群是怎样将她慢慢包围,最终融合的结局。
当人性的温情重新回到朵拉的身上后,导演特意安排她重新操起了旧业,让她重新找回了过去的感觉,只是这一次,她把握生活的姿势已经彻底不同。当约书亚想学着她过去那样,撕掉别人的信时,她用一个微笑和手势制止了――当变化发生时,虽然很慢,但是无处不在的进行着,导演是要一滴一滴的给我们看。
最终,约书亚找到了亲人,朵拉也寻回了“亲情”的感觉,他们共同完成了这次打通人类心灵的旅程。当最后朵拉悄悄抹上口红,穿着小男孩为她买的新衣离去,睡梦中的男孩爬起来呼唤她的名字;当最后朵拉改变了选择忘却的“我有时也不太记得我爸爸的脸,也许没有照片,就不用去记,就可以遗忘。”而是有了永恒的挂怀“如果你想念我,就看看我们的合照,我这么说,是怕有一天你忘了我。”;当最后朵拉在车上以“我已经很久没有写信了”为开头写下属于她自己的信,男孩在车站伫立;他们同时拿出了照片,泪在脸上却不是最初的悲伤,而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感激和祝福,因为他们有了被牵挂的默契和曾被关怀的记忆。
有一张《中央车站》的海报是这样介绍这部影片的:“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归依,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家园。”前两者在表层情节上就可以找到,而后者就要结合巴西的社会现实了。正像本片导演所说:随着工业化造成的人口的流动,近30年来没有一个国家像巴西这样经受了这么多痛苦的改变。特别是90年代以来,失败的经济计划使80多万青年背井离乡,由此引起的社会动荡和人们心理的失衡可想而知。这一失衡的社会带给人们的感受是痛苦的。人们渴望在现实和传统中去寻找一个支点。影片就试图给出一个答案:只有挖掘出藏在内心深处的“善”与“美”,让这个社会充满这人情和人性,才能重建起美好的精神家园,从而唤起国人对巴西的信心和希望。影片中不时出现的圣迹也一直在提醒人们:巴西是一个为上帝所许诺的圣地,它是一定可以复兴的!
两年前的夏天,我和朋友到马来西亚的云顶去玩,有一次,我们在赌场外的大厅等人,大门里出来了一个女人,年龄大概有五十多岁,一副皮包骨头的身架却穿了一身妖艳的红,她手里夹着烟,旁若无人的从我们的面前走过,样子老且丑陋,脸上的状容极浓,但浑身却有着说不出的吸引力,仿佛从一部电影中走出来的一个故事。使得我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的背影,直到她消失在走廊的尽头。后来,我们在旁边的面店又遇到她,这次却是同一个同样老且丑的男人在一起。她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一个劲的抽着烟,那男人也是一幅老浪荡子的模样。我是个爱写小说又爱电影的人,于是对这个女人充满了好奇。很想知道这样一个女人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而我的朋友也注意到她,于是就对我说,“看那边那个女人,一定是个老妓女。
两年以后,我在《中央车站》的候车大厅里第一眼看到朵拉的时候,她坐在一张桌子后面替人写信,鼻梁上架着一付眼镜,装模作样的让自己显出一幅善良的样子来,以骗取路人的信任,好利用他人的希望,为自己换来一点活命的钱。她的顾客都是目不识丁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对她眼中偶尔滑过的一丝狡诈丝毫没有洞察,幸福洋溢的在她面前诉说着自己的各种向往,然而我却被她的眼神震了一下,我读过故事的简介,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一个老女人和小男孩的故事,但是我没有想到这个老女人还是个骗子,样子老且丑陋。我立刻想起了云顶上的那个女人,于是就想,这个女人一定也当过妓女,她坐在那里,带着她的过去,而这个电影,讲述的却是她的未来。
然后男孩约书亚也出现了,没有许多电影中孩子们一贯拥有的那种澄澈和温柔的大眼睛和讨人喜欢的纯真笑容,却有着令人不舒服的早熟与怀疑的眼神,以及在下层成长起来的孩子特有的察言观色的能力。她情不自禁的看了他好几眼,他也看她,他的眼睛在说,“我讨厌你。”而她的眼睛则在说,“我也是”这就是这部电影中一老一小两个主人公的第一次相遇,老人并不慈祥,孩子也并不可爱,在熙熙攘攘的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四周的空气干燥闷热,各种堕落,腐烂与挣扎混和在勃勃生机之中,在南美洲明亮得照得透墙壁的阳光里,灿烂得象一场梦。
即便是这样,他们还是被命运安排着走到了一起,一个故事的开始,即使是没有善的原因,还可以因为恶。约书亚母亲在车祸中的突然死亡,并不能够成为他可以赖上朵拉的理由,她只是帮他妈妈写了一封信而已,不至于为了这么一点点联系就背负起这么大一个责任,更何况,她本来也是想骗他妈妈的钱,就像骗其它人的钱一样。令人吃惊的是,她比人们想像得还要恶一些,她甚至把他卖给了倒卖人体器官的人贩子,然后用得到的钱买了台电视机。但是她又没有她自己想像的那样恶,到头来实在熬不过良心,又去把孩子救了出来。
一来二去的这么一折腾,两个人也只好一起上路了,她不送他也是无处可去,他不相信她也是无人可相信。他们一起去一个名字长得仿佛是在世界尽头的一个地方。据说那里是约书亚的家,有父亲还有兄长。两个互相厌恶的人最终坐在了一起,大巴在潮湿炎热的夏夜中穿行,无人期待黎明的到来。
每一个朵拉都曾有过自己怒放的青春,尽管她现在可能只是个抱着酒瓶把自己灌得烂醉如泥的女人。她清晨醒过来,讲起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希望的人那已经死去了的灵魂。她早已习惯于不给自己留一点念想,彻底扼杀掉这叫做希望的东西,甚至是替别人写的信,也从来不曾真正的寄出过,不肯为那些自己不相信的东西浪费一分钱。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它的人。即便是遥远如巴西那样一个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如梦般明亮阳光的国度,人和人的希望与失望依然是如此相似。一个孩子,自然还有着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去相信和去追求的勇气,但是像朵拉这样的一个女人,我们一路跟随着她走下来,却让人再也无法埋怨她的冷漠和无情。没有人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她的过去,她也不再提起,只讲到她的父亲和母亲,她是否曾经被男人抛弃?当然,对于一个小男孩来说,她也只能讲讲这个。但是我们知道,在我们认识她的时候,她就已经是死了。骗人,偷东西,卖孩子……一切对她来说,为了生存而自私的挣扎是那么自然而然,腐烂深入到她的心灵,扎根,发芽,吞噬着她的良知,绝望和痛苦从不挂在一个久已不知幸福和希望为何物的人嘴边。只有一次例外,她遇到了一个心地善良的男人,就不顾一切的扑了上去,那架势简直就像是苍蝇见了血一样,谈不上什么爱情,只是一个行将溺死的人,突然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完全顾不上自己年老色衰的脸面,让人看了只有无言。她站在在加油站的洗手间的镜子前,第一次擦上了口红,厕所里斑驳的油漆墙面,和肮脏的镜子里她那满脸的沧桑,外面的阳光依然灿烂,她那副溺水者张牙的劲头却真是吓坏了男人。他逃得飞快。在日后的日子里,这男人也许会和人的说起他曾如何及时醒悟逃过这一劫,没有被一个已经僵死了的女人拖下水的故事。幸亏他有卡车。
关于人类希望的故事,也就无非如此了吧。在希望和失望这个过程中反反复复得挣扎,也许就是每个人这一生都躲不开的一个过程。这让我想起了《牯岭街少年里》的小四,那个曾经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信念的少年。他几乎就是朵拉的前身,他的父亲曾经对他说,只要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希望的,于是他相信了。但那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希望破灭的故事,当小四最后终于掏出手中的刀刺入小明的身体的时候,他是恨她为什么这样早早得就放弃。在他看来,这样活着,不如一个死人。然而,无数个小明和小四还是会活下来的,他们有的人,注定会成为里约热内卢车站里的朵拉,约书亚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他幼小的心灵还不足以感受得到这人世间得痛苦和迷惑,小四才是这个起点,而朵拉则是他的未来,一个活死人。在这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大概就是那些我们听过无数次的故事。
约书亚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家,在一片簇新的民居中,一幢刷着漂亮的兰色油漆的房子鲜艳得仿佛是一个童话。他的父亲是爱着他的妈妈的,而他的哥哥们是忠厚老实的木匠而不是酒鬼,这是朵拉所没有想到的。她以为终点就是终点,但原来她的旅程并没有结束。这不是她第一次重新唤起对人生的希望,但是最令她彻悟的一次。
在起点失去希望,在终点将其找回,朵拉的旅程,在夜里开始,在黎明结束,这也许是导演用心良苦的一个暗示。人的这一生,是不是真的只有在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之后,才可能寻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在人生旅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才会真正明白,什么叫做希望。要经历过灵魂上无数的生死轮回,才能真正看到黎明。那些在风中飘逝的答案啊,我的朋友,你可曾还在守望?
终于,她寄出了那些信。她在用一辈子学会了怀疑之后,学会了相信。
可能电影外的故事更打动我。小男主和“何以为家”一样,都是通过电影改变了人生。善良让他在车站乞讨时也只说真话,善良让他在试镜本片时叫上了所有的鞋童。他的善良,无需考核。
我想导演想追寻的并不是主人公小男孩未曾谋面的父亲,也不是老女人消逝的对生活的激情。在那个困顿迷茫的年代,中央车站,是整个巴西的缩影吧,我想影片想唤起的应该是国家的振兴。
什么时代我们总是还需要这样的导演和这样的电影,因为他们告诉我们不管眼前多么漆黑一片前面总有什么值得期待
如果早有人欣赏她涂口红的样子,赞美她穿蓝色衣裳的样子,也许她的人生真的就不一样了。想想这女的远比这男孩可怜,无边的冷淡、从小缺少父爱和周遭的不信任充满其人生,庆幸的是,这一路来发现,“耶稣”就在身边。8.3
皱纹,肥胖的身躯,冷漠和伪装出和善的狡诈粗鄙的老女人。小孩子的早熟,瞳孔里尽是惹人厌的怀疑。回想起童年的时光时你一定会喜欢那个时候的你,连泪流满面也不惹人疼惜。这个世界充斥着腐败和狐疑的气味。无人可信无人可依赖,恶与恶之间就如此散开。但任何黑暗中都依然会有人性的闪光点将你推向温柔
有一种最原始、真挚的情感慢慢浮现。最后孩子追着她的汽车一路跑,然后她一直难以抑制的哭泣,我也难以抑制的落泪。。。
不要让值得记住的人成为那些匆匆而去的过客
以为这种电影必然一眼看到头,也以为再大的情绪波浪,亦多少有所免疫,但原来还是有几度出乎意料,被风干的口红,被尘封的信笺,还有最后一刻被击溃的防线。总以为见够了糟糕的事情,却总有更糟糕的疾苦兴味盎然地等待下一次沮丧,总以为生离死别就是最戳的死穴,没想到笑着落泪的开阔通达,也可以灿烂得心头泣血。两个人演得真是好生动情,人与人之间的救赎,太珍稀了。不过当曾当过老师的朵拉把约书亚骂到跑掉,还是挺难过,今天跟一个初中同学聊起中小学老师说过的许多尖酸刻薄话,还有那些势利态度,都很感叹这些对敏感的小孩来说真不失为劫难,真庆幸,我们都幸存了。师德与为人父母之道,同样极其珍稀。四星半。#资料馆#
心冷是因为曾经受到过伤害,心暖是因为正在被感动。
父位的缺失、以及有被最后父亲与母亲的信件相会的那幕感动到——2016里约奥运开幕式多首配乐出自于此,以及吉祥物Vinícius也与本片男孩扮演者同名。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何处是我灵魂的家?在人生的中央车站,那些人们,爱你、怨你、恨你、念你,终究陪你走过一段路程,不要忘记他们,记得想念他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舒缓渐进的剧情击碎人心。
感性的对这片无法拒绝,对比从里约开始一路上巴西都是那么的糟,到最后唤起的又都是那么的美好,不停地希望失望,这种反差的悬念一直留到了最后。祈祷中的人性之光,圣经里的名字用得好,感化下上帝的子民温暖自救。金熊奖影片银熊奖影后,配乐经典,小男孩有些像马德里金童托雷斯和劳尔的合体。资料馆
「我懷念一切。」
一个不太好的人做好事,心里的挣扎反而更感人。。。
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No.1。很讨喜的公路类型片,简单的千里寻父记,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完美勾勒出巴西社会的面面观,爆棚的化学反应和充满力量的表演将情感传达直击人心,让人感同身受,平缓的节奏反而让情绪在舒缓有力的配乐及故事中缓慢发酵,最终让人泪流满面。★★★★☆
底层狡黠小人物有缺陷的良心与从冷漠到互相靠近的剧情远比圣母题材更打动人。同为公路寻亲片,此片比《菊次郎》多了浓郁的天主教圣方济各色彩,从约书亚,以赛亚,摩西一门三兄弟的名字上可见一斑,永久缺失之父更直名耶稣。女一号长得着实像我某七大姑。另有最萌的小正太。
很推荐这片,演员好,讲述得好.
把你送回家,让你找到爸爸,可我的爸爸不爱我,我只有偷偷哭泣。
在车站做了半辈子昧着良心的事,朵拉在遇到约书亚后,让自己走完了一程心灵的轮回。
美而有趣的人的故事,鲜活、诚恳、现实感强烈,同时具备朴素而自然的精神升华。